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7页

古浪县雨水资源化 论文

  • 7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古浪县雨水资源化摘要:以古浪县为例,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雨水资源化利用探讨。结合该区的“121”雨水集流现状,提出与地区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雨水利用对策,从而为高效利用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雨水资源化;探讨;古浪 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再生自然资源,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为保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到雨水资源的潜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到量水而行[1]。目前,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河西内陆区将要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生态需水将会急剧增长。因此,探讨以小流域单元的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对于实现雨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和保证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区域概况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102km,南北宽88km,总面积5103km2,区域内大靖河、古浪河属内陆河石羊河水系,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天然降水。分布空间大致与降水量的分布一致,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总人口为39.65万人,人口密度为78人/km2,人均年收入2 古浪县雨水资源化摘要:以古浪县为例,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雨水资源化利用探讨。结合该区的“121”雨水集流现状,提出与地区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雨水利用对策,从而为高效利用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雨水资源化;探讨;古浪 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再生自然资源,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为保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到雨水资源的潜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到量水而行[1]。目前,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河西内陆区将要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生态需水将会急剧增长。因此,探讨以小流域单元的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对于实现雨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和保证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区域概况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102km,南北宽88km,总面积5103km2,区域内大靖河、古浪河属内陆河石羊河水系,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天然降水。分布空间大致与降水量的分布一致,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总人口为39.65万人,人口密度为78人/km2,人均年收入2 129元/人。该区黄土覆盖相对深厚,垦耕指数高,农业生产以种植春小麦、洋芋为主,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农业沿袭广种薄收,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方式。年均降水量在352.30mm,蒸发量为1783.80mm,平均温度为5.70℃,无霜期142d,流域内无天然乔木林分布,人工植被为以杨树为主的人工林和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草地,其覆盖度为39.41%,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量巨大。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特别是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成为该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2区域降水特点2.1区域降水差异性显著该区域属黄土覆盖的丘陵沟壑地形,流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由于受地势影响,降水空间上分布的基本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多年平均降水量352.30mm,其中川滩区为200mm,浅山区为300mm,高寒二阴山区为350~450mm。南北相差250mm,南多北少差异大。在区域内的最高点乌鞘岭,是黄河水系金强河和内陆河石羊河的分水岭,形成了流域水资源的分配差异。2.2降水的年季分配不均且变率大区域降水年变化呈单峰性,秋雨集中,且秋雨稍多于春雨。≥10mm的降水出现几率少,雨季(5~9月)≥10mm降水日数10.90~15.40d,仅占同期雨日的17.30%~21.60%。古浪县的降水量在200~450mm之间,降水相对变率15%~24%。秋季降水为220.40~3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49%~54%,春季降水量为86~147.90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50%~24.80 %,因而造成春季干旱少雨,秋季暴雨成灾,雨水资源的分配极不均衡。2.3降水的不稳定性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有的年降水量多,有的年降水量少,年降水变率在15%~50%之间。300~500mm降水量出现几率是69%、500~600mm降水量出现几率是4%、200~300mm降水量出现几率是9%。变率越大降水越不稳定,一般降水变率在25%以上,农作物就会受到影响,变率达到40%,可能会有水旱灾发生。