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4 KB
- 2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南京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一:名词解释(5*12)1.生态因子2.有效积温3.内禀自然增长率4.构件生物5.自疏现象6.重要值7.生态入侵8.同资源种团.9.边缘效应10.群丛11.生物群落12.直接梯度分析:二:简答(10*5)1.三种盐碱性植物各有哪些特性?2.简述有机体学派与个体学派对群落的理解及优缺点?3.什么是群落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4.简述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可能测定方法?5.述影响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主要因子?三,论述题(20*2)1.试比较r选择与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长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2.试以资源比率学说(Resourceratiohypothesis)解释群落演替动态和群落物种多阳性的维持?南京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生态学\n一:名词解释(5*12)1.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有效积温:effectiveaccumulatedtemperature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能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常数,称为”有效积温”。3.内禀自然增长率:innaterateofincrease在最适条件下,在缺乏天敌、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等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4.构件生物:modularorganism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如一株树有许多树枝,并且构件数很不相同,随环境变化而变化。5.自疏现象:self-thinning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这类现象称之。6.重要值:用来衡量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7.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sion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生长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扩展,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8.同资源种团:guild群落中从同种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9.边缘效应:edgeeffect生态交错区的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10.群丛:association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11.生物群落:community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直接梯度分析: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二:简答(10*5)1三种盐碱性植物各有哪些特性?(1)聚盐性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聚集在体内而不受其伤害。这类植物的原生质对盐类的抗性特别强,能容忍6%甚至更浓的NaCl溶液,所以这类植物也称为真盐生植物。他们的细胞液浓度特高,并有极高的渗透压,特别是根部细胞的渗透压,大大高于盐土溶液的渗透压,所以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2)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n大的,但是它们吸进体内的盐分并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类植物也称为耐盐植物。(3)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它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中,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这类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但是不是由于体内高浓度的盐分引起的,而是由于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物质所引起。细胞的高渗压同样提高了根从盐碱土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所以也称为抗盐植物。2简述有机体学派与个体学派对群落的理解及优缺点?(1)有机体学派:将植物群落比拟成一个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单位。其理论依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因此,群落象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或演替上相关联的群落,可以理解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它认为沿着环境梯度或连续环境的环境组成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生物群落是鲜明而间断分开的,群落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整体。(2)个体论学派:植物的存在以来于特定的环境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密切关联的。它认为连续环境下,群落组成是渐变的,群落并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有边界的实体,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系列。3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大致有三类:(1)均匀型。均匀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的个体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与土壤中养分。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组织同种植物生长是形成均匀分布的另一原因。(2)随机分布。随机分布中每个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某个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这类情况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型。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其原因是: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取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4简述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可能测定方法?(1)氧气测定法,即黑白瓶法:用三个玻璃瓶,其中一个用黑胶布包上,再包以铅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初始瓶)以测定水中原来溶氧量。将另一对黑白瓶沉入取水样深度,经过24h或其他适宜时间,取出进行溶氧测定。根据初始瓶、黑瓶、白瓶溶氧量,可求净初级生产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2)CO2测定法:用塑料帐将群落的部分罩住,测定进入和抽出空气中的CO2含量。如上法一样,本方法也可采用暗罩和透明罩,也可用夜间无光条件下的CO2增加量来估计呼吸量。测定空气中CO2含量用的是红外气体分析仪,或用经典的KOH吸收法。(3)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14C以碳酸盐的形式,放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4)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过滤,然后用丙酮提取,将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算=中测定光吸收,再通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n5述影响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主要因子?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影响分解速率的主要因子有:(1)分解者的生物种类:a.细菌和真菌,这两类成为有效的分解者,主要依赖于生长型和营养方式两类适应。生长型主要有丝状生长和群体生长两种,前者利于机械地穿入难以处理的待分解资源,甚至只用酶作用难以分解的纤维体,并且使营养物质在被菌丝体打成众多空隙的土壤中移动方便,从而使终于易限制真菌代谢的营养物质得到良好供应,后者则适应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利用表面微生境。