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14页

生态学论述题+简答+全部名词

  • 1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生命起源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何?答:(一).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关于地球上生命由来问题的最合理的解释是生命的进化起源说或化学进化说,而它又分为4个步骤:①生物小分子的合成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脂肪酸等的合成。米勒以后其他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或改用紧外线、b射线、高温、强的阳光等作能源,或改换了还原性混合气体的个别成分(如以H2S代替H2O、以HCN代替CH4和H2、或增加CO2、CO等),结果都能产生氨基酸;而用氧化性混合气体代替还原性混合气体进行实验,则不能生成氨基酸。现在组成天然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除了精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以外,其余的都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产生。②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可推想,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的生物小分子(单体),经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聚合体)。但单体变成聚合体必须经过脱水缩合,而在原始海洋中进行脱水缩合显然是个很大的难题。目前关于氨基酸缩合成多肽,较可信的看法有以下3种:1.美国学者S.W.福克斯等认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可能被冲到火山附近的热地区,通过蒸发、干燥和缩合等过程而生成类蛋白,类蛋白若被冲回到海洋,就可能进一步发生其他反应。他们的根据是:将20种天然氨基酸按酸、碱、中性分别混合,在170℃下加热数小时,可以得到具有天然蛋白质某些特性的氨基酸聚合体─类蛋白。2.另一些科学家如以色列的A.卡特恰尔斯基等认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是在某些特殊的粘土上缩合成多肽的。他们在实验室内先使氨基酸与腺苷酸起作用,生成氨基酰腺苷酸,后者含有自由能,当被吸附在蒙脱土(montmorillonite)等特殊粘土的表面时,就能缩合生成多肽。英国学者J.D.贝尔纳早在1951年就提出了某些粘土片层间因含有大量的正、负电荷,故可将带电的分子吸附并能成为原始催化中心的理论。60年代英国学者A.G.凯思斯—史密斯更进一步提出生命起源于粘土的主张。他认为导致生命出现的化学演变是在粘土中进行的。80年代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粘土有贮存和运送能量的功能,这一发现支持了凯思斯—史密斯的观点。3.日本学者赤崛四郎提出一个能回避“脱水缩合”难关的“聚甘氨酸理论”以说明多肽的形成。他认为在原始大气中产生的HCHO,能与NH3和HCN发生反应,形成氨基乙酰腈,后者先聚合再水解,生成聚甘氨酸,最后经过与醛类、烃类等起作用生成不同的侧基而形成由各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合成核酸的实验也有成功的报道。例如,有人将核苷与聚磷酸盐加热至50~60℃获得了多核苷酸;有人将尿苷酸与聚磷酸盐加热得到了多尿苷酸,但并非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后来有人用胞苷酸与聚磷酸在65℃下合成了由5个左右核苷酸构成的短链核酸,含有3'、5'磷酸二酯键,与生物的核酸连接方式相同。但在无酶促情况下合成更长的以3'、5'磷酸二酯键相联的多核苷酸或由几种单核苷酸组成的多聚体却非常困难③多分子体系的出现生物大分子必须组成体系,形成界膜才能与周围环境明确分开,才可能进一步演变。因此人们认为多分子体系的形成可能是生命出现之前、化学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目前研究多分子体系的实验模型主要有团聚体和微球体两种。微球体中的类蛋白是以20种天然氨基酸为原料、模拟原始地球的干热条件产生出来的,较之团聚体来自生物体产生的现成物质(如白明胶,阿拉伯胶等)有更大的说服力,所以受到广泛的重视。④由多分子体系进化为原始生命Eigen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过渡形式,即所谓的超循环组织(hyPercyclicorganization),它已逐渐成为解释由非生命的分子向生命结构过渡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在化学进化与生物学进化之间存在着一个分子自我组织阶段,通过生物大分子的自我组织建立起超循环组织并过渡到原始的有细胞结构的生命。超循环组织就是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来的超级循环系统。这个超级循环系统由于自我复制(以一定的准确性)而能保持和积累遗传信息,又由于复制中可能出现错误而产生变异,因此这个超循环系统能够纳入达尔文的进化模式中,即依靠遗传、变异和选择而实现最优化。过去对于自组装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自组装和介观自组装,包括纳米自组装2004年1月2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丰、侯健的论文《SupramolecularSelf-AssemblyofMacroscopicTubes》。该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宏观超分子自组装现象,由一类新型的不规则超支化共聚物自组装得到了厘米长度、毫米直径的多壁螺旋管,这是首次发现人的肉眼可见的宏观自组装现象和机制,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二).