• 73.00 KB
  • 46页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 46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某河水资源的议案xx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xx古城,有着深厚的蒲骚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石膏、地下盐、温泉资源。近年来,xx城市“三大板块”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但在xx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xx城作为地处xx平原北部的一座城市,同样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的尴尬境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人民的生活依存于水。从2014年起,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xx平原,一直遭受着旱灾的困扰,作为xx城的生命之河xx河,也经常出现断流、干涸、水质差等现象。一、主要问题1、水资源贫乏的问题受全国气候影响,xx平原很多地方都出现间歇性旱灾。由xx流经xx城的xx河,上游有高关、短港等大中型水库,气候的原因加上这些上游水库的常年蓄水,使xx河经常出现断流、干涸等现象。我市自来水取水点一般设在xx河,碰到干旱气候,城区13万居民的生活用水都很紧张,再加上工业用水的消耗,让xx城的发展时刻遭受水资源贫乏的影响。2、xx河水质差的问题xx河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城区污水污染。目前,城区生活污水主要排向老县河和城区周边的一些死水堰塘,由于老县河和这些死水堰塘容积有限,最终还是通过闸口排向xx河,造成xx河的污染。一个是工业废水污染。xx河下游的盐化化工公司的工业废水主要排向cc的xx河,当工业废水积蓄过多,而上游水流量不急时,xx河里污水就会倒灌到xx河,对xx河造成较大污染。最后一个污染源头是xx河上游,河两边兴办的畜禽养殖场的污水大量排向xx河,也对xx河造成较大污染。二、解决办法1、治理水污染。一是将市内xx河两岸的畜禽养殖场尽快搬离。二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金补贴的模式建设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城区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排向老县河和死水堰塘,短期看起来成本低,但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不具备持续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水的处理,会日益困扰xx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早投资早受益,该工程应列为市委市政府重要实事工程尽快落实。三是增强盐化工企业污水再处理功能,督促盐化工企业拿出专项资金,改造污水处理设备,实现污水在企业内部内循环,重复利用,达到减污排污目的。2、留住水资源。根据水利部门测算,全市水资源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5-8月份多其他月份少,年内分配不均,过境客水量大,但利用率低。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xx亿立方米,过境客水总量年均达约xx亿立方米,利用率仅占x%。留住过境客水,是解决xx城水资源贫乏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一是深挖xx河,增加xx河xx城段的容量,让它成为一个大型水库。二是兴建橡胶坝。橡胶坝,又称橡胶水闸,是用高强度合成纤维织物做受力骨架,内外涂敷橡胶作保护层,加工成胶布,再将其锚固于底板上成封闭状的坝袋,通过充排管路用水(气)将其充胀形成的袋式挡水坝。坝顶可以溢流,并可根据需要调节坝高,控制上游水位,以发挥灌溉、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橡胶坝运用条件与水闸相似,与常规闸坝相比又有以下特点:一是造价低。可减少投资xx%~xx%,可节省钢材xx%~xx%,水泥xx%左右,木材xx%以上。二是施工期短。坝袋只需3天~15天即可安装完毕,多数橡胶坝工程当年施工当年受益。三是坝体为柔性软壳结构,能抵抗地震、波浪等冲击,且止水效果好,跨度大,汛期不阻水,可用于城区园林美化。四是维修少,管理方便。橡胶坝袋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5~25年。建议将橡胶坝建在xx河与xx交界处,橡胶坝建成后,不光可以解决xx河蓄水的问题,还可以有效阻止xx下游工业废水对xx河倒灌的问题。xx河是xx城人民的母亲河,她为xx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心母亲河,善待母亲河,改造母亲河,她会回馈给我们更加丰厚的回报。第二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第三单元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编写孙振审定刘亚晓一学习目标1水.资源的概念及分布特点2.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二学习方法1.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梳理2.结合课本资料,总结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3.讨论完成问题探究。学习重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产和发展的意义三基础知识梳理1.水资源的定义:(1)广义:包括水圈内的___________(2)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___________(3)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_____、淡水湖泊水和___________2.水资源的分布:时空分布___________(1)具体指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谦程度,通常用___________来衡量(2)从大洲(南极洲除外)来看:___________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多,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少从国家来看,___________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多,其次是___________,我国居第___________位3.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___________的大小4.水资源的——————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5. ___________的进步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6.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___________,人类活动排放的___________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___________7.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___________;开渠饮水;___________、人工增雨等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___________;重视改进农业—___________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___________等四问题探究(1)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吗?