营养方式方面,微生物通过分泌细胞外酶,把底物分解为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吸收利用,是很节能的营养方式,也使其成为高效的分解者。b.动物,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土壤动物三类,其中大型土壤动物是碎裂植物残叶和翻动土壤的主力。(2)资源的质量:待分解资源在分解者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因此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分解的速度。资源的物理性质包括表面特性和机械结构,化学性质则随化学组成而不同。例如单糖分解很快,半纤维素其次,然后依次为纤维素,木质素等。因为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尤其是合成其自身生物量需要有营养物质的供应,所以营养物质的浓度也成为限制因子。例如待分解资源的C:N,常可作为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定指标。(3)理化环境:一般来说,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三,论述题(20*2)1.试比较r-选择与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长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r-选择k-选择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比较有规律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时间上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通常接近K值种内,种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1.发育快1.发育缓慢2.增长力高2.竞争力高3.提高生育3.延迟生育4.体型小4.体型大5.一次繁殖5.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指导意义列举如下:杂草多属于r-选择种,田间除草要除尽,若留下少量则会在短时间内复原鲸等大型动物属k-选择种,的商业猎捕要控制,其增长缓慢,不容易恢复,若个体数少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能导致灭绝。大多数森林树种属k-选择种,不可无节制得砍伐森林,应予以一定的保护。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n2.试以资源比率学说(Resourceratiohypothesis)解释群落演替动态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代替的过程。表征: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定向性变化;优势种的变更;在顶级群落形成之前其演替过程持续进行。原因:环境变化;繁殖体的散步;物种间相互作用;新种类不断产生;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比率学说:每个种在限制性资源比率为某一值时表现为强竞争者,故当两种或多种限制性资源的相对利用率改变时,组成群落的植物种也随之改变,故发生了演替。结合两者的联系进行分析。南京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一,名词解释(3*15)1.限制因子定律2.重要值3.物候4.演替5.生命表6.光补偿点7.生活型8.亲本投资9.植物的选择受精10.他感作用11.生物多样性12.边缘效应\n13.食物链14.中性模型15.生态系统(ecosystem)二、简答题(9*5)1.简述生物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2.简述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3.简述几种群落演替理论的主要内容.4.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5.试举例简述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三、论述题(15*4)1.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几种类型,资源与环境因子如何决定或影响动物的婚配制度?不同的婚配制度其适应意义如何?2.简述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如何面对全球变暖?3.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及其特点,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4.试述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功能及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南京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生态学一,名词解释(3*15)1.限制因子定律(Liebig’sLawoflimitation):物种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的资源的量2.重要值(importancevalue):用来衡量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3.物候(biotemperture):生物在一年四季转变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季节性变化4.演替(succession):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成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5.生命表(lifetable):简单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和死亡数据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其有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之分。\n6.光补偿点(lightcompensationpoint):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同时的点称之,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7.生活型(lifeform):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8.亲本投资(parentalinvestment):有机体在生产子代及抚育和看护所消耗的能量、时间、资源.9.植物的选择受精(selectivefertilizationofplants):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10.他感作用(allelopathy):植物分泌化学物质影响或阻止其他植物(一般不同种)在其周围生长1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命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亦即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12.边缘效应(edgeeffect):生态交错区的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13.食物链(food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之。14.中性模型(neutralmodel):不含任何具体的生态学过程或机理的,只产生数学上的或者统计学上的所期望的时间或者空间格局的模型.15.生态系统(ecosystem):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和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二、简答题(9*5)6.简述生物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是通过生理过程或行为的调整而实现的。例如恒温动物通过控制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而变温动物则通过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升温。7.简述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生态位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生态位的环境因素(温度,食物,地表湿度,生存环境等)的综合,构成概念生态位空间。这是一种n维超体积,但出于可视化的原因会将它简化为二维或三维龛位图进行显示。每种环境因素成为一个维度。在两个生态龛位中,考虑观察的维度越多,两个生态龛位的差别就越明显,越容易被区分开\n来。在农林中的应用:高矮间作,利用不同生态位等等8.简述几种群落演替理论的主要内容.(1)经典演替观: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落中的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2)个体演替观:机会种对开始建立群落有重要作用,有三中可能的和可检验的模型。a.促进模型: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b.抑制模型:先来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来种难以入侵和繁荣。c.忍耐模型:物种替代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9.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前者指景观在空间上直接表现出的连续性,后者是所研究的生态学对象或过程的特征尺度来确定的景观连接度。