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00 KB
- 12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4.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氩气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25.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26.全球每年有50000平方千米-70000平方千米耕地变为沙漠。√27.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D、三分之一28.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B、南美洲北部29.陆地上的水资源占地球总水资源的()。A、2.8%30.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31.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32.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三?×33.生物种大灭绝的后果将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34.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平均以每年()的速度上升。A、1-3毫米35.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A、10-20厘米36.地球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用了()年时间。C、12年37.垃圾已经无孔不入,在太空轨道上已经有超过7000个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废物碎块在高速运动。()√38.我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预计2020年再生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15%左右。()√39.海平面上升现象与什么无关?B、臭氧层破坏40.与外界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是()。B、封闭系统41.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为()。D、30000米\n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C、开放系统2.地表系统指地球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范围,包括高空但不包括内部。()×3.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海洋上平均仅为5-8公里。()√4.温带地区的对流圈高度为16-17km?×5.生物圈的厚度约为30km?√6.盖亚假说主要强调的是()。B、生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7.土壤来源于()。C、岩石8.盖亚假说中提出Gaia系统中最重要的是()。D、微生物9.生物地球化学观点认为地球表层大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实质上是由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0.盖亚假说中的盖亚一次来源于古希腊神话。()√11.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到现在时间约38亿年?√12.据测算,从7亿年以前到现在地球上动植物累计重量约为地球的()倍。C、100013.地球上的物质运动主要包括两大能源驱动力,分别为()。D、太阳辐射能及地球内部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14.水圈中全部的水每()通过生物体一次。()D、2800年15.地球内部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和机械能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的。()√16.地球表层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是非生物来源的。()×17.生物大规模的灭绝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有5次?√18.全球生命系统全部活物质更新周期为几年?C、8年19.关于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远在地球半径以下20.现阶段可用于全球变化的观测记录大约有()。C、一百多年21.人类对地球环境产生大量影响以前,地球二氧化碳升高的主要原因是()。C、火山喷发22.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23.所谓的全球变化其实包括自然自身引起的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两类。()√24.认识全球变化规律不需要了解所有时间尺度上的过程?×25.下列不属于全球变化的社会影响的是()。B、气候与降水量相互关系的影响26.关于自然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自地球诞生之日起,地球系统在某些时间尺度上存在这种变化27.决定全球变化研究的成败的是()。C、数据的收集和处理28.在时间坐标上环境演变的基本表现形式中,平稳序列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保持在同一水平上。()×29.全球环境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两个维度。()√30.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后果包括环境和社会两方面?√<1>【单选题】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中,气候变化一般不影响的是()。 A、土地荒漠化 B、生物多样性变化 C、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n D、人口增长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是全球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A、生物多样性变化 B、气候变化 C、人口增长 D、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根据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提出的观点,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增加()摄氏度。 A、4.26 B、5.26 C、6.26 D、7.26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位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其中中国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温室气体主要是吸收地表短波辐射,使大气变暖。()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判断题】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在吸取大气中的热量方面,甲烷被认为是二氧化碳的()多倍。 A、5 B、10 C、15 D、20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下列作物中,排放甲烷量最大的是()。 A、小麦 B、玉米 C、大豆 D、水稻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的报告,下列国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是()。 A、澳大利亚 B、挪威 C、加拿大 D、俄罗斯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是海水中硝酸盐的脱氮和氨盐的硝化。()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臭氧对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强烈影响至关重要。()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亚洲稻田被认为是温室气体一大排放源?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从整体的趋势看,北半球主要地区从1700年到1980年之间面积比例大量升高的是()。 A、森林 B、草原 C、牧场 D、农地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近年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土著物种的减少 B、外来种的减少 C、土壤碳和养分的丧失 D、植被生产力的变化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3>【单选题】从1700年到1980年,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的是()。 A、北美 B、拉丁美洲 C、欧洲 D、南亚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瓦解。()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一般来说,外来物种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土著物种。()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通常来讲,物种数越少,生态系统越稳定?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A、时间长度 B、变化强度 C、影响范围 D、造成后果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从全球来看,整体年平均降水量是()的。 A、逐渐增多\n B、逐渐减少 C、保持不变 D、大幅度波动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摄氏度。 A、0.6 B、1.2 C、1.8 D、2.4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近40年中,相较于夏季平均气温,我国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较为明显。()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一般来说,受全球变暖影响,纬度越高或海拔越高的地区升温更明显。()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一年中,白天比夜间升温高?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A、寒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冷 B、寒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暖 C、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冷 D、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暖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根据IPCC在1995年的报告,过去一百年中海平面上升了()。 A、10-20毫米 B、10-20厘米 C、20-30毫米 D、20-30厘米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全球云量观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A、统计数据较少 B、直接观测难度较大 C、没有统一仪器观测 D、数量变化不稳定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印度尼西亚降水显著减少,秘鲁的太平洋沿岸降水显著增多。()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5>【判断题】根据现有的观测结果,世界范围内的云量是逐渐减少的。()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据IPCC(1995)评估,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mm?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厄尔尼诺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相互耦合的结果?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下列因素中,一般不直接影响潜在植被的是()。 A、大气成分 B、气候 C、土地利用 D、人口数量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 A、外形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分布多样性 B、外形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分布多样性 D、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3>【单选题】解决地球环境问题的关键是()。 A、控制荒漠化 B、保障生物多样性 C、控制人口增长 D、减少气候变化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荒漠化主要是指由于不恰当的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移保护、离体保护三种。()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 B、外形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根据近百年的观测数据,()是20世纪最热的十年。 A、10年代\n B、4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关于冰芯记录的相关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辨率高 B、时间尺度长 C、环境信息少 D、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科学家通过冰芯记录研究气温变化,主要是研究其中的()。 A、水 B、杂质 C、微生物 D、气体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近百年来温度上升的原因尚没有达成共识。()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根据相关研究,地球上40万年来平均温度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判断题】据气象观测结果,过去的130多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0.6度?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树木年轮学数据主要考察的是树木的()。 A、年轮数量和密度 B、年轮数量和颜色 C、年轮宽度和密度 D、年轮宽度和颜色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 A、湿度 B、惰性气体 C、云量 D、太阳辐射的反射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一般来说,对树木年轮生长情况影响最大的是()。 A、温度 B、湿度 C、空气成分 D、污染物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还处于自大约550年前开始的新冰期,地球正在变冷。