(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的得到什么启示?(4)以吐鲁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为例,说一说如何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五课堂检测1.(a级)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分布是西部少,东部多,北部多,南部少b.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分布是西部少,东部多,北部少,南部多c.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是春秋多,冬季少d.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是春夏多,秋冬少2.(b级)以下选项能体现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大小的是()①我国南方水量充足,气候湿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种植区②我国北方降水不足,限制了工农业的发展③我国北方水量不足,河流较少,内河运输业不发达④饮料厂建在水质优良的地方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⑤我国南方河流流程长,支流众多,内河运输十分发达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⑤3.(c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资源的数量能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b.水资源的质量更能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c.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大小d.水资源的质量能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在成本投入就不同4.(d级)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和“我国水资源和世界比较表”,回答: 我国水资源与世界比较表(1)从总量看,我国水资源是_________,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___。(2)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比美国少2700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却不及美国的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分配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目前水资源问题严重的是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__地区,我国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正在实施__________________工程。答案:1.b2.a3.b4. (1)丰富少(2)五分之一我国人口总量大约是美国人口总量的5倍(3)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4)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课后反思:第三篇: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一个大部分被水覆盖的星球面临着水资源危机,这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在地球上,这的确是事实。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1.水资源的认识1.1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变化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气候、自然的变化,我们应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一个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我们应采取人、水和谐的措施。总的原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所谓的人定胜天”。水资源发展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节水就是一个适应性的政策,多渠道开源包括了一些非传统的水源,比如城镇的水源、围田水、再生水,甚至于海水的利用也是非常好的。新的概念与内涵探讨,首先要考虑的是水循环,水圈中各水体,包括气、液相、固相等转化与交换。现在的水资源包括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和灾害水,要把水资源合理的调控和调度,不要洪水来了就防洪,要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水对水资源影响的控制,一类是强耗水,一类是弱耗水。强耗水,水经过使用以后大量的损失掉。发生用水以后,大量的水还存在,消耗的水量很少就是弱耗水。强耗水的情况下,比如农业灌溉,通过大气的蒸发作用,水灌溉到农田以后全部蒸发掉了,只有1%的水量进行光合作用形成了产品,水量大部分被消耗掉,不可能回收。我们要调整农业用水,而不应该让农业用水浪费,要抓好水源、输水渠道、以及田间的节水。弱耗水,比如生活与工业用水,我们每天大量的生活用水是洗澡、洗菜等,这90%以上的水都要排出去,排出去的都是污水,工业用水也是污水大量排放,我们要做到“供、用、耗、排、治”,对用水做深入的研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水资源。1.2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也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88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依法治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14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水法》相配套的水法规体系;基本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使我国水资源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水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水利建设和防治水旱灾害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近10多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遭受洪水的袭击,都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打乱了国民经济的部署。其次,水资源短缺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在时空的分布上又极为不均。现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2014年和2014年,北方一些地区在遭受多次沙尘暴之后,又接着遭受大旱,我国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的暴露出来。