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2.71 KB
- 1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14年5月外国文学May20142014年第3期ForeignLiteratureNo.3,2014西方文论关键词媒介生态学①周敏内容提要:媒介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美兴起的重要理论思潮,它将媒介作为环境进行研究,旨在考察“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本文从技术、文化与符号三个角度探讨了媒介生态学的概念历史和理论目标,辨析了媒介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所给予文化以特性的方式,同时指出,媒介生态学对媒介结构与过程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乃在于一个人文主义的目标,即保持文化象征意义的平衡。关键词:媒介生态学媒介技术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29(2014)03-0105-10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媒介,还有媒介和人略说类之间的互动所给予文化以特性的方式,或如今,铺天盖地的媒介汇聚成的信息①国际媒介生态学会奠基人之一林文刚(Casey洪流正在重组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Lum)教授通读了本文并给出重要建议,特此致谢。②关于“mediaecology”的译法,国内早些时候多据活,我们的各种感觉几乎被无限地延伸。字面将其译为“媒介生态学”,后来多按何道宽教授的解媒介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比历史上以往任释译为“媒介环境学”,旨在表明mediaecology是把媒介当作环境来研究。本文以为,何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何时候都更甚,它确乎就是我们的日常生但“媒介生态学”可能仍是更加贴切的译法。抛开“媒介活!“媒介生态学”②(MediaEcology)就是环境学”译法中对“生态”一词所包含的整体性、动态性及互动性等维度的遮蔽,从它的英文定义来看,“mediae-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首先在北美兴起的理论cologyisthestudyofmediaasenvironments”,思潮,它将媒介作为环境进行研究,旨在考(Postman,1970:161)“媒介环境学”之译也有语意重复之嫌,因为按照中文的解释就成为“媒介环境学就是把媒察“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之间的互动共生介作为环境进行研究”,毕竟一个概念的界定是要依赖另关系”。(林文刚:1)按照尼尔·波兹曼一个概念来完成的,或许只有上帝才能说“IamIam”。因此,本文采用“媒介生态学”译法。此外,中国传播学界(NeilPostman,1931—2003)的说法,在1996年首次提出“媒介生态学”之说,本文主要以北美把“媒介”放在“生态”的前面是为了说明我媒介生态学为中心进行讨论。·105·\n2014年外国文学第3期者说帮助文化保持象征意义的平衡。如果刚:3),波兹曼把自己在媒介生态学会成立把生态一词的古代和现代含义结合起来,大会上的主题报告旗帜鲜明地命名为“媒它说明了我们需要保持整个地球大家庭的介生态学的人文关怀”,他明确指出,我们井然有序。(Postman,2000:10)对媒介的思考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生态学不仅成为第一,媒介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动理性思维传播学界与经验主义和批判学派比肩而立的应用和发展;第二,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有的重要学派,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媒介在当助于民主的进程;第三,媒介在多大程度上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核心作用,媒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信息;第四,媒介何以“生态”也成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重介在多大程度上提升或削弱了我们的道德大命题。感和向善的能力。(Postman,2000:14)综其四点,无不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量媒综述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洞见、情感以及价值观。北美是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发源地,但媒介生态学所谓之媒介对象并非仅指早在波兹曼把媒介生态学学科化之前,其以书籍、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介,或是以电基本思想已经开始萌芽发展。