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0 KB
  • 90页

湖南大学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五章 生态工程ppt课件

  • 9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第五章生态工程\n第一节生态工程概述生态工程的产生有着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全球生态危机爆发和人们寻求解决对策并对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生态工程产生的背景\n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粮食供应不足等,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由于高度的工业化和强烈集约型的农业经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n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对改善环境的技术深信不疑,认为可以通过实现无废物(zerodischarge)目标来解决问题。然而,治理环境污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此外,某种环境净化技术很可能将污染物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中去,\n因而,种种原因使得运用常规方法不能实现无污染目标。于是人们试图运用生态系统的某些功能,如生物净化功能以实现降低污染和保护资源的目标,这样产生了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研究。\n在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一种由于人口增长、资源破坏、生产不足和环境污染共同构成的综合症。这些国家不但需要保护资源和环境,更迫切地需要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供养日益增长的人口。\n现实条件使得这些国家必须立足于本地资源和条件去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和技术,生态工程正提供了这样一种实现低耗、高效、无或少废生产适用技术的发展战略。\n二、生态工程的定义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于1962年由美国生态学家H.T.Odum首先使用,他定义为“人类通过运用少量的辅助能而对以自然能为主的系统进行的环境控制”,1971年他又指出生态工程即是人对自然的管理,1983年,他修订此定义为设计和实施经济与自然的工艺技术(Odum,1963,1971)。\n此外,国外不少人还提出生态工艺(ecologicaltechnology或ecotechnology),定义为在深入了解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最少代价和对环境的最少损伤,将管理技术应用到生态系统中(Strascraba,1993;Strascraba&Gnauck,1985)。\n尽管在60年代初就出现了生态工程的名词,在国外70年代初,也有两方面的研究与生态工程的研究有关,一是替代农业研究,一是环境工程研究,但这些研究并未明确使用生态工程的名词。\n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在70年代末对生态工程提出了较完善的概念,对生态工程理论及在工业发展中的实践意义作了阐述:\n由于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受干扰并迫切需要采取保护政策,促使我们不得不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及资源物质系统之间,寻找多方相互依赖的特点,从而近年来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前沿,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合,是当前国际上处理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n例如工业城市生态学是近年来开展的典型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在此复合系统中,包括复杂的物质能量代谢系统及地质化学循环系统,并密切地与废物管理、营养物质循环和区域性食物供应系统相联系,通过连接三个系统的循环关系,可以及时有效地将人类和动物的废物返回到土壤,把工业废物加以分解或再生,它所依据的机理就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持续环链结构的功能运作过程,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工程(马世骏,1979)。\n他强调生态工程是生态学的原理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原理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再生和循环。\n按照马世骏教授1984年对生态工程的较详细和明确的定义,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和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的目标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n三、生态工程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生态工程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科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分支科学之一。传统生态学的研究在20世纪30、40年代取得很多重大进展,特别是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建立,使系统信息学的思想在生态学的研究中发展,同时各分支科学进一步横向互相渗透,传统的经典科学得到了全新的更新和改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n应用生态学的各个分支,如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等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这些为生态工程概念的完善和生态工程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工程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生态工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n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生态工程的主要理论、概念和方法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自组织论等相渗透,以整体观和系统观为指导,对以分析为主的传统生态学进行综合,吸收了物理、化学、生理学、毒理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就,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n生态工程对基本生态学的理论建设及验证有极大的贡献。