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 MB
- 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浅谈天津城建大学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原理xxx大学xxxxxx指导老师xxx摘要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从整体综合的观点研究其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大学校园规划的生态化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大学校园规划的研究拓展到生态环境领域,使校园与周围环境达到生态良好的目标,体现出自然与人和谐融洽的状态。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生态学、景观指数、城建大学AnalysisofPrinciplesofLandscapeEcologyinthePlanningofTianjinChengjianUniverstiyCampusTianjingChengjianUniversityMengyuanFengYichenLISupervisor:ChangguiYANGAbstract:Landscapeecologywithstudyobjectoflandscapeisthemethodandapproachtoanalysistheusingoflandscape,fromthewholeandcomprehensiveviewtostudyspatialpatenandprocess,andtherelationshipwithhumansociety.Theecocampusplanningreferringtotheuseofecologicalprincipleandmethods,expandthecampusplanningresearchtothefieldofenvironmenttoachievethegoodecologicalgoalofcampusand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torereflectthenaturalstateofharmonywithhumanbeing.Keywords:gardenplants,landscapeecology,landscapeindices,urbanuniversity\n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1景观广义的景观指人类生活环境中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整体,包括自然起源的陆海圈和生物圈以及由于人类出现而形成的智慧圈。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景观系统。广义的校园景观是指校园内所有的空间范围,或者说是校园布局的空间结构或外观形态。它包括校园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及外观形态。校园景观包含的物质内容中不仅包括自然景观,如山地、湖泊等,还包括人造景观,如广场、道路、庭院、建筑等,是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1.2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一词首先由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提出来,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对空间格局与过程相互关系研究是其主要特色和理论核心之一,加之它在解决各种宏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实问题中明晰的应用前景,近十几年内,已经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地理、生态、环境、农业及各种管理部门学者们的重视和参与。国际上,景观生态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由侧重空间格局的定量和定性描述阶段转向强调其中各种生态过程的分析阶段。“尺度、格局、过程”是当前景观生态研究中重复率最高的主题词。本质上,景观生态学是在时空尺度两方面区别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对景观生态学家而言,景观一般是指包括一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的异质陆地地域,具有相应生态系统类型的重复格局和数以公里计的空间范围。其涉及的空间尺度远大于生态系统生态学而与景观或区域规划的尺度更为接近。尽管景观生态学考虑的基本范围是所谓的景观尺度,该学科同时认识到较之更大和更小系统跨尺度关联的重要性。1.3“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它为具体而形象地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了一种“空”。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评价中,基质代表了该景观或区域的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系统,斑块意味着土地利用系统的多样化,廊道意味着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联系与防护功能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称为斑块。它是在景观中相对零碎的、相对均质的块状生态单元。它可以是动植物群落,也可以是一块广场铺地、一片水面或一个及几个建筑。生态交错带是指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交界处的过渡带,也可以定义为存在于相邻的不同均质景观单元之间的异质性景观。相邻生态系统或景观通过交错带相互渗透、连接、区分,交错带内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物种多样化显著。廊道是指线形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与阻隔的双重作用。廊道分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人工廊道如:公路、铁路,自然廊道如:绿化带、水系。范围广、连接度高并且在景观功\n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被称为基质。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上起着重要作用,主导景观的基本性质。2.校园景观2.1校园简介天津城建大学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天津地处北温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临近渤海湾,海洋气候对天津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土壤呈碱性,所以植被类型比较单一。天津学院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4.16万平方米。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学院投资数千万元,新建20000平方米单元式学生公寓,10000平方米远程教育中心、多功能食堂、多媒体阶梯教室、现代化学术报告厅,校园布局日趋合理,绿树红花掩映,池塘亭榭错落,假山雕塑别致,环境平为高雅,文化底蕴深厚。2.2校园整体景观分析天津城建大学整体是规则式园林风格,一近校门就是一条主景观轴,依次经过学校的主楼、鸣飞湖、宿舍区、中心湖区、现代教育中心广场、最后是现教楼。西区以学生宿舍和体育场为主,右边以教学楼为主。学校的绿化多以树林草地、灌木景观为主,建筑周围都有一些绿地,乔木组成的行道树。草坪区以开阔的草坪为主体,并列植银杏和国槐,形成疏林草地,具有视觉景观效果。校园的主要景观位于中心湖区。整个湖区不仅为学生早读提供了安静的环境,也让我们在闲暇之余体会到大自然之美。湖区以中心开阔的水面为主,周围是自然式的草地树林和亲水平台,植被覆盖率高,主要以乔木和花灌木为主。有垂柳、国槐、西府海棠、紫叶李、紫叶矮樱、连翘等等。2.3基质及廊道分析本校基底以人工硬化地面主,这里将人工硬化地面与现代建筑合并作为基底。连接是廊道的一项基本功能,廊道一方面连接了一些景观,另一方面两侧景观也会被廊道所阻隔。因此,廊道的两方面影响都要在校园规划中有所设计。以中心湖区水景区为例,依据地形原有的高低起伏及冲沟,营造了一道迂回\n婉转、错落有致的生态水体,在东部教学区、西部生活区形成“形断意连”的意境。这个水景廊道不仅为校园内的景观增添亮色,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更是作为自然廊道连接了校园两端的人工湖和湿地。步行景观带兼顾景观与交通双重作用。根据园区内学生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沿水体景观带设置了一条景观性的步行道。步行道景观带与水体景观带形成交错的关系,既是连续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主要步行及非机动车道路,又使学生在步行过程中,始终处身于优美环境中,“步移景换”,得到身心的放松。在步行景观带中考虑到廊道的阻隔作用,充分设计绿地斑块在步行带中的位置与数量。2.4斑块分析斑块的大小不但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决定斑块甚至整个景观的生态功能。通常,大型斑块比小型斑块内有更多的物种,能提高集合种群的存活率,更有能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但小斑块占地小可分布在人为景观中,提高景观多样性,起到临时栖息地的作用,所以小斑块应当看作是对大斑块的补充。另外斑块的数目越多,距离越近,连接性越强,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就高,物种交换越频繁,可以增强整个生物群体的抗干扰能力,对维持景观的结构及斑块内物种的长期生存比较合适。天津城建大学的规划设计中,注重人工景观斑块与自然景观斑块的相互包含关系,以及各斑块大小,数量的平衡及多样化的设计,形成了一环、一路、二湖、三园、四景观节点的板块布局。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各种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斑块,它们互为图底,相互渗透,各自之间又有所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环境。2.5校园生态分析每个自然环境的原有生态系统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和谐、稳定的结构,人工建设将不可避免地打破其自身的平衡,因此规划设计必须在设计初期进行详细的前期调研,重视保护和发展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在绿地建设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合,把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以保证校园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和景观结构及功能配置的完整性。\n根据天津的地理位置分析,我校的校园的整体气候环境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西北风很大。利用景观可以改善学校的整体生态环境,例如,中心湖区的修建也可以调节气候,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同时,湖区所伴随的湿地生态可以净化空气,提高湿度,整体改善校园气候。高大的乔木可以在夏季为我们提供凉爽的环境。植物在生态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改善热岛效应、提高湿度、防风等作用。我们统计了校园里常见的五十种植物。3.结语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的天津城建大学的规划设计,在尊重原地段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为主要理论依,构建了生态学的景观格局;运用了“斑块—廊道—基质”这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将校园规划作为一种动态过程来研究校园的弹性生长结构,将这座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生院,建设成为融于环境、生态良好、舒适宜人、和谐共生的大学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