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00 KB
  • 14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 1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2分,总分20分)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3、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4、现存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5、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6、r—对策生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7、物质循环:指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和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8、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9、营养级:是指食物链上的不同链节,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能来源。10、生态金字塔:是指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呈现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11、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12、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4、能效率: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15、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16、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17、肥力结构:是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18、立体种养:就是指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一种种植养殖结合模式。19、生物学放大作用: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20、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21、食物链:就是由日光能转化固定的食物能,经过一系列有取食、被取食关系的生物,从植物有机物开始被逐级转移而形成的生物链条22、顶级群落:是指群落演替的终点。23、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向环境中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使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24、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25、全球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的总称。26、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烃(CFCs)、水蒸气等可以使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这些气体有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上述气体为“温室气体”,由此产生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27、原生演替:自裸地上或深层水体下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n28、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29、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30、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雨。31、自然資源:自然资源 亦称天然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一切物质。32、生产环:是指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的食物链加环。33、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34、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生境的对策35、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贮存起来的过程。36、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37、群落结构: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状态称为群落结构。38、生境: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或生物类群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该特定环境即为该生物种或类群的生境。39、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平衡系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的协调稳定状态。40、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区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化的有序结构。41、生态死亡率: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又称实际死亡率。42、龄级比:若一个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则可按一定的年龄分组,统计各年龄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称龄级比。43、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保存有土壤和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2分,总分10分)1、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转换功能和价值转换功能(四大功能)。2、农业生态系统立体结构的三种主要类型是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3、食物链加环的类型有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多功能环和加工环。4、系统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是“白箱”和“黑箱”方法。5、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类群。6、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自然能和人工能。7、农业资源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8、四大自然圈是指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9、营养级之间的效率表有:In/In-1为能量摄入(林德曼)效率,An/An-1为同化效率,Npn/Npn-1为生产效率,In/Npn-1为利用(消费)效率。10、地球上总贮水量中,陆地生物和人类直接能利用的水大约只有万分之二,占地球总水2.6%的淡水中,能被陆地生物和直接利用的也不到淡水的1%。因此淡水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n1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12、碳循环有4条循环途径。13、作物生产力按照不同因子的影响可分为光合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个类型。