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4.05 KB
- 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6年第6期si。d熏}jl。mR。。h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6.06.019生态学视角下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研究陈晓瑜,牛冲槐(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基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熵权和物元可拓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山西省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人才聚集预警的指标体系,建立人才聚集预警熵权可拓模型对山西省2006-2013年的人才预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人才聚集处于中度预警状态,制度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的推动作用促进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度呈现转好的局面,文化生态因子和教育生态因子阻碍了人才聚集的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向低等级转移的趋势。为防止山西人才聚集的非经济现象更加突出提供理论依据,为山西省人才聚集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关键词:生态学;熵权;物元可拓模型;人才聚集预警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16)06—0093—06TheStudyonthePre——warningofTalentAccumulationBasedontheEntropy——weightedMethodandExtensionModelfromthePointofEcologyCHENXiaoyu,NIUChonghuai(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Abstract:Basedonthetheoryofecology,combinedwithentropy—weightedmethodandtheextensionmodel,thispaperbuildswarningindicatorsystemoftalentaccumulationfromtheecologicalpointofview.ThispaperputsShanxiProvincesasanexample.ThroughtheempiricalanalysisofdataofShanxifrom2006to2013,thispapershowsthattheconditionofShanxitalentaccumulationisinmoderatestate;socialandecologicalfactorsplay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thedevel·opment;however,theculturalandeducationalfactorshaveresultedinunbalanceoftalentaccumulation.Thereisatrendtowardslowleve1.Thisstudyintendstopreventtheaggregationofthenon—economicphenomenonand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warningoftalentaccumulationinShanxiProvince.Keywords:ecologymodels;entropy—weightedmethod;extensionmodel;warningoftalentaccumulation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人才大大降低人才在各方面的效能,造成人力资源的严在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内的规模性集中。在环境适重浪费,更有可能导致人才的严重流失。由此可见,宜的情况下,通过人才的有效重组、科学配置,人适度的人才集聚可以产生人才、社会双赢的局面,才聚集会产生1+1>2的经济效应;但在环境不过度的集聚只会导致恶性的结果。根据国外的经验,适、规模不足、组织冲突的情况下,也会产生1+反思国内的人才配置状况,山西省作为我国中部大1<2的非经济效应,即人才集聚的不平衡状态。英省,人才聚集程度如何?人才配置是否得当?是否国最新数据显示,33.2%的男性大学生毕业5年后应该继续一味地追求人才集聚?本文对山西省人才仍在从事与其学位不相匹配的工作,即“委屈就聚集预警进行研究,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人才聚集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一个重要因的非均衡性。素是人才配置失衡,突出表现为局部地区已经出现1主要研究综述集聚过度的情况。除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重点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过度集聚,随目前学者将系统预警理论主要应用在企业财务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负向效应层出不穷J。安全预警和城市交通方面,研究方法包括神经网人才集聚过度造成的非经济效应是显著的,不仅会络、PSO、logit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可拓决收稿日期:2015—03—26。修回日期:2015—07—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71473174);山西省软科学基金项目“山西高层次人才发展的环境研究”(2013041050—05),“山西高校人才聚集与知识创新研究”(2011041051一叭)项目来源:中航工业经济技术研究院项目“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效应研究”(GX2011—1013(M))\n94陈晓瑜等:生态学视角下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研究策、模糊综合评判和集成学习等。对人才聚集的研网和国家统计信息局获取相应的数据,从生态学角究主要有:(1)对人才聚集概念的界定。国外学度构建人才聚集预警的指标体系(见表1)。者在研究聚集经济和人口迁移时发现了人才表1生态学视角下山西人才聚集预警指标体系聚集现象,但并没有给出人才聚集的明确概念。国内学者牛冲槐等¨指出,人才聚集是指大量同类型或相关的人才在一定时问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在某一地区或行业形成的聚类现象;罗永泰等对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2)对人才聚集效应的探究。国内学者更多侧重于对人才聚集效应的研究,如:牛冲槐等。。提出了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并做了详细论述;汪华林认为人才聚集可以低成本地实现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张敏等等强调人才聚集效应即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3)对人才聚集效应影响因素的探究。