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7.94 KB
- 2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脱密简本)建设单位:广东省供水工程管理总局评价单位: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2017年09月1
1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为优化配置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部水资源,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西部的西江水系向东引水至珠江三角洲东部,主要供水目标是广州市南沙区、深圳市和东莞市的缺水地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提出的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实施该工程可有效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缺水矛盾,改变广州市南沙区从北江下游沙湾水道取水及深圳市、东莞市从东江取水的单一供水格局,提高供水安全性和应急备用保障能力,适当改善东江下游河道枯水期生态环境流量,对维护广州市南沙区、深圳及东莞市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程干线起点为鲤鱼洲取水口,终点为深圳市罗田水库,总长度约90.3km。深圳分干线长11.9km,东莞分干线长3.5km,南沙支线长7.4km。工程总投资347.32亿元,施工总工期5年。(2)试验段项目内容深圳分干线起点为罗田水库南侧新建的罗田加压泵站,终点为公明水库,线路下穿公明水库4#主坝左坝肩进入水库,在库内设进库闸。线路全长11.9km,设计输水流量为30m3/s,盾构隧洞外径6.0m,内径为4.8m,流速为1.66m/s。前段5.8km采用钻爆法施工,后段6.1km采用盾构法施工,本次选择深圳分干线桩号GM10+200.672~GM11+866.505作为试验段项目。试验段工程内容:盾构隧洞1.67km(桩号GM10+200.672~GM11+866.505)、公明水库进库闸和2座盾构施工工作井。其中桩号GM10+200.672~GM11+527.505段共长1327m,为施工工艺试验段,桩号GM11+527.505~GM11+866.505段共长339m,为结构性试验段。2
图1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平面布置图3
(3)施工组织设计①施工条件工程所需砂、碎石、块石料、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就近在深圳市购买。土料自采公明水库内的Ⅱ16扩容开挖土料。施工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采用当地自来水,施工供水供电均由当地市政供水供电系统接入。②土石方平衡经土石方平衡后,本工程土方开挖料用于土方回填量为1.76万m3(压实方)。土方开挖弃渣量为9.25万m3(自然方)、盾构开挖弃渣料6.49万m3(自然方)、抛石及石渣弃渣量为2.16万m3(压实方),将弃渣折算成堆方共计约22.07万m3。③施工营造布置A、砼拌和系统本工程采用商品砼,不设置砼拌合系统。B、钢管加工厂该段钢管内衬直径为4.8m,根据本工程盾构隧洞段施工工区场地布置条件、周边交通运输条件,共布置1个钢管厂,位于GM-DGGQ-02施工工区。C、施工工区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及施工场地布置条件,共设置3个施工工区,分别为:GM-DGGQ-01~03,其中GM-DGGQ-01施工工区位于公明水库内,场地狭小,主要用于盾构机接收、水闸施工,其余施工布置则合并于GM-DGGQ-02施工工区。(4)施工进度本工程施工高峰人数为350人,施工总工期为25个月,其中施工准备工期3个月(2017年10~12月、与主体工程平行2个月),主体工程施工期为23个月(2017年11月~2019年9月),工程完建收尾工期为2个月(2019年9月~10月、与主体工程平行1个月)。(5)工程占地试验段范围内建设永久征收土地面积5.13亩,建设临时占用土地面积130亩。(6)工程投资预算本工程静态总投资为37590.11万元。4
2工程分析罗田水库~公明水库段盾构隧洞长6.1km,试验段1.67km全部为盾构。由于珠三角地区浅层地质以软土为主,结合地质资料,同时控制由盾构施工产生的地面沉降,盾构顶最小埋深不小于10m。盾构深度一般在30~50m之间,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珠三角都是冲积平原冲积层厚度一般在20~47m之间,下覆基岩多为软质泥质粉砂岩,局部为坚硬的花岗岩,潜水含水层岩性以粗中砂及卵砾石为主,厚度一般3~40m之间,与地表水系联系较密切,盾构的同时即选用钢管内衬方案,钢管内衬的抗拉性能、抗渗性能更有保障,盾构隧洞切断的地下水力联系可及时在隧道上部和下部进行恢复,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突水或涌水,切断该地区的地下水力联系。森林公园范围内无地面施工,对森林公园内的动植物基本没有影响。从减少对光明森林公园的影响的情况下分析,盾构施工工艺较为合理。本工程深圳支线以单线盾构方式穿越光明森林公园共计1.28km,在光明森林公园范围内无地面施工,无永久占地,因此不会对森林公园植被产生直接影响,施工临时道路约均为利用原有道路扩建,从减少对光明森林公园的影响的情况下,盾构施工工艺较为合理。本工程为一般建筑性施工,施工过程主要包括盾构隧洞施工、进库闸施工两部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人力、机械、车辆的投入使用将产生废污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以及扬尘;施工扰动地表,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地表形态和土壤结构,在雨季受雨水冲刷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因此,本工程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水环境保护、施工期“三废”处理、土料场植被恢复以及水土流失防治。本工程为引调水工程试验段的建设,运营期间无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所以项目运营期不存在产污环节,对大气、声环境、生态环境基本不造成影响。工程对受水区水资源利用、交水水库、供水保证率等为正面影响;在输水线路区,工程对深圳市光明森林公园等的影响较小;对水质、环境空气、声环境影响较小。从影响时间上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短期的,工程调水及其运行期有关的影响皆为长期性影响。总体分析,工程建设运行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但工程的社会效益比较明显。5
