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 MB
  • 14页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考试题

  • 1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农业生态学: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和平衡发展规。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4.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5.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内部的定量关系。6.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7.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8.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集合体。9.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10.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11.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12.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13.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14.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15.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16.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17.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18.生态环境: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生存环境。19.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2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21.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22.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23.生态位宽度:是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24.竞争排斥:在自然界常常见到对环境要求很相似的两个物种大都不能长期共存,因食物或生活资源而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力弱的物种部分灭亡或被取代。25.生态适应性:指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相吻合的程度。26.趋同效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相似的现象。27.趋异效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生存差异。28.生态幅:生物耐受生态因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之为生态幅。29.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30.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31.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积累的能量。32.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33.净初级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34.生物量金字塔:指某一时刻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生物的重量关系。35群落净生产力:在生长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未被异养者所消耗的有机物质量或能量。39.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40.源:指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n36.生物地化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7.营养物质循环:生物生活必不可少的各种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3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40.草原生态系统:指以天然牧草,人工牧草及草食性农业动物为主体的生物种与其生育环境条件所构成的,并完成肉、奶、皮等动物性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生态系统。41.行为信息: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42.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与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43.原始协作:2个物种相互作用双方均获利的的相互关系。44.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研究中用以反映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个体数、生物量和能量比例的一个图解模型。45.辅助能:除了太阳辐射能以外的其它一切形式的能量。4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47.食物网: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互相交织,互相联结的网络。48.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面的长波辐射有较好的吸收性,对太阳辐射有高度的透过性,把这部分光波辐射的能量吸收在大气层中,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1.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2.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⑴系统的结构具有有序性:系统无论大小一定有边界,系统的层次,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⑵系统具有整体性。3.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组分和基本特性?组分:生态系统由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环境(无机元素和化合物、有机物、气候条件)两部分组成。特性:⑴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⑵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平衡特征。5.农业生态系统由哪些组分构成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也包括生物(大田作物、果树等生产者,家畜、家禽人等消费者,农业微生物等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其生物是以人类驯化的农业生物为主,环境也包括了人工改造的环境部分。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价值流6.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⑴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⑵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⑶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但自然生态系统只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因此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调控性和高产能力⑷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对简单⑸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生产系统。