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8.89 KB
  • 8页

柑桔潜叶蛾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综述

  • 8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2中国南方果树2014年第43卷第2期柑桔潜叶蛾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综述郑重禄(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农业水务局,泉州,362011)摘要:柑桔潜叶蛾是柑桔以及部分芸香科植物上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本文对柑桔潜叶蛾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柑桔潜叶蛾的进一步研究及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关键词:柑桔潜叶蛾;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436.6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431(2014)02—0022—08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citrellaStainton又色,后足甚长,各足胫节末端均有1个大型距,跗节名鬼画符、绘图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叶潜蛾5节,第1节最长。雌蛾腹末端近于半截圆筒形,在科(Phyllocnistidae),是柑桔以及部分芸香科植物上两侧可见黑色毛束。雄蛾腹末端较尖细,披白鳞毛。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l1]。该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卵:椭圆形,长0.3~O.6n1m,乳白色,透明,底各地,如印度、苏丹、也门、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印扁平,呈半圆形隆起,卵壳极薄、光滑,肉眼不易见。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日本、新几内亚岛、澳大利幼虫:体黄绿色,初孵化时体长0.5mrn。老熟亚、美国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幼虫,体黄绿色,半透明,有光泽,体长约9mm。头我国柑桔产区普遍发生,对柑桔树势和产量影响极部扁平,宽约0.38mln,似楔形,胸腹部扁平,胸足、大,给柑桔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多年来,国内腹足均退化。胸部第1~2节较膨大,后胸较小,近对柑桔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取于方形。腹部1O节,每节背面有4个凹孔,整齐排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前人资料对列,尾端尖细,老熟幼虫腹末有一对较长的尾状物。柑桔潜叶蛾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物学及生态学口器与鳞翅目蛾类幼虫略有差异:上唇大,块状,完特性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能为今后柑桔潜叶蛾的全遮盖着上颚,上唇有密细毛,中部微有缺刻。雌幼进一步研究及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虫第8腹节生殖腺不明显。雄幼虫在第5腹节中线两侧可见到2个肾形生殖腺,隐约现于皮下。1形态特征蛹:纺锤形,扁平,长0.28~3mm,初为淡黄色,为了更好地识别和防治柑桔潜叶蛾,沈允昌后变深黄色。外披黄褐色薄丝茧壳。胸腹部第2、3等、刘秀琼等、卢运胜等[、陈春荣。及舒彬节较大,第1、6、7、8、9、10节两侧均有肉质突起。腹等[6]先后对柑桔潜叶蛾的各个虫态(卵、幼虫、蛹和部可见7节,第1~6节两侧各有瘤状突,各生1根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长刚毛;末节后缘每侧有明显肉质刺1个。蛹发育成虫:体长约2mm,翅展约5.3mm,为小型蛾分为四级:一级,复眼颜色与头部及翅芽颜色均为乳类。头、胸、腹及前、后翅均银白色。触角丝状,细黄色;二级,复眼浅红褐色至深红褐色,翅芽浅黄色;长,14节。前翅呈披针形,有较长的缘毛,翅基部有三级,复眼黑褐色,翅芽黄白色;四级,复眼黑褐色,2条褐色纵纹,约为翅长的1/2,两纵纹基部相接。翅芽黄白色,前翅靠近翅尖之黑斑清晰可见。翅中部又具2黑纹,形成开口的“Y”字形,翅尖缘毛2为害特点上有一明显的黑色圆斑,大斑之中有·较小白斑。后翅呈针叶形,自基部至顶端缘毛极长。足亦银白柑桔潜叶蛾以幼虫潜食嫩叶的表皮层,密度大收稿日期:2013—05—2O;修回日期:2013—06—19作者简介:郑重禄(1957一),男,本科,教授级高级农艺师。电话:(0595)22631216,E-mail:zhengzhonglu@126.corn\n2014年第43卷第2期中国南方果树23时还为害幼嫩的枝条,对幼嫩果实偶有为害。以苗叶蛾一年中发生代数与气温高低有关,25℃以上繁木、幼树受害最重,被害新梢严重的可达9O以上。