降水量不稳定是造成本区以干旱为主的水旱灾的原因之一。2.4降水有效性差区域年降水量不仅高度集中在秋季,而且多以暴雨或阵雨形式出现,很容易造成局部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降水可利用率很低,只有人为的重新调配降水,才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与降水相反,流域内蒸发相当强烈,年平均蒸发1783.80mm,并由南向北增加。一般情况下,年蒸发是年降水量的3~6倍,甚至超过10倍,所以干旱是威胁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2.5降水与作物供需错位区域内60%的降水多集中在7、8、9月份,而在3~5月作物播种期和幼苗期,降水仅占10%~21%。降水的总体分布有利于秋田作物,不利夏田作物。春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7%,非生育期降水量占这个时期降水的43%,在整个生育期春小麦接纳雨水为288~322mm,春小麦生育期需水量为357mm,水分总亏缺为69~35 mm,往往造成土壤水分缺乏,春小麦无法下种和苗期水分受到胁迫,需要积蓄雨水来进行补灌。3区域雨水资源化现状3.1梯田拦截雨水梯田可有效拦蓄天然降水,与坡耕地相比,可减少水土流失85%以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已建梯田0.41万hm2,每年可拦蓄天然降水114.20万m3,实现了雨水资源化,有效解决了农业干旱缺水问题。3.2集雨补灌自然降水是古浪县旱作农业区作物生长和水分供应的唯一来源。流域内年降水量352.30mm,降水的60%主要分配在7~9 月,与作物的生育期严重错位。为了提高有限的雨水资源的利用率,我县大力实施集雨节灌工程,共修建水窖2.47万眼,发展节灌面积0.42万hm2,并积极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农艺节水措施、工程措施,解决了降水与作物生长期错位的矛盾。3.3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微灌技术近几年,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成为古浪县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模式之一。建成的日光温室主要种植蔬菜、瓜类、花卉和蘑菇等,但是该区域地下水匮乏,温室冬季用水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地群众利用日光温室膜面集水,水窖蓄水,棚内微灌,形成以积蓄、微灌为一体的集雨微灌技术,已成为解决日光温室用水短缺行之有效的途径。3.4微型生态集水系统微型生态集雨系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微型集水区集雨,主要从坡长较短的自然坡面上收集雨水,坡长一般小于50~150m,雨水存储主要方式是小塘坝或水窖。另一种是结合小流域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的集水系统。古浪县地形结构复杂,自身形成许多小单元,在大于25°的坡面上,修建水平沟,鱼鳞坑等集水工程来收集流域梁峁带的径流和就地雨水。据观测,在年降雨量降水在400~500mm的半干旱地区水平沟径流量为每年15~57mm。我县南部山区的微生态单元集水系统,已初具规模,为微型生态集水系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力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4雨水资源化对策4.1改变现行水资源评价方法现行的水资源评价中,只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看待,而忽略了雨水的作用。而实际上,降水是流域水资源的唯一来源,而地表水和地下水只是降水的转化形式。对于一个特定的小流域,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流域的降雨、入渗、地形、土壤资料,以及现有的雨水利用方式和面积,那么,只需要补充一定的降雨径流试验,依据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办法,结合小流域的需水情况,从而对流域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初步评价。4.2把雨水利用纳入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开辟利用雨水资源,是突破地区水资源利用“瓶颈” 的有效途径。应把雨水资源纳入水资源的管理体系中,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中,应充分考虑雨水资源的作用,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把地表水、地下水开发,防洪和雨水积蓄利用结合起来。4.3调整水价,实现水资源市场化[2]水价过低,是阻碍雨水资源化的原因之一。使有些地方干部群众认为雨水利用是小打小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国家也不值得的花大力气投资建设。事实上,雨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高效的利用雨水资源可以得到很大的回报。4.4加大科技投入,保证雨水利用的资金支持[3]雨水的利用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工程,在资金投入上建议政府把雨水资源化列入重大投资项目中,采取政府投资、地方集资和个人投入的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制定相应扶持激励政策,通过鼓励企业投资,个人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快雨水资源化在全国的推广。4.5加强雨水利用的宣传教育与示范目前,人们对雨水的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何解决水资源问题,还只是习惯于修水库、打井提取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而对雨水的就地利用缺乏认识。宣传教育使人们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自觉参加到雨水的利用中。普及雨水利用知识,制定全县雨水积蓄利用规划,发掘适合于本地区雨水开发模式。参考文献[1]尚新明,常继青.甘肃中部地区雨水蓄积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6.[2]王玉太,于英武.山东集水节灌工程发展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3.[3]山仑,陈国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4]田媛,苏德荣.黄土高原地区的雨水利用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j].农村水利,2001,4.[5]冯智文.城市水资源利用与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