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00 KB
  • 30页

环境生态学考试试卷

  • 3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一、名词解释1.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2.种群: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3.食物链: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4.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5.优势种:对群落其他种有很大影响而本身受其他种影响最小的物种称为优势种。6.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的观点。7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8.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9.多度:表示一个种群在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或丰富程度的指标。10.寄生: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经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现象。一、填空题1、目前我们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分别是、、。2、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五大因素。3、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出生率、、迁入和。它们被称为初级种群参数。4、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5、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生产,、物质循环、。6、种群密度调节的途径有三个,即种内、、调节。7、生态因子作用包括哪五个方面——光、、水、、土壤。8、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和三种类型9、生理有效辐射中,光和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1、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2、自大气圈、土壤圈3、死亡率、迁出4、消费者、非生物环境。5、生能量流动、信息传递。6、种间、食物。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7、温度、大气。8、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9、蓝、红三、选择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3、()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A光照强度B光周期C低温D昼夜变温4、两个不同物种之间共生,对一方有益,但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称为()。A、寄生、B、附生C、互利共生D、偏利共生。5、我国东部和南部为森林分布区,向西北依次出现草原区和荒漠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哪一个生态因子所致()A光B湿C水D土壤6、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A.化石燃料B.生物资源C.金属矿物D.非金属矿物7、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8、通常被看作生态系统反馈机制复杂和完善与否的一种结构上的标志()A、后备力B、恢复力C、反馈D、抵抗力9、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A.2~3个B.5~6个C.8~10个D.12~14个10、草原弃耕地的恢复属于()A、长期演替B、快速演替C、原生演替D、旱生演替1—5BCCDC6—10BDBBB一、简答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生态系统信息流的特点及作用。(5分)答:特点:多样性;复杂性;类型多,贮藏量大。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廊道的功能有哪些?(5分)答:1)生境2)传输通道3)过滤和阻抑作用4)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或汇3、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7分)答: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3)形成群落环境4)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群落的边界特特征4、什么是温室效应,其形成原因有哪些?(5分)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原因:A、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B、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C、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5.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分)答:1)物种多样性减少;2)系统结构简单化;3)食物网破裂;4)能量流动效率低;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6)生产力下降;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7)系统稳定性降低。6、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有哪些?答:1)人口规模庞大,资源相对短缺2)环境和生态条件变化态势日趋严峻3)不均衡的矛盾凸显4)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压力的增加五、论述题(15分)1、论述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3.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4.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养分,土壤等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或利用范围的综合。5.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6.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7.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8.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9.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称为种群。10.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 植物、中日照植物和 日中性 植物。2、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350kg的产量,磷可维持500kg的产量,而实际产量只有250kg;如果多施1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350kg,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 Liebig最小因子 定律进行解释。3、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4、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_垂直_和_水平_两个方面。5、种群密度的种内调节包括_行为____调节、生理______调节、遗传______调节等形式。6、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__燃料燃烧____、_工业生产过程_____、交通运输_____7、《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是__蕾切尔·_卡逊_____,描写的是使用___杀虫剂________所产生的种种危害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8、按年龄锥体的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增长型种群(锥形)__________、___稳定型种群(钟形)________、__下降型种群(壶形)_________三种。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某池塘中蓝藻、硅藻和水草大量繁殖,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有毒物质进入B.水温提高C.水土流失D.过多的氮磷进入2.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D.风3.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4.同种植物的不同群体长期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形成适应各自环境的特征,产生()。A.相同的生态型B.相同的生活型C.不同的生态型D.不同的生活型5.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浓度增加A.二氧化碳B.甲烷C.氟氧化合物D.二氧化硫6.下面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A.蜗牛B.细菌C.藻类D.蚯蚓7、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9、.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A.K/2B.KC.K/4D.K/310、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1-5DAABA6-10CBAAC四、简答题(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简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5分)答: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其意义。(5分)答: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3、河流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5分)答:(1)水的流动性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河流与周围的陆地有联系,而且河流、溪涧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开放的生态系统,成为联系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纽带。