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MB
- 3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中文摘要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电能转换和电能重新分配的繁重任务,对电网的平安和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变电站作为输配电系统的信息源和执行终端,要求提供的信息量和实现的集成控制越来越多。因此,目前的变电站迫切需要一个简约的、智能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以减少投资,提高运行、维护效率。这些运行和管理的需求使智能变电站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开展新方向。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开展,开展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设计主要研究容如下:首先,阐述智能变电站的研究背景、根本概念及技术特征、研究现状,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主要支撑技术;其次,进展智能变电站技术特征及架构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原那么及技术特征,并对三层两网构造的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进展了详细的介绍,详细分析了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的构造;作为智能变电站的主要通讯手段,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IEC61850通讯标准进展了详细的介绍。在介绍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支撑技术、技术原那么、技术特征及通讯标准后,对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技术特征、组成架构进展了介绍,并对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进展了初步设计。最后,基于上述的工作,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监控系统进展进一步的研究,给出了智能变电站站控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及完成了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多层分布构造设计。并以220kV、110kV电压等级为例,给出了22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通用设计三层两网设计方案及11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通用设计三层两网设计方案。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架构体系,三层两网,IEC61850,在线监测系统AbstractSubsta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powersystem,itisresponsiblefortheheavytasksofpowerconversionandpowerredistribution,and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afetyandeconomicoperationofpowergrid.Substation,astheinformationsourceandexecutiveterminalofpower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system,requiresmoreand..word.zl
--moreinformationandintegratedcontrol.Therefore,thecurrentsubstationurgentlyneedsasimpleandintelligentsystemtorealizeinformationsharing,soastoreduceinvestmentandimproveoperationandmaintenanceefficiency.TheserequirementsofoperationandmanagementmaketheSmartSubstationbeeanewdirectionofsubstationautomationsystem.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puterapplicationtechnologyandmodernelectronictechnology,thedesignandresearchofintelligentsubsta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Themaincontentsofthisdesignareasfollows:Firstly,theresearchbackground,basicconcept,technicalcharacteristicsandresearchstatusofintelligentsubstationareexpounded,andthemainsupporttechnologiesofintelligentsubstationareputforward.Secondly,thetechnicalcharacteristicsandframeworksystemofintelligentsubstationtechnologyarestudied,andthemaintechnicalprincipleand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intelligentsubstationareputforward,andthearchitectureoftheintelligentsubstationwiththreelayersandtwonetworksisintroducedindetail.Thestructureoftheprocesslayernetworkandthestationcontrollayernetworkareanalyzedindetail.Asthemainmunicationmeansofintelligentsubstation,theIEC61850municationstandardofintelligentsubstationareintroducedinthispaper.Afterintroducingthemainsupporttechnology,technicalprinciple,technicalcharacteristicsandmunicationstandardofSmartSubstation,thetechnicalcharacteristicsandstructureofHVequipmentinintelligentsubstationareintroduced,andtheintelligenttransformerandintelligentswitchdevicearepreliminarydesigned...word.zl
--Finally,basedontheabovework,furtherresearchonsecondaryinstallationandmonitoringsystemofintelligentsubstationiscarriedout.Theintegratedoptimizationdesignschemeofsubstationcontrollayerequipmentinintelligentsubstationisgiven,andthemulti-layerdistributionstructuredesignofintelligentsubstationon-linemonitoringsystemispleted.Taking220kVand110kVvoltageclassasanexample, 220kVvoltagelevelintelligentsubstationgeneraldesignthreelayertwonetworkdesignschemeand110kVvoltagelevelintelligentsubstationgeneraldesignthreelayertwonetworkdesignschemearegiven.Keywords:IntelligentSubstation,FrameSystem,ThreeLayersandTwoNetwork,IEC61850,On-LineMonitoringSystem..word.zl
--目录中文摘要1Abstract21.绪论31.1智能变电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31.2国外研究现状31.2.1智能变电站研究现状31.2.2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支撑31.3本文主要工作32.智能变电站技术特征及架构体系32.1智能变电站的概念32.2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原那么及技术特征32.2.1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原那么32.2.2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32.3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32.3.1三层两网32.3.2网络拓扑构造32.3.3系统高级应用32.4基于智能变电站的IEC61850通讯标准32.4.1基于IEC61850规约的智能变电站的特点32.4.2利用IEC61850规约构建智能变电站32.5本章小结33.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技术特征及初步设计33.1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技术特征33.2智能变电站初步设计33.3智能开关设备初步设计33.4本章小结34.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监控系统的研究及设计34.1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研究34.2智能变电站站控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34.2.1一体化监控系统构架及站控层功能研究34.2.2.站控层设备整合及优化设计34.2.3五防系统的优化设计34.2.4智能变电站间隔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34.2.5测控装置与计量装置集成方案34.2.6保护装置与测控装置集成设计方案34.2.7智能变电站过程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34.2.8智能终端与一次设备机构回路整合方案3..word.zl
