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1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第一章生态因子分类及其基本作用规律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n第一节生态因子的分类和基本作用规律一、环境及环境类型二、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三、阈与率四、适应性五、限制因子定律六、耐受性定律七、生态幅八、指示生物九、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定律\n一、环境及环境类型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主体(通常指人)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即影响有机体反应的外界条件的总和,亦即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环境至今尚末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一般可按环境的主体、环境性质、环境的范围等进行分类。\n(1)按环境的主体可分为以人类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在此类环境中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人类环境要素。这是环境科学中所指的环境;另一种是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即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称为环境。这是一般生态学书刊上所采用的分类方法。(2)按环境的性质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干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3)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n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spaceenvironment)指大气层以外的宁宙空间。是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地球邻近天体的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也可称之为空间环境。宇宙环境由广阔的空间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天体及弥漫物质组成,它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光源和热源,为地球生物有机体带来了生机,推动丁生物圈这个庞大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而,它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影响着地球环境。例如,太阳黑子出现的数量同地球上的降雨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潮汐现象,并可引起风暴、海啸等自灾害。\n地球环境(globalenvironment)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行圈和生物圈,又称为全球环境,也有人称为地理环境(geoenvironment)。地球环境与人类及生物的关系尤为密切。其中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各个圈层的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区域环境(regionalenvironment)指占有某—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不向地区,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例如,生物群落的镶嵌性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内环境(innerenvironment)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对生物体的生长和繁育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叶片内部,直接和叶肉细胞接触的气腔、气室、通气系统,都是形成内环境的场所。内环境对植物有直接的影响,且不能为外环境所代替。\n海水生物分区总的来看,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具相对稳定性,但不同海区环境要素仍然有区别。海洋生物主要分水层和海底部分。1.水层(pelagicdivision):水层区分浅海和大洋区:(1)浅水区:大陆架的水体,平均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宽度变化很大,平均约为80km.环境比较复杂多变。大洋区:大陆缘以外的水体,这是海洋的主体,其理化环境条件比较稳定。\n从垂直方向看,大洋水体分为:(1)上层(epipelagiczone):从表层至150~200m深,这里不仅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下降,温度有季节和昼夜差异,大多有温跃层。(2)中层(mesopelagiczone):从上层的下限至约1000m深的水层,这里几乎没有光线透入,温度梯度不明显,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常出现氧最小值和硝酸盐、磷酸盐最大值的层次。(3)深海(bathypelagiczone):从1000m至4000m深水层,这里除了生物发光以外,几乎是黑暗的环境,水温低而恒定,水压大。(4)深渊(abyssopelagic):超过4000m的深海区,这里是又黑暗又寒冷,压力最大、食物最少的世界。\n2.海底(benthicdivision):包括海岸(seashore)和海底(sea-bottom).(1)滨海带(littoralzone):或称海岸带,包括潮间带和高潮时浪花可以溅到的岸线。(2)浅海带(sublittoralzone):海岸带下缘到大陆架边缘的大陆架海底。(1)和(2)合称为沿岸带。深海带(deepseazone):大陆架以外的海底。\n三、水生生物的生态分类水生生物可分为:浮游生物(Plankton)游泳生物(necton)底栖生物(benthos)附着生物(periphyta)\n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1、按营养方式分:(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包括各种藻类。(2)浮游动物(zooplankton)原生动物、水母、桡足类、磷虾类、糠虾类及浮游幼虫等。2、按发育阶段特点:(1)永久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大多数淡水生物属此。(2)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暂时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如糠虾、介形类等幼体。\n3、浮游生物按照体形大小的划分(1)超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2μm,主要是细菌,包括蓝细菌。(2)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浮游植物(3)小型浮游生物物(microplankton):20-200μ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4)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200-2000μm,浮游动物。(5)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2000-20mm,浮游动物。(6)巨型浮游动物(megaplankton):>20mm,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