15、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16、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发展到成熟期,其最后状态叫气候顶极群落。17、种群增长有指数增长型和逻辑斯谛增长型两种指数增长模型。18、使种群稳定增长的年龄结构中含有大量幼年个体。19、种群生态学以种群为单位,研究生物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20、食物链中,消费者可分为小型消费者和大型消费者。21、我国144亿亩土地资源中,现有耕地面积为15亿亩。22、生态金字塔特指能量金字塔,其次还有生物量金字塔和数目金字塔。23、含有大量幼年个体与较少老年个体的种群为迅速增长的种群。2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世界排名120位。25、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为4—5级。26、个体生态学以个体为研究单位,研究某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7、生产成果与资源投入量之比代表系统资源利用率。28、草原生态系统占陆地面积为42%。29、磷循环属于沉积性循环故应合理利用。30、生态学研究__生物__与__环境__之间的关系。31、竞争与捕食属于种间负相互作用。32、生态演替的两种类型为原生和次生演替。33、“IBP”代表“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34、衰退型种群是因为种群内含有大量的老年个体。35、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36、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资源危机。37、互利共生与原始合作属于种间正相互作用。38、生态系统中失调的标志表现在结构和功能的两方面的破坏。39、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农业生态系统。40、生态演替所能达到的最终状态为气候顶级群落。41、“MAB”代表“人与生物圈”计划。42、根据收益递减律,资源的投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43、生态金字塔依计量单位的不同,可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目金字塔。44、W>∑Pi(i=1,2,3……n)代表系统的整体特性。45、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46、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类群。47、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自然能和人工辅助能。三.单项选择题(各题所列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共10题.每题1分,总分10分)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A)A、4~5级B、6~7级C、7~8级D、9级2、以下哪种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D)A、猪B、牛C、羊D、水稻\n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为(A)A、南方多于北方B、内陆多于沿海C、平原多于山地D、都是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D)A、磷矿资源.B、钾.C、钙.D、水资源.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D)A、氮.B、氢.C、水.D、磷.6、根据收益递减律,资源投入量应选择(B)A、越多越好.B、适当点.C、越少越好.D、关系不大.7、草食动物牛、羊属于(C)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8、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9、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A、草B、小麦C、水稻D、牛10、森林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A、厄尔尼诺现象B、温室效应C、拉尼拉现象D、赤潮11、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C)A、原始合作B、互利共生C、捕食D、共栖12、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A、浓缩B、降低C、平衡D、毒害13、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是因为其中包含(A)A、生物组分B、环境组分C、太阳辐射D、水14、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A)A、15亿亩B、30亿亩C、144亿亩D、5亿亩15、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A)A、污染危机B、粮食C、石油D、化肥16、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较高是因为增加了(B)A、腐食食物链B、捕食食物链C、寄生食物链D、其它17、对磷钾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A)A、沉积型B、气相型C、中间型D、其它18、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19、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C)A、栖息地B、生境C、生物圈D、土壤圈20、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A)A、氮B、磷C、钾D、锌21、我国森林覆盖率为(B)A、50%;B、12.7%;C、33%;D、9%2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英文代号为(B)A、IBP;B、MAB;C、Ecology;D、E.C.G23.生态金字塔一般指(A)A、能量金字塔B、生物量金字塔C、数目金字塔D、都有24、生态演替所能达到的最终状态称(A)\nA、顶极演替B、先峰期C、过渡期D、衰退期25、W>∑Pi(i=1.2…N)代表系统的(A)A、整体性B、分散性C、均匀性D、随机性26、属于r-对策生物的是(D)A、恐龙.B、大象.C、鲸.D、昆虫.27、我国15亿亩耕地中,人均占有量为(D)A、1.2亩.B、2.2亩.C、1.7亩.D、0.5亩.28、属于气候生态型的是(B)A、水稻与陆稻.B、早稻与晚稻.C、粘稻与糯稻.D、都是.29、生物种间负相互作用为(C)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竟争D、共栖.30、下列元素在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循环的是(C)A、碳B、氢C、磷D、氮31、生产成果与资源投入量之比为(B)A、生态效率B、系统资源利用率C、能量效率D、都是32、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占陆地面积约(A)A、39%B、50%C、60%D、.69%33、生物种间正相互作用是(C)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34、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破坏了其(A)A、结构与功能B、群落与种群C、物质与能量D、其它35、森林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B)A、厄尔尼诺现象B、温室效应C、拉尼拉现象D、干36、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C)A、栖息地B、生境C、生物圈D、土壤圈37、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A、草B、小麦C、水稻D、牛38、要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净生产力,应多增加(A)A、腐食食物链B、寄生食物链C、捕食食物链D、混合食物链39、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D)A、磷矿资源.B、钾.C、钙.D、水资源.40、种群在资源无限制情况下的增长属于(A)A、J型B、S型.C、J与S之间.D、无规律.41、“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的英文代号为