--4.2.9过程层网络的优化整合方案34.3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控系统研究及设计34.3.1基于IEC61850通信标准的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研究34.3.2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构造设计34.4“三层两网〞构造的智能变电站设计34.5本章小结35.结论与展望3致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31.绪论1.1智能变电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电能转换和电能重新分配的繁重任务,对电网的平安和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变电站作为输配电系统的信息源和执行终端,要求提供的信息量和实现的集成控制越来越多,因此,目前的变电站迫切需要一个简约的、智能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以减少投资,提高运行、维护效率。这些运行和管理的需求使智能变电站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开展新方向。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开展,智能变电站离我们越来越近。变电站作为输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市场化改革对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变电站外部看,更加强调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整体信息化程度,和与电力系统整体的协调操作能力;从变电站部看,表达在集成应用的能力上,也不同于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装置的智能。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缺乏主要有以下方面:〔1〕装置功能独立,且局部容重复,缺乏高级应用。虽然独立的装置实现了智能,但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变电站系统智能,由于功能独立,装置间缺乏整体协调、集成应用和功能优化;高级应用功能,如状态估计、故障分析、决策支持等尚未完全实现;〔2〕二次接线复杂、CT/VT负载过重由于测量数据和控制机构不能共享,自动化装置之间缺乏通信等原因,变电站二次接线十分复杂,且系统使用的通讯规约不统一,不同的厂家使用不同的通讯规约,在系统联调的时候需要进展不同程度的规约转换,加大了调试的复杂性,也增加了运行、维护的难度,给设计、调试和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存在大量硬接线,造成CT/VT负载过重。〔3〕装置的智能化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站各套独立的自动化装置间缺乏集成应用,使得智能装置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从而降低了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投资价值。〔4..word.zl
--〕缺乏统一的信息模型。相互独立的自动化装置间缺乏互操作性,一方面局限了其在站的应用,另一方面也给集控中心对信息的集成和维护带来困难。智能变电站是基于IEC61850标准体系上,采用了非常规互感器、智能化的一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能够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互操作和信息的共享。因为IEC61850技术的先进性,它将推动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变革,为我国电力系统稳健、持续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根底,也将产生巨大的效益。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开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根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根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1]。作为智能电网的主要电气设备及关键环节,智能变电站的主要作用表现在[1]:〔1〕可靠性:可靠性作为智能变电站设计及开展的先决条件,能够到达对故障的迅速准确判断及处理,降低因设备故障或者线路故障对整个电力网络的损失程度;〔2〕信息化: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通过增加智能组件、智能单元、图像等信息采集,实现智能变电站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数据的平安性及可靠性,从而为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提供可靠、准确、充分、实时、平安的信息;〔3〕信息数据化:智能变电站部组件含有数字化的获取功能,能够实现智能变电站系统中各模块数据的数字化提取;〔4〕自动化:将智能变电站智能组件获取的数据化信息通过通讯通道输送给二次设备,通过在线自动效验、监测等功能提升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5〕互动化:智能变电站能够完成变电设备之间,变电设备和控制设备之间,变电设备和消费者之间,变电设备与其他等设备的通信交流及相互作用;〔6〕资源整合:使各种标准统一,各种模块统一,从而让变电站里面和外面的信息可以互动和更好的分享各自的信息。1.2国外研究现状智能变电站是指与调控中心实现电网运行数据、设备运维策略与电力设备信息互通互动,自动完成变电站设备控制、信息采集、电能计量和设备监测等根本功能,实现电网运行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实时共享,采用可靠、集成、先进、环保的自动化智能设备,根据需要完成与相邻变电站、调控中心主站等实现自由沟通协同配合的变电站[2]。1.2.1智能变电站研究现状智能变电站技术规在全球围仍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目前仍然处..word.zl
--于探索阶段,但是其涵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探索的推进、工程实践应用而变得更加丰富。大力开展智能电网在世界各地区电力行业中已经逐渐达成共识。当前,欧美等兴旺国家在变电站建立上逐渐向智能化开展,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智能变电站概念。各国设备制造企业对智能电网的理解也不同,西门子公司认为智能变电站应该具有较高的自愈能力,认为假设要减少设备维护本钱和减少倒闸操作,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从而可以提高电网盈利,减少停电;AB公司那么更加偏向于设备运行监测领域,认为完善电网设备运行状态采集功能是其工作的重点。随着IEC61850标准的公布,使得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的应用更加标准化。在国,国网公司提出了建立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设想,大力促进了智能变电站的开展,组织编写了如?智能变电站技术导那么?等一系列标准和规,为智能变电站设计、建立提供了执行依据[3]。智能变电站是通过利用先进的电子通讯控制设备,实现变电站的在线数据采集、自动化保护调节、决策操控分析以及协调运行等功能。智能变电站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化等三个重要技术特征[4]。针对智能变电站的研究,国外研究大多侧重于配网和用户方面[5-6],而国电力科研工作者研究的较为全面。文献[7]在表达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根底上,从多个方面表达了智能变电站的特点,提出了智能变电站应遵循的设计原那么和开展思路。文献[8]提出了未来变电站的实施方案,以及对智能电网的物理技术和架构等设想。文献[9,10]对智能变电站的保护进展研究,从所有方面对智能变电站的校准和保护功能,以及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文献[11]智能变电站信息模型,从辅助设备、电气模型的质量、稳定性控制等方面进展了综述,展望了智能变电站的未来信息模式应用。文献[12]提出了智能变电站建立的主要原那么和概念,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解决方案。文献[13]论述了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和特点,从国外变电站的开展现状分析了智能变电站建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献[14]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开展现状。文献[15]针对传统变电站应用系统、信息隔离等问题,利用综合智能变电站信息平台控制,对综合平台进展了详细的描述。文献[16]智能高压设备是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局部,500kV智能变电站改造工程实现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文献[17]实现常规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设备的集成,改造安装,真正实现满足综合信息模型的要求。文献[18]针对智能变电站信息采集方式进展分配采样,研究插值算法,实现对不同设备采样值的处理,满足智能变电站需求中的应用。文献[19-21]本文总结了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构造,完成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献[22-24]是与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应用的规。文献[25]从IEC618-50技术方案着手的智能变电站相关应用研究。文献[26-28]国外与智能变电站相关的技术规。文献[29]主要介绍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研发现状和应用前景,从其定义、工作原理等方面进展了详细的阐述。文献[30]对IEC61850通信协议系统的研究,主要从历史背景、组成、特点和变电站接口来说明。1.2.2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支撑..word.zl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开展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开展,其中新型电子互感器技术、国际通用IEC61850标准、网络通信技术、智能高压设备和智能断路器技术等成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支撑技术。