(3)由于水处于流动状态,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致使河流水体中含有较丰富的氧,因而河流生物对氧的需求也较高。4、生态工程设计的生态学理论有哪些?(7分)答:1、物种共生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4、物种多样性原理5、物种耐性原理6、景观生态学原理7、耗散结构原理8、限制因子原理9.生态因子综合性原理5、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6分)答:整体有用性;空间固定性;用途多样性;持续有用性;共享性;负效应性。6、简述植物修复的类型。(7分)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答:(1)植物提取或植物萃取:植物吸收积累污染物,植物收获后再进行热处理、微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是目前研究最多,而且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2)植物转化: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并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3)植物固化:植物通过新陈代谢过程降解环境污染物。(4)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植物及其相关的微生物区系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主要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治理。(5)根际过滤:指将特定的植物(超积累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水体中,利用植物巨大的根系和表面积过滤、吸收、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将植物收获后,进行妥善的处理。、五、论述题(15分)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1)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2)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很多植物叶子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出日变化和年周期变化。植物种间对光强表现出适应性差异,可分为阳地种和阴地种。动物的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器官的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2.论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答:(1)有机质的合成与生产、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2)调节气候;(3)营养物质储存与循环;(4)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5)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6)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7)有害生物的控制以及减轻自然灾害等。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3)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态圈: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2、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3.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4.偏利共生: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対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也无害的共生现象叫偏利共生。5.生态型:指同一个种为了在不同环境中生长,其所适应环境分化出来的性质,在遗传中固定下来而产生的类型称为生态型。6.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这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又称为初级生产量。7.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8.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控制活动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9.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10.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食物链主要有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遗传特征三方面。3、物质循环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三大类型。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4.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四大类。5、按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余斑块、引入斑块。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化学、行为和营养等四大类。7、由裸岩—地衣—草本—灌木—乔木的群路演替过程称为自养演替。三、选择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特点,可将其分为气候类、土壤类和()A、生物类B、地形类C、限制类D、非生物类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t0)中,t0为()。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生物学零度D.天数4、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A.气候顶极B.偏途顶极C.土壤顶极D. 地形顶极5、从海南岛沿我国东部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A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B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C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6、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浓度增加A.二氧化碳B.甲烷C.氟氧化合物D.二氧化硫7、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8、.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A.群落外貌B.群落水平结构C.生态位D.群落垂直结构9、阴性植物的特点是()。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10、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1—5ACCAD6—10AAADA四、简答题1、生物产生集群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①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需要;②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③繁殖的结果;④被动运送的结果;⑤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2、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有哪些?(6分)答: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关系的改变;5)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3、固氮作用的途径有哪些?(6分)答:一是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其结果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水到达地球表面。二是工业固氮,即通过工业合成的方法将大气中的氮转变成氨和硝酸盐供植物利用。三是生物固氮,固氮的微生物包括营自由生活的自生固氮菌、共生在豆科植物及其他一些植物的根瘤菌和蓝细菌。4、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5分)答:1、物种繁多、结构复杂;2、生态系统类型多样;3、系统的稳定性高;4、生产力高、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5、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方式有哪些?(5分)答;1、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污染;3、采集;4、采樵;5、狩猎和捕捞;6、廊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7分)答:结构特征:弯曲度、连通性、宽度等;功能:1、生境;2、传输通道;3、过滤和阻抑作用;4、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或汇。五、论述题(15分)1、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3)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4)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过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一切要素的总和。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4、种群: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5、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6、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因子。