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50 KB
- 1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基础生态学复习\n基础生态学复习目录基础生态学复习1一、解释:11、生态学:12、光合作用:13、生态幅:14、光周期现象:15、长日照植物:16、种群:17、年龄椎体:18、自然选择:19、遗传瓶颈:110、建立者效应:111、种间关系:112、最后产量衡值法则:213、领域性:214、他感作用:215、群落:216、演替:217、排序:218、生态系统:219、食物链:220、负反馈:2二、填空:21、碳库、氮库:22、生态学相关期刊33、群落的波动类型:34、盐土、碱土的异同(区分区别):35、演替顶级假说:36、生物质能技术研发:37、国际生态学的三大前沿知识:38、水体富营养(具体现象和类型):39、物种的形成过程(三个过程对应的类型):310、氮循环的过程:311、六大林业生态工程:312、年龄椎体类型:P69-70413、群从的命名:4\n14、种群的内分布型:415、群落的调查方法:416、光质的形态建成作用:417、种群的空间结构:518、存活曲线的类型:519、种群的数量特征:520、排序方法:5三、选择:51、生活型谱:52、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53、阿仑定律、贝格曼定律:54、种间关系:65、群落调查方法:66、光照对植物的影响:67、土壤湿度/温度的时间变化规律:6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P2368、水分对植物的影响:69、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有什么特点):710、酸雨:711、最小样方面积:713、物种的形成过程:814、物质循环类型:815、互利共生的类型:916、R—对策、K—对策9四、简答:9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92、分解的生态学意义:93、三种年龄椎体的特征:P69-7094、群落及特征:P147-148105、生物多样性计算()10分题P152-153-154106、小环境(哪几个?论述下)10分题P6-7107、中度干扰假设:108、夏秋两季水体生产力低的原因:119、植物如何适应高温:1110、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11\n基础生态学复习一、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3、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4、光周期现象:分布在地球各地的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5、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6、种群: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年龄椎体:由自下而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组成,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其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8、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C·R·达尔文提出。9、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遗传瓶颈。10、建立者效应:由带有亲代群体中部分等位基因的少数个体重新建立新的群体。11、种间关系: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n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2、领域性: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3、他感作用: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4、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5、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依次取代的过程。6、排序:将样方或植物种排列在一定的空间,使得排序轴能够反映一定的生态梯度,从而能够解释植被或植物种的分布与环境间的关系,也被称为
梯度分析;7、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8、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9、负反馈: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一、填空:1、碳库、氮库:碳库:碳的重要性:生命元素、能量流动;碳库:海洋、大气、生物体;碳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主要的碳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氮库:\n氮的重要性:大气、土壤、陆地植被可利用的氮的形式:NO32-、NO22-、NH4+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1、生态学相关期刊(1)生态学报;(2)应用生态学报;(3)植物生态学报;(4)生物多样性;(5)Ecology;(6)JournalofEcology;(7)EcologyLetters;(8)EcologyMonographs;(9)JournalofAnimalEcology2、群落的波动类型:(1)不明显波动;(2)摆动性波动;(3)偏途性波动3、盐土、碱土的异同(区分区别):盐土:含可溶性盐(氯化钠、硫酸钠盐等)1%以上,pH中性,土壤结构未被破坏
碱土:含弱酸强碱盐(碳酸盐类)较多,pH在8.5以上,土壤结构被破坏4、演替顶级假说:(1)单元顶极论;(2)多元顶极论;(3)顶极-格局假说5、生物质能技术研发:生物质有: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例子: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液化油、水解发酵、生物质燃气等6、国际生态学的三大前沿知识: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可持续性7、水体富营养(具体现象和类型):赤潮:在特定的环境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水体变色地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水华:由于淡水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8、物种的形成过程(三个过程对应的类型):①地理隔离;②独立进化;③繁殖隔离机制的建立9、氮循环的过程:①固氮作用;②氨化作用;③硝化作用;④反硝化作用10、六大林业生态工程: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②退耕还林工程③三北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④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n⑥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1、年龄椎体类型:P69-70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体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种群。2、群从的命名:群丛:将各层次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种的名称顺序排列前冠词Ass.,连接符--,集合符+,分隔符<、()、‖草本群落习惯上使用+连接不同亚层的优势种群丛组:类似群丛,用于命名的种类为该群丛组各群丛的共同优势种类,前冠词Gr.Ass.群系:名称中只使用建群种或共建种的名称,为共建种时,种间以+连接,前冠词Form.3、种群的内分布型:内分布型的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成群分布4、群落的调查方法:①样方法;②点样法;③样线法;④距离抽样法;⑤最小群落面积的确定;⑥群落多样性的测定;⑦植物群落中生活型的划分;⑧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5、光质的形态建成作用:(1)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2)蓝紫光与青光能抑制植物伸长生长,使植物成矮小形态;青蓝紫光能使植物向光性更敏感,促进植物色素的形成。(3)高山上的短波光较多,植物的茎叶含花青素,这是避免紫外线损伤的一种保护性适应。(4)由于紫外线光抑制植物茎的生长,高山上的植物呈现出茎干粗短,页面缩小,绒毛发达的生长型,也是对高山多短波光的适应。\n1、种群的空间结构:就是内分布型,分为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成群分布2、存活曲线的类型:Ⅰ型: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死亡率直到末期才升高。如大型兽类和人类。
Ⅱ型: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鸟类
Ⅲ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鱼类、两栖类、牡蛎、甲壳类。3、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特征包括: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另:(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5)种群增长率①不同群落的相互比较,对群落进行分类,以达到认识群落。②对植物群落和其生境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以阐明群落与环境的关系。③研究群落的结构、种群分布和群落的多样性。④研究群落的动态演替和波动。4、排序方法:(1)加权平均排序;(2)极点排序;(3)梯度分析一、选择:1、生活型谱: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的组成,是群落对外界环境最综合的反映指标。统计某一地区或某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2、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1)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初级生产力不同
(2)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总量大