〔1〕电子互感器技术光电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使电子式互感器更好的开展,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具有绝缘性能优越、抗磁干扰水平高、检量频带宽度高等优点。新型的智能化光电子式仪用变压器综合了现代光电晶体的特性和与之相关的先进技术,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动态性、迅速性以及方便做复杂计算的性能。在先进的光电技术、DSP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支撑下,电子式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以及智能电网的开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2〕国际通用IEC61850标准IEC61850标准是适合分层方式的IED和自动化变电站的电力网络通信协议。该标准是依据电力系统实际运行工作的特性,制定了能实现数据实时交互、传输任务的根底效劳的规定;应用模糊通信效劳端口、指定通信效劳映射情况,来跟随网络技术的不断开展。通过使用面对对象建立模型技术,面对设备建立模型与自述,来实现功能的扩展,应用开放性和互操作的要求。除此之外,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整体规、同步性测试等也包含在通用标准中。IEC61850标准是国际智能变电站统一的标准,为开放性的智能电网以后快速开展奠定了根底。〔3〕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在系统中初级系统和次级系统是主辅关系,次级系统由各类计量装置、测量装置、控制装置,监测和回馈装置,机电保护,远程传动控制设备等回路组成。二次系统大致分为控制回路和保护回路两局部,传统的二次回路是通过电缆将变电站的一次设备的数据量进展传输。在智能电网中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已根本取代了电缆传送信息的功能。光纤的通信传输技术凭借局域网技术,把获取到的各种信息发送给次级设备,与此同时采用分布式设计的自动化智能变电站,可以有效提升通信设备的动态性、稳定性、平安性。〔4〕智能高压设备高压设备通过与保护、控制、测量以及检测等智能组件进展一体化组合可实现高压设备的智能化。在高压设备中,智能组件的安装即可以采用外置,也可采用嵌,两种安装方式均不影响智能高压设备的正常运行。智能高压设备应具有以下特征:〔1〕测量数据的数字化;〔2〕控制过程的网络化;〔3〕状态结果的可视化;〔4〕功能构造的一体化;〔5〕信息通讯的互动化。如图1所示。..word.zl
--图1智能高压设备特性〔5〕智能断路器技术智能变电站中电子式互感器以及通讯网路的使用能够实现断路器自身各变量的测量。通过分析采集测量得到的数据,能够为断路器的云梯、检修以及维护制定时间表,以到达维护以及检修的目的,从而防止了传统断路器检修带来的弊端。智能断路器在断开瞬间,通过电子式互感器将断开瞬间的数据传输到上层设备,上层设备通过智能手段判断断路器的工作状态,并给出具体指令,实现智能断路器的单一分闸特性。1.3本文主要工作智能变电站由智能变电站演变而来。建立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特征的智能变电站已成为建立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局部。论文重点基于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和支撑技术,研究智能变电站的特点、架构体系、通讯标准、高级应用等。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智能变电站的研究背景、根本概念及技术特征、研究现状,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主要支撑技术:即非常规互感器技术、IEC61850标准、网络通信技术、智能高压设备、智能断路器技术等;〔2〕提醒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原那么及技术特征,研究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对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构造进展了介绍,并对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的构造进展了详细分析。研究智能变电站的IEC61850通讯标准;〔3〕分析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技术特征,组成架构,对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进展初步设计;〔4〕研究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监控系统,进展监控系统二次设备的设计。..word.zl
--2.智能变电站技术特征及架构体系2.1智能变电站的概念智能变电站是指与调控中心实现电网运行数据、设备运维策略与电力设备信息互通互动,以全站信息数字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为根本特征,实现基于状态的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自动完成变电站设备控制、信息采集、电能计量和设备监测等根本功能,在运行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智能设备来完成电网各种运行工况运行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实时共享工作,这些自动化智能设备往往需要具有可靠性、集成性、先进性、环保性等特点,根据需要完成与相邻变电站、调控中心主站等实现自由沟通协同配合的变电站。2.2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原那么及技术特征2.2.1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原那么智能电网作为开展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为满足智能电网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开展要求,智能变电站的规划和设计应满足的主要技术原那么有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以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通信规约,实现智能变电站分层系统构造根据国际通用的以IEC61850为标准的变电站构造体系,智能变电站通常采用3层构造的原那么来进展分层。分层可具体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其中过程层主要承当一次设备数字化的重要功能,它是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和一次系统重要的结合层;间隔层主要用来完成数据的处理和控制等功能,其主要由测控、计量、保护等间隔层IED构成;站控层具备典型的SCADA和EMS功能,根本能实现转发电网实时运行工况数据到调度中心并按照调度中心特定调控命令完成相应的调节和控制。〔2〕采用新型的电子式互感器设备和智能自动化设备,完成一次设备运行数据的数字化采集电子式互感器能够直接完成获取数字化的测量量等数字化采集工作,并且具有无饱和、无铁磁谐振等优点优点,因此在智能电网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智能变电站的保护与电子式互感器等二次设备的接口,以及更好地发挥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电网保护中的作用,国际电工委员会专门制定了IEC60044-7和IEC61850-9-I标准。并且基于此定义了合并单元,它是这一接口的重要组成局部。合并单元的主要功能采集多路数字信号,实现数据共享,这一功能的具体实现程序是:①同步采集多路电子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②将标准信号按照标准规定的格式发送给保护、测控设备;③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光纤代替传统的电缆,用总线方式代替传统的点对点接线,实现数据的共享。..word.zl
--〔3〕为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基于最新进的高速工业以太网技术实现过程总线和站级总线考虑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智能变电站的各个IED之间通过站级总线、过程层总线传输数据信息并且需要交换大量数据。各智能变电站站级总线、过程层总线在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规模的变电站其拓扑构造也存在区别。目前站级总线常采用1OMB/OOMB以太网,而过程层通常选用100MB/1000MB以太网。〔4〕采用全站的统一授时系统智能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其大量的信息交换完全依赖通信,因此所有IED都应该带有时标信息。有了统一准确的时间,变电站运行中事故的原因及过程,可以通过各断路器动作、调整的先后顺序及准确时间来分析确定。2.2.2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相比于常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具体表达在:〔1〕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变电站的根底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一次设备智能化是使一次设备具有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其具有可与其他IED进展实时的数据交换、一次设备数字化采集、系统构造紧凑化等功能。与常规自动化设备相比,智能设备〔IED〕使得一次设备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其中一次设备的信号、状态采集过程通过在全站采用电子式互感器〔电子式或光电互感器〕、智能终端完成,同时可以及时与上级监控设备、系统及相关设备、调度进展协同操作。〔2〕二次设备网络化采用最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使整个系统性能到达最优从而实现二次装置网络化性能。各个设备之间通过GOOSE、MMS、SMV等高速网络进展层与层之间、层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为了给控制中心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基于IEC61850标准的建模,智能变电站可以实时监测辖区电网的运行状态,自动辨识设备和网络模型。〔3〕符合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IEC61850标准核心技术包括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分层映射的通信技术、标准化配置语言技术等主要的三个核心技术。智能变电站采用抽象通信接口技术、对象建模技术、设备自描述规等来确保智能设备之间通信协议和通信接口的一致性。同时,为实现功能也需对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进展统模。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具有如下的技术优势:①智能变电站采用了电子互感器;②解决了传统互感器存在磁饱和问题;③为降低本钱、便于施工采用了光纤代替了电缆;④智能变电站基于IEC61850标准全站统一平台,无需进展协议转换;④可以采用双机、双网冗余,可靠性高;⑤基于信息共享,能够统一配置全站功能,提高系统自动化水平。..word.zl
