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71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可持续发展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方法—王如松、。从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宣言到里约经历过一球化多元化和生态方向演变个热内卢的21世纪议程,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世纪惊心动魄的政治动乱、军事纷争和经济、认识实现了一个从消极的的环境保护到积危机以及长足的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和社会,,,极的生态建设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从发展奇迹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人、。预警性的环境运动到自觉的社会行动的质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尤其是迅速崛。,,的飞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保护环境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国家及中国,、、,,的口号而且是一个跨世纪的政治经济技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人类开发活动、,、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向传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物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科学方法挑战的一场产业发展给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强烈的生。、。生态革命其内涵包括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态胁迫效应几乎所有早期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的永续利用、体制的公平合理、社会的污染和殖民地国家的生态破坏问题在这些、。和谐共生传统文化的延续及自然活力的维转型期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系旨在探i寸一种跨世纪跨国界跨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产业、、,跨行业跨意识形态的先进适宜的生产力革命和社会发展以掠夺殖民地生态资产为、、。,、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命素质及生态秩序代价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这是各国历代科学家革命家及环境运动人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发展中国家既没有,,士所梦寐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广阔的殖民地提供生态资源也没有两。。“”Deveoprnent必然归宿发展的英文l是指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去治理污染早期工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业化国家环境污染和殖民地国家生态破坏。、、程其对象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组成的人的环境代价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所难以承担。类3。生态系统其科学问题的实质可分个的::层次一是认识论层次如何去把握系统的环境污染及其所造成的生态破坏是工,。生态学实质揭示其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与控业革命和殖民主义的副产品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制论规律二是方法论层次如何去辨识系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经济效益成、,。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如何测试系统的复为企业的唯一目标企业从遍布全球的自、,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技术及管理然生态系统中无偿或低偿地索取资源杂性并将:、层次如何去组织协调与建设可持续生态生产的消费过程中未被有效利用的大量副、。,社区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产品以污染物或废弃物的形式排出厂外形、。、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革命成环境问题其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世纪之交世界社会经济格局正向着全间尺度上的滞留或耗竭系统藕合在结构\n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功能关系上的错位和失谐社会行为在经济会将一步步走向生态沙漠。“和生态关系上的冲突和失调人们只看到面对人类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这种沙漠,”,;产业的物理过程而忽视其生态过程只重化趋势人类在即将进人公元第三个千年,视产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品的社会服务功能之际不得不深刻反思和重新审度我们现”、、功能;只注意企业的经济成本而无视其生态的生产方式代化消费行为价值观念和科成本;只看到污染物质的环境负价值而忽视。,,学方法为此八十年代末以来以可持续。、,、、其资源可再生利用的价值社会的生产生发展为口号一场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领,活与生态管理职能条块分割以产量产值为域的生态革命正在各国悄悄兴起。在新一,主的政绩考核指标和短期行为以及生态意,轮生态革命中现代化的内涵不是解放人们,,识低、、、下生态教育落后的国民素质是整体体力和智力的高能耗高消费高自动化高。“”,、、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现代化的发生态影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低消耗、。eical展目标往往集中于工程结构经济过程及社高活力的生态文明其生态痕迹(colog,、会功效而忽视生态资产的流失和生态服务footPrint)将从消极的污染型破坏型向积极。,、。功能的退化而正是这些生态因素与状态的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现代化的目标已从。