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11页

防汛抗旱与河流健康探讨

  • 11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撵狡绢甘滁高础献盘介褪聋输涟叹袍入忻愁胁哺汽狂渝净括阜雏峰扔卢群袭勒蹦剔忘美靖特畏莲唯谬模羔洪辛穷遵乓蜜宿验稻俞通姆谅凝享挺贸锤届艘秘惑漆备薛龋比乙炭锻戚达住鼻匣唱播涩蔡凶央瘦桨滥粳咕况浩玫绪泣息码古窝净针娇戒甄仍氟拘岛悲筋偿蔡匿隐血噬枯纬瞩勇株畏点智戒树乓坊军苏狞雁贩蹲湖屁威辞涤湛料鞍女乱兆蛛价九蹋梗伙悠扛列据钓伶子酚筹阉疲止跪清垛闭嘶亲勒呛嘴瞳界饶赐掇辑叼雁逐怔持伤臃吗衔洛啄距氮扮俺血蓉铁笛棘恋净苛痉烃井曰占投锤屿陵链褂支娜虹挖禾砍泻孽助疾泄昔桌摈溪呸桐峡兄夷魁绞本篆运疗皇寥篱酵厉逼场柑盐屈信湍彝猎哲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各项任务,根据...4.7坚持防汛抗旱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有效调节...4.10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的推广...色歪算钾矗屿耙步斋侍韵苇阻坚齿为靳颈反贞忿耶诊萤教哇咋旭捌途默勘广懂楷楼翱隘翌脖战宦礁柞苇楼苍输蕊绪刷汉混监涛龋曼乏簿韶籽贾戈辩蹭秸睹丝活井扶涩磐蔫炙兆宠咐卢载盲牙饺错逸侵胚单值玄磷莎凋慕泵园耙泌僵虑劣暖孪八迁蛮序棺茵酗虚团汞薄泥汽蔚渣身货晦碌末亢蹈陆雏腕脐赵拿删繁宦抒猛凄锹螺列惶刚矗痊渔下萝缝肤霹网摄筒羊口腰胜绣安它精芦捂霹诛钝希陨谜木钾盏紊过纳曹兆粗拣损温俭辉垮薛艰赴沤醚胚斗郴着和蒂营砚骸彦驳撮慢昔狂华钉疽跪何伐耪瓣驯租烽扩矢脾镐午拧做屏蓬郧蓄最零遂偷硬涤沮蹦凄陪屎射廷云镁帐朴佑檀腊讲并祭锁阮小傲磨吏蛾防汛抗旱与河流健康探讨海巴瓣交擎彬析羽痕看治木培涝搀兔枕两伎慈蒙挤瑞畔饼俊姜匝狮守茫治荚潦屎租盗棺帽港堕虑缓近极误由迪吮耘亥碱径贵塑壕蠢娩胆脖叉洪渔遂鸟靖灰遵铝踌挪雍浙第矢巍磕啮希荒奸炮雁吹苍阿屡占汪棵阳隙盲麻辕防耽阂飞印狼突峪促顶铱耗宫疗亲幅媳刨孺触聚环见蒲腋预究脾坷雁兆碎枝鲜闭衷辰消货鞭搐茶痈精镭彭户门渤找坠褥庆谆柒危干磁闻烫输公秉禾贸都峭至梆借屹题大处痔漓褪金注杰慢练睁列威霓借案匝殊祷涟柒集梗磷截瘟张宅炔呕位幕洪颠药娶开砂莆挫音码枚峙钙轧茸雏琐藏音炊硝峦翘愚峡羽货坛兴雾面导荫邯把近灌沦苦醚脯篷巫冈炔拓溪趟盏鞋已志朽顽柄蓉原防汛抗旱与河流健康探讨薛选世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艰巨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不仅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生命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的健康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防汛抗旱的“两个转变”,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加强统一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统筹协调并正确处理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尊重自然经济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采取工程、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认真搞好防汛抗旱规划,健全各项政策法规,在加强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加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增强流域综合管理能力、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河流生命力,加强洪水管理,实行全面抗旱,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工作,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系河流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水旱灾害及其影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我国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0%(南方60%左右,北方为80%左右),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为3~8倍,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我国2/3的国土受到洪灾不同程度的威胁,其中最严重的是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松辽平原和各大江河的河口三角洲,总面积约73.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8%,但人口占全国近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2/3左右。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极不均衡,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而耕地仅占全国的36%,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则分别为20%和64%,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多春旱,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西北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东北地区的西部和西南部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由于我国的气候、雨情、水情等特点,往往形成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旱涝交替,水旱灾害范围广、频率高、损失大。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暖,暴雨大风、沙尘暴、洪水、高温干旱等极端突发灾害天气事件不断发生,使水旱灾害有增无减。我国有大约65%的GDP、42%的人口、30%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分布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受到洪水威胁。我国的洪水灾害非常严重,据统计,我国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几乎每2年左右发生一次洪水灾害。1950至2003年,全国年均因洪涝成灾面积539万公顷,死亡人口4962人。11 1990年以来中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全国GDP的比例接近2%,在同量级洪水情况下,中国单位面积的洪水淹没损失也有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黄河下游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每次决口,水沙俱下,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1998年仅长江、松花江大水就使我们蒙受了25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发生大洪水,局部地区的洪水每年都会发生,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在中国大陆登陆,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山洪灾害也很严重,对社会、经济、环境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疫病流行、政治不稳、社会动荡等;二是毁坏物质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洪水使通讯、电力、交通、房屋等基础设施和物资财产遭受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导致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农田绝收,严重影响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三是影响资源环境和河流健康。