--2.3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完成对全站设备的监控,站监控及保护统模,统一组网,设备配置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网络构造,与调度数据网的通信采用统一的通信规约,实现远方/就地操作等功能,实现二次设备及系统信息的共享,在功能上满足无人值班要求,在逻辑上由“三层两网〞构成,便构成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主体。2.3.1三层两网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逻辑上由“三层〞和“两网〞构成。“三层〞构造即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以及“两网〞即站控层网络、过程层网络构成。站控层主要功能是提供站运行的人机联系界面,形成全站监控中心,并实现与远方调度中心的通信,其主要设备包括主机、监控系统、远动装置、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及网络打印机等。站控层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实时读取设备数据并将实时信息存入历史数据库中:将实时信息传送至调控中心主站;承受调控中心主站命令并执行;具备根本办公功能。间隔层由保护功能、测量系统、计量系统、故障录波等系统组成,为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提高信息通道的冗余度,可采用上下网络接口全双工模式。间隔层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优化统计运算、数据采集及下发控制命令等功能队列;承当本间隔实时数据汇总任务;承当过程层及站控层设备的网络通信功能;承当本间隔一次设备保护、控制、闭锁、同期等任务。过程层由电子式互感器、智能断路器、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等装置构成。过程层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①承当主要电气量的采集工作,包括电流、电压的幅值、相位以及谐波分量等实时采集的任务;②承当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容器、电抗器等运行设备的温度、压力、密度状态参数等在线监测任务;③完成包括有载调压主变分接头的调整,投切无功补偿装置,拉合断路器、隔离开关,直流蓄电池的充放电等控制命令的执行。站控层网络能够实现站控层主机、监控系统等不同类型的设备和间隔层测量、保护和控制系统等不同类型的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层网络能够实现间隔层相关设备以及过程层电子式互感器、智能断路器等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根本构造示意图如图路器等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根本构造示意图如图2所示。..word.zl
--图2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根本构造示意图2.3.2网络拓扑构造在智能变电站网络拓扑构造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智能变电站的扩建、网络的开展等情况,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需要考虑网络风暴抑制功能,应具备一定的可靠性;需要考虑支持变电站设备的灵活投退,相关信息配置的灵活切换,应具备一定的实时性;需要考虑优化网络构造,减少网络设备,降低变电站的建造和运行本钱,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性和冗余度。构或星型网络构造等是常见的网络构造,具体拓扑构造如图3所示。图3智能变电站通常采用的网络构造..word.zl
--2.3.3系统高级应用智能变电站以高速网络通信平台为信息传输根底,根据电网运行需要支持电网运行自动控制、站间协同互动、顺序控制等高级应用功能,为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检修等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了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1、顺序控制智能变电站实现顺序控制要满足以下3个方面要求:〔1〕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可以将自身详细是状态、设备信息等数据通过报文的方式传送到相关高级应用,从而可以快速获取有效的信息,实现快速的顺序控制。〔2〕一次设备运行可靠。一次设备动作可靠、辅助接点能够真实的反响一次设备的真实情况,防止出现由于开关机构卡涩等原因造成操作失败的情况发生,是顺序控制成功的关键。〔3〕二次设备运行可靠。完善网络中断告警机制,提高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可用率和可靠率,能够保证顺序控制成功执行。2、五防闭锁五防闭锁可以应用于变电站远方遥控操作或者是就地操作,闭锁回路的设计可以由硬接点来实现,将本间隔的闭锁回路串接到受控设备的操作回路中,在设备关键位置配套设置锁具,通过逻辑闭锁应用软件实现全站防误操作闭锁功能。3、远动功能直采直送就是直接从测控装置采集到远动通信设备需要的数据,通过站控层网络传输到远方调控中心,以反映电网整体运行状况,这就要求远动通信设备与站监控设备无任何影响直采直送的关系。4、状态检修与设备在线监测设备在线监测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状态检修的开展,是变电站检修工作从以前的定时检修变成了根据监测到的设备状态数据开展有针对性的检修,从而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使检修工作更加科学,提高了设备供电时间和供电可靠性,提高了供电效益。通过一个多层构造的软硬件综合应用平台,将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结合起来。在这个综合应用平台中,通过监测、采集设备运行状况、检修历史、试验状态数据,站数据平台分析设备运行趋势,对设备生命状态加以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通知远方调控中心或运维人员确定如何检修、检修深度和检修容。在具体实用过程中,状态检修需要一个能反映设备状态的参数,到达了参数规定的阈值后进展报警,以到达提醒检修人员的目的。通过设备在线监测可以有效的将定期检修或预防性检修向状态检修方向转变,提高设备的供电可靠性和服役年限。5、智能告警智能告警系统就是对设备和全站的运行状态进展在线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完..word.zl
--成复杂逻辑分析和推演,将变电站异常自动报送到主站端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还要实现对告警信息的自动分类和无效信号排除,以上工作都要通过一套完善的变电站故障信息推理模型来完成。告警信息通常都是在变电站端进展处理,然后将处理过的信息传送到主站端,以减少通信信道的压力和主站端工作负荷。智能告警系统可在事故情况下完成顺序时间记录〔SOE〕以及保护装置数据判断、对故障录波数据进展挖掘分析,将分析后的结果以简洁明了的图形界面进展展示。6、无功自动调节无功自动调节的逻辑顺序是根据变电站采集到的潮流数据,安装在主站系统的无功电压优化软件进展分析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下达指令(如有需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收到指令后完成主变档位调节和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切,实现区域无功最优调节,以上一切工作都是由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集控主站系统集成的AVC功能实现的。2.4基于智能变电站的IEC61850通讯标准IEC61850标准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第57技术委员会〔IECTC57〕负责制定的,它是基于通用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唯一的国际标准,该标准的全称是变电站系统与网络〔municationnetworksandsystemsinsubstations〕。该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对已有标准进展了消化、吸收了其中主要有:1、IEC60870-5-101标准,该标准具体名称是远动通信协议标准;2、IEC60870-5-103标准,该标准具体名称是继电保护信息接口标准;3、UCA20〔UtilitymunicationArchitecture2.0〕〔由美国电科院制定的变电站和馈线设备通信协议体系〕;4、ISO/IEC9506制造商信息规MMS〔ManufacturingMessageSpecification〕。我国的标准化委员会对61850系列标准,进展了同步的跟踪和翻译工作。用的标准名称是DL/T8600。2.4.1基于IEC61850规约的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基于IEC61850规约构架的智能变电站有以下四个特点:1、定义了变电站的信息分层构造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61850标准草案提出了变电站信息分层并且将变电站的通信体系分为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3个层次,在此过程中定义了层和层之间的通信接口。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的网络采用抽象通信效劳接口映射到制造报文规(MMS)、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以太网或光纤网;在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采用单点向多点的单向传输以太网。2、基于IEC61850标准的综自站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数据建模技术相较传统综自站通讯使用的IEC60870-5-103规约版本,IEC61850引入了“面向对象建模〞的概念。在规约里面,每台IED作为一个效劳器〔Service〕进展分层分级的建模,被细分为逻辑设备(LogicalDevice)、逻辑节点〔LogicalNode..word.zl
