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 MB
  • 5页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用地规划研究_以龙泉山生态旅游综

  • 5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用地规划研究——以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例ResearchofUrbanLandUsePlanningBasedonEcologicalPrinciples:Tak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ervationPlanofLongqugfanMountainEco-tourismMultifunctionalZoneforExample金珊\JINShan,陈可石\CHENKeshi,仝德\HONGDe,刘堃\LIUKun(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深圳,518055)[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城乡建设的巨大威胁。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传统规划思路面临着转变的需要。本文以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例,运用生态学方法,关注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的城市用地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及保障措施。从而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约束城乡建设行为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目的。[关键词]生态学原理;城市用地规划;龙泉山[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Abstract]Inthecontextofrapidurbanization,the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isfacingahugethreatto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Underthedualconstraintsof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thetraditionalplanningapproachneedstobechanged.Tak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ervationplanofLongquanMountaineco-tourismmultifunctionalzoneforexample,thisarticleconcernsthecharacteristicsofthenaturalenvironment;proposestheurbanlanduseplanningbasedontheecologicalfunctionzoning,andthecorrespondingplanningstrategiesandmanagementmessuresbyusingtheecologicalmethod.Soastoachievethepurposeofprotect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toadapttotheconstraints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practicesand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Keywords]EcologicalPrinciples;UrbanLandUsePlanning;LongquanMountain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价值。城市扩张成为必然趋势,生态环境面临着城乡建设的巨大威胁。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无序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城市化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承载力、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优先考虑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规划用地布局,先有了空间布局后再进行生态绿地等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只是以确定的用地布局规划为基础编制,从而使得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1]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1960年代以来,环保与生态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价值观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广泛运用,城市规划朝着生态价值观转移,形成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或城市[2]图1龙泉山区位图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导向下,城市规划不再以人的需求作为唯一目标,人的社会经济过程不再凌驾于自然过程之上,人与本文以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3]自然和谐共存成为城市规划分配和管理空间资源的主要对象。例,通过对现状环境的分析,综合评价龙泉山的生态敏感性,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用地规划首先确定生态敏感地区范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功能区划,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措施,围,确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区,并提出相提供了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用地规划的实践运用。应的规划控制措施,在此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使生态环境不因城市的发展扩张而减少和破坏,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得以1.研究区域概况延续和发展,从而保证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龙泉山位于成都市中心区东、南近郊,作为全域成都格局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范围为龙泉山脉周边地中的“龙泉山生态旅游带”,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区域(图1)。区,包括金堂县、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和新津县五个2龙泉山是四川盆地的重要生物廊道,成都市的生态涵养带,对区县的47个乡镇,总面积1556km(图2)。成都市的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生态环境的龙泉山地区是成都平原、丘陵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和农田景观的恢复,通过生态保育和恢复重建工程提升其环境容量及生态承·中彩页13·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第5期\n载力,发展以绿色植被为基础的森林—农田—水域生态系统,2.研究方法充分发挥龙泉山自然生态区域的系统服务功能,平衡都市碳排放并为人们创造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绿色空间,使之成为成渝通过详细解读龙泉山各区县已有规划或环保政策,深入了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及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解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实地考察龙泉山地区的土地利用、一个良好空间载体。