地球外的化学进化与“新泛种论”化学进化显然不限于原始地球,在宇宙和其他天体上也会发生。星际分子和陨石中有机物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附近的一块巨大分子云里发现了大量乙烯醇分子,乙烯醇是参与地球上许多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复杂的有机分子。它是已知的分子式相同但结构大不相同的3种稳定分子之一,另外两种为乙醛和环氧乙烷。一些科学家认为,星际云里的尘土微粒可能起到反应容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尘土微粒能吸引迅速移动的分子,使它们在微粒表面发生反应形成复杂分子。但是,这样形成的复杂分子将由于宇宙间的低温而被冻结在尘土微粒表面。把它们"敲"到星际空间中所需要的能量,也足以破坏复杂分子的化学键,使它们解体成为简单分子。\n新泛种论,即地球生命来自于外星的理论一直在非常费力地争取大多数科学家的支持,最近的两项发现给这种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发现之一,在2000年10月27日的《科学》杂志上所报道的一项研究表明,宇宙中的飞石可能具有在行星之间成功地运送生命的可能性。发现之二,2000年10月19日的《自然》杂志上报道,另一组研究人员宣称它们已经找到并且使地球上休眠的细菌复活。这些细菌以孢子的形式,在新墨西哥州的盐结晶中已经藏身了2亿5千万年。科学家们认为,这第二项发现的意义是深远的,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够证实这些发现的话,那么就意味着细菌孢子是近乎不死的。但是生命靠着单个飘游的方式从一个星系跳到另一个星系是极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辐射危险的存在。这样的传送过程在陨石的内部还有可能发生,但是一块从地球上被撞落的陨石又撞上太阳系以外的另一颗地球一样的行星,这样的机会小得无法计算。(三).生命水热起源模式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上,柯里斯(JohnCorliss)及其同事首次提出“生命水热起源模式”。后来Baross与Hoffmann又给予这个模式以较详细的阐述。海底水热系统是板块构造活动带上的海底地热系统,多分布于板块边缘的洋嵴上。海水与洋嵴下的岩浆体之间有物质和热交换。与热水一起喷出的有各种气体和金属及非金属,如CH4、H2、He、Ar、CO、CO2、H2S、Fe、Mg、Cu、Zn、Mn、Ba以及Si等。金属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物沉淀于喷口周围,逐渐堆积成黑色的烟囱状构造。喷口的热水水温高达350℃,与周围海水热交换后形成一个温度由350~0℃的温度渐变梯度。同样的,喷出的物质浓度也从喷口向外逐渐降低,形成一个化学渐变梯度。正是这两个渐变梯度,提供了满足各类化学反应的条件。水热系统就像一个流动的反应器一样,这里有非生物有机合成的原料(各种气体),有催化物(重金属)以及反应所需的热能。从喷口中喷出高温热水、还原性气体(H2S,H2,CH4)和多种金属,金属硫化物沉淀积聚在喷口附近并堆积形成“黑烟囱”。这里生存着极端嗜热细菌和其他生物。由喷口向外形成的温度梯度和化学梯度以及高温、还原性环境很接近前生命化学进化与生命起源所要求的条件某些学者在实验室里模拟水热环境条件,合成了氨基酸等生物分子。二、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分析之。答:例如水利水电项目,这是—类有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必须在建造之前对它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估。水利水电项目有灌溉工程、输水引水工程,有抽水蓄能调峰电站工程等.但最大且有代表性的是筑坝蓄水以进行灌溉和发电的工程。(一).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效应(1)水文效应在河流上筑坝截水,会深刻地改变河流的水文状况:或导致季节性断流,或改变洪水状况.或增加局部河段淤积,或使河口泥沙减少而加剧侵蚀,或咸水上溯,污染物滞流,水质也会因之而有所改变。(2)湖沼效应筑坝蓄水形成人工湖泊,会发生一系列湖泊生态效应:淹没区植被和土壤的有机物会进入库水中,上游地区流失的肥料也会在库水中积聚,库水的营养物逐渐增加,水草就会大量增加,营养物就会再循环和再积聚,于是开始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河流来水的泥沙逐渐在水库中沉积,水库于是逐渐淤积变浅,象湖泊一样“老化”;库水面积大,水分蒸发增加,可对局地小气候有所调节。我国学者曾对辽宁石佛寺水库的温度、湿度作过定量计算,认为石佛寺水库温度影响距离为5km,平均日较差-2.0~-3。0℃,湿度变幅l0%~20%。水库水面蒸发量增加还可能增加降雨量,但单纯由这种流域内蒸发量增加的致雨效果有限,仅可达其库区点降雨量的1%;而增加的水汽与外来水汽的加合作用产生的增雨效果大一些,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前苏联欧洲部分森林地带,其作用约为直接作用约2~3倍。(3)水生生态效应筑坝对河流水生生态有很大影响,对回游性鱼类更有致命影响。在我国西南,一些鱼类的卵是在激流中孵化的。筑坝蓄水以后,这些鱼卵随水流入水库,沉入水底,因缺氧而死亡。长江的回游性鱼类有十几种,其中我国特有的白鲟和胭脂鱼,都是全江段活动(包括主支流)和在上游产卵的鱼类;鲥鱼在赣江产卵宜昌以下江段活动;下游活动的有刀鲚等,而在长江口段的则有风鲚和面鱼,近海半咸水的有花鲈等。当水库有机物积聚过多,还会耗竭水中的氧,从而导致鱼类死亡。(4)社会生态效应水库水坝工程都会造福一方或致富一群(人),但其另一侧面更不容忽视。大型水利工程往往会造成成干上万的人口搬迁,大都是因失去土地而必须迁居他乡的农民。这些人迁往哪里,会对那里的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生计如何,往往是一个有始无终的问题。有很多人在迁出一段时间后,又都回迁到原籍,于是开始毁林开荒的新活动方式。