据初步统计,2014年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3846万公顷,成灾2370万公顷,绝收642万公顷,因旱粮食损失548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38亿元。第三,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50%的河段、90%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水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把水资源问题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水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水旱灾害比较频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也给中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防洪能力偏低;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还比较严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治水思路,积极探索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我们加快水利事业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对水的需要;另一方面,改进经济社会的用水方式,以适应水资源的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相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切实做好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工作,使水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我国有1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14亿m3。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8287.6亿m3。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3]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在年径流量时序变化方面,北方主要河流都曾出现过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海河流域在八十年代也出现了连续枯水年。这种连续丰、枯水年现象,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不稳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3、水资源地区分布与其它重要资源布局不相匹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矿产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3.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制止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做法,自觉约束人类活动,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努力保护生态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防洪工作中,加强综合治理,开展风险管理,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以出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牧还草,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规划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做到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让河流永远为人类造福。我们还要认识节约用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重大意义,节水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保护了水资源的量和质,一个是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降低环境成本,所以节水有一箭双雕的功能。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征,决定了防洪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大约有1/2的人口、1/3的耕地、上百座大中城市、许多重要交通干线和工矿企业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几点,受江河洪水严重威胁的地区的工农业产值占全国2/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大江大河一旦出事,势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打乱整个国家经济的布置,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按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规范各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4.水资源的保护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就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保护水资源也就成了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评价。我国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1980年到1993年,我国年平均供水增加7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41%,同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速度为9.53%,供水对于gdp的弹性系数为0.133,明显低于国际上同发展阶段国家的0.2~0.3。低供水增长维持高速经济发展,为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经验。在此期间,我国工业节水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0年工业万元产值用水约600立方米,到1997年工业万元产值用水下降到103立方米,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低于100立方米。全国的用水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所占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11.9%提高到1993年的24.6%。近十几年来主要通过节约用水和调整用水结构,维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水的需求。