殖力增强,月均温在25~29℃时完成一代只需15是柑桔各次新梢抽发至叶片老熟,特别是夏、秋梢抽天,月均温在16℃左右时需42天。陈春荣[5]也有发期较难防治的重要害虫。该虫为害幼嫩梢叶,在类似报道,福建永春县平均气温27~29℃时从卵上下表皮的夹层内形成迂回曲折的银白色隧道,因到成虫产卵只需13~15天,5—1O月之间一个月可其边取食边排出粪便,蛀道中间留有由粪便形成的发生2代。杨志信等l_】3_报道,在江浙一带一年发生黑线。导致整个新梢扭曲,叶片畸形卷曲、硬化、变9~10代,向南依次递增,至粤、桂高达14~15代。脆或坏死,极易干枯脱落;受害叶片光合作用削弱,越往南柑桔潜叶蛾始见期越早(见表1),发生时间使新梢生长停滞而不充实,影响树势及来年开花结越长,对柑桔为害越大。沈兆敏_14]载文表明,多数果,最终影响柑桔品质和产量。同时,幼虫潜叶留下地区成虫4月下旬出现,海南岛3月可见其为害,而的隧道,造成大量的伤口,使叶肉组织暴露在柑桔溃甘肃文县等地基本无太大为害。该虫主要以蛹或老疡病菌的侵染下,形成大的接种源[7],诱发柑桔溃疡熟幼虫在受害叶边缘卷曲处越冬,卵不能越冬。也病大发生,并滋生一些腐生的病原真菌,如柑桔炭疽有特殊情况,如浙江衢州柑桔潜叶蛾始见期最早出病,贻害更大。被害的卷叶还是柑桔害螨、粉蚧、卷现在5月上旬,最晚出现在9月上旬[g]。而柑桔栽叶蛾等害虫的“避难所”和越冬场所,增加这些越冬培北缘地区的上海,柑桔潜叶蛾初见期从6月中旬害虫防治的困难,加大次年桔园多种病虫的发生和至8月上旬不等,年际间初见为害期差异很大[2。防治压力_8]。该虫的传播行为受自身和外界条件的居益民¨2]报道认为,上海地区幼虫为害最早可见于影响,可随着柑桔苗木、接穗的相互引进远距离传5月下旬晚春梢上,一直可为害至11月下旬。播,有借大气环流迁飞,通过台风等特定的天气形势表1不同地区柑桔潜叶蛾年发生代数与始见期及其出现降雨等天气因素而降落的特性[9]。柑桔潜叶蛾对柑桔生长发育的影响较为复杂。其1龄、4龄幼虫基本不为害_3,2~3龄幼虫吮吸汁液较蛀食叶肉为多,前期所造成的伤害不可逆转,叶片的受害是逐渐累积的过程。王联德等_】0Ⅲ研究表明,柑桔秋梢抽发期间,潜叶蛾为害面积2O以下,秋梢具有一定的光合补偿及组织愈伤的补偿能力,其光合强度差异和对当年秋梢生长量的影响不显著;秋梢受害3O以下,对翌年春梢、夏梢生长量影响不显著,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也有类似的趋势;以柑桔潜叶蛾的发育起点温度较低,发育较快(见雪柑为品种确定经济阈值为1.21头1龄幼虫/嫩表2)_2。在广西桂林日平均温度分别为叶。与黄明度等[1lj在广州柑桔园甜橙上测得经济10.87℃和18.75。C能完成从卵到幼虫化蛹和蛹阈值(0.739头幼虫/嫩叶)相比要宽。由此可见,不至成虫羽化的发育_2。该虫各虫态发育的低温阈同地区的柑桔品种、气候条件、柑桔潜叶蛾田间自然值为8.67~12.O0。C,高温阈值为34.24~存活率和天敌的影响,以及生产管理水平不同,柑桔42.37℃,其中幼虫的高温阈值比其他虫态的高温植株补偿能力和柑桔潜叶蛾种群增殖规律亦有差阈值高,而高龄幼虫比低龄幼虫低温阈值低,3、4龄异,因而经济损失水平因时因地而不尽相同。幼虫和蛹的低温阈值低,在8.67~1O.O0℃之间。说明幼虫较其他虫态抗高温,高龄幼虫又比3生物学特性低龄幼虫更耐低温,卵最不耐极端温度。3.1生活史及历期柑桔潜叶蛾各虫态的历期与温度相关,卵至蛹柑桔潜叶蛾年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多种虫态期的发育历期在温度低于3O℃条件下随着温度升并存。不同柑桔产区生活史不一致,年发生代数和高而缩短,温度超过3O℃时发育历期有所延长,高时间与气温及柑桔新梢抽发与否有关,即随气候条温对该虫发育有抑制作用_2。一般春季历期最长,件和管理的不同而有差异。柯志伟指出,柑桔潜可达48~60天;夏季历期最短,为17~21天;秋季\n24中国南方果树2014年第43卷第2期历期为21~25天l2。因为该虫是在湿度很高的叶次为21时至午夜零时,羽化后当天即能交尾产组织内取食,故大气湿度对其影响不大。有报道认卵_6]。在15~34℃范围内,蛹的羽化率均在85为,柑桔潜叶蛾卵期,日均温为23.6~29.2℃时为以上,且成虫产卵期随温度上升而缩短[3。成虫行1.8~2天,如温度下降到18.5℃则为6天;幼虫为诡秘,即使田间虫量较大,也很难被发现,白天潜期,日均温为26.8~29.5。C时为4~5天,如温度伏在树下、叶背或杂草丛中,夜出活动,清晨和晚上下降到18.5℃则为14.3天;蛹期,日平均温2O一22时活动频繁。成虫一生交尾2次以上,交尾28.3~29.2℃时为5.2~6.8天,如温度下降到产卵时间多在18:O0至21:o0,交配方式“一”字24.2℃则延长到8.6天]。罗兆益。"经过观察发型l2。该虫产卵的温度范围为14~34.5℃,当温现,广东达埔地区7—9月柑桔潜叶蛾的卯期约为度达到30℃时,有一定比例的成虫不产卵;超过2.5~3天,幼虫期5~8天,蛹期5~8天,15~16天34℃时,有一半的成虫不产卵l_3。成虫一天的活即完成一个世代。动时间和产卯时间相一致。何淼等_3l_研究了广东省四会市自然条件下温柑桔潜叶蛾成虫产卵有明显的趋嫩性,嫩叶中度因子对柑桔潜叶蛾发育历期的影响,建立了发育的挥发性物质对成虫产卵有明显的寄主引导作历期与温度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出卵期、幼虫用l_3,故选择在幼芽或幼嫩的梢叶上产卵_3]。叶期、预蛹期和蛹期的田间最适发育平均温度分别为背表面气孔较多,可能也是成虫选择叶背表面产卵26.42、26.84、26.45和27.69℃,相对最短发育历的原因之一。此外,选择这样的位置产卵,还可能与期分别为(1.94±o.394)、(4.99±o.44)、(o.98±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有关。