其结果,不仅这些人生计维艰,而且造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威胁水利工程的效益和安全。(5)下游生态效应水坝水库建设对下游的生态影响可能有:截流改变下游水文和水生生态状况,引起渔业资源损失;改变河流泥沙运行固有规率,减少下游河水营养物携带,影响河口生态和农业生产;扩大灌溉面积和输水距离,有可能使水媒性疫病传播区域扩大;扩大灌区,旱田变水田,会导致区域性生态系统的变换等。(二).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n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有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边影响,长期影响与短期影响之分,亦有施工期影响与运营期影响之别。其影响对象有库区和下游陆地生态系统,也有河流水生生态系统或直至河口生态系统。水坝水库建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不问的问题产生。从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长远效益出发,不仅应考虑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还需考虑外环境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这是此类工程的特点。(1)直接影响1施工道路开通所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问题及土地碾压占用问题;2大坝修建的基底清理和土石方采掘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质问题以及污染;3土石方工程和涵洞工程,有打眼放炮惊扰居民和野生生物。有弃土弃石占地、污染和流失(水土流失、泥石流)风险等;4库区蓄水造成淹没土地使土地资源丧失,清除植被使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人口搬迁;地质问题(水浸导致塌方、滑坡,库厂库周地下水位升高等),诱发库区地震;库周土壤浸该与盐渍化;淹没历史文化遗迹或矿产资源;水温分层问题;污染物积聚等;5水文、水质变化导致水生生态影响、改变河流沉态对鱼类的影啊等;6下游地区陆生生态影响;7施工队伍住区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土地占用及污染问题,施工人员偷猎盗伐滥采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施工人员引入疫源性疾病等。三.通过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和生态影响分析,下列基本要点应予注意:1明确特别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水利水电项目的库坝工程大部分在山区,有的甚至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地带。这些地区往往在生态学上有重要价值的保护目标。特别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指:特别生态系统与生境、自然保护区、稀有或重要的资源、自然与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其他值得特别保护的对象。这类目标,有的可能在库区,有的可能在流域内,有的可能在周边。由于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这些保护目标可能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增加潜在的威胁。对于此类特别生态目标,若直接受影响者皆需作专门评价;若距离较远、影响间接者,应作宏观分析.指明其保护价值相与本工程的关系。2关注特别问题:①水库的安全与风险问题。水库控制的流域面积,流域内和周边极端气象与水情信息,流域内环境状况与特点,区域的地震、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历史等,都是作此类分析必不可少的资料。②移民生计问题。山区耕地少,最好的土地是山间的平坝地和阶地,最密的人口也集中在这里。水利水电工程为以有限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库容积,也都倾向选择平坝地作库区。竞争性利用土地的结果,往往是平坝地作了淹没区,居民搬迁他处。居民由闭塞的山区搬到山外,理论上讲他们的生活应得到改善,但实际上,在人稠地窄的我国,到处都已人满为患,很少有集中的土地供这些人安居乐业,而分散安置则会有各种社会文化问题存在。由于多方面的压力和低素质人口的适应能力低,最终使迁出来的人口又发生回流,于是发生诸如陡坡开垦、乱砍山林、破坏库区生态环境之类的事情。现在,在无处可迁的地方,实行“后靠”式人口安置,其对库区和库周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必须重视移民的生计和动向。③建设项目效益和功能保护问题。调水、输水工程以及许多水库兼具供水、发电、灌溉的综合功能,都要求保证其水质。因此,防止外界的污染影响常成为一些水利工程的特殊问题。应以流域为单元,调查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并提出控制污染的要求。大江大河上的水库往往还兼有航运的功能、而运输石油或有害有毒化学品,会对水库其他功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对此应有防止污染的限制性措施。此外,水库开展旅游、养殖,也与供水功能有悖。在诸多功能的平衡协调中,应以保证主功能为主,适当限制其他功能。三、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答:《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当今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则在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常常被理解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广泛变化。