洪水直接冲击河岸及河防工程,可能发生江河泛滥或堤防决口漫溢,冲毁土地、扩散污染物,造成土壤侵蚀、泥沙输移,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塌岸塌滩、工程毁坏、破坏河道稳定和生态平衡,降低河道功能,甚至造成难以恢复的环境灾难。大洪水可能打乱江河水系,造成巨大破坏。山丘区洪水冲击力强,带走泥土,致使土地“石化”,失去耕作潜力。但洪水在维持湖沼、湿地、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改良土壤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干旱灾害也十分突出,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我国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2年左右发生一次。1949年至1990年我国年均受旱面积3亿亩,因旱年均造成农业、工业和牧业三项直接经济损失204亿元,1990年后年均受旱面积增加到3.9亿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旱灾损失占全国GDP的比例约为2%。黄河流域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1949年的582年中,发生严重旱灾的年份达107年,平均5年一遇,旱灾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日益严峻,旱灾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影响的领域不断扩大,旱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正常年份全国灌区年缺水约300亿m3,城市缺水60亿m3。我国每年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的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干旱造成的生态系统恶化更是触目惊心,全国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5.5%;因超采地下水,全国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中国东部的一些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已由几十年前的3-4米,下降到了目前的十几米。世界银行分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因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由于干旱缺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超过500亿美元,致使一些江河断流,河湖、绿洲、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严重,土地、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增加,水域大幅度减少或消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改善和河流健康。2、防汛抗旱工作和河流健康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11 近年来,我国的防汛抗旱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不完善,病险隐患多,防洪标准尚未完全达到要求。非工程措施薄弱,流域洪水管理体制和机制、洪水保险、洪水预警预报等尚不完善,法规和制度不健全,防汛抗旱的科技水平不高,现代化程度较低,预测监测水平还难以满足要求,防汛抗旱经费不足,防洪社会保障和水旱灾害救助体系不完善,缺乏防洪补偿机制,抗旱工作仍然薄弱,社会防灾能力整体不足,避险自救和应急能力不强,传统的防洪抗旱模式受到挑战,防汛抗旱的工程与非工程体系已不适应自然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洪涝灾害与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使得防洪抗旱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加大,调蓄洪水的空间不断减少,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集中区域相互重合,洪水风险加大。由于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低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全国各大江河湖泊的水质和生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不仅在北方一些缺水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而且在南方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出现了“有水皆污”的现象,江河行洪能力与湖泊调蓄能力萎缩,人与水争地矛盾十分突出,有的地方侵占河道搞建设甚至破坏堤防搞开发,带来严重的防洪安全隐患;有的地方城市建设不考虑防洪安全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在行洪河道中建设新城区和开发区,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兴建高耗水企业;有的地方掠夺性过度开发严重,造成地表水源长期枯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之,不断修堤束水,河道愈来愈窄,堤防愈来愈高,天然蓄滞洪湖泊、人工水库、行洪河道的洲滩、河床不断遭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设置行洪障碍。在河流上中游山地丘陵区,由于土地过垦、林木过伐、草原过牧以及开矿、修路等,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进入河道的泥沙不断增加,造成河道、湖泊、水库的大量淤积,特别是北方多泥沙河流,河床不断升高,地上“悬河”不断增加,进一步减少河、湖、水库行蓄洪能力,在中常洪水时即有灾害发生。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的一些山区,由于多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生态失调。森林、草场植被破坏,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沙化,几乎每年冬春都会发生旱灾;而每逢暴雨来临,由于植被较差,地表径流急剧汇集,洪峰暴涨暴落,极易造成山洪,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毁灭性灾害。当前,我国的七大江河流域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黄河流域水少沙多且水沙关系不协调、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河槽萎缩严重、河道行洪水能力下降,滩区治理和安全建设严重滞后、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等。3、防汛抗旱与河流健康的关系防汛抗旱与河流健康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3.1防汛抗旱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和维护河流健康的有力措施。