7、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9、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10、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二、填空。1、生物多样性就是和。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和三个方面。3、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等基本特征。4、种群的基本特征表现在:、、。5、种间关系包括:、、。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7、基质的判定:、、三个标准结合8、生态修复的原则:、、最小风险原则与效益最大原则。1、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功能的多样性。2、形态、生理、行为3、综合性、阶段性4、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5、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6、食物链、食物网。7、相对面积、连通性、控制程度8、地域性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三、选择题。1.环境生态学诞生的标志是(  )A、《寂静的春天》问世       B、《只有一个地球》问世C、《人口炸弹》问世D、《增长的极限》问世2、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3.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速率最高的是()。A.温带森林B.热带森林C.草地D.北方针叶林4.生态系统必的基本成分是( ) A、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B、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消费者、分解者5.在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转化效率大致是(  )A10-15%   B20-35%   C5-30%D、30%—40%6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7.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  )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B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C生物生产、物质循环、信息传递D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8.蜜蜂发现蜜源时,跳舞是通过哪种信息类型传递(  )  A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9.干扰的特征包括(  )。A作用频率、干扰强度、作用时间B干扰范围、干扰强度、作用时间C干扰范围、作用频率、干扰强度、作用时间D干扰范围、作用频率、干扰强度10.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物种多样性减少B系统结构简单化C食物网破裂D生产力上升1—5ADBBC6—10DBACD四、简答题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5分)答:(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2、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7分)答:(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主要有哪几种类型?(5分)答:(1)信息与信息量。(2)信息及其传递。(3)行为信息及其传递。(4)营养信息及其传递。4.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7分)答:(1)森林生态系统。(2)湖泊生态系统。(3)草地生态系统。(4)海洋生态系统。(5)河流生态系统。(6)湿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分)答:(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2)生物多样性的生产与维护。(3)调节气候。(4)减缓灾害。(5)维持土壤功能。(6)传粉播种。(7)控制有害生物。(8)净化环境。(9)感官、心理和神经益处。(10)精神文化的源泉。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6、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五、论述题1、论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答:(1)稳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2)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5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态幅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2.生态位: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3.生物群落: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和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4.边缘效应:在生态过渡带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有增多的趋势,在群落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光照等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或因生境异质性的提高而使物种数量增加的现象。5.受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6.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的观点。7.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环境基本成分。 8.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9.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10.环境:某一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因素的总体。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和两大类型。2、目前我们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是、、。3.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的问世。4.组成自然环境的四大要素为:、、、。5.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是:、、、。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7.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3种类型,其中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8.种群的内分布型或格局表现为三种类型、、。1.生态破坏环境污染2.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3.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4.生物卷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5.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6.单向流动逐级消耗7.集群8.《寂静的春天》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环境资源受限制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通常呈( )A逻辑斯蒂增长BJ型指数增长C直线增长DS型增长2.高斯(G.F.Gause)竞争排除原理()A两个物种的生态习性越相似,种间的竞争就越激烈。B两个物种的生态习性越相似,种间的竞争就越小。 C两个物种的生态习性相差越大,种间的竞争就越激烈。 D两个物种的生态习性相差越大,种间的竞争就越小。3.下列几组气体中,每一组分都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氟氯碳、、甲烷、氮气     B二氧化碳、氟氯碳、甲烷  C氧气、甲烷、二氧化硫    D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个营业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而变化不同5.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初始慢中间快末期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不随时间变化6.臭氧层破坏属于(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7.天鹅结伴同游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类型A.物理信息         B.营养信息C.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8.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9.按椎体形状,下列不属于年龄椎体基本类型的是( )A混合型种群        B增长性种群C稳定型种群        D下降型种群10.下列下列属于偏利共生的是( )A地衣附在其他植物的树皮上B鲸背上的腔肠动物C固氮菌和豆科植物D列当属和菟丝子属1.D2.A3.D4.A5.B6.B7.D8.D9.A10.A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四、问答题(本大题共小题,共35分)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6分)①人为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②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③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④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7分)①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②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③形成群落环境。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群落的边界特征。