3环境质量现状3.1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目前,公明水库暂未蓄水,对水库内的原有积水进行监测,除部分指标略有超标外,其他指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要求3.2地下水水环境现状评价项目现场地下水进行监测,除部分指标略有超标外,其他指标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3.3大气环境现状评价于工程沿线共设置2个监测点位,监测SO2、NO2、TSP、PM10、PM2.5和臭氧6个指标。监测结果显示:1#监测点SO2、NO2、PM2.5和臭氧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TSP和PM10监测值均超标率均达100%,污染指数分别为1.623和1.480;2#监测点的各项见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3.4声环境现状评价根据项目的特性布设2个监测点,根据监测结果得出,区域声环境质量整体良好,各监测点昼夜噪声监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的要求。3.5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根据《深圳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7-2020年)》中的生态功能区划,工程所在区域属于重点保护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地区。目前项目现场主要为农田、果园、菜地,生态环境较为单一简单。6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项目施工期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施工废水、施工生活污水。施工区废水的环节主要基坑排水、机械冲洗废水、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碱性水、石油类、SS、BOD5等。(1)机械冲洗废水机械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SS等。该废水拟经沉砂、隔油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用于道路洒水等环节。(2)基坑废水根据项目施工方案,本项目在进水闸施工时需要修建围堰,将会在围堰内产生少量的基坑排水。基坑排水采用挖排水沟、导渗沟和集水井方案,由潜水泵排水。基坑排水由降水、渗水和施工用水组成,由于基坑开挖,基坑水的悬浮物含量较高。根据其它水利工程监测数据,基坑经常排水的悬浮物浓度为1000mg/L左右。根据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由于施工规模不大,基坑废水排放量也较小,可回用于场地内洒水抑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对公明水库水环境影响的范围较小。(3)生活污水项目施工期间平均施工人数为240人,施工期间的污水量约38.4t/d。施工生活污水主要来自盥洗间、厕所粪便等,不含有毒物质,但有机物和总磷、总氮含量较高。依照一般生活污水水质统计,确定生活污水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即:CODcr约为400mg/L,BOD5约为200mg/L,SS约为220mg/L,NH3-N约为25mg/L。根据《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规定,项目进水闸位于水源保护区内时,禁止向饮用水源水体新设污水排放口,禁止向水库排放、倾倒污水,禁止向饮用水体倾倒垃圾、粪便、残渣余土及其他废物,禁止毁林开荒、毁林种果。施工产生的生活污水禁止排入水库水体、水源保护区和水库集雨区范围内。经采取环保措施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7
2002)中道路清扫杂用水水质及城市绿化杂用水水质控制指标后回用。在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4)公明水库影响分析公明水库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本工程需在公明水库一级区域内施工,目前公明水库还未蓄水。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相关的管理规定,施工过程严禁向水库内排放污染物,在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后,施工对公明水库的影响较小。4.2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主体工程管线布置方案,本工程盾构管线均在地下水位以下,管线穿越区域的顶部均没有村庄,不涉及抽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情况。由于施工过程采用盾构施工,施工过程盾构机边掘进前进边衬砌,施工过程不用排干地下水,开挖过程仅抽排盾构隧洞渗水,因此施工不会对其穿越区域造成地下水造成明显的影响。盾构隧洞顶部主要为果园、菜地,植物根系较浅,不影响盾构隧洞顶部植物生长。而且本工程从内到外采用钢管-混凝土-砼管片衬砌的结构,施工完毕后可完全可以防止地下水和管道原水的交换,本工程的建设不会改变或阻断当地的地下水流态,不会导致管线穿越区域的地下水位下降。