()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目前全球气象数据主要来自城市地区,缺少偏远地区和海洋上空的资料,这也给判断全球气温的变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全球气候变暖可以从物候学、雪线上升和植物迁移等方面得到证据?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火山喷发释放出的物质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太阳辐射的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火山灰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出现的频率为()。 A、2-7年 B、5-10年 C、13-18年 D、15-20年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3>【单选题】全球变化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A、温室气体 B、厄尔尼诺 C、气溶胶 D、土地利用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从理论上来说,高纬火山喷发以后不久,欧洲的西风环流会变得更加强盛,冬季的天气一般是温和的。()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越长,地球上的平均温度越高。()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不包括? A、温室气体 B、天文因素 C、火山喷发 D、构造运动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多选题】火山喷发都可以释放什么? A、火山灰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n D、水蒸气 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产生温室效应的分子当中,()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是最大的。 A、二氧化碳 B、氧化亚氮 C、甲烷 D、水汽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如果大气中只有氧气和氮气,地表温度只有是在()摄氏度时才能平衡来自太阳的入射辐射。 A、15 B、6 C、-6 D、-15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指出,人类活动与近五十年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达到()。 A、40% B、70% C、90%\n D、99%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气溶胶可能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地球温度。()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气温显著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北半球的植被通过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表温度则是-6摄氏度?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根据大部分科学研究成果,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不包括()。 A、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 B、土壤盐渍化 C、高纬度生物向低纬度迁徙 D、台风强度和频率增加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中,影响气候变化的发生时间和发展的是()。 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n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中,主要影响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的是()。 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根据主流观点的预测,近百年来气候变化速率是越来越快的,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台风强度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内陆水汽的增加。()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多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包括? 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根据宇宙辐射和云量关联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宇宙辐射整体趋势是不断减少的 B、近年来地球的云量不断增加 C、地球的温度在近百年中是下降了的 D、通过不同方式测算的宇宙辐射量基本上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下列数据中,不属于主流理论观点的是()。 A、大气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高到450ppm-550ppm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摄氏度 B、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C、温度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部分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推动温度继续上升 D、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需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辐射强迫理论中,减少辐射强迫最多的是()。 A、二氧化碳 B、云反射效应 C、土地利用\n D、臭氧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辐射强迫理论中,辐射强迫和大气温度升高成正比。()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根据对南极冰芯的研究,很有可能是温度先升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才升高。()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辐射强迫值与温度升高成反比?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从个体的分子到个体的整体 B、从个体的分子到个体的族群 C、从个体的分子到区域环境 D、从个体的分子到整个生物圈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中,()主要研究其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 A、个体 B、种群 C、群落\n D、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中,()动态变化是因个体的出生和死亡罗成引起的。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受到其周围环境影响后如何改变的科学。()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土壤、生物、人为因子等。()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生态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当今的方法和手段不包括()。 A、主要是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研究全球变化和植物生理生态反应 B、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C、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植物错综复杂的生理生态反应进行模拟或各种理论分析\n D、着力解决特定区域内特定物种的未来生存趋势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目的之一是揭示()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作用。 A、主要人为因素 B、全部人为因素 C、重要生态因子 D、所有生态因子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目的中的环境胁迫主要强调()。 A、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B、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系 C、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之间的复合作用对植物影响 D、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和植物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的处理指标确定中之所以考虑施氮处理,主要是因为现在大气和土地中氮元素急剧流逝。()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红外增温实验成本较低,但是模拟的环境与实际环境相差较大。()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判断题】红外增温实验,温度是不可控制的?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多选题】实验处理指标的确定包括? A、增温幅度 B、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水分处理 D、施氮处理 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常用的通量测定方法中,()强调根据乱流扩散理论,通过单位面积的任意动量或标量的通量密度是其浓度梯度与扩散系数的函数。 A、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B、空气动力学法 C、涡度相关法 D、感热密度分析法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基础原理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热力学第三定律\n D、热力学第四定律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移地实验多用于植物对()响应的研究。 A、温度改变和降水改变 B、空气成分改变和降水改变 C、温度改变和气压改变 D、空气成分改变和气压改变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试验时间过短可能导致数据结果不准确,无法体现出长期生态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研究全球变化过程中,感热密度分析法有效地解决了仪器不统一导致产生误差的情况。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空气动力学法的依据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二氧化碳的光合驯化作用是指植物生长在高浓度CO2环境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光合速率可能()。 A、进一步升高\n B、趋于稳定 C、恢复到以前CO2环境下的水平 D、衰落到以前CO2环境下的水平以下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某些形态上的变化可能与()有关。 A、同化物增多而丧失老的碳库 B、同化物减少而丧失老的碳库 C、同化物增多而形成新的碳库 D、同化物减少而形成新的碳库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 A、枝干 B、根部 C、叶片 D、土壤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强影响,光强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5>【判断题】根据现阶段研究,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生长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下植物的源—库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来源于太阳能?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功能型划分中,()将植物分为关键种和非关键种。 A、主观分类 B、逻辑分类 C、演绎分类 D、数据调查分类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作用()。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再回到原始水平 D、先下降再回到原始水平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3>【单选题】气孔导度一般不直接影响()。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光合速率提高,叶中许多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多糖增加。()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如果气孔导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光合速率提高的话,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必然增加。()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一般来说,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碳三植物的叶面积增加,气孔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密度减少?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呼吸作用随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升高?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一般来说,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会增加()。\n A、1-5摄氏度 B、3-8摄氏度 C、5-10摄氏度 D、13-18摄氏度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植株主要通过()散失大量的水分。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植物体含水量一般为()。 A、30%-50% B、40%-60% C、50%-70% D、60%-80%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当氮素不足时,即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的产出也不一定升高。()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5>【判断题】研究表明,在水分供应出现紧张时,植物对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表现的正效应更大。()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影响在干旱地区表现最明显?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部分。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伽马射线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下列辐射中,波长最长的是()。 