--〕和数据对象〔DataObject〕以及各对象的数据属性〔DataAttribute〕。逻辑设备包含逻辑节点,逻辑节点包含数据对象。数据对象那么是由数据属性构成的公用数据类的命名实例。任何一个客户可通过抽象通信效劳接口(ACSI)和效劳器通信可数据对象。3、数据自描述功能标准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了对象之间的通信效劳。面向对象的数据自描述具有在数据源就对数据本身进展自我描述的功能,传输到接收方的数据都带有自我说明。由于数据本身自带说明,所以传输时可以不受预先定义限制,简化了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工作。4、网络独立性IEC61850标准总结了智能变电站信息的传输所必需的通信效劳,设计了独立于所采用网络和应用层协议的抽象通信效劳接口〔ASCI〕,如图2-2所示。在IEC61850-7-2中,建立了包括效劳器模型、逻辑设备模型、逻辑节点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集模型等标准兼容效劳器所必须提供的通信效劳的模型。客户通过ACSI,将假信息通过专用通信效劳映射(SCSM)映射到所采用的具体协议栈。IEC61850标准使用ACSI和SCSM通信效劳技术,解决了标准的稳定性与未来网络技术开展之间的矛盾。2.4.2利用IEC61850规约构建智能变电站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看智能变电站的构建情况:从变电站层次构造上来看智能变电站由三层构造构成,分别为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组成。主要设备的分类也按不同层次来分,①站控层设备主要由监控主机、工程师站等;②间隔层设备主要有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③过程层设备主要有光CT/PT、合并单元、智能开关等。从使用设备上来看,构建一个完整的智能变电站需要以下三个局部:1〕智能化的一次设备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是由于一次设备从信号继电器到控制回路,全部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同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将传统的电缆导线连接用数字量信号传输的网络取代。2〕网络化的二次设备为实现继电保护、防误闭锁、测量控制、故障录波、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等功能,变电站常规的二次设备,需要在各功能装置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电缆或是网线的连接。而在二次设备的设计完全符合国际电工组织IEC6I850标准的情况下,各个IED〔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工业以太网的网络通信,这种网络链路取代了传统的电缆连接;网络链路与电缆回路的区别不仅在于传输介质、传输形式的不同,而且在于智能变电站中的各IED之间并无直接的物理联系,而是通过交换机来实现数据统一收集和发送。即各IED..word.zl
--发送的数据由其所连接的交换机传输到整个网络上进展共享。这样所有二次电缆实际上都可以取消。3〕自动化的监控管理系统在变电站全面实现数字化以后,为实现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可以在监控系统中参加智能分析软件。同时为“程序化操作〞等实用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提供更好的推广空间。从使用效劳上来看,一个完整的智能变电通常站由以下三局部的效劳支撑:1〕MMS。MMS:ManufacturingMessageSpecification〔ISO9506〕制造报文规。MMS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主要被用在自动化网络报文的传输上。2〕GOOSE。GOOSE:GenericObjectOrientedSubstationEvents通用面向变电站事件对象。该效劳替代了智能变电站设备间的控制、信号电缆的功能,其作用主要是应用于过程层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3〕SMV。SMV:SampledMeasuredValue其名称为,采样测量值。在智能变电站中,该效劳主要应用于间隔层设备与过程层间的单向电流、电压采样值的传输。2.5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根本概念,主要技术原那么、技术特征、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和网络拓扑,智能变电站的IEC61850通讯标准。并对基于智能变电站的IEC61850通讯标准等进展了详细的介绍。为下文智能变电站的进一步研究奠定根底。..word.zl
--3.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技术特征及初步设计3.1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技术特征高压设备作为智能变电站的重要部件,其主要技术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测量参数的数字化;〔2〕控制过程的网络化;〔3〕状态结果的可视化;〔4〕功能构造的一体化;〔5〕信息通讯的互动化。(1)测量参数的数字化作为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根本特征之一,测量参数的数字化是指测量智能变电站在运行、控制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在进展测量参数的数字化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测量〔单一或者多个IED〕功能模块完成智能变电站相关参数的测量。在完成参数的测量后,可以将测量结果发送到站控层网络或过程层网络,以实现智能变电站实时测量信息的共享。而通过分析的智能变电站实时测量信息,可以用于智能变电站实时运行状态、控制状态的评估。智能变电站参数数字化的测量可以对智能变电站的油温、分合闸位置、分接头位置等信息进展测量。(2)控制过程的网络化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部部件及高压设备的运行过程都可以通过网络化的控制实现。控制模块作为控制过程的网络化的根本功能,其构成由单一或者多个IED组成。控制过程的网络化严格遵循IEC61850通信协议标准,智能变电站中控制过程的控制指令是通过控制策略进展发布,而控制策略的制定那么要根据电网调控系统或基于设备自身的测量和监测信息的动态情况进展合理制定。随着智能变电站部测量及监测参量的增多,控制策略的不断完善,这就对智能变电站的控制过程提出更高、更理想的要求。控制过程主要以变压点的冷却装置、有载分接开关,开关设备的操动机构作为控制对象。控制过程的控制方式主要分为:〔1〕高压设备自身的就地控制;〔2〕智能组件的就地控制;〔3〕站控层设备的智能控制。在智能变压器的正常工作情况下,控制过程的网络化有一定的优先级控制,其控制的优先级顺序为:站控层设备、智能组件、就地控制器。(3)状态结果的可视化状态结果的可视化主要包括监测模块、系统测控装置模块、测量模块等信息,其可视化的结果可以通过智能变电站中检测功能模块实现。状态结果的可视化中的“状态〞指智能变电站中高压设备的控制、可靠运行、带负载能力等运行状态;状态结果的可视化中的“可视化〞指通过电网总调度中心实现信息互动,从而实现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与调度中心的在线信息互动,从而实时准确的了解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实现调度中心的短期规划,从而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4)功能构造的一体化..word.zl
--传统的变压器二次设备设计很少受到高压设备制造商的关注,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完全考虑了二次设备。在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设计理念中,传感器是状态感知元件,执行器是指令响应元件。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智能变电站的功能构造应充分考虑变电站的智能化目标,从而根据智能化目标在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中安装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一方面,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一体化的设计能够提高高压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对扰动的敏感性;另一方面,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一体化能够实现智能变电站测量装置及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集成。(1)信息通讯的互动化智能组件作为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核心部件,能够实现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与电网调度中心系统之间的信息通讯互动。高压设备作为智能变电站的重要部件可以为智能变电站提供智能化的信息,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应用。在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中,信息通讯互动化包括:1〕作为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主要部件之一,智能组件可以实时在线监测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的运行、控制及带负载的状态等信息,并将在线监测到的信息通过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网络分享到电网调控系统中心,电网调控系统中心可以根据分享的数据进展电网的优化控制以及规划制定。2〕电网调控系统中心在制定优化控制等策略后,将制定的策略通过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网络分配到高压设备的智能组件,智能组件通过接收制定的策略指令,进展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优化控制。3〕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指纹信息和其他非自监测信息可以通过智能组件进展获取,智能组件所获取的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指纹信息和其他非自监测信息可以作为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评价依据的一局部。3.2智能变电站初步设计与常规的变压器相比,智能变压器仅仅在控制、测量、保护等方面做了智能化的设计,并在智能变压器的某些单元中参加了智能化的组件,实现了变压器的智能化。智能变压器作为智能变电站的核心设备之一,对智能变电站的平安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目前,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变压器智能化组件的参加与否及多少可以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在大局部实际工程中,变压器的智能组件主要包括:冷却装置控制、油中溶解气体监测、监测功能组、有载分接开关控制、光纤绕组测温、合并单元、局部放电监测等。智能变压器的智能组件在控制柜安装,各个组件之间应该实现独立供电且要进展电气隔离以及进展光纤通信,其中光纤通讯的标准应该符合IEC61850标准。智能变压器设计如图4所示。..word.zl
