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7 MB
- 54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前言1.1什么是城市生态学?1.1.1城市(City)特点: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常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是由村、镇发展来的。科学的定义: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生态系统(ecosystem)。\n1.1.2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一分支,也是城市科学(urbanscience)分支,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研究其形态结构外,更侧重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人为活动形成的格局及其过程。\nR.Mckenzie(麦肯齐,1925):城市生态学是人们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如何受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将城市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应用上: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n1.1.3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分支学科1.1.3.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Component,Function):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功能.1.1.3.2城市人口(Population):人口动态,分布与类别.1.1.3.3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居民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1.3.4城市灾害(Disaster):类型、发生、防范.\n1.1.3.5城市景观生态(Landscapeecology):景观类型、演变、规划.1.1.3.6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城市及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1.3.7城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Practice):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处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nSustainabledevelopmentDevelopmentthatmeetstheneedsofthepresentwithoutcompromisingtheabilityoffuturegenerationstomeettheirownneeds(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WCED,198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n城市自然生态学(UrbanNaturalecology)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地域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人的城市活动与地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景观生态学(Urbanlandscapeecology)从景观尺度研究城市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代谢过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利用效率等问题。\n城市经济生态学(Urbaneconomicecology):从经济学角度重点研究城市代谢过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利用效率等问题。城市社会生态学(Urbansocio-ecology):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应及人在建设城市、改造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问题,如人口、交通、能源问题等。城市社会生态学源于1920’s芝加哥学派及德国学者的城市演替研究。前者重于城市系统的功能,后者强调城市的影响,目前这两个学派趋于结合,形成了西方较为流行的结构,功能学说。\n1.1.3研究意义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生态环境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城市的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密集工业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流通。\n但是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量集中和密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变换、能量流动、产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资源紧张、工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犯罪增多、就业困难等等。(3R,reduce,reuse,recycle).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等,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从而使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提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Agenda)。\n1.2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1.2.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②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迁居。荀子(238B.C.)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170A.D.,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重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n1.2.2巴黎的改建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按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巴黎的改建使城市的交通有了明显的改善,适应了当时马车快速行驶的要求,以及后来出现的机动车交通。1852巴黎改建,在改建中,在重点地段加强了街道绿化,建了许多街心花园。\n1.2.3“田园城市”理论(gardencity)1898年霍华德(E.Howard)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n1903年在伦敦附近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霍华德从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该理论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1940’s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n1.2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2.1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ofsociology)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R.Park)发表《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将生物群落学的原理和观点用于研究城市社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奠定了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美丽如画,类似花园的芝加哥城的建设深受其影响。\n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1837年仅有4000人。由于美国的西部开拓,这个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19世纪后期急速发展起来,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经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而1871年10月8日发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场毁掉全市1/3建筑的大火灾,更加剧了以新建房屋的需求。在当时的这种形势下,芝加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的群体,后来被称作“芝加哥学派”。\n主要理论:城市土地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相似,土地的利用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最愿意和有价值地点的竞争。这种竞争作用下导致经济上的分离,按土地价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阶层。例如,美国许多城市的内城地区通常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帕克的追随者应用植物优势概念解释了有形群体的发展形式,土地价值决定市民各种活动水平和形式的优势。此外还将类似植物的侵入,演替概念应用于有形群体,特别是研究特殊的种族及商业活动逐渐进入居住区附近的情况。\n1925年伯吉斯(R.Burgess)提出了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图1-3)。\n在图1-3a中,1区为社会、商业和市民生活的中心(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土地价值最高。2区为过渡区,居住条件恶化,由移民居住。当CBD区向外扩大时,该区的土地价值增高,对土地价值竞争逐渐使该区发展较密的多层住宅。3区为独立的工人住宅区,这些工人已远离中心,但仍愿意生活于工厂附近,这一区的许多居民大都为第二代,因而解释了上述演替理论,该区的住宅价格低廉。4区为较好的住宅区。5区为郊区或卫星城镇,为高收入者住宅区。\n赫特(H.Hoyt)于1933年提出了扇形理论(图1-3b)。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这一理论与美国和加拿大当前许多城市的空间形成较相一致。\n哈里斯(Harris),厄曼(Uiman)提出了多核理论。指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n1.2.2卫星城与新城市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以合理的建设规模和布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1.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仅供居住。2.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有一批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工作.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n1.2.3新建的大城市巴西利亚规划(planningofBrasilia)--从平地建设起来的新城。为了改变巴西的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状况,开发内地不发达区域,1891年巴西宪法规定迁都内陆。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利亚;规划人口50万,规划用地152平方公里。\n城市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东西主轴线长6km,东段置中央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大道两侧。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构图上、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西段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运站。南北向轴线呈弧形的翼状,两翼各长5km,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其间,与公路连接。主干道两旁布置着长方形的居住街区。每一街区内有高层、多层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设施,布置格式基本统一。\n城市两条主轴线的交汇处,有一座4层的大平台,以疏导各个方向的交通,也是全市的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客运也大多在这里转站换乘。稍西有体育场。东西轴线的南北两片地段分设动物园和植物园。城市的北、东、南三面有人工湖围绕,城市绿化率60%,人均100平方米。城市有少数小型工厂,布置在火车站的一侧。\n\n1.2.3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城市生态学的大规模发展是在1960’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区的项目,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人类生态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n1975年巴黎“人类居住地综合生态研究”工作会议,1977年波兰的(“城市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协调会议上,正式确认“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1975年正式列入UNESCO“MAB”国际计划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专题是该计划的重点研究内容,出版了《城市生态学》杂志(UrbanEcology)。1980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二届欧洲生态学会议,涉及:城市系统的特征、人类活动对城市生境和生物群落的影响及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n德国法兰克福将城市与郊区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用生物指标显示大气污染的情况,建立了该市的敏感度系统模型,预测城市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调控使城市向最优化方向发展;意大利罗马,涉及到的内容有:交通、能源、城市扩展、污染、动植物区系和土壤等环境条件多个方面。\n日本的城市生态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1971~1974年,城市环境影响下的动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动态以及城市环境的特征;2.1975~1977年,以动植物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3.1978~1980年,是以人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大气、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人类行为、土地利用、人口统计学与健康和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4.1980年后,主要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循环,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研究等等。\n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以城市人口为研究中心,以人口为基本变量,探讨城市人口生物学特征、行为特征和社会特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以城市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方面的研究。\n(3)以城市动植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和城市动植物与城市居民、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4)将城市视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利用,社会和自然的协调,以及系统动态的自身调节等。\n1984年中国生态学会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究会”,会上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研究工作的开始。1988年,《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期刊在天津出版发行,1989年马传栋编写了《城市生态经济学》,1992年于志熙编写了《城市生态学》,1993年杨士弘出版《城市生态研究》,1993年董雅文编写了《城市景观生态》和1998年沈清基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等。中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常州、苏州、广州和石河子等城市都进行了城市生态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n上海市的城市生态研究,主要有:①上海典型街区和卫星工业城镇的生态研究,能量利用和能量流动格局研究、水和其他物质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研究、居民生活环境的研究和典型区域或城镇的生态研究;②上海郊区乡镇的生态研究,近郊乡镇的生态区划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农工商复合的农村系统优化模式的开发研究、城乡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预测技术和数学模型的研究;③上海农牧渔副业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工程研究等。\n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占绝对优势;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主要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来完成。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共存,人类的主要生产和消费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处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如何进行生态调控,使其沿着人类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n1.3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1.3.1生态学(ecology)是由德国赫克尔(EmstHeinrich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n1.3.2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几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城市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等相继被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加上原有的城市规划学的内容,城市学成为一个相结综合性较强、包容性较广的学科。\n1.3.3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其研究方法是把人口、资源、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研究。\n人类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们对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本质的认识及环境意识的提高分不开的。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populationexplosion,人口激增)。随着“生态冲击”(ecologicalimpact)的日益突出,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和论著与日俱增,特别是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它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有了重大的变化,强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生态学的发展。\n人类生态学注重分析人与其空间场所的相互关系,而城市生态学则更关注这种关系在城市中的表现。传统人类生态学研究:第一类是借鉴生态学的某些概念和原理,从竞争、演替及生态优势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系统的状况,此方面的代表人物除帕克之外,还有麦肯齐(R.D.Mckenzie);第二类主要是以佐尔鲍和沃尔斯(Zorbaugh&Wirth)为代表的对社会区位、经济区位和居住区位等某些特定区域外部形态特征的分析;第三类如肖尔(Shaw)、法里斯(Faris)和多恩海姆(Dunbam),主要是对城市犯罪、心理失调等社会问题的探讨。\n1.3.4“生态位”(niche)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城市生态位(urban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n城市生态位:生产生态位:城市的经济水平(物质和信息生产及流通水平)、资源丰盛度(如水、能源、原材料、资金、智力、土地、基础设施等)。生活生态位:社会环境(物质,精神及社会服务水平等)及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景观适宜度等)。总之,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n1.3.5多样性与稳定性(diversity&stability)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n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如在物种十分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中,某些物种的缺失就会因这种代偿作用而不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大的影响。而在仅有地衣、苔藓的北极苔原,这种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就立即会使以地衣为食的驯鹿以及靠捕食驯鹿为生的食肉兽无法生存,因为结构过于简单的的苔原生态系统是无法发挥物种间的代偿作用的。\n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了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n1.3.6食物链(网)原理食物链(foodchain):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网(foodweb):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n用于城市系统: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反映了:城市的各个组分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n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enrichment)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n1.3.7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1/2.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n1.3.8环境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loadcapacity):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n包括:(1)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淡水、土地、矿藏、生物等。社会资源: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与道路系统、市场因子、经济发展实力等。现实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某一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承载能力;潜在的: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或外部条件改善而提高本区的资源承载力。\n(2)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包括现实的与潜的两种类型。(3)污染承载力: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n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引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n(3)生态演替(succession):一种更新过程,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正向演替(progressivesuccession):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反之称为逆向演替(retrogressivesuccession)。(4)演替方向: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相反。\n正向演替逆向演替1.结构的复杂化1.结构的简单化2.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2.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植物占优势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3.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3.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4.生活型的简化4.生活型多样化5.生态幅较宽的种增加5.窄生态幅种增加6.群落趋向中生化6.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7.群落生物量趋向增加7.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8.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8.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9.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9.土壤剖面弱化10.群落生境的优化10.群落生境的恶化\n1.3.9城市生态学研究思路1.3.9.1系统思想系统(system):相互联系、依存、制约、作用的各事物及其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系统思想要求:全面地、连贯地、灵活地看问题。\n1.3.9.2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由许多元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元素虽各具不同的性能,但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整体。关联性:各个组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性: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环境适应性: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它的环境。反馈机制:系统是一个信息反馈(feedback)系统,系统内部都有反馈机制。\n1.3.9.3系统研究思路系统输入:系统在边界确定以后,所有跨越边界进入系统的流动;系统输出:跨越边界离开系统的流动。\n(1)黑箱理论(Blackboxtheory):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的系统研究思路。由于技术原因对系统内部难以了解,或仅对系统整体功能感兴趣时,都采用黑箱研究思路。\n(2)白箱理论(Whiteboxtheory):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的了解,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如生物的形态解剖研究、各种电器设计等常采用白箱研究思路。\n(3)灰箱理论(Greyboxtheory):兼用黑箱和白箱的研究思路。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其余部分则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灰箱研究思路来认识分析系统。\n2.生态系统基础理论1935年坦斯利(A.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ecologysystem)的概念,经林德曼(R.Lindeman)和奥德姆(E.P.Odum)等的发展,生态学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开展研究。\n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n2.1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1.1无生命类:(1)太阳辐射能(solarenergy).(2)无机物质(inorganicmatter),如O2、N2、CO2、H2O,Fe等。(3)有机物质(organicmatter),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n2.1.2有生命类:(1)生产者(producer):主要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autophyte),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其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唯一的能源。\n(2)消费者(consumers):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是异养生物(heterophyte)。据其食性区分为草食动物(herbivores),肉食动物(carnivores)两类。寄生者(parasite)是特殊的消费者,另外还有杂食者(omnivores),介于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之间的消费者。\n(3)还原者(decomposers):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属于异养生物。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又称为分解者。\n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1)贮存库(reservoirpool)(2)交换库(循环库)(exchangeofcyclingpool)两大类。