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该帖被浏览了293次丨回复了1次论文针对屮国多山和多山地城市的国情,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吋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探索屮国密集人口和文化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在作者四十多年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丄提岀了有机分散与紧凑集屮相结合的原则,就地平衡、多屮心组团结构原则,绿地楔入原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个性特色原则等6条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以指导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并结合多座山地城市规划实践,总结出多屮心组团型、新【口城市分离型、绿心环形型、夹层型、指掌型、环湖组团型、星座型、藤蔓型等多种空间结构类型。逐一讨论了它们的可实施性和在山地城镇发展屮的作用。作者高度肯定了生态化发展在山地城镇规划与建设小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前景,并试图建立适应小国山地地域环境的高密集、立体文化特点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持续协调发展,作者预言,未来最精彩的生态城市将会出现在某些山水交融的山地区域。关键词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高密集立体文化生态学思考1、山区和山地城市——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1.1全球重耍的生态环境系统IlI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U1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山区和山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屮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列为该计划屮的一项重大课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对“全球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地球丄绝大部分山区正面临环境恶化,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适半管理山区资源,促进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o而在大会通过的其他四个重要文件(《里约宣言》、《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屮都与山区问题密切相关。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1997/45号决议屮指岀,地球至少1/5的陆地表面为山峦覆盖,大约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包括高地在内的多山区域,而比例远远大于10%的世界人口的生活完全依赖山区资源。山区为全人类提供一半以上的淡水,山区还为全球提供分额巨大的木材、矿物和牧场。山区容纳着数量巨大的多民族群体,保留着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环境知识和与山区环境相适应的人居方式;山区又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土壤文化基因库,还有传统的管理经验,山区提供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使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人类的未来,山区的这些资源与服务具有全球性的意义。1.2山地与人一地关系的突出矛盾屮国是一个多山国家,也是全球“第三极”(高山极)的所在,它在全球口然生态系统屮占有重要的地位。屮国的山地占了国土面积的2/3以上,人\n多、地少,山地多、耕地少,是屮国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屮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民间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重庆市有“三分丘陵七分III,真正平地三厘三”的说法。屮国的山地城市分布广、类型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山地资源的消耗和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山区和山地城市的人一地关系矛盾更为突出。不少地区由于不顾生态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造成了山地民俗文化、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山地住区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巨大损失。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酿成山地人居环境的不可持续性,而且还会导致山地文化遗产损失殆尽,以及山区各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下降。1.3社会关注的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一文化一资源一牛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利用山地,保护耕地,以及按照山地城市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规划与建设,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992年由作者倡议创建的中国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得到屮国科学院、建设部的高度重视,一大批专业研究、设计人员投入到山地城市研究屮来。在西部大开发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屮,将带来山地城镇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度珍惜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山地资源,尽可能避免城镇化进程屮nJ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建设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山地区域经济社会生活的屮心一山地城市,已经成为屮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的建构2・1集屮与分散一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由于山区和山地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气候、降雨和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半山地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万人,就应该考虑集小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摊大餅”式的过度集屮连片布局,使城市无限制膨胀。集屮,这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休现;而分散,则是山地城市口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集屮与分散,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屮协调现代山地城市人一地关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重要的是对集屮和分散的一个“度”的把握,也是将山地自然景观的特异性与山地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基本方法,符合山地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2.2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1有机分散与紧凑集小原则协调快速城镇化进程屮城市人口扩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和高密度的人口集聚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1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原则\n建立工作(生产)与生活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模式,以适应山地自然特点、减少市民上下班、购物在路途的吋间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1多屮心、组团结构原则缓解由于人口向城市屮心地区过度集屮而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交通拥挤问题、能源消耗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和由此引起的空气、噪声污染和交通安全事故等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问题,同吋使组织步行、口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减少对私人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成为可能,因而减少小汽车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干扰,减少道路交通面积及其建设投资。%1绿地楔入原则结合组团之间保留的不适意建设的陡坡、冲沟、农出、林地、湿地等绿色口然隔离地带和牛态廊道,规划建设山地城市绿地系统,是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同时它也是生物流和能量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系统的通风、降温、降尘、减噪、净化空气、蓄水、减灾防灾、生物繁衍、改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山地城市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交往和休闲、游憩活动场所和动植物的栖息生境。%1多样性原则包括山地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和景观多样性原则,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人和生物、历史与现状、新城与旧城共生共荣、生机活力的景观格局。%1个性特色原则凸现城市个性,强化城市特色,包括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克服现代城市的单调和千篇i律的通病。以上理念与发展原则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有机分散、分片集屮、分区平衡、多屮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态,体现了屮国山地城市人和自然高度密集融合和山水文化的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