A、紫外线 B、无线电波 C、太阳短波辐射 D、伽马射线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在植物群落下层的植物,相较于生长在植物群落上层的植物来说,一般不具有()的特点。 A、叶片向水平方向生长\n B、更大 C、更绿 D、更薄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在植物群落的上部,即使太阳辐射减少50%,白天大部分时间的光强仍然在叶片的光饱和点以上。()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随着南北极臭氧层空洞加剧,南北极的紫外线的总量已经远远高于低纬度地区。()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主要引起生物入侵的是()。 A、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B、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C、工业 D、农业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一般来说,外来物种指的是()。 A、入侵微生物\n B、入侵植物 C、入侵动物 D、以上都正确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最大的是()。 A、生物入侵 B、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C、全球气候变化 D、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入侵种的定居能力、扩张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以及对景观的改变有强有弱,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根据大多数生态学家所采用的定义,如果某一入侵种的后代在离母体很远的地方自然生长,那么即可认为该入侵种已被驯化。()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生物入侵是全球变化的现象之一?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入侵一词在生态学中的频繁使用是近()多年的事情? A、10\n B、20 C、30 D、40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下列入侵方式中,主要引起小型或隐形生殖体入侵的是()。 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B、有意引入 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 D、人类辅助的入侵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下列物种中,属于人类辅助的入侵的是()。 A、环颈鸽 B、鹭鸶 C、七鳃鳗 D、驯鹿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依赖于人类的运输,生物体至少对新环境有中等程度的适应能力。 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B、有意引入 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n D、人类辅助的入侵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一般来说,被入侵的生态环境主要有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自然控制机制充足、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淡水生物入侵的常见模式是? A、自然入侵 B、屏障去除后的入侵 C、人类辅助入侵 D、有意引入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生态位机遇假说人为,()综合决定外来入侵的增长概率。 A、资源、天敌、繁殖能力 B、资源、天敌、物理环境 C、资源、结构、繁殖能力 D、资源、结构、物理环境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2>【单选题】根据多样性阻抗假说,()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 A、发展时间较短 B、发展时间较长 C、结构相对简单 D、结构相对复杂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根据天敌逃避假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 B、天敌对本地种比外地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 C、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 D、天敌对于本地动物的影响远大于本地植物的影响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即使外来种在某一地区生存了一段时间,但仍然有可能逐渐消失,不一定会对本地种构成灭绝性的影响。()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空生态位假说认为,岛屿群落以及生物多样性比较少的群落,对外来种缺乏足够的“生物阻力”而出现入侵。()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天敌对外来种比本地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从理论上来说,下列美国地区中受到物种入侵威胁最大的是()。 A、密西西比河流域 B、落基山脉 C、夏威夷岛 D、五大湖地区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生物入侵将产生两种值得关注的全球效应是()。 A、降低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B、提高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C、降低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殖隔离 D、提高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殖隔离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 A、压舱水 B、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运河的淤积 D、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生物入侵不仅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加。()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5>【判断题】任何能跨越天然屏障、在浅海之间快速大量运输含有浮游生物水体的机制都有可能促进海洋生物的入侵。()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无论是大陆还是岛屿,也无论是温带还是热带,生物入侵无处不在?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下列物种中,对水稻生产危害较大的是()。 A、金苹螺 B、美国海湾扇贝 C、大米草 D、亚洲蛤蜊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中国转基因作物中职面积约为()。 A、30万公顷 B、40万公顷 C、50万公顷 D、60万公顷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生物入侵的现状是()。 A、大多数的入侵者可以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到处泛滥成灾 B、大多数的入侵者可以成功地定居,但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并不到处泛滥成灾\n C、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但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到处泛滥成灾 D、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也并不到处泛滥成灾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大陆的物种数与该大陆的面积呈密切正相关。()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生物入侵正在消除用以产生和蓄养地球上大多数动植物种类的生物地理平常,从而提升局部区域生物群系的独特性。()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1991年,美国大陆有()种淡水鱼由于非本地种的引入而濒临灭绝? A、27 B、30 C、40 D、44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几? A、3 B、4 C、5 D、6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8>【判断题】入侵者不只与本地种竞争或取食本地种,并且改变了所有物种生存的规则?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决定一个外来种的总体影响的主要指标不包括()。 A、来源 B、分布范围 C、密度 D、单位个体的效应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最早记录生物入侵的科学家是()。 A、拉马克 B、摩尔根 C、孟德尔 D、达尔文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大约()的入侵种能够成功地定居下来。 A、5%-15% B、5%-25% C、10%-15% D、10%-25%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交通的便利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预防生物入侵越来越容易。()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入侵种对本地种的遗传影响一般是直接的侵害。()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发生变化时,具有不同固碳途径的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英国动物生态学之父是?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摩尔根 D、CharlesElton 参考答案:CharlesElton——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8>【单选题】一种入侵种的影响可以从几种水平上测量,以下不正确的是? A、对遗传上的影响 B、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C、对群落的影响 D、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全球变化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A、短期的生态变化 B、长期的全球变化 C、特定类型的全球变化 D、不同类型的全球变化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主要发达国家再日本精度签订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条约《京都协定》。 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早期全球变化研究手段不包括()。 A、探讨单一因子 B、探讨复合效应 C、研究个体 D、研究单一群落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科学家发现随着科技进步,运用人工生态系统模拟的结果和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差异越来越小,野外模拟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如何影响环境,但是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非常复杂?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关于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获得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重要手段 B、覆盖了陆地绝大部分面积 C、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组成 D、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动态变化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美国LETR计划认为,需要长期的记录才能达到预测目的的某一现象的动态应该不是()。 A、偶发的 B、稀少的 C、复杂的\n D、宏观的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美国从()开始酝酿长期生态系统研究计划。 A、1974年 B、1975年 C、1976年 D、1977年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定位观测一般是短时间的、连续的。()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筹建,目前有40余个生态观测站。()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定位观测所获取的数据是建立模型的基础,同时也是样带比较研究所必需的?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一般来说,样带长度应()。 A、不小于1000公里 B、不大于1000公里\n C、不小于100公里 D、不大于100公里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样带的研究中,不属于研究样点功能的是()。 A、反映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B、定期调查 C、遥感解译 D、技术支持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样带研究是()。 A、短期研究替代长期研究 B、长期研究替代短期研究 C、空间替代时间 D、时间替代空间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主要是受水分的控制。()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样带研究的宽度应该在50公里左右,以便满足遥感影像幅宽的要求。()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判断题】为确保覆盖气候和大气模式以及决策尺度,样带研究的长度应不小于100km?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于()年5月,被IGBP列为第15条标准样带?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从模型的时空尺度上分类,不包括()。 A、林窗模型 B、经验模型 C、协作性模型 D、过渡性模型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又被称为“转换函数模型”。 A、林窗模型 B、经验模型 C、过渡性模型\n D、协作性模型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传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模型假定()。 A、生物与环境相互独立 B、生物与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 C、生物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D、生物与环境平衡态不断变化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过渡性模型引入植物功能型的概念,在传统的林窗模型基础上,以植物功能型取代林窗模型中的具体物种。