\n(1)贮存库:生态系统中,除运转的物质和能量外,有一部分属于贮存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生产者自身的一部分碳素,经过长期矿化作用形成为泥炭,如化石,珊瑚礁等;有的则转化成为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和煤等;有的则流入大海形成沉积物,它们都暂时或长期地离开了生态系统的循环而贮存起来。\n(2)交换库或循环库:生物体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贮存库相反,它们之间的交换是迅速的,但容量小,而且很活跃。\n2.1.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n城市生态系统,不同阶层的人,或不同经济收入的人,同样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和链条,把生物与非生物紧密的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n(1)物质循环: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被生产者吸收,经光合作用转变成化学能,通过消费者的取食,再经还原者分解成无机物质归还给环境,供生产者再吸收,使物质发生循环传递。(2)能量流动: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后,能量不断地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等逐级流动。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它不会循环,只有消耗(转变成其它的形式)。物质循环与能量的单向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n2.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能量(energy)来源于太阳。(1)热能,它温暖大地,推动水分循环,产生空气和水的环流;(2)光化学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和固定,而形成有机化合物,成为生命活动的能源。\n2.2.1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E=Q—W,其中,△E是系统内能的改变;Q是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W是系统对外界所作的功。\n热力学第二定律:非生命的自然界发生的变化,都不必借助于外力的帮助而能自动实现,即自发过程或自动过程。热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当顶级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时,即自由能最小或等于零,熵值最大。系统能够自发地向顶级方向发展,到自由能最小和熵值最大时为限度。\n2.2.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1)初级生产(primaryproduction):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积累的过程。初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初级生产积累能量的速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以初级生产为基础,它又是生态系统能源的基础。\n初级生产就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6CO2+12H2O———C6H12O6+6O2+6H2O能量转变为112kcal/mol.\n(2)总初级生产(grossprimaryproduction):植物光合作用中固定的总太阳能.净初级生产(netprimary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总初级生产仅仅能利用总太阳能的3.6%,减去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仅有2.4%的总太阳能用于净生产力,绝大部分太阳能不为植物利用而被丢失。\n能量输入能量丢失百分率总太阳能5000100植物色素不吸收2780-55.8植物色素吸收220044.2植物表面反射185-3.7非活性吸收220-4.4光合作用的有效能181536.1能量不稳定状态1633-32.5总生产力(Pg)1823.6呼吸作用(R)61-1.2净生产力(Pn)1212.4\n水生生态系统的有效能量利用,能提供给净生产的不过0.52%。荒地能量的估算指出,最后用于生产力的只有1.2%。\n各种生态系统类型总生产力(Pn)的估算生态系统类型Pg(千卡/米2*日)沙漠2海洋4大陆架草地2-12冷气侯森林一般的森林农业12-40湿地沼泽珊瑚礁40-100热带农业\n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随发育年龄而改变\n((2)次级生产(secondaryproduction):除初级生产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assimilation)。消费者的次级生产仅仅利用初级生产能量的很小部分。这样便产生了生态效率(ecologyefficiency。生态效率: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n2.2.3能量流动分析Linderman的“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也就是说能量流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是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超过VI级的原因。\n2.2.4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cycles).生物循环(biologicalcirculation):生命必要元素在生态系统内进行的循环,称为闭路循环(closedcycle)。地球化学循环(geochemicalcirculation):元素在生态系统外部进行的循环,称为开路循环(opencycle)。而这两种循环最终必将连接在一起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n碳循环自然界中只有空气中的CO2,或溶解在水中的CO2(呈各种碳酸盐状态)才能成为有机体制造食物的碳源。氮循环地球上的氮库主要是空气,其体积的80%为分子态的氮,氮最大的储存库是地壳的岩石圈,而最大的交换库是土壤中的腐殖质。\n磷循环沉积型循环,主要储存库是地壳中的磷酸盐等沉积物,磷通过侵蚀和开采从岩石中移出而进入生态系统。磷不进入大气,逐渐向海洋沉积。陆地上越来越少。全世界每年大约消耗磷酸盐岩石940万吨,按此速度,全球的蕴藏量只能维持100年,磷将成为人类和陆生生物的限制因子。水循环水分从水面陆地蒸发,从植物蒸腾,以雨雪霜冰雹等形式降落。一部分渗入土壤一部分流入河海。\n2.3生态因子及其作用2.3.1生境(habitat):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n(1)非生物因子(abioticfactor):即物理因子,如光、热、水、风、矿物质养分等;(2)生物因子(bioticfactor):各类其他生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因子还应包括第三方面的因素即人为因素。\n2.3.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众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称为主导因子(leadingfactor),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n(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n2.3.3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1)拮抗作用(antagonisticfunction)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2)净化作用(purification)净化作用是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净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n(3)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叠加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n2.3.4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对某些因子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3)耐受性定律生物对环境因子有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适应范围。\n2.4生态系统平衡2.4.1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的状态。\n2.4.2生态平衡的调节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的抵抗力、恢复力、自治力以及内稳态机制来实现(1)抵抗力(resistance):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n(2)恢复力(resilience):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3)自治力(autonomy):指生态系统对于发生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4)稳态机制(homeostasis):指内部组织(internalorganization)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n3. 城市生态系统3.1 城市系统(urbansystem):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估计城市组成单元为108个.有许多子系统组成,如经济、金融、交通、城建、科学、文化、法律等。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各种设施的发展与完善,城市具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单一功能的城市少。\n子系统分类如下:(1)科教文卫(科学、医疗卫生、文化、教育)(2)交通邮电(交通运输、邮电业)(3)财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4)产业(机关团体、旅游业、金融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业、建设业、工业、地质勘探、矿业、林业、农业)(5)资源&能源(社会资源、物资供应、自然资源)(6)环境(人工环境自然环境)(7)人口(需求、就业与抚养、流动、分布、人才开发、人口发展)\n(1)上海,北京等全国意义的综合性工业城市;(2)攀枝花,马鞍山等为冶金工业主导;(3)丹江口,宜昌等为电力工业占主导;(4)鹤岗,平顶山,大同,鸡西等是煤炭及炼焦工业占主导;(5)克拉玛依,大庆等为石油工业占主导;(6)吉林,青岛等为化学工业占主导;(7)长春,十堰等为机械占主导;\n(8)深圳,南京,无锡等为电子占主导;(9)秦皇岛,盐城,淮阴等为建材占主导;(10)伊春,三明等为森林和木材加工占主导;(11)苏州,无锡,常州等纺织占主导;(12)锡林浩特,阿勒泰,伊宁等皮革占主导;(13)图们,佳木斯,三明等造纸占主导;(14)温州,北京,广州等文教艺术占主导;\n城市大系统的总目标是发挥城市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集会,提出“雅典宪章”,指出城市的主要机能是居住、工作、休息、交通。1978年12月在秘鲁利马发表“马丘皮丘克宣言”,把“城市规划的目的看作是综合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改为“力求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n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日本东京的大地震、大轰炸,二战后原地重建;唐山地震后原地重建。烟台、大连两个港口城市,虽然条件相似,但发展速度各异。上海以全国为腹地,香港将略逊色。\n3.2城市生态系统(urbanecosystem):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humanecologysystem),还有称为人工生态系统(artificialecologicalsystem),也有称之为生态经济系统(ecologicaleconomicsystem).\n3.3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居民或人群生命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非生命城市环境系统政治社会环境法律经济文化教育\n马世骏指出:”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生命,非生命)(人类的经济活动经济生态系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城市生态系统第三产业)(文化,政治,科学社会科学系统法律,政策)\n3.4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3.4.1城市生态系统生产功能3.4.1.1.生物生产生物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生长.发育和繁殖.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共呢能实质城市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物交换.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1)生物的初级生产: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各类绿色植物产品.(2)生物次级生产:从城市外部输入.香港的菜.肉.水等由内地供应.\n3.4.1.2.非生物生产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是人类生态系统特有的生产功能.是指具有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的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性质.(1)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游行产品及服务.(2)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n3.4.1.3城市生态系统能源结构与能量流动能源结构: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能源的生产结构:从总生产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的消费结构:从消费量分析能源结构.\n世界部分国家能源消费构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电美国24.339.826.38.61.1俄罗斯19.024.550.43.82.3法国6.139.011.940.03.0德国28.940.618.311.70.5英国23.138.228.010.50.3日本17.156.111.314.11.3中国76.419.22.00.41.0世界总计27.240.023.07.32.6\n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及原生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应现代化水平的两个指标.西气东输.三峡发电皆为华东地区.原生能源: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量形式.其中有少数可以直接利用,如煤.天然气等,但大多数需要加工经转化后才能利用.\n3.4.2.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次级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人.(2)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在能量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n3.5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3.5.1只有一个地球1972年6月5日,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宣布”只有一个地球”,指出“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创造者”.\n3.5.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危机北京猿人用火,在100万年前就有了环境问题3.5.2.1农业.畜牧业带来的生态问题3.5.2.2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1984,India博帕尔毒气外泄,2,000余人死,170,000中毒.1985,Mexicocity化工厂大爆炸,死500余,伤2,500.1986,Russia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300人伤,31人亡.受辐射危害者更多,老鼠变异,大如猪.中国鸡蛋含有DDT,南极的企鹅,北极的驯鹿,也受到了DDT的污染.出生后的婴儿所吮吸的第一口乳汁中,就有DDT的污染.\n3.5.3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五大危机:人口剧增,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十大生态环境问题:①沙漠化日益严重;②森林遭到严重砍伐;③野生动物大量灭绝;④人口剧增;⑤饮水资源越来越少;⑥渔业资源受到破坏;⑦河水污染严重;⑧大量使用农药;⑨全球气温明显上升;⑩酸雨现象.\n十六个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剧增;土壤流失和土壤退化;沙漠日益加大;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水污染加剧,人体健康状况恶化;贫困加剧;军费开支巨大;自然灾害增加;大气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遭破坏;滥用化学物质;物种灭绝;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工业事故多;海洋污染严重.(“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WCED)\n3.5.3.1.人口剧增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世界人口的发展年8,000BC016501800193019872000人数5m200m500m1b2b5b6b4.5babies/second.中国人口在很早以来大体上保持世界人口的1/6-1/4。西方有人担心华人种群会替代他们.50m人的国家有17个,而中国的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等8省的人口分别以超过了50m.\n3.5.3.2. 资源匮乏“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Thelimitsofgrowth,1972,RomeClub(A.Peccei)):由于地球的能源,资源和容积有限,人类社会的增长和发展必然有一定的限度。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定会使社会在物质和能源方面达到极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康恩:资源取决于技术,技术不但不会用完资源,而且还会发现和扩大资源的来源.“1999:不战而胜”(VictoryWithoutWar,1988,R.Nixon)持相同观点。\n(1)可更新资源(renewableresources):可通过比较迅速的自然循环来补充的资源:O2.CO2.H20.木材资源(2)不可更新资源(non-):经开发利用后,现阶段不可再生的资源i.可重复利用的资源:铜,铝金属ii.不可重复利用的资源:煤.油.气.核力\n(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和不可取代的资源,是人类的栖息之地,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火神普罗米修斯.(2)淡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地球上的水97%以上是海水,陆地上的水不足3%,其中大部分又以冰川的形式存储在两极,淡水资源不足1%(亚马逊河占1/6强).\n(3)森林资源:“地球之肺”,是人类的绿色保姆.调节气候,促进水循环.森林是数百万动物的栖息之地,是动植物的基因库.森林的价值远不止是木材的价值,贮存水量,防止水土流失,栖息鸟类,供给氧气.日本全国的森林(覆盖率68%)总价值,相当于全国的经济预算.日本的森林是战略储备(reserve),如美国的石油.已知的物种约有170万种.到2000年,约10%的物种濒临灭绝.而1种植物的灭绝至少使20种昆虫因食物链被破坏而消亡。许多种生物在人类发现和认识之前就从地球上永远消失.\n3.5.3.3生态环境恶化(1)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沙漠化及沙漠化土地占了陆地总面积的35%,这些地区雨量稀少,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有的完全裸露.沙漠地区受到剧烈的日照,气温上升,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而出现狂风,引起飞沙走石的恶性气候.沙漠化速度:10hectares/minute.\n(2)全球性气候变暖大气中CO2,.SO2,,CH4等的含量增加,阻止了地表热量逸散而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度,到2050,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1.5-4.5度.带来影响:(1)海平面上升;(2)降水带北移,森林面积将减少,荒漠将扩大,草原将增加.\n(3)臭氧层消失臭氧层距地面25-50公里的平流层中,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它吸收太阳紫外线和某些宇宙射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使臭氧层流失的主要元凶是氟里昂,它主要用于制冷剂.清洗剂.灭火剂等.最新报道,50年后臭氧层可以得到修复。(4)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滑坡.地沉等。\n4.城市人口4.1城市化城市形成于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过程中.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始于10,000年前,即早期的农业时期(earlyfarmingphase).第二次分工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称之为早期城市时期(earlyurbanphase),约始于5,000年前的Mesopotamia,China,India.1800’s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技术时期(moderntechnologicalphase).\n城市化(urbanization):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表现为两种形式:(1).城市数目增加,(2).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n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发达国家70%,第三世界30%,全世界平均值为40%左右.城市化也包括城市地区居民的生活,居住方式等变化及其衍生的后果,叫城市态(urbanism).\nUN:city,20,000.USA,Mexico:2,500,Japan:3,500,Russia:1,000--2,000人,India:5,000.China:town,2,000.city,100,000.smallcity,100,000--200,000.mid-city,200,000-500,000.bigcity,500,000.megacity,1,000,000.393smallcities,195mid-cities,44bigcities,34mega-cities(<<中国统计年鉴>>,1997).\n城市的巨型化(megalopolitanization):许多城市,连同它们的广大郊区同时发展,扩大,最后连成一片绵延不断的广大建成区.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J.Gottmann,大都市带,1989).\n4个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美国西部沿岸,巴西南部沿海,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中国珠江三角洲。共同特征:良好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适于人类居住,适于耕作和交通联络,国家或洲际大陆,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n城市化的特点是:(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需水量增加,(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速,(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n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交通发展的不良后果:城市向外蔓延,造成土地.能源.空间等资源的浪费和城市中心的衰落住宅问题。水问题:①供水能力低,中国40城市严重缺水;②严重的水土资源组合不匹配,北方地区已出现用水危机;③一方面水源不足,另一方面严重浪费水源;④水污染日趋严重.大气,固废,噪声和电磁波污染等.\n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简况名称时间地点原因主要后果马斯河谷1930.12BelgiumSO2浓度达一周内60事件马斯河谷工业区(25-100)mg/m3多人死亡多诺拉1948.10Pennsylvania大气污染,SO2发病5911,事件多诺拉镇浓度为(0.5-2.0)μg/L死亡17洛杉矶光1940‘sL.A.汽车尾气在强日光65岁以上化学烟雾下形成光化学烟雾(ozone)老人死亡400伦敦烟雾1952.12London燃煤产生烟雾,死亡人数较常年事件在空中形成酸雾同期多4000人\n四日市1961四日市废气粉尘有毒金属患者达817,哮喘事件与SO2形成酸雾亡10多人水俣病1953水俣市工业废水使鱼中毒283事件中毒,人食鱼受害60人死亡骨痛病富山县含镉废水使稻米患者130人,事件含镉,人食后中毒亡81人米糠油1968北九州市米糠油中混入患者5000事件多氯联苯16人死亡\n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1)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self-domestication).\n4.2城市人口(urbanpopulation)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一切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在中国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城市的一切设施和物质供应,活动场所必须考虑容纳这些人口,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用城市人群来表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结构(structure):①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如性别.年龄等;②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如.民族.家庭.文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n4.2.1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个体数,含固定人口总数和流动人口总数.城市人口的数量是不断的变化的,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四个参数决定.Nt+1=Nt+B-D+I-E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Nt+1是1个时期后人口数量;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n4.2.2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agestructure)反映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一般将人口划分成:托幼年龄.中小学年龄.劳动年龄和老龄,或:幼龄.中龄和老龄.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老龄级中龄级幼龄级\n4.2.3城市人口性比人口总数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城市人口性别构成(sexstructureofurbanpopulation)是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4.2.4城市人口密度4.2.4.1城市人口密度(urbanpopulationdensity)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n4.2.4.2.城市人口过密化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东京.纽约等是公认的过密城市.上海城市化地域面积为东京的40%。发达国家大城市地域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半径50km的实际城市化范围内,而中国则为10km.\n4.2.5.城市人口分布(distribution)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4.2.5.1人口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改变居住地的移动。4.2.5.2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农村人口就地转化.4.2.5.3人口城市规划以人口为主体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一种方法.4.2.5.4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关于人口在城市中的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可分为四种类型: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散式分布.\n4.3城市人口的分类4.3.1服务结构分类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三大类.基本人口指对外服务的工矿交通企业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在册人员,它对城市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4.3.2职业结构分类(employmentstructure)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性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n4.3.3文化结构分类根据文化构成分类.一般分为七岁上学前.文盲.小学学历.中学学历和大学学历五大类.不同的行业分类不同.大学教师分: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三大类或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和实习教师四大类.4.3.4民族结构分类根据民族结构的特征进行的分类。\n4.4城市人口动态4.4.1城市人口规模4.4.1.1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净增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年人口))*1000‰或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4.4.1.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差数。机械增长率=(某一时间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该时间平均人口数)*1000‰\n4.4.1.3城市人口承载力1940,s威廉福格特.