构成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机会与风险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土壤;一是财富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这里的生态资产是指诸如水源气侯繁荣、、景观植生物多样性及适宜的生态位等,被的持续增长与积累效果两者是相乘而非相生态支持基础;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加的关系。其中任何一方变为负值或者零、,,为城市人类活动所提供的资源供给总体财富将会亏损或耗竭;包废物处值二是健康、、、、理空间支持水源涵养土壤熟化气侯调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节干扰缓冲污染物净化等服务功能(图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一个健康的生态系。,1)统具备雄厚的发展潜力其面临的风险将降,至最低限度而安全感将升至最大;人类社会迄今发生的几次大的天人关三是文,,,、。系的革命都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革命它们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次比一次征服自然的强度更大影响面更决策者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的行为心态和价。。广人们在欢庆征服大自然的胜利的时侯值取向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这。,、,。也发现了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惊人退化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则是本、、,随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全球环境的变化生态建设必须从本抓起促进形与神的统、、自然灾害以及沙。的频繁淡水资源的枯竭一这场革命的实质是逆转人类生态与自,,、漠化盐渍化的加剧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少和自然经济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弱随着态潜能从技术体制文化及认识领域重新,、、现代化提供给人的物质享受水平的提高化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意识一,,石能逐渐替代了自然能人工控制代替了自和生态秩序在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许,,,,、、然调节个体人越来越懒越来越笨越来越可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在时间空间数,。、、贪越来越、,弱离开了电离开了自来水离量结构及功能关系上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开了交通工具离开了高能耗的基础设施和从自然的农业社会市场经济的城市社会向,,。服务体系都市生活就要瘫痪现代化城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过渡。就要崩溃在传统工、业化模式所造成的物二复合生态系统与生态综合。,质文明背后是生态野蛮如此以往人类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n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类生态系统估算其经济价值的下限每年约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3万亿美元。大约为全世界年国民生产总,、。,馈关系以及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这值的两倍表明每年全球经济资产的所得是。里的环境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包括地理以生态资产的2倍量的投人换来的、、、环境生物环境构筑设施环境)区域生态驱动城镇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复合生态、环境(包括原材料供给的源产品和废弃物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来源于自然和社会两种消纳的汇及缓冲调节的库)及文化环境(包作用力。自然力的源泉是各种形式的太阳、、、。,、括体制组织文化技术等)它们与作为能它们流经系统的结果导致各种物理化“、。主体的人一起构成社会经济自学生物过程和自然变迁社会力的源泉有”,—、、—、:生活三一是经济杠杆;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供给接资金二是社会杠杆、,—。纳;三是文化杠杆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人类权力精神资金刺,。—,,—。生态关系(马世骏1993)包括人与自然之激竞争权力推动共生而精神孕育自生、、、。间的促进抑制;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社会系统的原动力适应改造关系人对资源自、、、,的开发利用储存扬弃关系以及人类生然力和社会力的藕合导致不同层次复合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的竞争适应共生隶属态系统特殊的运动规律早在300多年乘补关系。传统发展观念只是把人类社会前,中华民族就形成了一套鲜为人知的“观,,”的功能分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两大类而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忽略了其资源环境人口与自然的供给接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包括道理事理义理及、。。、纳控制和缓冲功能其实复合生态系统的情理中国封建社会正是靠着这些天时地,,生产功能不仅包括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利及人和关系的正确认识靠着物质循环再,,还包括人的生产;还生不仅包括成品的生产社会协调共生和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生。,包括废物的生产其消费功能不仅包括商态观维持着其3000年稳定的生态关系和、,,,品的消费基础设施的占用还包括了无劳社会结构养活了近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动价值的资源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的耗费;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尤其重要的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后工业革命以来的几个世纪可以说是自,。