Jackson等从经济、政治、职业、文化、家庭5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人才聚集效应发挥的因素;Taylor1o]等得出人才集聚效应对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具有推动作用;查奇芬等¨通过分析人才指数得出人才状况的改善可以通过优化人才环境来实现。(4)人才聚集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人才聚集模式的研究较多,如:3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模型的构建PaulKrugmanllzj通过对知识共享和外部经济进行分析提出了横向人才聚集模式,Scott¨和Storper3.1人才聚集预警物元、经典域和节域等分别研究知识的外部经济性和共享性、人才3.1.1确定物元集聚辐射力的来源,均得出了纵向的人才聚集模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的测度为Ⅳ,基于生态视式,然而文献中对人才聚集预警的研究不多。张樨角的人才预警指标体系为C,其对应的特征量值为樨¨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北京人才聚集预,由三者构成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的物元。假设人警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分流的政策;查成伟才聚集预警具有Ⅳ个特征,可以采用n个特征指标等¨从社会燃烧理论的视角对江苏的人才聚集预c,C2,⋯,c,和相应的特征量值7J。,,⋯,进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江苏省提出了相应的人行描述,表示如下:才聚集调控策略。NCI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c2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的科学⋯。赫克尔(E.Haecke1)R=(Nc)=:㈩●等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生物概念¨,现C“代生态学已经升华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广泛应用于式(1)中,尺一n维物元可记作R=(Nc)。经济管理领域。本文从生态学的新视角出发,构建3.1.2确定经典域生态学视角下的人才聚集预警评价指标,建立人才经典域,是指由事物的特征及其标准量值范围聚集预警的熵权可拓决策模型,对人才聚集预警度组成的物元矩阵。本文将人才聚集预警程度分为安进行度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山西全、轻警、中警、重警4个等级,并将4个等级标省人才聚集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准的取值范围作为经典域,记为,:2生态学视角下的人才聚集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影响生物行为的环境因子则称生态因子¨。本文在遵循客观lIC2<,672)lf7、性、统计性、操作性和可得性原则的基础上,参考:l胡春蕾等。对影响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生态因子的分其中,~表示对人才预警进行划分的几个等级;析,将人才聚集环境生态因子分为制度生态因子、c表示第个评价指标;X表示经典域,即第i个评文化生态因子、教育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和社价指标对应的第个等级的取值范围。会生态因子,分别从社会制度、山西省文化、山西3.1.3确定节域省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方面对节域物元表示为:山西省人才聚集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山西统计信息\n陈晓瑜等:生态学视角下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研究95—.....。。..。。.。。..。.。.Lc1Upl(b),则:C2Vp2b=(正向指标)(7)R=(c)=一m“mi“b=(负向指标)(8)(aPl,b)其中,、Xmin分别表示不同事物在相同的指(ap2,bp2)(3)标下的最满意值和最不满意值。(2)计算熵值。在信息论中,信息熵是系统无(a,b)序程度的度量。信息熵一般用JV表示,对于某一其中,R为节域物元;=(nb)为节域指标值,信息熵形式可以表示为H()。依据传物元关于特征值c的取值范围;Up为P关于特征值统的熵概念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c的取值范围,即P的节域,显然存在∈Vp。H=ll,1,2,⋯,n;=1,2,⋯,m3.2确定关联函数和关联度nmj有界区间V。=[a,b]的模定义为:(9)loI=lb—aI(4)^某一点到区间=Ia,bl的距离定义为:其中,=。若=0,则lr没有意义,6Jp(,。)=Ix一:I一(5)故对传统的,进行修正如下:则人才聚集预警程度的关联函数K()可以表fJ:一(、1Ov),示为:6,-p(,o),、I—]丁__L∈o(3)计算评价指标的熵权:K(x)={。、W=:(W),满足∑n:1(11)。——,满足∑=(11)【而圣凡一∑Hi⋯其中:3.4人才聚集预警可拓评价p(,蛳):I一半I一毕根据公式(6)可知,待评物元V。关于人才聚集预警的Ⅳ的综合关联度为:P(,):I一毕l一毕(6)()=∑()(12)式(6)中,6,分别为评价等级关于P的特K(。)为待评物元关于等级的综合关联度;征c所取量值的上下限;bap分别为评价等级全W表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K(i)表示待评物元各体关于待评价对象P的特征c所取的量值的上下限。个指标关于各等级的关联度。3.3熵权法确定权重系数3.5评价等级学者经常采用的定权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综合关联度()的值越大,其与相应等级的模糊综合评判和专家评分法等,由于主观性的存在,吻合度越好,故若(。)孵(V0),则评,}计算结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尽量消除主定的人才聚集预警等级为。观因素对计算结果干扰,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4实证分析系数。熵是一个在不同决策过程中进行评价的理想尺度2。熵反映了信息的无序化程度,是对不确定根据生态学视角下的人才聚集预警指标体系和相性的一种度量,其值越大,表示无序化程度越高、关统计年鉴确定历年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安全程度。不确定越大。具体步骤如下:4.1熵值和熵权(1)指标归一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的计量单根据公式(7)一(11)计算人才聚集预警指位不同和性质的差异,在计算综合指标之前要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熵值和熵权,如表2所示。标的绝对值化为相对值,得到归一化判断矩阵B:表2生态学视角下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各指标的熵值和熵权指标l234。56。7。8910l1l2l3。