3、水分的生理作用。(4分)答:水分的生理作用有:①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②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③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④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4、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7分)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①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3分)②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为主。(2分)③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2分)5、简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6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有:①整体有用性。②空间固定性。③用途多样性。④持续有用性。⑤共享性。(⑥负效益性。(各点有简单解释,没有的给3-5分)6、生物群落演体的制约因素。(5分)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⑤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五、论述题(15分)(注:本大题控制在1-2小题为宜)比较水、陆两类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主要修复方法。答:1、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自然原因包括:病虫害,干旱,洪涝,风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包括"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大面积砍伐林地种植作物;采伐木材;矿山的开采等修复方法:物种框架法,最大多样性法2、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的自然原因包括:春季干旱,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等;人为原因包括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以及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下水水位的变化等修复方法:改进现存草地,实施围栏养护或轮牧;重建人工草地;实施合理的牲畜养殖措施3、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损害修复方法:改进的标准河流断面设计法;浅滩和深潭河流结构的构建;构建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多孔隙河岸4、湖泊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包括:环境污染;水利建设;过度放养;湖泊的富营养化;外来种的侵入等修复方法:严禁围湖造田,有效实施退田还湖政策;营造林地,提高湖泊周围及整个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减少面源污染的危害,增强涵养水分的能力;加大人为调控湖泊水位的力度,尽量防止水位频繁和剧烈变化,维持湖泊的最低水位,防止湖泊的干枯;对于已有大量淤积的湖泊,采取清淤的措施,实现既可恢复水体空间,又能使水质得以更换的目的.5、海岸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包括:海岸侵蚀;海岸湿地被围垦及占用;过度捕捞;污染等修复方法:防治水体污染;控制生态破坏;建立海岸带自然保护区;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修复6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火生物群落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活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2.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3.优势种:对群落其他种有很多影响而本身受其他种的影响较小的物种4.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5.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6.生态修复: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重建和改建,即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7.种群:指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8.边缘效应:在生态过渡带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有增多的趋势,在生物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光照等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或因生境异质性的提高而使物种数量增加的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9.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因子。10.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可被称为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作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2.生态系统分为、生产者、、四种基本成分。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和等四大类。4.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残余斑块和。5.基质的三个判定标准:、连通性、。6.生态修复的原则:、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7.种群的基本特征:密度、、、、空间分布、-。8.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与共生。9.世界环境日是------1寂静的春天2.非生物环境消费者分解者3.化学行为营养4.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引入斑块5相对面积控制程度6.地域性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7.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迁出率8.种间竞争9.1972年6月5日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2:臭氧层破坏属于()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3: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4: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5:下列说法正确的事()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A.种子植物B.真菌C.蓝绿藻D.蕨类植物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温带农田B.温带草原C.荒漠D.冻原8: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9: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3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凸型曲线B.凹型曲线C.对角线型曲线D.S型曲线10: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个营业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而变1.B2.B3.D4.C5.D6.B7.A8.C9.A10.A四、问答题(本大题共小题,共35分)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7分)答: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3.形成群落环境4.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群落的边界特征2、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特点?(6分)答:1、能量流是变化的2、能量流是单向的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3、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5分答(1)森林生态系统(2)湖泊生态系统(3)草地生态系统(4)海洋生态系统(5)河流生态系统(6)湿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4、生态修复的判定标准(5分)答:1.可持续性(1分)2.不可入侵性3.生产力4.营养保持力5.具有生态间的相互作用5、集群的生态学意义?(6分答:1.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2.集群可以公共防御敌害3.集群有利于改变小环境4.集群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5.集群能够促进繁殖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6、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6分)答:1.系统开放原理2.相生相克原理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4.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原理5.生态位原理6.等级系统原理六论述题试述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答: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受到损伤后,其结构和功能都将发生变化,主要特征如下:(1)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生态系统受损后,首先是关键种的消失,其次是与之共生或从属种的消失,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弱,再次,那些适应环境的一些种类数目增多,不断扩大,一个受损的系统也许其种类和数目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生物多样性的性质却发生了改变。