面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系统反馈在起作然科学的世纪以物理学为主导的自然科,,用我们称其为生态服务功能包括资源的学对物理世界的动力学的过程及结构规律,,“”,持续供给能力环境的持续容纳能力自然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以及生物科学对生命、,的持续缓冲能力及人类的自组织自调节活形态过程和组织机理的揭示为人类认识。。力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增强这种生态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与手段,,,、服务功能使经济得以持续社会得以稳定而对于生命与环境人与自然间复杂的系统。。,自然得以平衡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主席关系的研究却是相形见拙100多年来其stan1997Coza()等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方法论一直没有跳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圈:、、、。n“nea1940为稳定大气调节气候对干扰的缓冲水子ECLidm()指出生态学是、、、文调节水资源供应防止土壤浸蚀土壤熟物理学和生物学遗留下来的并在社会科学、、、、”。化营养元素循环废弃物处理传授花粉中开始成长的中间地带只是到了90年、、、,生物控制提供生境食物生产原材料供代以后其方法论才呈现出一些新的革命性、、、、。、、、Eu应遗传资源库休闲娱乐场所以及科研进展著名生态学家POdm(1997)最、、,“:”教育美学艺术用途等17种并按全球16新出版的生态学科学和社会的桥梁一书\n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称生态学是一门独立于生物学甚至自然科引导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化过程.,、,学之外的联结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3研究对象对从物到人着眼于人的。,,,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也是一门认识动力学机制人的生态效应人的社会需求,,天人关系的系统哲学改造自然的系统工程人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以及整个复合生态。。学和欣赏自然的系统美学面对还原论与系统的生命力,,,一一整体论物理学与生态学经济学与环境学生态综合不同于传统利学分析方法之,几,:、工程学与l物学的矛盾一场深刻的方法论处在于它将整体论与还原沦定量分析与。、、革命正在各国兴起人们通过测度城市生定性分析理性与悟性客观评价与主观感、、、、态系统的属性过程结构与功能去辨识系受纵向的链式调控与横向的网状协调内、、、、、、察的竞争潜力和系统的共生能力硬方法与统的时(届际代际世际)空(地域流域_,、、、、软方法相结合(见图3)强调物质能量和信区域)量(各种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构(产J、、、、;业体制景观)及序(竞争共生与自生序)息三类关系的综合竞争共生和自生能力、。;;的生态持续能力(图1)它与传统科学方的综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经济与环境目标的荆合;时空构与法不同之处在于会量、;哲学与[程学方法的联姻序的统筹科学,(工如松等1996)、三从生态农业走向生态产业)、农村包括农田农业和农庄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农业取得J突飞猛进的发。J醚全国城乡涌现出一大批生态农业典型、、、、。、和生态户村场乡县和地区在农田农业和农庄几个层次上均取得了较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生态农业还一直在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循_。环的传统生态农业层次[徘徊生态农业一。在些沿海富裕地区正在萎缩只有从农,业小循环走向工农结合的产业大循环从小,“、经济走向城乡结合的知识经济从小桥流图1一经济-农村社会生态社会自然复合生存系统关系示意图合自然子系统孕经济子系统导社会子系统☆科学子系统.,1测度标准从量到序着眼于对生态过程和关系的调节及复合生态序的诱导而非系统产出或组分数量的多少。.,2发展的目标从优到适通过进化式,,规划去充分利用和创造适宜的生境条件图2农村建设的儿人台阶\n可持续发展、内容和方法以及应用背景进行了全面系统、”、、,水人家的田园社会走向规模化知识化的总结基本形成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框,。r,ua1991现代化的生态社会中国农村才能实现可持架如贝尔实验室的CKm()认“。为:产业续发展生态学是对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从传统农业经历(或跨越)石油农业走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90,,、、年代以来尤其向生态农业从生态农业走向生态产业从产业生态学发展非常迅速,,产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这是中国农村未来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图2)业界环境学界生态学界纷纷开展产业生、。从经典物理学家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态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探索H,“及其工程技术在推动产业革命促进现代化Tibbs(1991)提出产业生态学是产业界的。”,进程方面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正是其还原环境议程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有力手。、、国际电力与电子工程研究所(IE论的学科分类将学科之间部门之间企业段EE),“之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使现(1995)在一份称为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学、”:“代产业形成链状而非网状结构开环而非闭白皮书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产业生态学,环代谢造成了当代严峻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他们,。同自然系统涉及诸破坏问题传统环境工程也是脱离生态系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统的整体代谢过程通过高投人高能耗方多学科领域包括能源供应与利用新材料。