l4熵值Hi0.98750.95831.10280.99370.89330.99470.99050.89161.00901.02010.93700.942l0.94801.0134熵权W;0.01900.09l20.01200.01990.19560.01660.02990.20080.00120.00240.19510.05210.163500008根据表2,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人均保险费、人均地区生产\n96陈晓瑜等:生态学视角下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研究总值在人才聚集预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为续上表0.1956、0.2008、0.1951、0.1635;城镇登记失,()安轻度中度中度警区(6)0.3601074中度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K(7)O5041041【}】】耍比重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0.0012、0.0024、(v8)4.08310J7巾度0.0008。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工业企K,(9)—0.0880889安全业专利申请数均为教育生态因子下的重要指标,表K(1/10)222O411602【+l度示人才聚集下科研能力的强弱;人均保险费反映人K,(I1)2345I.jI5rfi度(V12)I.1o0J.0501Ii度才聚集下的生活质量,是社会生态因子下的显著指(l4)2.4811.160j}j懂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社会经济效应的最显著指E(VI5)0.0801.025L}i度标,直接影响着人才聚集的数量,是促进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由表2可知,不同影响因素对人才聚集预警的4.2经典域和节域贡献度不同。教育生态因子对人才聚集预警的贡献经典域取值区间的确定是熵权可拓模型的基础,度最大,为39.99%;其次为经济生态因子、社会生根据人才聚集预警指标阈值,通过相关理论的参考,态因子,其贡献度分别为20.48%、18.65%;贡献本文以2006-2013年的数据为依据,取人才聚集预度较小的为制度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在教育警评价指标的最小值,为指标的基准值,人才聚集方面,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工业企业预警评价指标的最大值为指标的目标值,构造经专利申请数二者的贡献度之和为88.47%;在经济方典域。将人才聚集预警的经典域分为4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75.65%,其与地个警区:蓝色安全预警一绿色轻警一黄色中警一红区生产总值二者之和的贡献度达到99.6%;在社会色重警,各个指标的经典域和节域的取值区间如表方面,人均保险费的贡献度达到98.04%;在制度方3所示。面,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的贡献度为82.34%;在文化方面,2个指标的贡献度相差表3人才聚集预警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无几。指标蓝色绿釜色典域取值区黄色红色节域。取’值⋯区间从关联度的各项指标可得:山西省2013年的人eI(012,03](0105,012](009,0.105](0,0.09](0,03]才聚集预警为完全中度预警,说明山西省人才聚集I:2(0l8,03](016,018](0.14,0.16](0,0.16](0,03]并没有处于绝对安全的状态,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e3(130,200](125,130](122,125](0,122]0,200]改善目前的状况。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4(7400,7700](7000,7400](6000,7400](4000,6000](4000,7700]的比重已经出现红色重度预警;文化机构数为绿色c5(2300,3000](2000,2300](1700,2000](1000,l700](1000,3(DO]c6(38,5](35,3.8](3,25](O,3](248,408]轻度预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城镇7(65,100](55,65](45,55](O,45](0,100]登记失业率则处于安全的蓝色预警状态,其余则为e8(5000,6000](2500,5000](1(DO,2500](0,1000](O,6000]黄色中度预警,表明山西的人才聚集出现一定的不e9(3,0](34,3](34,39](39,5](5,0]平衡性,应该从制度、文化、教育、经济、社会5e10(4000,6000](3000,4000](2000,3000](O,2000](O,6000]个生态因子的方面进行分析。eII(15000,30000](10000,15000](5000,10000](0,5000](15000,30000]el2(12000,20000](9000,12000](6000,9000](0.6000](0,20000]4.4历年综合关联度分析e|3(30000,如000](20【瑚,30000](10000,加000](0,10000](0,40000]根据公式(12)计算2006-2013年山西省人才14(039一,45](038,0;.壶39;]耋(037,038](0,0.37](0,4.5]聚集预警的综合关联度及相应的警区如表5所示。4.3关联度分析警灯根据公式(6)确定关联函数,计算2()06—蕊2013年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指标与4个警区的关联监度,各评价指标的4个关联度中最大值对应的等级蓝为该指标对应的等级。表4为2013年山西省人才聚监集预警各指标关联度及相应警区。绿绿表42013年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度绿,(I1i)安全轻度中度中度警Ⅸ警灯萤Ki(")一090311500635—0.333中度黄灯Ki(口I)0.0830.2860500—1.125巾度黄灯根据表5,可将山西省的人才聚集预警情况分K,(2)一0.232—0.136—0.0120.864重度红灯‘为3个阶段:(1)2006-2009年表示山西省人才聚K()一0.0230.4OO0.041—0.977轻度绿灯集预警的安全阶段,其中2006、2008、2009年3年K(4)003817040.280一l083中度黄灯(v5)0.9110.4690.728一1.491安全蓝灯的数值均为负值,预示着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有ruj轻警转化的趋势;(2)2010-2012年表示【I_I西省人\n陈晓瑜等:生态学视角下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研究97才聚集应处于轻警阶段,从上一阶段的数据就可以山西省人才聚集效应。预测得出;2010-2012年的数据均为负值,表示目经济生态因子是促进人才向同一区域集聚的重要前的轻警阶段有向中警阶段转化的趋势;(3)2013保证,由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年表示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已经跨步成为中度警惕业占GDP比重3个指标构成。在2006-2013年间,的状况,此时数值为正,表示山西省尚处于中警状经济生态因子显示6个轻警、1个重警和1个安全,态,暂时没有向中度警惕变化的趋势。