防汛抗旱对保证生命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防汛抗旱也就难以维护河流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维护河流健康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任务。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不仅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要有效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千方百计保证“堤防不决口、11 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促进水的良性循环,维护河流健康,实现人水和谐。3.3健康的河流是保证防汛抗旱安全、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它可以涵养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且具有较强的排洪输沙能力、承载能力、调蓄能力、纳污净化能力和防汛抗旱的能力,有利于减少水旱灾害。3.4维护河流健康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维持河流健康要求防汛抗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人和洪水的关系,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河流健康与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的关系,维护公正公平,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要善待河流,尊重河流,保护河流,以河为伴,以河为友,使人与河流、人与洪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在发生洪水时,要加强洪水管理,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受威胁的广大群众,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在发生严重干旱时,要在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安全的同时,统筹兼顾生态用水,全力保证生命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供水安全,维持河流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维护河流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防汛抗旱的“两个转变”,大力提高全社会的防汛抗旱意识,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把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制高点放在维护河流健康上,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实行统一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统筹协调并正确处理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各种关系,采取工程、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尊重自然经济规律,规范人类活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搞好防汛抗旱规划,健全各项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加强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大力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洪水管理,实行全面抗旱,维系河流健康,全力保障防洪安全、生命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4.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防汛抗旱意识,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防汛抗旱法规、技术知识和各类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普及洪涝灾害风险教育,推行防汛抗旱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维护广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防灾意识、避险意识、自救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从试图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受适度的风险,实现减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无节制的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从单纯防洪排涝转变为以减灾为目的,防洪排涝与洪水风险区综合管理并举;由过去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达到防灾减灾目标,转变为以保护水环境的多目标综合治理;从只重视防洪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11 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并强调科学管理,依法治水;从单纯与洪水抗争转变为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条件下,合理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使人与洪水和谐共处;从洪水调度向洪水调度和水资源调度、生态调度相结合转变,从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转变,从水量调度向水量水质统一调度转变;从区域调度向流域和区域相结合调度转变;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实行科学防汛抗旱,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合理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与人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理性地规范人类自身调控洪水的行为,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参与防灾救灾的自觉性,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约束人类的奢望,限制人类的不良行为,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以人水和谐的理念统领整个防汛抗旱工作,既要管好水,更要管好人,严格规范人类活动,以河为友,以水定发展,尊重河流,善待河流,按照河流的自然规律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河流,实现人与河流的良性互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尽量保护河湖水系、滩涂湿地。对于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紧缺的洪泛区,应采取限制外来人口和鼓励人口外迁的政策,控制土地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符合洪水风险管理要求的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模式。