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7页

讨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

  • 7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讨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关键词:农田水利;供给;产权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内涵的定义来看,多数的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研究是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大的方面的分析,这其中包括农田灌溉、排涝除碱、水利生态环境、水土保持、防旱防灾等内容。水利基础设施,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现状直接会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政府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与参考。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理论分析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外部性分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私人收益是私人个体投资水利设施而带来的收益;相比而言,社会收益=个人收益+外在社会收益。在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在有正外部性的时候,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总量往往是不足的,7 所以会产生社会无谓的净损失[2]。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产权分析根据科斯定理,一旦公共物品的产权能够清晰的界定,那么无论初始的产权分配给谁,都不会对资源的配置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将权的分配明晰化,就可很好的化解水资源的“公地的困境”问题的出现,进而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包括水资源的使用权,所有权以及经营权等一系列产权。通过建立相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制度,能够将原本外部性问题内在化,从而能降低了经济活动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进而使产权主体对于未来收益形成合理的预期,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2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现状7 我国耕地类别决定了农业生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六号“耕地分布及分类”显示,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21775.9千公顷,其中旱地面积67144.7千公顷,占比55.1%。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现状可从水库建设进行分析。截止2008年底,全国已建成水库86353座,其中1990年前建成83387座,占总量的96.56%;1990-2000年建成1733座,占总量的2.01%;2000-2008年建成1245座,仅占总量的1.44%。从水利建设投资角度分析,2002-2010年当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由819.2亿元增加到2319.9亿元。其中2002-2003年当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由819.2亿元下降至743.4亿元,减少了75.8亿元,降幅达9.255;2003-2006年当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由743.4亿元增加793.8亿元,年均增幅仅为1.65%,呈现小幅增长趋势;2010年当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由793.8亿元增加2319.9亿元,年均增幅达到了23.92%,增长速度较快。尽管如此,仍存在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矛盾。2.1典型省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渠道的相关分析为了更为全面的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出于对数据可得性的考虑,选取广东省作为研究主题。从省份研究的角度为改善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现状提出相关案例支撑,更好的促进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九五”以来,广东省非常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投入一直是农业投入的重点对象,水利事业的投入占农业总投入的比例平均达77.39%,尽管有些年份的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但都稳定地保持在7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80%。1996-2005年,全省水利基建总投资945.02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入资金为293.13亿元,占水利基建总投资的31.02%;市、县及乡镇群众自筹资金为651.89亿元,占水利基建总投资的68.98%。而7 “九五”期间,在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中,中央各类投资占总投资的44.67%,说明国家的投入在广东省基本建设中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说明广东省水利投入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市场融资能力较强,非国家财政提供的份额比例较大,在水利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投资、政策集资、社会筹资、个人捐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但也应该看到,出银行贷款以外的非国家财政在广东水利基本建设中的投入比例,任远远低于投入到其他行业的比例。在广东省至今(1996-2005)完成的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中,防洪工程296.54亿元,占水利基建总投资的31.38%;水库工程172.74亿元,占水利基建总投资的18.28%;灌溉工程238.13亿元,占水利基建总投资的10.74%;水保工程13.14亿元,占水利基建总投资的1.39%;食水工程31.70亿元,占水利基建总投资的3.355;其他加建工程75.12亿元,占水利基建总投资的7.95%。3完善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政策建议3.1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财政投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己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列入国家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并对其进行统筹规划,投资经营。7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保证对它稳定的财政投入。加大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投入力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功能的扭曲而产生的消极社会效果。3.2改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产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在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中,产权制度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我国的庞大的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存在的集体经济,使得集体的思想特别的根深蒂固,所以长期以来集体与个体的产权边界总是比较的模糊,农户的产权意识淡漠。目前学界提出的产权改革政策建议主要有:“对已经存在的农村基础设施要进行清理,理顺关系,明晰产权,明确经营和管理责任,创新管理模式;对在建或即将建设的新项目,必须在建设之初就坚持‘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和收益权’”[4],政府必须从制度的建立入手,明晰集体与私人之间的权责与产权的界定。要保证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产权足够的清晰,要在两方面加以努力。从整体来看,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产权;从局部来看,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用水资源的供给产权。政府或集体通过拍卖、转让所有权与经营权等权能,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产权承接人进行管护[5]。3.3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多元化7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物品的一种,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资本不能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当中。应当在坚持政府作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关键主体的前提下,更多的吸引民间资本都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当中,形成一种政府与私人或第三方部门共同来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局面。政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发行“农业增长债券”、“农村水利建设债券”等专款专用债券,或者合理地征收一定使用费等途径来拓宽政府水利的资金来源和渠道。总之,借鉴其它省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方面的经验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水平、改进供给质量和提高供给效率,在全国范围内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对广东省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现状及特点介绍,发现有许多的地方可供学习,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现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是更好地实现农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维持农村的繁荣稳定的必要保障。参考文献:[1]王广深,候石安.中外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比较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4).[2]周玉玺,胡继连,周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选择[J].改革,2005(3).7 [3]张琰,叶文辉,杨小明,沈青.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5).[4]王广起,张德升.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的完善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6(5).[5]马明英,吴秀国.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