(A)A、MAB.B、IBP.C、Ecology.D、E.C.G42、农业生产中利用天敌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D)A、互利共生B、寄生C、共栖D、捕食43、钾损失的主要形式为(B)A、挥发B、淋溶C、土壤固定D、其它44、生物群落的演替从没有生物的地方开始称(A)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正演替.D、逆演替.4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D)A、氮.B、氢.C、水.D、磷.46、我国森林覆盖率为(B)\nA、50%.B、12.7%.C、33%.D、9%.47、森林生态系统土层肥沃是因为它有较多的(B)A、捕食食物链B、腐食食物链C、寄生食物链D、其它48、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C)A、原始合作B、互利共生C、捕食D、共栖49、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A)A、污染危机B、粮食C、石油D、化肥50、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同义词是(B)A、生物地理群落B、生态群落C、生物种群D、有机体个体5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C)A、有机体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52、种群处于最适环境下的瞬时最大增长率为(A)A、内禀增长率B、最适增长率C、最小增长率D、其它53、衰退型种群是因为其中大量包含(C)A、幼年个体B、中年个体C、老年个体D、都有54、氮损失的主要形式为(A)A、挥发B、淋溶C、土壤固定D、其它55、磷损失的主要形式为(C)A、挥发B、淋溶C、土壤固定D、其它四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列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共5题.每题3分.总15分)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有(A、B、C)A、物种结构B、时空结构C、营养结构D、信息结构E、资金结构F、社会经济结构2、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类型包括(A、C、D、E)A.基因性投入B.科技性投入C.资源性投入D.设施性投入E.保护性投入3、下列哪些元素的循环属于气相循环(B、D、E)A磷B氮C铁D碳E氧4、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调节途径有(A、B、C、E)A常规投入B结构调整C措施优化D信息投入E合理的消费方式5.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A、B、C)A、生态效益B、社会效益C、经济效益D、产量E、产值6、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A、B)A、CO2增多B、森林减少C、O2增多D、森林增多E、其它7农业资源具有的特性包括(A、B、C、D)A、整体性B、区域性C、有限性D、变动性E、多用性8、能量的主要形态有(A、C、D、E)A、日光能.B、食物能.C、化学能.D、动能.E、热能9、固氮的主要形式有(B、D、E)A、化学固氮.B、高能固氮.C、物理固氮.D、工业固氮.E、生物固氮10、土壤库包括哪些亚库(A、B、C、D、E)A、土壤矿物质.B、土壤有机质.C、土壤生物.D、土壤溶液.E、土壤空气\n1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A、B、C、D、E)A、生物构成特点B、环境特点C、稳定机制D、开放程度E、生产力特点12、生态系统结构包括(A、C、E)A物种结构B生物结构C时空结构D环境结构E营养结构13、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评价指标包括(A、B、C、D、E)A持续性B协调性C承载力D均衡性E稳定性14、r-对策生物的特征包括(A、B、D)A、个体小B、寿命短C、存活率低D、繁殖率高E、数量少15、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份包括(C、D)A、自然群落B、种群C、农业生物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16、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包括(A、B、C、D、E)。A、光B、温C、水D、空气E、土壤17、食物链类型在自然界中通常包括(A、B、C)A、腐食食物链.B、捕食食物链.C、寄生食物链.D、混合食物链.E、其它18、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D、C)A、太阳能.B、潮汐能.C、水资源.D、磷矿.E、钾.19、K-对策生物的特征包括(A、B、D)A、个体大.B、寿命长C、存活率高D、适应稳定的环境.E、扩散能力较低.20、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是(A、B、D)A、资源少.B、分布不均.C、过熟林多.D、蓄积量低.E、成熟林多21.生物群落的演替包括(A、B)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正演替.D、逆演替.E、其它22、近年来出现的生态危机包括(A、C、D、E)A、粮食B、环境C、资源D、能源E、人口.23、以下资源中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A、B)A、水资源B、空气C、钾D、辐射E、磷2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A、B、C)A、生态效益B、社会效益C、经济效益D、产量E、产值25、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发展到成熟期要经历的阶段为(A、B、C)A、先锋期B、过渡期C、顶极期D、中年期E、老年期26、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A、B)A、CO2增多.B、森林减少.C、O2增多.D、森林增多.E、其它.27、农用养份循环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包括(A、B、C、E)A、挥发B、水蚀C、降雨淋失D、沉积E、风蚀28、农业资源具有的特性包括(A、B、C、D)A、整体性B、区域性C、有限性D、变动性E、多用性29、我国大部分农区氮素普遍有余,而亏缺的是(A、B、C)A、钙B、磷C、钾D、硫E、硼30、地球目前出现的几大生态危机包括(A、B、D、E)A、人口B、粮食C、环境D、资源E、能源31、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D、E)A、太阳能.B、潮汐能.C、水资源.D、磷矿.E、钾32、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包括(A、C、D)\nA、生态系统.B、农作物个体.C、种群.D、群落.E、资源3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A、B、C)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变迁型.E、跃变型34、能量的主要形态有(A、B、C、E)A、日光能.B、食物能.C、化学能.D、电能.E、热能35、固氮的主要形式有(B、D、E)A、化学固氮.B、高能固氮.C、物理固氮.D、工业固氮.E、生物固氮36、土壤库包括哪些亚库(A、B、C、D、E)A、土壤矿物质.B、土壤有机质.C、土壤生物.D、土壤溶液.E、土壤空气37、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A、B、C、D、E)。A、生物组成特点B、环境特点C、稳定机制D、开放程度E、生产力特点38、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A、B、D、E)。A、辐射B、大气(气体)C、生物D、水体E、土体39、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生产力包括(A、B)。A、自然生产力B、经济生产力C、经济产量D、生物产量E、能量产量l五.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6分)l1、为什么说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l(1)系统的生物构成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品种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用生物,以及与之有关联的生物。l(2)系统的环境特点。