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9.90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15年6月外国语文(双月刊)Jun.,2015第31卷第3期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bimonthly)Vo1.31No.3翻译生态学视阀下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途径研究杨志亭(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重庆400031)提要: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符合翻译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学生的生态取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态意识和职业翻译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翻译市场。在此前提下,当前各高校的翻译专业对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进行目标定位,并通过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及国际化等多种途径,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从而实现“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保证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发展。关键词:翻译生态环境;翻译专业;职业翻译能力;人才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414(2015)03—0136—07TrainingChannelsforTranslationMaj0rUndergraduatesfromthePerspectiveofEco-translatologyYANGZhitingAbstract:Thetalenttrainingfortranslationmajorundergraduatesshallmeettherequirementfor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translationaleeo—environment,withimpo~anceattachedtostudents’ecologicalorientationandaculti—vationofstudents’ecologicalawarenessandcompetencesinthetranslationasaprofession,SOastohelpthemfavorablysuitableforthetranslationaleco—environment.Withsuchaconsideration,universitieswithtranslationmajorsareexpectedtorelocatethetalenttrainingtargetwiththeorientationofimprovingeompetencesinthetranslationasaprofessionandmakegreateforts,throughchannelsofmarketization,professionalization,specializationandinternationalization,toimprovesuchcompetenceseffectively.Onlyinthiswaycantheaimoftrainingtalentsequippedwithapplicableeompeteneesberealizedandtheevolutionoftranslationalecosystemsbeensuredinbalanceandharmony.Keywords:translationaleco-environment;translationmajor;eompeteneesinthetranslationasaprofession;talenttrainingchannels困难。这些问题随着翻译专业的持续扩招和学生就1.引言业压力逐年增大而变得愈加突出。如何解决上述矛当前国内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参与国际交流日盾成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焦点,而改变这种渐频繁,令社会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状况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拓宽翻译专业内占据最大比虽然国内开展翻译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数重的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笔者认为,各高校在翻量可观,但翻译人才培养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借鉴翻译职场中的译表现为:在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培养出员培训项目,又要体现自己的“学院派”特色。学院的翻译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翻背景下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译职业内的各类工作,原因是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通过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上。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及国际化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从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而实现“通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沿用或者套用英语及其他语种专业模式,这就2.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生态环境导致翻译专业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更好的定位,达到翻译人才市场对专职译员的要求非常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136\n外国语文2015年第3期培养什么样的翻译人才,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翻译学研究非常重进一步讨论培养途径的基础。如同自然生态环境下要的一个价值就是引入了广泛的非语言环境,通过各类生物体的生存与生长依赖于种种环境因素,翻“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暗示了翻译环境中各个因素之译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翻译行业的适应与发展也必间的互相协调、制约与平衡,揭示了译者主体与整个然受到整个翻译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所以高校的翻翻译环境中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整体环境对于译专业必须把人才培养纳人到一个类似于自然生态包括译者在内的所有主体和相关因素的反作用。