由于数据的近6年的数据指标均显示完全轻度预警状态,表示经有限,本文并没有选取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济生态因子暂时没有向劣势转化的趋势,但仍需采取4.5单个生态因子的分析一定的措施改善目前的状况,以防进一步恶化。对单个生态因子的预警度进行分析,0表示处5结论于蓝色安全预警状态,1表示处于绿色轻度预警状态,2表示处于黄色中度预警状态,3表示处于红色本文从生态学角度构建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的重度预警状态。20062013年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和物元可拓模型,从定性和历年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定量两个角度研究了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山西省人才聚集安全预警分为3个阶段,2013年已经出现中度预警,暂时没有展现出向低等级转移的趋势,但相比前2个阶段的安全与轻度预警,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目前的状况。从制度、文化、教育、社会、经济5个生2O∞2O叽20o8O0态因子出发,分析影响人才聚集预警的因素:在制图12006-2013年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度度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的积极推动作用下,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度均出现转好的制度生态因子表现为政府对人才聚集的吸引力,趋势,近几年山西省政府从以上3个方面采取了大包括2个指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量的吸引人才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文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006—生态因子和教育生态因子产生了阻碍作用,抑制了2013年问,制度生态因子的轻度预警有6个、安全人才聚集的经济性,导致人才聚集出现非平衡状况,有2个,重度预警只有1个且出现在2007年,安全呈现明显的向低等级转化的趋势。因此,山西省政出现在2011年和2013年,说明山西省的制度对人府可以针对教育和文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这种现才聚集预警有一定的平衡作用,由原来的轻度预警象的继续蔓延:(1)构建人才创新服务平台。加大逐渐转向安全的趋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研发机构,打造创新服务文化生态因子由2个指标构成:文化机构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2)加强高校的教育,实施万人藏书量。在2006-2013年间,文化生态因子的人才强省战略。引进国外先进的学习制度,支持国安全出现了4次,主要出现在2008-2011年,内科研机构与国外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研发中心,资2012、2013年均是完全重度预警,说明山西的文化助并鼓励优秀研究人员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突生态因子已导致人才聚集出现不均衡的状态,且没破学术的思维限制,开展合作创新。(3)增加文化有向中度预警转移的趋势,文化生态因子的不平衡机构建设。文化是一个地域文明的体现,是一个地性将逐渐发挥抑制作用,阻碍山西省人才聚集的经域魅力之所在,增加文化机构的数目可以有效提高济效应的发挥。区域人才的生活质量,促进人才聚集的经济效应。教育生态因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投综上可知,山西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目前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优劣,教育生态因的人才聚集预警状况。从生态学角度对人才聚集预子由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普通高等学警进行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举,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校专任教师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工业企不够完善,没有将山西省和人才聚集较突出的经济业专利申请数4个指标构成。在2006-2013年问,发达城市进行横向比较,人才聚集程度的最佳点尚教育生态因子有6年处于完全轻度警区状态,暂时未发现,这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将成为以后没有表现出向中度恶化的趋势。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生态因子反映了人才在区域内的生活质量,是人才聚集外在环境的重要保障,是人才聚集平衡参考文献:性的重要环境支撑,主要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1]牛冲槐,接民,张敏,等.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中国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保险费3个指标构成。学,2006(4):118—123[2]PORTER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sofnations[M].New在2006-2013年间,社会生态因子的预警呈现良好York:TheFreePress,1990的发展势头,2006年表现为重度预警,其余年份均(下转第ll1页)处于完全安全的状态,可见山西省社会因子推动了\n高照军等:多层次理论框架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能力的实证研究111制大学整体竞争力等4个主要变量外,同时控制了“创业教育机[1O]SCO'ITJ,CARRINGTONPJ.TheSAGEhandbookofsocialnet‘构(education)”。workanalysisfM].London:SAGEPublications,2011[1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参考文献: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GORMANG,HANLOND,KINGW.Someresearchperspectiveson[12]王群勇.STATA在统计与计量分析中的应用[M].天津,南开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enterpriseeducationandeducationfor大学出版社,2007smallbusinessmanagement:aten—yearliteraturereview[J],In—[13]王淑兰.倒逼机制推进地方高校改革创新[J].管理世界,ternationalSmallBusinessJournal,1997,15(3):56—772010(5):174—175[2]任荣伟,申旭斌,张武保.欧美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及对中国的[14]徐小洲,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成功技能的结构维度探索[J].