l(3)系统的稳定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节稳定机制被削弱,代之以更多的人类调节控制。l(4)系统的开放程度。l(5)系统的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常比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为高。(6)系统服从的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服从自然规律,而且还服从社会经济规律。2、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何利用协调、和谐、平衡机制?l为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生产力,还必须具有整体观念,控制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实现生产力的整体优化。生态平衡控制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为此,生产结构不宜过于单一,某些生产项目从单项看可能并没有多大经济效益,但为整个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所需,因而也应当适当发展,食物链不宜太简单,否则就不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更新结合起来。经济平衡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周期内投入产出的平衡。第二,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第三,经济均衡发展。第四,控制生产规模。3、简述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l(1)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为目标。l(2)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l(3)鲜明的地域性和多样性。l(4)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l(5)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一开始就和经济学科结合使我国生态农业较好地处理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简述土壤库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n(1)能量和营养元素的保蓄。土壤库是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主要贮存场所,在极其复杂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中,它以巨大的库容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满足农作物世世代代所需的营养元素。(1分)(2)营养元素的供给与调解。营养元素的供给是土壤库的重要功能,而调解营养元素供给的速率是其自身运动规律的一种表现。(1分)(3)氮素固定作用。土壤生物亚库中存在着大量共生固氮菌(如大豆根瘤菌)和非共生固氮菌,它们可以把大气中的惰性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氮素。(2分)(4)净化环境。农业生态系统为防治病虫草害而使用了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生物降解。(2分)5、简述农林牧(渔)多业结合的重要意义(1)多业结合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树、宜草则牧,宜农则耕、宜水则养,这就决定了只有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才能充分挖掘水土资源潜力,使地尽其利。(2分)(2)多业结合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农、林、牧、渔及其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单元,各业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内在联系。如果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交互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必将大于各单元功能的简单相加。(2分)(3)多业结合与社会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不仅需要各种植物蛋白质营养,还需要多种多样的动物蛋白质营养,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享受,还需要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栖息场所。6、简述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的标准(1).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与环境资源组合之间互相适应,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群体之间能互相配合,科学衔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并实现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成为一个高效的、无“废物”的系统。(3).系统中各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输入输出平衡,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4).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5).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高的物质生产力和高的经济效益。7、如何提高能量转化效率(1)调整生物结构。就是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适宜的农林牧群落结构,合理选择和搭配高产高效的品种,保证最大的有效能产出。许多低产低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就是由于其生物群落结构不能适应当地资源特点,不能形成最大生产能力所致。(2)优化投入组合。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需要多种生活因素和投入资源的配合,其中某些处于最低量的因素和资源的数量变化对产出水平和转化效率影响最大。人工投入的辅助能如果能显著改善这些限制因子的供应状况或保证程度,将能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3)改善资源的基础状况。土地质量、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状况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能力和辅助能的效率有很大影响。(4)采用节能农业技术。减少耗能作业,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某些工业能投入,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这是当代技术进步的一个方向。8、简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n①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整个养分循环的开放程度较之自然系统大为提高。②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农业生态系统在耕种条件下,有机养分库加速分解与消耗,库存量较自然生态系统大为减小,而分解加快,形成了较大的有效养分库,植物吸收量加大,整个土壤库养分周转加快。③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较自然系统大大简化,植被及地面有机物覆盖不充分,这些都使得大量有效养分不能在系统内被及时吸收利用,而易于随水流失。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自然生态系统养分有效化过程的强度随季节的温湿度变化而消长,自然植被对养分的需求与吸收也适应这种季节变化,形成了供求同步调节的自然机制。