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72 KB
- 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I}IJ占善▲金2014·3(下)◆教育文化从生态学视角厘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及归因罗昌勤摘要文章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生态学特征,并从构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法律知识、法律评价、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行为等五个基本生态要素分析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的现实危机及其缺失原因。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缺失归因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05新方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模式研究与实践”(201IJGB107)和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高校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2009LSZ013o作者简介:罗昌勤,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227.0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一个忠诚的好人。”绝不可能在思想意识中产生对法律的信仰和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尊重。尽管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仰之间没有严格的正比关系,知法法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牢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高者也不一定是法律的信仰者。但如果对法律知识缺乏科学系统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的认识和掌握,就不可能对法律产生感情。当然,强调法律知识要任务。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自身的内部是法律信仰的前提,并不是要求掌握和了解全部的法律知识。在架构与外部影响要素构成了具有生态学特征的复杂系统。笔者法律信仰生态中,作为法律知识链条,有三个方面的法律知识,是试着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生态内涵、架构以要求大学生认知的:一是法律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社会作用;二是及缺失的生态归因,以期拓展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什么叫合法、什么叫非法,国家法律保护那些行为,否定和惩罚那视角。些行为等;三是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益,以及法律一、生态学的内涵简释保障公民权益的范围和条件。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着重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系统(二)法律评价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法律评价是指社会主体基于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律感情和法律意志以及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否能够有效保障随着人们不断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其它社会问社会主体的正当合理的权利,是否能实现社会正义,是否能有效题,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即生态观。生态观是运用生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态学系统性、有机性、动态平衡性以及多样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进步所作的主观判断。”法律评价对大学生法律信仰有十分重要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相关问题。随着生态观的的心理影响,是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漤产生,生态学原理不断的被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经济生态、政治律评价因素,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的运行环境和法律效度等。生态、文化生态、法律生态、伦理生态等一系列新名词不断拓展着如果主体的法律评价处于正能量状态,将有助于法律信仰生态链人们的研究视野。的延伸。相反,就会抑制生态链的延伸发展。因此,法律评价是二、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生态结构要素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理性前提,是法律信仰生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如果仅从一种狭隘的纯自然科学的视角去看待生态学,似乎重要心理基础。与法律信仰不相关,但由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结构要素具有系统(三)法律情感性、有机性、动态平衡性以及多样性等生态特征。他们相互影响、法律情感是主体对法律产生的一种亲法或恶法的内心感受,相互作用,又各自发挥着自身的生态作用机理,共同维系着法律是对法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喜好或厌恶的心理态度。大学生是信仰生态体系的平衡和动态演进。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主要包否愿意主动获取法律知识、对法律作出积极正向评价,在很大程括五个基本生态链:度上取绝于对法律的心理认知体验。具体表现为对法律的关切、(一)法律知识信赖、依存和崇敬,也可表现为对法律的冷漠、失信、厌恶甚至鄙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前提是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是法律信仰生视等。因此,“法律情感能唤起人们对法律的依赖感和依归感,激态系统链条中最基本的生态链。他们能否对法律产生信任感和发起人们对法的强烈的崇敬感,对于一个正在走向社会法治的民归依感,取决于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度。“如果不懂法,最多也只是族而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法律情感的建立,它能唤227\n制占}▲金◆教育文化/—————。—————一/2014·3(下)起全民的法律意识的自觉,创建全民科学的、健康的法的精神和系统中最基本的生态链变异。守法意识”法律情感同样也是法律信仰的重要心理基础,是法律(二)对法律评价缺乏客观辩证信仰生态体系形成和延伸的重要保障。