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水系组成、生态系统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结合龙泉山五应符合成都市城乡国土绿化发展总体规划,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区县已有规划或环保政策,全面掌握龙泉山地区生态系统根据周围环境和城市总体规划,适当建设旅游点、森林公园等变化情况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龙泉山生态敏感性,探讨配套设施。龙泉山属于生态脆弱带,目前形态和景观特性与规龙泉山用地规划,将龙泉山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并提出划的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成都市发展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目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政策建议,使龙泉山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项标相差较远,因此必须以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原理为依据,目有机结合(图3)。同时与景观再造相结合,增加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提高视觉效果。龙泉山生态建设应既恢复其生态功能,又尽可能地发挥3.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土地的使用价值,在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方面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3.1基本农田保护的冲突龙泉山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过分析龙泉山的生态环境现龙泉山生态旅游区很多划为基本农田的丘陵耕地坡度在状,研究龙泉山的自然本底情况,综合评价龙泉山的生态敏感20°以上,属于水土流失易发区,土壤瘠薄,并不适合农作物性,并结合龙泉山五区县开展的生态恢复与生态屏障建设工程耕作,而是需要退耕还林的地区。但是,龙泉山地区普遍存在及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提出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生态土地生产力低且不适合农作物耕种的坡耕地被划入基本农田保功能区划及分区控制策略,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育规划,从护区,使龙泉山普遍出现无耕地可施的情况,坡耕地的农业发而为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提供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展又不利于山区的生态保护,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现象。而且,龙泉山地区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的饱和又导致生态林建设用地紧缺。3.2自然资源匮乏龙泉山地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的屏障作用还未形成。区内仍有疏林地,未成林地及无林地,现有公益林面积中无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龙泉山地区山丘由于土层瘠薄、干旱少雨,及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现状和长期以来林业投入不足,致使植被呈退化趋势。加之坡耕地比重大,与林地相嵌分布,形成明显视觉”裸窗”,坡耕地长期耕作,致使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愈耕愈薄,耕作收入入不敷出,形成恶性循环。龙泉山生态环境的建设任务相当急迫且艰巨。3.3水土流失严重龙泉山地区的坡耕地普遍发展林果业,其中,以龙泉驿区的林果业最为发达。龙泉驿区的优质水蜜桃、枇杷、梨等水果图2现状土地利用图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2亿kg,成为著名的优质水蜜桃产地。但是该区农民的传统果树管理方法却导致了水土流失的现象。3.4粗放式森林旅游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家乐”应运而生,对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龙泉山地区的“农家乐”生态旅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不但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但是,龙泉山地区的精品农家乐数量少,低层次重复的农家乐数量多,小型农家乐以““撒沙”的形式遍布整个丘陵,出现了无序发展的现象,影响了周围环境。4.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是综合评价一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人口负荷、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及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是生态系统对各种环境变异和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是这个区域生态环境图3技术路线图UrbanStudiesVol.19No.52012·中彩页14·\n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生态敏感性分析实质上是对现状自然环境8.39%;高度敏感区占12.53%;极敏感区占4.82%。龙泉山地区背景下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明确的辨识,并将其落实到具水土流失生态敏感度的空间分布极为不均,高度敏感区和极敏体的空间区域。感区集中于丘陵山地,造成丘陵山地的生态敏感度显著高于平通过评估龙泉山的生态敏感性,对生态价值相对较高、生原地区。态系统相对较敏感的区域,进行积极合理的保护;将生态价值依据龙泉山土地利用敏感度分区的统计分析,不敏感区域相对较低、生态系统敏感性相对较弱的土地作为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1.21%;轻度敏感区占6.84%;中度敏感区占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健康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效益、42.23%;高度敏感区占3.65%;极敏感区占36.06%。由于基本逐步改善已经恶化的自然环境,为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农田园地和林地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山地,因此,龙泉山地区4.1评价因子东部的土地利用生态敏感度显著高于平原地带。生态敏感性分析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因地制4.3综合评价宜原则,通过对成都市龙泉山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根据权重表中各单因子的权重,将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的要素进行调查研究,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通过融合临近多边形和破碎多边形,将规划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表1)。划分为5类(图4)。表1发展用地单因子分级标准及权重表编号生态因子属性分级评价值权重[0.3~0.5]9[0.2~0.3)71植被指数[0.1~0.2)50.16[0~0.1)3(-0.4~0]1地质灾害高危险度9地质灾害中危险度52地质灾害0.28地质灾害低危险度3安全区1极强度侵蚀9强度侵蚀73水土流失中度侵蚀50.26轻微度侵蚀3无侵蚀区1林地9园地74土地利用水体50.18耕地3建设用地1主要河流极其50m缓冲区9图4生态敏感度分区图50~100m缓冲区75河流100~200m缓冲区50.12其中,不敏感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5.85%,基本为城镇建200~300m缓冲区3设用地和村庄用地。