迄今为止,大约175万个物种被鉴定,主要是小型生物如昆虫,科学家推测大约有1300万个物种,虽然估计的范围是300万到1亿个物种。生物多样性也包括物种间的遗传差异,例如,谷物和家畜品种的差异,染色体、基因和DNA这些构成生命个体和物种独特性的单位。生物多样性的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变化,诸如沙漠、森林、湿地、山地、湖泊、河流和农业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栖息着包括人类的许多生物,从而形成了群落,它们之间并且与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进行着相互作用。近百年来,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物种的丧失曾经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物种灭绝的步伐由于人类活动而急剧地加速了。有关学者估计,物种已经以50倍于自然灭绝的速度消失,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根据这个趋势,估计有34000种植物、5200种动物,其中包括1/8的鸟类面临绝种,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n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并且,大约30%的主要农业家养动物高度濒危。当物种个体的丧失引起人类的关注时,森林、湿地、珊瑚礁和其它生态系统的碎化、退化和完全丧失带给生物多样性毁灭性的威胁。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其中包括许多人们尚未调查和命名的物种。热带森林占地球物种的50%以上。据科学家估计,按照每年砍伐1700万公顷的速度,在今后30年内,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森林可能要毁在当代人手里,大约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可能面临灭绝。另外,世界范围内,同马来西亚面积差不多大小的温带雨林也消失了。整个北温带和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并没有很大变化,但许多物种丰富的原始森林被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总体来看,大陆上66%的陆生脊椎动物已成为濒危种和渐危种。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和严重退化,其中受到最严重冲击的是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淡水生态系统。同样,历史上受到灭绝威胁最大的是另一些处于封闭环境岛屿上的物种,珊瑚礁是包含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10%的珊瑚礁已经被毁坏,而且1/3的幸存者将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面临崩溃。海岸的红树林是无数物种生死攸关的生命摇篮,现在已经变得脆弱并有一半已经消失。岛屿上大约有74%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灭绝了。目前岛屿上的物种依然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物种灭绝情况大多数将发生在岛屿和热带森林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常常会减少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因而减少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物质和服务的能力,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动摇了生态系统,弱化了生态系统抵御洪水,旱灾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及污染、气候改变等人为压力的能力,人类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抗御由于采伐森林加剧的洪水和暴风雨,这些损失被认为并将随着全球变暖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也在其它方面损害了人类。生态系统正在碎化或消失,无数的物种数量正在减少或已经灭绝,我们正在制造自6500万年前灭绝恐龙的自然灾难以来最大的灭绝危机,这种灭绝是不可逆转的,并且正降临在粮食作物、药品和其它生物资源上,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如果不明白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正在逐步地瓦解,那将是鲁莽的;把其他的生命推向灭绝的边缘是不道德的,也剥夺了当代人和子孙的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过程、人为因素、社会因素。(一).自然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某些物种由于遗传外的特点,具有对环境适应的脆弱性,或分布区狭窄,导致遗传物质(基因纯化)即基因多样性降低,而处于濒危状态,只要自然环境有压力,这些低遗传多样性的物种就会绝灭,另一方面,高度特化的物种易于濒危绝灭。根据r-K理论,K类有机体,如大型脊椎动物常生活在较稳定的环境中,这种稳定的环境逐渐促使K类有机体特化,越是高度特化(如食性专一,生境狭窄等),越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只要狭窄的环境一旦破坏,该类生物就会处于濒危状态,如大熊猫,长臂猿等属此类。