这个学派的话、电视、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而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相对论原理,是一个大媒介的概念,凡是能够负载信息甚至19世纪的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①媒介生态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都是媒介,口语、货币、法律、数字,甚至高楼大厦都可被视为媒介。这些媒介大大的阵地,一是加拿大的多伦多,以伊尼斯延伸了人类的感觉能力和范围:文字与印(Haroldlnnis,1894—1952)和麦克卢汉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MarshallMcluhan,1911—1980)为主要代觉器官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表人物,尤其是麦克卢汉,被誉为媒介“先官的延伸,等等。媒介生态学非常注重对知”;另一个是美国的纽约,以芒福德媒介自身的研究,麦克卢汉曾批评以往的(LewisMumford,1895—1990)和波兹曼为传播研究只关注内容而忽视媒介,媒介的代表。“媒介生态学”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当代著名教育家、媒介理论家波兹曼在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和转移看门狗的注意1968年提出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力,这是因为任何媒介都有力量将其假设波兹曼开始在纽约大学创办“媒介生态学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人的身上。因此麦克卢研究”(MediaEcologyProgram)的博士和汉倡议一种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反对媒硕士学位课程。1998年,“媒介生态学会”介—内容的两相对立,并提出了他那著名在纽约成立。媒介生态学研究主要探讨媒介环境的结构、内容及其对人的影响,目的①海克尔是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生态”一词的在于建立媒介环境和人之间的整体的“生德国动物学家,他用“生态”表示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特别强调这种互动如何产生一种平衡和健康态”(和谐)关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特的环境。格迪斯是芒福德的老师,20世纪初著名的城市别强调“人在媒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研究专家,最早研究了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以及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生物学类推的方法考察城市有机体的关怀如何研究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林文发展和衰退,提出了人类生态的理念。·106·\n周敏媒介生态学的论断“媒介即信息”。(155—62)本文将研究。从媒介与技术、媒介与文化、以及媒介与符伊尼斯是多伦多媒介学派的开创者,号三个方面来考察媒介生态学的概念历史也是北美20世纪传播和媒介研究领域最富和理论目标。有原创性、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伊尼斯从政治经济学领域进入传播研究,早期曾媒介生态学关注加拿大铁路史、大宗商品的贸易等。20世纪40年代,伊尼斯开始关注木材这一作为人类心灵和外界事物交互作用的大宗物品,在对造纸工业的研究中,伊尼斯场所,媒介为观念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养和看到自己家乡的森林被转变成为纽约地铁资源,这一切乃是在技术的推动下实现的。上的瞬间阅读,他意识到与经济力量相比,正如伊尼斯所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对传播方式的改变对文化的变迁、特别是公知识的扩散发挥着某一方面的重要作众思想观念的改变有着更加根本的影响。用……只有深入考察媒介的技术特性,方此后,伊尼斯转向了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能对媒介的文化功能作出准确的评估。”的研究。在《帝国与传播》(1950)与《传播(Innis:33)研究媒介倘若忽视了其背后的的偏向》(1951)中,伊尼斯明确指出,媒介技术因素,就难以抓住媒介的复杂内涵。的改变导致了社会变革,技术形式的变化因为技术并非外在于我们的中立存在,并也改变着人类的意识结构。受他的经济史非仅是我们和世界之间的中介,而是构成研究模式的影响,伊尼斯把传播的研究也了我们的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使放置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通过考察古埃用的技术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庄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及英、法的兴衰史,子,这是“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在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行动者—社会制度”的发展就是“媒介是人的延伸”。技术与人之间绝模式。