(2)系统结构简单化:系统受损后,表现在群落的种群特征上,群落中的优势种异常,表现在群落层次上为群落层次矮化,整体景观破碎。(3)食物网破裂:系统受损后,其食物网破裂,主要表现食物链的断裂,单链营养关系增多,共生附生关系减少等称为食物网的破裂。受损后,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协调受影响,生物学功能下降。(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系统受损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降低,表现为对光能的利用率降低,能量流动规模减少,流动效率降低,流动中的能量损失过多。(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由于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改变,系统的结构简单化,食物网的破裂,能量流动效率下降,所以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表现在水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的不畅或受阻。(6)生产力下降:主要表现在,光能利用律下降,由于受损和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光效率下降,植物为抗不利影响消耗能量增多使初级生产力下降,初级生产力的下降,促使次级生产力下降。(7)其他服务功能下降:如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减少洪涝灾重,保持养分,控制有害生物,传粉播种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功能减弱或消失。(8)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系统受损后,对外来干扰,无法促使系统通过正反馈使其恢复平衡,生物学生态学功能下降。7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物圈: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2.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3.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现象。4.生物群落: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廊道:景观中,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型一种特殊景观类型。6.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7.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8.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9.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10.生态修复: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被称为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标志。2.生态多样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3.描述温度与生物的发育关系最常采用的是。4.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非等价性、阶段性、和等基本特征。5.水生植物可通过发达的、退化的以及带状、线状的叶片来适应水环境。6.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集群分为和两种类型。7.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形式:和。8.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可将其划分为、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9.植物和和的生物降解,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两大服务功能。10.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环境资源斑块、、和。1.《寂静的春天》2.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有效积温法则4.综合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5通气组织、机械组织6.临时性、永久性7.偏利共生、互利共生8.生产者、分解者9.光合作用、有机废物10.干扰斑块、残余斑块、引入斑块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哪个不是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A物种多样性减少B食物网破裂C能量流动效率减少D系统结构复杂化2.下列消费者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A草B羊C人D太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干扰不促进系统的演化B不稳定群落对环境适应能量弱C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D干扰对生态系统只有不利影响4.按环境性质可分为哪几类()A自然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B半自然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C社会环境、内环境、微环境D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5.种群的基本特征()A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密度B死亡率、出生率、迁入率、迁出率C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D遗传特征、种群密度、数量特征6.生态位是指()A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B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C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D生物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7.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C非生物环境、物质代谢原料D原核生物、真核生物8.信息传递的方向()A单向传递B双向传递C即能单向传递又能双向传递D即不能单向传递又能双向传递9.生态规划的主要模式有()A景观规划模式、区域生态规划、海洋生态系统规划B陆地生态规划、海洋生态系统规划C景观规划模式、景观生态学模式、环境影响评价模式、乡村规划模式D城市规划模式、乡村规划模式10.生态修复的原则是()A地域性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小风险与效益最大原则B地域性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大风险与效益最小原则C可持续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小风险与效益最大原则D可恢复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小风险与效益最大原则1.D2.B3.C4.D5.C6.A7.B8.B9.C10.A四、问答题(本大题共小题,共35分)\1、简述产生集群的原因有哪些?(5分)答:1.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需要。2.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3.繁殖的结果。4.被动运送的结果。5.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2、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7分)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答: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3.形成群落环境。4.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群落的边界特征。2、简述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7分)答:①物种多样性减少;②系统结构简单化;③食物网破裂;④能量流动效率降低;⑤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⑥生产力下降;⑦系统稳定性降低3、试述廊道的主要结构特征及功能:(6分)答:廊道主要特征:弯曲度(通直度);连通性;廊道主要功能:①生境;②传输通道;③过滤和阻抑作用;④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或汇。4、简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及其传递(5分)答:1.物理信息及其传递;2.化学信息及其传递;3.行为信息及其传递;4.营养信息及其传递。6、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有哪些特点?(5分)答:1.能量流是变化的;2.能量流是单向的;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不断提高。五、论述题(15分)1、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是什么?(7分)答: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简而言之,就是维持生态平衡。2、结合现状,谈谈我们如何进行生态规划?(8分)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答:1.生态规划的核心在于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性能,对其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及发展规划;2.通过对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潜力与敏感性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确定生态规划的类型及方案;3.环境容量的确定和生态适宜度分析,是生态规划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两项内容;4.确定生态规划指标体系,要全面准确的覆盖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状况与属性;5.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要综合考虑生态要素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及生态适宜度,合理的利用土地;6.