景观功能是通过景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得以表达,而景观连接度是反映景观结构联系的指标,因此,景观连接度是景观功能体系的重要内容。10.试举例简述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工作程序:(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2)广泛搜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并分别描绘在地图上(3)根据规划目标综合分析,提取在第二步所收集的资料(4)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确定适应性等级(5)综合适应性图的建立主要内容:(1)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搜查规划区域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运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并在环境质量标准的约束下,某一环境能容纳的污染五的最大负荷量。生态适宜度指在规划区内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中事物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规划目标须确定生态规划的总目标,近期目标等等(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考虑城市的规模,气候等因素(5)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污染(6)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等(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设计,促进良性循环(8)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10)生态规划管理对策研究三、论述题(15*4)1.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几种类型,资源与环境因子如何决定或影响动物的婚配制度?不同的婚\n配制度其适应意义如何?婚配制度的内容包括获得的配偶数目、配偶联系的性质和雌雄所负的育雏职责。婚配制度的类型分为单配偶制(即一雌一雄制)和多配偶制。多配偶制是指一个个体具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包括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两种基本类型。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如一种食虫鸟,占据一片具有高质食物资源并资源分布均匀的栖息地,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形成单配偶制。相反,如果高质资源是斑点状分布的,社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雄鸟将选择并保卫资源字丰富的地方作为领域,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形成多配偶制。不同婚配制度的适应意义可通过资源于环境的影响来分析。2.简述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如何面对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形成机理: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等行为,直接导致了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这类气体对太阳辐射的不吸收或吸收很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大量吸收,因此使得“太阳能被捕获”,从而导致大气层温度升高,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全球变化。人类如何面对全球变暖可结合全球变暖的恶果及减缓全球变暖的途径等,从技术,管理,法律和教育等方面来说明,例如提高化石能的能效,使用清洁能源等,减少污染,并制定法律来强制规定实施。3.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及其特点,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流动的源头:太阳光能(2)能量流动的输入起点:(光照射到生物群落)①相关生理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②输入的总值: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总值。说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以后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全部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的总量,而不是被我们观察到生产者的那部分生物量。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和级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过程中所同化的物质中所含有的能量总量。消费者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未被消费者所同化,故不能计入排便动物所同化物质中的能量。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和被吃关系不可逆转,能量不能倒流。原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最终被分解者利用);每个营养级生物都经自身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ATP、热能)。食物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损耗越大。第五营养级生物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仅相当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量的0.16%,已无法满足该营养级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一山不能容二虎,道理即此。其在实践中的价值:例如养殖业中,可通过缩短食物链长度,减少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浪费。4.试述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功能及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n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在空间上分布在陆地和水域交接的相对稳定的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区;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湿地的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的双重特性使其具有单纯陆地类型和单纯水域类型所不具有的复杂性质。功能:涵养水源;减缓风暴潮,洪水;调节水文,控制侵蚀;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容纳营养物和分解污染物;是水生和沼生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区和候鸟迁徙越冬地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结合其功能论述。南京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一,名词解释(5*12)1.原生演替2.光合有效辐射3.内稳态4.繁殖成本5.世代时间6.生物多样性7.生态工程8.景观异质性9.斑块/缀块10.食物网11.湿地12.生态位二,简答题(10*5)1.简述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2.生态因子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何特征?3.简述Logostic种群增长模型以及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4.气体型物质循环与沉积型物质循环有哪些异同?5.什么是生物入侵?依据相关生态学原理提出可能的防治对策.三,论述题(20*2)1.简述全球变化及其主要现象和后果2.目前国内外出现”生态热”的现象,试分析其本质原因,并根据你学过的生态学基本理论通过实例剖析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重大生态问题的成因和后果,提出你认为可能的解决方案.\n南京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生态学一,名词解释(5*12)1.原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开始于完全无植被并且,也无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2.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activeradiation):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在生理生态学上理解为光合有效辐射.3.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4.繁殖成本(reproductivecost):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5.