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 MB
  • 51页

组织生态学ppt课件

  • 51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logy)来自三篇文章的一点总结\n组织演化理论研究的两个方面(BarnettandBurgelman,1996):环境对企业的自然选择过程是如何发生的(AldrichandPfeffer,1976;HannanandFreeman,1977,1984;CarrollandHarman,1989)企业能动的适应环境的行为、步伐和路径是如何影响选择过程的(LawrenceandLorsch,1967;NelsonandWinter1982)。Hannan和Freeman是两个最早主张组织生态学的理论学者。\n组织生态学的介绍Hannan和Freeman,1977提出了完整的组织生态学概念和研究框架,建立了可以衡量企业个体发展、变迁和演替的数学模型。认为企业变迁(适应)和环境选择是种群演化的主要路径,通过衡量种群内企业创建(进入)比率(foundingrate),退出(死亡)率(mortalityrate)来说明种群的涨落,他们把种群密度作为决定种群内企业生存条件的关键参量,并提出种群内同时存在竞争和合法化两个过程,密度正是通过作用于这两个过程达到决定进入种群的企业生存率和死亡率高低的目的。企业种群(organizationalpopulation)是指由同一地域同行业企业或者产品具有类似功能的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集。\n组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Hannan和Freeman,1989企业种群(organizationalpopulation)也可以用生态位概念解释。Hannan和Freemanz在1989年从整个种群的角度,提出一个种群构成一个生态位,企业种群可以看作由处于多维资源空间上的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企业簇组成。\n三篇文章1报业组织种群演化中的密度依赖(Carroll&Hannan,1989)3来自优良股:职业生涯和新企业形成(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2创业活动的社会结构:美国鞋业的地理集聚,1940-1989(Sorenson&Audia,2000)密度依赖创业研究的递进\n报业企业种群演化中的密度依赖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研究问题用密度依赖模型来解释企业种群变化规律。密度的概念密度=F(合法化过程,竞争)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研究的背景与意义Carroll1984;HannanandFreeman1989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本文就是从组织创建率与死亡率这两个方面来解释这条曲线,并从实证上来验证这样的解释。创建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并非单调变化企业数量时间\nHannanandFreeman1989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竞争占主导高创建率低死亡率合法化过程占主导高创建率低死亡率种群密度低高研究问题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研究方法通过对9个报业的样本(共5200家报业组织,3个国家)的分析其创建率与死亡率从实证上验证作者的模型。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内容框架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内容框架1组织演化中的合法化与竞争2组织创建率与死亡率的密度依赖模型3前人对密度依赖问题的研究5数学模型4报业组织的研究设计6结论7讨论\n组织演化中的合法化与竞争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种群密度时间解释一——短暂性资源解释二——技术因素(社会的、物质的)解释三——种群密度特殊的变化轨迹影响合法化与竞争过程合法化与竞争是组织理论中主要的变化机制Hannan&Carrol认为合法化可以用“想当然”来最好地定义它,也就是当前社会制度和其他要素接受一种组织形态作为一种“合理的”的风险存在的程度。制度理论认为当代制度关系是塑造组织(企业)的强有力的标准化力量((Meyer和Rowan,1977)。合法化增加了一个产业里现有企业和潜在创业者可获得的资源的数量,同时也减少了配置这些资源以便创建新企朴的成木.从而合法化有助于提高组织创建率和存活率。\n组织创建率与死亡率的密度依赖模型非密度依赖的模型例如:时间指数模型简单线性模型——Logistic模型(TumaandHannan,1984)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组织创建率与死亡率的密度依赖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创建率(Hannan,1986)——死亡率(HannanandFreeman,1988)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组织创建率与死亡率的密度依赖模型本研究的估计模型在实证分析中验证了非线性模型要比线性模型更好地解释了问题;以及密度的转折点是否在我们观察范围内出现。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前人对密度依赖问题的研究研究者行业贡献HannanandFreeman,1987,1988美国国家工会验证创建率与死亡率的密度依赖,并且证明非单调的模型更好HannanandFreeman,1989美国半导体行业证明行业中企业退出率(死亡率)的密度依赖符合模型,但是发现密度对进入率(创建率)有一个单调正效应。