--图4基于智能组件的智能变压器设计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类型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智能变压器,对各个智能组件的要求不一样。各智能组件的功能及要求分述如下。1、监测功能组主IED〔IED:Intelligentelectronicdevice〕监测功能组主IED主要包括局放监测IED、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套管监测IED等。监测功能组主IED承当所有监测IED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并在相关系统进展信息互动。局部监测功能组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5局部监测功能组..word.zl
--2、测量IED测量IED测量参量为油位、气体聚集量、顶层油温、绕组温度、环境温度、铁芯接地电流。根据工程实际,测量IED功能也可由测控装置完成。3、冷却装置控制IED冷却装置控制IED从过程层或站控层网络获取相关信息,形成控制策略,通过就地控制器控制冷却装置,并将冷却装置的运行状态返回至冷却装置IED。4、有载分接开关控制IED有载分接开关控制从站控层网络获取数据信息,根据设定的调压控制方式,结合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根据控制策略,自动向有载调压开关执行器发出调节指令。5、局部放电监测IED局部放电监测IED应在标准模拟干扰环境下最小可测不大于500pC的放电信号,最大可测10000pC的放电信号。局部放电监测IED所测的放电信号强度能够反映实际放电量的变化。局部放电监测IED采用局部放电信号,并根据当前放电信号强度、趋势等信息、,对放电性缺陷是否存在以及严重程度做出定量评估,将“故障几率、时间〞的轻量级结果信息通过过程层网络向主IED报送。6、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监测IED应具有故障自检和远程维护功能。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的电化学法监测智能变压器油中关键气体H2、C2H2,可扩展监测H20。监测IED应具有故障自检和远程维护功能。7、光纤绕组测温IED绕组热点温度测量围00C—2000C,测量不确定度应不大于20C。绕组热点温度采用光纤直接测量,光纤测量点数量和位置由制造商和用户协商确定。绕组热点温度测量IED应支持周期性上送最热点温度。8、非电量保护装置装置应设有不少于12路非电量信号输入,其中9路非电量可通过CPU延时跳闸接口,所有的非电量信号都可以定义为不经过CPU的直接重动跳闸或报警输出信号。3.3智能开关设备初步设计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开关设备的设计方案如图6所示。..word.zl
--图6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开关设备的设计方案如图6所示,HGIS和GIS的机构嵌在智能单元上。智能单元的引入主要是为了简化一、二次设备间的长距离大量电缆,实现数字化传输。本智能变电站不会在所有开关设备使用相互独立的智能机构,对此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首先,可以了解到,对于HGIS/GIS来说不同机构之间的电缆距离非常短,基于智能单元完成数字化传递限制性较高;其次,全部开关设备均集成了智能单元,从而会导致智能单元数目翻倍,同时会造成较大围的强烈的电磁干扰。综上所述,本问提出的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开关设备的设计方案的主要特点如下:〔1〕通过智能单元的引入,降低了传统继电器的事故率,使智能变电站的保护、控制更加稳定;〔2〕通过智能开关设备的设计使智能变电站的整体集成度更高;〔3〕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优化了整个电网的检修,解放了劳动力。3.4本章小结本章对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技术特征、智能变压器的初步设计方案以及智能开关设备的初步设计进展了详细的介绍,为下文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与监控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word.zl
--4.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监控系统的研究及设计4.1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研究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含多个专业,主要可分为系统二次专业〔保护、调度自动化、通信〕及电气二次专业。每个专业的分工不同,涉及管理及运行的部门不尽一样,对设备配置的要求相互独立,但不同专业之间的局部功能要求重合,这就带来二次设备重复或冗余配置的现象。如保护、测控、计量装置、五防系统等分别独立配置等普遍问题。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特征包括设备信息的数字化、功能的集成化、构造的紧凑化;二次设备的优化整合符合智能变电站的IEC61850功能自由分配的理念;通过对二次系统的优化集成,减少二次设备的数量,从而节约了大量屏柜,合理地压缩了二次设备室或预制舱的面积,符合智能变电站两型一化的建立要求。结合目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典型的集成优化方案,分别从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等三个层次的二次设备及附属的网络设备等几个方向开展研究。以下分别详细论述各层二次设备的优化设计方案。4.2智能变电站站控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4.2.1一体化监控系统构架及站控层功能研究作为全站的监控、管理中心,站控层具有SCADA防系统、在线计算及制表、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障信息管理系统、与智能设备的通信、网络记录分析、系统、WAMS系统、自诊断和自恢复、保护故运行管理等根本功能,还应具有顺序控制、保护状态的控制和管理、智能告警及事故信息综合分析决策、信息分层分类优化处理等多种高级应用功能。站控层为站端管理人员提供全站运行的人机联系界面,实现对间隔层设备、过程层设备的管理控制等功能,同时负责与上级调度部门通信。目前,智能变电站站需配置一体化监控系统,站分为平安I区和平安II区,规了站信息的远传方式。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架构如图7所示。..word.zl
--图7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架构示意图能在平安I区中,监控主机负责采集电网运行和设备工况等实时数据,分析和处理后统一展示。I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实现图形网关机功能,通过直采直送〔点对点或数据网通道〕的方式实现与上级调度部门的实时数据传输,并提供远方的运行数据浏览效劳。数据效劳器作为全站的数据存储中心,主要负责存储变电站的模型、图形和操作的记录、站告警信息、在线监测系统、故障录波等历史数据,提供各种应用的数据查询、效劳。在平安II区中,数据通信网关机通过I、II区的隔离防火墙获取II区的运行数据、模型等信息,与上级调度部门进展信息交互,同时提供信息查询和远程浏览效劳。综合应用效劳器位于平安II区,通过双向隔离装置向III/IV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发布信息,由通信网关机将相关信息分别传输给其他主站。4.2.2.站控层设备整合及优化设计站控层设备按照变电站最终规模配置,虑到目前110kV及220kV变电站根本为无人值守变电站,因此在站不设独立的操作员工作站和维护工程师站,但预留站后台操作的条件,由监控主机整合其功能。智能变电站均不设独立的故障信息管理子站,其局部功能由自动化系统实现。目前调度主站有保护信息主站、调度主站,分别位于不同的平安分区,在实现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后,对保护软压板投退、保护定值区切换等原属于保护班职责围的操作也纳入调度人员的遥控围,因此考虑站监控主机兼保护信..word.zl
--息子站的功能,调度人员在远方可经I区通信网关实现在站监控主机上对保护装置的信息查询、保护定值的查询、修改、软压板的投退等操作。故障录波装置位于平安II区,其记录存储的故障波形等数据可满足调度人员的远方召测。调度人员也可经监控主机的子站功能区实现对故障录波装置定值修改和系统参数配置、定值区查看、启动、复归等操作。一体化监控主机整合保护信息管理子站的功能,上传通过II区通信网关机实现。网关机与变电站相关IED设备和数据效劳器互联,进展各类信息综合处理,具备远开工作站的功能,并具有远方调度/控制中心对站图形浏览和其它相关信息查询效劳功能。通信网关机通过站控层网络获取各类保护信息,完成向调度中心上送的功能,实现保护信息规约转换和直采直送。该方案主要特点如下:〔1〕将站监控系统、辅助系统信息统一接入站控层,构建智能变电站一体化根底信息平台;〔2〕不再分区配置后台系统,统一配置变电站后台系统,完成智能变电站各项应用功能;〔3〕保护信息子站作为全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上的一个应用功能模块实现。〔4〕在统一的后台系统集成各项功能,同时通过平安防护设备与相应主站系统通信。〔5〕保护信息子站数据需通过远动网关机及纵向加密认证装置上传调度。本优化方案将故障信息处理系统纳入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站各保护装置通过站控层MMS网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通信,实现信息共享;并通过通信网关机经调度数据网与调度端通信。4.2.3五防系统的优化设计110kV及220kV智能变电站不设置独立的五防工作站,防误闭锁功能由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完成。其防误操作闭锁实施方案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案:〔1〕监控系统完整的防误操作逻辑闭锁十完善的电气闭锁〔2〕监控系统完整的防误操作逻辑闭锁十间隔单元电气闭锁〔3〕监控系统完整的防误操作逻辑闭锁十间隔测控单元闭锁方案一采用双套完整闭锁方案,可靠性最高。现阶段在GIS配电装置普遍应用该方案。但由于其保存完善的电气闭锁接线,存在断路器、隔离开关部接线复杂、跨间隔电缆联系多、电缆敷设工作量大以及扩建接线困难等缺点;方案二保存了间隔单元电气闭锁,可靠性较高。单元电气闭锁仅涉及本间隔,接线简单,扩建方便,己在常规变电站中成熟应用。方案三由间隔测控单元来实现本间隔闭锁功能,取代了单元电气闭锁电缆接线,现场施工、维护工作量小,但本间隔防误操作闭锁依赖测控单元独立的逻辑闭锁来实现,可靠性较低,且该方案未得到长期的运行验证。基于上述分析,现阶段的智能变电站推荐采用方案二,即配电装置就地仅实..word.zl