()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林窗模型一般建立在非常小的尺度上。()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经验模型是一种“多物种”和“多龄级”的随机样地模拟器?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固定并转化(),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 A、太阳能 B、水分 C、养分\n D、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含豆科植物多的植被比含豆科植物少的植被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表现的反应是()。 A、反应更大 B、反应更小 C、不确定 D、没有区别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现阶段土地覆盖转变所释放的量占化石燃料利用造成释放量的()左右。 A、30% B、50% C、70% D、100%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初级生产者扣除呼吸消耗而真正积累的生产值。()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根据现阶段研究成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维持在500种左右时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判断题】土地覆盖和利用方式的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上?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初级生产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或分解者利用净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的过程?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8>【判断题】草本植物的气孔导度因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根据1980年到1989年平均统计数字,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改变向大气每年输入()吨碳。 A、16亿 B、32亿 C、55亿 D、70亿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受地表植被影响,亚马逊盆地的降水最终通过径流注入海洋的量占降水总量的()。 A、72.3% B、48.5% C、33.8%\n D、26%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A、1220亿 B、1200亿 C、220亿 D、20亿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人为造成的全球变化远比自然变化快得多,但究竟现阶段的变化速率是否属于安全速率仍然尚未确定。()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目前全球变化研究最大局限之一是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理过程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人为造成的全球变化比自然变化慢?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亚马逊盆地每年近2000mm的降水中,()通过植被蒸腾直接返回大气圈? A、25.5% B、26%\n C、46% D、48.5%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8>【单选题】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不包括?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二氧化氮 D、甲烷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 B、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 C、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 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潮汐主要与月亮和太阳的()有关。 A、重量 B、大小 C、亮度\n D、位置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关于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绝大对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更小 B、绝大多数水生生物体温的维持依靠代谢所获取能量 C、绝大多数水生生物是变温生物 D、绝大对数水生生物缺乏体温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江河一般会分为上、中和下游,但受地带性影响,从整体上看,整个流域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群落构成差别不大。()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湖泊由于边界的限制,水平和垂直流动及混合都相对较弱,有利于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输运。()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对于海洋的生物,在温度上讲,它适应的范围很大?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2005年-2006年,我国海域中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是()。 A、渤海 B、黄海\n C、东海 D、南海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的()减少。 A、鞭毛藻 B、蓝藻 C、硅藻 D、定鞭金藻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水体中受人类影响的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包括()。 A、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 B、排到大气里的废气 C、水土流失 D、有机垃圾、家畜和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一些渔业品种的产量增加。()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浮游植物的过量增殖还会使水体缺氧,直接杀死水生动物,或使生活在这些水域里的鱼类逃离。()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单选题】近30-40年里,海洋里的氮含量增加了多少? A、1-2倍 B、2-3倍 C、3-4倍 D、4-5倍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赤潮一定都是红色的?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全球变暖对()鱼群的产量影响较大。 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 D、中低纬度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气候变暖使暖水种类()。 A、种群数量增加,栖息范围扩大 B、种群数量减少,栖息范围扩大 C、种群数量增加,栖息范围缩小 D、种群数量减少,栖息范围缩小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3>【单选题】鱼类适应温度变化的方法是()。 A、改变代谢方式 B、改变自身颜色 C、改变自身体温 D、改变栖息水域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臭氧空洞的形成并不只是与氟里昂和氧化氮等的使用有关。()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高纬度地区的渔业产量的限制因子主要以营养盐、赤潮和病害为主。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中、低纬度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温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位于英国和北美的河流,其水温变化幅度为气温变化幅度的()倍。 A、.5 B、.9 C、1 D、2.3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2>【单选题】全球变暖直接影响淡水生态系统的方式不包括()。 A、增加平均水温,延长生长季节 B、增加夏季最高温 C、冬季变暖以缩短冰冻期 D、改变水、气和光等条件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二氧化碳倍增后,湖水水温变化一般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A、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降低 B、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升高 C、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不变 D、上层湖水温度不变,下层湖水温度降低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不同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和温度的要求不一样,水温升高势必使一些喜爱高温的生物数量增加,而适应低温生活的生物数量减少,以致群落优势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水温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水域的生物产量减少。()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Smith(1992)认为,温度每上升()摄氏度,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至少增加1倍,有的甚至高达6倍。 A、5\n B、10 C、15 D、20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在干热地区,气候变暖会导致湖泊水平面()。 A、维持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确定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气温升高1.5到4.5摄氏度,将使全球平均降雨量()。 A、减少3到15% B、减少13到25% C、增加3到15% D、增加13到25%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降水量的()集中在夏秋季节的3到4个月内。 A、20% B、40% C、60%\n D、80%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我国的年均降雨量从30年代起,开始呈下降趋势,50年代最为明显。()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青藏高原地区虽然降水增加,但是因为温度升高湖水增发增加,导致湖水面积逐渐减少。()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水位和水量在地理分布上,呈东南少,西北多的基本格局?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矿物原料的使用,使大量含硫废气排入大气,最后以()的形式在地面沉降。() A、大气沉降 B、植物吸收 C、能量循环 D、酸雨或雪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食植动物不能消费密集生长的藻类,可能导致底层需氧生物被厌氧生物代替。()\n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根据我国1997年的相关调查,在我国131个主要湖泊中,处于富营养化水平的湖泊占总数的()。 A、12% B、39% C、51% D、67%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单选题】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气温升高使()。 A、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减少,减少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B、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减少,增加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C、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增加,减少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D、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增加,增加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高温导致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加强,干旱期的延长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氮的积累。()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据我国1997年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调查,在被调查的39个大型水库中,有()座水库已经处于富营养化水平。\n A、10 B、12 C、15 D、20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关于紫外线辐射影响与湖泊地理位置和水体中溶解有机质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山、极地等冷水型湖泊中,生物产量不高,生物调节不强 B、高产湖中,生物调节可以减少紫外辐射的直接作用 C、溶解有机质是强化紫外线辐射的主要因素 D、干旱和人为酸化减少了溶解有机质水平,增加了紫外线辐射的穿透深度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在淡水生物丰富的中纬度温暖区域,每10年紫外线辐射增加()。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关于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二氧化碳一般比较贫乏 B、二氧化碳和水结合而成碳酸,能调节pH\n C、水中二氧化碳适量增加能延缓光合作用和许多生物的发育过程 D、二氧化碳不足对动物有麻醉作用甚至有毒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淡水水域生物受紫外线影响远小于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水体中的含氧量大概是大气含氧量的千分之七,每一千毫升水中仅含有25到30毫升氧气。()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生物都有较强的DNA修复功能,可以修复紫外线辐射造成的损伤?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属于淡水生态系统中溶解态有机碳主要来源之一的是()。 A、岩石的风化 B、大气二氧化碳的溶解 C、污水排放 D、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碳酸盐湖泊对DIC的平均滞留率是非碳酸盐型湖泊的()倍。 A、10 B、15\n C、20 D、25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海洋持有的碳比大气多()倍。 