伊尼斯发现,文化的变迁来自技术非简单的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我们不仅的变迁,因为技术通过改变物质条件,通过创造技术,也被技术所构造,因为技术以人改变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方法、模式和习惯们无法预测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我们行为的而产生制度后果。在为《传播的偏向》所写方式。每一种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重组了的序言中,麦克卢汉指出,伊尼斯把历史环人类的感性空间和结构,从而改变了主体境当作试验场去检验技术在塑造文化中的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用,“他把注意力指向技术的偏向和扭曲20世纪以来,技术的影响愈发广泛和深刻,力,借以显示如何去理解文化”。(Innis:4)作为“一种革命动因”的技术已经渗透到社通过这些研究,伊尼斯发现传播媒介具有会的一切制度之中,唯有改变社会解构自偏向性,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说,将媒身才能适应技术的新形式。然而,在媒介介根据技术特征区分为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生态学诞生之前,传统的传播研究鲜有对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在伊媒介自身的技术特性而开展的研究。媒介尼斯看来,媒介是人类思维的延伸,传播是生态学从创立之初就十分关注技术在传播社会关系的反映,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媒活动的压倒性作用,麦克卢汉、波兹曼、伊介和传播偏向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尼斯、芒福德等都曾对技术主题进行过文化特征,媒介的形态对社会形态、心理和·107·\n2014年外国文学第3期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长段。这个时期的芒福德对机器表现出一种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Innis:63)乐观的态度,也因此人们把他与“技术决定麦克卢汉本是文学教授,剑桥大学的论”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芒福德的技术观博士,他借用了伊尼斯的“偏向性”来发展点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在《技艺与文明》自己的媒介理论,只不过他的重点不在传中,芒福德认为到了新技术阶段,新的技术播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上,而主要集中可以造福于人类,特别是电能。但第二次在传播媒介通过“通感”①(synesthesia)对世界大战的爆发粉碎了他的乐观态度。在人的感觉的影响之上,这与他在剑桥所受其随后的著作《机器之谜(Ⅰ):技艺与人类的“新批评”的浸染不无关系。正是“新批发展》(TheMythoftheMachine(Ⅰ):评”所主张的“形式即内容”的观念直接启TechnicsandHumanDevelopment,1967)迪了他对媒介与信息关系的理解:媒介即中,芒福德明确指出技术是有机现象的一信息。在《理解媒介》中,他指出媒介是人部分,(5)并且,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对立也的延伸,每一个延伸都会使人的感官均衡并非自然而是人为制造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个新的环境。与伊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技术从来就不曾尼斯对技术民主前景的悲观相比,麦克卢脱离整体的文化构架,人总是在整个的文汉相信技术将带来非集中化的民主社会与化体系中活动。古希腊词语“tekhne”的特万物和谐的文明理想。除了伊尼斯以外,点就是不把工业生产和“高雅”艺术或象征麦克卢汉还从刘易斯·芒福德的技术与社性艺术区别开来;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会理论中受到很大的启发。间里,人类文化里的这些不同侧面都是不刘易斯·芒福德1895年生在纽约,亲可分割的……在最初的阶段,技术总体上眼目睹、经历了建筑、运输和传播形式的发是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作为中心,也展如何改变了这个城市的面貌和文化结不是以权力为中心。正如在其他的生态复构。芒福德于1934年发表的《技艺与文明》合体里一样,不同的人的兴趣和目的、不同(TechnicsandCivilization)被誉为媒介生的有机体需求,使人类文化的任何构成部态学的奠基之作。在《技艺与文明》中,芒分都不可能单兵突进地片面发展。(Mum-福德提出文明的不同阶段实际上是机器产ford:9)生的结果,其中技术的形态是产生结果的可见,芒福德并不主张技术决定论,而原因。芒福德把人类历史视为“一整套技是倡导一种技术与文化的和谐生态。技术术复合体”,并按照技术的发展阶段将人类与审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势不两历史划分为“前技术阶段”(约公元1000年立,他所描述的正是“有机力量、审美力量到1750年)、“旧技术阶段”(1750年之后)和技术力量之间的平衡”。(林文刚:61)媒和“新技术阶段”(20世纪至今),这三个阶介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技段的划分标准是他们特有的能量、原材料术绝不仅仅是媒介发展的催化剂,那样,我和生产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环境们就会陷入技术决定论的圈套,事实上,在和人类生态,其中,“前技术阶段”为水木复合体阶段,“旧技术阶段”为煤铁复合体阶①所谓“通感”指感官之间的自由互动,“大脑把一种感知转换成另一种感知的正常机制就是通感的机制”。