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生态学名词解释7P7g6o%Q#M;J-K'U.}9g&P9_%生态价:生物对环境条件可以适应的幅度。#_$q'{0Y:x6@'w)h,B!R;m"l生活型谱: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的组成,是群落对外界环境最综合的反映指标。统计某一地区或某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n*x%S5S,p(N*I重要值:以综合数值表示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Z)G6w!x1w5p+z2u#m;}极端排序法:根据种群组成相似性并将相异性最大的群落置于排序轴两端对群落进行排序的方法。9~+Y8X8B3K生态位宽度:某物种利用资源的程度。4O4f$w*|:|,Q0f-i-|群落系数:各样方单位共有种的百分率。0l)?5V1l&u;T)i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的能量比值。*x8D&x5D-u0~.b8]%Y次级生产: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E9e:U#^4t-Q生态寿命:有机体的生活年限或寿命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9P(I0L/@5b,z+[.O6i ~(z5P(G生态位: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2^.k7R(@'m7D&c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k1g-P*u a,E$z5l群落演替: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朝着一个方向变化的过程。(`"X*e6G*n:p F#C6d-_(k7M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E)N7W P/N$S!d9H%[指数增长:一个量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周期中,其百分比增长是一个常量。,Q"~'U'F(U5?-F.W共生:动植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一同生活相依为命。-a!V0S-z&~r-&k-理论:物种总是面临两个互相对立的进化途径,各自只能选择其一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B4p&g-p6F5S#k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Y0n!R!o.n+t(M:g:H8a"^7E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I5b,u&I&K;Z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0n o:^:{2B$N,b4}原生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F5{!c)`3b;]6[4l林德曼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的乘积,或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值。 l9Y"v;~%L6{,^群落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5X&W W5|1s+U生态对策: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8k m1j#j0U2_7H$m+s种间关系: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I,g&A's8c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反应了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物种群的扩繁能力。6s/] @$G2|6M$V3C:E生物地化循环\n:生物所需的物质如水和碳、氢、氧、氮、硫、磷、钙、镁、钾、钠、氯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是象能一样单向传递,而是反复利用,所以物质的传递称为循环,生态系统中这些无机物质的循环既涉及各营养水品的生物,也涉及大气圈,地圈和水圈,所以称生物地化循环。4V6T8H2F%B.f._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地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地区也会逐渐扩大。+Q6A1l&g%x0y!I/r7\&r生活型: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在外貌上表现的植物类型。/U"s;X(V%C!y5z顶级群落: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9p+p;w8l6B7y5V8k:~0B生物多样性: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7o5H z6B3w'x)h4G3H!i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X V3`,n8z2B*P(H0L!u生态型: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9`;Z$g%E-Q7c H'_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1w.r'A%F)c*H:u%v初级生产力: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2n5z-P6f'R&m y负载量:每一个环境都有它最大的承载极限,任何一个环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管是食物或活动的空间。*?+u!K'[(D,r3J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D:v.W,I9j耐受性法则: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k*z!O R9B"g-^;c内稳态机制: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8l9I/u2h6l ~9Q7I9I光补偿点:光合作用率和呼吸作用率两条线的交叉点。7N C+C3U/x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7['X8`+U1i8S$d"C(V哈-温定律:在一个基因平衡的族群中每各对偶基因中的一对控制同一形状的基因:"X;S8[0k+N)P,L$F,?p2AA+2pqAa+q2aa=1:\&G/h1a%d而p是A的基因频率,q是a的基因频率。)m:D"Y7E-g1.没有突变;X&R%L6{,}*_ w5[2.族群很大9S+i2{1d,z4~7V#`3.和同种的其他族群产生隔离6['Z.K/v3J4.随机交配;o8O6c9c%f+`#q%~/I5.个体的生存、生殖条件相同7Z;h6Y;w*X7_4](g!{1D:l如果具备以上五点,这基因频率将会维持一定,也就是失去了演化的动力。0u%E u8q2`%Y"g,H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0u4A#h$Z&J5`间接梯度分析: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派定群落样地的位序。/k0K9T${3S8q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5J2r+J"_${3?%V$G%C\n生活史对策:根据环境选择的确切意义阐明生活史式样的起源及其适应性。:B*^*i S*R/N d)p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o1C9U&\0e食物网: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K8q [!{;G5X功能种团:不同种类的体形大小、活动能力各异,但在功能上相近,而形成的群体。,f*J-o.X!o5[:x:r*i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F0Jp8V生态交错带: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c*}:N!R.r![)B:c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U+? U2l!U*k,e!C*w4?!n9~0b生态阈值: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y;b%_*},r梯度分析: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7I#v;~ s%E9|:M7n"Y5K'P生态承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j%U+W:~3V,D生态足迹:一个区域或国家人口大量的衣、食、住、行以及他们所产生的废弃物方面的数据,然后把它们折算成可以生产或吸收这些资源的陆地或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7h7c(x!~*V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8h6f(C3c*O6R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B%d0e&p(~/}'n0@"_$Q景观廊道: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2\-]3c)e }"}(C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