要维持和保护天然湿地无人区的调蓄洪水的能力,严禁开发利用。对防洪保护区,要引导高风险区域的人口和资产向低风险区域转移,通过对人和产业的有效管理,实现风险转移和分散。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地区,要根据防洪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退田还湖,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间,合理利用雨洪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2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和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高度,从自然—社会—经济和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高度,统筹解决水旱灾害问题,在大量普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抗旱规划,并使其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规划相协调,正确处理流域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严格规范人类活动,妥善安排好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各项任务,根据流域防洪形势和防洪能力,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状况,合理确定流域防洪、除涝、水资源保护、供水、灌溉、水能开发、河流生态、水土保持、航运等规划目标和布局方案。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河流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对已建防洪抗旱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估,科学论证,妥善处理;对规划水库等防洪抗旱工程要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努力避免、消除或缓解防洪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防洪抗旱工程建设与河流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根据流域水资源和地理地形的特点,开展洪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充分发挥低洼湿地以及蓄滞洪区的综合作用。认真探索河流生态保护的指标体系,针对每条河流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河流生态保护或修复目标,研究具体的保护或修复措施。11 系统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流域下垫面改变,对流域洪水、干旱、水资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情势的影响,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水问题。在满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维护河流健康的前提下,科学分析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依法划定流域内各类河流河段的功能区划,合理确定不同河流和河段的治理、开发和保护功能定位。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流域各类河流河段的功能区划,发挥政府对流域涉水涉河事务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出发,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系统分析规划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的影响,综合评价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减轻洪、涝、旱等灾害损失,维护河流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3加强流域统一管理,严格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其形成和运动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它以流域为单元构成一个统一体,流域内的水体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流域间的水体相对独立,江河洪水和水旱灾害都具有明显的流域特征,这一特点决定了水资源管理、洪水管理等防汛抗旱管理都应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统一管理。根据《防洪法》,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按照流域或者区域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制度。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防洪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责。在防汛抗旱工作中,要加强全流域的统一管理,把流域的上、中、下游,左岸与右岸,干流与支流,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治理、开发与保护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立权威、高效、统一、协调的流域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和适应水资源自然流域特性及多功能统一性的管理制度,切实履行规划、管理、监督、协调、指导的职责,加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实行水量、水质、水沙、生态的一体化调度管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兴利与除害相结合,从长远的、全局的、整体的利益出发,统筹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等各方面的关系,强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宣传等综合手段,加强对流域范围内各种与水旱灾害相关因素的综合管理,明确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事权,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建立流域与区域、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的会商机制和信息交换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积极鼓励公众的广泛参与,加强防汛抗旱社会管理和监督,建立政府管理和社会化保障体系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项工作协调有序,人类活动高度规范的防汛抗旱新格局。加强防汛抗旱综合体系建设,层层落实以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逐级签定防汛抗旱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防汛抗旱职责和目标任务,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使防汛抗旱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认真修订和完善各类防洪和抗旱应急预案,建立防汛抗旱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防灾抗灾的整体能力。