世代时间(generationtime):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6.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7.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公升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8.景观异质性(landscapehetergenesis):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9.斑块/缀块(patche):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10.食物网(food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称之。11.湿地(wetland):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12.生态位(niche):生态位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二,简答题(10*5)\n1.简述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由于地形的复杂可分为东西两部分。首先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寒草原带一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2.生态因子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何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其各个特征可适当补充说明。3.简述Logostic种群增长模型以及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Logostic种群增长模型:呈“S”型。具体可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重要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农、林、渔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r、K两个参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结合r、K两参数来说明。4.气体型物质循环与沉积型物质循环有哪些异同?异:在气体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具全球性,循环性能较完善。其分子或某些化学物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循环速度比较快,主要有O2,CO2,N2等。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为岩石,土壤,水等,无气体状态,循环速度比较慢,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P,Ca,K,Na等。\n同:都受能流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5.什么是生物入侵?依据相关生态学原理提出可能的防治对策.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防治对策可从其生长规律,需要条件,天敌等方面入手分析。。三,论述题(20*2)1.简述全球变化及其主要现象和后果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称为全球变化。主要现象: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地表年均温升高0.3-0.6度;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0-25cm;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后果: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温度和生长季长度是制约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全球变暖使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提高生产力,而使高温、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根据IPCC的分析,假如地表气温上升2-3.5度,气候带将向高纬度地区迁移1度,向高海拔地带迁移100米。导致生物群落的迁移和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布;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的速率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物种组成的改变显然使生态系统结构产生重大变化;生态系统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包括:a.微观层次生态生理学b.生态系统动态的研究c.大范围生态与环境监测。2.目前国内外出现“生态热”的现象,试分析其本质原因,并根据你学过的生态学基本理论通过实例剖析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重大生态问题的成因和后果,提出你认为可能的解决方案.“生态热”现象说明生态问题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本质原因为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各方面的生态问题,其已经限制了人类的发展,现需求科学发展来解决一系列问题。我国国内存在的重大生态问题,例如紫茎泽兰的生态入侵,北方的沙尘暴现象,太湖的水华现象等。可就其现象来源,本质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南京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一、名词解释(5×8)1、生物多样性2、内稳态3、繁殖价值4、生态位5、生态入侵6、中性模型7、生态工程8、景观\n二、问答(10×5)1、简述尺度在生态学研究的意义。2、请提出三种以上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测定方法,并说明其原理。3、分析影响各种植物类型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并简述植被空间分布的规律性。4、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请举例说明。5、如果在外业调查中发现某物种出现在某个群落中,是否能断定该物种偏好该群落的生境条件?请判断并说出你的理由。三、分析与论述题(20×3)1、我国太湖水质恶化严重:水华现象连续多年频频发生,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和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请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基于生态学相关原理的综合治理方案。2、如何保证从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政府提倡大力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请谈谈什么样的城市是生态的?城市生态规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1992年,中国政府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5年2月16日,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细则”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第一阶段不承担二氧化碳减排任务,但长远看我国面临巨大压力。请你以生态学家的身份提出,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下,达到执行国际协议、限制碳排放的可行途径。南京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生态学一、名词解释(5×8)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命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亦即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2、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体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n3、繁殖价值(reproductivevalue):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4、生态位(niche):生态位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5、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sion):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生长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扩展,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6、中性模型(neutralmodel):不含任何具体的生态学过程或机理的,只产生数学上的或者统计学上的所期望的时间或者空间格局的模型.7、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公升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8、景观(landscape):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到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的地理单元。