公式为:C=B:EC:某土地面积的承载力,指土地向人类提供饮食住所的能力;B:指土地的生物潜力;E:环境阻力\n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CP=Sm/∑(Xⅰ/Pⅰ)+∑(Yⅰ∑Nji/Pi)CP:某生态系统在保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人的食物链结构为(XiYi)(i=1,2,…I.j=1,2…J)的人口承载力;X:年人均对第i种植物性食物需要量Y:年人均对第j种动物性食物需要量Nji:生态系统有关的第j种动物性食物对第i种植物食物需要量,即饲料转化率;Sm:生态系统中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Pi:第i种植物性作物的单产。\n4.4.1.4人口环境容量观(1)乐观论地球可以养育50b,①地球陆地还有大量资源尚未开发利用;②人类对海洋资源,包括海底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③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是合理和优化环境的基础,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都是暂时的;④科学技术正以跳跃速度发展。\n(2)悲观论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污染、毁林、草原退化、沙漠化,自然资源的短缺、气候变异,灾害频繁等;即使人口规模不再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仍将快速上升,资源耗用量扩大;人类只是地球上生物群中的一种,人类不能只是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还必须为其他生物保留和创造适合于它们生存和维持某种程度繁荣的条件。印度科学家最近找到了外星球存在生命的证据\n(3)辨证观人口必须控制,否则将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给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过于乐观不是科学的态度。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人口环境容量也会迅速扩大。因此,过于悲观也不是科学的态度。\n4.4.2城市人口增长4.4.2.1指数增长(exponentialgrowth)Malthus(1798)提出的生物种群有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认为人口有无限的以指数增长的性质.Nt=Rt0N0R0为亲代的生殖力;N0是起始时人口数量;t为世代或时间.如果方程两侧都取自然对数则可得线性方程:lnNt=lnN0+rtr>0,N增大;r<0,N减小;r=0,即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人口数量不变。\n4.4.2.2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growth)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dN/dt=rN(1-N/K)r:自然增长率,K:环境容量它须满足下述假定才能成立:(1)所有个体在生态学上是完全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死亡和生殖特征。(2)种群的个体数量是合理的计量单位。(3)种群自然增长率r为常数。(4)一个固定不便的上限k,即环境容量。\n4.4.2.3人口自然增长方程N(t)=N(0)e(u0+Δu)t——(D0/(u0+Δu))(e(u0+Δu)t-1)N(t):t时刻的人口总数,N(0):t0的人口总数,e为自然底数,u0为t0时的出生率。D0为t0时的死亡人数.Δu为相对死亡率。\n4.5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4.5.1城市流动人口①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性工作的外地人口;②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4.5.2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暂住人口大多从事建筑施工、集贸商贩、保姆、修理工等经济活动,填补了一些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脏、苦、累、差的就业岗位,构成了城市运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反过来农村到城市的暂住人口都需要城市提供衣食住行,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n4.5.3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征在城市人口增长过程中,出现过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实现了城市人口稳定有序的增长。归功于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限制迁移政策对人口城市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1)延缓了人口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割裂了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必然联系,影响了城市聚集效益的充分发挥。(3)妨碍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造成一方面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岗位空缺。\n4.5.4城市人口迁居(residentialmobility)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移动。也称城市内的迁移(interurbanmigration).60’s中期以前的人口迁居大量低收入流动人口移入城市,可能向城市中心区聚集,迫使其他人向外移动,开始入侵和演替过程;同时高级住户不满意现有住宅而移向新住宅,并引起低级住户的移动;还有一些人的迁居是因为结婚、生小孩、年老等对住宅空间产生特定需求所致,但所有这些移动都要受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工作地点的制约。\n60‘s中期以后决定迁居是内,外压力作用的结果.内部压力:住户的需求与期望.外部压力:住宅与环境特征.(住宅大小与质量、邻里、相对位置)。内外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发生迁居。\n4.5.5中国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4.5.5.1迁居者本身内部因素1.迁居者的需求,包括住宅需求和住宅区需求(上下班、环境等)两方面。2.迁居者文化心理.(浦西的床和浦东的房)4.5.5.2外界的影响1.社区环境的影响2.城市规划与建设(深圳没有好大学,如何安心工作)3.经济发展与住宅建设4.人口政策(生育政策、劳动政策、户籍政策)5.土地制度(地价的变化)6.住房政策(租,补贴,买卖)\n5.城市环境自然环境(naturalenvironment):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包括空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按要素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按地理纬度分:低纬度环境(热带环境)和高纬度环境;按生态特征分: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等;按人类的干扰(disturbance)程度分: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人工环境(artificialenvironment):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如农田、水库、林场、牧场、城市等。\n5.1城市地质5.1.1地质环境(geologicalenvironment):地球表面以下坚硬的地壳层(crust)。5.1.1.1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3)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愈来愈大。\n5.1.1.2城市建设的地质环境:(1)高度稳定地段:任何外力都不能破坏的地段。岩浆岩、变质岩或具有水平“块状”并形成平滑表面的沉积岩。(2)不稳定地段:在自然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容易被一定形式的外力或者不适宜的建筑结构所破坏。它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限度,可以通过某种措施来监测。(3)高度不稳定地段(十分危险地段):这类地段常发生现代技术手段难以监测的地质灾害,如大面积土崩、现代冰川、遭受强烈腐蚀的海崖、地震高发区、地壳热力作用和活火山等地段。\n世界上的城市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城市位于古老地台之上,多由花岗岩(granite)、片麻岩(gneiss)、石英(quartz)等古老结晶组成岩底,其上盖有数米乃至上千米厚度不等的沉积岩,如Moscow。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占地面积较大,位于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之中,如Mexicocity,SaoPaulo,Beijing。\n5.1.2城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类型可分为4个等级:(1)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的良好建设用地;(2)适宜于建设,但需要简单工程处理的用地;(3)可以进行建设,但需要进行适当工程处理的用地;(4)不适于工程建设的用地。上述工程地质等级类型主要是根据岩性、地基土承载力、压缩性、湿陷性,基础底面下的内聚力和内摩擦力,工程病害和措施,以及地貌、土质、地下水和洪水淹没等条件的综合分析而划分的。\n5.1.2黄土(loess)又称湿陷大孔性土壤,当干燥时有较高的耐压力,当进水受潮时,会产生大量沉陷,从而使地面上的建筑物下沉、变形或破坏等。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二类。自重湿陷性:指黄土被浸湿后,未加任何荷重而产生下沉的现象;非自重湿陷性:指黄土被浸湿后,因外加荷重而产生下沉的现象。\n5.1.3冲沟(gully)在黄土和黄土状的砂质粘土地带,土壤疏松,易于被水冲刷形成冲沟。冲沟可将市区分割成许多零碎的地段,影响交通及市政工程建设。5.1.4喀斯特现象(karstlandform)喀斯特现象就是石灰岩等溶洞。5.1.5滑坍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下水或风化作用,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弧形下滑,就会造成滑坍。其他地质:沼泽,海滩,沙丘等。滑坡landslide,泥石流(mud-rockflow)\n5.2城市大气环境大气环境主要是指大气圈。5.2.1城市大气从地表向上大约80公里或85公里的高度,大气的化学组成按其体积成分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称为均质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均质层里有地球生物赖于生存的干洁大气,即除水汽以外的纯净空气,其主要成分见表。\n气体种类分子式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按质量氮N278.0975.52氧O220.9523.15氩Ar0.931.28二氧化碳CO20.030.05臭氧O30.000001\n对流层:大气最下层为对流层,下界为地表,上界距地表约8-18km,夏季比冬季略高。它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C、H、O、N等元素,这层大气有垂直对流与水平运动,含有杂质,并集中了地球大气总质量的74%以及几乎全部水汽。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n平流层:对流顶层至50-55km的范围为平流层。这是一个强大的逆温层,垂直运动微弱,气流平稳,水汽和尘埃极少,除偶有贝母云、夜光云外,没有复杂的天气现象。距地表25-50公里处有一圈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成为人类的“保护伞”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公里时中间层。\n热层:从中间层顶以上进入非均质层,气流急剧上升,温度高达1100-1650oC。这是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该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强烈吸收的结果。从85-800公里的气层称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通讯中起作用。GPS(GlobalPositionSystem),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RS(RemoteSensing)。GPS卫星高度20,000km左右,三颗即覆盖全球。中国大地原点陕西泾阳,水准原点青岛观象山。\n5.2.2城市大气污染5.2.2.1大气污染(airpollution):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n5.2.2.2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源分点源和面源。点源:集中在一点或可当作一个点的小范围内空气中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面源:在一个面积大小不可忽略的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取暖,农田燃烧秸杆。城市中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有两种:一为固定源,指污染物从固定地点排出,如工厂、火电厂、钢铁厂等。二为流动源,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n洁净空气,污染空气中气体污染物的含量(ppm)污染物洁净空气污染空气二氧化硫10-3-10-20.02-2二氧化碳310-330350-700一氧化碳<15-200二氧化氮10-3-10-210-2-10-1碳氢化合物<11-2\n(1)颗粒状污染物:(i)降尘:直径大于10µm的微粒,在空气中很容易自然沉降。(ii)飘尘:直径小于10µm的微粒,它在大气中长时间漂浮而不易沉降下来。飘尘中,粒径在0.25-10µm之间的均称为云尘。(iii)粉尘:工业生产中由于物料的破碎、筛分、堆放、转运或其他机械处理而产生的直径介于1-100µm之间的固体微粒,其化学组成相当复杂,有镉、铬、铜、铁、猛、钛、锌,非金属氧化物、各种盐类及有机化合物\n(iv)烟尘:由于燃烧、熔融、蒸发、升华、冷凝等过程所形成的固态或液态悬浮微粒,起粒径多大于1微米。(v)烟雾:空气中的煤烟和自然界的雾相结合的产物。较典型的有两种:①伦敦型,煤尘、二氧化硫和雾相混合并伴有化学反应产生的烟雾。②洛杉矶型,汽车排气和氮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烟雾。(vi)烟气:含有粉尘、烟雾及有害有毒气体成分的废气。颗粒状污染物约占整个大气污染物的10%,其余90%全部为气态污染物。\n(2)气态污染物:(i)硫氧化物:SO2,SO3。(ii)氮氧化物:NO,NO2.(iii)碳氢化物: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iv)碳的氧化物:CO,可降低血液中的输氧能力而引起死亡(v)微粒:微粒有尘,烟,雾3种。大于1µm的固体物质为尘,小于1µm的固体物质为烟,液体微粒为雾。降尘可以为人们上呼吸道纤毛所阻拦,危害不大,飘尘则可能进入肺泡并吸收进血液循环。飘尘的成分十分复杂。(vi)3,4-苯并芘:BP,是燃料及有机物质400℃以上热解,环化,聚合生成的一种芳香族类化合物,是一种对人及动物有较强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n5.2.2.3酸雨(acidrain)PH<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等)。酸雨的毒害比SO2大,当空气中硫酸雾达到0.8ml.L-1时,会使人患病。酸雨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使水体酸化,腐蚀金属,油漆,含碳酸钙的建筑材料等。引起酸雨的主要离子有:SO42-,NO3-,Cl-,F-。中国酸雨的特点:1.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南方比北方严重,尤以烧高硫煤的西南城市为重,如重庆和贵阳.2.在时间分布上冬天和春天比较严重.\n5.2.2.4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特点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是以二氧化硫,颗粒物质为代表的煤烟污染.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6.12%,工业能源结构中烧煤占73.9%.北方比南方严重,大城市最严重,特大城市,中小城市次之。工业城市,交通稠密城市严重,综合性城市,旅游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较轻。\n5.2.2.5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1)环境空气污染传统上把空气污染和工业排放联系起来,但城市机动车已经变成一个主要的污染源.气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和空气污染极为密切.(2)家庭来源的空气污染发展中国家的家庭炉火可能构成了最大的空气污染和健康公害,妇女和儿童是主要的受害者.蚊香,吸烟,废物燃烧。发展中国家家庭燃料的能量阶梯:不干净的燃料如庄稼残余物和木柴处于最低层,随后是木炭,煤油,液化气,最后是电能.在这个能量阶梯中位置越高,燃烧的污染越小.应发展洁净方便的燃料,如液化气和电能.\n5.3城市气候环境5.3.1城市气候: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5.3.1.1城市空气垂直分层(1)城市覆盖层(urbancanopylayer):在城市建筑物屋顶以下至地面.这一层气候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与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密度,高度,几何形状,街道宽度,走向,建筑材料,空气污染浓度,人为热与人为水汽,绿化覆盖率及水系等因素有关.\n(2)城市边界层(urbanboundarylayer):由建筑屋顶向上至积云中部高度,这一层气候变化受大气质量和参差不齐的屋顶热力和动力影响,与城市覆盖层进行能流与物流交换,并受区域气候影响.(3)市尾烟气层(urbanplumelayer):在城市下风方向还有一个城市尾羽层,这一层空气中的云,雾,降水,气温,污染物等均受城市中人的行为的影响.(4)乡村边界层(ruralboundarylayer):在市尾烟气层之下.\n5.3.1.2城市气候形成的原因(1)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层.(2)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所释放出的能量,废气和尘埃,使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于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3)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的改变了城市上空大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能量收支.\n5.3.2城市气候环境各论5.3.2.1城市气温.(1)城市“热岛效应”(heatislandeffect):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在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人为释放热量多的市区,形成高温中心.在园林绿地园或地带形成低温中心或低温带,城市绿地在冬季和夜晚起保温作用,在夏季和白天起降温作用.\n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i)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ii)下垫面的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iii)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iv)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v)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n(2)逆温(temperatureinversion):在大气圈的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在近地面的低层中,可能有气温的垂直递减率t>0,t=0或t<0.T=0,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这种气层称为等温气层;t<0时,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这种气层称为逆温层.\n逆温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因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山区,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順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而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是要在一定的地面条件下才会形成,叫地面逆温。中国南部的山地,冬季常有地面逆温,在谷底或山坡下方因为气温低,不宜种植农作物等。\n20世纪的8次大气污染事件,总计病例和死亡者达数十万人,都与浓雾和逆温相关。浓雾和逆温多发生于冬季,深秋,专家称浓雾和逆温为"冬季杀手"。逆温的存在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我们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只好"流毒人间"。同时,有逆温时,一般风速都很小,污染物更不易扩散。因此,逆温层强度越大,层次越厚,维持时间越长,其污染就越重。在逆温造成大雾茫茫或污染严重时,人们应减少晨练及室外活动时间,尽力避免"逆温"带来的危害。\n5.3.2.2城市的风(1)城市风:城市风是由于城市生活和生产消耗大量燃料,致使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气温,热气温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冷空气随之侵入市区构成的空气环流.城市布局,建筑,街道,绿化均影响风速风向。城市风对城市空气的污染有扩散、稀释作用。城市风有时还会导致城市的空气更加混浊,使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城区的污染物随热空气上升,往往在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和二氧化碳等形成的穹形尘盖,使上升的气流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上升的气流转向水平运动,到了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流向城市的中心。\n(2)城市工业布置的特点:城市工业区布置与居住区的关系:(i)生活居住区内布置工业(ii)生活居住区边缘地段布置工业(iii)工业区(iv)工业点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最主要的途径是控制污染源\n(3)风与城市规划:大气污染指数(pollutionindex):定量反映城市大气的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其式子如下:Id=SPr/μhI是风的污染指数,在污染源排放量不变时,I值越大表示污染越严重;d为风向,取16个方位;S为大气稳定度;Pr为降水量;μ为风速;h为混合层厚度.S、Pr、μ、h计算时均需转为无量纲的相对值.\n(4)中国风向类型(i)季风变化区(主要在东部)(ii)主导风向区(新内蒙青藏云贵)(iii)无主导风向区(陕甘宁)(iv)准静止风型区(川陕鄂湘贵)\n5.3.3.3城市降水(rainfall/precipitation)城市的降水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降水,受大气环境,地形条件,大气层诸大气凝结核含量(空气中的微小悬浮物等)的影响.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用,影响机制主要为:(i)城市热岛效应:上层空气易对流,形成降水。(ii)城市阻障效应:建筑物阻碍降水移动,延缓降水时间。(iii)城市凝结核效应:凝结核多利于降水\n5.4城市水环境5.4.1水环境(waterenvironment)地球上分布的各种的水体的综合体.5.4.1.1地表水环境(surfacewater):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5.4.1.2地下水环境(groundwater):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区.\n5.4.2城市水环境的特点与水资源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城市所在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及溶解物的总称.对城市经济系统和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具有一定质量和足够数量的是淡水资源(freshwater)。\n5.4.2.1城市水环境系统的特点:(i).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ii).城市水环境的系统性特点组成城市水环境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结合成了有机的整体.(iii).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特点每个城市的水环境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selfpurificationcapacity)或环境容量.5.4.2.2城市水资源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供工业、农业和生活所需的那一部分水.通常理解为可供城市用水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每年得到补给恢复的淡水量.处理后的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回用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杂用用水,作为城市水资源的组成部分.\n5.4.2.3中国城市水资源特点:(i)人均水量低;(ii)时、空、地分布不均;(iii)工农业用水浪费;(iv)综合协调能力差(各地各自为政);(v)重复利用率低.东京杭大运河(18bm3)南水北调工程中丹江口水库(14.5bm3)西长江上游青藏\n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b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属缺水国家。全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属缺水区。西北和华北土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急待调水解决。\n\n\n5.4.3城市水污染城市水污染(waterpollution):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足以破坏城市水资源,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或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5.4.3.1降雨与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地上废弃物众多,在降雨的影响下,污染物质将发生扩散、迁移和淤积.5.4.3.2人类活动与水污染在城市日渐缺水的同时,城市的扩大也造成城市区域的水污染日益加剧。首先是工业废水污染,其次是生活污水的排放。\n人类生活中使用的化学品日益增加(洗衣粉、洗涤剂、洗相液等),随生活废水排出形成水污染。加之城郊农田的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中国城市区域的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恶化趋势。1940‘s,美国胡克尔电力化学公司买下纽约州近1000m的河道来倾倒化学废弃物,11年里达到21,000t,后掩埋卖出。新主盖房子校舍等,后地下水上升(雨水融雪),污染物排除,造成居民的疾病和死亡。\n中国水污染问题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松花江、辽河、海河七大水系无一幸免,一半河段受到严重污染。滇池是中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已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湖中已查明的有机污染物达72种。全国城市地表水更不容乐观,污染达80%以上,地下水的形式也十分严重,据对27个城市地下水调查,属稍差、很差的就有21个,占78%.废气(wastegas)废水(wastewater)废渣(wasteresidue)固废(solidwaste)\n5.4.4城市与过境水的相互关系城市多建在江河水边,按城市与进出水的关系:上游模块:把外水输送到城区的上游水网或江河段;中游模块:经过市区受纳城市污水的水网或江河段;下游模块:把上游来水和城市污水一起输送到外围地区的水网或江河段。一般来说,上游模块由于水量充沛和水质较好,作为城市给水水源最为适宜,同时可适当的开发航运,养殖等功能和效益;下游模块接纳城市排水,在城市污水没有经过整治的城市,这类水域水质较差,不宜作为供水水源。中游模块(市区模块)同时具有排水,通航和风景等多个功能.\n5.5城市噪声环境5.5.1噪声(noise)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不需要的声音,也可以指振幅和频率杂乱,断续或统计上无规律的声振动。人耳刚刚能够听到的声音为0dB,卡车疾驶产生90dB的噪声,喷气式飞机直降时达140dB.80dB以下的噪声将造成明显的听力损伤,115dB是听力保护最高容许限,120-130dB的噪声使人耳有痛感,噪声到达140-160dB时会使听觉器官发生急性外伤,>60dB时,工作时就易感到疲倦。分类:(1)交通噪声(2)工业噪声(3)建筑施工噪声(4)社会生活及其它噪声\n5.5.2噪声管理(noisemanagement)为使环境噪声不至超标而对噪声的制造者加以限制、监测的行政或立法措施。5.5.2.1中国现状有32.7%的城市平均噪声水平超过60分贝(标准值).5.5.2.2噪声污染原因分析(1)城市噪声源不断增加(交通工具,歌舞厅)(2)资金投入及技术发展不能满足需要(深圳花巨资在滨海大道建隔音墙,保护红树林内的鸟类)(3)现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不适应(高考期间禁止车辆通行)最新标准居民区≤50dB。\n5.5.2.3对策除应加强一般的环境噪声控制和管理外,当务之急是抑制交通噪声恶化的趋势,重点控制生活区的社会生活噪声源的数量和规模,最后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修改和完善中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和管理条例。中国人的机场,饭店,商场往往最嘈杂、热闹。外国人评论:Noisyishappy!中日韩人的区别在于嗓门高低。\n5.6城市土壤环境(soilenvironment)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是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长期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逐步形成土壤,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5.6.1城市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城市土壤与自然土壤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质。例如形态方面土层无分化,含碳量低,细菌总数较少等。由于人为压实降低了土壤的孔隙度,从而降低土壤持水能力和通气性能,增加植物根系生长的阻力;同时普遍存在pH值太高及有机质、氮和磷含量低等特点。\n5.6.2城市土壤受污染的特点城市化、工业化对城市地表所覆盖土壤的改造,不但破坏了自然土壤的物理、化学属性以及改变了原来的微生物区系,同时还使一些人工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因土壤的污染引起农作物受害和减产。