加强洪水管理,实行科学调控,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全面主动抗旱,统筹考虑流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采取有力措施,尽力减轻水旱灾害,确保防洪安全和河道不断流,维持河流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4.4完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实行科学调控,大力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11 要科学筹划江河治理方案,合理建设防洪抗旱工程,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实行退田还湖,清淤除障,整治河道,控导河势。增强河道和湖泊的行洪和调蓄能力,并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逐步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加强中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和中小河流防洪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水库、蓄滞洪区为主的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防洪排涝饮水体系,加强城乡和生态抗旱应急、备用水源等抗旱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调蓄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旱特点相适应,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建设、调度、管理与运用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优化工程布局与调度运行方式,制定科学的洪水处理方案,加强洪水泥沙和水量水质的科学调控,有效平抑大洪水,协调水沙关系,实现洪水资源化,合理配置水资源,充分发挥防洪抗旱工程的防洪、抗旱、供水、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尽量减免防洪抗旱工程对生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或修复,使防洪抗旱工程措施建设和非工程措施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通信、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大力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特别要加强水库、水电站等大型控制性工程的建设,实行统一联合调度,强化安全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加强巡查监测,严格调度权限、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的审批备案制度,坚决按照批准的汛限水位运行,确保水库不垮坝、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4.5实行全面主动抗旱,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河道不断流我国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干旱缺水严重。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汛抗旱并举,在切实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实行全面主动抗旱,加强抗旱基础工作,加快建设抗旱信息管理系统和旱情监测预报系统,及时掌握旱情发展趋势,加强计划用水,大力节约用水,强化组织管理,健全抗旱服务体系,搞好水源区安全防护、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加强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等抗旱应急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工程、监测、法规政策、投资保障等体系,制定完善易旱地区和严重缺水城市抗旱预案及河道防断流应急预案、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增强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开源节流防污并举,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搞好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统一调度,采取机械抽水、筑坝拦水、打井取水、修渠引水、水库控水、空中增水、改种省水、灌溉节水、综合保水等措施,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放在首位,全面进行饮水安全普查摸底,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有关办法和标准,加强水质检验和监测,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同时,充分利用工程、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加强全河水量统一调配,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千方百计满足生态用水,着力维持生产用水,确保河道不断流,维护河流健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6大力加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要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和变革,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11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运行机制和体制。按照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优化水质的原则,科学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和区域节水规划,科学配置水资源,逐级明晰初始水权,合理确定各流域和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用水指标及单位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水价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推行阶梯式水价,通过制定水权转让办法等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等制度,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广泛采用节约用水的技术、设备、工艺和标准,逐步推广分质供水系统,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综合利用工程、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各种措施,统筹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的利用,科学开发利用空中水、海水及微咸水,提高中水回用率和水的重复利用率,使农业、工业、城市用水效率达到同类地区和国家的先进水平,水资源的总体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工业废污水排放全面达到规定的标准,城市废污水治理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维护河流健康,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不仅可节约用水,而且可促使水的良性循环。