轻度敏感区占42.63%,主要分布在西北地>300m1区的水体分布区,以平原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为主,也是龙泉山地区最早被开发,人口密集的区域,这些区域可以承受一定4.2生态敏感性评价强度的开发建设。中度敏感区占31.01%,在全区广泛分布,以依据龙泉山地区植被指数敏感度的统计分析,不敏感区域平原耕地景观为主,地形坡度较缓,植被较单一,可承受一定面积占总面积的5.34%;轻度敏感区占15.64%;中度敏感区占强度的人类干扰,生态恢复能力较高。高度敏感区占18.68%,35.20%;高度敏感区占43.23%;极敏感区占0.59%。其中,龙极敏感区占1.83%。两者呈带状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这些泉山西南部的双流县和西北部的青白江区的植被条件最好,其区域以林地和基本农田划定的园地为主,虽然地表植被条件较敏感度最高,中部的龙泉驿区和东北部的金堂县的植被条件较好,但是大部分区域受人类干扰比较严重,生态恢复能力弱,差,其生态敏感性较弱。区域敏感性强,需重点保护。依据龙泉山地质灾害敏感度统计分析,不敏感区域面积依据龙泉山地区生态敏感度评价分区,可将高度敏感区和占总面积的12.43%;轻度敏感区占13.44%;中度敏感区占极敏感区划为重点保护区,必须严格控制人为干预,不允许破40.09%;极敏感区占34.04%。其中,龙泉山地区东北部的地质坏地貌、水体、植被;将中度敏感区划为一般保护区,可以进敏感度最高,为地质灾害易发区,西北和西南部分的地质条件行适度的人工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环境质量;将轻度敏感区较好,其敏感度较低,中度敏感度的地区分布最为广泛。划为环境保护缓冲区,即外围保护区,禁止新建重污染项目,依据龙泉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区的统计分析,不敏感区域禁止滥采乱伐,提高绿化水平。面积占总面积的2.87%;轻度敏感区占71.39%;中度敏感区占·中彩页15·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第5期\n表2生态功能区划表分区面积比例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地质2主要特征规划策略类型(km)(%)类型强度危险度具有生态维护功能的重要地区。主要包括:主干河流、湖泊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水源保护区、强度到禁建林地、高危地面塌陷沉降区、地下矿藏分布区、地下文物埋藏区、森林公园等。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317.5920.41极强度区园地为主险度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城市楔形绿地态环境保护措施,组织重建与恢复,提高生态系统服侵蚀的绿线控制范围以及其他生态敏感性较高或基于空务功能,防止水土流失,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间完整性必须控制的生态区等。该区域系统稳定性较差,抗外来干扰能力弱,生态恢轻度、中低危以龙泉山地区的公益林为主,分布在地形坡度≥36复有一定难度。具有比较重要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和限建耕地、444.5628.57中强度险度度,连片面积<30公顷的生态敏感区,水力侵蚀度社会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最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区园地为主侵蚀安全区在强度等级以上,采伐后难以更新。候环境等起到重要作用,应加强水土保持,调整与完善植被结构,加强森林及动物保护。安全区该区域人为干扰严重,在长期的人为干扰作用下,该区的生态控制目标是合理开发建设,防止人文景观建设轻度侵为主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在开发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生602.8238.74耕地为主遭受破坏,坚决制止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开展区蚀为主伴低危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该区具有重要的人文森林景观改造、水环境修复工程等。险度景观和水源保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建居民建不存在该区域是人类建成并支持的系统,自维持能力较低,191.0312.28安全区进行景观提升和美化,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区筑为主水土侵蚀可适当开展旅游、游憩等功能活动。5.生态功能区划因此龙泉山生态恢复必须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为前提。同时也尽可能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发通过对龙泉山生态敏感性的综合评价,依据主导生态功能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建立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一致性原则、保持生态系统单元完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将龙泉山生态功能区划分6.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为禁建区、限建区、建设区和已建区(图5)。根据各功能区龙泉山长期干旱少雨、土壤瘠薄、植被单一和土地过度开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分区控制及规划策略,为制定龙泉山生态发,使区域森林覆盖率低、活立木总量不足,导致生态环境呈旅游综合功能区用地规划、龙泉山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科学逆向发展趋势。针对龙泉山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条件,在开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表2)。展龙泉山生态保育与系统恢复过程中采取生态工程恢复措施为主,同时综合运用自然恢复模式和人工恢复模式相辅助的恢复模式。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尺度的生态空间规划与调控,确保各种重要的自然要素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得到正常发展。根据龙泉山生态特点,以”四结合”模式为基础,以”四化”建设为手段,形成初步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生态产业基地。“四结合”模式指将龙泉山植被恢复工程与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结合,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与市民的生态需求相结合,与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四化”工程指”绿化”工程、”美化”工程、”彩化”工程和”香化”工程(表3)。7.规划保障措施7.1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明确规划的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撑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发展政策,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将生态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研究建设规划的实施与目标责任制相结合的可行性,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和建设,建立生态规划的管理政策。图5生态功能区划图7.2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体系龙泉山生态环境建设应符合成都市城乡国土规划发展和城建议在成都市建立专门的实施生态建设规划的组织机构。市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景观相协做好规划评估和检查考核工作,保证规划实施效果。创新管理调,适当建设旅游景点、森林公园等配套设施。龙泉山属于生体制,设立生态资源保护与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平台,关注国态脆弱带,必须以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同时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与景观再造相结合,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提高视觉效果。