A、20 B、30 C、40 D、50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海水表面水的碳含量比深度超过1千米处海水中的碳含量高14%。()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滞留在水库中的碳的主要来源是土壤。()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淡水生态系统中碳的主要形式不包括? A、溶解的无机碳 B、溶解态有机碳 C、生物体有机碳 D、生物体无机碳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指()在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 A、各种不同的能量 B、能量的各种化合物 C、各种不同的元素 D、元素的各种化合物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显生宙比隐生宙的研究更清晰主要是因为显生宙产生了大量的()。 A、水分 B、土壤 C、化石 D、氮气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下列元素中,()与人类的关系不如其他几项密切,受人类活动影响也不如其他几项影响大。 A、碳 B、氮 C、磷 D、钠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对植被来说,最基础的化学循环就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当前研究全球元素循环分为寒带、中纬度、热带、海洋及山地5个区域来研究。()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在动态过程研究中时间尺度由昼夜、季节、年延伸至世纪、及至地质年代?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 A、17-18km B、10-12km C、8-9km D、5-6km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大气分层中,高度最高的是()。 A、平流层 B、对流层 C、暖层 D、中间层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3>【单选题】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A、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大气中的氩气主要来源于火山和生物源。()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全球各类气溶胶的释放量中,占比最多的是人工源中的初生气溶胶。()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多选题】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的圈层为? A、平流层 B、对流层 C、暖层 D、中间层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多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包括? A、大气圈 B、水文圈\n C、岩石圈 D、生物圈 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A、42% B、63% C、71% D、97%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陆地水中,占总水量比例最大的是()。 A、湖泊 B、地下水 C、冰川 D、河流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大气中的水大约需要()天即可循环一次。() A、3 B、11 C、128\n D、245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全球变化与水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淡水的化学组成中占比最大的是重碳酸盐。()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多选题】陆地水包括? A、河流 B、冰川 C、湖泊 D、沼泽 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陆地上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A、33km B、139km C、273km D、492km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地球内部结构不包括()。 A、地心\n B、地核 C、地幔 D、地壳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随着植物的生长,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加速了岩石破碎的过程,这种风化属于()。 A、物理风化 B、生物物理风化 C、化学风化 D、生物化学风化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风化壳厚度从热带地区向寒带地区逐渐递减。()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地壳含有更多的硅和铝,而铁和镁的成分相对较少。()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地球从里向外分布的结构为?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壳、地幔、地核 C、地幔、地核、地壳 D、地核、地壳、地幔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7>【判断题】岩石在大气、水、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过程为化学风化?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生物圈并非构成一个单独的物理圈层,其分布情况是()。 A、主要集中在岩石圈,部分生活在大气圈和水圈 B、主要集中在大气圈,部分生活在水圈和岩石圈 C、主要集中在水圈和大气圈,部分生活在岩石圈 D、主要集中在水圈和岩石圈,部分生活在大气圈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生物圈的大小通常用构成有机体的主要成分,即地球上的()来表示。 A、氮总量 B、含氧量 C、有机碳量 D、水量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迄今为止,人们发现构成生命体及其残体的化学元素为()余种。 A、10 B、20 C、30\n D、40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大气圈是所有圈层中化学循环最快的圈层。()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生物圈净初级生产力等于植物总第一性生产力加植物的总呼吸。()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GPP表示植物总第一性生产力?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植物光合作用是将大气中存在的二氧化氮,同化成有机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经过重新测算,目前在构筑全球碳循环模式时,陆地植被的碳库大多采用()PgC。 A、375 B、550 C、827 D、1276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2>【单选题】下列气体中,来源主要是火山、生物源及人工源的是()。 A、甲烷 B、乙烷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是细胞遗传信息携带者DNA的构成元素,也是进行能量传递的二磷酸腺苷(ATP)的基本构成元素。 A、碳 B、氮 C、磷 D、硫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由于森林占陆地植被生物量的60%左右,因此,森林植被生物量的准确估算对估算全球陆地植被碳库尤为关键。()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全球陆地植被和海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总和约为73.2PgC/a。()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S是半脱氨酸和甲硫氨酸的构成成分?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7>【判断题】目前在构筑全球C循环模式时,陆地植被的C库大多采用827PgC?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现在人们在构建全球碳循环模型时,土壤碳库大都采用()PgC的估计值。 A、1077 B、1249 C、1500 D、1821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土壤有机碳库占全球陆地总碳库的()。 A、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B、五分之二到四分之三 C、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D、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从全球角度看,随着(),土壤呼吸量减少。 A、植被的NPP的增加 B、年平均气温的升高 C、年降水量的增加 D、低纬度向高纬度变化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根据方精云相关研究,森林凋落物生成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减少趋势。()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作用、土壤气象因子、抑制因子、土地利用方式等四类。()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多选题】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包括? A、生物作用 B、土壤气象因子 C、控制因子 D、土地利用方式 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按照Schlesinger(1977)的估计,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为()PgC。 A、1395 B、1456 C、1477 D、1500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等每年向大气净释放CO2约()PgC。 A、1.8\n B、3.6 C、5.4 D、7.2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化石燃料不包括()。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甲烷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在获得相同热能的情况下,石油释放二氧化碳是煤释放二氧化碳的()倍。 A、.24 B、.48 C、.64 D、.81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人类对热带林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大规模地砍伐木材和将森林开垦成耕地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5>【判断题】在获得相同热能的情况下,燃气释放CO2是煤释放CO2的0.136倍。()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热带林尤其是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自然条件下,甲烷浓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制。 A、氯自由基 B、氯自由基 C、氢氧自由基 D、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甲烷分子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是二氧化碳分子的()。 A、二十分之一 B、二十倍 C、十分之一 D、十倍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人们关注一氧化碳浓度,主要是由于它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缘故。 A、二氧化碳 B、氧气\n C、甲烷 D、臭氧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甲烷的释放源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一氧化碳释放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等人类活动,因此,其浓度是北半球高于南半球。()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一般,OH自由基在夏季减少,冬季增加?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下列氧化亚氮的排放源中,推算值最高的是()。 A、温带土壤 B、耕作土壤 C、热带土壤 D、工业燃烧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氧化亚氮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 A、5% B、10%\n C、15% D、20%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氮在生物圈中占生物总量的()左右。 A、0.3% B、27.6% C、48.9% D、78.1%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氨气是极具活性的气体,它与臭氧和超氧化氢反应很快生成氮气。()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由于氮常常制约着植物的净第一性消耗,因此,与生物圈的碳等元素的循环发生耦合作用。()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极为稳定,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气体。 A、氮气 B、氧化亚氮 C、二氧化氮 D、甲烷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关于磷在自然界中的利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控制着磷对生物圈的输入和输出 B、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可利用态磷都是通过含磷矿物的风化产生的 C、促进风化的因子都可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 D、矿物中的磷含量较高,大多数土壤都不存在缺磷现象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地球上绝大部分磷存在于()中。 A、大气和地核 B、大气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幔和地壳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磷在大多数有机体中的重量比为()左右。 A、10% B、6% C、3% D、1%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从全球变化的角度,人们关心硫循环是因为它是酸雨和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成分。()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全球磷循环与其他几种主要元素循环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几乎没有气体成分参与磷循环。()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多选题】在自然界中,磷有以下哪几种氧化状态? A、-3 B、0 C、+3 D、+5 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我国河流中,输出口位于()的河流的碳输运量总和最大。