图5-1对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及生态工程之间关系做出简单示意。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都是生态工程基础,但并不能完全定义它,生态工程反过来将生态学理论和管理实践反馈给理论和应用生态学。\n进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种群生态学等等资源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监控生态风险评价生态毒理学等等生态工程设计、恢复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图5-1生态工程与理论生态学及应用生态学的关系\n四、生态工程与其它相近领域的对比⒈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engineering)环境工程早在1960年就被提出,并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侧重于运用有关科学原理解决污染问题,其内涵通常涉及对能源和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n例如建立各种反应池(tanks),除尘器(scrubber),过滤器(filters),化学沉淀池等装置消减污染物质。环境工程中的一些技术虽然使用的是生态工程的方法,但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并不以设计生态系统为目标,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目前还有一定距离,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n⒉生物工程(biotechnology)生态工程的另一个同义词是生态工艺,但这与生物工程(biotechnology)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工程通常是指运用遗传学原理,生产出有特定功能的生物新品系或有机体,它与生态工程所使用的手段、原理、设计方法都不相同。\n但这两门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可比性,生态工程现在的发展程度与20年前生物工程的发展有相似之处。生物工程出现之前,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生物工程所使用的原理和技术;现在,生态工程以生态学为基础理论,通过运用和发展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各项工具,发展本领域。\n尽管生物工程的研究取得了巨大和可观的进展,但许多学者和环境管理人员相信,它并不能成为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工程可能会通过地球上现有的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解决生物工程所经历的局限性,从而得到更深刻的注意。\n⒊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ecology)生态恢复是一个修补人类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的过程。恢复生态学研究如何帮助恢复和管理地区的生态学的完整性,包括保证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各种生态过程和结构、历史和区域的一致性、及可持续的文化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变化。\n在欧洲,恢复生态学最早基于生物工程的概念,将各种植物的使用作为工程材料。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有密切关系,不同主题的恢复生态学有设计生态系统的目标,但与生态工程相比,它缺乏两个生态工程的基本标准,即可以识别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能力,和同时以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进行设计的基础。\n一个地区的完全生态恢复得以重建的范例几乎没有,区域的生态恢复研究通常只是针对生态系统的某一成分,如恢复或移植植被制止土壤流失,保护野生动物,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等。\n第二节生态工程使用的有关原理和遵循的原则生态工程应用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来设计生态系统,并有遵循一系列与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有关的原则来管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有关理论以在前几章节中已作了阐述,为深入理解如何建设一项生态工程,现简要归纳如下:\n⑴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创造,只会发生形式上的改变。\n⑵生态系统储藏着可以识别不同对象和特征的信息,这些信息储藏在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本质内,例如,一棵树从雨水中获得信息,通过改变树叶的大小(生长)和其它可见或不可见的特征,作为对这一信息的回应。\n⑶生态系统具有耗散的结构,即能量和物质不断从高级水平向低级水平退化,从有组织形式向无组织形式转化,系统内熵值不断增大。\n⑷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物质和信息开放的系统,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挥功能,是因为有不断的能量输入,及地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因而,生态系统易于受到外来输入的攻击,例如,一个湖泊生态系统需要有恒定的来自太阳辐射能的输入来抵制由于对外开放造成的系统营养的损失。\n⑸生态系统可以成长。由于物质和能量的输入,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熵值的增加和减少使得生态系统有一个稳定的成长过程,并达到动态平衡的阶段。\n⑹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反馈系统,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彼此互相影响。⑺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结构。⑻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组织的能力。