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 KB
- 1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园林景观生态学考试大纲\n精品文档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也称为景观成分。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景观结构:研究景观的组成与空间格局特征。生态流:是指物质、能量、生物有机体、信息、价值等在景观要素间的交换与流动过程,是各种景观生态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单位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粒度: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辩识的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是某一现象在时间上发生(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间隔。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涉及的范围(空间幅度)、时间上持续的长度(时间幅度)。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底:通常是在景观中分布面积最大、连接程度最高,并且在功能上对景观的动态起着控制作用的背景结构。边缘:是指景观要素间的过渡带。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景观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形状等方面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格局多样性:指景观要素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各景观要素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关系。景观异质性:是指在景观中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景观稳定性:是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指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外一个景观元素。干扰:是指任何在时间上不连续的,扰乱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的结构,改变资源、底物和物理环境的事件。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导致景观由简单趋向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嵌镶体的过程景观生态学具有综合性、多学科、多层次的特点景观结构模型有:(1)斑块—廊道—基底模型(2)网络—结点模型(3)生态安全格局模型斑块的主要来源有:环境资源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自然干扰、人类活动等。斑块类型及特点:干扰斑块(disturbancepatch):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残存斑块(remnantpatch):与干扰斑块类似,具有较高的周转率,消失较快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patch):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引进斑块(introducedpatch):分为:种植斑块:人维护、存留时间长。景观斑块格局分为随机分布、规则分布、聚集分布三种形式。斑块数量的表示方法:在研究某一景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表示斑块的数量结构:①群落类型或生态系统类型;②景观中各个斑块的起源类型;③各斑块面积的大小等级及相应数量;④景观中各斑块的形状类别。廊道作用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作用:具有将景观分离、将景观连接的双重作用。具体表现在:1.运输:如:公路、铁路、运河、输电线等2.保护:如:长城、围墙、林带等3.资源:如:走廊地带野生动物丰富、植物种类较多4.观赏:如:古代曲径通幽、颐和园的长廊、西湖的苏堤边缘的类型:以分为固有边缘和诱导边缘。环境资源上的差异造成的边缘为固有边缘,过渡缓慢、连续性强、变化小。如环境资源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过渡缓慢,存在一个逐渐变化的梯度,边缘较宽。天然或人为干扰造成的边缘称为诱导边缘,过渡显著,多为短期现象。如干扰斑块或残余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过渡是比较突然,边缘比较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廊道主要类型和特点线状廊道:很窄,主要由边缘种组成。一般有7种:道路、铁路、堤堰、沟渠、输电线、草本或灌丝带、树篱带状廊道:比较宽,其宽度是可以造成一个内部环境,其中心地带有比较丰富的内部种,每个侧面都存在边缘效应。河流廊道:沿河流分布,与周围本底不同的植被带,可以调节水和物质从周围土地向河流的运输廊道的典型类型1、绿色道路廊道(1)城市道路绿化(2)高速公路绿化(3)铁路绿化2、农田防护廊道3、河流廊道景观基底的结构特征1、孔隙率(孔隙度)2、孔隙度的确定3、孔隙度的生态学意义边界的形状:扩展形、残遗形、稳定形。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①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②外来物种的引入③植物和动物种的过度利用开发④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⑤全球气候变化⑥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斑块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形状等方面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地貌的类型:根据地貌形成的作用力是内营力还是外营力,可划分为:原始地貌(内营力)、后继地貌(外营力)、冰川地貌、海浪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溶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根据地面的高度和形态可分为以下五大类: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气候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风、湿度等。影响景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地貌、气候、土壤、生物以及各种干扰。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常见的类型:①边缘式②廊道式③单核心式④多核心式⑤散布式⑥随机式颌状模式有3个优点:(1)一直维持原来方形的生境斑块,特别是在镶嵌序列的最后阶段;
(2)廊道连接性得到加强;