利用城市工业化污水进行灌溉会引起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城市污染区土壤和作物受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水中污染物质性质和浓度、灌溉的方式(污灌、清灌加污灌、以清灌为主、常灌溉、间歇灌溉),被灌溉土壤物质成分的背景值以及环境容量。\n土壤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复合体,有相当高的净化效率。吸收CO,CO2,SO2,C2H4(乙烯),去除霉菌。发展和利用污水灌溉:(1)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2)健全城市下水道的排水系统3)根据区域性土壤环境容量,进行污水定额灌溉4)控制污水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5)建立污灌区防护林带,增加植被覆盖率,吸收一部分有害元素6)建立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n5.7城市植被5.7.1城市植被的概念城市植被(urbanvegetation):城市植被是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木、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人类在城市建设的过程种,一方面破坏或摒弃了许多原有的自然植被和土生植物,另一方面又引来了许多外来植物和建造了许多新的植被类型。城市植被应属于以人工植被为主的一个特殊的植被类群.城市植被的第一性生产者的作用属于次要地位,而其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则是主要的功能。\n但是绿地不能与城市植被等同。绿地是指“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于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地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地区,供公共使用的有公园、街道绿化地、林荫道绿地,供集体使用的有附设于工厂、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内部专用绿地和住宅绿地等”或认为“城市绿地繁殖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它构成城市系统内重要的执行自然的“纳污吐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是优化城市环境,保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必要成分”\n5.7.2城市植被的特色城市植被正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的烙印,其生境组成、结构、动态均不同于自然植被。1、生境特化:城市环境改变了植被的生境。城市地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大气污染影响到植物的生理活动。光、温、气、风、湿度均不同。\n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城市植被区系成分应该与本地区原生植被相同,但受人为影响,其组成较原生植被少,且因人为的喜好,有一些外来物种归化率(外来种占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较高,城市绿化应该适地适树。3、植被格局园林:城市植被的组成、结构、布局均受人为规划的影响。4、结构单一化:物种减少,树龄(级)受人为影响。5、演替偏途化\n城市绿地(greenarea):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等。植物区系(Flora):一定地区范围内,全部植物的分类单位。包括所有的科、属、种(FamilyGenusSpecies)的数量植被(vegetation):地面上生长着的植物总称。\n城市化造成乡土植物种类减少(native),同时人布植物(anthropochore)增多。人布植物:随人类活动而散布的植物,如农作物、杂草,包括人类有意无意引入,后来逸出野生化了的植物,称归化植物(aliennaturalizedplants)1965年,“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的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除行政上的城市范围外,应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水源涵养林,广州3亿元改造华南植物园。\n5.7.3城市植被的类型、分布城市植被的分类体系可划分为:(1)自然植被——森林、灌从、草地(2)半自然植被——森林、灌从、草地(3)人工植被——农田作物、人工林、人工灌从、人工草地农田作物:指在城市化过程种,人类在城市市区范围内,仍保留着农田里种植的农作物,包括大田作物和果园等。人工林:从城市林业的概念出发,把城市人工林定义为在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的人工建造的城市植物群落,即包含在城市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的人工绿化实体。人工灌木人工林\n5.7.4城市植被的功能5.7.4.1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绿色是自然界很柔和的颜色,是人感到舒适、惬意,有助于消除疲劳和精神压抑。通过花开花谢,草木枯荣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让人们感觉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力的旺盛和生活的可爱。对不同的植物赋予不同的含义、象征,是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垂柳依依,油橄榄象征和平。增加城市文化的内涵。也供人们游玩、休憩、锻炼的好处所。林彪坐汽车休息。纽约中央公园的休闲。\n城市植被分为人工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和城市杂草群落三个类型。人工栽培群落(artificialplantedcommunities):包括市区道路两旁、街心花坛即住宅区内人工种植的绿化群落,以及郊区的农田和人工防护林等,它们是被人为地引入城市区域的群落类型\n残存自然群落(naturalcommunities):指人为活动影响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城市化过程中未被清除的原生的或次生的自然群落,如寺庙周围机房前屋后的风水林等,这些群落现今都成小面积孤岛状分布。城市杂草群落(urbanweedcommunities):是城市化后,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而出现的植物群落。在城市化杂草群落中除了归化植物外,还有当地的乡土种。这些乡土种具有适应当地城市特殊生境、抵抗各种人为干扰的生存对策,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城市杂草种。\n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极嫌城市植物(highlyurbanphobplant):在城市里完全看不见或只有极少例外可在市区见到的植物,它们多是一些在贫营养水体、未受污染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在上海常见的有:三白草(Houttuynia)、六月雪(Serissaserissoides)、百蕊草(Thesiumchinensis)等。中度嫌城市植物(moderatelyurbanphobplant):主要生长在城市内空旷地区或特殊生境(如大公园、大别墅)的植物。在上海常见的有:天葵(Semiaquilegia)、绶草(Spiranthessinensis)、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等。\n中性城市植物(urbanneutralplant):在城市内和城市外都能分布的植物。如:野胡萝卜、车前、早熟禾、繁缕、朴树(Celtistetrandravar.sinensis)等。适生城市植物(moderatlyurbanophilplant):广泛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内的植物,但在郊区也可以看到。在上海常见的有:一枝黄花、绿草(Humulusscandens)、白英(Solanumlyratum)、牛筋草(Eleusineindica)等。极适生城市植物(highlyurbanophilplant):限于城市建成区内生长的植物,郊区只是偶尔见到极少数个体.在上海常见的有:海桐(Pittosporumtobira)黄杨(buxussinica)加拿大飞蓬、一年蓬(Erigeronannuus),雀麦(Bromusjaponicus)、野蔷薇(Rosamultiflora)等。\n5.7.4.2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1)、城市绿化实体的小气候效应夏降温1-3oC(7.6oC),增加湿度3%-12%(33%),冬季气温林内高1oC-2oC。(阻挡辐射)(2)、吸收二氧化碳和放氧气平衡的生态效益10m2的森林或50m2的草坪即可供1成人耗氧0.75kg/d,并清除呼出的CO20.9kg\n(3)、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i)减少粉尘污染:一方面由于树木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树叶多绒毛,且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吸附大量飘尘。据研究表明,吸滞粉尘能力强的城市绿化树种,中国北部地区有:刺槐、沙枣、国槐、家榆、核桃、枸树、侧柏、圆柏、梧桐等,在中部地区有:家榆、朴树、木槿、梧桐、、泡桐、悬铃木、女贞、荷花玉兰、臭椿、龙柏、圆柏、楸树、刺槐、桑树、夹竹桃、丝棉树、紫薇、乌桕等南部地区有:枸树、桑树、鸡蛋花、黄槿、刺桐、羽叶垂花树、黄槐、小叶榕、高山榕、夹竹桃等\n(ii)降低有毒气体浓度及有毒气体对植物的危害: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能吸收一定量的有毒气体而不受害。高15m,宽15m的悬铃木带能降低SO2浓度50%左右,林带对Cl2降低浓度也达50%左右。污染物浓度和接触时间的联合作用称为剂量强度。能引起植物伤害的最低剂量和时间称为临界剂量强度或伤害域值。(thresholdvalue)植物进入污染区吸收有毒气体,部分积累,部分转移,部分降解。离开污染区后,体内有毒物含量即下降。\n(iii)杀菌作用: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等微生物,其中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城市植被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一是由于植物吸滞粉尘,减少细菌载体,从而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另外植物本身具有杀菌作用,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iv)指示和检测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城市植被在指示和检测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映,要远比人敏感的多。植物成为“永不下岗的哨兵”,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服务。(4)、减弱噪声作用城市植被可以减弱噪声,主要是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n一棵树的生态价值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n森林的消失意味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加速。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生活在荒漠地区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以上。\n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放弃“牧童经济”,而接受“宇宙飞船经济”观念。前者把自然界当作随意放牧、随意扔弃废物的场所;后者则非常珍惜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就象宇宙飞船上的生活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己利用各种物质。塑料的再生利用不少废塑料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而所有的废塑料——废餐盒、食品袋、编织袋、软包装盒等都可以回炼为燃油。1,000kg废塑料能回炼600kg汽油和柴油,有人称回收废旧塑料为开发“第二油田”。\n第四种森林: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之外,扔弃于垃圾堆中的各种废纸废木纤维。全世界35%的商品材用于造纸,为了降低成本和保护生态,许多国家的造纸业都在寻找这种廉价原料。1,000kg的废纸可以再生800kg的新纸。日本瑞士美国较发达。若我国回收1/10废纸,即可节电5亿度(三峡年发电量840,小浪底50)少采林木8.4Mm3.\n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每张纸至少可以回收两次。办公用纸、旧信封信纸、笔记本、书籍、报纸、广告宣传纸、货物包装纸、纸箱纸盒、纸餐具等在第一次回收后,可再造纸印制成书籍、稿纸、名片、便条纸等。第二次回收后,还可制成卫生纸。\n日本的森林覆盖高达65%,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全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n\n北京大街小巷落满枯叶,焚烧的方法,既污染环境又会成为火灾隐患。其实落叶也是生物圈中的物质,应该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是城市有机垃圾的一部分,可以将之掺入其他城市有机垃圾,然后在堆肥厂沤成垃圾肥。这种优质肥料可以在苗木、果树、花草栽培中做底肥,不仅效果好还不会引起土地板结。南宫堆肥厂,每天最多能“吃掉”400吨落叶,每一吨落叶还可换半吨垃圾肥。\n石油是经济的命脉。谁控制石油资源,谁就能获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美国政府历来奉行的能源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即:保存本国能源,廉价使用外国能源。现在世界石油消费格局的变化和亚洲经济的崛起的发展趋势,更促使美国不能放松对石油资源的控制。虽然对伊拉克发动一场战争将使美国耗费庞大的财力,但从能源资源战略的高度看,获得控制石油资源的收益要远高于战争耗费的损失。据美国战略分析家测算:,美对伊战争的成本约1770亿美元,而对伊拉克石油储量价值3.4万亿美元。\n专家们指出,美伊战争的爆发,会促使中国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制。据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中国为应对中东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将斥资15.7亿美元,购买5000万桶石油(相当于目前中国25天的进口量),以此作为战略石油储备。有关官员表示,由于油价居高不下,目前并非进行储备的好时机。预计到2005年,中国将有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国际能源机构也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预言,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将从现在的每天不足200万桶增加到每天980万桶。\n生物柴油(BiodieselorBiofuel)是以含油植物(如大豆、花生、油菜籽、棉籽、油桐、漆树、黄连木、芒属作物、工程藻类等)和动物油脂(猪油、鱼油等)以及废食用油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它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优质的石油柴油替代品。近年来,生物柴油在欧美国家持续高速发展。欧盟国家和美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石油进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支持种植油料作物(欧盟主要为油菜,美国主要为大豆)并以其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对生产和销售生物柴油给予税收优惠,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以法国和德国为主的欧盟国家2001年产量突破100万吨,美国产量从1999年2000吨猛增到2001年60000吨。加拿大、巴西、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发展生物柴油。\n生物柴油对环境生态友好:(1)生产单位能量的生物柴油只需消耗0.3各单位的能量,仅为石油柴油的1/4,可以显著减少资源消耗及产生的污染排放;(2)生物柴油的生物降解率高达98%,降解速率是石油柴油的两倍,可大大减轻意外泄漏是对环境的污染;(3)生物柴油十六烷值和含氧量高。使燃料更充分,从而减少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大大降低柴油机的“冒黑烟”;由于基本不含硫和芳香族化合物,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和致癌物质PAH的排放极低。\n(4)生物柴油生产大多使用植物原料,植物生长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4-6倍,植物还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固化在土壤中,因此,使用生物柴油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5)利用废食用油(地沟油、泔水油等)生产生物柴油,可以减少肮脏的、含致癌物质、过氧化类脂和其他污染物的废油排入环境或重新加工成假冒伪劣食用油坑害百姓;(6)种植油料林木,可保护生态,减少水土流失。\n我国未来10年生物柴油产业三阶段发展:3年的近期阶段:主要使用现有的各种资源为原料。我国目前每年产生废食用油约300万吨,榨油的废油渣含油约200万吨,各种不能食用的植物种子含油约300万吨,还有1000多万吨库存过期不能食用的大豆等。2010年后的远期阶段,再增加大规模种植生产的高产作物为原料。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已开发出高产油的“工程微藻”,每亩产品可年产1-2.5吨生物柴油。可以在我国的广阔沿海和内地水域大规模种植高产工程藻类。\n\n\n马蛋果(Gynocardiaodorata)云南大风子,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乔木。雌雄异株。雄花雄蕊多数,雌花有退化雄蕊10-15,雌蕊5,柱头大,心形。浆果大,近球形,果皮厚而硬,可食。种子含油率达60%。单种属植物。分布于西藏墨脱,云南东南部。锡金、缅甸也有分布。\n\n\n巴西胡桃(Bertholletiaexcelsa)常绿乔木,高达45m。大型革质叶,宽76cm。果圆形,直径约15.2cm,重达2.5kg,果皮厚约1.3cm,含有15~25个三边形坚果。坚果果皮木质,薄,里面充满白色、奶油状的种仁。种子生吃、熟食,也可制化妆品、制皂等。,每一枚果里种子达0.5~0.75kg。种子富含硒,能让人愉快,免除情绪低落种子营养多,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约含70%的不饱和脂肪酸,出油率达68%--75%。US$2.6/kg,(FOB,freeonboard,离岸价)单株产100~120kg种子。\n\n巴西牛油树(Caryocarbrasiliense)牛油树科常绿乔木树高可达6~10m。胸径30~40cm。三出复叶,外型美观。9~11月开花,11月果成熟或延迟至2月,果皮厚1cm。每公斤约有145枚种子,种子含油率率68%--72%。种子发芽慢,经过水或溶液处理12~48小时后,30~50天发芽。\n\n顶毛棕(Acrocomiaaculeate),棕榈科。常绿乔木,成树高达10-15m,胸树干密被黑色刺,长达12cm,幼树多于老树。树冠浓密,树冠有20~30个羽状叶,长约3~3.6m,小叶约0.9m长,深绿色,有绒毛。花序约1.8m长。浅绿色果,直径约5cm。耐盐碱、沙壤、贫瘠、干热、岩石土壤。种子含油率极高,达80%--85%,食用,味道好.种子发芽需4~6个月,需打破物理休眠。低矮林更具园林吸引力。用于街道、城市绿化。势较慢,耐旱,易于管理。但需注意人被扎伤。木髓多淀粉,旱季用于牲畜饲料,也可提取淀粉,经发酵之后用于酿酒。叶多纤维,用于制绳子。\n藻类变燃油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证明,藻类是制造石油等机动车燃料的经济原料。一些藻类能产生大量的脂类,可以用来制造柴油或汽油。有的藻类蛋白质含量很高,可以生成优质碳氢化合物。从试验结果看,一块面积100公顷的试验场,一年至少能提取2000吨,即16000桶液体燃油,今后还有可能提高。耶路撒冷的科学家发明一种技术,生长在咸水塘中的水藻能为人们提供燃油。\n最引人注目的是微藻类,它是单细胞,一般以数个或相当数目集聚的形式形成细胞群落,在细胞外产生大量碳氢化合物液体是其最大的特征。碳氢化合物在细胞群落内部,作细胞间物质蓄积着。英格兰岛上分布最多,在欧洲、北美等地亦有分布。绿藻中的丛粒藻含油最高,可达干品重量的80%。丛粒藻分布广、产量高,是最有开发前途的能源。\n“工程微藻”为硅藻类的一种小环藻,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使脂质含量增到60%以上,户外生产也可40%以上。这是由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基因在微粒细胞中的高效表达,它在控制脂质累积水平方面起重要作用。世界生产能力最高的微藻称得上是一座“大化工厂”,微藻生产油脂比陆生植物单产高出30倍,估计每年每亩可产150--400桶油。海水可以培养微藻,预计21世纪初,生物汽油将达到5%,相当于180万吨石油。\n5.7.4.3城市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城市植被的建设过程,特别是植物园的建设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森林大面积减少,湿地干枯,草场退化,珊瑚礁被毁,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就使得地球正在丧失自我维护自然平衡的能力,导致生物多样性的迅速丧失,大量的物种甚至在科学查明前就已经灭绝了。目前中国植物园共有110余个,分布在全国28各省、区。广泛收集地方特色乡土树种,引种驯化适合于本地区造林绿化的树种资源(耐寒、旱、碱、沙),为大面积造林提供种质资源。\n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biodiversity):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n《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用语中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一般地,生物多样性分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n遗传多样性(geneticbiodiversity):是指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上的的多样性,细胞染色体的多样性(染色体数目的多态性、染色体结构的多态性和染色体分部带的多样性等)和分子水平的多样性(DNA分子的多态性,蛋白质分子的多态性等)。可见,遗传多样性也是多层次的。直到近期,遗传多样性的测定主要应用于动物园和植物园里驯化物种和种群,但这一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野生种。\n物种多样性(speciesbiodiversity):指生物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richness)和均匀度(evenness)。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量越多,多样性就越丰富,反之,生物多样性就贫乏。均匀度:在一个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越均匀(即各物种的个体数很接近),群落的异质性就大,多样性也就高。例如:一个有二种鸟和一种蜥蜴的岛,其分类学多样性高于只有3种鸟而无蜥蜴的岛。因此,即使地球上甲壳虫的种数高于其他物种的总和,它们也不会占物种多样性很大的比例,因为它们是如此相近。\n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biodiversity):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间的生态过程及其组合的复杂性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定比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更困难。因为系统的边界都是模糊的。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多样性也越丰富。\n三个层次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多型性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土地管理实践、艺术、音乐、社会结构、作物选择、膳食以及无数其他的人类社会特征多样性一。\n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2.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随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以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n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林业等。但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总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比2000年前快1000倍)。\n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8位,北半球第1位。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国家,而且是85%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又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与安全。\n物种多样性测定的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hannon—Wienerindex),公式为:H=-∑Pilog2Pi(i=1,s)S为物种数目;Pi为第i类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个体的比例,对数的底可取2、e,10。当群落中有s个物种,而每个种都只有一个个体时,Pi=1/s表示信息量最大,即多样性最高Hmax=log2s当全部个体为一个物种时,信息量最小,即多样性最低:由此,可得下面两个公式:均匀性指数:E=H/Hmax,其中H为群落实测的物种多样性,Hmax为群落最大的物种多样性。不均匀性指数:R=(Hmax-H)/(Hmax-Hmin),R值在0-1范围内\n5.7.4.4城市植被的经济效益城市园林产品等本身的收入,还有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其他行业,如旅游业增值的效益。5.7.5植被覆盖率与城市建设5.7.5.1城市化与城市植被覆盖率的动态关系原有的城市植被(原生植被、农田植被)所在地绝大多数被占用,自然植被、农田作物覆盖的面积则大量减少,尽管新的人工植被面积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城市植被覆盖率都在徘徊不前,甚至减少。5.7.5.2人的活动强度与城市植被覆盖率的关系Notrampling!Keepoff!常见城市绿化树木,多常绿,具抗污染能力(SO2,Cl2,NH3,O3,Hg,HF,粉尘)\n热带、亚热带城市:植物分布区用途桂木(Artocarpuslingnanensis)粤桂城市及矿区绿化;果树鱼尾葵(Caryotaochlandra)粤桂闵城市公园及庭院绿化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沿海,琼污染区绿化先锋树种黄皮(Clausenalansium)华南庭院绿化;果树龙眼(Euphorialongan)中南庭院绿化;果树高山榕(Ficusaltissima)西南、华南污染区优良的绿化树种榕树(F.microcarpa)南方污染区优良的绿化树种银桦(Grevillearobusta)华南、西南中等污染区及城市行道树蒲葵(Livistonachinensis)粤桂闵台工矿污染区、公园绿化芒果(Mangiferaindica)华南工矿区及城市行道树,果树海南蒲桃(Syzygiumcumini)粤桂闵云防污绿化树种.用材.果树蒲桃(S.jambos)粤桂庭院及污染区绿化树种\n桂木(Artocarpuslingnanensis),桑科用途:庭园风景树、行道树\n蒲葵Livistonachinensis棕榈科原产地:华南用途:行道树、风景树\n细叶榕Ficusmicrocarpa别名:桑科原产地:我国及亚洲热带地区用途:绿荫树、防风树\n夹竹桃Neriumoleander夹竹桃科原产:印度,尼泊尔,伊朗用途:园林风景树\n亚热带、暖温带城市樟叶槭(Acercinnamomifolium)湘闵粤桂污染区绿化树种;优良木材朴树(Celtisterndrasubsp.Sinensis)淮河流域、秦岭以南中等污染区绿化樟树(Cinnamomumcamphora)长江流域至台湾工矿区及城市行道树枇杷(Eriobotryajaponica)长江流域以南中等污染区及庭院绿化树果树银杏Ginkgobiloba华北,东北,华中,华南污染区行道树及庭院绿化,木材女贞(Ligustrumlucidum)长江流域以南工矿区绿化;果实作药用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华中、华东、华南中等污染区及庭院绿化树用材苦楝(Meliaazedarach)长江以南绿化树种;用材杨梅(Myricarubra)长江以南污染区绿化水源保护林用材乌桕(Sapiumsebiferum)长江以南,陕甘。中等污染区绿化树种;用材桂花(Osmanthusfragrans)黄河流域以南污染区行道树及庭院绿化石楠Photiniaserrulata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中等污染区绿化树种;用材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长江中下游污染区绿化树;编织材料\n银杏单科单种,为著名的“活化石”。落叶大型乔木,高达40m,胸径达4m。雌雄异株。野生银杏仅见于浙江天目山海拔300至1100米的阔叶林内和山谷中,属亚热带季风区,水热条件优越。我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对烟尘和二氧化硫有特殊的抵抗力,优良抗污染树种。\n渐危种。落叶乔木,高8至15米。零星分布于浙、江、皖,赣等地,海拔200至1000米的丘陵低山。耐阴树种,耐寒不耐干热,喜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3月上旬开花,果实9月下旬成熟。我国东部中亚热带特有种,观赏树木。天目木兰\n大叶香樟\n广玉兰雪松\n沙生柽柳,渐危种。又名塔克拉玛干柽柳,灌木,个别呈小乔木状,高3-7m。仅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流动沙丘区。为强喜光性树种,抗干旱和沙漠高温,根系特别发达,生长非常迅速,天然更新良好。8月开花,果期9至11月。\n温带、寒带城市臭椿Ailanthusaltissima三北、华南污染区绿化及行道树.用材沙松(Abiesholophylla)牡丹江、长白山四旁绿化;用材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东北、内蒙四旁绿化;用材青杨(Populuscathayana)东北、西北、川、藏行道树及防护林树种;用材家榆(Ulmuspumila)三北、华中中等污染区绿化树辽东铄(Quercusliaotungensis)东北、黄河流域工矿区绿化,淀粉、木材旱柳(Salixmatsudana)三北、华东中等污染区绿化,蜜源植物国槐(Sophorajaponica)华北、华东、西南防污绿化树种,蜜源植物核桃(Juglansregia)黄河中下游中等污染区绿化树,木本油料测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各地庭院绿化;种子药用\n樟子松,渐危种。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可达80cm。在我国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年降水量300-500mm,土壤为淋溶黑土。阳性树种,根系发达,耐旱、耐寒、抗风,适应瘠薄土壤,多为纯林。花期5至6月,球果第2年9至10月成熟。树形树干美观,是防护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n长白松,渐危种。又名美人松,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25-100cm。零散分布于长白山北坡海拔700至1600米地段。分布区气候温凉,湿度大,积雪时间长。阳性树种,根系深长,较耐旱。花期5至6月,球果翌年8月中旬成熟,结实间隔3至5年。针叶树中较好的造林树种,树态美观,适城市绿化树。\n核桃,渐危种。落叶乔木,高15至20米。