9、简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①植被破坏削弱了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入渗过程,导致了水土流失及江河下游的季节性洪涝。②围湖造田以及排干沼泽、冬水田,低湿地等,使地表水体的蓄水、调洪、供水功能缩小,引起地区性的干旱化进程。③兴建大型的截留、蓄水、引水、灌溉工程,可改变整个流域的水平衡和水环境,导致相应的生态演替。同时,由此引起局部地下水位升降,可使流域不同部位盐渍化、沼泽化和干旱化同时出现。④过度开采地表和地下贮水库,使河湖干涸(he),地下水位出现漏斗,海水入侵等异常现象。l10、简述食物链加环时应遵循的原则l①填补空白生态位,增加产品产出。l②使废弃物资源化,提高废弃物的利用价值。l③减少养分的丢失浪费和能量的无效损耗。l④广开农民就业门路,增加经济收入。l⑤实现环境净化。11、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1)物质不灭、循环往复(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3)物质循环通常是在生物和环境间进行,生物在循环中占有特殊地位,没有生物物质就难以循环(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稳态机制,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12、简述限制因子定律在农业中的作用(1).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相交织的过程,因此,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都可能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对这些限制因子的克服就成为某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2).制定作物生产区划。农业资源具有区域分异的特点,不同区域内各种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因此,可以将不同耐性的作物种植在不同的区域内,从而形成不同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制度。(3).建立最佳的作物生产群体。利用不同作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耐性范围,可以建立起理想的作物生产群体,使各作物能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4).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限制因子原理能为施肥,育种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农业生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n13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系统的生物构成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品种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用生物,以及与之有关联的生物。(2)系统的环境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更多地受到了人类的调控、改造,人类一方面通过工程措施改造环境,如建水库,另一方面通过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改变环境,如建防护林、施化肥等。(3)系统的稳定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节稳定机制被削弱,代之以更多的人类调节控制。(4)系统的开放程度。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自然生态系统简单,便于人类管理,简化了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途径使得系统趋向更加开放;有意识的输入和输出增加,如化肥农药输入,农产品输出等,无意的输入和输出也会增加,如农药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开垦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5)系统的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常比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为高。(6)系统服从的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服从自然规律,而且还服从社会经济规律。(7)系统的运行“目标”。14、简述作物生产力估算的重要意义1.提供作物的理论产量,定量表达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水平下作物可能达到的生产能 力,预示农业的发展前景;2.为国家或地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及制定农业政策的依据;3.是估算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4.是揭示作物生育规律、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定量分析资源利用程度、生产 潜力、产量限制因素等的有效手段。15、简述土壤库的特征(1)是一个固相、液相和气相共存的三相体系,为生物生活提供了适宜条件。(2)土壤库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比较稳定。(3)土壤库内温、湿度变化程度比大气库低得多。(4)土壤库内的空气维持着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程度。(5)土壤库为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6)土壤库中居住着大量生物种群。16、简述土壤库的生态管理措施l(1)依据最大生物量原理。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适量。 l(2)建立生态固氮体系。豆科植物可以减缓有机质下降,并增加土壤氮素。 l(3)增加生态系统的再循环指数。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在不施化肥,少施农肥的条件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有机质下降的趋势。l(4)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保持土壤肥力,并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从宏观上调控土壤肥力。17、自然环境包括哪写组分,内容各是什么?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土壤环境、水源环境、地理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内容分别是:(1)气候环境。气候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降雨、空气等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2分)(2)土壤环境。包括土壤质地,物理性状,营养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性等。(1分)\n(3)水源环境。如水面养殖、灌溉等。(1分)(4)地理地质环境。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经纬度、海拔高度、海陆分布等。(1分)(5)生物环境。包括各种农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分)18、次级生产在农业生产中有何作用?(一)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在农作物生产的有机物中,70%一90%作为产品从农田中收获取走。(2分)(二)生产动物蛋白质食品,改善膳食组成我国人民综合畜产品的占有水平与世界某些国家相比,或与应有的食物营养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动物性食品富含蛋白质,如猪肉含16%一20%,大米仅含7%,特别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在动物性食品中含量较多,对改变膳食结构,提高消费水平有很大意义。