因环境的框架内去考查学生为满足“翻译环境”要求所此,翻译生态环境应该被视为包括非生命的自然环应具备的能力。境与有生命的社会环境的集成,是客体环境和主体“翻译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胡庚申教授提环境的融合,其中,“客体环境包含原文本、译本、文出,他从一个全新的生态学视角解读译者、文本和翻体功能、翻译策略、翻译规约等元素;主体环境则有译环境的关系,极大地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体现译者、作者、读者、出版商、洽谈商、审稿人等元素”了翻译研究的多元化意识。在其论著中,胡庚申(韩巍,2013:123)。(2004:174)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这一理论所探讨的内容其实可以超越的选择活动”,而作为翻译选择适应论的一个核心概以往仅以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考察影响译本质量的可念,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能要素的范畴,上升至对主客观因素参与翻译活动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的整体评价。可以说,自然生态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所研究的重点即动态性、层次性和个体性很好地诠释了翻译主体是以翻译生态环境为背景,考察译者与译本之间的与社会大环境及翻译小环境的相互关系。和谐成了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翻译行为,并解释翻译现象。他维持翻译生态环境平衡与持续发展的关键,它存在所定义的翻译生态环境具体而言是指文本所构建的于“翻译活动的各主体之间”(方梦之,2011:5)。可内部及外部环境,即微观生态环境,因此,胡庚申借见,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类用“生态环境”这一术语主要是对翻译本质、过程、标似陛和同柯I生揭示了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人才培准、方法及译本评价等基本问题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养模式及途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有助于深入解读都是围绕着文本环境展开的(胡庚申,2004;2008;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质,制定翻译人才评价标准。2011)。3.翻译主体的生态取向与职业翻译能力方梦之教授将这一概念加以延伸,借用《辞海》中对生态环境的解释,将翻译生态环境定义为“影响3.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翻译人才的定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物体如何应对生活环(2011:1)。所谓的翻译主体不仅指译者,也包括原境的“自然选择”,完成“适者生存”的进化过程,其中文作者、译文读者、翻译委托人、发起者、出版商、编“适应性选择”对于生物体的“优胜劣汰”起着至关重辑等所有在翻译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外要的作用。同样,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野也应该包界环境则涉及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语言文括翻译生态建构,审视包括译者在内的翻译主体为化、社会政治等环境。方梦之将译者置于翻译生态适应翻译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生态取向”。翻译主系统中,译者只是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中最体根据自身的“先天条件”(如个人研究兴趣、知识积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所有生态场中的参与者都各司累程度、学科专长)和“后天条件”(如能力范围、职业其职,既合作又制约,共同完成翻译活动。与此同发展机遇)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适应性选择”,从而时,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又与外部的翻译环境实现个体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协调,达到与其和谐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存。这既能促使翻译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翻译生态环境。不同于围绕文本所构建的微观生态造力,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化选择,又符合整个环境,由译者、读者、编者、校对者、委托人等各类翻翻译生态环境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译主体所组成的宏观翻译生态系统已经从文本环境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翻译专业似乎只强调对学生延伸到了人类世界,从而能够更好地通过生态系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从而忽视了编辑、校对、译评、的各个要素去分析翻译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项目管理等其他能力的提升,这实际上是把主观的137\n外国语文2015年第3期生态意志强加于学生,而忽视了他们的自我“生级划分,对应翻译行业中不同岗位的需求,各司其态取向”。职,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形成长期以来,对翻译人才的评估都局限在了翻译科学而系统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实践层面。事实上,大学内设立翻译专业的院系不翻译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归根结底要回答应该是专门进行专职译者培训的专门机构,翻译市所培养的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是个场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和全球化背景下翻译日趋既容易回答又难以明确的问题,教育者往往把学生职业化的趋势应该成为各个高校调整和完善翻译人的翻译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标才培养目标和途径的参考因素,以此体现出对整个准,把译文的质量作为衡量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标翻译生态系统应有的重视。