Carroll,1987美国本地电话公司支持模型Mitchell,1987医疗影像诊断行业支持模型Tucker,Singh,Meinhard,andHouse,1988自愿者服务组织创建率在增长时符合模型,死亡率则与密度的关系与模型切好相反。Delacroix,Swaminathan,andSolt,1989加州酒业完全相反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不一致的原因研究的时间宽度问题缺乏在行业初建(低密度)时的数据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研究设计与数学模型自变量:密度因变量:创建率死亡率控制变量:企业年龄政治动荡(虚拟变量)前一期的创建率前一期的死亡率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结论-创建率\n结论-死亡率\n我的问题——种群密度与创建率、死亡率变化谁是因谁是果?种群密度是时点的创建率与死亡率代表的是一种趋势问题:因为在种群密度低的时候,合法化过程占主导,组织的创建率高而死亡率低,所以导致下一阶段的种群密度变高;而在高的种群密度的情况下,竞争因素占主导,组织的死亡率较高而创建率低,进而导致下一阶段的种群密度保持不变或降低。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过程,根本不需要考虑每个企业本身,比如企业的创立者,企业的资源等等。下面两篇文章给出了一些参考答案Carroll,GlennR&MichaelT.Hannan(1989)\n创业活动的社会结构:美国鞋业的地理集聚,1940-1989OlavSorenson&PinoGAudia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研究问题为什么产业集聚能够长期存在?——创业机会多样化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研究的背景与意义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创业机会的多样化:默会知识的获取重要的社会关系的获得自信的构建经济效率的结果(工业区位理论)产业集聚原来本研究所以,现有生产的地理分布就会影响创业活动。\n文章内容框架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A介绍B鞋业的地理集聚C对鞋业地理集聚的解释D鞋业死亡率\n介绍——对于产业集聚的解释研究者理论基础观点Myrdal,19S7;Arthur,1990;Krugman1991演化观点集聚区内企业的绩效好(企业寿命长)在产业集聚区的周围更容易出现新建企业(低死亡率、高创建率)Weber1909;1928经济学观点强调企业高绩效,尤其是低的死亡率(是由这个地理位置所带来的效率)1、当重要资源稀缺时,接近稀缺资源,可以降低这些资源运输成本2、专门技术Smithies19413、接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Marshall,1922;Chinitz,19614、劳动分工的深化Krugman,1991;RotembergandSaloner,19905、共同的劳动市场Scherer,1984;Saxenian,19946、知识外溢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关注创业机会结构是产业集聚长期存在的动力。结构对等组织的本地集聚增加了潜在创业者的存量,从而增加了创建率。忽略了组织间的竞争以及结构对等程度这个维度(Hawley,1950;HannanandFreeman,1977;Burt,1992)传统理论的局限本研究创业信心构建默会知识社会关系\n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生态位被很好的定义企业的成产活动类似往往是独立的公司,不是分公司的形式关键原材料单一——皮革劳动密集型配送渠道——鞋店小企业主导的产业(家族企业)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鞋业的地理集聚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19401989与人口分布无关——(接近劳动力市场与消费者市场的理论不成立)与所处的州无关不同的聚集区只生产女鞋或男鞋\n对鞋业地理集聚的解释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观点解释能力不强的原因考虑运输成本同时考虑原材料与消费者鞋业的运输成本在最终产品的成本中所占比重低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劳动分工更加深入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知识外溢劳动密集度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而降低,而且鞋业生产不需要特殊技巧组织动力学竞争淘汰了那些选址不合理的企业也就是说越接近竞争者,存活率越高。但是在鞋业中无法观察到,事实上是集聚密度越高的地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死亡率越高\n局部密度&死亡率局部密度(LocalDensity)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权重,对企业结构对等度的衡量距离\n鞋业的局部密度的描述统计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度量——死亡率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Tuma和Hannan,1984\n估计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估计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