该虫产卵与嫩叶大小有o.o12)和(5.20±o.28)天;该虫的最适发育温区为关,在蕉柑上选择产卵的叶片长度为1~3.3cm,橙(26.4℃,27.7℃);在2O℃的气温条件下,世代类的叶片长度为I~4.5cm,在超过以上长度的嫩发育历期为28天左右,随着温度上升,各虫态的发叶上极少产卵_3。在甜橙园,成虫多选择长度为育历期相应缩短,在27℃时世代发育历期为13~I.4~2.8cm的嫩叶产卵,叶片长度1.4cm以下的14天;在夏季,高温造成该虫发育迟滞。如在31。C着卵率很低l3。何淼等L3。]研究认为,柑桔潜叶蛾条件下,世代发育历期29天左右,显著增加。产卵行为对新梢嫩叶长度选择呈正态分布规律,春另外,柑桔品种差异对柑桔潜叶蛾各虫态历期梢期产卵选择的最佳叶长为1.6cm,夏、秋梢期选的影响极显著。王联德等[3]研究表明,在雪柑、芦择产卵的最佳叶长为2.4cm。柑(j韭柑)、蕉柑、福桔等4个品种上,以芦柑上历期卵多产于嫩叶的背面,尤以主脉附近为多。成最短(13.23天),福桔上历期最长(19.58天),不同虫密度小时,一片叶上只产卵i粒,随着密度的增柑桔品种对该虫各阶段发育历期影响的差异达极显大,每叶可产10~20粒不等;当成虫密度较大而幼著水平,其中对卵和蛹历期的影响最明显,福桔上卵嫩的叶片又少时,幼嫩的枝条也可能被产卵而受期明显长于其他品种,各品种对低龄(1、2龄)幼虫害l_】。随着叶片的老化,着卵量逐渐减少,老熟的历期的影响明显高于高龄(3、4龄)幼虫。叶片不再被产卵。3.2生活习性3.2.2成虫寿命及产卵量3.2.1成虫羽化及产卵习性温度对柑桔潜叶蛾雌成虫寿命及产卵量有显著柑桔潜叶蛾生活史中暴露活动的虫期仅为成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雌成虫的产卵,15。C虫,成虫多在清晨羽化,以3时至7时羽化最盛,其时仅产少量的卵,平均每雌产卵量19.5粒;33℃时\n2014年第43卷第2期中国南方果树25平均每雌产卵量为11.8粒;在2O~25℃范围内的活影响较小。在20~30℃范围内1龄和4龄幼虫产卵量较高,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8.0粒左右_3。的存活率均在85以上,在38℃下1龄和4龄幼正常雌成虫产卵量以25。C最高(59.8粒)¨3。何虫成活率分别为55.56和5O_3。当温度≤等平等E蜘调查发现,7—8月产卵量与温度呈显著15。C时,1~2龄幼虫死亡率随着温度的降低和低负相关;当日平均气温为24~25℃时,卵量高达1O温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温度≤1O。C时,温度粒/梢以上;当日平均气温达3O~31℃时,卵量低越低,持续时间越长,3~4龄幼虫和蛹的死亡率至1粒/梢以下。丁勇等[3]研究表明,成虫在一天越高E4o]。中的产卵量分布,18时至21时占全日产卵量的幼虫对食物不足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食物缺46,21时至午夜零时占2O,上半夜所产的卵占乏时,一片仅1.2cm的嫩叶便能满足幼虫发育阶全日产卵量的66,零时至3时占26,3时至6时段的全部营养。一叶上有多头幼虫共存时,并不影产卵量很少。产卵后,雌雄虫相继死亡;在15~响其生存,高密度仍然能发育成熟、完成化蛹和羽化33℃范围内雌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生长阶段,使种群数量保持不衰。在一叶上高密度15℃时平均寿命为32.1天,20~25℃时为18.9~的虫口条件下,虽然能化蛹,但蛹体长度变小,羽化12.1天,33℃时为9.2天。后雌虫产卵量少于正常密度的产卵量E。不同柑桔品种上雌成虫的产卵期和平均产卵量4生态学特性都存在差异。王联德等E。。]研究表明,在芦柑上雌成虫羽化后第2天开始产卵,产卵前期平均为1.5天;4.1空间分布类型在雪柑、蕉柑、福桔等3个品种上雌成虫羽化后第3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黄美天开始产卵,平均产卵前期分别为2.0、2.3、2.7天;贞等E1]研究表明,柑桔潜叶蛾幼虫最初的分布型是芦柑、雪柑、蕉柑等3个品种上雌成虫在羽化后第3聚集分布,虫龄混合时是属于群聚型的随机分布,在天都达到产卵高峰,而福桔上羽化后第4天达产卵田间都以世代重叠、虫龄混合的情况存在。该虫种高峰,产卵期明显长于其他品种上的雌成虫。不同群在柑桔树冠上明显选择背阳的西、北方位,南面次品种上每雌平均产卵量差异更大。其中,芦柑上的之,东面向阳方向分布最少;树冠顶层为多,其次是产卵量最大,为44.8粒;福桔上的产卵量最少,为下层内部,中层内部又次之,中层外部最少l_4。2O.91粒。雌成虫5O死亡率日龄,福桔与蕉柑上李洪梅E3]对柑桔潜叶蛾幼虫在有机桔园的空为羽化后第4天,芦柑与雪柑上为羽化后第5天,福间格局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柑桔潜叶蛾幼虫在有桔与蕉柑上雌成虫的最长寿命为7天,芦柑与雪柑机柑桔园的空间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部分均匀分上最长寿命分别为1O天和9天。布。在高虫口密度时,主要属于随机分布;在低虫口3.2.3幼虫活动及化蛹习性密度时,主要呈均匀分布。陈观浩等E]对柑桔潜叶柑桔潜叶蛾幼虫在卵孵化时直接从产卵部位的蛾幼虫在化桔红(化州柚)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卵底面潜入嫩叶上下表皮之间或嫩茎表皮内取食,究。结果发现,柑桔潜叶蛾幼虫在化桔红树上呈聚边食边前进,并在同一片叶内完成生长发育直至化集分布,其聚集均数随幼虫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有蛹、羽化。