7.3资金筹措和投资保障大面积坡耕地的开发和占用破坏了龙泉山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应当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性,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生态建设事业,特别要调动UrbanStudiesVol.19No.52012·中彩页16·\n私有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等。同时,制度,制定运用生态学方法规划城市用地的管理措施。还应积极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资金投入。8.结语7.4实施手段和技术保障加强生态监控能力,创新环境管理手段,建立社会公众积未来30年将是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城乡建设任务极参与的有效机制;加强景观生态资源保护建设的宣传和人才将十分艰巨。城市生态环境客观要求改变传统规划思路,提倡培养,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遵循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兼顾的规划策略。本研究运用生态学7.5管理措施方法,对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提出生态功能区域划分,表3“四化”工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内容和保障措施,为合理规划龙泉山功能区适用于禁建区,主要通过封山育林、人工补种和间伐改造的措施丰富区的建设用地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约绿域植被类型、减少裸地面积,增加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恢复该区化束城乡建设行为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为城市用地规划发展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服务功能。封补应选择适应性强,根工供新的实践途径和理论探索,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系发达、生命力强、耐干旱贫瘠的植物。同时通过补种与区域植被类程型相异的树种,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强系统稳定性。适用于限建区,以完善植被结构、优化树种搭配的退耕还林、林相改造[参考文献]为主的山体美化措施,在进行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的同时兼顾龙泉山生[1]高鹃,吕斌.“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实态旅游功能区定位,适当增加风景林建设,增强景观美化效果。坡耕地美退耕后在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时,应综合考虑功能区类别,选择应以生践应用——以唐山市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化态公益林植被恢复模式为宜,增强植物群落层次性和镶嵌性,使群落稳究,2009,16(2):1-5.工定性趋于稳定。在林相改造过程中,应坚持保护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2]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程采取疏伐、补植等措施,点缀观花、观叶的乔木;坚持速生显效、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选择速生树种,以常绿乔木为主体,合理配置色彩树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6,(4):15-19.种;坚持以乡土树种、观叶树种为主,观花树种为辅的原则,选择既能[3]叶林,邢忠,颜文涛.生态导向下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J].够改变林相景观,又能够提高林分质量和防护功能的树种。城市规划学刊,2011,(6):68-74.彩适用于建设区,结合区域景观多样性特点,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营[4]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科学化造景观生态林建设和满足植被覆绿的同时,适当点缀各种景观树种与园出版社,2002:82-88工林苗木,增添旅游观赏价值。退耕发展模式可以选择建设速生丰产林、程干果林、花卉苗木、特色林等,建成后能有一定经济效益。[5]焦胜.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武汉:湖南大学环境工程,2004.适用于已建区,根据具体的土地利用情况,结合宜居环境、生态旅游与香田园城市的建设,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主要采取香化修复[6]刘洁.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化工程进行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通过广种果树和园林花卉,使开发区域2003(5):10.工飘香四溢,蝶舞莺飞。庭院村庄绿化建设应以经济林建设为载体,主要[7]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程发展果树农业,充分利用庭院及内外围空隙地开展果树种植,打造田园社,1991,南京.果香庭院环境,发展农家踏青品果式生态旅游。[8]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规划师论坛,2002(5):9.对于森林旅游业管理,应加大政府监管和引导力度。建立[9]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农家乐”管理体制和实施措施,提高“农家乐”准入门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加强精品“农家乐”建设。坚持项目建设生态化原则,完善生态建设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各类生态作者简介:补偿方式。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应因地制宜,树立合理使用土金珊,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地资源的理念。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相结合,建立严格的审批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上接中彩页12)水圳两侧整体建筑风貌不完整,现代建[6]张连伟.《管子·水地》与古代水文化.华夏文化,筑所占比例过高,占总量的80%以上,而且存在与周边历史环2005(02).境风貌严重不协调的现代欧式民居。[7]逯海勇.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态设计的审美特色—黟县宏村水环境探析.华中建筑,2005(04):114-16.[参考文献][8]吴祥艳,付军.美国历史景观保护理论和实践浅析.中[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绩溪古城水圳及两侧重点地国园林,2004(03):69-73区综合整治规划[R].2010.[2]汪光焘.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继承·发展·创新[M].北作者简介: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胡敏(1980-),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绩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R].2007.会员。[4]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M].黄山书赵中枢(1956-),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社.1998.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5]吴瑕.试论徽州古村落中的水[J].宜宾学院学报,任委员。2008(11):100-102.·中彩页17·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