(二).人为因素在今天,生物多样性衰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物种的过度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表现在二方面:一是森林资源的破坏,二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1.不断扩张的边缘农业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使栖息地丧失、切割、劣化。2.资源过度利用:森林过度开发、农渔业资源过度收获。3.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污染物沿着食物链不断产生危害,使敏感种族群减少或灭绝。4.气候变化:物种的再分布跟不上预期的气候变化,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更激烈的改变。5.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现代化的育种程序及提高生产力的作业方式,使得农场上的作物多样性迅速减少。6.引进外来种:把有害生物和病原体引入农业。臭氧的减少和气候的改变等大气层的变化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压力。较稀薄的臭氧层使更多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损害活体组织;全球变暖已经改变物种的栖息地和分布,科学家警告,甚至全球平均气温快速地上升1度,也会把许多物种推向死亡的边缘,人类的食物生产系统也可能被严重的毁坏。(三).社会因素生物多样性的迅速降低与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1.现有的经济体系已刺激了那些对生物资源的破坏者,或称为以生物资源谋取暴利的人。他们只要从生物多样性中获得利益,而不需为生物多样性付出应有的代价和补偿。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生物多样性威胁甚大。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效益,通常很少体现在代价-效益分析中,因为保护生物资源的社会效益经常是无形的,广泛分布的,并不能完全反映在市场价格上。相反,开发自然资源所获得的利益是容易测算的,因此,在代价-效益分析中过低估计了保护的净效益,过高估计了开发的净效益,导致了“管山不如砍山”的现象。3.政策不完善,管理不力4.国家财政预算时,未把生物资源的贮备下降和资源消耗纳入预算,没有把资源的耗竭(即财富的损失)当成净支出。\n题目:试分析生物(动物或植物选一)适应逆境(温度,水或其它辐射,盐或碱,营养,重金属或其它污染等任选一)的机制。答:逆境(stress)是指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包括温度,水,辐射,盐碱,营养,重金属或其它污染等。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逆境对变异的物种进行自然选择,能够适应各种逆境的物种得以保存,不能适应逆境的物种被自然淘汰。换句话说,能够存活下来的生物都有一套能够适应逆境的机制。生物适应逆境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逆境逃避(stressavoidance),指由于生物通过各种方式摒拒逆境的影响,不利因素并未进入组织,故组织本身通常不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二是逆境忍耐(stresstolerance)指生物组织虽经受逆境对它的影响,但它可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者修复由逆境造成的伤害,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1]我现在通过海洋动物适应重金属污染这个逆境来说明生物的抗逆性问题。重金属污染是指汞、铬、砷、硒、铅、镉、铝等重金属离子或其它重金属有机物化合物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化工产业迅速崛起,造成沿海地区重金属离子及重金属有机物含量上升,对沿海地区的海洋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危害。海洋生物通过上述两大类方法来适应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第一,逆境逃避。这种方式对于动物来说特别常见,动物不同于植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动物可以主动逃避危害,打不过还躲不过吗?伴随着近海水越来越严重的重金属水污染,许多海洋生物都消失了,其中有些物种是灭绝了,还有些物种迁徙到了别的海域。像人类一样,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面对不利的生存环境,它们中间有许多选择了逃避。第二,逆境忍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近海动物都选择了逃避,许多的海洋动物最后还是留了在了它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海域,那么海洋生物是怎样适应重金属污染的海水呢?海洋动物在三个水平上对重金属污染作出反应。首先,在形体功能水平上。在浓度偏高的水环境中,海洋动物的形体和生理功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相关学者对近海动物的研究发现,在海水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区,牡蛎的性别会发生紊乱,这里我还不明白,这是否有利于抵抗重金属污染,但可以肯定这是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反应。其次,在蛋白质水平上。金属硫蛋白是一种能被重金属诱导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低分子量蛋白质。