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10页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 1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2、环境污染(environment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5、系统生态学(systems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9、应用生态学(applied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第二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且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2,生态环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端上的生态环境,又叫生态环境。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4,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是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5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6种群\n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个体的集合。因具有三个特征:特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具有一定的数量结构和遗传特征的同种有机体的个体群。7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种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时,会形成相同生活类型,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性具有相似性,这种适应性变化称为趋同适应。8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9物候: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10.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1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12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2.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14.怎样认识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包括:(一)正相互作用1,偏利共生2.互利共生3.原始协作(二)负相互作用1.捕食2.寄生虫3.偏害作用<三>关系:原始合作,共栖,竞争,共生。寄生和其他关系。15,土壤的生态学作用特征是什么?植物对盐碱土适应的特征是什么?答:特征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3、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4、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5、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植物对盐碱土适应的特征是植物会调整适应生态类型,将植物的适应特性有所改变,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2、伤害植物组织,3、引起细胞中毒,4、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5、容易干旱枯萎;植物为适应不同的盐碱土,分成了(1)聚盐性植物(2)沘盐性植物(3)不透盐性植物。另外,(1)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固体占85%以上,根据土粒的直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粘粒,其组合百分比称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土壤质地和土壤温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水平及垂直分布。(2)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酸碱度:过碱性和酸性不利于植物生长,酸性还不利于细菌生长。¨土壤有机质:植物重要碳源和氮源。\n¨土壤无机元素:植物生长的13种重要元素来源(7种大量元素:、氮、磷、钾、硫、钙、镁、铁;6种微量元素:锰、锌、铜、钼、硼、氯)16.Logistic增长规律数学表达式、图形特点、K值意义分别是什么?P27表达式:N(t)=K/(1+e^(a-rt)式中N(t)--------时间为时的种群大小t-----------时间;-r------种群的瞬间增长率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K-------------环境容纳量图形特点自拟第三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营养结构:食物网及其相互关系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3.食物链(网):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资,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室外管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4.生态效率: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内部的比例,常以百分数表示。5、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6、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以多种形式存在,主要有辐射能、化学能、机器能、电能和生物能,通过食物关系使能量在生物间发生转移和传递即为能量流动。7、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在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其传递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入向输出的信息反馈,正是由于这种信息流,使得生态系统产生了自动调节机制。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分为物理信息(光、声、电、磁信息)、化学信息(信息素)、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8、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9、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平衡实际上就是生态系统内稳定的显示,包括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和抵抗力等内在的各种机制的结构和功能,是保持自身内部稳定的能力。10、生态阀限:不使生态平衡丧失调节能力或未超过其恢复力的外干扰及破坏作用的强度。二:简答题:3.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实际上就是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状况,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6.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种类有哪些?\n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其传递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入向输出的信息反馈,正是由于这种信息流,使得生态系统产生了自动调节机制。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分为物理信息(光、声、电、磁信息)、化学信息(信息素)、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第四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作的原材料。凡是人们可以利用来改善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物质都可称为自然资源。2、自然环境:通常理解为不是人类创造的全部外界,即自然界。它实质就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生产的生物圈的全部。3、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物群落、功能的多样性。4、自然保护区: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5、陆地生态系统:特定陆地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环境以及食物和衣着的主体部分;与水域生态系统比较,它的阳光充裕、空气中二氧化碳稀少,限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量与物质的周转速率要慢的多;由于它无水的浮力、温度变化大、多数营养物质由土壤溶液进入生物体,故生物选择发达的支持组织、保护组织与吸收组织。