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环境生态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13.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1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二,填空题1.五大圈层是什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2.信息传递包括哪四种——物理信息及其传递、化学信息及其传递、行为信息及其传递、营养信息及其传递。3.指示生物法有哪四种——(1)现场比较评比法适用于植物或运动性很小的生物;(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适用于动、植物;(3)人工熏气法动、植物均适用;(4)浸蘸法。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三类——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地理分布。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公平性原则,合理需求原则,和谐性原则,持续性原则。6.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出生率、死亡率、牵出率、迁入率。7.生态因子作用包括哪五个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三,简答题1.生态监测基本要求有哪些?答:(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3)综合分析。\n(2)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3.光的生态作用是什么?答:(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光强与植物。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2)光强与动物。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植物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投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是不同的。(2)可见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和发育都有影响。(3)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1)植物的光周期。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2)动物的光周期。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徙、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4.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定义: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是指代内和代际机会选择的公平性。(2)合理需求原则。这就要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立足于人的合理需求而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发展和需求要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3)和谐性原则。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协调才能持续生存和共同繁荣。(4)持续性原则。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器生存率的能力。5.干扰生态学的意义是什么?答:(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6.生态工程的定义和作用?答:定义: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工艺生产系统。作用:(1)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7.酸雨的定义和危害答:定义: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危害:(1).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它能使湖泊河流酸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2)使土壤酸性化,破坏土壤,同时本酸化会导致有毒金属(汞和铝等)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影响树木的生长,危害农作物。(3)破坏城市建筑物、机器、桥梁;腐蚀名胜古迹及雕塑。(4)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8.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以及国际社会控制变暖的行动是什么?答:措施;(1)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2)加大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3)发展电动汽车,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n(4)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6)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国际控制变暖的行动:(1)1988年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负责分析和报告关于全球变暖的科研成果。(2)1992年,世界各国首脑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在峰会上,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它并没有为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3)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到2012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比1990年减少约5%。包括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5)2007年12月15日下午,经过持续十多天的马拉松式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路线图”的决议。“巴厘岛路线图”规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达成一份新协议。新协议将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2012年到期后生效。(6)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四,问答题顶级群落各种学说不同点在哪?答:顶级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演替顶级学说理论包括单元顶级轮、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学说。单元顶级论: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认为,在同一气候,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级,包括气候顶级和各类前顶级。多元顶级论:多元顶级理论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提出。该学说认为,某一气候区域的物理环境远不是同一的,因此在该气候区域内的不同生境中就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在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点。顶级-格局学假说说:Whittaker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的而是连续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各种学说的不同点:(1)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他的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像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顶级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顶级理论不认为所有群落都会趋于一个顶级。(3)顶级-格局论是多元顶级论的变形,与多元顶级论不同的是,多元顶级论认为的顶级群落的形成是离散状态的;而顶级-格局论认为顶级群落的形成是连续的。1.生物入侵的定义和途径有哪些?答: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总体来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n(1)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2)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3)有意引进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1.生态系统基本原理包括哪些?答:(1)系统开放原理。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可持续性系统都必须是开放的系统,都必须有外熵流的输入,否则系统会走向无序,直至崩溃。(2)相生相克原理。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和特征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而物质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多级和反复利用的。(4)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原理。任何系统对外界的干扰耐受都是有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甚至崩溃,即系统反馈调节功能丧失。(5)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对其生存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同时又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规律的。(6)等级系统原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的等级系统,系统中的每一层都是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上一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受制约性。4.生态监测的优缺点是什么?答:优点:(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3)具有多功能性。(4)监测灵敏度高缺点:(1)监测反应时间长。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可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监测结果,也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它通常反映的只是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2)外界各种因子容易影响生态监测结果和生物监测性能。(3)生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状况等都制约着外干扰的作用。(4)指示生物同一受害症状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增加了对监测结果判别的困难。5.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有哪些?答: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内涵包括:(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于维护(3)调节气候(4)减缓灾害(5)维持土壤功能(6)传粉播种(7)控制有害生物(8)净化环境(9)感官,心理和精神调节(10)美学和文化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