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森林植被是大气二氧化碳源的观点最早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n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不考虑人类活动的作用(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产等),仅考虑与生物圈有关的自然因素,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取决于()。 A、光合同化量 B、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 C、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土壤呼吸量 D、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土壤呼吸量、生态循环量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在仅考虑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收支平衡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起着一个大气二氧化碳汇的作用。()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如果从人口总数角度考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经生产量值约是全球平均的1~2倍。()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早在70年代初,Woodwel(1977)等人提出了森林植被是大气二氧化碳汇的观点,震动了科学界?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下列数据中,碳量最高的是()。 A、森林凋落物量总量 B、森林的总净增量 C、草本植被的总固碳量 D、草本植被的生物量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以()为核心。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D、土壤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中国土壤系统中的有机碳储量占世界总量的()。 A、1.1%-2.3% B、6.8%-8.7% C、9.3%-11.0% D、12.4%-15.5%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在草本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中,除农作物的谷物外,大都以落叶、落枝和桔杆还田的形式返回到生态系统中。()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5>【判断题】我国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总量中,最高的是农作物,其次是亚热带、热带灌丛。()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我国河流中,输出口位于()的河流的碳输运量总和最大。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森林植被是大气二氧化碳源的观点最早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不考虑人类活动的作用(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产等),仅考虑与生物圈有关的自然因素,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取决于()。 A、光合同化量 B、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 C、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土壤呼吸量\n D、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土壤呼吸量、生态循环量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在仅考虑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收支平衡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起着一个大气二氧化碳汇的作用。()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如果从人口总数角度考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经生产量值约是全球平均的1~2倍。()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早在70年代初,Woodwel(1977)等人提出了森林植被是大气二氧化碳汇的观点,震动了科学界?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一般情况下,在下列时间段中,磷化氢浓度最高的是()。 A、夏季早晨 B、夏季中午 C、冬季早晨 D、冬季中午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首次在大气环境中检测到了磷化氢是在()。 A、中国 B、巴西\n C、美国 D、德国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根据相关研究,稻田土壤吸附磷化氢浓度最高的地方是在土壤()深度内。 A、0-10厘米 B、10-20厘米 C、20-30厘米 D、30-40厘米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磷化氢通常产生于一些厌氧体系。()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土壤、沉积物会对磷化氢产生较为强烈的发散作用。()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水体沉积物及稻田土壤可以作为磷化氢的一种释放源?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我国森林火灾累积受害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 A、11% B、19% C、21%\n D、29%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我国大概有()的秸秆用作燃料。 A、10%-20% B、30%-40% C、50%-60% D、70%-80%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按照生物质燃烧对相关气体排放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非甲烷烃、对流层臭氧 B、一氧化碳、对流层臭氧、二氧化碳、非甲烷烃、甲烷 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非甲烷烃、对流层臭氧 D、二氧化碳、对流层臭氧、一氧化碳、非甲烷烃、甲烷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根据1992年的统计,我国农村燃烧作物秸秆和薪柴消耗的能源总量约占农村消耗的能源总量的23.8%。()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相关研究结果标明,暖温带乔木层森林火灾释放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比要低于寒温带温带乔木层、亚热带乔木层和热带乔木层。()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单选题】根据1950-1992年我国森林火灾数据统计,发生火灾最多的年份是()年? A、1953 B、1954 C、1955 D、1956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烧炭不属于生物质燃烧形式?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影响的元素流通率主要影响了()元素。 A、碳 B、氮 C、磷 D、硫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代谢过程不包括()。 A、居住地境内人为活动造成的各种可更新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资源的消费率 B、居住地境内人为活动造成的各种不可更新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资源的消费率 C、工农业产品的生产率\n D、废弃物的回收率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石膏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的投入。 A、碳 B、氮 C、磷 D、硫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秸秆的燃烧可能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居民生活中的代谢过程中的输入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及各种食物的输入。()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北仓生态系统包括居民区、工业区、农业区、绿地和水域?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工厂的产品多种多样,除了燃煤锅炉有二氧化碳等释放外,大部分的生产过程也涉及C、N、S、P的循环?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元素良性循环过程的选择原则不包括()。 A、初级原料为可再生资源 B、多级利用所有废弃物流、能流 C、建立以煤和石油为原料的工业体系 D、产品多样化,用通用的生产设备,随市场需求变化,可转产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研究我国元素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黑箱模式是指()。 A、以整个系统为对象,对系统内部诸多过程则进行调查和概算,而对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元素输入和输出不加研究或稍加研究 B、以整个系统为对象,对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元素输入和输出进行调查和概算,而对系统内部诸多过程则不加研究或稍加研究 C、选择典型的生态子系统,对系统内部诸多过程则进行调查和概算,而对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元素输入和输出不加研究或稍加研究 D、选择典型的生态子系统,对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元素输入和输出进行调查和概算,而对系统内部诸多过程则不加研究或稍加研究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整个国家是一个()。 A、封闭型的单一生态系统 B、开放型的单一生态系统 C、封闭型的复合生态系统\n D、开放型的复合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回顾人类发展的道路,最早的产业是农副产品的加工行业,主要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为原料。()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人们应当复古倒退,回到可再生的原料,由此出发去加工合成系列产品。()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回顾人类发展的道路,最早的产业是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整个国家是一个封闭的复合生态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是()。 A、空气和温度 B、空气和土壤 C、水分和温度 D、水分和土壤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一般而言,决定陆地植被类型分布格局及其功能特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尺度上的()。\n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土壤成分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降水量高且温度也高的地方一般会产生的植被是()。 A、荒漠 B、针叶林 C、落叶林 D、热带雨林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青藏高原南坡海拔越低降水量越少。()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一般来说,森林越多,二氧化碳的交换量越多。()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大气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相互联系的枢纽。 A、植被 B、水 C、气候\n D、生物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20世纪中期以后,植物气候分类系统大多以()为基础的综合气候指标作为依据。 A、可能降水 B、可能蒸散 C、可能均温 D、可能收支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早期唯一考虑季节的分类方法是()分类系统。 A、柯本 B、魏泰克 C、特罗尔 D、吉良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植物与气候关系及其分类系统的定量研究于()开始出现。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n D、20世纪30年代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柯本分类系统包括最热月温度、最冷月温度,温度年较差、年降水量和可能蒸散五个生物气候指标。()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根据吉良分类系统,温暖指数是采用月平均气温高于10摄氏度的总和作为植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多选题】以下哪些是柯本分类系统的生物气候指标? A、最热月温度 B、最冷月温度 C、温度年较差 D、年降水量 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魏泰克分类系统是早期唯一考虑季节的分类方法?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可能蒸散率指的是()。 A、表面蒸发和自身消耗水分的比率 B、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比率\n C、可能蒸散与降水的比率 D、可能蒸散与自身消耗水分的比率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Thornthwaite分类系统在果树、经济作物与农作物栽培中被普遍用来估测作物的()。 A、营养需求量 B、灌溉需水量 C、生长周期 D、预期产量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辐射平衡 B、空气温度 C、湿度 D、土壤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开始形成于寒带,以后应用到其他地区,最后扩展到全球。()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5>【判断题】可能蒸腾包括所有表面的蒸发与植物蒸腾。()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PE)的方法应涉及辐射平衡、空气温度和湿度等各种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下列地区中不属于热带雨林分布地区的是()。 