翻译专业应该成为培养准,于是就得出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关联,即检验翻译翻译人才的重要基地,但翻译人才不能简单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就是看学生的译文质量,为职业译者,“在未来的翻译市场上,译者只有在跨显然这是对译者培养目标的一种狭隘而片面的理文化交际领域中掌握各项具体技能才能成为真正的解。对翻译人才的评价不能简单与学生译文质量画职业翻译者”(王银泉,2008:22)。因此翻译人才的上等号,而翻译实践能力也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内涵更宽泛更深入,笔者认为所谓的翻译人才应该方面。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能力之外,必然还有其是包括职业译者在内的、在翻译行业内从事各类翻他方面的能力需要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译相关活动、具有高素质的能力型从业者。之中。3.2翻译生态环境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如果把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仅仅确定为提穆雷等(2013:90)指出,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应该高学生作为职业译者的实践能力,那么最终获得的包括“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基础翻译人才培养、以只能是能力有限且参差不齐的同类型“产品”,这显学术型硕士和学术型博士为主的研究型翻译理论和然大大限制了学生在翻译行业中的“生态取向”。翻译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以翻译硕士为主的应用型、翻译生态系统不能只依赖于专职译者成就一个庞专业性、职业化翻译实践人才培养、以翻译专业博士大的产业,除了专职译者,在这个丰富的生态环境为主的高端翻译管理人才或语言服务业管理人才培内还包括审稿、校稿、修改、编辑、排版、项目管理、养等不同学历层次和学位性质的翻译人才培养体术语管理、信息反馈等诸多角色分配。所以翻译职系”。目前国内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作业总被人误解为只是进行语言转换的职业,而忽视为基础阶段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是这一体系的基了这个职业中的其他分工。Shreve(2000)展望21石,是金字塔的底端,数量庞大、资源雄厚。所以本世纪翻译职业的前景时就提到,翻译专业毕业生通科人才培养要立足自身,不能走“高、精、尖”的路线,常要承担多种不同的职业角色,包括双语的编辑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无所作为。者、多媒体设计者、研究和信息专家、文化鉴定者、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和更高层次多元文化软件设计者、软件本地化操作者、术语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开来,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家及项目经理等等。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全脱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教学要求》,毕业生既要“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而本科层面的翻译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宽广的知识面、较高则应该从传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向“职业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熟悉翻译能力”的模式转变,同时在市场定位方面应更加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明确而具体,这既和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招生规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模有关系,也和本科学生的翻译水平与市场需求之还要“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间的巨大差异密切相关。本科层面的学生“更加年协调能力”(仲伟合,2011:20)。这也直接说明了轻,先有知识(比如语言知识)储备不足,经验积累不翻译专业本科层面培养的是“通用型”翻译专业够,在掌握具体的职业能力的同时还需提升一系列人才。类属能力”(Kelly,2005:62)。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3.3对职业翻译能力的阐释在学科专业程度较高的翻译领域难以胜任相关工翻译专业本科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要致力于全作,不能好高骛远。所以翻译人才必须进行学历等方位提升学生入行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38\n外国语文2015年第3期不能狭义地界定为翻译实践能力,而是包括翻译实这些方面综合反映出翻译主体为适应翻译生践能力在内的译者能力,笔者称其为职业翻译能态环境的“优胜劣汰”或者“适应性选择”所应该具力,而对“译者”这一概念的理解,本文也扩展为备的种种能力。译者首先需具有能够在翻译生态“从事各类翻译活动的所有翻译主体”。围绕职业环境中得以生存的能力,也就是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翻译能力对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探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及跨文化能力;其次,译者为了索,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更好地应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则需具备学科领域能Kiraly(1995)从认知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译力和职业及工具应用能力;第三,译者还需要不断者的培养方法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他建议对译地调整自身的生理机能,以便在生态环境中获得良者的培养应当围绕理论框架进行重组,明确认知资好的适应性。为了能够与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源和教学工具的合理使用,前者是学习翻译的学生主体和谐共存,人际协调能力不可或缺。最后,在应当获得的,后者则用于教授和测试学生是否获取翻译生态环境中要取得竞争的优势和先机,策略能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他还认为对译者的培养应力极其重要。