笔者在前文分析时提到,法律评价对大学生法律信仰有十分(四)法律行为重要的心理影响,只有当他们对法律评价处于正能量状态,才有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行为是“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助于法律信仰生态链的延伸。从“您认为中国是法治国家吗”的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从这个定义出发,法律行为需要调查中,16.3%的人选择“是”,68.5%的人选择“不是”,15.2%的人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法律行为必须是自觉的自我意识;二是行选择“说不清楚”。从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否定我为人的外在行动受自我意思的心理趋动;三是行为发生是属于法国是“法治”国家。再如在“您如何评价我国现行法律的运行状律规范的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法律行为在其法律信仰况”的调查中,10.1%的学生选择“司法比较公正,体现了法律面前生态系统中受到法律评价和法律情感的影响较大,如果大学生对一律平等”,93.6%的学生选择“在现实社会中,法律不如权力管法律的社会作用及规范功能作出积极的评价,就可能在法律情感用”,67.9%的学生选择“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方面表现为喜法和亲法,从而在法律行为方面就会努力使自己做具”,3.2%的学生选择“其它”。从这些调查统计数据反映,当前大到遵纪守法。相反,如果作出消极的评价,就可能会违纪违法。学生对我国现行法律评价缺乏客观辩证,他们往往基于自身所处可以说,法律行为是法律信仰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生态链条,法社会中某一领域法律运行出现的问题,以点带面的放大到整个社律信仰中其它生态链条的延伸和发展,都取决于法律行为的生态会的法律运行生态中这样的法律评价结果,弱化了大学生法律效度。信仰的心理基础,阻碍了法律信仰生态链的进一步延伸。(五)法律意志(三)对法律情感缺乏帝和力法律意志是主体按法律要求,支配和调节自身法律行为,是大学生的法律情感主要表现为亲法和喜法,对法律的信任和主体在法律面前的一种自我强制体现,是不断动态变化的精神品自觉。从“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你选择维护的途径是什么”的质。大学生法律意志受到法律知识、法律评价、法律情感和法律调查中,28.6%的人选择“通过法律渠道”,56.1%的人选择“找相行为综合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来自他们自身的影响,也有来自环关领导反映情况,希望领导出面干预”,14.8%的人选择“找朋友关境的影响。大学生如果长期受到良好法制环境的影响,他的法律系”,O.5%的人选择“其它”。从这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70,9%评价、法律情感属于正能量状态,就会有着坚定的法律信仰。相的大学生对法律持不信任情感。再如在“您如何认识我国当前权对应的,如果他生活的法制环境发生改变,法律地位被削弱或被力与法律关系问题”的调查中,69.3%的人选择“权力大于法律”,践踏,他们的法律评价和法律情感就会发生改变,法律意志就会9.1%的人选择“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22.6%的人选择“说不消减以至动摇。因此,在法律信仰生态系统中,要让大学生形成清楚”。从这些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我国法制现状表现坚定的法律意志,除了要加强法制教育外,还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出了较突出的信任危机,对法律缺乏情感的亲和。这样的状况。法制环境。失去了法律信仰生态体系形成和延伸的重要情感保障。三、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的现实危机(四)对法律行为缺乏知行舍一当前人们在很多场合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法律的冷漠和无视,从相关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认同正义、人权、法律秩对法律缺乏基本敬畏。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生态序等现代法律社会的观念。甚至当社会上和周边的一些人出现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生态危机。笔者基于法律信仰生态结构要素违法行为时,他们会批判和抨击这些违法现象。但碰到具体的法的视角,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法律信仰危机进行了探析。律行为选择时,他们又把正义、人权、法律秩序置之脑后,突出的(一)对法律知识缺乏理性认知表现出自我意识。要么胆小怕事选择忍气吞声,要么不顾法律规法律本身就是学理极强的社会工具,如果对法律缺乏理性认范,盲目行动,触犯国家法律等。前文已经提到,大学生在自身利识,仅停留在原始感性认知层面,就难以理解现实社会中极其复益受到伤害时,只有28.6%的人选择“通过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杂的法律关系问题。如从笔者在广西高校对“您认为刑法的主要权益。再如在“您如何过马路”调查中,61.6%的人选择“无车辆来作用是什么”的抽样调查显示,57.2%的学生选择“保护公民权往时,会直接横穿马路或闯红灯”,38.4%的人选择“遵守红灯停绿利”,100%的学生选择“惩罚违法犯罪”,78.7%的学生选择“规定灯行、走斑马线”。其实,在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框架中,有足够的公民义务”,61.3%的学生选择“规范人们行为”。数据显示,全部法律知识判断“非法”与“合法”。但在具体的法律行为选择面前,的学生都认为《刑法》具有“惩罚违法犯罪”的功能,但只有57.2%又缺乏作为法制社会公民应有的法律行为的自觉性。因此,大学的学生认为刑法具有“保护公民权利”的功能。再如,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知行合一的法律行为,降低了法律信仰的生态效度。生认同现代社会的管理需要“法治”,而非“人治”。但又受到现实(五)对法律意志缺乏坚定品质社会中某些领域存在“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别现象影响,往当前,在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生态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往又简单的否定“法治”功能,而夸大“人治”功能等等。因此,正的法律行为随着周围法制环境的变化出现较大波动,法律意志比是由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缺乏理性的认知,造成了法律信仰生态较薄弱。在“您身边的人都横穿马路或闯红灯走捷径时,您是如228\n制6轧金2014·3(下)\.◆教育文化何选择的”的调查中.62.3%的人选择“随着人群一起通过”:在“当老百姓等弱势群体,高扬起法律的武器,摆出法律神圣不可侵犯您看到周边的同学通过考试作弊的方式获得高分或通过各种等的姿态,严格执法。但对社会中的一些权势群体,在执法中往往级考试时,您如何选择”的调查中,65.9%的人选择“也会作弊,否又东顾西眺,消极执法和执法不作为,生怕得罪了权威。这些行则太吃亏了”。从这些调查的数据显示,尽管大学生对一些行为为,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的情感和法治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在法律认知上知道是违法的,但由于自身的法律意志不坚定,很仰的形成产生了极为不利的消极影响:三是司法腐败与法律神圣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具体法律行为上容易表现为知法犯的失衡。