A、东非-西亚热带雨林区 B、美洲热带雨林区 C、非洲雨林区 D、印度-马来西亚雨林区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般分为()。 A、乔木和草本两层 B、乔木和灌木两层 C、灌木和草本两层 D、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层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也被称为萨王纳群落。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n C、热带稀树草原 D、苔原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直到黄河以南的区域。()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由裸子植物组成的针叶林是现存面积最大的森林。()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斑马是非洲有蹄类动物大迁徙的先锋?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电磁波谱学使遥感技术的应用扩大到()。 A、可见光之外 B、地球之外 C、海洋深处 D、对流层之外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最初的遥感像片是通过气球于()完成的。 A、1844年 B、1849年\n C、1854年 D、1859年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遥感的起源可追溯到()。 A、17世纪初 B、18世纪初 C、19世纪初 D、20世纪初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1910年,怀特兄弟第一次从飞机上拍摄照片,开辟了近代航空摄影的先河。()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二战时期诞生的航空摄影测量学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精度。()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遥感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初照相技术的发明?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记录地物本身的能量,测量波段主要集中在()。 A、近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 B、远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 C、近红外波段和可见光\n D、远红外波段和可见光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遥感工作过程不包括()。 A、地物人文属性的研究 B、对地观测 C、信息提取 D、应用卫星与其他数据结合解决某一特定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关于主动式的遥感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传感器自身发出电磁波 B、测定地物的反射能量 C、这种遥感白天和晚上都可以正常工作 D、多云天气无法正常工作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遥感技术系统可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和动态式三种。()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从能量角度来说,可见光大约占了50%。()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主动式遥感的主要优点是全天候,在夜晚和多云天气也可以正常工作?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下列沙地含水量比例中,反射率最高的是()。 A、31% B、49% C、58% D、67%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下列归一化植被指数种,植被状况最好的是()。 A、-1 B、0 C、1 D、2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对植被来说,()的比值比裸地要大得多。 A、近红外波与紫外波 B、远红外波与紫外波 C、近红外波与红波段 D、远红外波与红波段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不同地物对不同光谱波段的反射率大不相同,遥感就是根据各种地物特定的光谱特征来判断他们的性质。()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对于中国北方来说,归一化植被指数在冬季较高,夏季较低。()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对没有植被的情况来讲,影响反射率最大的是()。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对植被来说,远红外波段与红波段的比值比裸地要大得多?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遥感技术在生态学上的应用始于()。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下列卫星中,精度最高的是()。 A、AVHRR\n B、SPOT5 C、Landsat1 D、KONOS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遥感是在地面之上,根据地物在一定的电磁辐射波段内的反射或发射能量特征,对()进行数字成像分析的实践活动。() A、地形和地貌 B、地面和空间 C、植物和动物 D、陆面和水面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可通过计算植被指数的变化来计算叶生物量的变化,从而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美国空军科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正式使用了遥感一词。()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年4月,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1)升天。 A、1955 B、1960 C、1965\n D、1970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1)发射成功,成为遥感发展史上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A、1970 B、1971 C、1972 D、1973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群落水平的分类主要依靠()。 A、地面调查 B、作为群落生境要素的地貌、土壤以及水热条件等 C、低空高分辨率的航空相片 D、航空或卫星遥感资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8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科学研究和资源普查的行为的特点不包括() A、大尺度遥感广泛应用,促进了宏观生态学的发展 B、遥感技术的分散化 C、实用化与商业化\n D、国际合作与信息资源的共享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遥感的优势是能从不同的()上进行对地观测。 A、植物种类 B、地形 C、尺度 D、成分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遥感的3S技术主要是指RS、GIS、GPRS。()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1999年12月2日,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科学家在北京召开了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群落水平的分类可以利用航空或卫星遥感资料?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相较于其他尺度,可操作性更强的是()。 A、区域和宏观尺度 B、区域和景观尺度 C、全球和宏观尺度\n D、全球和景观尺度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针对全球土地利用和植被动态研究,制订了一个基于1公里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全球分类系统,其中包含()类。 A、11 B、15 C、17 D、23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近十年来,世界大部分国家主要采用(),便于全球进行比较。 A、NDVI B、AVHRR C、GLIS D、IGBP-DIS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相较于研究自然环境,遥感方法对于城市化过程的时空格局研究优势不明显。()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遥感系统提供的数据只有通过GPS系统的储存、分类、整理、提取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判断题】遥感在区域和景观尺度的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阔叶林对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大约为()。 A、30% B、50% C、70% D、90%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叶面积指数在大范围内的定量化研究,往往通过与()之间的经验公式来推算。 A、NDVI B、AVHRR C、GLIS D、IGBP-DIS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关于遥感资料和陆地生态学定量模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数字化数据与计算机相结合,改进了模型的质量和可信度 B、可以用来验证模型预测的结果 C、卫星遥感数据提供了最可靠、最有效的资料来源\n D、定量模拟主要是模拟全球各种植被类型的水分、养分和CO2循环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而且能够进行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分析以及灾损估算。()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人类影响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地球物理效应和地球生物效应。()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利用遥感手段可在大范围内监测污染源空间分布及影响程度?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不同植被类型对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区别不大?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关于分辨率高低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大范围区域内进行水文研究应该用低分辨率 B、在小范围区域内进行气候分析应该用高分辨率 C、在特定区域内,水文研究使用的分辨率应该高于气候分析 D、在特定区域内,水文研究使用的分辨率应该低于气候分析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首先应把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造成的直接变化和()区别开来。\n A、地球自身温度变化规律 B、宇宙辐射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C、由人类干扰造成的间接变化 D、由地质运动引起的间接变化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在大区域内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主要造成的问题在于()。 A、现有技术不稳定 B、损失大量有用信息 C、在计算上浪费了许多时间 D、达不到精度要求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造成数据的辐射误差的主要因素一般会考虑传感器本身或大气散射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地理上的定位误差主要包括两幅遥感图像的拼接误差以及用二维平面来表达三维空间时引起的不可避免的误差。()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首先应把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造成的直接变化和由人类干扰造成的间接变化区别开来?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根据全球初级生产力分布图,下列地区中生产率最高的是()。 A、俄罗斯东部 B、澳大利亚西南部 C、非洲北部 D、美国东南部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关于陆地植被研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研究内容上主要围绕气候、环境、资源等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B、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传统与新技术的结合 C、研究方向上继续将微观和宏观逐渐趋近,并注意二者的结合与统一 D、研究手段上大量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如卫星遥感、同位素示踪技术、计算机数据库及建立模型、GIS技术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特别是在IGBP的推动下,以观测资料为基础,考虑各环境因子,建立了各种回归模型或过程模型。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初期 C、80年代初期 D、90年代初期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陆地植被研究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强调多样性、及时性、数据资料的可比性、形式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共享性。()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陆地植被研究的研究组织形式越来越多采用国际化和网络化研究时空尺度,不仅考虑长期地面定位观测点的时间序列,还扩展到通过空间卫星、遥感技术对景观、区域等大尺度的空间观测以及不同生物圈的比较。()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1990年,第1次IPCC会议以后,陆地植被NPP的研究倍受重视,再次出现研究高潮?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 A、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人类直接或简介利用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 A、20% B、40%\n C、60% D、80%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植被的第一性生产力可用3种方式表示,其中最小的是()。 A、总第一性生产力 B、净第一性生产力 C、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D、净物质循环生产力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净生物群区产量是评价陆地生产系统长期二氧化碳源与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陆地植被蒸腾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切生命成分及其功能的基础。