可见,职业翻译能力涵盖了翻译生态该把焦点从翻译能力延伸到译者能力,后者是指译网络中的诸多要素。一名合格的翻译从业者,除了者“有能力利用工具和信息创造出有效交际的文要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之外,还需要处理自身因本,这些文本在交际范围内被认定为合格的翻译”素之外其他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例如考虑翻译委(2000:14)。但Kiraly对译者能力的阐述还不够系托人对译文的反映、协调与翻译赞助人或出版商的统。Kelly(2005)从职业角度和学科角度对译者的关系等,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翻译职业的多能力做了分类,认为译者的职业翻译能力应该包括元性。语言技能、主题技能和翻译技能,而学科翻译技能4.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途径则包括更多内容。他将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的译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遍的、类4.1市场化途径属的或可转移的能力,另一类是某学科领域专有的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翻译人才培养必须以能力。前一类应当是所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市场为导向,如王银泉(2007:25)认为,翻译人才培学目标,后者为专门领域内的目标。Kelly(2005:养的主流模式“必须把市场为导向的各类实用的、64)最终总结了职业译者应当具备的有代表性的能真实的任务和需要作为最终评价标准,而不能始终力,包括:至少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交际和语篇能力、停留在脱离实际的、以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终文化及跨文化能力、学科领域能力、职业及工具应极目标的教学模式上”。这实际上强调了翻译人才用能力、态度或精神心理能力、人际能力、策略能力培养的市场化模式,选择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培养途等。语言及文化的交际与语篇能力即指传统意义径。高校不仅要培养“学者型”、“研究型”的人才,上的口笔译技能和多语言信息处理能力;文化及跨更要把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放到本科教学体系文化能力强调译者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处理文化之中。差异的能力;学科领域能力注重译者的专业性移翻译专业本科通常都开设了翻译实践类课程,植,对诸如科技、经贸、旅游、文学等具体学科领域这些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形的驾驭能力;职业及工具应用能力指职业规范、职式都直接关系到翻译人才培养的效果。翻译人才业素质、项目经验、市场意识以及IT技能、本地化培养应根据整体市场需求和地区差异,将教学内容技能、术语管理、翻译技术与工具使用、排版印刷等和形式进行市场化处理,即针对当地翻译市场的热多项技能;态度或精神心理能力侧重于译者的职业门领域来选择翻译实践文本,让学生熟悉相关的专道德操守、职业态度、翻译认知能力等;人际能力强业学科知识。目前国外特别是欧洲的一些高校对调译者在翻译管理、项目外包或众包、团队合作、项“真实项目”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目分配与实施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组织、协调、管理的运用已经有了很多实践性的研究,效果明显。把能力;策略能力包括翻译任务的分析和规划、翻译翻译市场上已有的文本材料作为翻译教学的主要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对翻译产品的检测和评内容可以很好地“还原”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最大限价、对翻译反馈信息的处理等等。度地了解本地市场常见的文本类型和翻译要求。139\n外国语文2015年第3期采用这种“真实项目”教学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穆雷,2012:14)。这意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将学生的注味着学校的翻译人才培养要与企业运营模式接轨。意力由翻译结果转向“翻译过程、思维过程、决策过通过与企业紧密的合作,学校能够将人才培养的形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策略能力和专业式从校园延伸至社会,从课堂延伸至市场,使人才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翻译职业的重要意义。培养全面贯穿于校内外,最大限度地利用多渠道拓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无疑宽培养方式。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应根据学校培养是有的放矢的明智之举,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提的总体目标和规划,采取有偿或无偿实习、观摩、培高产业发展的有效价值。根据对国内l0家翻译企训等方式进行,让学生深入了解翻译企业的运营模事业单位的员工现状及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穆式,熟悉行业规范,了解产业发展前景和未来需求。雷、杨冬敏(2012)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具体通过到翻译公司实习,学生在体验真实的翻译场景建议,包括翻译教学机构应该增加翻译技术与翻译和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Kelly管理课程,根据翻译市场需求确定具体培养目标,(2005)将这种职业能力的范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一层面某一专业的语言服务类面:职业技术方面(技术在职业翻译中的应用及评人才。这些建议都是基于市场调研而得出的,因而价、工作步骤及流程、职业道德);人际关系方面(团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队合作、与其他从业者包括校稿者的工作关系);态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多元分类需求还表明,度方面(作为译者的自我意识、自信心、责任感、完应用型翻译人才不能仅体现于能够驾驭不同体裁成常规翻译工作的自觉性)以及策略方面(工作流文本材料的适应性,还要对翻译服务行业有深入了程的组织、问题的识别及处理)。这与前文提到的解。教学内容的市场化要求高校的翻译专业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是相一致的。