本工程采用砼衬砌,施工完毕后,土衬砌完全可以防止围岩裂隙水进入洞内水体,本工程的建设不会改变或阻断当地的地下水流态,不会导致隧洞穿越区域的地下水位下降。本项目施工期不采用渗井、渗坑等方式排放废水,不会因施工建设引起地下水水质污染问题。因此本项目对生态环境及地下水状态、水质等基本无影响。4.3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工程施工期噪声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固定声源来自于工程开挖、回填、钻孔、爆破、混凝土浇筑等施工活动;流动声源来自于交通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根据施工总布置,施工期噪声源主要分布在各施工工区、隧洞出发井和接收井施工区和交通运输道路。本工程主要的噪声源为隧洞爆破开挖,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的施工噪声影响。本工程隧洞沿线没有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点,声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距离工程较近的公明水库管理处。8
根据本次声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分析,。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影响源分类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重点关注施工周期长、噪声贡献值大的影响源,以降低施工对各敏感目标的噪声影响。4.4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1)施工扬尘的影响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扬尘主要在土方开挖及物料运输等施工活动过程产生,由于大颗粒的灰尘在大气中很快沉降到地面,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主要是100μm以下的颗粒物。粉尘一方面易使现场施工人员及周围人群因吸入过量的灰尘而影响健康,另一方面随风吹扬影响周围大气环境,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据类比调查结果表明,在不采取防护措施和土壤较为干燥时,开挖的最大扬尘量约为装卸量的1%,在采取一定防护措施和土壤较湿时,开挖的扬尘量约为0.1%。施工扬尘对环境的浓度贡献量较大,特别是近距离的TSP浓度超过二级标准几倍至几十倍,但随着距离的增加,浓度贡献衰减很快。本项目作业面较小,排放时间有限,周边为农田、菜地和果园,环境敏感点较少,通过洒水抑尘等措施,施工产生的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2)燃烧废气的影响除粉尘外,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与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和施工现场的生活废气也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期的燃烧废气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燃油产生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CO、HC、NO2。由于本项目施工使用的机械数量较少,施工排放的污染物量较少,排放时间有限,且本项目作业面较小,周边为农田、菜地和果园,环境敏感点较少,因此本工程施工排放的废气总体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甚微。(3)施工营地厨房油烟本项目拟在施工区周边设置生活营地,拟设食堂。本项目食堂燃料使用清洁的液化石油气,施工期厨房油烟废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4.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施工对植被的影响经初步调查,沿线植物类型都是本区较常见的植被类型,没有国家重点保9
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因此,工程对本区域的生态功能不会造成大的改变,对植被类型分类也不会造成影响,亦即对区域自然体系的异质化程度影响不大。本工程建设主要为地下施工,不会对地面植物造成破坏。在工程结束后,采取积极的土地恢复、植树、种草等绿化措施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扰动区的生物恢复到扰动前的水平。(2)施工对动物的影响本工程建设开挖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影响陆生生物的栖息环境。此外,施工期的噪音、振动、灯光等会对附近动物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项目区域内大部分为农田、草地,没有陆地野生动物保护区,没有大型保护动物,现有的动物都是常见物种,其适应环境能力较强,项目建设对其影响不大。4.6对固体废弃物影响预测评价工程高峰期施工人员约350人,平均人数约240人,工地施工人员生活相对简单,施工期为25个月,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5kg/人·d,施工期间共产生垃圾90t。由于生活垃圾是苍蝇、蚊虫孽生、致病细菌繁衍、鼠类肆虐的场所,是传染病的重要传播源,垃圾处理不当,不仅会危害施工人群健康,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施工区景观,污染周边环境。雨天可能会随径流一起进入河流,污染河段水质。因此,工程施工期生活垃圾需及时清运,以防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4.7工程弃渣影响分析经土石方平衡后,本工程土方开挖料用于土方回填量为1.76万m3(压实方)。土方开挖弃渣量为9.25万m3(自然方)、盾构开挖弃渣料6.49万m3(自然方)、抛石及石渣弃渣量为2.16万m3(压实方),将弃渣折算成堆方共计约22.07万m3。