分期确定人口控制规模,提出人口密度调整方案,提高人口素质以及人口规划对策;7.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8.进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9.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进行保护规划。8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或对环境的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反馈效应。2.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3.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4.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5.竞争: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负面影响称为竞争。6.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动态的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7.主导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主导因子。8.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9.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10.生态位: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世界上三大环境问题分别是指()、()()。2、()可被称为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种群和群落。4、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和遗传特征。5、生态过渡带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和()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6、生态系统的成分,不论是陆地还是水域,或大或小,都可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或者分为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7、廊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按起源可将其五种,分别是:干扰型、(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环境资源型、再生型和()。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科学的处理好()和生态保育、当代发展与()之间的关系。9、生态修复的实质是在人为的干预下,利用生态系统的()和()能力来恢复、重建或改建受损生态系统。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营养和()等四大类信。1.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2.《寂静的春天》3.生物个体、生态系统4.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5.结构体系、功能体系6.生产者、消费者7.残留型、认为引入型8.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人类社会持续发展9.自组织、自调节10.化学、行为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不属于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特点的是()A、发达的通气组织B、叶绿体大且多C、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脱落D、叶片比较小2、某些菌类以及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附生在其它植物的树皮上,或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获取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这种现象属于()A、竞争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捕食3、一只以草为食的兔子是()A、第一营养级B、一级消费者C、第二营养级D、二级消费者4、受损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形式有()①、突发性受损②、跃变式受损③、渐变式受损④、间断式受损⑤、复合式受损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④⑤5、下了不属于干扰的特性的是()A、干扰对象B、干扰范围C、作用频率D、作用时间6、土壤是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基质,而盐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下列不属于盐土对植物的影响的是()A、伤害植物组织B、引起细胞中毒C、影响植物正常营养D、影响植物的形态7、物种多样性的内涵不包括()A、种的数目或丰富度B、种的均匀度C、种的差异度D、种的质量8、生态修复中针对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可行的方法有()①、植物萃取②、根际过滤③、植物固化④、植物辅助生物修复⑤、植物转化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9、在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的群落演替为()A、长期演替B、原生演替C、次生演替D、进展演替10、下列是属于生物生产集群的原因的是()①、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需要②、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③、繁殖的结果④、被动运输的结果⑤、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1.D2.B3.B4.A5.A6.C7.D8.C9.B10.A四、简答题(本大题6小题,共35分)(注:本大题控制在6-7小题为宜)1、生态系统的功能有那些?(5分)答:1)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2、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的生态作用是什么?(5分)答:1).水是很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元素都是在水溶液的状态下被生物吸收和运转2).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3).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原生质的生命活动4).水比热大,可以调节,缓和环境中温度的剧烈变化5).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其正常的生活3、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那些?(7分)答案:1).具有一定的外貌和内部结构2).形成群落环境3).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群落的边界特征7).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4、简述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6分)答案:1).系统开放原理2).相生相克原理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4).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原理5).生态位原理6).等级系统原理5、怎样理解生态修复。(5分)答:①、污染环境的修复②、大规模人为干扰和被破坏生态系统的修复。③、大规模农林牧业生产活动破坏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修复④、小规模人类活动或完全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6、简述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及干扰的生态学意义?(7分)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n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答:人为干扰主要形式:①、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砍伐和开垦(1分)②、污染(1分)③、采集和采樵(1分)④、狩猎和捕捞(1分)干扰的生态学意义:①、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1分)②、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1分)③、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1分)五、论述题(15分)试解释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共同点及种群密度是怎样维持在一定水平的?论述题:竞争可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1分)种内竞争是同种个体间接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的相互妨碍作用,而种间竞争则是两种或更多钟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阻碍作用。(3分)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共同点是竞争效应的不对称性。(2分)不对称性是指竞争者各方受竞争影响所产生的不等同后果。(2分)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都受密度制约。(1分)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竞争者的数量增多,个体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竞争的效应也就越大。(2分)由于竞争与密度紧密相关,因此它具有调节种群大小的作用。(1分)当某一地方的种群密度增加,资源短缺,竞争加剧时,就可能导致一些竞争者因得不到资源而死亡,或者一部分个体就会被迫迁移到其他地方从而使当地的种群密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3分)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