(3)陆地上初级生产力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
(4)海洋初级生产力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5)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6)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垂直变化
(7)初级生产力随季节变化3、阿仑定律、贝格曼定律:\n阿仑定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贝格曼定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往往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较小。如东北虎体形大于华南虎,北方雪兔比华南兔大。1、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2、群落调查方法:①样方法;②点样法;③样线法;④距离抽样法;⑤最小群落面积的确定;⑥群落多样性的测定;⑦植物群落中生活型的划分;⑧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3、光照对植物的影响:(1)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是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成为黄化现象。(2)影响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裂、组织器官的生长和分化。光强促进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分化有重要的影响。如植物体遮光后,由于同化量减少,花芽的形成也减少,已经形成的花芽也会因体内养分不足而发育不良或早亡。(3)影响植物花果的数量和质量。在开花期与幼果期,光照减弱会引起结果不良或结果发育中途停止,甚至落果。4、土壤湿度/温度的时间变化规律:P58/23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P23(1)土壤表层的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随土壤深度加深,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减小。(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后延,其后延落后于气温的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3)土壤温度的短周期变化主要出现在土壤上层,长周期变化出现在较深的位置。(4)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中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强度与照射时间变化较大,土温的年变幅也较大。5、水分对植物的影响:(1)水的生态学意义①水是任何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70%。②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③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着重要意义。④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⑤水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n(1)陆地植物的水平衡:水分来源:①根系吸收;②茎叶吸收;③体内代谢;水分去向:①蒸腾作用;②体内代谢(2)陆生植物的适应特征:形态适应:①发达的根系;②叶面积很小;③发达的储水组织生理适应:①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有什么特点):(1)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2)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在明亮地带草本较茂盛。(4)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5)茎花现象很常见。(6)寄生植物很普遍。(7)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2、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全球三大酸雨区是:西欧、北美、东南亚。3、最小样方面积:群落最小面积指的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通常以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的大小。具体做法是:逐渐扩大样方面积,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样方内植物的种类也在增加,但是当种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即使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新物种的增加已经很少。通常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时对应的面积称为最小面积。\n组成生物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例如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最小面积为2500平方米,北方针叶林为400平方米,落叶阔叶林为100平方米,草原为1~4平方米。1、内分布型(计算题):P68判断种群内分布型的方法-方差/平均数比率=0,均匀分布=1,随机分布>1,成群分布举例:A种群四个1×1m小样方,个体数分别为1、0、0、7,B种群四个1×1m小样方内,个体数分别为2、2、2、2,判断其内分布型的类型。2、物种的形成过程:(1)地理隔离;(2)独立进化;(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3、物质循环类型:(1)气体型循环。①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②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③循环速度快,例如CO2、N2、O2等。(2)沉积型循环。①储存库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②没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③循环速度慢,以千年计,如P、Ca、Mg等。(3)水循环。①水的全球循环过程;②物质循环都离不开水循环的推动。\n1、互利共生的类型:(1)、共生性与非共生性互利共生;(2)专性与兼性互利共生;(3)防御性互利共生;(4)动物体内的共生性互利共生2、R—对策、K—对策r-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
K-选择:种群竞争能力最大r-选择:死亡率高,但r高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使其迅速离开不利环境,有利于建立新的种群和形成新的物种;
K-选择:竞争能力强、数量稳定、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由于r低,种群数量下降后恢复困难。一、简答: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1)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2)土壤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撑系统
(3)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
(4)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5)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6)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2、分解的生态学意义:(1)建立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2)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3)维持大气中CO2浓度;(4)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生产食物;(5)改善土壤物理性状;3、三种年龄椎体的特征:P69-70(1)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体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种群。\n1、群落及特征:P147-148(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具有边界特征。(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2、生物多样性计算()10分题P152-153-154(1)辛普森多样性指数(2)香农-威纳指数(3)均匀度指数3、小环境(哪几个?论述下)10分题P6-7P6-74、中度干扰假设:中度干扰假说的理由:P165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较长,使演替过程能够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程度的干扰使多样性维持较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n1、夏秋两季水体生产力低的原因:夏季:由于稳定的水温分层,阻碍了上湖层与下湖层之间的交流,使湖底沉积的营养物难以带到有阳光的上层,导致夏季湖泊中的生物生产力较低。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表层水温也逐渐变冷,随着密度加大表层水开始往下沉,发生湖水的上下对流,形成秋季环流,使湖泊中温度与营养的分层现象消失。但由于温度较低,水体生物生产力仍然比春季低得多。2、植物如何适应高温:植物形态适应:叶片毛、鳞片、颜色、排列生理适应:细胞含水量(糖/盐浓度、代谢强度)3、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主要有:1.热带雨林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温带落叶阔叶林4.北方针叶林5.草原Steppe(欧亚大陆草原)/Prairie(北美大陆草原)/Pampas(南美草原)/Savanna(稀树草原)/Meadow(草甸草原)6.沙漠7.苔原/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