尽管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仍十分突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展望21世纪,水资源配置问题,水资源节约问题,水资源保护问题,还将是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浅谈发展节水灌溉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水乃生命之本,生存之源泉,世界的万物都离不开水,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水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现象,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水危机就会产生,因此,提高土地灌溉技术、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已是当务之急。一、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及意义濮阳市是缺水的地区,部分市县属高亢区,用水需求量大,生产生活离不开黄河水,对黄河水依赖性强。由于黄河水沙年内分布不均,水、沙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特征明显。因此,黄河下游水资源紧缺与沿黄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黄河防断流和引黄供水形势十分严峻,加之目前灌溉设施建设标准低,更新维护不足,部分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所以说发展节水灌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节水灌溉,一方面“计划用水”与“订单用水”相结合,以“计划”与“订单”用水来制约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使用,防止水环境的恶化,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和土壤水,发展集雨节灌,通过挖掘雨水资源和土壤水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可促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节水灌溉的普及,还可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对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发展节水灌溉,选择正确的节水方法及措施1、合理布局,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井渠结合既可重复利用灌溉水的渗漏量进行灌溉,达到开源作用,又可减少地表水的取水量,起到节流的作用,还可解决地表水供水与作物需水在季节上的矛盾。目前,在地表水灌溉量中,有1/3左右补给了地下水,在地下水没有开发利用的地区,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将引起地下水的无效蒸发,招致土壤盐渍化。特别是遇到干旱降雨偏少的时候,阳光直射,30多度的高温使地下潜水蒸发更加严重。在井渠结合的灌区,不仅灌溉对地下水的回补量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可以减少潜水蒸发,到了雨季还可腾出“地下水库”蓄存降雨。但也要防止过度打井,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地理特征,气候变化以及灌溉需求,防止“一刀切”而导致打井过多,类似“蜂窝煤”,井打的越多,抽水总量就会减少,既破坏了水环境,也提高了生产成本。要按照“采补平衡”的原则,合理布局,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统一。濮阳市两大灌区主要以农田灌溉为主,采取了井渠结合的方式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也缓解了灌溉高峰期的供需冲突。2、改变输水方式,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输水方式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实现管道化。灌溉水的输送方式有三种,即土渠、防渗渠道和管道。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近距离土渠输水的损失为10%-40%,而远距离土渠输水的损失甚至高达50%以上。防渗渠道可以减少或避免渗漏损失,但仍然存在蒸发损失,泄露损失也比管道输水严重。管道输水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以上。加大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力度,实现井灌区管道化。采用免烧管代替农、毛渠道,节水效果好,成本也较低。因此,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中,应重点发展管道输水,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3、成立浇地专业队浇地专业队是用水户协会招聘的灌溉用水专业队伍,是灌区农村抗旱的服务组织。用水户协会对浇地专业队可以实行目标管理,也可以实行单项承包。灌溉用水期间,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由浇地专业队进行统一护渠和灌水。在灌溉站的指导下平衡各用水户的利益,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实行“小畦灌溉,二八改畦”的节水方法。解决因计量设施不健全、户与户之间“喝大锅水”而造成的大水漫灌问题。使用水户均衡负担、均衡受益,达到节约用水、降低成本的目的。4、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节水管理,合理收缴水费通过政府和市场宏观调控手段,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适当扩大高效优质节水作物种植比例,选用抗旱优质品种,合理改土施肥,改进工作制度积极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提高水分生产率,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完善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墑措施,科学灌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另外,应不断完善水费制度,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度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应逐步提高水价,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5、提高科技含量,完善灌溉制度。灌区需要实施自动化测水量水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在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机处理的基础上实现灌区自动化监测控制;改进和完善灌溉制度,用节水型的灌溉制度指导灌水,制订和完善有利于节水型的政策、法规。建立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灌区管理组织和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把节水管理责任落实到每项工程,每个干部职工、每个农民要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举办不同层次的节水技术培训班,普及节水科技知识,加强节水宣传,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职工、每个群众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三、加强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近年来,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灌区经营管理工作的再认识,灌区上下对实施节水灌溉形成了共识,认为节水灌溉关系到灌区农业持续发展,是水管单位实现良性循环的需要。