广义景观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和缀块性的空间单元。二、问答(10×5)1、简述尺度在生态学研究的意义。尺度是指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尺度也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示。空间粒度指的是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时间发生的概率或时期间隔。幅度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无条件推理和无限度外延,甚至用微观实验结果推论宏观运动和代替宏观规律,这是许多理论悖谬产生的重要根源。有些学者和文献将景观、系统和生态系统等概念简单混同起来,并且泛化到无穷大或无穷小而完全丧失尺度性,往往造成理论的混乱。2、请提出三种以上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测定方法,并说明其原理。(1)氧气测定法,即黑白瓶法:用三个玻璃瓶,其中一个用黑胶布包上,再包以铅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初始瓶)以测定水中原来溶氧量。将另一对黑白瓶沉入取水样深度,经过24h或其他适宜时间,取出进行溶氧测定。根据初始瓶、黑瓶、白瓶溶氧量,可求净初级生产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2)CO2测定法:用塑料帐将群落的部分罩住,测定进入和抽出空气中的CO2含量。如上法一样,本方法也可采用暗罩和透明罩,也可用夜间无光条件下的CO2增加量来估计呼吸量。测定空气中CO2含量用的是红外气体分析仪,或用经典的KOH吸收法。(3)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14C以碳酸盐的形式,放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4)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过滤,然后用丙酮提取,将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算=\n中测定光吸收,再通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3、分析影响各种植物类型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并简述植被空间分布的规律性。(1)光因子:光强,光质,光周期(2)温度:三基点,极端温度,温周期现象(3)水:水因子的生态作用,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4)土壤: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植被植物空间分布的规律性:(1)纬度:太阳辐射随纬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赤道往两极,每移动一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oC。由于热量随纬度的变化,出现植被空间分布有规律性的更替,从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与苔原。(2)经度:由于水分分布格局和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差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沙漠。(3)海拔: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oC,而降水量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一起植被空间分布的有规律性得垂直更替。4、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请举例说明。(1)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高低,取决于群落所经历的地质年代的长短。如在温暖湿润的热带环境中,因未受冰川影响,环境较稳定,物种长期演化所形成的古老种属和群落保存较多,消亡较少,因而多样性较高。(2)空间异质性因素大的地貌对物种多样性影响很大。如山区地形比平原复杂,生境类型较多,种的多样性也比较高。(3)气候稳定性因素在气候条件严酷或常有灾难性变化,会使那些不适应的物种淘汰,只有少数能够适应的种类保存。热带地区气候稳定,所以物种的多样高。(4)竞争因素竞争可促使生态位的分化与重迭,使得在同一生境内可以适应的种数愈来愈高。在热带雨林中,物种的种间竞争很复杂,对多样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5)生产因素例如在热带,生长季节长,生产率高,因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为更多的种共存提供条件。5、如果在外业调查中发现某物种出现在某个群落中,是否能断定该物种偏好该群落的生境条件?请判断并说出你的理由。不能。常见的群落成员型分类:优势种或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稀见种。其中优势种指的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类植物一般来说偏好该群落的生境条件;亚优势种指数量和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仍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的植物种,对该群落也有一定的偏好性;伴生种是与优势种相伴而生,但不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偶件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底的种类,这两类植物种一般来说不偏好于该群落的生境条件。若在外业调查中发现某物种出现在某个群落中,并不能说明该物种是否偏好该群落的生境条件,应进一步调查其数丰富度,频度等指标,来区分其属于成员型的哪一类,进而讨论其对该群落生境的偏好性。三、分析与论述题(20×3)1\n、我国太湖水质恶化严重:水华现象连续多年频频发生,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和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请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基于生态学相关原理的综合治理方案。成因主要是由于大量N,P的排放,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①目前污染处理厂脱氮、磷的能力较差,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中氮磷含量严重超过湖泊地表Ⅲ类水质标准;②流域河湖系统经过近20年氮、磷的不断积累,流域河湖系统底泥中富含大量氮、磷,吸附氮磷能力下降;③近10年来由于网围养殖快速发展,尤其是养蟹的发展,加速了湖荡区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退化,水生植被大规模消失,湖底荒漠化十分严重、太湖失去了第一道天然保护屏障;④太湖流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土地覆被剧烈变化,土壤硬质化,多年来积聚在地表的氮、磷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快速移位,加之缺乏拦截污染物缓冲带,直接进入河湖水系;⑤农村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生活污水、废物被就近排入河湖水体;⑥农业生产弃用农家肥,人工复合肥料大量使用,流失严重,加重水体氮、磷污染;⑦河湖水系内源污染严重,高温季节河湖底泥不断向水体释放氮、磷物质;⑧大气干湿沉降进入河湖水体的氮、磷污染物逐年增加,目前约占湖泊入湖污染物总量10-15%。由于以上原因,进入太湖氮磷污染物总磷,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1、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去污留清,实施初期雨水排江2、进行流域污水处理厂改造,提高流域脱氮、脱磷能力3、千方百计减少源头氮磷等污染物排放4、尽快开展太湖北部湖湾和环太湖淤塞河道的疏浚5、强化交界断面监测、实施超标补偿制度,低标奖励制度6、制定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总体方案7、加快上游滆湖等湖荡生态保护与修复8、加大科技投入,深入开展太湖流域污染控制、富营养化发生机理与治理技术研究。2、如何保证从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政府提倡大力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请谈谈什么样的城市是生态的?城市生态规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城市生态规律需要注意的问题可结合其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来论述。工作程序:(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2)广泛搜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并分别描绘在地图上(3)根据规划目标综合分析,提取在第二步所收集的资料(4)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确定适应性等级(5)综合适应性图的建立主要内容:(1)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搜查规划区域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运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并在环境质量标准的约束下,某一环境能容纳的污染五的最大负荷量。