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师生关系构建的生态学思考 摘要:师生关系是保持教学这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子,生态学视野下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和谐课堂、和谐教育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对师生关系教育基础的分析出发,依据生态学研究观点,重新认识并构建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师生关系生态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n师生关系构建的生态学思考 摘要:师生关系是保持教学这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子,生态学视野下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和谐课堂、和谐教育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对师生关系教育基础的分析出发,依据生态学研究观点,重新认识并构建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师生关系生态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n构建 1.前言 当今社会,在科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加剧,生态危机爆发,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共识。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人类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促使人们形成了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借鉴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是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种突破,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教育教学也备受关注。考察教育问题时鼓励采取生态学思考方式,即全面地、有联系地、公开地思考。 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并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教育生态学把教育看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及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关系。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教育研究家首先关注到的是教育的生态环境。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课堂成为教育生态环境研究的重点(魏晶,陈慧,2020;单岩,2020;牛跃辉,赵婷,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n等),这系列研究指出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分析课堂生态失衡的原因,提出要建立互动式课堂,保持课堂生态平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微观的教育生态环境的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是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也是主要作用的生物因素,他们与其他非生物因素一起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保持动态的平衡。在课堂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两者互为条件和依托,并相互影响。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以生态学的观点来思考师生关系——这个微观的生态环境,保持其平衡,以建立平衡的环境为主要目的是构建恰当师生关系的出发点。 2.师生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1)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座位、课桌椅、照明、窗户、声音等物理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如学生的班集体、师生关系及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双方提供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乐于配合、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教学与教育的预期目标更容易实现。 (2)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环境,也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而受到教育研究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相关人员的重视。《学记》最早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中华民族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人将师并列于天、地、君、亲的位置,一方面突出教师职业的伟大,另一方面折射出教师在普通人心中的位置。在尊师爱生的基础上,师生关系还表现出平等互助、和谐合作的关系。师生关系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将课程资源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直接条件,它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 (3)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有效的保障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达到教学目的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这种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当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n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正确的,老师是由衷地爱护和帮助自己的。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 3.师生关系的生态学思考 生态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呼应,符合未来教育的生态化趋势,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生态化取向。 (1)生态学限制因子定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影响到师生关系的限制因子较多且复杂,如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师的学生观,学校的校风、学风;班级的纪律和班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态度;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无不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是生物因子,即教师与学生的认识与观念左右着师生关系的建立。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是保持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主要方面。传统意义上,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处理方面占主导地位,是关键因子,充分发挥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方面的重要作用显得格外突出。 当前师生关系调查研究结果:教师普遍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在对待学生方面,能意识到表扬、激励的效果好;采用讲道理引导的方法是基本的处理学生问题的手段,但是问题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表现不一致,知与行脱节。教师对待学生的表现批评多于赞扬,泼冷水的多,讲道理的少。还偏爱部分学生,尤其是成绩好的学生,“一”好“百”好,成绩好就代表事事都优秀,是评优与奖励的对象;对成绩差的学生不予理睬。教师不能树立好的师者风范,严重影响到师生关系。 (2)群体动力研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生态学研究中的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反映在群体内有:同等地位人之间的依慕(附)关系;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关系;共生或共栖;中性作用;竞争;侵犯;寄生;社群领袖。反映在师生关系这个微观生态群体中,我们发现学生依赖教师的现象较为严重,一离开教师的指导,便不会学习,而且对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特别在意。另外,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持无所谓的态度,无论对什么都不在意,会抵制、反抗教师。对教师的不信任,这些都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更有个别学生为争取到教师的青睐和信任,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侵害别人的利益,相互攀比,造成恶劣影响。 (3)阿里氏原则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各地普遍存在大班现象,教师与学生的比率严重失调。教育生态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群聚性,生物的群聚程度影响到群体的动态,所以阿里针对此种情形提出最适密度原则。不论在哪一种教育群体中,都有自己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影响。学生人数过多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像外语、体育这一类实践性课程,会因实践机会过少,影响更甚。一个学期下来,老师无法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的现象较为普遍,个别老师甚至不熟识自己带的学生,待学生毕业时还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这种失衡的状态造成师生关系疏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教师在工作中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