--现本间隔的单元电气闭锁,取消220kVGIS跨间隔横向电气闭锁接线,全站跨间隔闭锁由GOOSE报文实现。就地操作回路中串入监控系统提供的联锁接点,该接点由自动化系统的完善闭锁逻辑通过计算实时刷新。今后,待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的逻辑闭锁可靠性得到验证时,可进一步取消单元电气闭锁接线。单元电气闭锁接线与完善电气闭锁接线相比,可节省控制电缆,降低投资,提高了运行效率,减少了运维工作量。4.2.4智能变电站间隔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间隔层设备含系统保护设备、元件保护设备、测控装置、备用电源自投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相量测量装置、行波测距装置、网络记录分析装置、电能计量装置等设备,通过过程层网络(或点对点)的方式与过程层设备通信,获取数字采样值、开关量等实时信息,并通过间隔层网络(MMS/GOOSE网)与站控层设备通信。4.2.5测控装置与计量装置集成方案智能变电站的电能计量点主要有两类,即普通计量点与关口计量点。其中关口计量点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类:〔1〕用于电量平衡的关口计量点,如:主变高、中、低压侧。〔2〕用于计费依据的关口计量点,假设产权分界点设在变电站侧,那么变电站线路出口侧为计量点。〔3〕用于校核计费的关口计量点,假设产权分界点设在电厂或用户侧,那么费用结算主要依据电厂或用户侧的关口电能表,变电站线路出口侧配置关口表不作为计费依据,仅用于校核电能量。现有的测控、计量的整合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特别是对于普通计量点,电度表数据仅用作电量的考核,一般情况下营销部门并不关心其数据,从管理层面上看,将计量与测控功能整合是可行的。从经济层面看,测控计量的集成技术会略微增加原测控装置的本钱,但随着技术的推广,集成设备的生产形成常规化,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设备价格必然会下降并保持平稳,因此对整体投资不会造成大的影响。4.2.6保护装置与测控装置集成设计方案目前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保护采用保测一体装置,220kV电压等级以上仍分开配置,主要考虑以下问题:双数据源不一致问题:采用保护测控集成装置可同步实现保护与测控功能简化了间隔层设备的配置,但具体工程实施中出现了新问题。如220kV间隔的保护为双重化配置,如两套保护都含测控功能,势必引起220kV侧间隔需处理双数据源的问题。..word.zl
--测控装置对实现顺控功能的影响:顺控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断路器、隔离开关、刀闸等一次设备是否具备电动操作机构,控制命令通过测控装置下发至智能终端。对于220kV等级以及上工程中,采用保测一体化配置,在进展顺序控制的时候会造成控制源不一致的问题。因此,目前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方案根本为220kV保护与测控的设备分开配置。1、单装置跨接双网信息处理方案对于测控单套配置的间隔,220kV间隔、主变各侧,信息上传时会出现单套测控装置同时采集A,B网信息,控制命令的下行时会造成数据同时下发A,B网过程层设备,单套测控装置通过哪种处理机制来完成上传信息、下行控制、防误闭锁的任务,实现上述功能的唯一性及完整性,这个问题需设法解决。解决方案:〔1〕由于单测控装置同时接在过程层A,B网,一旦A网口发生网络风暴,如果单测控装置A,B网口不采取隔离措施,很容易把B网口也拖下水,使得整个网络完全瘫痪。为防止当其中一个网口出现网络风暴时影响到另一个网口,需要对该测控装置的A,B网口进展物理上的隔离,即每个SV/GOOSE口应具备MAC控制器,应能按需独立配置发送、接收的SV/GOOSE控制块。〔2〕信息上传方案一:热备用,利用IEC61850的报告控制块使能设置,平时只允许A网过程层设备装置上送数据〔如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一体化装置本身的状态信息,但开关位置信号数据那么2台都送〕,在该装置通信异常〔如连接断或周期性上送消失〕切换使能另一台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由于IEC61850的BRCB有缓冲功能,因此需要考虑切换过程中的事件丧失或重发问题〔可通过与时间关联的entryid来实现,但这将会给IEC61850引入一个私有约定〕。方案二:双网同时上传,数据上行采用A网的完整数据与B网装置的自检数据的方式。方案三:状态估计,接收双网过程层设备装置的上送数据,依靠高级应用功能智能识别坏数据,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展告警。方案比拟:方案三对单测控装置有很高的要求,实现起来比拟困难,方案一会IEC61850引入一个私有约定,相比拟而言,方案二简单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因此,本文推荐采用方案二。〔2〕控制下行方案一:正常运行时默认A网下行,故障时自动切换至B网;方案二:默认A网下行,故障时不切换。方案比拟:方案一无缝切换对测控装置处理能力要求较高,方案二对装置而言处理简单可靠,对于单测控而言,单网的冗余度可行,风险性可控。因此,推荐采用方案二。推荐方案:当单套测控装置跨接在过程层的双重化网络时,数据上行采用“A网的完整数据+B网的装置自检数据〞,控制下行采用“A..word.zl
--网单网控制不切换〞方式,同时要求测控装置的A,B网端口独立,简化测控装置的处理逻辑,保证运行的可靠性,处理机制如图8所示。图8单测控跨双网信息处理机制示意图4.2.7智能变电站过程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过程层设备包括智能组件、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合并单元将互感器输出的电流、电压量进展合并同步处理后,将SV采样数据通过过程层网或光纤点对点方式传给相关间隔层设备,合并单元是连接互感器与智能二次设备之间的设备。智能终端为连接一次开关和二次设备的智能化设备,作用是采集一次开关的状态信息,通过过程层网络或光纤点对点方式传输至间隔层设备,同时通过过程层网络或光纤点对点方式接收间隔层设备的命令,实现对一次开关的操作。4.2.8智能终端与一次设备机构回路整合方案目前变电站使用的断路器等一次设备的二次回路中,根本含有分合闸回路、三相不一致保护回路、防跳回路、低气压闭锁操作回路、辅助接点回路等。经过实际调研,关于智能终端操作箱控制回路与本体分合闸控制回路一体化的设计融合,虽然国的一次、二次厂家进展了有效的合作,但目前仍做不到两种回路的彻底融合。现阶段的智能变电站设计时,建议通过智能终端软逻辑功能实现总分闸、总合闸位置;推荐采用断路器本体防跳、压力闭锁、三相不一致回路;取消智能终端冗余的防跳回路、压力闭锁、三相不一致回路;取消变电站跨间隔间的电气闭锁,减少电缆用量;推荐断路器三相总位置信号通过智能终端软逻辑实现,减少辅助接点回路,同时提高断路器控制机构工作的可靠性。..word.zl
--4.2.9过程层网络的优化整合方案过程层网络主要基于网络设备,实现间隔层设备与过程层设备间、间隔层设备间及过程层设备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承载的业务为sv报文和GOOSE报文。过程层采样数据的网络流量非常大,实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在保护、测控设备整合及过程层设备整合的前提下,目前比拟典型的过程层组网方案为GOOSE与SV共网。根据不同电压等级二次设备配置的情况,220kV侧过程层组物理意义上相互独立的双重化网络,A,B网互相独立;110kV侧由前期的双重化网络简化为单星型网络;主变元件不单独组网,220kV侧及本体设备接入220kV电压等级的过程层网络,110kV侧设备接入110kV电压等级的过程层网络,主变保护跨接在两个电压等级的网络上,以便于母差保护与故障录波等公用设备获取GOOSE信息。这种方案在地区的大局部220kV智能变电站运用,大大减少了过程层交换机的使用,节约了投资,简化了二次接线。4.3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控系统研究及设计4.3.1基于IEC61850通信标准的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研究在线监测系统建立的目的主要是要帮助变电站检修运维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电力设备的真实运行状态,并能提供形象的有价值的设备信息辅助工作人员制定巡检维护方案。为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各路信号采集、模拟信号调理、数据传输存储和显示、数据处理和故障诊断等功能模块。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的一般流程如图9所示,首先通过各路传感器将各种电气量、机械参数及开关状态等转换成相应的模拟信号或状态信号,对于模拟信号还要经过预调理和A/D转换后变成数字信号,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输出去并存储起来,接着采用智能算法对数据进展处理和故障诊断,最终以图表的形式将监测得到的设备状态和诊断结果显示出来。检修人员再根据得到的信息对电气设备进展检修或其他操作。..word.zl
--图9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主要流程4.3.2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构造设计跟IEC61850标准的划分,变电站系统分为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三层。从物理构造上来看,智能变电站主设备在线监测系统采用树型多层分布式构造,由过程层的一次设备和传感器、间隔层的智能电子设备〔IED〕、变电站层的监测系统效劳器以及连接和效劳器的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如图10所示,以信息一体化、功能模块化、装置一体化和故障诊断智能化为设计目标。过程层由多路传感器和智能一次设备组成,负责信号采集和不同物理信号的电量化、数字化。有些信号通过串口、CAN总线传送到IED,如温度、湿度SF6气体压力等;有些模拟信号在转换成电压信号后将发送到IED的信号预处理电路,如断路器分合闸电流、三相位移等;而断路器开合状态等状态量那么传送到正IED的I/O接口上。间隔层的主要由监测不同一次设备的智能电子设备IED组成,即现场在线监测装置,采用硬件一体化和功能模块化构造,部根据不同功能封装设计不同模块组件具有独立性和扩展性,同时又采用标准的通信接口使其具备互操作性。该装置是一种现场监控设备,负责就地的信息汇总、简要整合、存储显示,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并按照MMS协议通过网口向后台效劳器上传数据。IED部由信号预处理单元、嵌入式数据通信单元、工控机、显示屏和电源组成,并具有丰富的外部接口。变电站层主要是变电站后台效劳器,变电站所有检测数据都将汇总到后台效劳的数据库中,站端的效劳器会将数据传送到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处理效劳器集群中,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运算能力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智能故障诊断、信息图表展示功能。变电站工作人员会根据接收到的数据的分析处理结果以及调度中心的调控命令,执行设备操作并制定检修方案。..word.zl