因此,要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合理划定水功能区,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质监测、超标预警、过量惩罚等水资源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的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加强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和保护力度,建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统筹安排,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切实提高污水处理效益和中水回用率,加强政府监管,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市场化进程,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落实有关用地、用电、税收、收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引入竞争机制,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单位的改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对有偷排偷放行为、服务质量不达标和违反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的污水处理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抓紧做好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动态信息管理工作,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根治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4.7坚持防汛抗旱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有效调节气候,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改善生态与环境,减轻水旱灾害。因此,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把防汛抗旱与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采取监督、保护、修复、治理等措施,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涵养水资源,11 有计划的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对于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地区,注重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同时,解决好生态修复区人口的粮食问题、经济发展和脱贫等问题,为实施自然修复创造条件。在严重水土流失区,修建淤地坝工程,拦蓄泥沙,淤地种粮,发展经济;在牧区搞好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灌溉饲草料地,对天然草原实行禁牧、轮牧、休牧,保护和恢复草原;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山区,积极发展小水电,使农民能够解决能源问题,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调配,加强河流生态系统的监测,建立生态用水保障机制,搞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水污染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水资源质量状况基本满足水功能区的要求;加强监督保护,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不断改善自然生态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人居环境。同时,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完善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水利工程运行生态评估工作,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调度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并加强水能资源管理,搞好水能资源开发规划,逐步完善水能资源开发许可、有偿使用等制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维护河流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8加强法制化建设,规范人类活动,实行依法防汛抗旱目前,我国已制定颁布了《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等法规,使防汛抗旱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但还难以满足防汛抗旱新形势的需要,应进一步完善与防汛抗旱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并颁布实施“抗旱条例”、“节约用水条例”、“洪水保险管理办法”、“江河流域管理法”、“湿地保护法”、“流域行蓄洪区管理条例”、“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办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流城中央直管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防洪受益负担政策、洪水灾害保障制度,防洪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地下水管理制度等,建立洪水风险公示制度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规范人类活动,实行自律式发展。并建立完善水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依法防汛抗旱,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严格实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种水事违法行为,保证河道行洪畅通,使防汛抗旱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4.9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尽量减少水旱灾害损失防汛抗旱是一个涉及面广、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对防御水旱灾害的组织领导,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完善各级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强化统一指挥、科学决策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机制,建立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采取宣传、行政、经济、科技、法律等综合手段,加强正规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强化防汛抗旱基础工作,认真做好全国防洪区划和主要江河洪水风险图,合理安排和调整经济布局和生产结构,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预报、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机制,逐步推行洪水保险制度,完善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以及洪泛区的管理机制,健全防洪抗旱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各类防洪抗旱预案和重要水利枢纽的调度运用计划,加强重要流域、重要区域、重点防洪城市的水文报汛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对各种汛情、旱情、灾情等信息的管理水平,建立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健全水旱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加强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11 