本工程弃渣全部外运至指定弃渣场,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4.8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预测与评价上述健康危害因素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都有发生的可能,尤其是施工高峰季节,特别是夏季,施工区人群集中,生活区蚊、蝇、鼠密度较大,加之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极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必须加强施工区,尤其是生活区的环境卫生保护工作,对饮用水源加强保护,饮用水及时净化、消毒,同时防止垃圾、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在生活区注意灭蚊、灭蝇、灭鼠工作,避免蚊蝇、鼠滋生。10
施工中存在施工人员自身为疫源的接触性传染病,如甲肝等,该类传染病极易传染、影响人群健康,为最大程度降低发病几率,尤其应在施工人员进场前进行健康调查和预防检疫的抽检工作。施工中还会存在施工人员意外受伤和营养缺乏的可能。为此,应加强施工安全知识和意识的培训和教育,落实预防保护性措施,严格施工程序,加强监控、监理;保证施工后勤保障条件和伙食供应,注重饮食营养。11
5环境风险分析5.1环境风险识别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周围环境特点以及工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施工期的环境风险。公明水库虽然已划定水源保护区,其主体工程已修建完成,目前水库还在在建阶段,尚未进行蓄水,本工程是在库区干地施工。本试验段工程施工工区布置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外,工程存在的风险源主要是施工区突发事故污染水库库区进而影响水库蓄水后的水体水质等风险源。本试验段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支线的一部分,建筑仅为1.67km盾构隧洞及公明水库进水闸,运行期不排污,运行期基本没有环境风险。5.2环境风险分析本工程施工期存在的环境风险主要为施工区突发事故污染水库库区土壤进而影响水库蓄水后的水体水质。施工期间施工工区设置在库外,不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或水库汇水区范围内,施工生活污水回用于工区除尘洒水和周边农田灌溉用水,不会排入公明水库及水库汇水区,不会对公明水库水质产生不良影响。施工期主要环境风险为运输车辆在水源保护区内运输过程中意外翻车漏油事故的出现,污染水库蓄水范围及水源保护区陆域范围的土壤,引起蓄水后油污浸出,引起水体水质污染。5.3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前面的分析表明,施工期间发生水质污染的风险概率较小,但仍然需要必要的防范措施。作为施工期,针对发生库区水质污染风险事故的防范措施,首先最根本的防范措施就是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间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达标处理后尽量回用,严禁排入库区及周边水库汇水区;加强施工管理,杜绝出现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事故性排放。12
加强附近道路运输管理,特别是公明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范围内,更应加强警惕。加强危险路段、车辆较多路段的交通管制,增设交通标志牌,并注意路面维护,确保施工运输车辆安全通行,杜绝施工人员由于疲劳驾驶、速度过快或者车况不好,导致翻车漏油事故的出现,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5.4应急预案(1)在监控系统发现事故后或有人报警后,风险防范应急小组值班人员马上向上级部门报告并马上赶赴现场,尽快确定是否有泄漏,泄漏物的性质和量,以此为根据确定紧急处理方案。(2)第一时间启动报警系统,并通报消防部门、环保部门、水库管理部门、下游水厂。如果现场观察确定是有毒有害物质发生泄漏,其中又特别是剧毒类的化学化工物质发生泄漏,应提高报警级别,当即向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报告。应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作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人员受害及应急处理措施等情况的初步报告;事故调查清楚后,应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作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采取的应急措施、处理结果以及事故潜在的危害或间接危害、社会问题、遗留问题和防范措施等情况的书面报告材料。(3)组织技术力量第一时间对已经进入水体的危险化学物质、油类等采取物理化学措施,减少或消除其进一步的污染。因处理而产生的固相、液相物质或与这些污染物质有过密切接触的泥沙土壤等,都应尽可能地收集起来,运出水源保护区之外,交由有资质的专门的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处置。(4)加强水质监控。针对受影响河道或水库,立即加密水质监测,每小时监测一次。倘若监测结果显示,局部水域水质即将或已经受到污染,并有继续扩大的态势,和污染水体有关联的水厂应立即停止取水。(5)据水质连续监测的结果,如若数据显示水质已经重新合乎标准,经上级主管部门技术审查批准后,方可恢复取供水。13