法律是神圣的,但法律的神圣需要司法的公正来维系。法,法律信仰受到法律意志薄弱的影响,生态体系结构不稳定。当前在司法领域出现的一些司法腐败现象,玷污了法律的神圣和四、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生态学分析公正,消减了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增强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不信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生态出现缺失,其影响因素是综合性、多感。方面的。但综合起来,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历史文化、社会法制环(三)家庭法治环境缺失影响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链的发境、高校法制环境以及家庭法制环境等。展(一)中国传统的权力文化制约着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链的任何信仰的形成和培养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当前家庭法治延伸环境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父母的法制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权”统治所形成的权力至上观念,根念淡薄影响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在一些大学生成长的家深蒂固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封建皇权统治赋予统治者的神圣庭环境中,由于父母缺乏法律意识,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伤害时,不权力,使得一切法规的最高准则就是维护皇权统治,树立皇权至是选择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而是要么选择权势的支持,到处托高无上、不容挑战的特权。在这样的皇权统治下,中国尽管有世人找关系,要么默默忍受或采取过激的非法手段维权等;二是受界不可比拟的文明史,但法律生态一直缺乏民主制度的法系文化传统“人治”文化的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缺乏民主氛围,大基因。确切说,在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体系下,中国社会管理并量采用“家长权威”或体罚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从这些家庭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法治,更不存在以法律为核心的社会管理。所来的大学生,性格要么逆来顺受,要么特别判逆,这些都影响了大谓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反映的并不是法治,而恰好反映的学生法律信仰生态的建构和发展。是封建特权中权力至上的社会状态。今天,中国传统社会权力至(四)高校行政化滋生的官僚作风弱化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生上的文化观念仍深深的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崇尚和追求权力态效废仍旧是大学生挥之不去的文化心理。由此,当大学生需要在权力高校行政化后,给整个高校的法治生态带来了系列突变。在和法律之间进行选择时,他们对权力充满信心,对法律缺乏信仰。当前的高校内,有权威影响力的不是学术,而是官职。官场中那权力往往会被作为第一考量的选择。在大学生的信仰生态系统些规则都被移植到了高校,形成了严格的官衔等级制度,在校园中,权力信仰生态链条要比法律信仰生态链稳固得多,甚至权力的任何公开场合都要严格按官职大小进行排位,甚至学术会议也信仰生态还会抑制法律信仰生态链的延伸,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法要按官职排座次。高校行政化滋生的官僚作风,直接影响到了大律信仰生态缺失的重要文化根源。学生,被学生效仿。一些学生会、社团组织也效仿官场规则,设置(二)社会法治环境的生态失衡解构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生了各种官职,这些组织的负责人官僚思想突出,作风霸道。因此,态系统-高校行政化带来的官场化,以及官僚作风,推动着大学生尚权轻社会法治环境是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建构的外部动力,当前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阻碍了法治文化生态链的延伸,严重的弱社会法治建设中出现的生态失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立法加化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效度。速和普法滞后的失衡。从全国人大官方网站信息显示,至2012当然,除此之外,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缺失的因素还有年底,我国共出台了l185部法律性文件,除标记为“失效”的186其它,不再赘述。总之,笔者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大学生法部、“已经修正”的101部外,实质上还有998部在运行之中。特律信仰生态缺失的现实危机及其原因,目的是扩展探索高校法制别是近30年来,我国完成了其它一些法制化国家几乎用300多教育的方法视野,为进一步构建高校法制教育体系提供新的思想年才能完成的立法任务。立法速度之快、之多实属世界罕见。但方法。法律文本数量的增加仅是满足了有法可依的条文需要,由于缺乏参考文献:对法律知识的有效普及和宣传,大学生对许多与他们自身利益密[1J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p:/cpcpeopleCOI~cn/n/2012,2012年11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法律信仰的知识链条还未真正建月8日.【2】【法】卢梭著.李平沤泽生态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立。正如博登海默所认为的:“法律作为一种行动指南,如果不为【3】田成有法制现代化与执法者的素质探讨.法商研究,1996(1)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空话。”二是法律面前一【4)刘旺洪法律意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刘旺洪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01)律平等与选择性执法的失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6】【德】冯·萨维尼著,许章润译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7】黄娟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成因与培养对策研究——以宜春学院高安校区为倒.律平等,不管什么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但当前一些执法南昌大学.2010【8l【美l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部门不能秉公执法,不依法办事,在法律面前采用双重标准。对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