仅分布于新疆天山西部局部海拔1400至1700米地带。其他地方也多有栽培。喜温暖、湿润、凉爽气候和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耐寒,耐旱,不耐湿热,不耐盐碱。为十分珍贵的第三纪残遗植物。\n胡杨,渐危种。落叶乔木,高达30m,胸径150cm。广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海拔200至2900米的荒漠河流沿岸、河漫滩、湖盆边缘和山前冲积扇下部溢水地带。喜光,喜土壤湿润,耐大气干旱、高温,耐盐碱,也耐寒,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适应力强。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n灰杨,渐危种。又名灰胡杨,落叶乔木,高达20m。分布于新疆局部地区海拔1500m以下荒漠河流沿岸低阶地及河漫滩地带。耐高温也较耐寒,能忍受正负40多度气温环境,不如胡杨耐盐碱。\n5.8城市微生物微生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既是许多疾病的病源,又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5.8.1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空气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霉菌、放线菌等等5.8.1.1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是有水体、土壤及生物生长活动,并由气流、尘埃、土粒等搬运而进入大气的。室外空气不是传染疾病的重要传播因子,因为室外病原体的浓度很低,而且存活的时间不长。\n5.8.1.2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室内空气中含有的微生物包括非致病性微生物和致病性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放线菌以及真菌等,通过空气传播的致病性细菌主要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干菌、嗜肺军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通过空气传播的致病性病毒有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天花病毒、水痘病毒和腺病毒等。\n空气中的真菌对人的危害可以概括为:(1)污染食品(2)引起变态反应(3)引起真菌病在人类的传染病中,室内空气传播是主要的途径,其传播方式由三种:(1)尘埃(2)飞沫:从呼吸道喷射出的飞沫中(3)飞沫核:小的飞沫经蒸发后剩下的核\n5.8.2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生活与水中的微生物种类和多,有细菌、病毒、真菌、藻类以及钩端螺旋体和原生动物等。地下水由于土壤的过滤的结果,营养成分相对较少,细菌比地面水(河、江、湖)中为少,因此提倡引用井水。水是传染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1976年辽宁地区曾因雨量过大,造成粪坑外溢,水源被污,引起甲型肝炎水源性大流行,患者超过1000人。80‘s,浙江及上海地区(1988)、也先后爆发过甲型肝炎大流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为其和进食受病毒污染的贝壳类有关,毛蚶.\n5.8.3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溶解在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为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和能量来源。故土壤又称“微生物天然培养基”(culturemedia)。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藻类、病毒和原生动物。\n城市土壤中的病源微生物主要来源:(1)使用未经彻底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2)用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含有病原体的工业废水灌溉或利用其污泥施肥。(3)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炭疽杆菌在土壤中可生存15-60年,种西瓜的地要经常换。病原体污染的土壤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的流行;可以污染伤口产生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创伤性感染;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草地、牧场、动物饲养室可引起草食性动物炭疽病的发生。\n5.9城市动物5.9.1概念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为城市动物(urbananimal),而把与人类共同(常年或季节)在城市环境而不依赖人类喂养,自己觅食的动物称为城市野生动物,含原地区残存下来的野生动物和从外部迁徙进入城市的野生动物。它们与人类伴生(companion)。\n5.9.2城市野生动物的特性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凡是对人类有益或不产生明显危害的野生动物都可以生存,而且还应当得到保护,对人类有明显危害的野生动物一般只能在圈定的环境中圈养,难以自由立足。所以说,现代城市中的动物是在自然、人工淘汰和突发变异过程中进行组织和功能自我调节的结果,肯定明显不同于自然环境动物的特性。\n5.9.2.1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在东京,地下铁道兴建前,住宅区历来是熊鼠占压倒优势,约占鼠类总数的90%。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过去作为劣势种的沟鼠和二十日鼠开始大量繁殖,不断排挤熊鼠;水质清澈的多摩川河,盛产香鱼、石斑鱼等清水鱼类而著称于世,由于战后经济腾飞的影响,污染相当严重,代之以白票子开始大量繁殖。\n5.9.2.2种的数量的改变如果排除人类圈养的野生动物(动物园里的动物)的话,城市野生动物种的数量与城市中人造物程度成负相关,即城市中人造物程度越高,野生动物种的数量越少。5.9.2.3种群特征城市野生动物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大小、数量分布、年龄组成和性比等。种群大小的改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野生动物种在城市区域内总的数量的改变,另一方面是种群的区域分化或合并,使得每一活动种群的数量的改变。一般说来,在城市里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单纯化,所以种群数量是有逐渐变小的趋势。\n5.9.3城市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危害5.9.3.1野生动物对飞机的危害(1)食物较多.(2)隐蔽处较多.(3)水较多.(4)机场空间较大.(1)关闭机场附近的垃圾场或建垃圾处理系统;(2)完善排水系统;(3)砍掉机场附近的树木、灌木、改造建筑物的外观,使鸟类无处隐蔽.(4)加强监测、管理,及时驱除鸟类危害,可采用遥控小型机、驯鹰、手电筒、空包枪等驱除鸟类。\n5.9.3.2野生动物是疾病的携带者一类是影响野生动物的疾病;另一类是妨害公共卫生的疾病。疾病是气管炎以及慢性脑膜炎,这主要是住房附近的鸟巢、蝙蝠栖息地以及鸽舍中所聚集的粪便所引起。家犬或野生动物都能引起狂犬病(hydrophobia)。5.9.3.3野生动物对建筑物、观赏植物以及景观的破坏.\n5.9.4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维持动物的繁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生物潜能,即一种动物自然抑制因子的影响,增加其个体的最大速度,二是环境抗拒力,这是指使动物个体死亡率降低或动物个体增加的力量总和。通常把具有控制其本身数目能力的动物称为领域动物。某一动物个体、或某一群动物专用一个地区,该地区就称为动物:“领域”,其他个体或群体均尊重于这个领域。(一山不容二虎,狮群居)\n5.9.4.1野生动物保护经营管理的最主要观点是创造适宜的生育地5.9.4.2禁猎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一项措施5.9.4.3.在野生动物保护中还要处理好掠食动物与被掠食者的关系5.9.4.4.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效方法管理城市野生动物应注意以下两点:5.9.4.5为野生动物提供充分的生存空间5.9.4.6防止人类干扰和伤害野生动物\n5.9.5城市动物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5.9.5.1动物园的建设5.9.5.2动物园的作用简述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增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缓解城市化对野生动物的破坏,而且具有科研、教育、增强城市景观特色吸引游人参观等作用。\n大熊猫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其祖先以食肉为主,现在则以吃竹类植物为主。大熊猫性情温顺、行动迟缓、独居不合群。它们生活在高山的竹林里,正面临着绝种的危险。目前存活的大熊猫不足1000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四川卧龙王朗。\n小熊猫世界上最罕有的动物之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只生活在印、尼和川、藏、云等地。尾巴上有9条黄白相间的环纹,也叫九节狼。身体比猫大,像猫一样灵巧,性情温和,常爬到很高很细的树枝上去休息睡觉。生活于高山密林中,居住在枯树洞或岩洞里,早晚觅食。野果、野菜、嫩叶、昆虫、小鸟和鸟蛋。非常爱清洁,吃东西前先要把食物放在水里洗一下。\n虎最大的猫科动物。我国有东北虎、华南虎和孟加拉虎。东北虎体型最大,可达380kg。虎居山林、灌森和野草丛生的地方,喜独处无固定居所。昼伏夜出,以有蹄动物为主要捕猎对象,不会爬树,善游泳。不主动攻击人,吃人的事极罕见,大都是那些年老体衰或受伤的虎无奈所为。野生虎仅有数千只,成为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n金钱豹生活于非洲和亚洲南部。体重约50kg,大型食肉猛兽。强健、敏捷,有高超的爬树本领,性情凶猛狡猾,它的机警、灵敏、迅速和勇敢,敢主动攻击老虎。金钱豹的毛皮非常美丽,在一身金黄色中布满黑色圆环如古代铜钱,故而得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n狮非洲狮被誉为“兽中之王”,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草原。喜群居,性凶猛,一般在黎明、黄昏或晚上出猎。出猎大多数由雄狮担负,但十有八九空手而归。美洲狮性情温和,动作敏捷,面部似猫,又叫山猫。它们生性好奇,常爱跟在人的后面观看,因此当地人称美洲狮为“我们的朋友”(puma)。\n雪豹高山动物,不畏严寒,怕热,长年栖息在积雪的岩洞或岩缝间,夏季在海拔3000-6000m高山上活动,冬季出没于2000-3500米高山雪地。性情凶猛机警,行动敏捷矫健,富弹跳力,跳过15米多宽的峡谷。由于生活在高山中,雪豹几乎没有敌手,主要以野羊、雪兔、鹿、鸟、鼠等为食。一级保护动物.\n金丝猴又称狮鼻长尾猴,是仅生活于我国的珍贵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川、甘、鄂西和陕南等地海拔2000-3500m高山密林里。它们基本以幼芽、嫩枝、树叶、树皮、竹叶、野果和种子为食,偶尔也吃鸟蛋和虫子。喜群居,每群可达100只,由一个猴王率领,相互之间能够帮助。\n野牦牛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珍贵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大,肩高超过150cm,体重达500kg,全身长有蓬松浓密的长毛。生活在4000-6000m高山上。空气稀薄、草木荒凉,低温的环境造就了野牦牛顽强的性格与强壮的体质。善攀越山岭。雌、雄野牦牛分别结成小群而居,遇狼、雪豹等天敌时,就围成圆圈,牛角向外,面对天敌,以保护圈内的小牦牛。\n野马原生活在新疆和蒙古交界处,近年来中国境内一直没有发现。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重350kg,群居但数量不多,冬季集成大群以对付天敌。人工饲养野马寿命30年左右。野马曾跨越白令海峡,向东扩散,并演化出一些新品种。野马实际上比大熊猫还珍贵,因为目前我国只有圈养野马,而大熊猫尚有千只。\n羱羊又叫岩羊,它们长有一对特别长的角,达147cm。生活在高山,以草和地衣为食。西北,西藏海拔5800-6000m高寒地带,从不到树林地带以下的地方去,是生长地最高的动物之一。为了躲避雪豹等天敌的袭击,常去最危险的悬崖峭壁上觅食,吃东西时由一头雌羊放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n狍生活于东北、西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小山坡稀疏的树林中。体长约1m,重约30kg,尾巴仅2-3cm。狍爱成对活动,过冬时一只雄狍与二、三只雌狍及幼狍在一起。雄狍角冬天脱落,新角,6、7月长成。雄狍用角剥开树皮并留下前额臭腺的分泌物做为自己地盘的标志。狍通常是双胞胎.\n猞猁身长约1m,重约15-20kg。在我国,猞猁生活在北方各省及青藏高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尾巴短,而且上黄下黑;耳朵特别尖,并长着耸立的毛,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栖息在树林中,昼伏夜出,喜单独行动。性凶猛,动作敏捷、能游泳、善爬树,捕食较大的鸟、兔、鼠和鸡,有时也盗食羊。\n丹顶鹤也叫仙鹤,世界著名的珍贵鸟类。全身各部都匀称修长,飞翔、跳跃,行走、站立都仪态高雅非凡。它们的气管比脖子长,像弯曲的喇叭管,鸣叫时声音响亮而有回音。可活到60岁,是鸟类中的寿星。我国丹顶鹤的故乡在乌苏里江、松花江和黑龙江中游。它们在近水浅滩处用长喙捕食鱼虾,冬季飞往南方,春天飞回来后又唱又跳,开始用干草筑巢繁殖后代。雌雄分别轮流孵蛋并照顾幼鹤。扎龙。\n巨嘴鸟南美洲的热带森林里。在树上是跳跃前进,在地面时两只脚分得很开,笨拙又可爱。身长70cm,嘴占到身长的三分之一。这张嘴虽大,重量却不足30g。这是因为嘴的外壳是一层很薄的角质,里面是海绵状的组织。巨嘴鸟以各种水果为食,也吃一些小动物和鸟蛋。吃东西时,用嘴尖啄下一小块,然后仰起脖子,将食物往上一抛,张开大嘴去接往下掉的食物。这样进食,是为了缩短吞食的过程,因为那张大嘴太长了。\n蜂鸟原产中,南美洲。蜂形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身长5cm,体重不超过2g,蛋只有黄豆大。能在花前悬停,笔直地上下左右飞行,倒退飞,翅膀扇动80次/秒以上。它们的羽翼肌比别的鸟都强壮。由于这种飞行要消耗大量体力,而且蜂鸟的身体散热快,保存能量有限,所以整个白天都不停地吸取花蜜并捕食昆虫。蜂鸟非常勇敢,遇到比自己百倍的山鹰也毫不退缩,对准敌人的眼睛猛啄。\n5.10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及经济益损分析5.10.1环境问题与经济水平影响城市环境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社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一个城市经济的增长,许多类型的环境问题先是增加,而最终将会减弱或消失,现时一些环境问题则随着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而恶化。5.10.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经济损失除了对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害之外,城市环境问题还造成经济损失,有些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n5.10.3城市环境保护行动5.10.3.1水和环境卫生(1)进一步改进水质及卫生(2)促进节约用水(3)减少水污染当消耗水增加时,每立方米水的收费增加增加制造业冷却水的重复使用,发电厂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废水再利用。同样,通过改进公用设备的效率、减少泄露、空调器冷却水的循环使用,以及安装节水的抽水马桶等措施的实行。\n5.10.3.2固体垃圾问题一是生活垃圾;二是工业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使环境变的肮脏不堪,甚至成为传播疾病的场所,有的垃圾虽已掩埋,但臭气逸出,仍然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由于大气降水,渗入地下,使垃圾产生强烈的淋滤作用,其中有毒元素有机物被溶解而渗入水中,使土壤和植物受到污染;阻碍道路和排水沟道的畅通无阻,有的垃圾堆放在道路两旁,积少成多阻碍道路,倾倒在排鸿沟的垃圾堆臭气冲天,影响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垃圾在河道倾倒,影响畅通,阻碍防洪。\n固体垃圾的管理固体垃圾传统的管理方法一般是市政府负责收集、运输及处理的全部环节。例如在宾夕法尼亚的波开西市、台北市等采用按每袋垃圾收费办法,上海在嘉定集中处理垃圾。\n分装与混装垃圾混装是把垃圾当成废物,而垃圾分装是把垃圾当成资源;混装的垃圾被送到填埋场,占了大量的土地,分装的垃圾被分送到各个回收再造部门,不占用土地;混装垃圾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会污染土地和大气,而分装垃圾则会促进无害化处理;混装垃圾增加环卫和环保部门的劳作,分装垃圾只需我们的举手之劳。台湾作家李敖赞成“一国两制”,扬言要将台湾的核废料垃圾运送到大陆,占尽便宜。\n核电站产生的废物量是很少的,仅为同等规模烧煤电站的十万分之一。然而核电站排放的一些废物中具有很强的放射性,核电站三废排放的原则是尽量回收,把排放量减至最少。核电站内固体废物完全不向环境排放,放射性活度较大的液体废物转化成固体废物也不排放。像工作人员淋浴水之类低放射性废水经过处理、检验合格后排放。气体废物经处理和检测合格后向高层排放。低放射性和中放射性废物的下理方法比较简单,但处理量大。多放在浅地层或地面废物库中,使之与生物界隔离300年。\n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方案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1,试点阶段,兴建可以收集垃圾填埋气体的处理场,并用收集来的气体发电,或作为居民燃气。这项工作已基本结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逐步推广阶段,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3,大规模实施阶段,中国计划到2015年,建立300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1亿吨。\n5.10.3.3控制空气污染控制城市空气污染:①解决室内空气污染;②进步降低能源部门的排放;③提倡节能;④加强污染防治;⑤改善交通网络和提高车辆的效率降低燃料消耗。要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最可能实现的方法之一是开始就防止污染。1.尽可能在初始阶段就降低污染物;2.对污染物或废弃物尽可能进行再生产或回收利用;3.对残留物进行处理,消毒或是销毁;四,尽可能减少污染范围和程度,避免将污染物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去。\n5.10.3.4土地利用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土地问题重点在于,为穷人增加现代城市服务设施的土地,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在环境及人类健康上得到最大的回报;在发达国家,土地使用问题重点在降低资源消耗及改进城市生活质量上。穷人获得土地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非法定居,巴西“无地之人到无人之地”。总统的农场也被侵占。\n绿色生态住宅的基本要素:生态城市中的绿色住宅,就是要按照生态学的原理,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循环,共存互利协调发展较为理想的住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n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传统的住宅建设需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消耗大量的能源,绿色作为新世纪住宅的主旋律,应体现节地、节水、节能、治污。建造绿色生态住宅,不仅要减少和高效利用煤、电、水等不可再生资源,还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以及废弃物转换为能源如沼气的回收利用。\n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师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地物(植被、树种、水西、山石等),注重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从而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际方案。\n3.减轻住宅环境污染绿色生态住宅,唤起了一种新的生态意识,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生物圈中的一部分。住宅建筑存在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之中,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减轻住宅区环境的污染,尽可能使废弃物减少到零排放或零污染,做到再生、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n4.注重居住舒适性能居住舒适性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用方便,感觉舒适”是人们对住宅基本的朴素要求。舒适性包含了安全性,健康性和方便性;包含了私密性与开放性、自主性与灵活性高度协调统一;包含了市内物理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空气环境必须达到健康标准;包含了室外日照、绿色、私密、安静等符合人居要求。\n5.合理选用绿色建材随着新世纪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建造绿色生态住宅的过程中,除大力推广应用轻钢结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粉煤灰砖、工业废料砌快、塑刚门窗、塑料管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农作物人造板等绿色建材、生态建材和环保建材外,还要积极开发使用抗菌、防波、恒湿、空气净化功能、红外功能、森林功能(负离子)等有利于保健环境或有益于健康功能的保健型建材。\n6.创造绿色景观环境绿化环境设计,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基地的地形、地貌和地物,精心保留一个山丘、一片水面和一从树林,并将它纳入总体规划设计,使建筑融入绿色生态环境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减少人工层次,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和经营,确立“大环境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结合和融为一体。\n上海环保“新三年行动计划”上海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到2005年,本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将稳定在85%以上,力争达到90%;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8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建成国家园林城市,成为国际国内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n到2005年,本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主要污染物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类城市1990年代水平,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达到国内大城市先进水平。抓住“西气东输”的有利时机,到2005年,同步建设“基本无燃煤区”达400平方公里。外环线以外,划入“基本无燃煤区”的燃煤锅炉必须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集中供热区域除外);曹泾化工区、曹泾热电厂、杨浦电厂、闸北电厂、石洞口电厂二期等二氧化硫排放重点地区和企业,在2005年完成天然气替代。\n机动车排污要收费自2003年1月1日起,所有在本市上牌的轻型和重型车,包括新投入使用的公交车和出租车,都必须达到等效于欧Ⅱ标准的排放标准。新增CNG(天然压缩气)公交车3000辆,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基本实现公交CNG化,内环线内公交车全面达到欧Ⅱ标准;全市出租车基本完成更新,达到欧Ⅱ标准。\n三年后中心城区淘汰燃油助动车未来三年,上海将基本杜绝影响城市形象的烟囱、机动车冒黑烟和各类扬尘污染,中心城区全面淘汰燃油助动车。这是本市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2003年起,逐步扩大市中心区燃油助动车禁驶范围,有效削减机动车污染负荷,以及切实解决扬尘污染,将为上海的天空增添一抹蓝。\n重点领域和主要指标●中心城区河道要基本消除黑臭,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日处理能力达到480万立方米。●空气环境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稳定在85%以上,力争达到90%。●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郊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置系统,危险废物实现全过程管理和无害化处置。\n●基本形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8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亩均化肥施用量减少15%以上,亩均农药年施用量减少20%,畜禽污染负荷大幅削减。●工业污染综合治理要有新进展,全市工业企业全面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吴淞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桃浦实现从化工区向都市型工业园区的根本性转变,吴泾环境质量要有明显的改善.\n6.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灾害(urbandisaster)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主要有:①地质灾害;②气象灾害;③火灾;④各种交通灾害;⑤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n6.1城市地质灾害6.1.1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害地质灾害(geologicaldisaster)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七种。\n6.1.1.1地震灾害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是城市环境使居民遭受最致命打击的城市灾害。杀伤杀死城市居民的既是地震本身,也是人们自己建造的建筑物,但绝大多数的人是死于后者。\n地球也有象脉搏那样的连续不断的振动,叫做脉动。脉动都以周期相近,振幅变化不大的波动系列出现。有时地球表面突然山崩地裂,河川倒流,房屋倒塌,电线扯断,有时常在地面造成隆起和沉陷,这种突然快速的颤动就是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地震就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是威胁人类的一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n\n中、日、美三国的地震灾害(1906-1999,7级以上)时间地点震级(里氏)死亡人数1906.4.18-19美国8.34521920.12.16中国8.61000001923.9.1日本8.31000001927.5.22中国8.32000001932.12.26中国7.6700001933.3.2日本8.929901946.12.21日本8.420001948.6.28日本7.351311976.7.28唐山7.8-8.22420001988.10.17加州7.5621995.1.17日本7.25500\n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比人类威力最大的爆炸要大好多倍。唐山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2万5千千瓦双轮内冷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电能,地震波约等于400个广岛原子弹。大地震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在山区造成崩塌,在城市引起火灾,在海上激起海啸,以致远在离震源数千公里外的地方都可能受到影响。地震在历史上一直是巨大的灾难。有记录的最严重的地震是:1556年在我国陕西省发生的关中地震,有83万人死亡;1737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生的地震30万人死亡;\n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也叫断裂地震。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90%以上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多在60公里以内。\n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工厂厂房\n\n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称为地方震;100-1000km的称为近震;超过1000km的称为远震。地震有两个主要参数,一是震级,一是烈度。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n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n\n这些碰撞点都是地震多发区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76%;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n地震有横波与纵波。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而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n地震,可以瞬间将人们的美好的生活破坏贻尽。\n\n地震时,既使在室外,也一定要切记,避开高建筑物。\n地震将大地撕裂时,不要靠近此处,以防进一步塌陷。\n建筑物外墙及窗户最易倒塌,地震时一定不要靠近。\n桥梁下面不要去,上面不要停。\n地震往往还会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如在水库附近,应尽快向高处转移。\n地震时要保持冷静,恪守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维护社会稳定。\n地震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地震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好的明天。\n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地震发生时,头脑冷静,反应敏捷。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n在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在山坡上注意滚石,同时要远离陡崖,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胁。发生地震时若在工作岗位上,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赶紧藏在办公桌下或其它较为坚固且不易发生危险后果的设备下,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应按专门操作程序运作。\n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学生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处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紧急避震时选择空间狭小的地方,是因为一旦房屋倒塌,这些地方往往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隙,给人们以等待救援的机会。