\n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有与其它工程措施不同基本的原则。\n首先,生态工程的建设有应用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自我设计和组织能力。当一些变化发生时,自然系统中的物种发生重组或替代,一些被选择,另一些被淘汰,食物链重新被组织起来,最终一个适应变化环境的新系统出现了。\n人类通过提供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物种参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然后由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然系统最终发展并完善新系统,使之达到稳定,例如,一个套种的农业生态系统便是通过人为手段加速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过程。\n通过使用生物物种、群落,甚至小型的生态系统,然后依赖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能力,完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建设是生态工程有别与其它工程的特征之一。其它的工程措施往往需要添加设施或设备来转移或去除污染质,而这些设施设备并不能由生态系统所控制。\n其次,生态工程是进行基础生态学研究的工具。理解一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最好办法是亲自组装这一系统,生态工程基于已知的生态学原理,建设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手段使得我们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理解和验证有关的生态学原理。\n第三,生态工程的建设特别强调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不是其中的若干物种或成分,需要综合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使用建模、边际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并处理设计生态系统中所遇到的问题。\n第四,生态系统是以太阳能为支持的一个自我发展的系统。系统在萌生之后,几乎全部依靠太阳能,通过自我设计和组织的能力来发展。\n现代的环境技术大多依赖于不可更新的化石能源,而生态工程在设计和建设的开始时,需要使用部分的不可更新能源,然后赖于太阳能系统能量,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发展。因而,生态工程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积极保护不可再生能源。\n第五,生态工程选择能满足人类的生态系统,以及那些适应于现存的生态系统的人类需要,来设计新的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的方法是一项保护生态和环境,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持续发展的战略。\n一、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第三节国内外生态工程研究及发展⒈国外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n20世纪30、40年代起,随着大型农业机械出现,化学工业的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也促使农业新品种不断涌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畜产品得到大幅度增加。\n这种以开发廉价化石能源及使用工业技术装备为特征的集约化农业被称为常规农业,并在60年代达到鼎盛。进入70年代后,常规农业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n⑴常规农业能量消耗过高,能量投入的边效益过低。在石油价格大规模上涨阶段,是问题直接表现为农田能量产投比值下降,农业成本过高而经济效益下降。例如:\n⑵土壤资源发生衰竭,特别是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风蚀和地下水过量开采等。⑶常规农业使得动、植物品种单一,结构单调,加重了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与蔓延。\n⑷大量化学物质的投入造成土壤、水体和农产品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不但影响到农业生产条件的维持能力,还威胁到农产品持续供应的可能。\n⑴有利于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及生产力的耕作制度及施肥方式。其中主要有将豆科牧草和豆科作物引入作物轮作体系,利用覆盖植物保持休闲期的地面覆盖和注意等高种植,以及进行浅耕等。替代农业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n⑵对病虫害及田间杂草进行综合防治,以及利用作物分泌化学物质来控制杂草等。\n⑶其它措施:选育新的潜力大的作物品种和适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家畜品种,农牧综合经营或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开发生物能源,发展节能技术,以及充实或扩大某些生物学作用等。替代农业试图将常规的石油农业和现代的农业生态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自身的技术体系,但这一目标始终难以达到。\n西欧各国的替代农业研究,着重于生物农业和生物动力农业,其中畜牧业占很大比重,主要由科学家和农场主结合进行。亚洲国家也开展了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建设,例如菲律宾的马雅农场,泰国的蜀农场,是实行立体种植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代表。\n⒉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农业生态工程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中开展的最为普遍的,通过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的共生原理,多种成分互相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等原理的有效运用,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n我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①研究对象广泛,系统综合,这与西方国家的生产和专业化不同。我国的农业无论是农户还是农场都普遍实行综合经营,因而农业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各种产业的综合体,除了一般种植用菌业、畜牧外,还包括水产养殖,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养殖,果林与作物的间作和某些手工业和加工业在内。