(P82)6、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郁闭度的、乔木为其外貌特征的、由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主要有四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该区域终年高温多雨,为赤道周日气候型,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作用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其特点是:种类组成极为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乔木的特殊构造、无明显季相交替。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三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该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少雨而寒冷、春秋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18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纬度湿润地区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该去气候寒冷、土壤有永冻层,不适于耕作;年平均气温0度以下。(P82-85)7、草地生态系统:草地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辽阔无林,在原始状态下常有各种善于奔驰或营洞穴生活的草食动物栖居其上。草地可分为草原与草甸两大类。前者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在地球表面占据特定的生物气候地带。后者由喜湿润的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出现在河漫滩等低湿地和林间空地,或为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属隐域植被,可出现在不同生物气候地带。\n草原是内陆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的产物,以旱生多年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也或多或少起到显著作用。世界草原总面积约2.4×107km2,为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大部分地段作为天然放牧场。因此,草原不但是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而且是人类重要的放牧畜牧业基地。(P85-87)1、荒漠生态系统:由耐干旱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干旱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小灌木占优势的地上部分不能郁闭的一类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旱区,沿北可延伸到温带干旱地区。主要有3种生活性适应荒漠区生长:荒漠灌木及半灌木、肉质植物、短命植物与类短命植物。荒漠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爬行类、鸟类以及蝗虫等.(P88)9、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10、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系统是指在淡水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域之间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淡水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系统联系在于都是水域生态系统,区别是淡水生态系统不包含浅海区域。1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12、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包含以下3个特征:(1)、持续性。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2)、协调性。首先是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13、生态示范区:对一个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起来的一个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示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第五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态监测: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映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整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反映做“仪器”来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宏观生态监测:指对区域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方式、镶嵌特征、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等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生态图技术、区域生态调整及生态统计技术进行监测的方法。微观生态监测:指对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进行的物理和化学的监测。指示生物法: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生物多样性监测\n:为了解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压力、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有效性,在时间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反复编目,从而确定其变化的监测方法。4.为什么要进行不同尺度的生态监测?答:1,环境问题相当复杂,某一生态效应反常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生命系统各层次都有其定期的生命周期,使得监测结果反映出某地区受污染或生态破坏后累积结果的历史状况。8.污水生物系统各带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如何应用于水体污染监测?(P114)答:污水生物系统分为多污带、—中污带、—中污带、寡污带,特点如下:项目多污带—中污带—中污带寡污带化学过程由于还原及分解作用而明显发生腐败现象底泥中出现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更为强烈因氧化使矿化作用达到完成阶段溶解氧很低或者为零有一些较多很多BOD很高高较低很低H2S的生成多,有强烈硫化氢臭味硫化氢臭味不强烈少量没有水中有机物有大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未分解的蛋白质和碳水合物由于蛋白质等有机物的分解,故氨基酸大量存在蛋白质进一步矿质化,生成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远近闻名含量很少有机物几乎全被分解底泥由于有黑色硫化铁存在,故常为黑色硫化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因而底泥不呈黑色有三氧化铁存在底泥几乎全被氧化水中细菌大量存在,有时每毫升大数百万个通常每毫升水中达10万个以上细菌数量减少,每毫升10万以下每毫升只有数十个到数百个栖息生物的生态学特征pH及溶氧变动的耐受性很差,而且也不能长时间耐受腐败性毒物对溶氧及pH的变动耐性均很差,对腐败性产物,如硫化氢等无耐受性\n所有动物无例外地皆为细菌摄食者;均能耐pH的强烈变动;耐低溶氧的厌气性生物;对硫化氢和氨有强烈的抗性以摄食细菌的动物占优势,出现肉食性动物,对溶解氧及pH变化有高度适应性;对氨大体也有抗性,但对硫化氢的抗性则相当弱植物无硅藻、绿藻、接合藻以及高等水生植物出现藻类大量生长,有绿藻、蓝藻、接合藻及硅藻出现出现许多种类的硅藻、绿藻、、接合藻,此带为鼓藻类主要分布区水中藻类较少,但着生藻类较多动物以微型动物为主,其中原生动物占优势仍以微型动物占大多数多种多样多种多样原生动物有变形虫、纤毛虫、但无太阳虫、双鞭毛虫、吸吸管虫逐渐出现太阳虫吸管虫,但无双鞭毛虫出现耐污性差的太阳虫和吸管虫种类,开始出现双鞭毛虫仅有少量鞭毛虫和纤毛虫后生动物仅少数轮虫、环节动物和昆虫幼虫出现。水螅、淡水海绵、苔藓动物、小型甲壳类、贝类、鱼类不能在此生存贝类、甲壳类、昆虫有出现,但仍无淡水海绵及苔藓动物,鱼类中的鲤、鲫、鲶等可在此带栖息淡水海绵、苔藓动物、水螅、贝类、小型甲壳类、两栖类、水生昆虫及鱼类等均有多种出现除有各种动物外,昆虫幼虫种类也很多第六章复习资料1、生态工程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2、整体论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由贝塔朗菲所创立。强调生命系统的组织化、目的性特征,反对机械论把世界图景归结为无机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的、盲目的运动,但忽略了偶然性、随机性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后来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1.