当环境存在着诸如汞、银、铅、镉等重金属时,便能诱导生物体内金属硫蛋白的合成,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金属硫蛋白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强亲和力含丰富的半胱氨酸(约1/3)不含芳香族氨酸和组氨酸的低分子量蛋白质。它遍存于自然界,细菌、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机体中。鱼类的金属硫蛋白是1971年在镉和汞对鱼类致毒实验中首次发现的。金属硫蛋白含有大量的巯基(-SH),能与Cu、Hg、Cd、Ag与金属离子结合掩蔽金属的毒性。对细胞内的金属离子有重要的解毒作用。重金属对于蛋白质、多肽、辅酶和氨基酸的-SH有很高的反应性,金属能诱导生物体内低分子量、富含-SH的蛋白质的合成。生物适应重金属污染的一个可能机理是合成金属硫蛋白。在许多鱼类和贝类中已发现这个低分子量富含-SH的蛋白质与一些金属结合。[2]最后,是在遗传的水平上。目前直接从核酸水平进行抗性进化研究尚少见报导,然而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对此研究引起了高度重视。一般认为生物抗性分化进化具有可遗传性并表现出明显数量遗传特性。生物抗性进化一方面由于污染引起基因碱基的缺失、插入、重复从而引起遗传结构上的变异;另一方面环境饰变也作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对于遗传结构变异引起的性状进化机理不同学者又有较大的分歧。Macnair(1991)通过大量深入的理论推导认为,抗性进化性状是受某一主基因控制;而大多学者则认为植物抗性性状是由众多微效多基因控制,环境污染诱导了群体内众多不同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有些来自"中性基因";有些抗性基因原来以极低的频率存在,在污染选择下它能在短短几个世代内迅速扩大基因频率,从而提高了群体对污染的高抗性。目前对生物体重金属抗性的研究已经获得一些成果,有些学者已经找到了一些典型的基因,例如铜抗性基因(Cur),锌抗性基因(Znr),镉抗性基因(Cdr)。这些抗性基因能产生一些可与重金属相结合的蛋白质,从而从环境中除去重金属。[3]在当今这个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行为改变了的许多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生物的抗性进化将成为进化的主流,具有对污染抗性的物种将在废墟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同时,人类也将成为这种进化的受害者,许多生物对污染的适应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动物对重金属的适应仅仅是暂时将重金属元素以无毒的形式保存起来,这种污染物将在海洋动物的体内定向积累。这种污染将沿着食物链积累,最终的受害者还是造成污染的人类。这就是我们要呼吁环境保护的原因,保护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102、请说出生物体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有哪些?答:一、低温植物⑴形态上:落叶,芽具有鳞片,油脂,植物体表面有绒毛和蜡粉,植株矮化。⑵生理上: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上升,导致糖类、脂肪积累,束缚水保存好,自由水失去,降低冰点,使植物在冰点以下不结冰。动物⑴降低热传导(最直接方式)⑵增加产热⑶局部异温性⑷降低体内温⑸行为调节⑹耐受冻结⑺超冷二、高温植物\n⑴形态上:叶变小,其排列发生变化,叶变态,密生绒毛。⑵生理上:细胞汁液浓度增加,通过旺盛的蒸腾带走大量热量。动物⑴通过皮肤血流量来散热⑵改善身体外部环境⑶蒸发散热,如出汗、呼吸等。103、请说出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答:一、植物⑴促进种子萌发。⑵促进植物生长。⑶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⑷促进植物开花结实。二、动物⑴加快发育速度。⑵增加昆虫的产卵数。104、请说出火的来源、分类及火的生态作用。答:火来源于天然的火山喷发、闪电、陨石下落等火分为树冠火、地面火、地下火等火的生态作用是:⑴焚烧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⑵压力作用:火烧掉老枝,利于新枝条生长⑶火在物种竞争中起重要作用。⑷灾害作用:引起物种绝灭。105、其说出土壤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答:⑴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⑵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⑶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⑷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106、请回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答:一、生物因素⑴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⑵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二、干扰⑴自然干扰⑵人为干扰三、空间异质性四、岛屿效应4、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答: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显然,研究生活在地表凋落物层的甲虫,是没有必要了解树林20米高度以上的温度情况的。