(3)明显增加边界长度,为多生境物种和边缘种提供更多的生境。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思考题1、景观生态学的主体来源是什么?答:它的主体来源于地理学上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2、什么是景观?景观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什么途径发生相互作用?答: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景观的基本特征(1)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物种交换途径而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形成一个整体。3、什么是景观要素?它与景观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也称为景观成分。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景观强调异质性,景观要素强调同一单元均质性。当尺度发生变化时,它们的地位发生变化。4、什么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包括哪些主要研究内容?答: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研究景观的组成与空间格局特征;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2)景观功能: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3)景观动态: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及其机理;(4)景观规划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景观的开发、管理及规划。5、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学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和作用?答:(1)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景观生态学处于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系列中的较高层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2)从学科地位来看,景观生态学兼有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等许多现代生态学多功能优点,适宜于组织协调跨学科多专业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因而在现代生态学分类体系中处于应用生态学的地位。6、景观生态学首先在哪里形成?目前主要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有哪些主要特点?答: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中欧和东欧形成。(1)欧洲学派特点:①从地理学发展起来;②以德国、荷兰、捷克为代表;③研究对象:以人类频繁的景观系统;④属于应用学派。(2)北美学派特点:①从生态学发展起来;②以美国为代表;③研究对象:自然景观;④致力于理论研究第二章1、什么是尺度?什么是景观幅度?什么是景观粒度?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有几种表达方式?研究景观时为什么要考虑尺度?答: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单位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粒度: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辩识的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是某一现象在时间上发生(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间隔。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涉及的范围、时间上持续的长度。尺度表达方式: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原因是:a.某一个景观在某一种尺度下可能是十分均质的,但在另一种尺度下可能是异质性的。b.某一景观在某一空间或时间尺度下可能是稳定的,而在另一尺度下则是不稳定的。c.在某一尺度下,某一过程和某些参数可能是十分重要,而在另一尺度下则是不重要的。2、什么是等级系统?等级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景观生态学中,等级结构理论的根本作用是什么?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答:等级系统是一个由若干有秩序的层次所组成的系统,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主要内容:①根据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具有离散性的等级层次;②一般来说,处于等级系统中高层次的行为或动态常表现出大尺度、低频率、慢速度的特征,而低层次的行为或动态则表现出小尺度、高频率、快速度的特征。③不同等级层次之间还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即高层次对低层次有制约作用,而低层则为高层次提出供机制和功能。等级理论最根本的作用:根据等级理论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可通过简化,以便能够对它的结构、功能和行为进行研究和预测。3、什么是生态流?各种生态流流动过程表现为什么方式?答:生态流是指物质、能量、生物有机体、信息、价值等在景观要素间的交换与流动过程,是各种景观生态学过程的具体体现。表现为聚集与扩散的方式。4、什么是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空间异质性与景观的生态效益(生态流)有何关系?答: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互为因果关系。景观空间异质性的提高,一般会增加景观中生态流的发生。人类改造景观以提高景观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适当地提高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以获得更多的生态流(效益)。5、景观生态学有哪些基本原理?其各自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与实践中的意义如何?答:(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揭示了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直接或间接的相对应关系。应用这一原理,对景观结构进行调整以改变或提高景观功能是景观管理的重要内容。(2)生态流聚集与扩散原理;(3)尺度效应与等级结构原理;景观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都受到尺度的制约。离开尺度去讨论景观的异质性、结构、功能、格局是没有意义的。(4)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这一原理为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5)景观生物多样性原理;(6)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原理;由于景观具有自然性和文化性,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就涉及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7)景观变化与景观稳定性原理;第三章1、什么是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结构)?答:景观空间结构是指景观组成要素的类型、大小、形状、数目及其在空间上分布与配置状况。2、什么是景观异质性?其形成机理是什么?其起源是什么?答:景观异质性:是指在景观中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机理是基于热力学原理:在开放的系统中,能量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过程中,伴随着新结构的建立从而增加了异质性。景观异质性首先起源于系统与系统要素之间的原有差异、也起源于现实系统运动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和外来的各种干扰,特别是人类错误生态行为的干扰。3、景观异质性有哪些主要研究内容?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城市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异质性与尺度的关系如何?答:①空间异质性;②时间异质性;③功能异质性;④基质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内容:①空间组成:景观内生态系统的类型、种类、数量和面积比例。②空间结构:景观内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形状、对比度、连接度等。③空间相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度以及空间尺度。景观异质性依赖于尺度的变化一般来说,同一景观,观察尺度越小,其空间异质性越强,而观察尺度越大,其空间异质性越弱。