\n例如我国南方的农业生态工程试点都是以农户或农村为单位,进行农田与庭院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的建设,包括稻麦轮作、稻田养鱼、水产品立体养殖、畜禽养殖、食用菌养殖、再生饲料工程、再生能源工程等方面,构成了一个有多层次结构和网络状食物链的复合生态系统。\n②我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目标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n③注重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我国传统农业中的许多技术符合生态学原理,在今天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仍然行之有效,例如稻田养鱼、桑基鱼塘,这些具有十个多世纪历史的技术仍广泛地为我国南方地区所使用。\n而当代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以及软科学技术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常常与传统技术结合运用,不但易于被农民接受,而且适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复杂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n④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中还存在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问题和要求。一方面,我国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推陈出新,出现生产力水平更高的生态工程模式,对此缺乏全面的总结和进一步的理论概括;\n另一方面,我国的生态工程研究目前难以象其它工程那样根据可靠参数具体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定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案来。主要统计报表数据的不完善和不准确以及报表内容的简单,常常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参数收集与数据处理的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需要完善与统一。例如对全国及区域性农业生态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统一等。\n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①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范围和研究的广度、深度更加扩大并加深,其中,水体立体养殖生态工程、节水农业生态工程、污水灌溉生态工程、保护地蔬菜生态工程、混林农业生态工程、土壤处理系统生态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大型畜牧场粪便处理环境治理工程以及水土流失地区小流域治理工程等方兴未艾。\n②研究内容向着规范化和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第一,对农民自发建立的生态工程类型、模式和效益的调查与分析;第二,村、乡、县三级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与规划。但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只是开始阶段,缺乏具体的规划工作和配套技术,可操作性较差。\n③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和建设将更紧密地与农村的综合开发、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目前农业生态工程涉及的仅是农村的大农业部分,随着农村产业分化,非农业比重将不断上升,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将对农业和非农业两种经济同样起到促进作用。\n因此,农业生态工程的广泛和迅速发展与非农生产的第二、第三产业密切结合,并使得有可能在农业生态工程基础上发展成农村生态工程。例如建设大规模的渔业生态工程,不仅需要考虑鱼的产量,而且要解决好运输、销售、贮藏等问题。\n因而我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涉及的将不只是农业本身,而几乎是农村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研究内容更加综合化,并与管理系统密切结合。\n二、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处理与利用的生态工程1.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的特点环境保护生态工程以整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目标和全面规划一个区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具有整体观;\n另一特点是通过调控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而各种外部因素,如控制污染源、输入物质与能源量等,仅仅是工程设计的条件,并不过分限制工厂和生活区的排污量,从而避免激化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n环境保护生态工程是通过分层多级利用,将污染物质资源化,从而变废为宝。生产与净化相结合,不仅可以处理三废,同时在生产上也能增产节约。由于生态系统中输入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能,仅需少量或无需化石燃料或电力作为辅助能,因而投资和运转费用低廉,同时,处理污水和废物的结果可以生产商品,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和环保投资和运转费用不足的地区和部门使用。\n此外,运用生态工程原理治理环境,不产生或少产生使污染物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介质的问题,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通过层次的优化组合,根据本地已有的但未与环保项目相连的生产项目和技术,或引进外地或国外应用过得胜产项目或工艺,或少量创新项目和工艺。这种基于大量已有和成熟的生产项目及工艺的组合,使技术措施相对简单,从而使这一类的生态工程易于被接受和吸收。\n2.国外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的研究国外在环境保护及污染物控制防治领域的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有很多,特别是对污水处理与湖泊、海湾的富营养化防治更为突出。