7.生态型的内容?⑴分布广泛的生物,具有形态学或生理学特性的空间差异⑵变异和分化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⑶生态学生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8.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分布)、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大小、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迁入和迁出)、种群的遗传特征及邻接效应方面。成群型分布形成的原因:植物:繁殖特性、微域差异、天然障碍、动物及人的活动影响。动物:局部生境差异、气候的节律变化、配偶及生殖的结果、社会关系。9.出生率的高低受的影响?①性成熟时间②每次产生后代的次数③每年产生后代的次数10.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通常可分为几种类型?请分别举例说明它们的特点。(1)均匀型分布,即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在统计判定中,每个样地上个体数目相对稳定且等于平均数,而统计方差等于零。(2)随机型分布,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分布的影响;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分布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统计方差等于平均数。森林中地面上的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蜘蛛类,表现为随机型分布。(3)成群型分布,即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既不随机,也不均匀,而是形成密集的斑块。其各样点的统计方差大于平均数。28.海洋生态系统?特点:浮游植物较多,有大量的浮游动物。作用:调节全球气候、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工业原料、能源。与陆地动植物差别:海洋中的动物大多能在水中游动,不具备快速奔跑或飞翔的能力,海洋中的植物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但不具备高大的树干和发达的根系。\n10.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原理与技术?特点:①中国农业生态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②注重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技术的有机融合③坚持推进集约化经营和资源深度开发④区域性特征明显。原理:①整体效应原理②生态位原理③食物链~④物质与循环~⑤生物群相生相克~⑥生物与环境协同发展。技术:①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②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③生物防治病虫害④再生能源开发技术⑤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10.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点、目标?⑴①公平性②可持续性③共同性⑵①资源环境持续性②经济持续性③社会持续性⑶①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③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发。11.种群的空间结构?迁移和扩散常指种群内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迁移多用于动物,扩散用于植物和微生物,迁移和扩散是一种普遍生物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种群密度过高使得随拥挤效应出现的种群压力和进攻行为加强,这是主要原因②种群等级低及领域性弱的的个体常被排挤,它们只好去寻找高级等级个体未占据的,条件较差的栖息地③幼体长大后亲代驱逐出去而引起迁移④自然扩散也是许多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生态特征。12.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⑴分散利用:指以个体或家族生活方式的物种,占有特定的空间,并不允许同种的其他个体在其空间内生活的空间利用方式。种群中个体或家族对空间分散利用的意义:①保证食物的需要和保护幼体②保证有营巢和隐蔽所③调节种群密度。⑵共同利用:指以集群为生活方式的种群对其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意义:①改变小气候条件②共同取食和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③共同防御天敌④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发育。13.什么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垂直结构:在完全发育了的森林群落中,成层现象十分明显,地上部分通常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4个基本层次。14.什么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在森林群落中,林下阴暗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的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则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20.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1)促进土壤形成(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3)提高土壤质量(4)对土壤覆盖层有影响15.什么是生物群落的时间结构?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春季草原一片嫩绿;入夏后草原的色彩更加复杂;秋季以黄绿色为主;秋季以后,草原群落出现了枯黄色而向冬季季相过渡。16.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⑴外因演替:气候性外因演替、土壤性~、生物性~、人为演替⑵内因演替:群落成员改变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群落成员。二者之间的关系:内因演替与外因演替是两个相对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二者同时存在。自然界有许多成熟的群落由于周期干旱、水灾等重性周期性演替现象。每一类型的演替,除了受本类型的主导条件影响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其他类型的演替条件的影响。17.群落演替类型?⑴原生演替①旱生②水生演替⑵次生演替①森林的采伐演替②草原的放牧演替⑶顶级群落18.旱生与水生演替系列?旱生: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水生:自有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1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来源?作用:①有机质是各种养分的载体②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活物质,促进微生物的活力③具有和硅酸盐同样的吸附阳离子的能力,有助于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④保蓄水分,提高土壤抗旱能力。来源:①作物的根茬、落叶、落花留给土壤的有机物②以秸秆直接还田③土壤中各种生物遗体和排泄物④人类补加21.群落种类?生态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22.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与调节方式?原因: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调节方式:密度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23.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指标有哪些?