()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大约60%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被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利用?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植被的第一性生产力可用3种方式表示,不包括以下哪项? A、总第一性生产力 B、净第一性生产力\n C、总生态系统生产力 D、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人们常用二氧化碳测定法测定两个尺度的光合作用过程,即()。 A、叶面光合作用和群落二氧化碳量的测定 B、叶面光合作用和个体二氧化碳量的测定 C、叶面呼吸作用和群落二氧化碳量的测定 D、叶面呼吸作用和个体二氧化碳量的测定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对第一性生产力或自养有机体生产力测量的最普通、最古老的传统方法是()。 A、二氧化碳测定法 B、直接收割法 C、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D、光合作用测定法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有些文献中,尤其对水生生态系统,()也称为氧气测定法。 A、二氧化碳测定法 B、直接收割法 C、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n D、光合作用测定法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为获得大尺度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布以及变动规律提供了传统方法无法测定的手段。()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光合作用测定法中,总光合量等于净光合量减去呼吸量。()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直接收割法很容易估算草食类动物所消费的生物量或能量以及自养有机体自身的代谢、生长和发育所用的能量?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估算陆地古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A、古生态数据和元素循环模型 B、古文字记载和元素循环模型 C、古生态数据和大气环流模型 D、古文字记载和大气环流模型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多元统计基础上的生态系统重建首先利用Olson的生态系统数据库和5个主要的气候因子,将整个欧洲划分为()个自然生态系统。 A、8 B、14\n C、23 D、39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古生态数据一般不包括()。 A、孢子 B、花粉 C、古植物化石 D、种子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分类单位校准法是将从表土沉积物中采集的古代花粉样品进行处理分析,计算主要分类单位其花粉的百分率,然后,将此百分率与实测的优势植被进行校准,建立相关的数量关系。()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DEMETER用模拟的古气候、古植被类型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作为主要的输入参数,来估算全新世中期全球古植被的NPP和碳贮量。()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分类单位校准法主要是运用各种非相似测量,将化石花粉的集合与现代花粉的集合进行比较,最相近的集合被确定为类拟物?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1>【单选题】基于实测数据估计现有的陆地生产力,其主要涉及到的数据不包括()。 A、每一植被类型的实测数据计算生产力平均值 B、该类型的分布面积 C、该类型的总估计值 D、该类型受到的人类影响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利用与环境因子相关联的生产力模型来估计现有的陆地生产力时,模型主要包括()。 A、经验回归模型和较为简单的机制性过程模型 B、经验回归模型和较为复杂的机制性过程模型 C、理论回归模型和较为简单的机制性过程模型 D、理论回归模型和较为复杂的机制性过程模型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第1个全球生产力模型(Miami模型)用将生产力与()两个主要的气候因子联系起来。 A、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B、太阳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 C、温度和降雨 D、太阳辐射和降雨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生态系统过程模型考虑生态生理和生物物理过程和这些过程确定的生产力的空间、时间特性。()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用以驱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环境因子,除了温度和降雨,还可包括太阳辐射、CO2浓度、土壤质地、土壤持水量和风力等。()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第1个全球生产力模型是用简单的经验回归将生产力与温度和降雨两个主要的气候因子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晚冰期指的是()之间气候波动较大的一个时期。 A、12-1万年前 B、8.5-8万年前 C、1.8-1.5万年前 D、1.5-1万年前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显生宙开始于()。 A、泥盆纪 B、白垩纪 C、寒武纪 D、侏罗纪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3>【单选题】根据相关数据,在下列时间段中,全球整体温度最高的是()。 A、1100年-1200年 B、1300年-1400年 C、1500年-1600年 D、1700年-1800年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人类出现于第四纪。()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隐生宙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末次冰期仍存在次一级的气候波动,()万年前之间达到最寒冷的时期。 A、12-1 B、1.8-1.5 C、1.5-1 D、1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只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情况下,TEM模型预测全球净第一性个产力增加比例最大的是()。 A、温带生态系统 B、北方生态系统 C、湿润生态系统\n D、干旱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产生的效应可能使陆地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 A、增加 B、减少 C、产生较大波动 D、年差异变化减小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TEM模型采用了()平衡态大气环流模型的结果来代表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条件。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总体上来说,中国南方的NPP要高于北方。()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根据TEM模型的预测,只有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对全球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改变远大于只有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判断题】仅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TEM模型预测全球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改变很大?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随着冰期的结束,全新世气候开始转暖,约在()前进入最暖的时期,国际上称为全新世大暖期。 A、3.2万年 B、1.8万年 C、9千年 D、1千年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后,中国的植被表现为()。 A、南移和东迁 B、南移和西迁 C、北移和东迁 D、北移和西迁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新仙女木事件是发生于约1.1-1万年前一次明显的()事件。 A、气候变暖 B、气候变冷 C、气温迅速升高后迅速变冷\n D、气温迅速变冷后迅速升高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一般认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条件较现在更加干燥。()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不同的地带性植被对于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同长度的滞后性。()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全新世温暖期在中国的起讫时间被认为是()千年前。 A、8-5 B、8-3 C、5-3 D、5-2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判断题】全新世初期定居下来的先锋植物,在南半球温带湿润地区,形成大面积以中生植物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8>【单选题】Mann等用()种代用气候资料恢复了过去1000年北半球的温度。 A、10 B、12 C、15\n D、17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一般来说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是()。 A、1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迁移很快的物种属于()。 A、s-迁移对策种 B、k-迁移对策种 C、r-迁移对策种 D、d-迁移对策种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关于生态过渡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过渡带是最活跃的生态界面,其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梯度最小 B、在生态过渡带,通常有若干接近于它们忍耐极限的有机体 C、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一组为空间和时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独特地确定的特征\n D、生态过渡带的这种高敏感性可被视为全球变化研究的良好指示体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在所有的陆地生物中,鸟类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快的。()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气候变化不一定导致过渡带界限的摆动,但过渡带界限的摆动一定是因为气候变化。()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判断题】生态过渡带是最活跃的生态界面,其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梯度最大。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Delcourt等将植物区分为三种,不包括以下哪种? A、k-迁移对策种 B、r-迁移对策种 C、s-迁移对策种 D、逃亡迁移对策种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采用模型预测时,传统的植被-气候平衡模型没有考虑到()。 A、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的前置效应 B、气候对植被变化反应的前置效应 C、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的时滞效应\n D、气候对植被变化反应的时滞效应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第四纪古生态学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不包括()。 A、自然度的评估 B、脆弱程度的评估 C、物种未来进化的走向 D、生态系统的恢复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类比法预测主要是根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作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引起后果的直接依据。 A、上新世大暖期 B、上新世小冰期 C、全新世大暖期 D、全新世小冰期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4>【判断题】过去是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基础。()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和生物响应研究可以在许多方面为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提供依据。()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6>【判断题】模型的建立和检验需要基于古生态学证据?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1>【单选题】根据科学的经营抚育原则,采伐森林时,应当()。 A、保留一定数量的具有各种腐烂程度和密度的站杆和倒木 B、及时清理具有各种腐烂程度和密度的站杆和倒木 C、保留一定数量的单株或团块分布的死亡的立木 D、及时清理单株或团块分布的死亡的立木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2>【单选题】我国现阶段人工造林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A、造林量不足 B、树木品种单一 C、分布不均 D、成活率低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3>【单选题】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A、二氧化硫和臭氧 B、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 C、甲烷和臭氧 D、甲烷和氧化亚氮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n<4>【判断题】除金枪鱼和鲸鱼渔业以外,世界上绝大多数主要鱼场都集中在沿岸内湾及大陆架水域。()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5>【判断题】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林木成熟期的缩短,应当适当拉大轮伐期。()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6>【单选题】我国已选出适合不同地区的优良薪炭林()个树种。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7>【单选题】据1990年调查,全国人工造林成活率(按核实面积计算)仅为()。 A、13% B、15% C、17% D、19%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