组织化观点。2.自调节观点。3.动态性观点。4.开放性观点。5.渐进性集中化的观点。3、还原论\n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4、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是主体,环境部分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构筑设施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包括原材料供给的源、产品和废弃物消纳的汇及缓冲调节的库)及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体制、组织、文化、技术等),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5、协调原理在一定时期内,自然界中任何稳态的生态系统均具有相对稳定而协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组成该生态系统生物及非生物成分的种类及其数量与密度、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与搭配、相互间的比量,以及各种不同成分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结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绝对的波动性、变异性和有限的自我调节性。6、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7、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是采用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术措施营造培育而成的森林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国家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是主体,环境部分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构筑设施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包括原材料供给的源、产品和废弃物消纳的汇及缓冲调节的库)及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体制、组织、文化、技术等),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8、平衡原理: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通过相生相克,转化,补偿,反馈等相互作用,结构和功能达到协调并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9、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系列机制。自生作用是以生物为主要和最活跃组成成分的生态系统与机械系统的主要区别之一。生态系统的自生作用能维护系统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动态的稳态以及可持续发展。10、物种共生原理: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离开自然界其他生物而单独生存和繁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抗生和共生两大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平衡。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11、生态位原理:\n生态位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且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在生态工程设计,调控工程中,合理运用生态位原理,可以构成一个具有多样化种群的稳定而高效的生态系统。12、食物链原理:13、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14、物种耐性原理、15、耗散结构原理是指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16、限制因子原理、耐受性定律和最小因子定律合称为限制因子原理。限制因子定义:当生态因子(一个或者相关的几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时,这些因子就成为限制因子。17、环境因子原理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了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第七、八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三北”防护林------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水土流失----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水体污染-------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活性污泥法--------利用人工培养和驯化的微生物群体去分解废水中可供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通过生物化学反应,改变这些有机物的性质,再把它们从废水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生态工艺设计-------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和还原再生的工艺流程,以疏浚物质、能量流通渠道,开拓未被占用的生态位,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其基本内容包括:能源结构的改造、生物资源的利用、物质循环与再生、共生结构的设计、化学生态工艺以及景观生态设计等。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介质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除去废水中的有机物。大气污染物系-----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其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非污染生态影响----是指对开发建设项目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非污染性影响进行评价。 \n生态风险-------指一种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 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有用的组分后,背弃去的固状物质和泥浆状物质.。 风险概率------即风险度指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后果----指不幸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害;两者的乘积就是风险。 有害性鉴定也称风险识别------它是生态风险评价的第一步。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受体鉴定-----即是指用剂量-效应关系评价应阐明化学污染与其生态效应概率之间的关系。暴露评价------是为风险表征提供可靠的暴露数据或估算值级暴露状况。问答题何谓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它与其他环境评价的异同是什么?答:环境生态风险评价是应用定量的方法评估、预测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系统可能产生的风险及评估该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模式或方法。第九章复习资料1生态经济规划:是指在自然综合体系的天然平衡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利用和组织地域利用的一种计划。(P209倒数第五行)2生态规划:是在人类生产、非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进行平衡的综合性计划。(P209第四段)第十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脆弱生态环境: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的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2生态脆弱度:指生态环境内部和外部的干扰活动或过程的不良反应,其强度大小称之为生态脆弱度。3土地荒漠化:主要起因于不恰当人类活动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4沙漠化:主要是植被遭到破坏以后,沙地(丘)重新流动的过程。5土地盐碱化: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二脆弱生态环境有哪些类型?答:1干旱缺水的草原2沙漠地区,3湖泊周围,4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带5河流沿岸受人类影像深刻的区域,6浅海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