(1)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体积、重量(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3)物种多样性指标: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24.简述边缘效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边缘效应,如适当增加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带,以保护和增殖野生动物;充分利用水陆交接处的边缘效应发展滩涂养殖,生产海带、紫菜、各种贝类、鱼、虾等;利用城镇与农村交接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农业。37.生态系统能量的基本形态?日光能、生物化学能、热能。\n25.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顶级群落: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特征:⑴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⑵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⑶有机物质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⑷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27.淡水生物的生态作用?⑴浮游生物形成初级生产力⑵多种鱼类共同对水体环境发生影响⑶天然湖泊中,大量植物有机质沉淀湖底,积极参与湖泊的填平作用。29.初级生产力光能利用率较低的原因和提高途径?原因:①漏光损失②光饱和限制③呼吸消耗④环境条件和生理状况。途径:①选育高光效品种②提高作物群体物种光截获量③降低呼吸消耗④优化种植制度30.次级生产力低的原因和措施?原因:①动物种类②品种差异③饲养方式④饲养配比⑤饲养技术。措施:①改善次级生产者的构成,使初级产品得到多次转化②协调饲养量和饲料量的关系,提高转化效率③选择和生产优质饲料④科学的饲养技术⑤控制家畜的非生产性消耗。3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必然性?①由于不可食②消费密度低或食物选择性限制③利用后来未被同化④同化后呼吸消耗掉⑤变为生产量又被减少32.能量传递特征及效率?特征:逐级减少、单向流动。效率:①林德曼效率:指某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所持有的能量之比;②十分之一定律:指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特征及效率。34.光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①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②红外光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③紫外光对生物和人存在杀伤和致癌作用。3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生态因子层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代替,尤其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生病或死亡。所以,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替代的补偿作用: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因此,存在因子间的补偿作用。36.碳循环的层次和途径?层次:①地质大循环:碳以植物有机体形式埋入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原料,进入地质大循环,在人类开采后再次释放进入大气②生物小循环:来源于空气和水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在食物链中传递而形成的循环。途径:①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②大气CO2和植物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③大气-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26.生物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质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38.食物链和其类型?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⑴捕食食物链⑵腐食食物链⑶寄生食物链⑷混合食物链。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为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能量与物质,人类常有目的地将食物链组合到一块,形成了既有活食性生物,又有腐生性生物,甚至还有寄生性生物的混合食物链39.食物链加环?途径:⑴引进捕食性动物,控制有害生物对生产目标的消耗⑵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质通过多种生物转化为人类直接可利用的高价值商品。类型:①生产环②增益环③减耗环④加工环40.食物链的结构特点?⑴在同一食物链上常包含有食性和生活习性极不相同的多种生物⑵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长短不同营养级数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数目一般不超过五到六级⑶不同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种类型的食物链比重不同⑷在任一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41.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特点?⑴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特点: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循环⑵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特点: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42.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循环型的特点?⑴气相型循环:其储存库在大气圈中,即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了陆地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迅速,是比较完全的循环。⑵沉积型循环:以固态物质形式进行的循环,循环缓慢、非全球性的,易受到干扰,为不完全的循环。4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①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入量和输出量②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③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力弱,容易造成流失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各个库完成一次循环所需要的时间不同⑤养分在各个库中的平衡状态决定于净流入量和净流出量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供求容易造成不平衡。\n33.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②对水土保持的影响③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④对净化环境的作用44.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⑴生态系统内同时存在着能流与物流,它们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⑵能流是物流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⑶能流是单向流动并且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衰变⑷物流不是单方向流动,而是往复循环、多方向的⑸能流和物流都遵循守恒原则⑹任何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能流和物流同时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受阻都会危及到生态系统的延续和存在。