--图10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多层分布构造设计4.4“三层两网〞构造的智能变电站设计目前,智能变电站系统采用“三层两网〞构造,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的设备都通过通过星形以太网实现互联[31]。本文以220kV电压等级以及11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为例,其中远期220kV网段每间隔双重化配置两台16光口交换机,110kV网段每间隔配置1台8光口交换机,给出了220kV电压等级以及11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设计方案分别如图11和12所示。图1022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通用设计三层两网设计方案..word.zl
--图1111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通用设计三层两网设计方案4.5本章小结本章基于上述工作的根底上,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监控系统进展进一步的研究,给出了智能变电站站控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及完成了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多层分布构造设计。并以220kV、110kV电压等级为例,给出了22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通用设计三层两网设计方案及11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通用设计三层两网设计方案。..word.zl
--5.结论与展望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部件,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的可靠性及智能化程度对智能电网的稳定、平安运行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展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的研究对促进智能电网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监控系统角度,对智能变电站设计进展研究,主要完成任务如下:〔1〕文章第一局部,主要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主要支撑技术;〔2〕文章第二局部,进展智能变电站技术特征及架构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原那么及技术特征,并对三层两网构造的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进展了详细的介绍,详细分析了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的构造;作为智能变电站的主要通讯手段,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IEC61850通讯标准进展了详细的介绍。〔3〕在介绍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支撑技术、技术原那么、技术特征及通讯标准后,文章第三局部对智能变电站的高压设备技术特征、组成架构进展了介绍,并对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进展了初步设计。〔4〕基于上述的工作,文章第四局部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监控系统进展进一步的研究,给出了智能变电站站控层设备集成优化设计方案及完成了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多层分布构造设计。并以220kV、110kV电压等级为例,给出了22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通用设计三层两网设计方案及11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通用设计三层两网设计方案。..word.zl
--参考文献[1]王琰.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大学,2021.[2]宋凯.11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21.[3]王翀.50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研究方案[D].华北电力大学,2021.[4]田凤成.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研究及应用[D].XX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21.[5]JiangZhh,LIFX,QiaoW,etal.1Avisionofsmarttransmissiongrids.PESSHOURESHIR,NORICKT,PERMANAV,etal.1Advancedsensoranddiagnostictechnologiesfordevelopmentofintelligentsubstations[R].PESGeneralMeetingIEEE,2004,1:727-746.[6]CosseRJR,BowenJE,bshT,etal.Smartindustrialsubstation[J].IndustryApplicationsMagazineIEEE,2005,11(2):12-20.[7]瑞生,燕斌,周逢权.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那么[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1,38(21):24-27.[8]文升,钱唯克,楼晓东.智能变电站实现方式研究及展望[J].华东电力,2021,38(10):1570-1573.[9]周晓龙.智能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J].电力自动化设备,2021(8):128-133.[10]王冬青,刚,楠.智能变电站保护功能自动校验研究田[J].电网技术,2021,36(1):7-11.[11]樊,倪益民,窦仁晖.智能变电站信息模型的讨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36(13):15-19.[12]黄益庄.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开展目标[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1,41(2):45-48.[13]秀宾.智能变电站的涵义及开展探讨[J].高压电器,2021,49(2):116-119.[14]严艺明.国智能变电站开展现状[J].电气开关,2021,6:16-25.[15]宏图,袁越,听霖.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21.31(8):131-134.[16]安伟,乐全明,宗益.智能变电站一次主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工程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36(13):220-115.[17]益青,高厚磊,欣.智能变电站中过程层和间隔层功能一体化IED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35(21):58-62.[18]郭乐,济猛,卢家力.插值法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电力自动化设备[J].电力自动化设备,2021,30(10):103-109.[19]王德文,王艳,邸剑.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35(18):51-56.[20]MinknerR,SchmidJ.AnewflexiblefiberopticcurrentmeasuringsystemforACandDCcurrentinhighvoltagesystems[C].Eleven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HighVoltageEngineering,1999,vol1...word.zl
--[21]ChatrefouD,MontilletGF.Aseriesofimplementationofopticalsensorsinhighvoltagesubstations[C].IEEEPEST&D,2003.[22]IEC61850.municationnetworksandsystemsinsubstations[S],2005[23],万炳才.华东电网智能变电站的试点研究分析[J].华东电力,2021,38(7):55-58.[24]国家电网公司.Q/GDW383-2021.智能变电站技术导那么,:2021.[25]吴国威.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大学.[26]IEC61850-9-2.municationNetworksandSystemsinSubstations.Part9-2:Specificmunicationservicemapping(SCSM)一SampledvaluesoverISO/IEC8802-3,2002.[27]IEC61850-10.municationNetworksandSystemsinSubstations.Part10:ConformanceTesting,2002.[28]国家电网公司.Q/GDWZ410-2021,?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那么?.: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2021-02-10.[29]振权,文元.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研发现状与应用前景[J].高压电器,2004.[30]任雁铭,立军,奇逊.IEC618-50通信协议体系介绍和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24(4):62-64.[31]石敏.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集成化二次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21...word.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