传统的环境保护工程对于局部环境污染进行防治,往往将污染质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介质,或从一处搬至另一处,\n例如冲污,硫酸有机质及营养盐被排至另一水体,一些污水处理厂或车间,处理污水需要动力能源和化学药品,而生产这些能源和药品又造成或增加新的污染,从而使接纳其转移的污染物地区或环境受到污染。\n采用环境保护生态工程,能源主要取自太阳能,并多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生物体作为设备(例如生态系统中某些自然的或人工的生物种群、群落等),投资少、运作费用低,并且不仅产生环境保护效益,还可以产生一些产品,具有经济效益。因此,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的生态工程研究和应用正在迅速发展。\n美国的污水处理生态工程,1968年开始,就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摩洛赫得市研究应用河口区的池塘污水处理生态工程,特别是处理城市污水与海水混合水。20世纪70年代还在佛罗里达州的Garimsville处试验和调查了种植柏树并使之成林的湿地,来处理水中的营养盐,使之循环并保护湿地的生态工程,结果去除了进入湿地污水中50%以上的有机质、营养盐和金属元素。\n在俄亥俄州研究和应用了种植蒲草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用以处理煤矿所排含有硫化铁酸性废水的生态工程,处理后的废水的含铁量减少了50~60%,电导率和pH值均得到上升。自1982年起,对密西西比河以西大平原上伊利诺州的LakeCountry以及芝加哥以北地区河流及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以及湿地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效益,并为此进行了程序设计,建立了技术和管理项目以及生态数学模型。\n在防止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在伊利湖北部的河湖接合部和老妇河河口地区的湿地上,建立了生态工程试验基地,测试这些河湖交界湿地生态系统对陆地上与其下游湖泊间化学和水文的缓冲及净化作用,探索如何最有效设计其沿湖湿地,并结合湿地上的水文、化学及生态过程等一系列资料建立数学模型为设计服务。\n麻塞诸塞州建立了沼泽及盐滩的生态工程,处理陆上所来废水,防止海洋的富营养化,通过有机质矿化、沉积物的吸着、动植物的生产及消耗、化学物质的沉淀、挥发性物质转移至大气和与卤族元素的化合反应等,减少入海污染质。\n丹麦自1972~1976年开始研究并试用Glums湖富营养化防治的生态工程,建立了生态模型,结果去除了进入湖中污水内90~98%的磷,1976~1981年又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改进。\n在瑞典,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受到极大重视,为防治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并日渐突出的湖泊和沿岸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各城市分别应用机械、生物和化学三个步骤来处理污水,在20世纪80年代就为此类工程投资约5亿多美元,其中涉及到的污水处理生态工程包括利用污水作为肥料,用农田灌溉处理净化污水,建立许多温室,养殖多种水生植物,净化污水。\n荷兰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试验和调控一些小型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加直接摄食藻类和与藻类在阳光和营养方面有竞争的生物种类,以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另在一些居民区建立了若干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工程,设置一些垂直分布的充气和厌气土壤滤器纵向组合,并建立了营养盐流动的数学模型。\n3.我国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的研究1)无(或少)废工艺系统主要用于内环境的治理,例如在一些工厂和工业城市中的废物再生和利用系统,将废热源再利用,及工厂废水的净化再循环,达到无污染或少污染。\n2)分层多级利用废物生态工程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级生产过程的废物都变为另一级生产过程的原料,且各环节比量合适,使所有废物均被充分利用,如一些家畜饲养场所产生的粪便,配合沼气发酵、沼液无土栽培青绿饲料和蔬菜,沼渣再制混合饲料等几项生产项目和工艺组合。\n3)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废物循环和再生系统,例如桑基鱼塘式的生态工程。\n4)污水自净与利用生态工程例如污水灌溉是利用土壤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既净化了生活污水,又利用了其中的营养元素作为肥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缓解缺水矛盾有重要意义。另外,利用生活污水养鱼,使污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作为饵料肥料,促进了水产品的增产并处理净化了污水。\n5)城乡结合的生态工程在一定区域内,应用不同生产系统分层多级利用废物,如城市粪便、垃圾、家禽家畜饲养场粪便等制作沼气,再用作农田肥料或鱼塘养鱼饲料或肥料;一些食品及轻工工厂废物用作畜牧、水产养殖饲料,其废物在作农田肥料;以及一些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与利用。\n我国长期以来已有很多自发地废物利用、再生和循环的传统经验,例如生活污水粪便用作农田肥料或培植食用菌、养蚯蚓等,这些经验是发展生态工程的重要基础之一。但自觉研究、设计和应用生态工程,以生态学等多学科原理为指导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n在生态工程的原理、净化机制等基础研究中,从微观到宏观,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原理方面有独特的创见,例如生态工程的较完整的定义;生态位的充分使用,分层多级利用的理论和方法、复合生态系统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整体、协调、再生、循环原则等均是我国在生态工程理论和方法上的创见和发现。\n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类型和模式多样化,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主要薄弱的环节在于建立生态工程的生态数学模型,及应用计算机定性和定量模拟不同类型的生态工程,使之标准化和定量化。\n国外生态工程的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处理与利用工程上发展较快,对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比较薄弱,而我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同和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