45.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注意的问题?①分解者不参与营养结构②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③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46.顶级群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②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用演替的作用③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④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⑤农田杂草防除。47.顶级群落和偏途项级?顶级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偏途项极:农业生态系统群落的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延续,改变方向以至向反方向发展,而难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顶级阶段,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较长期地保持某种稳定状态的群落。1.海洋硅藻种群增长图例原因?海洋湖泊中的硅藻,一年中往往有春秋2次密度高峰出现,其原因是冬季的低温和光照减少,降低了水体的光合强度,营养物质随之逐渐积累;到春季,水温升高,光照适宜,加之有充分营养物质,使具有巨大增殖能力的硅藻迅速增长,形成春季数量高峰。2.群落的能量流特征比较?3.简述生态对策理论如何在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k对策生物具有稳定环境的作用,适当配置“r-k型谱系中的各种生物。\n4.农业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农业中氮素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生物固氮和化学固氮;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他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氮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损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弄清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以及防止氮素损失、提高肥效的有效措施,是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前提。5.两个物种的种群间相互作用类型?6.生态密度与粗密度的关系?在冬季,由于鱼的总数量减少,湖中鱼的粗密度下降,但由于冬季干旱使水位下降。且鱼集中生活于的下层比较小的范围内,这时的鱼的生态密度是上升的,因此生态密度大于粗密度。二、单选题1.1865年,()将两个希腊名词合并构成生态学一词。A.勒特B.海克尔C.坦斯列D.奥德姆2.1866年,()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A.勒特B.海克尔C.坦斯列D.奥德姆3.《生态学基础》是著名生态学家()的著作。A.勒特B.海克尔C.坦斯列D.奥德姆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A.勒特B.海克尔C.奥德姆D.坦斯列5.生态学按性质划分为()和应用生态学。A.普通生态学B.陆地生态学C.海洋生态学D.理论生态学6.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提出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A.林德曼B.坦斯列C.谢尔福德D.奥德姆7.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环境。A.生态B.生物C.宇宙D.人类8.()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A.农业B.农田C.草地D.森林9.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A.种植业B.农业C.林业D.畜牧业10.1803年,()在《人口论》中不仅研究了生物繁殖与食物的关系,而且特别分析了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的关系。A.坦斯列B.海克尔C.马尔萨斯D.奥德姆11.(),生态学已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A.18世纪初B.19世纪初C.18世纪末D.19世纪末\n12.1859年,()出版著名的《物种起源》,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A.奥德姆B.马尔萨斯C.坦斯列D.达尔文13.1807年,德国学者()分析了植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A.洪堡德B.奥德姆C.马尔萨斯D.海克尔14.生态学开始进入()生态学阶段,也标志着生态学已进入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15.()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使生态学研究领域更为广泛。A.《人口论》B.《物种起源》C.《植物地理学》D.《生态学基础》16.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境划分为()和陆地生态学。A.普通生态学B.陆地生态学C.海洋生态学D.理论生态学17.农业生态学在进入()世纪以来,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A.18B.19C.20D.2118.意大利的()教授在大学正式开设讲授农业生态学课程,并于1956年正式出版了《农业生态学》一书。A.克拉克B.柯克斯C.小田桂三郎D.阿兹齐1.A2.B3.D4.D5.D6.A7.B8.A9.B10.C11.D12.D13.A14.D15.D16.C17.C18.D1.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叫系统的()。A.目的性B.有序性C.整体性D.整合性2.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系统。A.孤立B.封闭C.隔离D.开放3.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流动。A.往复B.单向C.多向D.反向4.()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A.物种结构B.时空结构C.垂直结构D.营养结构5.()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在时间上的分布。A.物种结构B.时空结构C.垂直结构D.营养结构6.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关系所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A.物种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7.在演替过程中农业生态系统处于()时期。A.未成熟B.成熟C.演替D.顶极8.()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9.()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10.()为介于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典型代表。A.自然保护区B.城市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宇宙飞船生态系统11.大多生态系统都具有水平空间上的()、垂直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发展演替特征。A.均匀性B.分散性C.镶嵌性D.合理性12.农业生态系统的()系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A.组分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13.农业生态系统的()系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A.营养结构B.时空结构C.垂直结构D.水平结构14.农业生态系统的()系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A.营养结构B.时空结构C.垂直结构D.水平结构15.农业生态系统的()系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A.