建立适应灌区特点的节水灌溉模式,对改善灌区农业生产环境、减轻农业生产灾害、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十分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业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这样水管单位才能长久地从用水户的收益中得到回报,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双赢关系。在目前形势下,水源紧缺已成定势,开源不通只有节流。而实现节流,除了解决认识问题,采取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外,更根本的是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其关键在于建立利益驱动激励机制,即在灌区节水过程中,国家、管理者、用水户三者之间要围绕水资源利用建立一定的联系,构成权利、责任、利益关系体系,协调、理顺灌区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管水的积极性和用水户节水的积极性。综上所述,节水灌溉是系统工程,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技术、行政、法律、宣传等配套措施,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既缓解干旱缺水问题,又能取得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第四篇:142142青海省格尔木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按要求修改稿-1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数值模拟寇文杰(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00195)摘要:格尔木河流域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地区,为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需要,本文针对《青海省格尔木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提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量,分析其是否对下游盐湖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影响。根据流域概况建立格尔木河流域水资源数学模拟模型对平均水文序列变化趋势及各种典型年的水资源状况进行预测,通过预测结果,探讨在不影响下游盐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格尔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关键字:水资源数学模型生态环境格尔木河是柴达木盆地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在整个柴达木盆地内,格尔木河流域对水资源的利用量最大,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下游平原区既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地区,也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区域[1]。由此,本文将探讨柴达木盆地南缘即格尔木河流域的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图1)。1水文地质概况格尔木河是柴达木盆地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具有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的一般特征,河流出山后,经戈壁砾石带,河水以悬河的形式,大量入渗补给地下水;穿越细土平原区,在冲洪积扇前缘形成泉集河;流经盐沼平原区,最终汇入终端湖泊蒸发排泄。在此过程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西北内陆盆地典型的河流——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不仅沿径流方向流动,而图1研究区交通位置图fig.1.transportationofthestudy area大面积的垂向入渗或蒸发;细土平原区含水层水平径流相对较弱,细土平原区的含水层具有较强的大面积自下而上的越流,承压水通过越流补给潜水,并最终以蒸发的方式排泄。(图2)。格尔木河流域巨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为地下水的赋存和运动提供了空间,形成流域内孔隙地图2格尔木河示意图fig.2.mapshowingthegeermu river且沿着轴部向两侧运动。在冲洪积扇的不同部位,地下水运动形式有较大差异。砾石平原区含水层具有很强的水平径流,除河道外,不存在通过包气带下水系统。根据地质条件和研究目的,将流域研究范围的地下水系统范围大致确定如下:南自昆仑山前第四系的基岩交界处,北到达布逊盐湖,东西两侧至格尔木河流域的分水线。细土平原区分布于青新公路、宁格公路两侧,宽约10km呈东西向展布。地下水在细土平原前缘溢出地表。按其含水层系统的宏观结构,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含水层(组):表层潜水、浅层承压水、中层承压水及深层承压水含水层(组)[2]。戈壁砾石区分布于青新公路以南1-2km至乃吉里水电站以北砾石戈壁平原带。在垂向上分为两个含水层(组),以上部潜水含水层(组)为主,具有厚度大、富水性强、水循环速率快的特点;深部为循环较慢且富水性较差的深部承压水含水层(组)[2]。盐壳湖沼平原地区为砂和亚砂土、亚粘土互层的多层含水层。地层平缓,地下水水平流动滞缓,以垂向运动为主。潜水埋藏浅,直接消耗于蒸发排泄。从山前到盐湖区,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山前含水层埋藏较深,经过砾石平原区,地下水埋藏较浅,含水层顶板埋深在1~5m(图3)。1-卵石;2-砾石;3-粗砂;4-中砂;5-细砂;6-粉砂;7-粉质粘土;8-花岗岩;9-砂泥岩;10-断层;11-推测地质界线图3格尔木河流域冲洪积扇地下水含水系统剖面图fig.3.sectionofgroundwateraquifersystemofthegeermuriverdrainagebasinalluvialandproluvialfan2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3-5]本次南以乃吉里电站水库大坝为界,北至东达布逊湖、新湖、大别勒湖,西至清水河与托拉黑河之间的分水线,东至格尔木东河与诺木洪河之间的分水线,为一独立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研究区南北方向长112km,东西向宽72km,边界范围内有效面积5197 km2。研究区南部以山区与平原区的分界线为界。该边界对水资源系统有影响的水文因素主要有:格尔木河入境流量(在地表水模型中进行概化)、乃吉里水库大坝河谷地下潜流、山前季节性沟谷洪水入渗以及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等。北部以察尔汗盐湖南侧平均水面周边为界。边界带附近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径流缓慢。有少量地下水通过该边界流向湖区深部,流向盐湖方向的径流受湖水位和边界水力坡度的控制。该边界向湖区的径流量近似处理为不随时间变化的流量边界,其大小取年内平均值。东西边界为分水线构成的隔水边界,当研究区内水资源开发与调配引起分水岭有少量的变动时,根据不同地段含水层导水特征,近似估计出单位水头变化所引起的单宽流量变化值,以此值线性外推估计边界流入(出)量的变化,即所谓“第三类边界条件”。地下水顶部边界(潜水面边界)最为复杂,影响因素多,地下水资源模型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顶部边界的处理与概化的合理性。顶部边界与外界交换水量因素有:浅埋带地下水蒸发、河水渗漏、泉水溢出、渠系与农田灌溉渗漏、大气降水入渗等。