启示[J].管理世界,2005(9):164—165应用心理学,2012,18(2):154—162[3]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15]连小敏,阮秀庄.大陆香港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J].江苏高教,2011(6):106—108科研管理,2005(26):4O一45[4]刘容志,翁清雄,黄天蔚.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孵化的协调机[16]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11):44—5O2005,26(10):86—89[5]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17]吕福新.新浙商创业和知识创造[J].管理世界,2011(8):教育,2013(8):42—47166—181[6]周兆透,李三福.三维视角下的大学科研竞争力及其发展的研[18]范晓清,林伟,沈洁,等.大学生创业基地运作管理探讨——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3):101—107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例[J].科研管理,[7]张俊艳,祝文超.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985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评2008(29):45—56价[J].科研管理,2013(34):252—258[19]李冬琴,李靖华,吴晓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的[8]TSAIW.Knowledgetransferinintraorganizationalnetworks:effects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21(4):378—384ofnetworkpositionandabsorptivecapacityonbusinessunitinnovationand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1,44作者简介:高照军(1975一),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博士后,讲(5):996—1004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国际经营。范海霞(1979一),女,[9]李文婷,曹琳琳,陈叙伊,等.基于GEM模型的杭州城市创业河南焦作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创新。环境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29—39(上接第97页)lMj.London:LondonPion,1988:58—89[3]KRUGMANP.Geographyandtrade[M].Cambridge:MIT[14]ScoTrALLEN,STORPERMICHEAL.HightechnologyindustryPress,1991andregionaldevelopmenttheoreticalcritiqueandreconstruction[4]WEBERA.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J].InternationalSocienceJoumal,1987,11(5):65—6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5]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预警机制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5]罗永泰,张威.论人力资本聚集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52—1602004,22(1):81—84[16]查成伟,陈万明,唐朝永,等.区域人才聚集预警模型研究[6]牛冲槐,张敏,接民,等.人才聚集中自我冲突的消减与人才——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6(31):聚集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8):152—156148一l54[17]马世骏.生态学的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4):2—3[7]汪华林.人才聚集: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保障[J].经济问题探[18]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索,2004(12):104—106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2—7[8]张敏,陈万明,邹治.基于信息化管理的中小企业人才聚集效应研[19]雷勋平,ROBINQIU.基于熵权可拓决策模型的科技竞争力评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9):181—185价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JACKSOND,CARRS,EDWARDSM.Exploringthedynamicsof(3):122—127NewZealandta—lentflow『J].NewZealandJoumalofPsycho1.[20]胡春蕾.基于生态学理论的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对策[J].管ogy,2005,34(7):110一ll8理观察,2014(35):136—137[1O]TAYLORLR.Aggregation,migrationandpopulationmechanics[21]郭秀英.区间数指标权重确定的熵值法改进[J].统计与决策,lJ].Nature,1977,265(2):415—4212012(17):32—34[1】]查奇芬,张珍花,王瑛,等.人才指数和人才环境指数相关性[22]蔡洁,李世平.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软科学,2003,17(5):社会效应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4,10(28):40—4749—51[12]PAULKRUGMAN.Developmentgeographyandeconomictheory作者简介:陈晓瑜(1991一),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lM].Cambridge:MITPress,1995:123—150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牛冲槐(1956一),男,山西夏县人,院[13]SCOqq"AJ.Newindustrialspace:flexibleproductionorganization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andregionaldevelopmentinNorthAmericaandWestern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