组分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16.农业生态系统的()常分为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A.组分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17.人类为了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常采用食物链()来改造营养结构。A.加环B.解列C.浓缩D.放大18.为了防止有害物质沿食物链富集而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而采用食物链(\n)法中断食物链与人类的连接从而减少对人类健康危害。A.加环B.解列C.浓缩D.放大19.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A.农作物B.家畜家禽C.农田生态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20.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变化比自然生态系统()。A.复杂B.简单C.一致D.相反21.农业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自然生态系统。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等于22.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于自然生态系统。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等于23.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有()。A.能量流B.物质流C.信息流D.资金流24.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A.高生物产量B.高经济产量C.高生物多样D.输入输出特点25.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A.生产环B.增益环C.减耗环D.复合环26.农田养峰的食物连加环属于()。A.生产环B.减耗环C.增益环D.复合环27.生产中常常采用作物套种来弥补生育期的不足,这主要是体现生物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时间结构D.营养结构1.D2.D3.B4.A5.B6.D7.A8.B9.C10.C11.C12.A13.D14.C15.B16.C17.A18.B19.D20.B21.A22.A23.D24.D25.C26.C27.C1.农田中农作物的分布属于()类型。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成群分布2.自然界中老虎的分布属于()类型。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自由分布3.自然界中蒲公英的分布属于()。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概率型4.农田中杂草的分布属于()类型。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自由分布5.森林中蜘蛛类的分布和北美洲海岸潮带间的小蚌蛤均属于()类型。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成群分布6.()分布的例子,如蚂蚁、蜜蜂、人类的分布等。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概率型7.在特定的环境中对于同一种群来说,生态密度常()于粗密度。A.等B.不等C.大D.小8.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型又称为()型增长。A.JB.SC.rD.K9.种群的指数增长型又称为()型增长。A.JB.SC.rD.K10.当增长率()0时,种群数量就保持相对稳定状态。A.等于B.大于C.小于D.不等于11.种群的年龄结构常用()表示。A.逻辑斯谛型B.指数型C.几何型D.年龄金字塔12.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A.密度效应B.整合效应C.整体效应D.邻接效应13.符合几何级数增长的种群在λ>1时,种群数量()。A.增长B.稳定C.下降D.在下一代灭亡14.具有指数增长特点的种群,在r<0时,种群数量呈()。A.指数上升B.稳定C.指数下降D.在下一代灭亡15.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A.生物对策B.环境对策C.生态对策D.进化对策16.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A.原始协作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寄生17.下列生物中,属于r-对策者的生物是()。A.银杏B.狗C.昆虫D.大象1.B2.B3.A4.C5.A6.C7.C8.B9.A10.A11.D12.D13.A14.C15.C16.C17.C1.一块农田、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都可以组成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景观2.()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A.形态外貌B.种类组成C.结构D.群落环境3.生物群落的结构被称之为()。A.形态结构B.生态结构C.营养结构D.松散结构4.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形成()。A.小环境B.微环境C.生境D.群落环境5.多度、盖度、频度等是描述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A.个体数量指标B.综合数量指标C.物种多样性D.物种丰富性6.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和顶级期3\n个阶段。其中顶级期出现的物种叫()。A.先锋种B.过渡种C.演替种D.顶级种7.决定群落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A.光照B.温度C.气体D.土壤8.()的个体数量并不一定多,但决定整个群落的内部构造和特殊环境。A.优势种B.建群种C.亚优势种D.附属种9.()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活力强,它决定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主要特征。A.优势种B.建群种C.亚优势种D.附属种10.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的()。A.形态外貌B.种类组成C.动态特征D.群落环境11.多种鱼类混合养殖,分层利用水体空间和多级利用饵料;水面养鸭,水中养鱼;池岸建畜舍,养鸡养猪等,池中鱼鸭混养属()。A.物种结构B.时间结构C.营养结构D.立体结构1.B2.B3.D4.D5.A6.D7.D8.B9.A10.A11.D1.各种作物对病、虫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种群,可看作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2.生活型着重从()上进行划分,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A.种类组成B.形态外貌C.结构特征D.群落环境3.水稻品种中的不同光温生态型以及耐热性,抗寒性和抗旱性等属于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4.生态型是分类学上()以下的分类单位。A.纲B.科C.属D.种5.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A.环境B.生态因子C.生存因子D.生态环境6.()因子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影响生物的间接因子。A.气候B.土壤C.地形D.人为7.蝙蝠与大多数卵生鸟类属于同一种()。A.生态型B.生活型C.生态位D.生境8.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上限和下限的因子称为()。A.生存因子B.生态因子C.限制因子D.直接因子9.水稻和陆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10.太阳光谱中红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生物生存的()。A.环境B.生态环境C.生境D.热量环境11.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A.环境B.生态因子C.生存因子D.生态环境12.海豚、海象、海狮、海豹等哺乳动物和鱼类属于同一种()。A.生态型B.生活型C.生态位D.生境13.