研究区地下水循环,在空间上可进一步分为强烈循环带和缓慢循环带。强烈循环带分布在砾石平原大厚度潜水含水层、细土平原上部潜水含水层、浅层与中层承压水含水层中;缓慢循环带包括砾石平原深部的承压含水层、细土平原深层承压含水层以及盐壳湖沼平原250m以深的承压含水层。结合格尔木河流域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将含水系统概化成以下宏观结构,其概念模型如下图(图4)。山前砾石平原区为单层潜水模型层区;细土平原区和盐壳湖沼平原为双含水模型层结构,上部为浅部潜水模型层,下部为等效承压水模型层(模拟浅层承压与中层承压含水层综合导水能fig.4.structuralrepresentationofgroundwateraquifer systemmodel力),两模型层之间以等效半透水层将其分割(模拟承压水与上部潜水以及承压层组内部夹层的垂向等效阻力),承压水模型层水位代表浅层与中层承压水平均水位,径流量代表两层总通量。3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3.1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基于建立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可将地下水流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为:上部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流微分方程???x??k?h?h1????h?11?hb??x????y??k1?h1?hb?1?y?????(h2?h1)?f1(x,y)wr??q?h1i?(x?x1i,y?y1i)?f2(x,y)ws?e(x,y,t)??1i?t(x,y)?g,t?0h1(x,y,t)?h10(x,y),(x,y)?g,t?0k?h11(h1?hb)?n??1(h1b?h1)?q10,(x,y)??3,t?0?3下部承压水含水层地下水流微分方程???h2????h2??x??t?x????y??t?y?????(h*?h21?h2)??q2i?(x?x2i,y?y2i)??i?t(x,y)?g,t?0h2(x,y,t)?h20(x,y),(x,y)?g,t?0t?h2?n??2(h2b?h2)?q20,(x,y)??3,t?0?3其中:f,y)=??1(x,y)?河床?1(x,y)?泉、沼泽1(x?0(x,y)?非河床,f2(x,y)=??0(x,y)?非泉、沼泽w?(hqr?r?min???r?h1),wrmax,b?r?w?????h1?hs?,h1>hss=??0,h1??e0(c,t),h1??hfe(x,y,t)???e?0(c,t)(1?)m ,h??f?h1?hf??0??0,h1??hf??0式中:h1,h2,hr,hs,hf-潜水水位、承压水位、河水水位、泉(沼泽)溢出高程、地形高程;h1b,h2b,h10,h20-潜水与承压水含水层第三类边界参照水位,潜水与承压水含水层初始水位;k1,t-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承压水含水层导水系数;??-潜水与承压水含水层之间的越流系数、边界导水系数;?1,?2-潜水与承压水含水层第三类边界流量增量系数;?,?*-潜水含水层给水度,承压水含水层贮水系数;q1i,q2i-潜水井开采量,承压水井开采量;q10,q20-初始条件下潜水与承压含水层边界单宽流量;wr,ws-河流与潜水含水层水量交换强度、泉及沼泽与潜水含水层水量交换强度;qr,wrmax,br,?-河水流量、河床极限渗漏强度、河床水面宽度、河床漏水系数;hs,?-泉水(沼泽)溢出高程、泉水(沼泽)溢出系数;e0(c,t),e(x,y,t)-水面蒸发强度、潜水含水层蒸发强度;?0,?,m-潜水极限蒸发深度、潜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蒸发特征指数;n-边界外法线方向;g-计算区;?3-第三类边界;f1(x,y),f2(x,y),f3(x,y)-河床分布函数,泉水(沼泽)分布函数;3.2河水流量数学模型描述河流流量数学模型为:?qri?l,t??l??wrbr(l,t)??qrj(t)?(l?lj)jqri?l,t??0qr(来源好范 文网)i?l,t??qri0(t),(l=0)式中:qri(l,t)-第i条河流流量;qri0(t)-第i河流入境流量;qrj(t)-第j支流汇入流量;wr,br(l,t)-河床渗漏强度、河床水面宽度;l,lj——河流流程长度、第j支流汇入点流程长度。本次模拟采用pmpro中的modflow模块,并对模块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对上述数学模型进行求解。4模型识别与校验[6]经过调试,使模型区地下水流场、水位变幅、潜水与承压水的水头差、地下水位的演化过程等达到了较好拟合。80年代泉集河溢出水量为2.43×108m3/a,沼泽湿地溢出水量为0.73×108m3/a,蒸发蒸腾量为2.99×108m3/a,其余各水资源均衡要素均与识别值一致。(表1)。表1水资源均衡要素模拟识别结果表table.1.simulationidentifyresultofwaterresourcebalanceelement地下水循环要素识别值(108m3/a)地下水均衡差0.00地下水开采量占总补给量百分比2.8% 尚未利用地下水资源量6.1580年代中期浅层地下水流场拟合情况见图5。80年代中期承压水流场及钻孔承压水头对比拟合情况见图6。1985-1996年典型观测孔水位变幅拟合结果见图7。图580年代中期浅层地下水流场拟合图fig.5.fittingcurvesofshallowgroundwaterflowfieldofmiddle80’s-404-404-404-404-404计算曲线实测值观39孔观21孔观14孔观11孔观6孔图680年代中期模拟承压水流场与实测承压水头对比图fig.6.comparisondiagramofsimulatedconfinedflowfieldandobservedheadofmiddle80’ s-4观1孔19881992199604-4198819921996观2孔19881992199604-4198819921996观3孔1988199219960419921996观4孔-419921996041996观5孔198819921996041996计算曲线实测值图7部分观测孔实测水位与计算水位对比曲线图fig.7.comparisoncurvesofobservedwaterheadandcalculatedheadinsomeobservation wells从拟合情况可以看出,浅层地下水流场与地下水长观孔动态过程拟合较好,数值模型可宏观代表该地区地下水状态与地下水动态过程。承压水流场的拟合,呈现了从上游到下游宏观趋势与分布规律相似。从整体上看,模型能够极好地模拟整个计算区的潜水与微承压区承压水,对于多层承压水区域,虽所模拟的承压含水层流场有一定的随机误差,但承压水流场的宏观趋势与空间分布规律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用本数值模型来进行预测。5模型的预报为了使经过识别的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数值模型预报未来的状态,需要将未来的各种变化因素设置在模型之上,建立地下水数值预报模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利工程等,基本上能够事先预见。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目前只能对其平均变化趋势或典型年做出预测。因此,建立的数值预报模型,主要预测预报平均水文序列变化趋势及各种典型年的水资源状况。需水量等。5.2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主要是指在发展格尔木市工农业的前提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在模型中,主要根据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青海省格尔木河流域水利综合利用规划报告》。预测模型环境参数格尔木流域水资源需水量进行设置[3]。5.3结果分析预报模型采用迭代法进行计算,共计360个时段,时间步长1个月。输出计算结果:按平均值法(水文序列1)计算,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2.91×108m3/a。