\n切记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靠近在窗户!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乘电梯!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n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在户外: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n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在野外怎样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n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由捂住中、鼻。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如果被埋压怎么办地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n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明火等;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n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传染病。\n地震救援:便携式设备切割钢筋混凝土、气囊垫起重物、救生犬、声纳、红外线设备等。中国VII度以上的地震区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3%,有45%的城市(包括城镇)位于VII度和VII度以上的地震区内。北京、天津、西安、兰州、太原、包头、海口、呼和浩特市等均在的高危区域范围内。40多年来中国城市地震死亡总人数和一次最高死亡人数均居世界各国之首,死亡人数约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60%。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指示短临预震,成功的有海城、云南、伽师。\n6.1.1.2崩滑流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世界上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它仅次于地震灾害,危害惨重,分布广泛,且历史悠久。城市崩滑流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城镇、矿山、企业、学校、铁路、公路、航道、水库等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处于崩滑流灾害的包围之中。\n6.1.1.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目前沉降带有6条,即:沈阳营——口;天津—沧州—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徐州—商丘—开封—郑州—上海;上海—无锡—常州—镇江;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宜兰—台北—台中—云林—嘉义—屏东。据监测资料统计:西安地裂缝垂向活动速率为5-35mm/yr,最大达56mm/yr;地裂缝经过之处地面开裂,建筑物破坏严重,地下供水输气管道屡屡错断。\n在中国,造成城市地面塌陷的原因大体上有两个方面:①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塌陷;②表面岩溶活动引起塌陷。上海地面沉降累计达2.63米,天津、塘沽达2.60米。上海的地面沉降导致黄浦江、苏州河防汛墙降低,码头、仓库被毁,桥下净空减少,建筑物出现裂缝,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下降,地面沉降的结果使这些城市在地形上成为漏斗状洼地,不利于降水排泄。近十几年来,上海市因地面变形灾害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西安铁路大桥倒塌,挖泥沙引起。\n6.1.1.4开挖工程灾害在工矿企业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批城市,如:山西、广西南丹、黑龙江等地。在这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突水、突泥、冲击地压、冒顶、煤瓦斯突出等。煤田自燃和煤矿井下自燃主要发生在北方,它是指煤田,埋藏浅,含量高的煤层和干旱地区干燥煤层发生的煤炭自燃灾害。\n6.1.1.5水土流失灾害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风、水等)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它的作用发生缓解,平时察觉不到,故有又称之为“静悄悄的危机”和“爬行性的灾难”。气候、地形、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则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n6.1.1.6风沙尘暴灾害风沙尘暴都是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性自然现象,但却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目前,西部的西安、兰州、银川、乌市、呼市、北京等常受到风沙的侵袭。因此,在受风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加强植被的恢复工作,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是减少灾害的最佳途径。\n冬末春季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后,受强风扬起的沙尘,遮蔽了当地日照,能见度甚至为零,超强的沙尘暴又称为黑风暴。沙尘暴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及农业的重大损失。沙尘暴主要发源于沙漠化的地区,土质松软、地面干燥、地表没有植被。一旦在大范围空气很不稳定及地面风速很大条件下,很容易将地表沙尘吹起,进入空气中而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发生后,颗粒较大的沙尘大多在影响源地或邻近地区后,即沉降到地面;颗粒较小的粒子可以向上传送到1000至3000米高空,再借由西风带的气流向东传送。在传送的过程中,一部分因扩散或稀释,使得沙尘随传送的距离愈远;浓度愈低,一部分在传送过程中,受到沉降或降雨(雪)的作用而到达地面。\n中国西北方的沙尘可东移到日本、韩国及10000公里外的夏威夷,往南可影响到台湾、香港,甚至达菲律宾,影响范围相当辽阔。沙尘暴传送到数千公里外的其它地区后,造成当地能见度及大气中悬浮粒子增加,影响该地空气品质。至于受沙尘影响的时间或范围,则需视源地沙尘暴发生的规模、延续时间,以及远地的气象条件是否于沙尘传送有利。依观测记录,短则数小时,影响能见度,长则一星期,甚至造成泥雨的现象。\n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为强沙尘暴。研究显示,沙漠地区的沙尘为地球中悬浮粒子的主要来源,单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即占了全球大气中25%的悬浮微粒量。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中亚沙漠区中,世界四大沙漠区排第二位(中非、中亚、北美,澳大利亚),西北区沙尘对东亚的大气环境影响不容忽视。\n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地表性质: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及没有积雪。气象条件:强烈而持久的地面风、垂直不稳定的气象条件及没有降雨降雪天气现象。西北各大沙漠面积总和近600,000km2,主要源地位于350N度以北,1250E以西的西北和华北、蒙古一带,包括新、甘、河套、内蒙、蒙古等地区。此区域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且季节分布相当不平均,为东亚发生沙尘暴的主要源地。冬末春季为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季节,其中以3月至5月发生频率最高,占全年的60%以上,且每年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不一.\n影响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京沙尘天气的沙尘的境外来源地主要是蒙古国。而影响中国北疆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沙尘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的荒漠化地带。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是蒙古低涡系统。蒙古低涡形成后,首先卷起当地的沙尘并逐渐南下,将沿途沙尘源地的沙尘一并卷入低涡中,向下游输送。北京正处于下风向地区,深厚低涡系统往往给北京带来沙尘天气。\n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两条:北路从蒙古国东、西部地区,经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西部、化德、张家口至北京;西路起于甘肃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沿河西走廊、贺兰山南,经毛乌素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市和张家口,最终到达北京。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尘暴在遇到强大系统过境时,形成远距离输送,影响到北京地区。\n2002年3月20日沙尘暴中的北京街景。\n我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n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653,000km2,并正以每年2,460km2/yr速度发展。土地沙漠化东西部有很大的差别。以贺兰山为界,以西受西北干旱气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为绿洲灌溉农业区。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n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ecotone),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采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n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60年代,前苏联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美国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n前苏联60年代以后,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我们应汲这些成功经验。\n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n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通常情况下,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对尘埃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沙尘暴这种剧烈天气现象带来的细微粉尘过多过密,极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n沙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人们不可轻视。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尽可能远离粉尘源,一旦发现身体有明显不适感,立刻到医院查清病因。必须在室外活动时,用湿毛巾、纱巾保护眼睛和口,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简单防护对病毒不起作用。在沙尘暴退去前,建筑工人、清洁工人都应该暂时停止户外操作。建议人们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不要购买街头露天食品。\n希望沙尘暴有绝迹的一天,但事实上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沙尘暴形成的三个条件:(1)风是沙尘暴的原始驱动力。无风不起沙。(2)沙源,如果没有沙源和很细的沙土等基本物质,光有大气环流也不会形成沙尘暴。(3)地表受热后(一般是在干旱的条件下)产生一种不稳定的上升气流,把地面的沙子带到高空,从而形成沙尘暴。\n中国林科院利用1000多个观测站、10年资料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条件做了一些实验(longtermlocatedresearch),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干旱区还在扩大,沙尘暴的来源还会存在的。再加上我们又不可能左右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自然因素好象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它,沙尘暴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的一种表现,虽然想要恢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状态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采取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等手段来减少沙源。\n我国的沙尘暴很容易影响到日、南北韩国,但他们遭受的程度肯定比我们轻得多。日本学者认为,沙尘天气虽然不好,但并不一定是有害的。尘土是富含钙质的,它可以中和酸性(如SO2)物质,对于日本这样一个酸雨多发国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就算这些尘土没力气飞那幺远,在中途掉进了海里,它对于海洋生物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营养品。(好事变坏,坏事变好,北京二环古槐事件。)\n沙尘已经掠过日本扑向太平洋\n西北非大陆的沙尘飘向大西洋的情景。大陆右方即是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图中,大风将沙尘吹向数千公里外的海面。图中的海峡就是直布罗陀海峡,岛屿为加那利群岛。\n上图右为2002年3月24日沙尘暴掠过我国山西部分地区时的情景,左为2001年10月该地区的情景。两图对比,可以看出沙尘暴强烈程度。图片范围约380*630公里\n上图为2001年3月21日沙尘席卷我国华北地区后直扑渤海、黄海及朝鲜半岛和日本。\n狂风越过加利福尼亚湾,吹起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的沙尘。图片显示出因地表情况不同所造成的扬沙状况也不一样。\n沙尘穿越红海狂风将亚平宁半岛的沙尘吹向地中海谢谢观看,让我们为保护美好环境而努力,珍惜自然,从我做起。\n由卫星图片处理而成的高清晰世界地形图。可以从中看到高山、河流、湖泊、荒漠和森林。由卫星图片处理而成的全世界夜晚灯光景色图片。可以看出,城市越大灯光越亮,城市越多灯光越密。\n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中国将通过实施三大工程防治土地荒漠化趋势,力争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漠化的扩展趋势。土地荒漠化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荒漠化趋势已在局部地区得到遏制,但一些重点荒漠化省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仍在加速扩展(点和面)。我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分3个层次,重点实施三大工程防沙、治沙:\n(1)重点抓好2000年启动的“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骨干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是通过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人工草场基地建设及水利配套等工程,减少工程区扬沙起尘,改善生态环境,使华北和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明显减轻。“三北”四期工程重点是防沙治沙,“十五”期间,工程建设区森林覆被率由10.17%提高到11.16%,降低风沙危害程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建成一批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n(2)一江两河(长江、黄河、淮河)、黄河故道等沙化土地的区域性治理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国一些区域性沙化土地加速治理,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3)加快南方湿润沙地的治理示范工作步伐。以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各种经济力量投入的南方湿润沙地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南方沿河、沿海、沿湖沙化土地的治理。\n通过这3个层次的治理,力争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的扩展趋势,沙化土地不再扩展;到2030年,在巩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沙化土地总面积开始逐年减少;到2050年,使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下凡能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最终在沙区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n6.1.1.7海平面上升灾害全球的气候变暖,地球表面降雨历时加长,强度增大,加速海洋中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15-0.4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给沿海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灾害:(1)影响城市供水:海平面上升加剧盐水入侵危害和阻碍城市污水放而引起的供水水源污染。(2)阻碍城市防洪:沿海平原城市高程较低,天津和上海现状重现期为100年一遇的高潮位,将变成10年一遇,广州降为20年一遇。(3)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如上升50cm,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和三亚滨旅游区淹没和侵蚀加剧后退31-366m,沙滩损失24%。\n6.1.2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6.1.2.1加强对城市地质灾害链、灾害机理、灾害区划、灾害评估及灾害预警系统的综合研究。6.1.2.2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减灾法规。6.1.2.3中国城市地质灾害损失惨重,进行城市灾害的综合评价,提出切合实际的因灾设防,因地减灾。6.1.2.4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防灾工程建设,开展包括城市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水库、危坝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灾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n6.1.2.5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只顾本单位的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利益的消极思想。6.1.2.6加强宣传教育。6.1.2.7总结减灾经验教训、弥补工作不足。6.1.2.8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为社会减灾做出贡献。6.1.2.9发展城市地质灾害学科建设。6.1.2.10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减灾措施。\n6.2城市火灾及其防治6.2.1城市火灾的危害火灾(firedisaster)是一种发生频率最高且又无法预见的城市灾害.它常常孕育于强风、地震、战争等其他重大灾害之中,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及城市建设的破坏十分严重。\n6.2.2对城市火灾的预防措施6.2.2.1城市火灾的原因6.2.2.2城市规划与消防对建筑物的层高、不同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街区内的道路、消防车道、安全出口、防火墙、防火带、天桥、栈桥,以及消防站的配备、消防用水等。一般地,大楼在300m以上时就难以防火灾。9.11美世贸中心大楼过高,人员伤亡惨重,消防能力不够。\n6.2.2.3建筑与消防按建筑物材料最低耐火极限分为5级,其中一级与二级耐火建筑物,主体建筑都是用的非燃烧性建筑材料,如影剧院的放映室等。6.2.2.4消防用水6.2.2.5灭火设施消防站的配备,保证在接到报警5分钟之内达到责任区最远端,一般每个消防站的责任面积4-7平方公里。中国火警电话:119专用线。6.2.2.6业余消防队伍\n6.3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6.3.1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中影响最敏感的因素;(1)地面覆盖不透水铺砌。(2)地面排水系统的改造。(3)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它往往侵占一些天然河道的洪水滩地和滞洪洼地。上海又开始挖人工河。八百里洞庭退耕还湖。城市化后单位过程线的洪峰流量约等于城市化前的3倍,涨峰历时缩短1/3,暴雨径流的洪峰流量预期可达未开发流域的2-4倍。\n6.3.2中国城市布局特点及洪涝灾害76%城市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沿海、沿江分布,珠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松花江等江河流域集中了中国90%以上的城市人口,集中了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90%的资源,集中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精华。30%的城市分布在仅占国土面积的10%的丁字形经济发达的下场地带,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低洼地带,处于河流尾堰及海滨地区,海拔在50m以下,极易遭受洪涝灾害。\n1954年的长江洪水,确保了汉、宁、沪等沿江大中城市,但淹没农田313万顷,损失100余亿元,死亡人数万计。1998年入夏后,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嫩江、松花江也发生了历史上的大洪水。Doordie!\n6.3.3城市洪水的控制和防治6.3.3.1增加防洪战略研究6.3.3.2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6.3.3.3结合具体条件,开辟滞洪区(荆江分洪区)6.3.3.4制定河流管理法规,明确防洪责任制20世纪最后10年时“国际减灾10年”。\n6.4其他灾害6.4.1传染病灾害传染病灾害(infectiousdiseasedisaster)是城市的人为灾害,传染病的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仅占1%..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要杀手,1993年传染病死亡率占41.5%。\n6.4.1.1导致传染病的作用因素:(1)城市环境变化温室气体造成气温逐渐上升,对传播传染病的蚊虫、苍蝇、田螺和啮齿类动物产生巨大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疟疾病人数的增加。另外潮湿和持久的大雨也是疟疾突然快速蔓延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globalwarming)汉塔病毒和裂谷热病的传播就与修建水坝带来的生态变化有关,水坝改变了河流中水的流向,而且形成水坑,是蚊虫滋生的地方。\n(2)人类活动城市大量人口造成过度的拥挤,从而导致卫生问题,它是致使传染病扩散的媒介。登革热的传播是当前世界上昆虫携带病毒传染的最重要和最易扩散的病毒。(3)现代医药的并发症大约5%的病人进入急救医院,从他们住院治疗的地方获得传染病。(3)微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化病毒能迅速演变成再次感染以前受感染的病人。如流行感冒病毒有一条继续生存和产生疾病的独特途径。(4)公共卫生措施的破坏种牛痘苗和很好的卫生条件有助于防治传染病,保护人体健康。中国近年来公共场所投毒中毒事件增多。\n6.4.2城市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灾害包括车祸和航空灾难。全世界死于车祸的累计3000多万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多出1倍。中国仅次于美国,年均死亡人数在5.3万左右。1988.2.2印度的一辆火车脱轨,致使105人当场死亡,700余人受伤。1988.12.12伦敦发生了火车连环相撞的事故,造成53人死亡,150人受伤。1992.11.1巴基斯坦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相撞,当场有15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n超速、强行超车、抢道、酒后驾车,疲劳驾驶和无证开车等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现象极为普遍。人们把交通事故称为“永无休止的交通战争”。世界上空难事件每年平均有发生数十起,其中运营的客机在10多起左右,死亡人数均在100人上下,直接经济损失达80多亿美元。2002.7.27乌克兰空军苏—27表演时坠毁,伤亡200多人。国航坠韩在于地勤失误。\n7.城市景观生态7.1节城市景观的概念7.1.1景观的定义与内涵景观(landscape):(1)美学上的意义。视觉上与“风景”同义。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画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对象。(2)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景观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等术语。(3)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对景观的理解: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n福曼(R.Forman)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具备四个特征:①生态系统的聚合;②各生态系统之间和物质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③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④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结构上景观是若干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功能上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以景观的形成来说,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地貌和气候条件,二是干扰因素。\n城市景观是由若干个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组成。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要素(element)。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村庄、农田、牧场、森林、道路和城市的异质性地域称之为景观,它们每一类即为景观要素。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同一的单元。\n7.2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7.2.1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景观要素三种类型:①斑块(嵌块体)(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②走廊(廊道)(corridor):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③本底(基质)(matrix):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与走廊在形状和功能上有所区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是本底相对应的。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n7.2.1.1斑块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disturbancepatch)、残余斑块(remainpatch)、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resourcepatch)和引入斑块(introducedpatch)。(1)干扰斑块在一个本底内发生局部干扰,就可形成一个干扰斑块。干扰斑块和本底是动态关系。干扰斑块是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也就是说,它们的斑块周转率(turnover)最高,或者说平均年龄最低。(2)残余斑块残余斑块是由于它周围的土地受到干扰而形成的。\n(3)环境资源斑块起源于环境的异质性。斑块与本底之间都存在着生态交错区(ecotone)。在干扰斑块与本底之间,生态交错区是比较窄的,即它们的过渡是比较突然的。(4)引入斑块当人们向一块土地引入有机体,就造成引入斑块。引入的物种,不管是动物、植物或人,对周围环境都有很大影响。引入的植物,如小麦田、松树人工林或树木园,称之为种植斑块(plantedpatch).引入斑块的另一种类型是聚居地(homeshabitation)。\n7.2.2廊道(走廊,corridor)廊道的作用廊道有着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另一方面它又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走廊对于被它隔开的景观要素又是一种障碍物,并从而可起到某种保护作用。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围墙、带状的防护林等。廊道在景观的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园林中讲究“曲径通幽”。廊道的起源:按起源可将走廊分为干扰廊道、残余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和种植廊道等。\n廊道的结构特征之一:弯曲度(curvilinearity)或通直度。特征之二:连通性(connectivity),它以单位廊道长度中裂口(break)的多少来表示.廊道的宽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一点会影响到物种的移动。我们可将廊道的狭窄处称之为狭点(narrow)。两个廊道相连结处或一个廊道与一个斑块相连处,也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我们可将起称之为结点(nodes)。道路在森林灭火中的作用。\n7.2.3本底7.2.3.1.本底的标准当一种景观要素类型在一个景观中占的面积最广时,即认为它是该景观的本底。本底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的功能起作用也是最大的。区分本地与斑块的标准:1.相对面积2.连接度(连通性)3.动态控制作用\n一个连通性高的景观类型有几个方面的作用:①这个景观类型可以作为一个障碍物,将其他要素分隔开。②当这种连通形式以相互交叉带状形式实现时,就可形成网状走廊,这既便于物种的迁移,也便于种内不同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交换。③这种网状走廊对于被包围的其他要素来说,则使它们成为被包围的生境岛。发生这种隔离时,有些动物(如鼠类、蝴蝶)种群会产生遗传分化。动态控制作用:树篱笆墙组织乔木种子侵入农田空地,以免形成森林群落,则篱笆墙起着景观的动态控制作用。