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1.04 KB
  • 18页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 18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精品文档《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50课程名称:生态学英文名称:Ecology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27学分:1.5适用对象:非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40%,课程论文占60%)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非生态学专业学生为普及生态学知识,以满足其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意识需要而开设的。它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在地球环境强烈变化的今天,公众对人类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共中央15大文件中已经将生态学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要求把生态学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尽管目前生态这个名词已经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但生态学的知识和思想还远远没有普及。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同时,因为生态学研究要涉及到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学特有的宏观思维方式、处理复杂事物的方法甚至是“纯生态学的”理论和事实也在为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甚至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提供理论、方法论和知识的支持。非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而获益。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院园林、生物工程、工商、食品、市场、国贸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2)全球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变化,以及人类在全球系统中的作用和责任;(3)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对外部环境的改造;(4)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结构和动态、种间关系及物种进化对策等;(5)生物个体的结构、功能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6)生态学各个组织层次的共同规律以及生态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生态学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副生物圈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GAIA学说等概念;2.熟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简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一、生态学的定义介绍生态学的概念。应包括不同作者的定义,但应该对最为简单的、最为广泛采用的定义有肯定的赞同。二、生态学研究历史、对象与范围简单介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各个阶段的研究的中心内容。重点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三、生态学的分支科学、交叉学科1.分支学科2.与生物学分支学科的交叉;3.生态学在生命科学体系中的应用性学科;4.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5.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四、生态学的发展动态1.作为基础科学的生态学的发展动态;2.生态学应用领域及其应用学科的发展动态;3.生态哲学、生态智慧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生态学的观察、实验3.生态学如何以小见大:样方技术,取样技术(三)课后练习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阳性植物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侯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2.熟悉光、温、水、土——对生物的作用,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环境;3.了解生物的适应组合;适应辐射。(二)教学内容本节介绍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的定义。并解释在环境学中与生态学中“环境”概念上的差异(范围的限定)。介绍环境因子作用的规律,其中包括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律(或规律)。包括许多生态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一、环境、环境因子及其类别1、环境的概念,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2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3、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4.大环境、小环境;内环境与外环境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和生物的适应特征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生物的适应组合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3不可替代性与互补性4限制作用: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三基点5大环境和小环境三、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途径1、形态适应2、生理适应:驯化;内稳态机制3、行为适应:休眠、迁徙、滞育等。4适应的遗传基础(稍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