4、景观异质性具有哪些生态学意义?可从哪些途径提高景观的异质性?答:(1)景观异质性对干扰的影响(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3)景观异质性与稳定性a各要素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差异增大则异质性增强;b斑块的形状对空间异质性有很大影响,长条形、不规则的斑块多,空间异质性增强。同样斑块间对比度增大,空间异质性也增强;c增加景观要素的数量、类型5、如何判断景观异质性是促进还是减弱干扰在空间的传播?(景观异质性是否会促进或减弱干扰在空间上的扩散,将由哪些因素来决定的?)答:①干扰的类型及区域大小:不同的干扰类型其传播方式、能力不同,如干扰区域>景观,还是干扰区域<景观。②景观中斑块的空间格局:当2个景观中各种斑块类型相同,但其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不同,对干扰的传播影响也不同。③各类景观要素的性质及其对干扰的传播能力: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同一种干扰的传播影响不同,如人在城市街道和服装市场中间的运动速度。④相邻斑块的差异程度(对比度大小):差异程度大,起阻碍作用,差异程度小,起促进作用。6、什么是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有哪些类型?各类型可用哪些指标测量?及如何计算?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景观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反映了景观的复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杂程度。景观多样性又被称为生态系统多样性。1、斑块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形状等方面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景观要素类型多样性景观要素类型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景观要素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性,常用景观要素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标来测定。3、格局多样性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各景观要素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关系。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区别联系:(1)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之间既存在紧密的联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均是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和植被内在演替的结果,对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的流动有重要影响。但景观异质性强调的是景观的变异程度。景观多样性描述的是景观结构、功能、格局的多样性和复杂程度,表征的是不同景观间的差异,多于不同景观间的比较。(2)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异质性创造了边界和边缘,可以增加边缘种,但却相对减少了内部种,而且还直接影响动物的迁移、植物种子的传播等过程,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景观异质性愈高,越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因此维持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7、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的目的是什么?常见的景观空间格局类型有哪些?答: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的目的,是为了从似乎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体中,发现景观潜在的规律性,确定形成和控制景观空间格局的因子和机制,以比较不同景观空间格局的生态学意义。景观空间格局类型:散斑格局、网状格局、交叉格局、棋盘状格局8、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联有哪些类型?答:空间关联类型正相关联:景观中有两种景观要素A和B,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有A则有B,有B则有A。或者,两者都不出现。负相关联:景观中有两种景观要素A和B,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有A则没有B,反之,有B则没有A。随机关联:景观中有两种景观要素A和B,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第四章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1.导致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有哪些?(影响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分别通过什么途径影响或控制景观的形成和发育?答:景观形成与变化的驱动因子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地貌:(1)地貌影响着一种立地所接收的太阳辐射、水分、营养、污染物和其它物质的数量,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2)地貌条件影响到物质的流动和生物的移动。(3)地貌条件可以影响到各种干扰(火灾、风等)的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气候:(1)气候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机体所需要的维持生命的能量和水分主要来自气候。(2)气候影响土壤过程:土壤除供给植物水分外,还是养分贮存和供给者,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循环过程均受到气候的控制。(3)气候同样也影响到岩石的风化过程,进而影响到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土壤:(1)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能为植物、微生物、动物生长提供营养水分和栖息场所,不同的土壤生长不同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景观。(2)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能对外来的各种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和改造,因此,土壤是一个自然的净化系统。植被:(1)景观随着组成景观的植被类型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且随着植被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如季相变化、年际变化和植被演替等,景观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2)植被是一种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仅是其它动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而且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3)植被与气候、地形和土壤互相起作用。一方面,有怎么样的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就有怎么样的植被类型;另一方面,植被对气候和土壤甚至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也都有影响。3.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影响景观结构的?答:1、人口因素人口增长意味对粮食的需求增大,导致耕地等农业景观的增加,使林业其他资源流失。