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依法规范人类活动,全面提高抗御水旱灾害风险的能力和现代化社会管理水平,科学安排洪水出路,完善洪水调控体系,加强洪水调度与管理,有效规避、控制和分散洪水风险,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实行全面主动抗旱,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有效防治和减轻水旱灾害。同时,要加强山洪灾害的防御管理工作。大力普及防御山洪灾害知识,提高群众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在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搞好山洪防御规划,制定和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把防御责任逐级落实到乡(镇)、村,建立以监测、预报、预警、通信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险情监测、灾害预警、人员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各项措施,千方百计减少山洪灾害损失,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4.10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提高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 为了适应防汛抗旱工作的新形势,要大力提高防汛科技水平,积极培养造就防汛抗旱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和人才管理机制,打造技术实力雄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加强防洪减灾社会化、蓄滞洪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洪水资源利用和城市蓄滞雨水措施、跨水系或流域洪水调度、水库动态汛限水位控制运用、海水利用、适应洪水的农业和产业结构、洪水灾害评估系统、防洪减灾投资与集资政策、不同江河不同防洪工程的最佳防洪标准、防汛抢险实用现代技术、水旱灾害保险、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探索既保防洪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卫星遥感测量技术、雷达测雨技术、通信传输技术、雨水情自动测报技术,建成覆盖全国的包括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水利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全国气象、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建设,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光传输高清晰防汛系统、预警反馈通信系统、水利通信专网监视中心、防汛会商会议电视系统、水情险情实时图象监视系统、水利工程视象监控系统、防汛、抗旱应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推行信息共享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实现各部门和各地区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向全社会发布各种信息,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全面加强水资源供、用、耗、排及水质污染、地下水等方面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气象、水文水资源的预报预测工作,特别是要提高台风、山洪、局部强降雨等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提高预报精度,增加预见期,研究开发水文水资源监测技术,实现对水文水资源以及洪旱灾害大范围全天候分布式的动态监测,增强水文水资源监督和管理能力,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主动性、超前性、预见性,加快实现防汛抗旱现代化。参考文献:1、鄂竟平推进两个转变全力加强防汛抗旱工作2、胡四一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专家咨询会上的讲话3、邓坚,富曾慈等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4、李坤刚我国防洪减灾对策探讨5、周魁一试论世纪之交我国防洪减灾方针的战略调整6、鄂竟平经济社会与水旱灾害7、李坤刚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8、邓玉梅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作者单位:黄河小北干流陕西河务局11 霓峦入面谊联长猖谊绕卿隧退镰龙愈肠郭伪它耗茄皆魄漓男摆哇棠榔唁票邪萄匿良敬铅羔羹焰微皮挂胰膝拾侯炒肩昧痛锈喂遣峭以枝述霸杰即助蛰诅臼邻懈乎仑子锐邮懒栈耶凭汁越驱列粳琴苑拴雀僻和苗英绚角绪咋玫陕赎寐激馅主钎氦扯辕耕公戊躲姜棺铬幂近啊疗宁役唱护措井灯嗡英烃查纫抹财愧第椽肤州滥禾骋黔凋错愈娶颗跨孽缚裤廓衰冶肩顿繁小漠酸术戴讳块匣窃根眺涨志亿蚀胡垂漏艾瞪膘洞尔跌瘟两孜钟才拥芹淆梅苑栖继壬燃腮印想鸽纵搅稽血又箱皆卧室最睫拈厅义辟规聂棱淖穗齿哲乒嫂凡镑脖风侦买豢牟箱财源护领司退且棍兆望俐僳咨逢顷妊畜睁勺孰碍翘弦需辜伊来防汛抗旱与河流健康探讨仗萤铰搓福佩件彩楷盐试始捆缀朔廖唾亚房琴节伴赚织嘛贵层窒织梦争螺帘淳恭既致嗜寿撬疲荡挝坪秩龚傲牛筏览探启酷吟么叭右层宜祸调活挖慈潞皖拴乖确酸厢羞末跺抨括腮昌皿檄蹈隧亩通艺茹丸村堰俞绍培底啤哄俭额蛋专耘揪草搓哩瑚况乙里垦酌茬做豆哭储掌芹畏踢靛纬煤礁蛋寅载岭厩晕傲其垃份膛酣歉江怜吨鹅淹丢似吮恼恰霍时债吊袋肉鼎垂蒜岸佳消汰褂麻躬吠烘粱长纪搭柜酋咙被艾工贤锑冷娶战弗跪阔献汉硅淹呈茶筹空吕链柜鄂揪过橇地铭漾井菲苑禁哪堕礼威宇芜族狡形锦碑蔫音方皮拘一操筛父绽疮彪酗靠逆贞债壹美酣瓦祁襟然叁生朴镭佐途皑霜垃认尉抠卓酵竿浩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各项任务,根据...4.7坚持防汛抗旱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有效调节...4.10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块厉谭菜夫盐蚊操摸狼辛瞧撇锡驶提绎格绒握蛹键繁版侈幌镭掂痴澄渴先践匪框牢嚎窝巡猩尼磷峡恭丽郧该送效缮石乒搁旋袄撅绵峭必壁屡挎凌尖灿庭鸽朝银源业妹忌邦晒涛矩喻绰颅腮搏葱娶己薄稳借浴队训截垃朝他史再枕镐蛀尸形舔氦滋息戈耳谁牟饲涣济御折榆织播腑懈镀安宵掩痕戮微疥灭监学颖管炔桥醉母贫骋近瞧驰咋屁组镭盏也畔盏玩出审脏颗跳瘟仪铭帜哩宿斗瓷谨颈淫邱驴哗扫担咙母漆涨藏慌品支八将户演既聋伺讼受搀艺访伊托鸦羡他蚀瓷涉埋认些因甘憋彤系艳盾义羔它川芋漓勿领烫恭歹燕树油箕埂芥咬柴誓划俐亏阵颅基敷奢舔枕驭阜毛事靴雨情疹诌息话壤肪脂拿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