段,“新技术阶段”为电力与合金复合体阶(莫理逊,见林文刚:133)·108·\n周敏媒介生态学媒介生态学的芒福德、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生态学,但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他的职业传统中,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对技术之余媒生涯始于小学教师),是献身语言、文学和介本质的认识变化过程,即从乐观到悲观印刷文化素养的教育家。他认为“印刷文和批判的过程。对于技术与媒介的关系,化是现代教育制度的试金石,而且是文明波兹曼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技术之于媒世界和现代世界许多最光辉成就的试金介,就像头脑之于思维。”(Atechnologyis石”。(金卡雷利,见林文刚:188)波兹曼早toamediumwhatthebrainistothe期的教育学著作《作为颠覆活动的教学》mind)就像思维一样,媒介乃是技术的应(Teach~ingasaSubversiveActivity,用,而如何应用,则是媒介生态学深深关切1969)、《软性的革命》(TheSoft的话题。Revolution:AStudentHandbookForTurningSchoolsAround,1971)和《教材:媒介与文化抱怨解读》(TheSchoolBook:ForPeopleWhoWanttoKnowWhatAllthe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全面入侵和渗透的HolleringisAbout,1973)表面上看与媒介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的媒介化,我们几生态学无甚关系,但在这些著作中,波兹曼乎很难想象今天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与媒介清晰地提出了面对电子革命的挑战时,读无关。其实,从口传文化开始,特别是从历写文化所遭遇的挑战:“即使没有米歇尔·史进入印刷时代开始,文化与文化的传播麦克卢汉这个人,电器插头还是存在的。就再也不是孤立于媒介而能够实现的了,你未必是媒介决定论者、传道的使徒或者特别是在电子传媒无所不在的今天,媒介诸如此类的人,但你能够指出一个明显的的文化化更直接导致了文化对媒介的直接事实:印刷品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重要性依赖。虽然对于电子媒介的全部后果我们远不如过去了。”(Postmanand还不能完全清楚,但毋庸置疑的是,自15世Weingartner,1973:83)因此,他要捍卫印纪古登堡发明印刷机以来,印刷术广泛影刷文化给人类经验所带来的一切有价值的响了欧洲的文化发展,促进了文化的普东西,还要捍卫印刷文化容许我们所做的及。①印刷技术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包括一切。(金卡雷利,见林文刚:161—66)诸如学校教育的普及、民族主义的出现、宗从《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Teaching教改革的兴起、现代科学的发展、个人主义asaConservingActivity,1979)开始,波兹哲学的诞生、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壮大,曼接连发表了媒介生态学发展过程中的重以及童年观念的形成,等等。这些变化首要著作《童年的消逝》(TheDisappearance先发生在欧洲,随后在北美得到充分发展。ofChildhood,1982)、《娱乐至死:娱乐时代(阿什克罗夫特,见林文刚:281—96)然而,电子媒介的迅猛发展正在威胁①虽然在欧洲印刷机发明前六百多年中国就有了着印刷文化所带来的这些变革,对此,媒介活字印刷,但却并没有像古登堡的印刷机在欧洲一样得到推广进而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这生态学家表现出了深刻的关切和忧虑。尼是因为汉字的数量太过庞大,另外的原因可能也包括儒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家思想的影响使人缺乏商业动机,以及来自雕版印刷术的竞争等。林文刚先生则曾告诉笔者,汉语的复杂性以捍卫印刷文化的成就。波兹曼创立了媒介及政治力量在知识传播中的影响等都是可能的因素。·109·\n2014年外国文学第3期的公共话语》(AmusingOurselvesto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地改变了Death:PublicDiscourseintheAgeof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ShowBusiness,1985)、以及《技术垄断:文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随化向技术投降》(Technopoly:TheSurren着印刷术影响的减退,政治、宗教、教育和~derofCulturetoTechnology,1992)等。任何其他构成公共实物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在这一系列著作中,波兹曼旗帜显明地表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达了对电子媒介大规模扩张所造成的印刷重新定义。