结论-1在聚集密度越高的地方,死亡率显著地高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创业的社会结构——创业者来自于现有企业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创业信心构建默会知识社会关系只有在该行业中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成功经验与成功的创业者的接触(社会关系)具有行业经验更容易获得资源\n组织创建率集群的局部密度显著提高了组织的创建率(非单调的)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研究结论通过对美国鞋业1940~1989年间的组织创建率与死亡率的研究,发现在这个产业集聚区,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产业集聚同样也带来了的创业机会的多样化,是这个原因使得这样的产业集聚能够长时间维持,而非传统理论所讲的生产与配送的经济效应。OlavSorenson&PinoGAudia(2000)\n来自优良股:职业生涯和新企业形成Burton,Sorenson&Beckman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n研究问题创业依赖于创业者原先所在企业的社会结构位势。原先的企业高位势往往意味着能够识别市场机会,并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创企业的不确定性。企业高位势与企业最初的战略以及获得外部资金的可能性有关。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n创业多来源于已建企业?新建企业需要资源(社会的、物质的),若不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则需要新的想法,并且最重要的要克服资源提供者的怀疑(不确定性);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则可以简化资源的获得。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n所以,创业是一种组织产品原有企业的技术与背景是创业者的信用基础。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信息、资源信誉创新或创新产业化的困难创业者>>>>>>创业原先企业\n理论综述(1)——社会学理论来源主要观点本研究社会学——新企业的产生A-创业可能性依赖于社会机构以及创业者在其中的位势(Stinchcombe,1965)将个人与企业的社会结构特征通过一个新的社会学视角结合起来——创业者所在原企业的社会结构位势B-动态观——依赖于社会结构中的机会与资源的分布(Light,1972;Hannan&Freeman,1977;Aldrich&Zimmer,1986)C-生态学传统——关注企业而非个人的社会结构特征(Brockhaus&Horwitz,1986;Herron&Robinson,1993)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n理论综述(3)——经济社会学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理论来源主要观点本研究经济社会学——技术创新的地理外溢效应(研究水平差异<地理维度>,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创业率与创新率)A-专利产生率与同地区企业间的正相关关系(Jaffe,1993)重点不在于区域与行业的差异(横向),考虑纵向的差异(位势、声誉或可视性)B-硅谷的组织安排与文化促进了高创业率(Saxenian,1994)C-组织生态学——高种群密度地区更容易产生创业(StuartandSorenson,?)\n理论综述(3&4)——组织管理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理论来源主要观点本研究组织管理学——组织间的个人行为如何形成组织行为,进而形成产业动态(对所处企业的影响)A-职业生涯所形成的管理前景与感染力(Gunz&Jalland,1996)研究离开原企业的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对于创业的影响B-管理者行为超越企业边界就可能产生想法与创新的扩散(Baty,Evan&Rothermel,1971;Pfeffer&Leblebici,1973;Boeker,1997;Sørensen,1999)职业生涯如何影响创业过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经验)职业生涯中的工作类型对创业经验的影响(Shane,2000;Jones-Evans,1996;Cooper&Dunkelberg,1986)研究创业者所在原企业的身份(社会结构)是如何影响创业过程的\n本文的贡献关注信息与声誉创业者原工作企业及其对创业过程的影响新创企业最初的战略对于创业过程的影响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n样本:硅谷的新创企业企业的新创(最初)战略,尤其是是否引入创新的战略新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能力创业者的职业生涯(原所在企业的位势(身份))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因变量自变量\n假设1、原企业的声誉与新创企业是否引入创新正相关2、创业者团队的原企业的声誉与企业在初创时引入外部资金正相关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n结论创业者的职业生涯中原企业给创业者带来了信息与声誉优势对于创新与外部投资者的作用是显著的Burton,Sorenson&Beckma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