生态适宜度指在规划区内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中事物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规划目标须确定生态规划的总目标,近期目标等等\n(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考虑城市的规模,气候等因素(5)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污染(6)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等(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设计,促进良性循环(8)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10)生态规划管理对策研究3、1992年,中国政府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5年2月16日,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细则”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第一阶段不承担二氧化碳减排任务,但长远看我国面临巨大压力。请你以生态学家的身份提出,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下,达到执行国际协议、限制碳排放的可行途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标准答案。主要可从改进技术,引入新能源,控制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论述。南京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一、名词解释(5×8)1、叶面积指数2、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3、內禀自然增长率4、植物的选择受精5、自疏法则6、同资源种团7、内因性演替8、群丛二、简答题(10×5)1、在生理上,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试述其适应方式有何异同?2、简述竞争、干扰对群落结构及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什么是生态学,试述生态学研究与生命科学研究、环境科学研究间的差异性。4、试述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利用火进行生态管理?5、湿地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有何不同,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治理?三、论述题(20×3)1、随着CO2浓度的上升、气温的升高,全球变化可能产生哪些生态后果?2、对同一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几块草地,分别控制食草动物的大小进行放牧试验,结果发现不同个体大小的动物对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根据你掌握的生态学知识推断,大型和小型食草动物对生产力高、生产力低的草地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各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理由。3、有地方提出“发展经济、道路先行”,试从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分析类似提法是否合理。并就生态规划的意义讨论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n南京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生态学1、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为植物群落叶面积大小指标的无名数。2、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on-the-spotprotectionofbiodiversity)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3、內禀自然增长率(innaterateofincrease):在最适条件下,在缺乏天敌、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等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4、植物的选择受精(selectivefertilizationofplants):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5、自疏法则(self-thinninglaw):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这类现象称之。6、同资源种团(guild):群落中从同种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7、内因性演替(endogeneticsuccession):群落中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向前发展。8、群丛(association):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n二、简答题(10×5)1、在生理上,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试述其适应方式有何异同?(1)聚盐性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聚集在体内而不受其伤害。这类植物的原生质对盐类的抗性特别强,能容忍6%甚至更浓的NaCl溶液,所以这类植物也称为真盐生植物。他们的细胞液浓度特高,并有极高的渗透压,特别是根部细胞的渗透压,大大高于盐土溶液的渗透压,所以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2)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的,但是它们吸进体内的盐分并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类植物也称为耐盐植物。(3)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它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中,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这类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但是不是由于体内高浓度的盐分引起的,而是由于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物质所引起。细胞的高渗压同样提高了根从盐碱土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所以也称为抗盐植物。2、简述竞争、干扰对群落结构及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竞争在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大作用,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可举例说明,例如鸟嘴的长度是适应食物大小的适应性特征,而竞争可使鸟嘴的长度呈现多样化,出现更多样的长度和种类,以便于树的不同部位取食。(2)干扰:干扰会造成群落出现缺口,有的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情况下会逐渐恢复,但缺口也可能被周物群落的任何一个种侵入而占有,并发展成为优势者,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这可称为对缺口的抽彩式竞争。中度干扰假说:杂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也低;若感染的间隔期很长,使演替发展到顶极期,多样性也不是很高;只有中等干扰强度使多样性维持在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3、什么是生态学,试述生态学研究与生命科学研究、环境科学研究间的差异性。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存在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大气圈的协调发展。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现在的地球表层大部分受过人类的干预,原生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多了。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4、试述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利用火进行生态管理?火同水分、土壤、树木、动物一样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森林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n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火烧则是森林迅速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一部分。火对森林和森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有时火的作用是短暂的,有时则是长期的。火烧后森林环境和小气候发生改变,由于林地裸露,太阳光直射,土壤表面温度增加,湿度变小。