在可见光中除()外,其它均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辐射。A.红光B.橙光C.黄光D.绿光14.通常把维持生物正常生育的最高温度称为()。A.最低温度B.最高温度C.最适温度D.最大有效温度15.使各种生物作用的反应速率进行的最快的温度称为()。A.最低温度B.最高温度C.最适温度D.最大有效温度16.春播秋收的作物和秋冬播春收的作物属于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17.各种作物的耐肥品种或耐瘠品种,是与一定的土壤肥力相适应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18.早稻、中稻与晚稻可看作是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19.仙人掌、仙人笔、霸王花和海星花属于同一种()。A.生态型B.生活型C.生态位D.生境20.在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以()占的比重最大A.一年生植物B.高位芽植物C.地面芽植物D.地下芽植物21.()是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A.环境B.生态因子C.生存因子D.生态环境22.粳稻与籼稻可看作是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23.限制因子一般是指某一数量和质量()的因子影响了生物的生长而且限制了其它处于良好状态的因子发挥作用。A.最多B.最少C.过多D.中等1.B2.B3.C4.D5.C6.C7.B8.C9.D10.D11.B12.B13.D14.D15.C16.C17.D18.C19.B20.A21.A22.C23.B1.“水稻→蝗虫→青蛙”属于()食物链。A.捕食\nB.腐食C.寄生D.混合2.工业辅助能也称为无机能、商业能,或()。A.辐射能B.生化能C.化学能D.化石能3.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即为()。A.总初级生产力B.净初级生产力C.次级生产力D.群落净生产力4.“稻草→牛(牛粪)→蚯蚓→鸡(鸡粪)→猪(猪粪)→鱼”属于()食物链。A.捕食B.腐食C.寄生D.混合5.()又分为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A.自然辅助能B.人工辅助能C.有机能D.无机能6.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为()。A.总初级生产力B.净初级生产力C.次级生产力D.群落净生产力7.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的光能利用率。A.高B.低C.不同D.相同8.熵是一个热力学函数,是对系统或事物()的量度A.守恒性B.有序性C.耗散性D.无序性9.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生态系统接收的其它形式的能量统称为()。A.工业辅助能B.辅助能C.自然辅助能D.生物辅助能10.在农业上用秸秆、粪便生产沼气,用棉籽壳、稻草培育蘑菇等都是()食物链的作用。A.捕食B.腐食C.寄生D.混合1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于自然生态系统。A.高B.低C.不同D.相同12.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是一条()食物链。A.捕食B.腐食C.寄生D.混合13.生态系统中能直接转换为生物化学潜能的能量来源是()。A.辅助能B.辐射能C.热能D.化石能14.伴随着不可逆过程总是发生着一系列由利用效率高的能量转变成利用效率低的能量,这个过程称为能量的()。A.耗散B.转换C.消耗D.损失15.()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A.耗散结构B.松散结构C.熵增加D.熵减少16.下列生态学金字塔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是()。A.数量金字塔B.生物量金字塔C.生产量金字塔D.能量金字塔17.营养级是按()划分的。A.生物个体的大小B.生物量的多少C.生物的食性D.生物的种类18.稻田内引入养鱼的加环属于()。A.生产环B.减耗环C.增益环D.复合环19.“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A.捕食B.腐食C.混合D.寄生20.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十分之一定律D.限制因子定律21.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A.0.01%B.0.4%C.0.2%D.0.1%22.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A.初级生产量B.次级生产量C.热量D.净生产量23.在某一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称为()。A.循环量B.自然量C.生产量D.生物量1.A2.D3.B4.D5.B6.A7.A8.D9.B10.B11.B12.A13.B14.A15.A16.D17.C18.D19.D20.C21.D22.A23.D1.碳、氢、氧、氮、磷等称为生命所需的()元素。A.大量B.微量C.营养D.能量2.约占地球总水量的()%,才真正是陆地或淡水生物的主要水源。A.10B.5C.1D.0.753.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的有毒物质可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A.减少B.转化C.分解D.积累4.物质的()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A.周转率B.周转期C.分解率D.循环效率5.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的特点是,返回陆地的磷量()流入海洋的量。A.大于B.小于C.远大于D.远小于6.在水分循环中,海洋生态系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是()。A.降水量>蒸发量B.降水量<蒸发量C.降水量=蒸发量D.降水量≥蒸发量7.氮和氮气的主要贮存库分别是()。A.岩石圈和大气圈B.岩石圈和水圈C.水圈和大气圈D.土壤圈和大气圈8.每年每平方米()的固定量就是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A.干物质B.水分C.氮D.碳9.\n在水分循环中,陆地生态系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是()。A.降水量>蒸发量B.降水量<蒸发量C.降水量=蒸发量D.降水量≥蒸发量10.下列元素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A.碳B.磷C.氮D.水11.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和流量(),周转快。A.大B.小C.少D.快12.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流失率()。A.较强,较少B.较弱,较高C.较强,较高D.较弱,较少1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A.较弱B.较强C.很强D.没有14.在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富集到一定浓度之前,中断有毒物质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称为()。A.食物链的减耗B.食物链的加环C.食物链的解列D.食物链的增益1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的循环失调造成的。A.CB.NC.PD.S16.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A.同等重要性B.有主次之分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D.可替代性17.海洋中海水含碘,海带也含碘,则海水是(),海带是()。A.储存库交换库B.储存库储存库C.交换库储存库D.交换库交换库18.生物小循环是()循环。A.闭合式B.开放式C.沉积型D.气相型19.气相型循环是()的循环。A.闭合式B.开放式C.比较完全D.不完全1.D2.D3.D4.D5.B6.B7.A8.D9.A10.B11.A12.B13.A14.C15.A16.A17.A18.B19.C1.人力资源属于()。A.可存留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自然资源D.社会资源2.根据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应进行()利用。A.综合B.经济C.合理D.有效3.根据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应()利用。A.综合B.经济C.合理D.有效4.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最适持续收获量应控制在()之内。