\n7.2.3.2本底的孔性(porosity)孔性的生态学意义:(1)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底中不同斑块的隔离程度,而隔离程度影响到动植物种的基因交换,并进一步影响到它们的遗传分化;(2)也可说明边缘多少与动植物的分布和生存有一定关系;孔性低说明本底中的环境受斑块影响少,这对某些动物生存至关重要,可是本底中的斑块对另外一些种的觅食和其他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斑块在本底中即是所谓孔。\n7.2.3.3网络走廊互相交结相连,则成为网络。(1)交点:一个网络中不同走廊之间的交点是各种各样的,可分为X(十),T,L型。(2)网格大小:网格内景观要素的大小、形状、环境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特征对网络本身有重要影响,相反地,网络又对被包围的景观要素给与影响。(高的森林道路密度有利于林业建设,却不一定利于动物栖息。)\n7.2.4城市景观要素特征7.2.4.1城市景观生态单元特点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城市中自然条件,如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和动植物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景观变化极快,表现出不稳定性,在边缘区表现尤为明显。城市景观的破碎性,是与城市人口的工作、生活相适应的。\n7.2.4.2城市景观结构要素特点(1)斑块城市景观中的斑块,主要指各呈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不同功能分区。最明显的斑块如残存的森林植被、公园等,由于植被覆盖好,外观、结构和功能明显不同于周围建筑物密集的其他区域。学校、机关单位、医院、工厂、农贸市场等,也可视为不同规模的功能斑块体.\n(2)廊道城市廊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前者是以交通为目的的铁路、公路和街道等,后者有以交通为主的河流以及环境效益为主的城市自然植被带等。(3)本底(基质)城市景观中,占主体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群体。城市的本底是由街道和街区构成的。\n7.3景观多样性与城市景观异质性7.3.1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描述指标景观多样性又常被成为生态系统多样性。Simpson多样性指数(diversityindex):D=1-∑(Pi)2(i=1,…S)式中,D是Simpson指数值,S是生态系统总数,Pi是每一生态系统所占面积的百分比,以小数表示。\n7.3.2城市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异质性是景观的根本属性,任何景观都是异质的。城市景观的异质性首先表现为二维平面的空间异质性,公园、绿地、水面、建筑物、街道性质各异,功能各不相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还表现为垂直的空间异质性。垂直的异质性导致了水平的异质性,如高楼两侧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气温高低不同,植物开花,放叶时间早晚。时空耦合(coupling)异质性,也存在于城市景观中。一般而言,异质性是指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而把时间异质性用动态变化来表述,异质性的表现形式为空间格局。(景观植物的搭配,落叶,常绿,针叶,阔叶)\n7.3.3廊道效应城市廊道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结合街道(廊道)在城建中不可或缺,须合理规划理由:街道主要职能是交通运输。城市街道是线形污染源,汽车排放的尾气、噪声、尘埃、垃圾等污染物沿街道分布于扩散,街道的长度、宽度、方向与污染的扩散有密切关系。城市的街道直接起人流导向作用。城市的社区组织或居民委员会等城市小区都靠街道分隔划界与彼此联系,有利于城市社区的管理。\n7.4城市景观的演变7.4.1城市自然景观的演变自然景观遭受外力干扰失去本身稳定状态的可能性,就是该景观的脆弱性(fragility)。对景观的干扰,可导致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深刻和完全的毁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就是人类对该地域自然景观的深刻的、强有力的干扰,而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n7.4.2城市人文景观按自然景观的被改造程度可以把景观划分:7.4.2.1轻微改变的景观。如保存下来的自然森林植被以及城市中较大的湖泊等。7.4.2.2较小改变的景观。人类活动触动了一个或几个景观组成要素,但是自然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未被破坏,仍然保留着自然调节能力,景观的变化通常是可逆的。例如污染的过境河流、城市大气、公园中的土壤等。\n7.4.2.3强烈改变的景观。人类活动强烈影响景观的多个组成要素,使其结构与功能发生本质的变化。如,高楼林立,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农田坡地变为布有厂房车间的工业区;湖面被改为居住区等。7.4.3城市景观要素的联系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外城、城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叫做城市化景观。\n7.5城市景观规划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7.5.1城市景观规划的目的和基本原则7.5.1.1以人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城市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来满足以城市为中心带动郊区及其周边农村发展需求.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活动行为特点和心理活动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宽阔的草地和老人俱乐部等。(bettercity,better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n中国·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韩国·丽水从海洋到未来墨西哥·克雷塔罗以人为本波兰·弗洛兹瓦夫文化——科学——传媒俄罗斯·莫斯科资源、工艺、思想——通向共同世界的道路\n7.5.1.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创建园林城市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城市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主要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园林城市为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的主导思想。7.5.1.3延续历史、开创未来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纪念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景物,要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和维护保存,以使历代所经营的城市空间及景观得以连贯。(华盛顿榆树)7.5.1.4协调统一、多元变化一个城市只有达到各景观要素协调统一,富有变化,才能体现出整体的健康与美。纽约的每一幢建筑都很漂亮,但整个城市较杂乱。\n7.5.2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与城市局部景观等三个层次。城市规划一般是对城市土地所作的平面使用计划,其道路系统的组织与用地安排对城市景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做城市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到景观的内容。城市景观规划就是土地立体使用并考虑各局部与整体构成所做的规划,对各城市景观要素按上述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n7.5.3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规划7.5.3.1道路建设的景观生态规划思想(1)重视道路的形态结构和总体格局规划道路的宽度、平竖曲线度、坡度、道路交叉点、道路连通性和道路密度等反映道路的形态结构和总体格局。对道路的形态结构和总体格局的规划设计既要保证城市中各种景观之间的物质流动和传输的畅通,又要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某地大桥墩要建在湿地上,被环科系否决。(2)加强道路绿化体系建设,完善道路网络的生态功能.\n7.5.4城市植被系统景观规划7.5.5城市景观的文化研究城市景观不仅是城市内部和外部形态的有形表现,它还包括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希腊的雅典卫城、北京的故宫、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等成为了城市的永恒标志。法国的巴黎,沿着塞纳河这根城市轴线,卢浮宫、万神庙、德方斯,一直到新城等一组建筑群不断展示开来,各个时期、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沿着成网的干道向城市四周摊开。\nParkinson说:“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害,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情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我国城市以前街道上很少有雕塑,或城市标志,现在又一拥而上,到处都是大同小异的雕塑,没有自己的特点。(Boston的鸭子雕塑,公园的鳄鱼雕塑)\n7.6城市景观的含义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莫过于城市……一个几万甚至上千万人的社区,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有时互助互爱,有时忌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至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他们修驰道、掘运河;有时却为了隔离,垒城墙,设陷井。同样的爱与恨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们可以把兽与水视为共同的敌人,因此筑高堤、籓篱以拒之;爱之殷殷,人们又不惜工本挖湖堆山,引虎狼草木入城。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n因此,景观是一本书,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最精美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向人类展示自然与社会精彩的瞬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味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去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俞孔坚\n(1)景观作为城市景象在西方,景观一词可追溯到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宫殿之属。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n(2)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人如母亲襁褓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n(3)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非Gardener)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而非Gardening);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n科学、客观地解读景观:武陵人所见的桃花源除了其优美和谐的画面和作为一个和谐社区的栖息地之外,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个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n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长,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到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生态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Gaia)理论(1979),大地本身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系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n第二是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着养份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n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n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而又必须借助于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n7.7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7.7.1小城镇的优势和特色(1)地方性,小城镇是一个基本上由当地人构成的空间实体,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在环境建设方面容易获得高度认同;(2)尺度小,小城镇具有人们生活和工作步行可达的小尺度,因而可以避免大城市巨大的机动车交通流量带来的空气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3)城外是乡村,小城镇的周围通常被乡村田野和自然山水景观所包围,没有无序蔓延的城乡结合带,是霍华德所追求的天然的“田园城市”;\n(4)城乡环境一体,通过河流、残遗的农田林网等将城市与周围的乡村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可以避免在城市中建设大型开放绿地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而将城市建设成为高效紧促的可持续城市形态;(5)低消费,小城镇在物质生活方面较大城市简单,数量也较少,可以避免过度的物质消费带来的对社会财富的浪费;(6)低能耗,建设合理的小城镇不会有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可以节约大量的调温用能,同时具有很好的使用太阳能的条件,各种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成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n7.7.2不容乐观的现状(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仿效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求高、求快,结果是城镇建设或者杂乱无章,或者整齐单调,缺乏有个性的城市形态与生活精神,无法形成小城镇的独特个性优势。(2)规划观念照搬大城市,在功能区的划分、交通布局方面参照大城市的机动车交通模式,使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城镇很快浓缩了各种源自于机动车的环境公害,如公路干线穿城而过,造成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同时给城镇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n(3)基础设施建设中环境意识落后,缺乏体现都市生活精神的使用清洁燃料,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收集和无害化、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必要的城市环境设施,形成垃圾随意堆放,占用宝贵土地,并污染环境;生活污水通常不经任何处理而随意排放,工业污水的处理率极低,散发臭气的简陋排水明沟或暗沟直接连接农田河道,造成水体和城镇周围农田土壤环境污染;它们还有一个共同后果,即造成严重视觉污染和嗅觉污染,给小城镇的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n(4)环抱城镇的乡村景观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价值被忽视,城镇建设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5)自然山水的价值被忽略,城镇周围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河流水面堤岸随意固化,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n(6)本地生物被遗忘,当地乡村和自然山水中的动物种类数量减少,的百鸟唱和、蝶飞燕舞、喜鹊报喜、鱼游蛙鸣、萤火虫点灯等景象本来完全可以保留在小城镇中,但却由于对在城市中的动物栖息地和联系城乡景观的通道保护不够而丧失。作为生物生活和迁飞的栖息地的大树、林带、野地和水体(池塘、溪流)和这些动物赖以生存的本地植被被破坏,以及在小城镇建设中大量使用外来观赏植物、人工草坪等,人为管理活动如除草、施肥、剪草、喷药等都在破坏它们的生存条件。\n(7)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如古栈道、石拱桥,还包括农耕灌溉留下的人工或自然水系、农田防护林系统,以及由水系和林带共同形成的特殊纹理、残留在城市中的大树、反映当地城镇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建筑等等,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小城镇应该树立新的历史观:昨天的就是历史。不少小城镇只有几十年的建设历史,每个发展阶段都留下了一些典型建筑物,它们记录了生活和居住在这个城镇的居民的生活历史,让人们记住,一个城镇在短短的数十年内就经历了从茅草棚到土坯房、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砖瓦房到具有城镇生活气息的街道和文化享受,人们便会更加热爱这个地方。\n7.7.3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途径(1)进行生态规划,如前所述小城镇具有最好的体现生态学思想的天然条件。由于小,小城镇规划相对于大城市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镇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或者在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加,小城镇规划完全可以由以生态学者为主来完成,是真正的生态规划。\n(2)开展生态城市或者可持续城市建设,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是使小城镇朝着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城市环境方向发展,而开展可持续城市建设目的是要使得任何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活动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会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学是开展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二者都关注城市建设中的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和资源节约等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n(3)实施生态工程,生态工程就是那些在物质和能量利用方面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具体工程项目和各种活动。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少量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运用少量附加能源控制系统的环境驾驭技术,而系统主要能流仍来自自然”。\n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可广泛用于城乡规划建设方面,①通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将小城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持久特点的生态系统;②通过将规划、建设和工程融为一体,寻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诸如土地利用、资源使用、自然保护和环境建设等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和途径;③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尤其减少小城镇对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或者太阳能产品(如沼气等)。\n(4)发挥政府在小城镇生态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毫无疑问,政府部门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工作人员应该更加进一步更新观念和高瞻远瞩,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并将生态学知识的应用、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城市建设视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每个小城镇都可以考虑编制一个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或者可持续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用来指导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得小城镇生态建设工作日常化。\n大地园林化,城乡生态化自然生态:培育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景美、生机勃勃、有显著环境效益的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建立大地园林化、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互惠的协调关系,实现城乡生态化。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设森林公园,扩展居民户外活动空间,发挥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做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n经济生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生态建筑、生态住区、生态出行与交通、生态材料,提倡生态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开发清洁、高效、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产业以功能服务为导向,企业及部门间横向耦合,产业生产全过程纵向耦合,工厂生产与周边社会系统区域耦合。实行进化式管理,增员增效,发展知识经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n文化生态:弘扬一种融传统文化、现代技术和自然环境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尊重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复兴被冷落或遗忘的历史场点,找回失落的空间和对历史的记忆。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地域化、个性化相结合,培育具有生态意识和优秀历史文化的群体生态智人。社会生态:建设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健全法制、法规,加强教育、宣传、监督与管理机制。加强生态卫生和生态安全,为居民提供最适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n“上海要成为世界级城市!”新的目标,新的思路,正让一千六百万上海人为之神往,为之激动。按照十六大期间江泽民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的“四新”要求,一个全新的建设世界级城市的战略设想已经浮出水面:未来上海将以结构调整、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为三个着眼点,大踏步向世界级城市迈进。\n未来5—10年,将是上海加快发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全面推进世界级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世界级城市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国际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上,有四大类25项具体指标。比如,它是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它的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空间范围较大,并与周边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形成大都市连绵区等等。而比照这些指标的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工商业城市向现代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正处在迈向世界级城市的起点上。\n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是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标志,未来上海将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以结构调整来保证经济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益,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向世界级水平看齐:建成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和资本营运中心、资金调度中心,上海的化工区要成为世界水平的一流化工区,上海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要成为世界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张江的目标是国际上有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n此外:在纳米技术若干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新建成国内最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检验检测和基础试验基地……\n打造城市的“钢筋铁骨”,最为耀眼的是深水港、航空港和信息港和高速铁路“三港”“一路”枢纽型重大项目建设,以及连接中心城、郊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约800公里长的轨道交通网和65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网。\n与此同时,“逐步建成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主要环节,使上海成为适宜国内外人士创业和生活的城市,预计到2005年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可望达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将达到28%—30%,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在黄浦江两岸投资约100亿美元进行综合开发,使黄浦江焕发“母亲河”的生机,成为“东方的塞纳河”。\n世界级城市的诞生,与其大都市圈的整体辐射效应密不可分。上海将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等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建设若干能体现国际化大都市郊区特色风貌的新城和风格各异的中心镇,逐步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相匹配的郊区城镇发展新格局。。\n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15座城市所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多方面合作,成为继以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为核心城市的五大都市圈之后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n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得上“世界级”城市?,上海离世界级城市到底有多远?1986年,弗里德曼曾经在《世界城市假说》一文中指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组织并连接区域经济、国家经济形成全球经济。这样的组织节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机构所在地、迅速增长的商务服务部门、重要的工业中心、主要的交通节点和较大的人口规模等等。\n首先是国际化。世界级城市应该是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它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经济与政治组织,是国际资本集散中心,对世界经济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此外,这样的城市还应该具有很高的开放度,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是国际性商品、资本、信息和劳动力集散中心,国际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等。\n再来看区域化,主要指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空间范围较大,与周边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拥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十分发达,具有方便快捷的区际和区内快速交通系统;具有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和一流的生态环境。\n在专业化方面,世界级城市则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的某一个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同时在国际上或区域范围内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能产生重要的影响。\n1930‘s,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东方大港和远东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成功实现体制转型和经济起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经济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且波动幅度较小;整个90年代实际吸收外资累计达到456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引进外资的总额;相继建成了市内快速立体交通网、联系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国际航空港、国际信息港……重新崛起的上海赢得世界惊叹。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从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在发展势头看,上海完全具备向世界级城市迈进的条件和底气。