6环境保护措施6.1环境保护对策措施6.1.1公明水库水质保障措施(1)公明水库内不得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应集中收集并运出库区。在施工过程中,禁止向水库排放、倾倒污水。(2)禁止向水库水体倾倒垃圾、粪便、残渣余土及其他废物。(3)使用油类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物质,必须采取防溢、防渗、防漏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4)公明水库内不得设置其他污染水质的构筑物,机修厂应设置在水库外,确实需要在水库能停放施工机械,应防止其油污污染水库水体及土壤;(5)工程施工期间应注意水土流失控制,特别是在距离水体较近的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及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后,及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以减轻水土流失对地表水体和水源保护区水质的影响。(6)施工中用水尽可能利用基坑中的排水,减少基坑水外排。(7)运输土料过程中要严控控制好车速,防止发生翻车等事故;(8)施工结束后,对施工作业区进行全面清理;(9)加强施工期水库水质监测。6.1.2施工污水处理措施(1)机械冲洗废水对于本工程产生的含油废水,采用砖砌隔油沉淀池进行处理。沉淀池污泥定期进行清理,不能任意丢弃,废油外运处理。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石油类≤5mg/L)可以重复利用或用作道路降尘用水,多余可以排入附近农田沟渠。(2)基坑废水基坑废水悬浮物浓度高约1000mg/L。根据大量水电项目对基坑废水的处理经验,对基坑废水不采用另外的处理设施,仅向基坑内投加絮凝剂,排水静置14
2h后抽出排放,剩余污泥定时人工清理即可,经处理后的出水,用于场地和道路降尘用水。(3)生活污水本工程设置3个施工工区,公明水库内的工区场地狭小,仅用于施工机械的停放。施工人员主要居住在02、03工区。对于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一体化处理措施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城市绿化用水后,回用于场地的绿化灌溉,多余用于周边农田灌溉。6.1.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降低施工期粉尘散落和运输过程扬尘的措施:(1)开挖回填扬尘控制开挖过程尽量采用湿式除尘作业,减少粉尘扬起。在土料场等多开挖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期洒水;施工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采取佩戴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施工弃土弃渣等及时清运。(2)运输路线扬尘控制运输通过临时性道路和土路时,实施车辆速度限制,防止车速过快产生扬尘污染环境。施工阶段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每天3~4次,则可以使空气中粉尘量减少70%左右,可以收到很好的降尘效果。工地上的道路每天定期洒水2~3次,保持工地有一定的湿度;堆放砂料的场地及搬运操作中应经常洒水,使物料表层经常处于湿润状态;施工场地应安装洗车设备,冲洗进出的车辆。(3)场地风蚀扬尘控制施工场地开挖拆除废料应及时清运。工程材料、砂石、土方或渣土在施工工地、料场、弃渣场堆置时,应采取覆盖防尘布。做好施工场地、土料场以及弃渣场等场地内的定期洒水措施,防治风蚀扬尘。(4)燃油废气防治措施施工现场的机械及运输车辆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燃油,尤其是大型运输车辆尾气应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安装尾气净化器。执行《在用汽车报废标15
准》,推行强制更新报废制度,对于发动机耗油多、效率低、排放尾气超标的老、旧车辆,及时更新。机械及运输车辆要定时保养,调整到最佳状态运行。6.1.4噪声污染控制措施(1)施工噪声控制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合理安排施工的活动计划,禁止在中午(12:00~14:00)和夜间(22:00~次日6:00)进行产生较高噪声的施工活动,避免夜间施工以保障施工区及其周围人员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强车辆及各种设备的维修保养,降低设备运行时的噪声。(2)交通运输噪声控制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标准的运输车辆;做好运输车辆的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施工单位必须加强道路养护,保持道路平坦顺畅,减少因汽车震动引起的噪声;在受交通噪声严重影响的敏感点附近设置限速、限时通行和禁鸣的指示牌,施工运输车辆经过这些路段时将车速控制在20km/h以内,禁鸣喇叭,重型车辆夜间禁止通行。(3)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卫生防护对施工人员应采取轮班作业和发放噪声防护用具,如耳塞、防声头盔等,高噪音岗位应严格控制每岗的工作时间。6.1.5生态保护措施优化施工布置和临时占地,尽量减少占用农田和植被。做好工程施工的规划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时序,减少雨季施工时间,以减轻水土流失影响。1)加强宣传工作,宣传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奖罚措施,调动广大群众保护植物的积极性。2)为消减施工队伍对植被的影响,拟在工程施工区设置警示牌,标明施工活动区,严令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非施工区严禁烟火等活动;3)为减少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截水沟、排水沟等一系列防护措施进行防护;4)为将工程对植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在所有可能的地区采用可能的方法恢复植被,形成完整的生态影响恢复措施体系。16