A.k/2B.r/4C.r/2D.r·k/45.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最适开发能力应控制在()之内。A.k/2B.r/4C.r/2D.r·k/46.根据生物经济平衡规律,生物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达到()。A.k/2B.r/4C.r/2D.r·k/47.金属矿产资源属于()。A.可更新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社会资源D.工业产品资源8.遭受自然灾害后应重视()效益,人民生活普遍富裕后应重视()效益。A.生态社会B.生态经济C.社会经济D.社会生态9.限制鱼的捕捞量属于()的限制资源的收获量,限制草原载畜量属于()的限制资源的收获量。A.间接直接B.间接间接C.直接直接D.直接间接1.D2.A3.B4.D5.C6.A7.B8.D9.D1.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组合是中国()的特点。A.有机农业B.生态农业C.生物农业D.持续农业2.()是指“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调整技术和体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和满足当前及今后人类的需求;保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种质资源,防止环境退化,技术适当,经济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A.有机农业B.生态农业C.持续农业D.自然农业3.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是()农业的基本原理之一。A.有机B.生态C.生物D.持续4.为了摆脱农业面临的困境,世界各国涌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经营方式,企图替代西方现代农业,这些农业方式统称()。A.有机农业B.生态农业C.自然农业D.替代农业5.以作物栽培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经历()、固定农业和机械农业。A.刀耕火种B.游牧农业C.庭院农业D.立体农业6.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A.有机农业B.生物农业C.石油农业D.自然农业7.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主要是解决()的严重失调问题。A.人口与粮食       B.经济与粮食     C.经济与生态       D.土地与生态8.机械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A.土地生产率高,商品率高,但劳动生产率低B.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但土地生产率低C.\n商品率高,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低D.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均高9.所有替代农业都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A.自然过程B.人工过程C.物理过程D.化学过程10.日本人富冈正信提出的替代农业称为()。A.有机农业B.生物农业C.石油农业D.自然农业1.B2.C3.B4.D5.A6.C7.C8.D9.A10.D三、多选题1.生态学研究逐步由()、()与()生态学,最终走向生态系统生态学。A.个体B.种群C.群落D.景观2.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A.食物链B.生态金字塔C.生态学D.生态系统3.生态学产生之后便出现学派的分化,在植物生态学方面主要有()学派。A.英美B.法瑞C.北欧D.苏联4.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层次上向()方向发展。A.宏观B.微观C.两极D.多级5.生态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可划分为()。A.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B.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D.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6.现代生态学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复合系统的研究。A.自然B.经济C.社会D.人类7.生态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可划分为()。A.植物生态学B.动物生态学C.微生物生态学D.人类生态学8.陆地生态学可分为()等。A.草原生态学B.森林生态学C.沙漠生态学D.海洋生态学9.生态学与其它学科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如()。A.数学生态学B.化学生态学C.生态经济学D.行为生态学10.以下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有()。A.农业生态学B.城市生态学C.人类生态学D.普通生态学1.ABC2.AB3.ABCD4.AB5.ABCD6.ABC7.ABC8.ABC9.ABCD10.ABC1.系统的基本特征体现在()。A.结构有序性B.结构整体性C.功能整合性D.功能目的性2.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方面。A.系统的边界B.系统的层次C.系统的整体性D.系统的整合性3.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A.系统的边界B.系统的层次C.数量比例D.空间位置排列4.根据生态学原理,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管理者5.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包括()。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人类6.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组分包括()。A.无机物B.有机物C.物理因子D.化学因子7.生态系统的结构有()。A.物种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8.生态系统的功能有()。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D.价值传递9.生态系统从物理学角度可分为()。A.隔离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D.孤立系统10.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为()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C.半自然生态系统D.经济生态系统11.生态系统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A.海洋生态系统B.陆地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功能。A.能量转换B.物质转换C.信息转换D.价值转换13.农业环境是由以下哪两个环境复合而成的()。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人工环境D.生物环境14.农业生产包括三个系统,把三个系统相互统一研究,是农业科学在体系上的一个重大发展。这三个系统是()。A.农业生态系统B.农业工业系统C.农业技术系统D.农业经济系统1.ABC2.AB3.CD4.BD5.ABC6.ABCD7.ABCD8.ABC9.ABC10.ABC11.AB12.ABCD13.AC14.ACD1.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特征。A.空间分布B.数量C.遗传D.质量2.K-型生物的特点是()。A.繁殖率高B.竞争力强C.个体小D.生活周期长3.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的对比关系。A.出生率\nB.死亡率C.增长率D.生态效率4.种群的空间动态包括()。A.个体对空间的需要B.空间结构C.个体对空间的利用方式D.空间分布特征5.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几种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均衡型6.r-型生物的特点是()。A.繁殖率高B.竞争力强C.个体小D.生活周期长7.种群的正相互作用类型有()。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原始协作D.化感作用8.