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 KB
- 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生态学基础》作业第1章绪论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简答题1.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划分,可形成什么样的学科体系?答: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分析题1.试析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答:1整体观的发展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3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是其发展的趋势4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第2章生态系统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简答题1.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分为哪几类,每类请各举两种生物说明。答:生产者:绿色植物,一些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鹰,蛇分解者:真菌,细菌2.与一般系统相比,生态系统有何特点?答:生命成分的存在决定了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一般系统的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分析题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答: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一般从形态和营养关系两个角度进行研究。\n1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部、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2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基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进行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不仅随时进行着能量的转换和流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个组成见的物质循环。(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在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分内部,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专递与流动还同时存在着各种信息的联系,而这些信息把生态系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起着推动动物质流动、能量传递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都伴随着信息的流动。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行为由信息决定,而信息又寓于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之中,物质流和能量流是信息流的载体。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尤其是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对系统产生影响,并引起系统的改变,甚至破坏系统的平衡。第3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名词解释1.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2.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3.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4.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5.生物学零度:某作物或作物品种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称为生物学最低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6.活动温度:是指高于植物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7.有效积温: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简答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一般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哪几类?答:依照性质生态因子可以分为以下五类:气候因子: 如温度、湿度、光、辐射、降雨、风、雷电等;土壤因子: 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所形成的生命和非生命的复合体,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 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的影响;生物因子: 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合作、竞争和共生等;\n人为因子: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已越来越大,而且影响的范围日益有全球化的趋势,所以特地将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因子进行研究。2.何谓人工影响的环境与人工建造的环境?请举例(至少各两个)说明。答:人工影响的环境是由人为设置边界面围合成的空间环境。包括房屋围护结构围合成的民用建筑环境、生产环境和交通运输外壳围合成的交通运输环境(车厢环境、船舱环境、飞行器环境)等。例子:排出有害气体,砍伐树木人工建造的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后者也称为社会环境。例子:绿化环境,建设共公服务设施3.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答:一、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二、生态因子的多变性三、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四、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五、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第4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名词解释1.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反映了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物种群的扩繁能力。2.环境调控:环境调控是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调控的简称。简答题1.简述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类型答:1)均匀型分布: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2)随机型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它个体分布的影响;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分布的概率是相等的。3)成群型分布: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既不随即,也不均匀,而是形成密集的斑块。2.简述种群的年龄结构概念和类型答: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分析题1.论述种群的种间关系答:种间关系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称为相互作用),简称为种间关系。即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等诸种效应的综合反映。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负相互作用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率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有害。从生态角度看,负相互作用能增加自然选择能力,有利于新的适应性状的发展。第5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n名词解释1.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2.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3.生活型: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4.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简答题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答:1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2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群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具有一定的分布2.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哪些?答: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③种内和种间关系是演替的催化剂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诱因⑤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简述影响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子答:物种:每一个物种由它不变的本质形成特征,并通过一个明显的非连续性与其他物种分开。地质年代:对过去的生物多样性,只能从化石和植物孢粉中得到相关信息。化石提供了一个生物类群的过去分布。生物进化:从整体上来说,生物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为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高。地球板块运动第6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名词解释1.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2.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即有机营养生物的生物体的生产。3.生态金字塔: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4.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即无机营养性生物所进行的有机物的生产。5.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简答题1.食物链加环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答: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多功能环和加工环。第7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n名词解释1.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2.生物小循环:生物圈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传输介质大气或水在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之间所构成的循环过程。3.地质大循环:地质演化过程中,在地球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由一个或数个地质旋回所组成的物质循环过程。简答题1.简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答:1)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2)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2.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答: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即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分析题1.论述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特点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养分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养分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两个概念来加以概括。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的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对于某一种元素而言,存在一个或多个主要的蓄库。在库里,该元素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并且通常只能缓慢地将该元素从蓄库中放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彼此流通的。第9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控名词解释1.生物调控:是指通过良种选育、杂交育种,应用遗传与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出转化效率高、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优良物种,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2.生态阀值: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3.抗变稳定性与弹性稳定性:抗变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弹性稳定性,弹性材料组成的系统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弹性变形并达到变形后的平衡状态。4.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简答题1何谓生态平衡?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环境因素生改变,生物种类改变,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2.简要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控机制\n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在不间断地进行着,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身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它能忍受一定限度的外部压力,压力一旦解除就又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这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为了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自然界和生物圈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旦周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必将引起生态系统各种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现象。生态平衡失调的初期往往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果一旦发展到出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因此,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