此外,即使生物是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季节和同一天气类型之中,但由于小环境的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受到彼此不同的小气候影响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例如,在严寒季节,即使雪被上的气温是零下60-70度,雪被下土壤表面的气温仍维持在10-20度;雪上生活的动物忍受着低温,而雪下生活的动物,实际上是生活在类似南方的小气候中,它们是因为有了适宜的雪下小环境,才能在冬季寒冷的地区生活下来。植被个体表面不同部位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环境。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n(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绢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3)中生植竹—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11、试述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地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动植物类型也越15、论述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2)独立进化;(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1)异域性物种形成;(2)领域性物种形成;(3)同域性物种形成多。20、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①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③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2)垂直结构:①分层现象:A.地上成层现象;B.地下成层现象;C.动物种群的分层现象;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②层片,也是群落的结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环境。(3)年龄结构。21、论述生物群落的外貌。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生活型,叶性质和季相三项内容:(1)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适应特征。(2)叶性质:包括叶级,叶质,叶型等,群落不同,叶性质不一样。(3)季相:是外貌的动态变化随季节更替而变,季节越明显地区,群落季相救明显24、论述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及其二者间的区别。(1)英美学派①代表人物:F.ECLements和TansleyA.G②分类原则:群落动态发生演替③基本观点:把成熟与未成熟群落分开,建成两个平行的分类系统,高级单位以动态特征为依据,群丛及其以下以优势种为依据。(2)法瑞学派①代表人物:J.Braun-Blanquet②分类原则:植物区系③基本观点:以植物区系为基础,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3)二者区别\n①分类原则不同:英美动态原则,法瑞区系原则。②对群丛理解不同:英美以优势种为依据,法瑞以特有种为依据。③分类系统不同:英美两个相同,法瑞一个相同。④群丛命名不同27、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可成为群落中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先期的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的群落进入铺平道路,但自己由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随生物密度增大而竞争变得激烈,导致今年国政处于劣势者空间缩小,甚至退出群落,强者留下。(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地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群落演替发生相应的变化。(5)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砍伐、垦荒、火烧等)。31、论述次生演替系列。(1)采伐基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乔木层消失,形成强光环境,阴生植物消失,阳生草本植物为主。(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云杉幼苗怕强光、霜冻,故喜光阔叶树首先进入草本群落,并很快成林。阔叶林的密闭造成林下弱光环境,不利本身幼苗生长,却为云杉幼苗生长创造了条件。(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或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云杉幼苗在阔叶林的荫蔽下逐渐长大于原阔叶树种形成混交状态。(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当云杉高度超过阔叶树种后,由于阔叶树种不适应弱光环境,便逐41、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初级生产主要能量参数,即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答: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都低。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各能量参数都逐渐增加,到了生态系统的青壮年期,生物量继续增加,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达到最大。