6.1.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1)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共占地0.82hm2,均为永久占地,主要包括两个盾构井井口及闸门井,外围侧布置施工工区(平台),出发井位于公明水库内,钢板桩挡水,填筑施工平台,主体工程考虑有基坑上边坡的截排水沟、基坑支护及基坑内排水措施,本方案主要补充施工期基坑内临时堆渣、堆料的的临时防护措施。(2)临时道路区为满足施工要求,需建设2.60km的施工临时道路(新建0.60km,扩建2.00km),总占地3.200hm2(交通设施用地1.70hm2,草地1.50hm2),用于连接施工工区、土料场及施工作业面,临时道路路面宽约7m,路基占地10~20m,现状地类主要为草地和交通运输用地。为减轻降雨、地表径流对修筑期及利用期内临时道路路基、路面的冲刷,保证道路行车安全,减少水土流失对道路两侧的不利影响,需主要补充临时排水、临时拦挡及施工结束后的植被恢复措施。(3)土料场区本工程土料场占地1.60hm2,其位于深圳公明水库库内山坡,丘陵地貌,地势较平缓,现状植被较茂盛,现有水库施工便道(需改扩建)通往料场,切坡取土,平均开采厚度约8m,主体工程未考虑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本处主要补充开采前的截排水沟、开采过程中的临时防护及开采结束后的植被恢复措施。(4)电缆沟区施工供电从附近现有架空线路引接,地埋电缆至施工工区内,2个接入点,两条电缆沟总长约5000m,平均占地宽1.5m,电缆埋深1m左右,总占地0.75hm2,均沿现状道路路肩外侧布置,主体工程未考虑电缆敷设施工的防护措施,本处主要补充临时拦挡及施工回填后的植物防护措施。(5)施工工区17
施工工区总占地3.30hm2(园地1.30hm2,草地2.00hm2),主要包括接收井口外围布置的工区(G101、GQ03)及在2个接收井口间(公明水库大坝下游)布置的1个工区(GQ02,出发井),3个井口外围布置的工区主要是井口施工作业平台,场平与井口施工同步,GQ02工区现状为园地和草地,高差约7m,需半挖半填单独场平,为减少场平及施工期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危害,主要需补充临时拦挡、临时排水、沉沙及施工结束后的植被恢复措施。6.1.7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理(1)生活垃圾在各施工区建立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各生活办公区、业主营地等人员生活集中的地方放置垃圾桶,并建垃圾中转站。委派专人每天清理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收集至相应中转站。中转站的生活垃圾每隔2~3天统一进行处理。(2)建筑垃圾尽量从源头控制和加强施工管理以减免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对于已产生的垃圾也尽量回收利用。在施工现场需对建筑垃圾分类存放,施工工厂车间内应设置垃圾桶,对废弃的物品进行分类收集,委派专人负责回收和清运。对于不易回用处理的建筑垃圾如各种包装材料等与生活垃圾一起运至垃圾填埋场。6.1.8人群健康保护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主要针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保护内容主要为:(1)卫生清理为确保施工区的卫生环境,降低施工区各种病源微生物及虫媒动物的密度,预防和控制施工区传染性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应采取以下措施:施工生活区内应定期进行灭鼠、灭蟑螂、灭蚊和灭蝇工作。灭鼠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两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频率。对蟑螂、蚊、蝇等虫媒动物的灭杀工作应经常进行。(2)卫生检疫和健康检查18
在各施工营地处设疫情监控点,落实责任人,按当地政府制订的疫情管理及报送制度进行管理。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治疗、隔离、观察等措施,对易感人群提出预防措施。该项工作由工区卫生防疫机构负责落实。(3)环境卫生及食品卫生的管理与监督食品卫生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方面,应按食品卫生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保证向工区人员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定期对公共餐饮场所进行卫生清理和卫生检查。(4)环境卫生管理成立专门的清洁队伍,负责生活、办公区环境卫生清扫工作,并根据办公生活区的布置,分设垃圾筒(箱),并配备垃圾清运车。6.1.9隧洞工程和弃渣放射性环境防护措施(1)隧洞通风隧洞施工必须采用机械通风。通风方式应根据隧洞长度、施工方法和设备条件等确定。长隧洞应优先考虑混合通风方式。当主机通风不能保证隧洞施工通风要求时,应设置局部通风系统、风机间隔串联或加设另一路风管增大风量。凡产生含放射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地面作业场所,必须有通风装置,通风系统应防止污染物的回流。(2)隧洞降氡降低隧洞空气中氡浓度的主要途径:一是减少氡气的析出量,及时初衬及增加初衬层厚度可达到目的;二是将析出的氡用通风的方法稀释并排出坑外;三是洒水抑尘,降低氡在空气中的浓度;四是施工人员配戴防氡口罩。(3)施工人员个体辐射预防措施对于放射性水平偏高的隧洞,施工工人要注意卫生保健防护,对在放射性水平偏高地段的施工应适当减少工作时间,实行8小时轮班制;在采取防尘和降氡工程措施外,作业人员应采用防氡及其子体的防尘口罩。做到班后及时淋浴更衣,工作服和便服应分开存放和清洗。对于放射性较高地段施工人员,需增加卫生设施、施工人员劳保费、定期给施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19