另一方面,人们要根据自已的意愿引种,培育新的物种,一旦新物种培育成功,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就会大面积的种植。将导致景观异质性的下降。人口增加导致了生产的密集化。人口增加可以对区域甚至全球产生影响。2、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提高了土地生产力,阻止了人口增加导致农业用地的扩张。科学技术带来了运输革命,提高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扩大物流,加速城市人口密集化。新的运输技术缩短了土地空间的距离。3、政策体制及决策因子包括国际水平、国家水平和当地水平的政策。如围湖造田、开垦湿地,4、文化因素公众的意见:1990年,涉及6个大洲、42个国家人口的民意测验表明人们价值趋向于“后物质主义”,即在政治和经济的安全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生活质量。思想体系:屈服崇拜—征服掠夺—和谐发展。法律:各种法规保护土地资源,也限制了获取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可能是最有力的直接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知识此外,文化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影响,文化对消费和需求的影响。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等。3.什么是干扰?干扰有哪些类型?什么是干扰状况?可用哪些参数描述干扰状况?答:干扰是指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源有效性和物理环境(气、水)的状况。干扰的类型:(1)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自然干扰人为干扰(2)根据干扰的传播特征分:局部干扰跨边界干扰。(3)依据干扰的功能分:内部干扰外部干扰(4)依据干扰的形成机制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描述干扰的状况的参数:(1)干扰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分布格局:空间上:干扰斑块的大小、形状、分散程度等(干扰规模)。时间上:干扰重现的间隔期、干扰轮回期等(干扰频率)。(2)干扰的类型:干扰类型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3)干扰强度和干扰烈度来表示干扰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干扰强度:从干扰因素本身来看,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面积上,该事件的物理力。干扰烈度:是从干扰对生物有机体、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来表示干的作用力。(4)干扰的协同作用:不同干扰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5.中等干扰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干扰对景观异质性的影响)答:①在没有干扰存在的情况下,景观水平趋向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则可能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也可能减少景观异质性,最终导致景观异质性下降;适度的干扰常可带来更多的斑块或廊道,从而增加景观的异质性。②一个群落经历的干扰是某种中等干扰水平时,可使物种能对生境充分利用并引起生态位分化,物种的丰富度(物种数量)最大。6.请阐述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为什么说干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过程?答:1、干扰对景观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①中等干扰假说②干扰频率与物种丰富度关系的假说2、干扰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①当干扰的规模较小时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②当干扰的强度和规模足够大时,可以导致景观均质化而不是破碎化。7.景观变化梯度上景观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有哪些变化?(干扰与景观的变化)答:1、斑块组成与结构的变化(1)斑块起源(类型)的变化(2)斑块大小的变化(3)斑块形状的变化(4)斑块密度的变化2、廊道的变化(1)线状廊道随人类影响的增大,线状廊道数量上升。在自然景观中,线状廊道少,而在城市景观中存在着大量的线状廊道,如街道、行道树等。(2)带状廊道带状廊道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3)河流廊道在自然景观中较为常见,但在城市景观中河流出现的频率很低。(4)网络网络的数量随着人类影响增大而增加,城市中存在着四通八达的交通、商业、居住等网络。(5)住宅区住宅区的数量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有着不同的趋势,在发达国家,以城郊景观中最多,而城市景观中则以商业建筑为主;在发展中地区,人口一般聚集在城市中。(6)基质连接度基质的连接度和广阔度也有所变化。(7)物种多样性的格局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8.景观变化有哪些规律?反映景观变化规律的基本参数有哪些?答:1、景观变化的12种曲线模式在不考虑时间尺度的情况下,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形状,可由下列3个参数来表征:(1)变化的总体趋势:水平,上升,下降;(2)波动的韵律:有规则波动,没有规则的波动;(3)相对波动的幅度:大幅度,小幅度。9.什么是稳定性?什么是亚稳定性?景观亚稳定性有何意义?答:景观稳定性应是景观特征的某些参数围绕着一恒定值的上下波动,表现为景观周期性变化的。亚稳定性系统受到一定干扰后,发生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立即可达到另一种新的可预测的平衡状态,即以新的平衡状态代替原有的平衡状态(可预测的)。我们把这种非稳定性称为亚稳定性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稳定性类型10.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景观变化的驱动力有哪些?答: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①边缘式是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单向地呈平行带状蔓延。景观变化从一个边缘开始。②廊道式是指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类型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③单核心式是指从景观中一点或一个核心处蔓延。④多核心式是指从景观中的几个点蔓延,如居民点或外来物种的侵入。⑤散布式是指新的斑块广泛散布。⑥随机式是新的斑块呈随机分布状态,生境丧失的速度低于多核心式和散布式。11.什么是景观破碎化?景观破碎化有哪些空间过程?这些空间过程与景观变化空间模式有何关系?描术景观破碎化有哪些指标?答: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导致景观由简单趋向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嵌镶体的过程。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
a.穿孔b.分割c.破碎化d.缩小(收缩)e.消失(磨蚀)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与景观变化空间模式的关系穿孔过程多出现在散布模式中,亦出现在单核心和多核心模式中;分割过程和破碎化过程多出现在廊道模式;所有模式都有缩小过程,且在最后阶段才出现消失过程。描述景观破碎化程度的指标:(1)斑块密度指数:景观中单位面积范围内斑块数,数值越高,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n精品文档(2)边缘密度:景观中单位面积区域内景观要素边界的长度。一般景观中斑块平均大小越小,各斑块的总周长也越长。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