(2分)(三)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提高产品经济价值农副产品经过动物消化后,其粪便排泄物易于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l19、试述农林、农牧的关系 农林之间——森林可调节气候,增加大气湿度和降水量,使农业生态系统内水分输入增多。森林可涵养水源,保护土地资源不受和少受风、沙、水的侵蚀减少水分、养分的非生产损耗,森林可提供燃料,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使秸秆得以还田。  作物生产力的动态研究则指作物生育规律,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对定量分析资源利用程度,生产潜力,生产限制因素等是一种有效手段。牧业生产各种畜禽产品并为农业提供畜力和肥料。牧业是作物库向土壤库转移物质的中间环节——畜牧库。20、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有何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有些地区缺磷,氮磷比例失调,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只有实现资源与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结构的最适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系统生产力(2分)。土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我国85%以上的农产品来自仅占国土面积11%的耕地。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土难以开发利用。我国农用土地占土地面积的56.6%,低于世界平均66.6%和发达国家80%左右的比例。土地资源不仅短缺,且质量较差,受到严重破坏。现有耕地中三分之一存在旱涝、盐碱化,土层薄等明显障碍因子(2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和数量短缺是我国农业系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耕地亩均水量13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值的1/2,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1分)。充足的光热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条件。大于10℃的有效积温3400℃以上,能复种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7%,占耕地72%。光热水同季,年内配合协调使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气候生产潜力(1分)。21、简述21世纪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l微生物防治法。通过菌类和病毒本身或提取物,使有害生物致病,从而达到对有害生物的防治。  l\n激素防治法。生产出一些具有和天然动植物激素相类似的物质,用于病虫害的防治,其特点是高效、针对性强、毒性低、无污染。l复合生物防治法。将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防治面广、高效的目的,如G-P,为菌类物质提取物复合生物杀虫剂,由灰绿拟青霉素U-2菌发酵浓缩液和白蔓陀罗、花椒提取物配制而成,以防治大豆蚜虫中取得理想防效,也可有效控制菜蚜的危害。  自然防治法。通过对害虫天敌的研究、引进、释放和保护,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将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l基因控制技术。病原物的致病性通常是由基因控制的,通过这些基因的调控,使病原物的形状发生改变,从而使其不产生致病的作用。2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l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l2、具有一定的结构。群落本身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l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不断运动,群落也是如此。l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以有规律的形式共处,即是有序的。 l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和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l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l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23、什么是生态平衡?为什么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l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在大自然中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烈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这个平衡的维护,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24、简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1.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土地、水、气候等)2.农业品种的繁育及其高效种养技术:优质、高产、抗逆3.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4.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技术5.农业信息化技术六论述题(15分)1、农业生态系统立体结构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之。一、立体种植类(1)、农林间作型。(2)、胶茶(胶椒、胶药)间作型。\n(3)、农作物高矮间作型。(4)、沟垄(畦)结构与立体种植。二、立体养殖类三、立体种养类有种有养,种养结合。(1)、稻鱼结构或稻萍鱼结构。(2)、垄稻沟鱼结构。(3)、果菇、蔗菇结构。(4)、林、鱼、鸭结构。2、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1)改善次级生产者构成,充分利用初级生产物A、发展食草动物。B、充分利用水面等非耕地,开发非耕地生产能力。C、充分利用腐屑食物链。D、有效利用分解能。(2)协调饲料量与饲养量的关系,提高转化效率(3)选择最佳配合饲料,科学喂养。3、试述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何作用?如何合理使用各种人工辅助能?(1)辅助能量在现代农业的初级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加辅助能投入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机能、提高初级生产力。(2)人工辅助能投入使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促进农作物对日光能的吸收利用和转化,解除环境限制因素的制约。(3)提高辅助能利用效率是降底初级生产成本提高净生产力的关键之一。(4)避免工业辅助能对环境资源、土壤性状的破坏,是充分利用辅助能增加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合理施肥以补充农作物的矿质营养,合理排灌以调节农作物水分代谢,科学间套作以从空间和时间上协调农作物个体和群体的矛盾等。主要途径之一是适量投入,谋求最佳经济生产力。我们少数高产地区已出现化肥需求量越来越大,施肥效果下降的情况,这与片面追求高产、边际效应下降有关。适量投入工业辅助能既能提高辅助能的效率,也提高了净初级生产力。其二要注意工业辅助能投入的物质配比。化学肥料平衡施用:化肥机具与作物种类、品种、种植制度、栽培管理要优化组合,实现社会经济条件与自然资源要素的最佳耦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初级生产潜力。不恰当的使用工业辅助能虽然有时会暂时对作物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此以往可能会引起环境资源、土地资源破坏造成初级生产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