林火不但改变森林结构,而且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影响到森林植物群落的变化。火对森林的影响概括为有害作用和有益作用,火具有两重属性。有害作用一般是指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森林火灾破坏森林生态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更严重的会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森林大火不仅无情毁灭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而且其产生的巨大烟尘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生存条件,而且扑救森林火灾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扰乱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大面积的森林火灾作为重大自然灾害加以预防和控制。从灾害的角度讲,森林火灾是由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失去控制的一种自然灾害。有益火烧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如低强度火烧和营林用火等。有益火烧使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缓慢释放,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转化和物种更新,有益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火烧后森林容易恢复。人们常常利用火的有益作用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火烧,火成为人类经营森林的一种工具。例如,利用计划烧除减少林地可燃物和控制病虫、鼠害,促进森林天然更新;进行炼山造林或利用火烧进行森林抚育,也可以利用火烧促进灌木生长,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对于火的两重属性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国内外还存在很多争论。值得一提的是大火都是由小火酿成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初发小火的扑救作为森林防火的关键,对于火有益的方面结论和看法大多局限于火灾后的调查研究。利用火进行生态管理可结合其有益作用进行论述。5、湿地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有何不同,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治理?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在空间上分布在陆地和水域交接的相对稳定的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区;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湿地的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的双重特性使其具有单纯陆地类型和单纯水域类型所不具有的复杂性质。湿地生态系统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人为的开垦等原因破坏严重。治理方法如规划旅游业,保持或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原来面貌,限制人为的开垦,严惩偷猎行为等。三、论述题(20×3)1、随着CO2浓度的上升、气温的升高,全球变化可能产生哪些生态后果?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称为全球变化。主要现象: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地表年均温升高0.3-0.6度;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0-25cm;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n后果: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温度和生长季长度是制约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全球变暖使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提高生产力,而使高温、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根据IPCC的分析,假如地表气温上升2-3.5度,气候带将向高纬度地区迁移1度,向高海拔地带迁移100米。导致生物群落的迁移和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布;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的速率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物种组成的改变显然使生态系统结构产生重大变化;生态系统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包括:a.微观层次生态生理学b.生态系统动态的研究c.大范围生态与环境监测。2、对同一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几块草地,分别控制食草动物的大小进行放牧试验,结果发现不同个体大小的动物对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根据你掌握的生态学知识推断,大型和小型食草动物对生产力高、生产力低的草地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各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理由。一般大型食草动物由于其身体庞大,需要的能量多,因此其多属于泛化捕食者;而小型食草动物其身体较小,需求的能量也相对少一点,多属于特种捕食者。捕食对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而异。随着泛化捕食者食草压力的增强,草地上的植物种数增加,因为其将有竞争力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弱的种生存,所以所样性提高。但是捕食压力过高时,例如生产力低的草地,植物种数又随之降低,因为泛化捕食者不得不吃适口型低的食物。另一方面,其对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影响,这决定于被食植物本身的恢复能力。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对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与泛化捕食者不同。如果被选择的属于优势种,则能提高多样性。但是,如果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处于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物种多样性。3、有地方提出“发展经济、道路先行”,试从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分析类似提法是否合理。并就生态规划的意义讨论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发展经济、道路先行”的提法是不合理的。城市交通干道对土地利用具有很明显的廊道效应,使得城市道路周围的上地逐渐向城市用地转化,并且人工廊道中道路网对人工程度最高的景观—城市景观的土地利用具有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整个城市景观格局。自然景观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和完善,反而让位于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廊道不断受到人工廊道排挤而发生变形、破损、断裂甚至完全消失。同时,道路深入斑块内部,分割景观斑块,使得景观逐渐破碎化。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其意义在于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注意的问题可结合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论述:(1)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搜查规划区域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运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并在环境质量标准的约束下,某一环境能容纳的污染五的最大负荷量。生态适宜度指在规划区内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中事物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规划目标须确定生态规划的总目标,近期目标等等\n(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考虑城市的规模,气候等因素(5)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污染(6)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等(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设计,促进良性循环(8)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10)生态规划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