据刘兆雄E”]观察发现,1龄幼虫取食较密度依赖关系;聚集与环境和该虫本身的聚集行为少,虫道也小,宽约0.3mm;2龄时虫道宽度可增至有关,当每梢幼虫量小于2.5头时,是由环境因素0.5~1mm;3龄幼虫为暴食期,虫道宽度可达1~(寄主和其他因素)引起的;但当每梢幼虫量≥2.52mm,昼夜均可取食,其食量占总食量的9O以头时,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该虫本上,或多条虫道互相靠近连成一片,但各自蛀食前进身的聚集习性引起的。的路线清晰可辨;4龄后期停止取食,体缩小而成预4.2生命表应用蛹,通常在叶缘附近将叶卷起包围身体,并吐丝结茧研究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生命表是定量描述柑化蛹。蛹是越冬和度夏季高温的主要虫态,一旦将桔潜叶蛾种群数量动态及影响因子的有效手段。王蛹室搞破,蛹即落地不能羽化,经l~2天后死亡。开洪等通过对柑桔潜叶蛾9个世代生命表资料温度对幼虫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龄幼虫,温度的分析,探讨了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数量消长规律[除极高温(38。C及以上)外]对低龄和高龄幼虫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主导柑桔潜叶蛾世代间种群\n26中国南方果树2014年第43卷第2期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作用于幼虫期的寄生蜂[白柑桔潜叶蛾的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动受到各星姬小蜂(白星桔啮小蜂Citrostichusphyllocnis—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和自身密度等可toides)等]和捕食性天敌(sa括亚非草蛉Chrysopa知和不可知的、确定和随机的因素,因此,其种群动boninensis、中华草蛉sinica、小花蝽Oriusrninu—态呈季节性消长是由自身主要特性及气候、食物、天tus)。在重庆,由于在该种群前6个世代期间,各死敌的季节性变动间的相互联系造成的。亡因子特别是天敌因子作用甚微,种群趋势指数均4.3.2.1气候因子柑桔潜叶蛾的发生与气候变大于1,从而导致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此后,随着天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其影响,该虫年发生代数、生敌因子作用的加强,种群趋势指数迅速降至1以下,育期长短、高峰发生次数及持续期长短均存在差异。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除捕食性天敌外,主要死亡因当气候异常时,种群数量可发生不规则波动,常引起子(如叶片营养条件、病原微生物、寄生蜂等)的作用暴发性为害。余丽萍等lg]利用近12年气象资料,对均具不同程度的密度依赖性,且是补偿不足的。浙江衢州柑桔潜叶蛾始见期的天气气候背景进行分王联德等_4。根据田间调查及室内试验观察,组析。结果表明,地面低压气旋活动和登陆浙南闽北建了柑桔潜叶蛾第9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得出的台风对柑桔潜叶蛾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早期始其种群趋势指数为1.32;重要因子分析表明,影响见种群数量与前期积温、降水量、水汽压、相对湿度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是寄生性天敌。李均呈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75。潘骏等[23]洪梅_43]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通过近10余年来的观察结果表明,柑桔栽培北缘地了有机柑桔园柑桔潜叶蛾在3个不同品种上的实验区的上海,该虫的初始虫源与梅雨、静止锋、下沉气种群生命表和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柑桔潜流等天气现象相关,而与当地4—5月温度高低叶蛾实验种群各虫态存活率较高,主要死亡因子是无关。自然死亡。在马水桔、沙糖桔、贡柑上,实验种群趋柑桔潜叶蛾喜温好湿。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其种势指数分别为7.607、9.32、8.403,自然种群趋势指群数量消长的重要生态因子,其中温度起主导作用。数则分别为1.968、2.O6、1_780。通过生命表的方温度对柑桔潜叶蛾种群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发育历法分析柑桔潜叶蛾主要为害代各虫期的自然控制因期、存活率和生殖这三方面来实现的,如36℃以上子,得出重要因子为天敌。天敌作用中,寄生性天敌高温对潜叶蛾生殖腺发育有抑制作用l_1。温度对比捕食性天敌重要,其次是气候因子及食物条件。柑桔潜叶蛾存活的影响因发育期不同而异。尤民生4.3自然种群动态及影响因子等_33j研究发现,在15~34℃之间随温度升高,成虫4.3.1种群动态存活率下降速率加快,产卵期缩短,其中30℃时成柑桔潜叶蛾在一年中的不同节气存在着衰落、虫寿命短,产卵量低,种群增长指数和净增殖力比回升、盛发、下降、次盛等5个阶段的盛衰变化该25℃低;在25℃时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21.45;虫盛发期的虫源,直接来自于回升期所繁殖的虫口,在34℃时种群趋势指数极低,小于1。