、、、、式对废弃物进行末端治理而八十年代以新技术基础科学经济学法律学管理科,”,“来兴起的清洁生产技术从改革内部工艺着学以及社会科学等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手使废物减量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但对力的科学于部门外及部门间的共生关系却涉及甚少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eo1994(Solw等)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九十年代兴起的产业生态学正是这种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形势下脱颖而出的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上的生产体系或生产环节之间的系统藕合、、、、,、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企业发展的多,,,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它被列为美国21世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纪环境科学研究的优先领域产业生态学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结合污染负效益。Roertrose起源于80年代末bAFh等人变为经济正效益,:,(19891991)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产业生态学涉及三个层次宏观上它“,态系统的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即围绕产谢”研究。他们认为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就是业发展,如何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人国、、,一个将原料能源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品和废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中促进国家。,NGs;物的代谢过程并与al叩oulo等人进以及全球生态产业的发展中观上它是企“,一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生态系业生产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涉及企”“”。、、,统和产业生态学的概念1991年美国业的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发展方案等如企“”,“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业的绿色核算体系生态产品规格与标“”,、”,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准等微观上则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n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艺目前生命周期,,的生态评价与生态设计生态痕迹使其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和谐、。”评价(LCA)已形成了基本的概念框架技术同时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步骤和系统软件,包括定义目标、确定范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城市生态、。,清查分析影响评价和改善计划与步骤等学列为今后重点支持领域之一其研究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150)也正在积极推行生命包括(1)初级生产格局和调控方法(2)营。;周期评价方法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有关产养物质流的时空分布规律(3)表层和底层,、品生产设计的理论尽管不完善但在实践上有机质积累的格局与调控;(4)土壤地下水,,发展很快生命周期设计(LCI〕)生命周期和地表水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5),,DFE;工程(ICE)为环境而设计()为拆解再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格局和频率(6)人,生而设计(DFD)为再循环而设计(DFR)等类对城乡土地利用和地表变化的影响及其一系列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正在成为产业与生态系统动态的关系;(7)监测城乡生态。系统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效应;界的热点社会经济生态工程是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一门及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数据的收集分析方法着眼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如(GIS);人与自然祸合关系的系统综合方。、、、法;(8)将研究结果与学校及社会的生态教技术它根据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育结合的对策和措施、、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近年来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都涌,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现出一批生态示范社区或村镇,其工作主要。、、和生态效益不同于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是引进一批高效实用先进的生态示范技工程技术和单一部门内污染物最小化的清术,建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一定,洁生产技术生态工程强调资源的综合利超前性的典型生态社区,诱导一种整体、协、、、、。用技术的系统组合学科的边缘交叉和产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文明示范的指标包业的横向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括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满意的。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生活质量良好的生命素质及和谐生态秩、。四从田园社会走向生态社会序其中和谐的生态秩序包括区域生命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从小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否正常与稳定土、、”、、、、、、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社会走向规模化知地水体大气景观气侯动植物及微生物识化、现代化的生态社会,为乡村居民提供所构成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是否健康,是否,、、、方便舒适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实惠的产业有一个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充满活力的。