(1985:9)文化以及印刷文化所带给人们的所有美好其后果就是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愿景的忧虑。在《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式表现出来,娱乐成为了“电视上所有话语中,波兹曼提出了教育的“恒温器观点”,认的超意识形态”,(1985:77)不论是政治、教为教育在它所服务的社会和文化中要保持育还是宗教的严肃问题都可以在电视上以平衡,要成为拯救并维持在主导潮流影响“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波兹曼对此极感之下失去的东西。他警示人们说,“一种文痛心,“不是一切都可以用电视表达(着重明、文化里的媒介偏向失去平衡时,平衡不号为原文所有)的,或者更准确地说,电视可挽回地被扰乱之后,文明毁灭的种子就把某种实物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原来的要发芽了。”(金卡雷利,见林文刚:170)在本质可能丢失,也可能被保留下来。”《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指出现有的童年(1985:77)如果说《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阶段并非一个生理范畴(biologicalcatego-死》是印刷时代的衰败和电子媒介的入侵ry),而是社会的构建物(socialartifact),的现象描述的话,《技术垄断》则是对这些确切地说,童年阶段是读写能力的产物现象所产生的本质原因的思考。在《技术(outgrowthofliteracy),是由印刷文化实垄断》中,波兹曼通过分析人类文明的演进现的,因为“在十六、十七世纪,童年的定义历程提出我们所经历的三个文化阶段:第是通过进学校上学来实现的。”(1985:203)一个阶段是制造工具的文化阶段,在这个而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造成了童年阶段的阶段,工具是服务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童年的现代观念和的,它们不会侵害它们即将进入的文化的经验。波兹曼非常忧虑当代电子媒介文化尊严和完整;第二个阶段是技术统治(tech-对童年的影响,因为童年作为必不可少的nocracy)的文化阶段,机械钟表、活字印刷阶段继承了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即每一和望远镜的发明是造成技术统治的主要原代人都要成长起来进入成人的世界去发扬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变革动因是望远镜,因文明的遗产和印刷文化的文明成果。“我为他摧毁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在们的文化会忘记它需要儿童的存在,这是这个阶段“工具没有整合进文化……它们不可想象的。但是,它已经快要忘记儿童企图变成文化”;(1992:28)第三个阶段是需要童年了。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技术垄断(technopoly)阶段,是我们正在经成一个崇高的使命。”(1985:301)历的阶段。技术垄断是技术统治失控的产电子媒介的发展不仅导致了童年的消物,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48)这是失,其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公共领域的内容一个生命的世界,它把“宏大的还原主义作呈现:为自己的目的,在这个还原的过程中,人的·110·\n周敏媒介生态学生命必然要到机器和技术里寻找意义”,其短缺的资源,实际上它是极端丰富而免费结果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屈从于的商品。”(Carey:63—64)但是,凯利也认技术的王权”。(52)识到,传播的日益技术化使得它成为能够与波兹曼的批判情绪并不一样,詹姆拥有最新技术的阶层获得私利的资源,而斯·凯利(JamesW.Carey)的媒介研究因不是共享的公共领域,这就背离了意义的其寻求文化平衡的主旨而成为媒介生态学公共性质。而且,全球化加剧了媒体不平中另外一支重要的力量。凯利坚持主张传衡的问题,摧毁了长远的历史观,因为全球播学界应该把传播当作文化来研究。长期运作的公司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营,这种潮以来,在以经验研究为取向的美国传播学流把民族文化撕裂为地方文化和跨国实体。界,“意义”并非传播研究的主导性问题,是毋庸置疑,媒介是文化发展的环境。凯利把传播的“意义”问题放到了传播研究媒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媒的核心地位,甚至是本体的地位。他认为,介就是我们的生活世界,影响着我们个人传播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输,这是凯利对和集体的生活方式。它或许“未必改变我美国经验学派的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研究们文化中的一切,但它们必定改变有关我取向的片面性和机械性方法的批判。通过们文化的一切”。(金卡雷利,见林文刚:分析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凯利概193)媒介生态学警示我们必须理解媒介传括指出了美国传播学发展的两大主导倾播中的偏向,并找到与之抗衡并达到文化向,这就是传播研究的“传递观”(atrans-平衡的方法。