在26~间接来自衰落期的虫口;次盛期的虫源,直接来自下28℃时,种群增长指数和内禀增长能力都很大,最降期_4。在广州郊区,该种群的年周期有4月中旬利于种群数量增长。至5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1O月上旬至11湿度对柑桔潜叶蛾生长发育、存活的影响仅次月上旬3次高峰[4。成虫产卵量在春梢抽出前,为于温度。该虫卵孵化的临界低湿为33.8,临界高一年中的最低谷,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最高期湿为96.4,最适湿度为79.95。幼虫存活和蛹间有一个短暂的卵量低谷¨3。而福州地区仅有6羽化的湿度范围分别为35~96和35~95,月至7月中旬和8月上旬至1O月下旬两次高峰,这最适湿度均为8Ol4。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与该地区柑桔潜叶蛾在7—9月夏、秋梢抽发盛期为卵的孵化、幼虫的存活和蛹的羽化。湿度对幼虫存害最烈,为全年最高峰相吻合;在7月中旬至8月上活率的影响在不同龄期有所不同,对于高龄幼虫影旬气温最高(33~38℃)期间,该虫世代存活率极响较小,对低龄幼虫影响较大。蛹在极端低湿(相对低,在1O左右,虽然世代历期很短,但是种群净增湿度45)时不能羽化;在相对湿度为55~85殖率仍小于l[3。范围内,蛹的羽化率随相对湿度增大而提高;相对湿4.3.2影响种群动态的生态因子度超过85,羽化率趋于下降。在低湿环境条件\n2014年第43卷第2期中国南方果树27下,蛹的失水率最大,卵次之,低龄幼虫高于高龄幼种混园的植株上,其世代重叠很快出现,且种群高峰虫。总之,该虫的失水率随湿度降低而增大,死亡率期峰值更大,峰谷期缩短,延续期更长,控制为害的递增速率随湿度降低而增大。难度更大。不同品种新梢长度、叶面积大小,抽梢时黄美玲等『5叩借助微型计算机对影响柑桔潜叶期的差异,均可改变潜叶蛾的营养条件而影响种群蛾种群数量动态的气候因子进行系统定量分析。结的存活率和增殖速率。据调查,福州地区同期抽生果表明,夏、秋季柑桔潜叶蛾的自然死亡率与气候因的冬梢上潜叶蛾虫叶率,柚为66.8,温州蜜柑为子(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无显著的相35.5,槛柑为3O。关关系;冬季幼虫的自然死亡率与日均气温呈极显4.3.2.3天敌因子柑桔潜叶蛾在生长发育过程著负相关,温度越低,幼虫密度越低,自然死亡率越中,其种群数量往往受多种天敌的自然控制,如苏云高,但与其他气候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夏、金杆菌、蜘蛛、亚非草蛉、中华草蛉和啮小蜂属(Tet—秋季的高温不是导致幼虫大量死亡、虫口密度下降rastichus)的几种寄生蜂l_5,是影响其种群衰减的主的直接因子,只是通过影响天敌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要因素。福州地区,桔潜蛾姬小蜂年发生量占柑桔以及影响成虫的产卵量来影响幼虫密度;冬季相对潜叶蛾寄生蜂的71.37,在8月形成高峰,对柑桔湿度的高低和降雨量大小对幼虫密度无显著影响,潜叶蛾2~3龄幼虫的寄生率最高达54.38,平均40.08[5导致冬季自然死亡的主要气候因子是低温而不是降。广东省四会市柑桔潜叶蛾幼虫及蛹的雨量少或相对湿度低。由此认为,在广西桂林导致数量在6月和7月各有一个发生高峰,以7月中旬柑桔潜叶蛾幼虫冬季大量死亡的关键因子是低温而至8月上旬发生最为严重,捕食性天敌在6月数量不是干旱。较低,7月以后呈Logistic型增长,寄生蜂的种群发4.3.2.2食物因子柑桔潜叶蛾幼虫必须以柑桔生也呈相应的规律性波动_5。在广州市郊区甜橙嫩梢、幼叶为食物才能完成世代发育[3。成虫产卵园,天敌对6月中旬到8月下旬发生的柑桔潜叶蛾和幼虫为害与幼嫩梢叶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柑桔每(6月中旬至7月下旬的迟夏梢世代和7月下旬至8次抽梢盛期与该虫各代产卵盛期相吻合,它决定着月下旬的秋梢世代)种群数量起着关键性控制作用,柑桔潜叶蛾为害的程度。该虫第一代幼虫多在迟春迟夏梢世代种群变动因子中天敌作用占64.6,秋梢、早夏梢上出现,之后虫口便很快上升。回升期虫梢世代种群变动因子中天敌作用高达75.3,年周口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柑桔抽生的幼嫩梢叶期中关键世代为迟夏梢世代。如果在6—7月间,天为其提供了食料。当柑桔新梢开始抽发时,柑桔潜敌数量较多,发挥作用就大,柑桔潜叶蛾种群数量则叶蛾随即发生;枝梢迅速伸长,该虫由卵迅速孵化为明显下降,使秋梢期潜叶蛾发生期推迟半个月,有利幼虫;枝梢停止伸长,幼虫开始化蛹、羽化;枝梢生长于秋梢在8月中旬安全抽发[5。期延长,发生为害时间也相应延长,反之则短。该虫王联德等[4]发现,柑桔潜叶蛾对秋梢抽发盛期在老熟的梢、叶上不能取食,如果没有幼嫩梢叶,则的选择优于夏梢,寄生蜂高峰迟1周出现,捕食性天多数幼虫不能成活,自然减少了柑桔潜叶蛾的发敌迟2周出现;在自然环境中寄生性天敌对柑桔潜生哪]。鉴于此,宜用抹芽控梢,切断害虫食物链来叶蛾的控制作用强。如捕食性天敌小花蝽防治该虫,这在降低虫口上是有实际意义的。Oriusminutus的食谱生态位宽,但生态位重叠小,在柑桔潜叶蛾主要发生期是夏、秋梢期。如果抽时间和空间上没能有效“跟随”柑桔潜叶蛾的发生,梢不整齐或抽梢期延长,会加重为害。曾鑫年等_3。]对柑桔潜叶蛾的控制作用不大;寄生性天敌短腹桔研究发现,柑桔潜叶蛾在甜橙夏、秋梢长为0.5~啮,J、蜂CitrostichU5ZZ0cs0dP5(Narayanan)9.5cm和9.5~18.5cm时各形成一个虫口高峰,与柑桔潜叶蛾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而且前一高峰以低龄虫态为主。黄明度等_5。]