,环境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生态环境生态资产是否持续积累与盈余是1996年6月的土耳其联合国人居环境衡量自然生态秩序高低的准绳;而社会的贫大会专门制定了人居环境议程,提出城乡人富差距及安定满意程度则是衡量社会生态:“。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将社会经济秩序的标准,,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和在生态系统承载能目前国家科委等27个部委共同发起、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的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已发展至29,,,,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和持续个农业部发起的生态农业县51个国家环、、、、、。。的自然资源利用(水土气生林能)为保局发起的生态示范区有10个许多示所有居民,特别是贫困和弱小群组提供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减少人居环境的(转下页)\n可持续发展-rlaeeoonraeee:eevouoonerecntllgyiPtithltinfitdpeneeatalunorgInustrialelogyVOI1Noldkdbdco.-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兴办群众参与reusrlaeo:o8FoshRA1991IndtlcolgyAphilsoPhiealintroduetion.e,aoouos,el9FhRA&GllPlNE1989Sros,Am26(3)144一152:.,raeeeen,,nusra10GdlTBRAllby1995Idtil}eoo,reneea,nes,eerseElgyPtiHllEgilwodCliffNwJy;社会发展综合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县.2910051,nvlneeaan实验区()()()11IEEETAB1995EromntHlthd,-Ifetymmitreehitepaperonst一stainabledevelSaCOWopemntandinustrlaleeology;d.,o、:teera,*1215〔)/DIS14040(CnmtDft)1996功能整生态可持EnvironmentalMaganegemt一Iifeeyeleasscssment系统负责的体制合性技术续的文化PrieiPlesandframework;.-uar,ae,usrlaeo13KmCPtlN1991IndtlEo,eaoaea,lc〕,lgyProNtinlAdScUSAV189PP798一799;价值转换技术革新.-se,ournanusraeo〔)14liftR1997JlofldtilEl.,useressgyPblihdbyMITP1(1):.-nean,eoo:nInstru15lidmEC1940ElgyA能力建设体制改革-mentfortheintegratlonofseieneeandpll]iosophyEeooeaooras,:lgilMngph10367一372;.,-ear,,,esnaureau16MHg11969DigwithNtNtrasorrs,aren,lHityPesGd(二ityNY:eos,,,eaerouno17MinthRP1985ThBkgdf一eoogy:resandneeptaridgenlvPres、硫ElThcocoCmbU.亘巫」「霜刁巨匹」Iondon;.,eenzeeatns,1118MKi钱Rd(d)1934RdgHumanEeologyAthrArborahr;W.erv1nscseor:图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研究19MillJG1978IigSytmNwYk范区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理论和应用成果。MeGrawHill;.ar,uaeooerean20PkRE1936HmnElgyAmi、、一些研究建议与措施已被当地技术规划JournalofSeoiology24:15一39;.。ar,uaneoerlean管理人员所采纳研究结果无疑会对其它21PkRE1936HmElgyAmournaoeoo::Jlfilgy2415一39。阮地区的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图3)22.ow,,ndrews,FBeroutanSocolRCAkhdVoases,,nustr,aeooarl()a参考文献Thm(d)1994IdlElgyd(子lbl..,,、,elangearidgenivPressIondoxl:1马世骏王如松1993复合生态系统与持续lCmbU.ase,rseeoour一ne,,,23TnlyA1939Bitilgydgth发展(复杂性研究》239一250;h科学出版社-.、,l)astquatereentury:Theplanteounityanthee2王如松欧阳志云1996生态整合人类mmd.eoseouaoeoo:,,—:tgy27513一;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方法41(增刊)47-邓mJmlfEl530科学通报.-s,nusraeoo:nnv24TibbH1991IdtilElgyAEi67;,.ronenaenarnusruserur、,mtlAgdfoIdtyPblihdbyAth3欧阳志云王如松1995生态规划的回顾与e,e,,:DlitlIn:展望自然资源学报10(3)203一215;.-,.estereserenstlv4uldingK1970EeonomiesasanEeologieal25VFHlAV1980SiiBo-tasoeoorunoun一nere、,r、5:eoesasaeeneeeor,eatgigVhf9InEmiSiNwYkMGwhillmdllOkldPlmdino-eeen,anan〕erereeegbitUNESCOMdBioslhPojt11R23一52;-rranur:eonaeanunseenean.-tFtRgilPlggiwhftU5CheeklandP1984RethinkingaSystemAp即kfmproaehIn:Tomli阳nRedRethinkingtheProeessoftenlaln;.uroonuturexor:OPerationalResearehands邓ternsAnalysisNwe26WCED1987oCmmFofdxornversress,onon。r:erarsOfdUiityPIdkPgmPes;Yoon.6Costanza,Retal1997Thevalueofthe:sor’5eeosseerveesannauraeaa,aue,dytmSidtlpitlNt作者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vo,al38715My;.-reneaeoaserer,nus7EhfldJndNihlGtl1997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