当生态系统成熟或演替达到顶级时,生物量最大,呼吸量也最大,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反而最小。随着生态系统的衰老,各能量参数都逐渐减小。渐退出,最终云杉林恢复。一、名词解释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n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growthrate),记作rm。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社会等级:\n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渐变群: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n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n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许多物种种群的集合。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栖息地(生境):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最大持续生产量:人们在不减少种群大小时,可以从种群中获得个体的最大收获量。即在最大持续产量时,补充量等于或超过收获量。生态学模拟试卷一、名词解释(40分,4分/题)\n1.限制因子定律(Liebig’sLawoflimitation)2.繁殖成效(reproductiveeffect):3.同资源种团(guild):4.植物的选择受精(selectivefertilizationofplants)5.动态生命表(dynamiclifetable)6.生态系统(ecosystem)7.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8.生物量(biomass)9.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sion)10.湿地(wetland)二、简答题(30分,6分/题)1.简述生物内稳态(homeostasis)及其保持机制。2.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3.简述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4.简述几种群落演替理论的主要内容。5.简述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影响。三、论述题(30分,15分/题)1、试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谈谈如何树立生态学伦理观。1、生活型(lifeform)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sion)生态位(niche)亲本投资(parentinvestment)静态生命表(staticlifetable)层片(synusia)顶级格局假说(climax-patternhypothesis)Meta-种群(Meta-population)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建群种(constructivespecies)简述耐性定律(8)2、简述C-R-S-对策体系中的C-、R-、S-对策者的主要生态学特征(10分)。3试述自疏法则及其在农林生产应用价值(5)4、简述种群调节的主要机制(7分)5、简述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影响6简述尺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7)7、简述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8、请给出一个自然保护区设计的框架图,并说明其理论依据。1.生态幅2.适应辐射3.竞争释放4.营养级5.生态平衡6.建群种四、简答1.简述Shelford的耐受性定律2.生物对光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生活史,包含哪些关键组分?4试述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因素。5.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个?五、1.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说,各学说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2在农田系统中,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施肥、喷农药等农事活动的生态学原理及以上各项措施的具体意义。三、解释名词(每小题3分,共18分)1.限制因子2.生态入侵3.协同进化4生活型5反馈6生态效率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30分)1.生态因子有哪些作用特征?2.简述存活曲线的基本类型及其含义。3.K-对策者和r-对策者各有哪些特点。4为什么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5试述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因素。6写出重要值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其在研究群落特征时的意义。五、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1.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2论述群落的分层现象及其对环境的适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