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6页

景观生态学报告 孙诗禹2009305200906

  • 6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景观生态学报告一、景观格局分析的具体步骤:a)数据的收集和处理:i.景观类型相关信息提取: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用于空间格局分析的指标,并采集相关数据ii.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对比历史资料野外采样点数据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校正,景观损失度的指数分析b)将真实的景观系统转换为数字化的景观,选用适当的格局研究方法进行分析i.景观分类: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对景观进行分类。ii.景观空间格局分析:通过ARC/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景观图像进行处理之后,采用FRAGSTATS软件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三个水平上计算景观格局指数,以揭示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特征。c)最后对分析结果加以解释和综合i.斑块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景观相似性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分维度、斑块边缘对比指数等数据的计算对比\ni.类型特征:通过对不同景观类型的景观指数的分析,对该景观的优势性、连接性完整性、斑块对干扰的耐受力、不同组成成分的表现情况等进行评估ii.景观特征:1.景观多样性分析: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复杂程度,通常用Shannon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来度量。2.景观破碎度:生境破碎化是现存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景观斑块数量增多,面积变小,内部生境缩小,斑块隔离度增加,景观单元功能越趋于单一。景观破碎度越高,说明人为干扰作用越强。3.斑块分维度分析:景观是由具有异质性的斑块组成的,斑块形状不规则并带有自相似性。常采用分维数(Fractaldimension)来表示具有不规则对象的复杂性,用来测定形状的复杂性。\n一、按时间顺序总结景观分析内容:a)20世纪80年代初期:景观生态学被林超、黄锡畴、陈昌笃等介绍到中国,一系列文献介绍了国外景观生态学概念和方法,景观格局作为其基础内容同时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这一阶段是我国景观格局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为主。b)1990年前后:1990年我国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应用真正起步。,肖笃宁等发表了“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景观格局的研究渐成热点,关于农林、湿地、区域、城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甚至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分析和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c)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环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平台。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深入的同时,我国景观空间格局研究进入新的实践需求和深度应用阶段。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a)应用领域日趋广泛,由自然生态系统转向人文生态系统区域流域作为景观格局最主要和稳定的研究对象得到了特别关注\n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中,城市化的影响越来越被研究人员所重视。关于城市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是国内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一系列基于城市景观格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纷纷出现。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重点分析城市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对其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其中城市廊道、城市景观面状要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城市格局演变对区域微气候和水文过程的影响,如热岛效应、城市湿地、城市非点源污染等有着特殊的研究。而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加强,在传统农业景观的基础上,村落景观规划成为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农田景观、农村居民点、乡村聚落景观口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城乡交错带作为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区相连接的部位,各种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对于这种新型地域单元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a)研究内容由景观空间异质性向景观格局演变机制转变随着研究方法和遥感、GIS技术的引入,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即时问异质性问题成为重点。时间异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动态变化分析、模拟和景观动态驱动因子分析等方面,这有助于对人一地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因而成为当前众多研究案例的热点。研究方法方面,景观格局的静态和动态研究通常借助各种格局指数的设计和分析来实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另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成为探讨景观格局演变、揭示其空问变化规律、建立其变化驱动力模型的有力分析手段。地理信息系统使快速、准确地处理大规模空间数据成为可能,它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大大拓宽了人类的视觉范围,为区域景观水平上的监测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手段。\na)围绕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景观格局是各种景观生态演变过程中的瞬间表现。然而由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很难定量地、直接地研究生态过程的演变特征,往往采用景观格局的变化来反映生态过程。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在宏观上解决物种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等生态问题。对景观格局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影响生态过程,系统数量化特征空间变化之源的分析以及景观镶嵌梯度如何影响通过空间的景观流等问题的探讨,对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构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前国际上对小景观尺度上的生态过程的监测手段,以及大景观尺度的生态过程模拟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日益成熟,但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吕一河、胡巍巍等总结了国内外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研究进展,值得国内研究者参考,可以预计未来对过程与变化进行探索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b)研究重点由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走向依托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n我国最早的景观格局文献大多是关于国外理论的介绍。随着对景观格局、功能和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景观格局及动态的研究、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途径和相互关系、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方法和其驱动力机制的研究等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分别进行了总结,并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景观格局在我国广泛应用后,尤其是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各个生产建设领域,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农业生产、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等领域,被用于探求景观格局演变动力机制、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态生产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