研究均优于其他天敌,为柑桔潜叶蛾的优势天敌,应加以认为,晚夏梢是潜叶蛾周年数量变动中的关键世代,保护和利用。其次为夏梢世代,夏梢抽生迟早和次数对秋梢上的5结语虫口数量产生影响,导致秋梢潜叶蛾种群变动的明显差异。蔡子坚L53]指出,单一品种上潜叶蛾种群世综观柑桔潜叶蛾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应进一步代基本是离散型的,后期世代可出现重叠;而在多品深入开展柑桔潜叶蛾的行为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的\n28中国南方果树2014年第43卷第2期研究,为种群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探索更为方l91,198[19]曹夷泉.柑桔潜叶蛾田间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便、有效、快捷的柑桔潜叶蛾测报模型和低虫口早期_J].浙江柑桔,1996,13(1):36—37监测技术,以提高虫情监测的准确率;加大对柑桔潜[2O]吉光荣.柑桔潜叶蛾生物学特性及消长规律研究口].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6(1):11—12叶蛾优势自然天敌的行为学、种群动态、控制机理与[21]曹涤环.柑桔潜叶蛾秋季防治是关键[J].果农之友,效能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侵染机理、流行规律等2012(1O):26[22]夏冰森,朗进宝,梁侃,等.柑桔的栽植与桔潜叶蛾的基础研究力度;研制新的天敌昆虫和生物农药协的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08(2):74同应用的生物防治模式,筛选高效、低毒、安全的化[23]潘骏,蒋飞,郑洁,等.上海地区柑桔潜叶蛾虫源探疑[J].中国南方果树,2011,40(4):46—49学药剂。同时,研究和推广恰当的耐(抗)虫柑桔新[24]居益民.柑桔潜叶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上海品种。通过对该虫测报、生物控制以及化学防治技农业科技,2006(5):164[25]先宗良,林萍,兰庆渝.柑桔潜叶蛾的生物学及防治术等进行深入研究,为综合治理奠定基础,以达到长研究口].四川果树科技,1985(1):30—35,37期、稳定和持续控制柑桔潜叶蛾的目的。[26]刘兆雄.柑桔潜叶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常数的测定与应用口].昆虫知识,1993(5);275—278[27]黄美玲.柑桔潜叶蛾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常数参考文献测定口].中国柑桔,1988,17(4):39r1]KalshovenLGE.PestsofcropsinIndonesia[M].[28]卢运胜.柑桔科研成果汇编(1985-1993)[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1-155Jakarta:IchtiarBaru,1981[2]沈允昌,王继龙.柑桔潜叶蛾的为害习性与防治策略[29]王联德,尤民生,郑琼华,等.柑桔潜叶蛾发育速率模口].上海农学院学报,1987,5(4):333—334型的研究口].生态学报,1997,17(4):145—148[3O]张时兴,李绍磷.柑桔潜叶蛾空间分布实时调查[J].[33刘秀琼,曾仁光.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citrellaStainton)幼虫期的描述口].华南农学院学报,1981,2闽东农业科技,1993(2):26-27[31]何淼,古德祥,蒲蛰龙.自然条件下柑桔潜叶蛾发(2):51—57[4]卢运胜,邱柱石,黄美玲.广西柑桔病虫害的发生特育历期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2):59-63点及防治策略[J].广西柑桔,1994(4):5-8,17[32]王联德,尤民生.柑桔品种对柑桔潜叶蛾实验种群的[5]陈春荣.柑桔潜叶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口].现代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0(4);493—497农业科技,2009(8):91[33]尤民生,王联德,郑琼华,等.温度对柑桔潜叶蛾实验[6]舒彬,秦刚,王缓,等.仁寿县柑桔潜叶蛾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3):种群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5,24(4):414—419158—159[7]GottwaldTR,GrahamJH,SchubertTSAnepidcm~io-[34]曾鑫年,吴美良,罗诗.植物挥发性成分对柑桔潜logicalanalysisofthespreadofdtruscankerinurban叶蛾产卵行为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3,30(2):198—202Miami,Florida,andsynergisticinteractionwiththeAsian[35]曾鑫年,赵善欢.柑桔潜叶蛾化学防治适期的探讨citrusleafniner[刀.Fruits,1997,52:383—390[8]曾永新,宋志强.柑桔潜叶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口].