\n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若以100作为世界城市综合评价标准,上海市相当于世界城市高级阶段综合指数的30%左右,相当于世界城市初级阶段综合指数的60%左右。具体来说,瞄准世界级城市,上海在对外开放度与投资方面还有待拓展。尽管上海的进出口、外汇交易、FDI(外国直接投资)等指标已经超过世界城市初级阶段标准值,但是在全国名牌产品占有率、对外投资等方面,上海还需要加大力度,以提升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层次和地位。\n这种对比同时显示,上海经济发展的软件功能有待加强。上海的经济实力、服务性基础设施等指标正接近标准值。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政府职能、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能力、人才培养等软件指标,上海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此外,向世界级城市迈进,上海的城市生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上海的收入水平、生活消费、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外国人旅游和居住、全球性文化活动和与外国人交往能力等项指标与标准值有较大的差距。\n上海已经为建设世界级城市提出了总体的思路:立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功能定位,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线,以结构调整、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在城市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多功能绿地系统和水系景观系统,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逐步建成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n此外,上海还将加快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等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共同努力,把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建设成为世界级都市圈,使上海在服务全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将作为一座世界级城市,屹立在东方。\n8.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8.1城市环境质量评价8.1.1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使城市大气、水体、土壤的受害情况以及噪声污染减少到不影响居民健康的程度,使居民患病率及死亡率下降。(2)使城市生物(包括栽培植物、驯养动物、野生动物及其它生物)有良好的生长环境。\n(3)为各类工业生产(如精密仪表机械等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生产)、交通运输、教学科研、风景旅游(包括名胜古迹)等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4)各类能源、资源、原材料低投入,高收益。(5)三废得到及时的治理与处理。(6)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能够进行正常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n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类。回顾评价: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某环境区域的历史环境资料,对该区域的环境质量发展演变进行评价。现状评价包括:(1)环境污染评价:进行污染源调查,了解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及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和变化,研究各种污染物浓度在时空上变化规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人类健康已经或即将造成的危害.\n(2)自然环境评价:为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而进行区域范围的自然环境质量评价。(3)美学评价:指当前美学价值。(4)社会环境质量评价:当前城市的社会环境状态与城市健康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属于城市社会学的范畴。\n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impact)进行预测和评价。按评价要素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n8.1.2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与方法8.1.2.1评价步骤(1)环境调查:包括自然环境调查、人工环境调查和污染源调查。(2)环境污染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环境背景和污染物排放的监测,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3)模拟试验:包括大气扩散风洞试验(西客站)、河流污染自净实验、污染物渗透实验、动物毒理学实验等。\n(4)系统分析:根据上述各种调查研究工作所得的资料,从整体环境出发,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环境系统中的各种问题,提出合理调整、控制方案。(5)综合评价:近似地描述城市现状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并指出城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6)环境预测(7)治理规划\n8.1.2.2评价方法(1)均权评价法:Pi=Ci/Cio式中,Pi是单一污染指数,Ci表示某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Cio为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在获得Pi值以后,进行单一污染指数相加,以求得某种环境要素,例如大气、水体或者土壤的质量指数Pj:Pj=∑Pi(i=1,…,n)在各环境要素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可求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指数P:P=∑Pj(j=1……k)\n(2)加权评价法环境污染指数用下式计算:Pj=∑WiPi(i=1……n)Wi为环境要素权值如根据综合分析,各污染要素的权值分别为空气60%,噪声20%,地面水10%,地下水10%,可计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质量指标法.其他的评价指数格林(1966)大气污染综合指数,烟雾系数COH,大气污染综合指数(PINDEX),污染物标准指数(PSI)\n8.1.3城市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P=P地面水+P地下水+P土壤+P大气按∑P值大小,将环境质量的评价分为6个级:I级0清洁II级0.1-1.0尚清洁III级1.0-5.0清污染IV级5.0-10.0中污染V级10.0-50.0重污染VI级50.0-100.0极重污染\n各环境要素质量分级:级别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清洁0-0.01<0.20<0.2微污染0.01-0.10.2-0.50-0.50.2-0.5轻污染0.1-10.5-1.00.5-10.5-1中度污染1-4.51.0-5.01-5>1较重污染4.5-105.0-105-10严重污染>1010-100极严重污染>100\n8.2城市环境规划8.2.1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3)扬长避短,合理优化。(4)实事求是,量力而行。(5)强化管理。\n8.2.2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宏观规划城市环境功能规划专项详细规划综合分析与评价规划决策实施方案\n8.2.3城市环境规划的层次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与步骤具体说,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与步骤为:开发建设对环境资源的需求\n(1)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各部门的产值、产业结构、发展规模与速度、人口规模等。(2)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包括所需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资源消耗方式和计划,并在资源可供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资源的供需状况。(3)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包括能源承载力问题、水资源及其它主要资源的承载力的问题。\n(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分析:预测主要大气污染物、水污染、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5)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6)确定总体环境目标:根据有关环境标准、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居民生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规划期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总体环境目标。(7)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n8.2.3.2城市环境专项规划的内容与步骤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各专项规划,必须符合下列要求:(1)规划方案要体现综合整治的思想(2)确定的综合整治方案实施后必须满足污染物消减量的要求,必须能满足环境目标值的要求。\n(3)各种可能的方案或方案的组合,要经综合分析达到整体优化。(4)各方案的实施要考虑水、气、渣等各单项污染的相互作用,防止污染的转移和二次污染的产生。(5)规划方案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按一定程序制定年度计划认真实施。\n8.3城市可持续发展8.3.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所下的定义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n宏观而言,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城市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微观而言,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在规模(人口、用地、生产)、结构、等级、功能等方面的持续变化和扩大,以实现城市结构的持续性转变。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这种持续发展,即所谓的持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生态持续性;②经济持续性;③社会持续性。\n8.3.2城市可持续发展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HabitatII)通过的《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为了维护我们的全球环境,改善我们人类住区的生活质量,我们决心要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保证“我们的城市成为人类能过上有尊严、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美满生活的地方”。\n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产业结构)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4.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需依靠科技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同流域多国多城市关系)\n8.3.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evaluation)指标体系的构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个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分指标层构成(见图)。\n1.目标层2.准则层(B)(1)持续度(B1):人口增长(C1)、经济增长(C2)、城市建设(C3)三个方面的指标。(2)协调度(B2):环境状况(C4)、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状况(C5)、产业结构(C6),人口结构(C7)四个方面的指标。(3)发展水平(B3):城市发展水平(C8)、人均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指标(C9)、城市基础设施(C10)三个方面的指标。\n1 指标层(C)及分指标层(D)指标层由C={C1,…,C10}要素构成,其中C1~C5表示动态指标;C6~C10则表示静态指标:C1={D1,…,D3}={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C2={D4,…,D7}={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工业产值年均递增率,财政收入年均递增率,能源消费年均递增率};\nC3={D8,…,}={建成面积年平递增率,绿地面积年均递增率,道路面积年均递增率,供水量年均递增率,环保治理投资年均递增率,车辆数年均递增率};C4={D14,…,D17}={水环境协调系数,大气环境协调系数,固废环境协调系数,噪声环境协调系数};C5={D18,…,D21}={社会环境协调系数,经济环境协调系数,工业环境协调系数,环保投资协调系数};\nC6={D22,…,D25}={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重工业比重,煤炭消费量比重};C7={D26,…,D29}={劳动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少年人口比重,人口密度};C8={D30,…,D33}={城市化水平,社会负担系数,不识字率,工业程度}C9={D34,…,D3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绿地面积,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用水量}C10={D40,…,D46}={用水普及率,下水道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用气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工业万元产值耗能量,环保治理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n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判与评价综合评价值用I表示I=∑AiYi(i=1…46)式中,I综合评价值;Ai为i项指标的权重值;Yi为i指标的得分。城市可持续发展可分为初步可持续性、基本可持续性和全面可持续性三种类型。城市初步可持续性发展的满意度应大于50%;城市基本可持续性发展应在70%~80%之间;城市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应大于90%。\n9. 城市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9.1城市与区域的人流、物流与能流9.1.1城市与区域间的人流人口动态过程:区域内部人口的生死过程,人口迁出和迁入过程;劳动力转移;短期居住人口流动。中国把10万~20万人的居住区叫“小城市”。20万~50万人是中等城市,50万~100万是大城市,100万以上成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中国全国城市化水平,差不多达到36%左右,比1979年提高近3倍。\n9.1.2城乡人口内部的产业转移中国乡村城镇化现象的四种表现形式:(1)乡镇的常住人口,在户籍上虽未增加,但现实的常住人口大幅增加。(2)白天在集镇工作生活人口数量极大的超过夜间人口数量。(浦东也是如此。)(3)郊县内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虽提高了农村城镇化水平,但不表现为市区人口的增加。(4)近郊乡村农民有很多在市区内兼做临时工或固定工人的,他们实际上也是生活在市区里。\n9.1.3城市与区域间的物流(1)自然物质流及其利用循环:水、大气、土壤、矿质元素的循环。(2)农副产品流及其循环。主要是食物与营养循环。(3)工业原料产品流及工业生产的物料投入产出平衡过程,主要指投入生产资料经生产加工到制成品的输出过程。(4)生活及生产废弃物质的再利用循环: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有机废弃物垃圾、粪便的再利用情况。\n9.1.3.1物质循环1.城市居民的食物营养表面消费各种食品的总输入量中,减去出口,食品损耗及废弃物等三项的总量后得到的差值.食品表面消费量达到这一标准算是吃饱,超过这个标准才是吃好。2.城市的食物流通过程包括动物蛋白、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Ca、P、Fe、Vb、Vc等。\n9.1.3.2城市经济生产的物流1.企业的物料衡算企业是各产业部门的细胞,一个企业(工厂)从其投入物料到生产成品(主产品)的产出过程,即物质的投入,转化,产出的流程。2.产业或部门间物质流网经济分析把“物质投入—产出”用“价值投入—产出”来表示。\n9.1.4城市与区域的能流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产活动,都要持续的从城市外部输入能量。一类是以生物的形式输入的各种主、副食品。一类是以化石能源或次生能源形态输入的能量。分别叫做体内能(somaticenergy)和体外能(extrasomaticenergy),前者叫生物能,后者叫经济能。\n9.1.4.1城乡的能量流向图解城市的能量流经济模型表明:城市内贮存的不可再生资源、资产以及城市环境亚系统,在与外部输入的化石能和可再生资源相互作用下产生了商品。一部分商品输出,换回货币(经济收入),另一部分商品构成城市的资产,供扩大再生产。城市商品输入换回的资金,一方面支付输入的大量化石燃料、生产物资、服务劳动的费用,一方面构成资金积累,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投资。\n9.1.4.2城市的经济能流城市的能量利用特征: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利用能量的数量急剧增长;投入的总能量中经济能占的比例日益比生物能更大;居民生活对经济能的需求不断增加。香港的经济能流分析(1970‘s):可以看到有三个特点,能量消耗水平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能量消耗增长主要与50-70年代间香港经济生产迅速发展有关;经济愈发展则总能源消耗量增加愈快。家庭用能中,煤油占47%,电31%,液化气12%,还有少量木柴。\n1971年,香港经济已经在远东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城市经济的各个方面的终端利用人均能耗水平,却远比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低。(见表)[单位:*109焦耳/(人*年)]香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1971197319721970-1971工业6.0121.146.365.1商业4.238.213.93.9交通5.694.523.148.7家庭3.558.627.715.9总计19.3312.6111.0133.6\n虽然,香港在各方面人均能耗与英美相比不算高,但是在能量利用上还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例如,在二次能源供电、煤气或供热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达到进口总能的2/5。交通运输中用地铁代替大量汽车,多用公共汽车,少用小汽车,能量的经济效率就会大为提高。特别强调的是香港政府机关的车辆能耗在交通中占的比重极小,占1.9%,这与大陆大不相同。\n9.1.4.3城市居民生活的生物能流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能源,主要是来自利用太阳能的第一生产所提供的生物化学能。香港:当地生产的食物能量构成为稻米59%、叶菜26%、根茎类蔬菜14%、水果1%,加上当地的动物园饲养和近海捕捞,全部当地的动植物物产只能解决香港居民食物需求总量的8%。其他全部从外面进口。从内地进口大部分,即使在文革中,也保证供应。\n9.2城市与城郊农村的协调发展9.2.1城市与城郊农村地区协调发展观9.2.1.1城市与郊区农村复合生态系统观城市与其郊区、农村,是一个以人类生活及其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生态复合系统。市区和郊区农村存在着密切的生态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存在着频繁和密集的能量、物质和货币等的流通转换。因此,市区和郊区不仅在行政上,而且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上也都是一个整体。\n9.2.1.2城市与郊区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从农村到城市的演进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小,最后无法支撑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复合系统要能够运转必须靠整个区域,甚至区域外的自然生态系统来提供自然资源,接纳生产和生活产生的污染。\n9.2.2城市与城郊、农村协调发展9.2.2.1城乡合作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大量失业,土地闲置。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机体中的两大问题一是大量产品库存:电器、房地产,IT行业,其直接结果为大量流动资金的沉淀;另一是劳动力库存:结果为大量人员没有工作。大量的库存必然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企业因此而亏损、停产,这又必然导致企业大量裁员,或出现大量失业。(过去两周里,你在找工作吗?)\n9.2.2.2发展经济,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劳动力库存问题。任何一个城市里,一边是空闲多年的商品房,一边是千百万居民拥挤不堪,居室破旧。商店里堆积大量的食品、衣服及其它日用品,许多公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以前的决策过多的考虑了富人市场,处处迎合富人口味,而极少顾及这个巨大的穷人市场,富人市场极易饱和,经济显得生存空间不足。必须把这些剩余劳动力引入到产业大军中去。\n吴敬琏教授被认为是“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另外一些人则迎合时势,大肆吹捧股市(泡沫),吹了房子,吹小车,吹了私人飞机,又吹太空旅游。中国鼓励私人轿车是短视的行为,正如以前的房地产(与日本泡沫经济类似)。商品房空置率远远超出国际警戒线。北京申奥,公共交通(超长大巴),地铁的发展是重大规划(八条地铁线)。\n寒风中的伦敦街头,挪威王储哈肯(Haakon)身扛儿子去上学。sipa/photocome\n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中国要达到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还要努力踏实地奋斗20年。他说,关注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发展,要注意四个基本问题。要慎言“30—50年赶上美国”,因为发展和增长不是完全相等的。发展是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要在未来20年中实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提高人民素质,使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分注重发展速度不行,要全面把握发展的内涵,实现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n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现在中国城市与农村的人口为36:64,有专家说,中国要在20年内转移2.2亿的农村人口。而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除了政府在转移过程中的措施要有利于转移外,中介组织也很重要,但目前我们的中介组织收费较高,这些问题要规范,保证公平、公正和分配合理。同时,要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还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n第二,中共十六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政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如市场准入、法律保障和税费负担等。但同时还要注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素质,迎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挑战。在企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企业发展战略上,有一个定位和转向问题,通过兼并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n第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失业、医疗、工伤、事故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要运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四种力量,在社会救助、社会扶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层次上发挥作用。现在政府在低收入人群的最低收入保障方面,城市做得较好,但农村还需要加强。\n第四,发展虚拟经济,提高中国金融竞争力。根据我们的测算,2000年,全世界虚拟经济中股票和债券的资本总额达到160万亿美元,而各国的GDP总额仅为30万亿美元,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比例大致是1:1,实际可能更低,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潜力十分可观。\n9.2.2.3主导产业与经济的关系美、德、日等国,汽车工业为其经济的龙头,如美国汽车工业的产值占整个制造业产值的15%,中美摩擦,美商会给政府施压(如波音等)中国汽车市场只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市场:考虑环境保护、公路状况等因素,就目前的经济水平而言,这个市场是无法启动的。因为在中国能买得起、用得起并且放得下汽车的人简直微乎其微。(收入不均,基尼系数超警戒。)\n9.2.2.4建立中国的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应具备特征:①造福人民,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需要;②与现行经济水平相适应具有广阔的市场;③影响面大,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中国纺织业不仅能解决本国十几亿人的穿衣问题还能出口创汇。吃:勉强填饱了肚子,吃得好,吃得有营养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住:一塌糊涂,最差。\n行:主要问题是要建设大量公路、铁路和提高现有设施的效率。中国公路、铁路近来发展很快,高速公路里程为NO.2。铁路速度也相当于欧美的1/3,正在提高中。民航正大量购飞机。人民的急需就是市场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三个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n9.2.2.2城市与区域发展一体化协调发展(1)不同景观尺度的城乡一体化香港/珠江三角洲的地位:该地区处在优势地位的领域中:金融、制造业、贸易及旅游。(全球最开放的经济)港深大桥(5.0km)将开工。上海大都市圈,涵盖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大中华经济圈则包括港澳台大陆等。\n(2)城市郊区的健康发展大城市郊区同时具备城市和广大农村双方多种生产和资源要素中的优势,并且左右逢源地将双重优势迭加、重组和互补,具有单纯的城市和单纯的农村所不可比拟的双重优势:(i)环抱大中城市,引进科技十分便捷。(ii)城郊濒临城市,大多具有立体交通网和现代通讯网。(iii)接受市区经济辐射,极易获取集聚效应。\n(iv)以城市为市场,促进了郊区农副业发展(v)郊区劳力充足,低廉,素质相对较高。(vi)郊区腹地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广阔天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市区土地租金提高,加大了生产和流通的成本。郊区地价相对便宜。(vii)依托城市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viii)城郊经济一般具有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城郊经济的主体是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市场取向发展起来的。(iX)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空间宽畅。具有较多的土地资源,人口密度相对小,可在一、二、三产业里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n郊区的劣势,市区每年有大量“三废”向外排放,城市垃圾几乎未经处理直接向郊区倾倒。城乡结合部有大量流动人口,给管理带来困难。城市群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功能完善区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内由许多经济上、文化上等相互依赖的城市所组成的系统。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体体现在各城市间及与区内的物质、能量、人流、信息流和金融流等不断的有序互相活动。城市群生态系统也称城市带生态系统。\n长江三角洲区城市群的发展(1)多层次结构的城镇体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佳城市群效应。每1万平方公里分布市镇70多座,远高于京津唐地区(7.6座)和辽宁中部(7.8座),是中国最具实力的核心区域。(2)区域经济“发展极”功能突出,结构合理,“发展极”的内在结构形成凝聚力,这个凝聚力又称为“亲和力”。在上海这一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极”的影响下,距离上海越近的城市,也是受益最大的城市\n3.地域生产力构成相对合理,产业网络构成相对完善。上海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实力雄厚、各类人才荟萃、对外联系广泛等综合优势和特点,应承担起长江经济起飞的重担。从现代化发展的城市结构来认识,一个区域的主要生产部门是第一产业,城镇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小城镇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大城市则应该以第三产业为主。(F1,世博会。)\n(4)浦东的开发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注入了“城市持续发展”的新活力。浦东开发是根治上海城市不合理膨胀的需要,上海城市工业增长30余倍,而中心城市面积扩大了80%,在中心1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600万人口,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万人,市中心建筑密度达55%,由此造成城市用地紧张,住宅奇缺,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差等“城市病”。浦东人口少,经济差,两岸缺少道,桥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