目前许多认识到技术和信息对于翻译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高校与校外翻译公司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如聘请翻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帮译业界人士进行授课或者讲座,聘请企业专业技术助学生学会利用文字处理技术、语音输入技术、电人员为实训导师,或者将校外企业设为实习基地,子词典、术语库和资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和定期将学生带人真实工作环境进行训练。这种校全文检索工具等高科技手段,对于远程翻译、术语企联姻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和语料数据的维护和管理、项目数据记录和管理、业的技术资源,带来互惠互利的结果。有条件的学远程项目管理、在线翻译和客户在线进度查询等现校还应该建立自己的翻译工作室甚至翻译公司,真代化管理手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企业化模式。生的职业生态意识,可更好地融入翻译生态环境此外,职业化培养方式还需加强对学生的翻译之中。职业规划、指导、认证及考核。在本科阶段引入翻4.2职业化途径译认证和考核的要求是实现翻译人才培养职业化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对翻译的重要手段,黄友义(2007)曾经建议将翻译硕士专职业有误解,对自己毕业后能否从事翻译职业持怀业学位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I'TI)进行疑态度。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有效衔接,从而使学位教育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制结为高校对学生缺乏翻译职业教育。Robinson度、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行业准人制度及行业规范(2003:24)曾经指出:“对于口笔译者而言,比酬劳管理有机结合。“职业学位”考核体系也应该纳入或稳定的工作更值得重视的是职业荣誉感、职业忠翻译本科人才培养当中,与翻译硕士培养对接,从诚度和职业信心。”如果翻译专业不能培养学生正而完成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翻译人才培养的管确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那么这样的人才理和监督,有效地规范翻译市场,及时掌握翻译产培养无疑是失败的。业的现状、需求和发展动向,促进我国翻译人才培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养的全面发展。选择均要与人才培养规格一致,体现职业化倾向,4.3专业化途径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本文所探讨的专业化并非要求学生在不同学的形式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充分体现职业性、科领域内实现翻译内容的专业化,而是指翻译专业】40\n外国语文2015年第3期的学科属Il生,因为“期待刚从大学完成翻译训练课选修的区分,以帮助学生既能接触不同文本类型,程的毕业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翻译是不理掌握各自的语类规约,又能在自己感兴趣或更擅长性的”(Gouadec,2007:338)。实际上,如果毕业生的文本及相关专题领域各取所需,有所深入。根据的专业性太窄太突出,反而容易被排除在翻译市场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实践课程除了传统的经的某些部门之外,因为让人感觉“专业不对口”。所贸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之外,还可以增/JI]~l,交以Gouadec(2007)认为,大学内对翻译专业化的表翻译、军事翻译、影视翻译(试听翻译)、网页翻译、述应该限定在“对所谓的‘横向’技能的掌握”,学机辅翻译等,这些课程可以在学时和内容安排方面生今后可以借助于这类技能在某些领域或工作中进行调整,以符合各个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况且,在本科阶段实计和学生的学分制管理。职业知识课程对于培养现真正专业化发展也不现实,因此帮助学生掌握翻通用型的本科人才也至关重要,这也是目前国内很译专业的“横向”技能才是必要的。多院校无暇顾及的方面。这一类课程可以包括口翻译专业本科往往根据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笔译职业规范、翻译职业修养、翻译项目管理、翻译的具体要求开设了相当数量的语言课程和文化课与本地化管理等。程,这些都是培养通用型翻译人才的“横向”技能所4.4国际化途径必需的。本文重点探讨翻译专业性课程,相对于研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可以大大拓宽翻译人才培究生层面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专业化分类和学科养的口径。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展的交换生项目深度,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就应该根据“职业翻译以及“3+1”或者“2+2”等项目,可以更好地将学能力”的培养方向体现多元性特征。生带到翻译的国际舞台去历练。这类交换或合作翻译理论在本科翻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毋庸培养项目不仅可以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高校之间进置疑。但目前国内各高校的翻译专业对本科生翻译行,也可以在不同国家的高校与研究机构或翻译企理论修养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这其实和当前翻译行业之间展开,既可以设定为学分制的教学形式,也业对理论研究方法的漠视甚至轻视不无关系,就像可以设计为翻译实习。Kelly(2005)认为,未来的译Drugan(2013:39)所指出的:“对于翻译职业人士而者能在国外学习或实习一段时间,其附加值是很明言。学术研究方法是‘奢侈品’,他们期待的是具体显的。他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好处:最显而易见的好实用和直接有效的建议来获取回报。”显然,只追求处是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技能的显著提升。第简单适用的翻译技巧或方法是一种目光短浅而功二,这类项目非常重要的优势在于促进学生文化和利的行为,任何翻译技巧和方法都不能脱离学术研跨文化技能。除了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加深之外,学究而孤立存在,不重视理论修养的熏陶只会让学生生对本族语的文化意识也会极大增强,因为“人们成为机械的翻译工匠。理论课程中所涉及的研究往往很难理解自己所处文化的价值观,除非接触到方法对学生翻译思维和翻译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另一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Kelly,2005:90)。第化的,是一种“内化”的过程,绝不能因为其不够三个好处是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学习和教育风“直接有效”而忽视。本科阶段的翻译理论课程设格,同时涉猎本国高校未能提供的知识领域。