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5(1):45—48[36]曾鑫年,吴美良,罗诗,等.3种植物杀虫剂对柑桔口].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43,148[9]余丽萍,陈江锋,陈健民,等.衙州柑桔潜叶蛾始见期潜叶蛾的控制作用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的天气气候背景分析及其预测[J].中国农学通报,科学版),2001,29(6):54—56[37]丁勇,郑德胜,黄明度.柑桔潜叶蛾雌成虫寿命、产2011,27(i0):243-249.,卵量及产卵行为的研究[J].昆虫天敌,1994,16(3):[10]王联德,尤民生,吴清.柑桔潜叶蛾对柑桔的为害136-140及经济阈值的研究口].应用生态学报,1999,10(4):[38]何淼,古德祥,蒲蛰龙.柑桔潜叶蛾产卵行为对叶片457-460[11]黄明度,李树新.柑桔潜叶蛾为害对柑桔生长的影响选择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2):64-65[39]何等平,唐晶,罗诗.广东柑桔潜叶蛾种群动态及及经济阈值的研究[c]∥柑桔害虫综合治理论文集.放秋梢适期研究口].中国柑桔,1995,24(2):5-8[4o]北京:学术出版社,1989:84-88[12]柯志伟.柑桔潜叶蛾特征与防治[J].福建农业,2009邓明学,AGarridoVivas.柑桔潜叶蛾的耐寒力和对(7):25—26嫩叶含水量的敏感性测定[J].植物保护学报,1999,[13]杨志信,任伊森.浙江省柑桔潜叶蛾的寄生蜂种类、26(2):157—161抑害效益及主要种识别[J].中国南方果树,1998,27[41]黄美贞,黄明度.柑桔潜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1):15-16[C]∥黄明度.柑桔害虫综合治理论文集.北京:学术出版社,1989:90—95[14]沈兆敏.中国柑桔技术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42]王联德,尤民生,王谨,等.桔潜蛾及其天敌的生态出版社,1992:585—586位_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28(3):319—324[15]刘兆雄.柑桔潜叶蛾生物学特性与消长规律观察[J].[43]李洪梅.有机柑桔园柑桔潜叶蛾发生动态与生态控广西农业科学,1991(5):229—231制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8[16]刘兆雄.桂东南柑桔潜叶蛾生物学特性与消长规律[44]陈观浩,梁盛铭.柑桔潜叶蛾幼虫在化桔红上的空间研究初报口].中国柑桔,1992,21(1):28—29[17]罗兆益.柑桔潜叶蛾在蜜柚上发生规律及适时放梢分布型及抽样技术[J].江西植保,2010,33(3):122一】23技术_lJ].果农之友,2006(4):44[183黄昌武,陈其海,宁继文,等.漳河库区柑桔潜叶蛾发(下转第31页)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n2014年第43卷第2期中国南方果树参考文献No.1withitsparentcultivarsrJ].BioscienceBio—technologyandBiochemistry,2008,72(7):E1]高大启,杨根兴.电子鼻技术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1969—1972[J].传感器技术,2001,20(9):1-5[13]张妍.橙汁特征性理化品质分析与鉴伪方法研究E2]王俊,崔绍庆,陈新伟,等.电子鼻传感技术与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11):160—口4]乔宇,潘思轶,徐晓云,等.电子鼻检测不同品种和167,179加工类型的柑桔汁口].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邹慧琴,刘勇,林辉,等.电子鼻技术及应用研究364—368进展EJ].传感器世界,2011(11):6-11[15]TanES,SlaughterDC,ThompsonJF.Freeze[4]王磊,曲建岭,杨建华.发展中的电子鼻技术[J].测damagedetectioninorangesusinggassensors[J].控技术,1999,18(5):8—10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05,35(2):r51PiroskaH,IstvanD,ZsuzsannaC,eta1.Physical—177—182chemicalandsensorypropertiesofpulsedelectric[16]MariateresaR,DemetrioS,FrancescaS,eta1.Effieldandhighhydrostaticpressuretreatedcitrusfectivenessofelectronicnosesystemstodetectberga—juices[J].InnovativeFoodScienceEmergingmot(CitrusbergamiaRissoetPoiteau)essentialoilTechnologies,201l,12(3):255—260qualityandgenuineness[J].JournalofEssencialOil[6]三目.美国:电子鼻有望用于检测水果成熟度[J].Research,2012,24(2):137—151中国果业信息,2012,29(9):42r17]ChoiHSCharacterizationofCitru“nshiu(C.