现状年东达布逊湖入湖水量为2.43×108m3/a,在满足一期采卤用水量0.6×108m3/a的盐湖生态用水情况下,按年均蒸发量1015mm/a计算,可维持盐湖184km的盐湖面积;近期2014年东达布逊湖入湖水量为3.27×108m3/a,在满足近期采卤1.4×108m3/a的生态需水情况下,可维持154km2的盐湖面积,远期2014年东达布逊湖入湖水量为2.88×108m3/a,在满足远期采卤1.6×108m3/a的生态需水量的情况下,可维持盐湖面积126km。可满足规划要求近期维持盐湖150km2远期维持100km2的盐湖面积。5.1自然环境设置对于模型未来的自然环境变化,目前尚无法作出准确的长期的预测。而较长时间序列的平均值变化不大。基于此,根据历史较长序列的观测资料,采用:(1)平均值法,即求得历史观测资料的平均值;记作水文序列1(2)历史重现法,即认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情况,今后还会出现。按历史重现法,选取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丰、平、枯等各种典型年逐月径流量资料,并且使得所选系列的平均值不偏离历时观测系列的多年平均值,作为预报模型的水文序列,(分别记作水文序列2,水文序列3)该水文序列包括历史上曾经观测到的对湖区生态用水和水资源开采最不利的连枯年份和容易酿成洪涝灾害的连丰年份。预测不同丰枯年份的水资源变化情况,验证盐湖入湖水量能否满足其生态表2各规划年采卤规模table2.brinedevelopingscaleofeverylayoutyear预测预测年份采卤规模(108m3/a)预测预测年份采卤规模(108m3/a)预测预测年份采卤规模(108m3/a)10.6111.4211.520.6121.422 1.530.7131.4231.540.8141.4241.550.9151.4251.561161.5261.671.1171.5271.681.2181.5281.691.3191.5291.6101.4201.530 1.6据典型年组合(水文序列3)计算,多年平均入湖水量3.05×108m3/a,东达布逊湖区多年平均面积170.7km2。不同水文年,入湖量及湖区面积随河水流量而变化,按设定的采卤规模(表2),最枯年份湖区面积仅35.0km,已接近干涸。据典型年组合(水文序列2)计算,多年平均入湖水量2.95×108m3/a,东达布逊湖区多年平均面积161.4km2。其中有3年湖水面积小于30km2,且有两年干涸。考虑到湖水自身及地层晶间卤水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按3年平均计算湖区面积,后期将有4年小于30km2,考虑湖底的地形特征,即使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入湖水量全部转化为卤水采出(类似于死库容),暂按30km2湖区面积不能采卤进行估算,即有4年不能满足采卤量要求。据上述对比分析,采卤量及湖区面积能否达到预期规划目标,与格尔木河的水文径流过程直接相关。若利用平均水文序列进行模拟计算,由于人为“放大”了盐湖自身的调节能力,所得出的结论过于乐观,除所预测的盐湖面积演化趋势有实际意义外,不能作为规划采卤之依据。从保护盐湖生态的角度来说,最大采卤规模应有一定的设计余量,若将远期采卤规模由原来的1.6×108m3/a调整至1.2×108m3/a,即使重现典型年组合(水文序列2)水文序列最不利的连枯年份,3年滑动平均湖区面积均大于30km2。由此建议远期采卤规模有一定的弹性,丰水年、平水年、偏枯年二期采卤规模仍为1.6×108m3/a,特枯年与连枯年采卤规模减至1.2×108m3/a。不同水文序列入湖水量变化曲线及盐湖见图8,在相应采卤量(表2)的情况下,可维持面积见图9。10m/a10.08.06.04.02.00水文序列183水文序列2水文序列3051015201430年水文序列1-平均值法水文序列2-先丰后枯水文序列3-先枯后丰图8入湖水量变化曲线图fig.8.quantitychangecurvesofinflow water(3)有效控制盐湖采卤工业湖水的引水量,确保盐湖以及周边地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王永贵,李文鹏等,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总体设计书[r],青海: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14.[2]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综合地质勘查大队,格尔木河中下游冲洪积扇地下水数学模型及环境地质研究[r],青海: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综合地质勘查大队,1990.[3][4]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wolfgangkinzelbach,3d-groundwatermodelingwithpmwin[m],spring1990.[5]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青海省格尔木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报告[r],青海: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993.[6]寇文杰,格尔木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转换关系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图9预测年盐湖面积直方图fig.9.histogramofthesaltlakeareainpredictyear6结语格尔木河流域具有西北内陆盆地的一般特点,从河流出山,经过戈壁砾石带,穿越细土平原区,同时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溢出,最终汇入终端湖泊。流域内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根据本次模型的研究,得出:现状年及近期远期规划用水条件下,维持下游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量可以满足规划的水资源量要求。根据模型分析,有以下建议: (1)在格尔木市以南地区,建立大型水源地,开采地下水,以供格尔木市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2)在细土平原带,开采浅层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减少从格尔木河等地表河流的引水量,以保证达布逊湖的入湖水量。abstractthegeermuriverdrainagebasinisatypeareaofwaterresourcedevelopmentinnorthwestaridregion.fortheneedofwaterresourcesustainabledevelopment,accordingtothereport“waterresourcecomprehensiveutilizationprogrammingofthegeermudrainagebasinofqinghaiprovince”,weanalyzeifthewaterresourcedemandfortheaimofdevelopingwillmakeadevastatingdifferenceontheentironmentofdownriverofthesaltlake.amathematicsimulatingmodelonthebasisofthegeermuriverdrainagebasinisbuilttopredictthechangetrendofaveragehydrosequenceandwaterresourcestatusindifferencetypeyear,andunderthepreconditionofmakingnodifferenceontheentironmentofdownriversaltlaketodiscusswaterresourcereasonabl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thegeermuriverdrainagebasinbasingonthepredictedresult.keywords:waterresourcemathematicmodelentironment寇文杰(1980-),男,说是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及地下水水文相关研究。 