除了置可以因地制宜,但应该包括“翻译简史”、“中西以上三个方面,学生在国外的经历对个人的自信方翻译理论概论”、“翻译研究方法”、“英汉语言对比”等核心课程。心、组织能力和自我意识方面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翻译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国内高校中比较丰富,用,此外还可以为今后的就业增加有利的砝码。需一般都有翻译基础类课程以及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到国的专题类课程,基础类课程往往包括了英汉互译、外大学进行交换学习,但未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学生翻译工作坊、口译基础、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等仍然可以通过与参与交换项目的学生(包括正在交(课程名称各个院校不尽相同),专题类课程各个学换的国际学生和结束交换回国的本国学生)的交流校也有所不同。笔者建议在这些实践课程的广度获得有价值的文化体验。另外,通过教师的国际交和深度方面再做调整,比如拓展实践课内容所涉及流以及网络平台上的远程互动等方法,也可以帮助的专业范围,并进行通识内容和拓展内容、必修和学生得到虚拟的交流体验。141\n外国语文2015年第3期ParadigmenwechselinderTranslation.Tubingen:5.结语Staufenburg,2000:217—234.[8]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要满足当前翻译市场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M].2011.实现翻译产业的生态和谐与发展,翻译专业的本科[9]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人才培养担负着艰巨的任务。翻译生态系统关照(1):1—5..下的人才培养把翻译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细分,[10]韩巍.对“翻译生态环境”、“适者生存”的重新审视并将各个因素置于生态环境之中进行综合考量,拓[J].外语学刊,2013(1):122—126.展了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空间。语言专家不等于[1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翻译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社.2004.语言功底,还应该掌握翻译职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1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和技能。对于翻译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扎实的语(6):11—15.言功底、宽阔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构架是成长为[1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l(2):5—9.职业译者的基本素质,但同时正确的职业价值取[1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向、良好的职业规范和业界管理意识、团队协作精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6):96—99.神等等也是实现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应[15]黄友义.谈谈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人才评价以及该具备的。如果从学校教育阶段就通过不同途径翻译行业管理的接轨[J].中国翻译,2007(4):8着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将极大拓宽学生的—9.择业渠道,提升我国翻译产业的竞争力,保证翻译[16]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发展。2012(4):13—14.[17]穆雷,仲伟合,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参考文献: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2013(1):89—95.[1]Drugan,Joanna.QualityinProfessionalTranslation:As一[18]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essmentandImprovement[M].London:BloomsburyAc—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ademie,2013.(3):57—60.[2]Gouadec,Danie1.TranslationaProfession[M].Phila-[19]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7.[J].外语界,2008(2):20—26.[3]Kelly,Dorothy.AHandbookforTranslationTrainers:A[2O]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GuideReflectivePractice[M].Manchester:St.Je—社。2009.rome.20o5.[21]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4]Kiraly,D.C.PathwaystoTranslation.Pedagogyand翻译,2011(3):20—24.Process[M].Kent,Ohio:KentStateUniversityPress,1995.收稿日期:2015—04—06[5]Kiraly,D.C.ASocialConstructivistApproachtOTranslator基金项目:四川外语国大学校级立项“以提高职业翻译能力Education[M].Manchester:StJerome,2000.为导向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途径研究”(123211)成果[6]Robinson,Douglas.BecomingaTranslator:anIntrodac—作者简介:杨志亭,男,四J1I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副教授,硕tionto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2edition)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科技[M].London:Roufledge,2003.翻译研究。[7]Shreve,Gregory.TranslationattheMillennium:Prospects责任编校:路小明fortheEvolutionofaProfession[G]//PeterSchmitt.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