6.2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汇总表工程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汇总表见6.2-1。表6.2-1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汇总表阶段重点位置重点内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否同时建成,能否正常运行;是否配备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设施;施工营地是否卫生清理、防疫、施工人员抽样检疫;筹建期是否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是否洒水降尘;进场道路、场内交车辆是否维护保养、车辆噪声达标、严禁夜间施工;通是否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进出口处主要污染物浓度;生活垃圾是否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理、集中运输次数、费施工营地用;是否施工人员劳动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监测。机修厂隔油池设施运行状况。水环境质量监测;工程施工影响河段基坑排水是否静置沉淀;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监测。是否严格控制隧洞盾构开挖时间;隧洞施工区施工期是否采取隧洞通风,职业安全保护措施。土料场、临时堆土水土保持措施效果和水土保持监测。场、弃渣场洒水降尘频率;场内交通水土保持措施效果和水土保持监测。是否禁止夜间施工(20:00~次日7:00),施工车辆限速;声环境、环境空气车辆是否维护保养;敏感点施工时间是否避开夜间;环境空气和声环境质量监测。是否设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相关管理、监理、监测人员、制度、其他报告是否完备。20
7结论与建议7.1项目概况本项目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工程内容:盾构隧洞1.67km(桩号GM10+200.672~GM11+866.505)、公明水库进库闸和2座盾构施工工作井。7.2环境现状调查评价结论目前,公明水库暂未蓄水,水库内的原有积水除部分指标略有超标外,其他指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要求项目现场地下水除部分指标略有超标外,其他指标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目前项目现场主要为农田、果园、菜地,生态环境较为单一简单。大气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声环境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的要求。总体而言项目现场环境质量现状较好。7.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水环境分析结论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经有效处理后回用,严禁排入公民水库。施工期废水对和公民水库的影响不大。(2)环境空气分析结论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施工工地扬尘、施工车辆尾气。施工阶段,机动车行驶产生的车辆扬尘,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产生的风力扬尘,施工车辆运输土石方和筑路材料排放的汽车尾气将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后,可以大大降低施工废气对周围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声环境分析结论21
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机械设备运作时产生的机械噪声,材料运输、场地平整等产生的作业噪声,以及物料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但施工噪声的影响是短暂性的,通过距离衰减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地将项目施工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4)固体废物分析结论应避免建筑垃圾因临时堆放而带来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将不可回用的废弃物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因此,项目施工固废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路面填挖土石方、水泥混凝土的铺设以及暴雨径流等都将会造成沿线区域的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影响方式主要有引起水土流失、造成景观破坏。但建设单位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做到文明、科学的施工,加强环境管理,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后,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7.4建议(1)严格控制施工行为,保护公明水库的水质安全。(2)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3)做好施工建设期的工程和环境管理工作,施工前需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并采用积极的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污染源。(4)积极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教育。7.5结论本项目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试验段,是深圳支线的一部分。工程运行期不产生污染,对环境没有影响;工程施工期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在有效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可以有效减缓和控制。从环境角度分析,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