符合逻辑斯谛增长型生物的增长主要受()所影响。A.内禀增长率B.环境容纳量C.时间D.初始种群数量9.符合指数增长型生物的增长主要受()所影响。A.内禀增长率B.环境容纳量C.时间D.初始种群数量10.最大出生率也叫()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理论最大值。A.绝对B.生理C.实际D.生态11.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种间调节B.食物调节C.种内调节D.环境调节12.种间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A.捕食与寄生B.互利共生与原始合作C.偏利作用D.互利共生与竞争13.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分为()。A.共同利用B.分散利用C.种间利用D.种内利用14.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分为()。A.正相互作用B.负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前导性作用1.ABC2.BD3.AB4.ABC5.ABC6.AC7.ABC8.ABCD9.ACD10.AB11.AB12.BC13.AB14.ABC1.每个群落都由一定的()种群组成。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生物2.群落的结构主要有()。A.水平结构B.时间结构C.垂直结构D.营养结构3.根据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可分为()。A.建群种B.优势种C.亚优势种D.附属种4.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几种类型。A.内因演替B.外因演替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5.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个体数量指标有()。A.多度B.盖度C.频度D.密度6.在完全发育的森林群落中,成层现象十分明显,地上部分通常可划分为()等基本结构层次。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层D.地被层7.对陆生植物群落来说,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条件。A.光照B.温度C.湿度D.土壤8.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等。A.阳光B.温度C.食物D.氧浓度的质量分数9.动物的分层结构主要取决于它们对()的选择。A.生境B.食物C.巢穴D.生物10.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经历()阶段。A.先锋期B.过渡期C.演替期D.顶级期11.群落演替是群落()作用的结果。A.内部关系B.外界环境C.人为活动D.气候因素12.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顺序依次是()。A.草本群落阶段B.地衣群落阶段C.木本群落阶段D.苔藓群落阶段1.ABC2.ABC3.ABCD4.AB5.ABCD6.ABCD7.ABC8.ABCD9.ABC10.ABD11.AB12.BDAC1.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有()。A.最大因子定律B.最小因子定律C.耐受性定律D.热力学定律2.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因子之分。A.环境B.生物C.生存D.生态3.与海豚、鲸等哺乳动物属于同一生活型的有()。A.蝙蝠B.海象C.海狮D.鱼类4.可以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植物生态型分为()。A.气候生态型B.土壤生态型C.生物生态型D.地形生态型5.由于生物对水分的响应程度不同,通常把生物分为()类型。A.水生生物B.陆生生物C.湿生生物D.旱生生物6.陆生植物包括()类型。A.水生B.湿生C.中生D.旱生7.生物对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最终表现出()的生态适应。A.趋同B.趋异C.趋向D.相同8.在具体研究中,又常把生态位分为()类型。A.基础生态位B.营养生态位C.现实生态位D.空间生态位\n1.BC2.CD3.BCD4.ABC5.AB6.BCD7.AB8.ACD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有()几种表现形式。A.日光能B.生物化学能C.热能D.动能2.初级生产力可以分为()。A.总初级生产力B.净初级生产力C.次级生产力D.群落净生产力3.()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A.太阳能B.辅助能C.人工辅助能D.自然辅助能4.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能量()的重要概括。A.守恒B.耗散C.转化效率D.传递方向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有()。A.往复B.循环C.单向D.不可逆6.根据生物食性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分成()几类。A.腐食食物链B.寄生食物链C.捕食食物链D.混合食物链7.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来实现的。A.太阳光能B.生物化学能C.食物链D.食物网8.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包括()。A.农田B.草地C.林地D.水塘9.能量作为一种做功的动力,根据是否做功,划分为()。A.光能B.动能C.生物能D.潜能10.初级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初级生产者生产的()。A.有机物量B.经济产量C.生物数量D.能量1.ABC2.AB3.AC4.CD5.CD6.ABC7.CD8.ABC9.BD10.AD1.生态系统包含着许多种生命所必需的无机和有机物质,这些必需的物质包括()。A.能量元素B.大量元素C.微量元素D.营养元素2.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A.地质大循环B.生物小循环C.气相型循环D.沉积循环型3.生物地化循环包括()。A.地质大循环B.生物小循环C.气相型循环D.沉积型循环4.水分循环的形式主要是()。A.降水B.蒸发C.腾发D.降雨5.下列()元素属于气态型循环。A.碳B.磷C.氧D.硫6.()是衡量物质流动(或交换)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A.周转率B.周转期C.循环效率D.流量7.根据被固定物质的性质,物质循环的库可分为()。A.大气库B.水体库C.土壤库D.植物库和动物库8.物质循环的库根据容量和流通速度可分为()。A.储存库B.交换库C.环境库D.生物库1.ABC2.CD3.AB4.AB5.AC6.AB7.ABCD8.AB1.根据生物经济平衡规律,生物种群的数量可通过()来控制。A.资源开发能力B.单位开发能力成本C.环境容纳量D.单位收获物价格2.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A.可更新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自然资源D.社会资源3.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可分为()。A.可更新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自然资源D.社会资源4.人力资源属于()。A.不可存留资源B.可更新资源C.自然资源D.社会资源1.BD2.CD3.AB4.ABD1.现代农业的负效应有()。A.能源过度消耗B.水资源紧缺C.生产成本增加D.污染加剧2.中国生态农业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整体B.协调C.循环D.再生3.持续农业的目标有()。A.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B.增加农业收入C.提高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D.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4.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A.资源环境持续性B.经济持续性C.社会持续性D.生态持续性5.国际上的替代农业类型主要有()。A.有机农业B.生态农业C.现代农业D.石油农业6.自然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A.不翻耕土地B.不施用化肥C.不用化学农药D.不用除草剂1.ABCD2.ABCD3.ABCD4.ABC5.AB6.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