“”一[7]胡桂仙,AntihusherndndezG6mez,王俊,等.电子shiuMarcov.formaMiyagawa—wase)blossomaroma鼻无损检测柑桔成熟度的实验研究[J].食品与发酵by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inconjunctionwith工业,2005,31(8):57—61anelectronicnose[J].JournalofAgriculturaIandr8]NataleDC,MacagnanoA,MartinelliE,eta1.TheFoodChemistry,2003,51(2):418—423evaluationofqualityofpost-harvestorangesandap—r18]FedericoP,CorradoC,FrancescaA,eta1.Electronicpiesbymeansofanelectronicnose[J].SensorsandnoseapplicationfordetemtinationofPenidlliumdigita—Actuatorsb-chemical,2001,78(1-3):26—31ruminValenciaoranges[J].JournaloftheScienceofr9]MamatM,SamadSA,HannanM八AnelectronicFocdandAgriculture,2012,92(9):2008—2012noseforreliablemeasurementandcorrectclassifica—[19]丁辰.果汁中嗜酸耐热菌的检测及控制EJ].中国果tionofbeverages[J].Sensors(Base1),2011,11(6):菜,2006(2):39-406435—6453r2O]GobbiE,FalasconiM,ConcinaI,eta1.Electronicr1O]ShawPE,RouseffRL,GoodnerKL,eta1.COm—noseandAlicyclobacillusspp.spoilageoffruitparisonofheadspaeeGCandelectronicsensortech—juices:Anemergingdiagnostictool[J].FoodConniquesforclassificationofprocessedorangejuicestrol,2010,21(10):1374—1382[J].LwT—FoodScienceandTechnology,2000,33[21]PiroskaH,IstvanD,DietrichKElectronicnoseinvesti—(5):331—334gationofAlicyclobacillusacidoterrestrisinoculatedapple[11]邹小波,赵杰文.电子鼻在饮料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ndorangejuicetreatedbyhighhydrostaticpressure[J].[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146—149FoodControl,2013,32(1):262—269[123YoshihikoA,AyaK,YukinoriI,eta1.Acompari—(责任编辑:李治飞)sonofvolatilecomponentsfromthepeelofOhshima(上接第28页)[45]王开洪,袁平.柑桔潜叶蛾(Phyllonistiscitrella1997(1):2—9Stainton)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513张丽丽.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控技术口].植保技术与报,1988,10(2):163—169推广,2003,23(7):24[46]王联德,尤民生.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52]黄明度,郑德胜,李树新,等.柑桔潜叶蛾年周期种群及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63—66动态及防治策略的研究[c]//黄明度.柑桔害虫综合[47]凌宏琼,李菊招.柑桔潜叶蛾的盛衰变化规律及其在治理论文集.北京:学术出版社,1989:63—73防治上的运用[J].中国柑桔,1980,9(4):33-36[53]蔡子坚.柑桔潜叶蛾种群变动的外部因素及可控要[48]谭文捷,郑德胜,黄明度.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数量变素的利用[J].中国南方果树,1999,28(3):12—13动的多维自回归模型Ec]∥黄明度.柑桔害虫综合治[54]陈明顺,罗肖南.桔潜蛾姬小蜂Elachertussp.的初步理论文集.北京:学术出版社,1989:76—83研究[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6,15(2):123—131[49]王联德,尤民生.湿度对柑桔潜叶蛾存活的影响[J].[55]何淼,古德祥.柑桔潜叶蛾一天敌系统模拟研究生态学杂志,1996,15(6):17~21口].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1):83—87[5O]黄美玲,卢运胜,邱柱石,等.影响柑桔潜叶蛾种群数量动态的气候因子分析及发生量预测[J].广西柑桔,(责任编辑:李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