e-mail:第五篇:中国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中国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摘要: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具有紧迫性。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农业节水系列标准不完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程度不高和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为此节水农业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等。关键字:农业经济合理开发循环利用 水资源我国淡水资源的总储蓄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是可以支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改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在这方面,以色列这样一个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国家,人口从65万增长到680万,人均gdp从300美元增长到15000美元,便是值得借鉴的成功例子。(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农业是一国之本,如何处理好民生问题是支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了解我国农业当前用水现状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建议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1、中国农业用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14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据预测,在2014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2)2、中国农业用水的发展方向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3)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14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我国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用水的发展方向。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14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方向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其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4)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5、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5.1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的措施:对小型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大中型灌区推行sidd(自主管理灌排区)管理模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农村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推广和规范力度。根据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产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5.2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认真执行“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5.3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5.4 扩大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面积实施非充分灌溉或调亏灌溉,人为地控制水量供给,不仅能够减少作物的奢侈蒸腾,抑制作物茎叶生长,有利于改善作物品质,而且可以将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实现灌区作物总产最大。据试验,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50m3。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溉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00m3。水稻可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5.5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要根据各地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5.6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几年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丘陵薄地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5.7加快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建设根据发展节水灌溉的总体规划,扶持和培育相应的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形成规格化、系列化,做到配套齐全,价格低廉,服务及时,为发展节水灌溉提供可靠的保证。6、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6.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6.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6.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业生产实际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6.4促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部门应使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和支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节水灌溉的不断推广,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在不断的好转,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指导下,相信我国在农业用水方面会取得可喜的进步,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王亚欣,《经济布局不可忽略水资源条件》 ,长江日报(武汉);(2)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3)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4)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