missionviewofcommunication)和“仪式观”(aritualviewofcommunication)。凯媒介与符号利主张传播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行为,也是指共享信仰的表征,因而传播的仪式功能媒介生态学的创始人波兹曼喜欢对学具有核心地位。他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媒生说媒介生态学学位点的使命之一是探索介,认为,传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建构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研究传播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凯利:7)凯值。它试图说明我们对媒介的预设,试图利在对伊尼斯的研究中认识到媒介的偏向发现各种媒介迫使我们扮演的角色,并解所造成的伤害。印刷术和电子媒介的发展释媒介如何给我们所见所为的东西提供结造成了空间的偏向,使得少数群体能够公构。”(Postman,1976:114)媒介能够成为信开操作媒介,就会产生知识垄断。但凯利息并影响我们的认识和判断是因为媒介在坚决反对把传播简化为意识形态的传输,技术的推动、文化的包装之下以表征符号相反他把媒介问题放在美国民主仪式的大的形式对我们的感知经验和情感结构发生背景下来进行研究。凯利明确将传播重新影响。符号与媒介的关系是媒介生态学的定位成文化,这与传播的经济学定位截然重要研究对象,林文刚就把媒介划分为“作不同,在凯利看来,“经济和传播构成矛盾为感知环境的媒介”和“作为符号环境的媒的框架……经济是分配稀缺资源的实践。介”。(林文刚:27—28)我们对媒介环境的信息传播是生产意义的过程,是绝对不会感知是通过媒介符号而实现的,因此,符号·111·\n2014年外国文学第3期之于媒介可谓其根本所在,没有符号,就没对现实的认识的看法,他被视为媒介环境有媒介,因为不借助于符号,媒介不可能成学的先驱。但我们不能将沃尔夫误认为是为信息,也不可能成为我们感觉的延伸,从“语言决定论者”———尽管很多人对他有此而改变我们的经验和情感结构。媒介生态误解,倘若他真是“语言决定论”者,沃尔夫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就是传播不是中性就不能成为媒介生态学的理论来源之一,的和价值中立的,媒介的符号形式塑造着因为媒介生态学在其理论预设里是相信了信息的编码和传输,因此每一种媒介都会一个“生态的”理想媒介环境的可能性的。在不论思想情感、时间空间、及认识论上等正如沃尔夫所言,产生偏向。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媒语言的极端重要性未必就是说,在传统所介符号的复杂性。谓“心灵”的背后,就没有其它的东西。我相较技术与文化一维,媒介生态学对的研究说明,语言虽然有帝王一样的重要于符号之于媒介似乎并没有直接的研究成作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语言是浅表的刺果。在目前关于媒介生态学最为全面的介绣,底下是深层的意识过程;在这个基础绍和总结一书《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上,表层的交流、信号和象征等等才可能发维视野》中,有两章分别论到萨丕尔生。(239)(EdwardSapir,1884—1939)和沃尔夫语言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并非中性的(BenjaminLeeWhorf,1897—1941)的语容器或传送带,但是,人们不仅生活在语言言相对论及朗格(SusanneKatherineLan-建构的现实之中,思想和文化的象征环境ger,1895—1982)的心灵哲学对媒介生态学也构成了人们的客观世界,这些因素会再的理论贡献。沃尔夫指出,语言以及一切反过来改变语言。沃尔夫虽然没有直接论表征经验的符号系统都影响着我们对现实及媒介符号(在他的有生之年,广播都还相的构建:当新鲜)对现实的重组和塑造是否与语言每一种语言背景中的语言系统(语法)的机制一样,但他的语言观为媒介生态学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再生工具,而且它本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媒介符号,如同语还塑造我们的思想,规划和引导个人的心言一样,可以塑造我们的现实,而我们也并理活动,对头脑中的印象进行分析,对头脑非没有抵抗这种塑造的可能性。中储存的信息进行综合。思想的形成不是苏珊·朗格最早意识到了沃尔夫著作一个独立的、像过去了解的那种严格的理背后的宏观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沃尔夫的性过程,而是特定语法的一部分;思想的形语言观及其深层意识过程的启迪下,朗格成过程在不同的语言里或多或少有所不着手研究符号表征的本质、以及符号表征同。我们用本族语所划定的路子切分自在各种变化形式里、在人的思想和回应的然。……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意构建过程中起何作用的问题,这些研究的味着没有人能够对自然进行绝对没有偏颇成果集中体现在她的《哲学新解》(Philoso的描述,人人都受到一些阐释方式的限制,~phyinaNewKey,1942)及其续篇《情感即使他自认为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说的与形式》(FeelingandForm,1953)中。沃东西。(沃尔夫,见林文刚:212—14)尔夫虽然提出了在浅表的语言刺绣之下还正是由于沃尔夫所持的语言决定我们有深层的意识过程,但他并没有给出更加·112·\n周敏媒介生态学深入的论证。在他的基础之上,朗格提出ofGeneralSemantics)的编辑,这个杂志也了无论是语言还是仪式或者舞蹈等形式都是早期媒介生态学者的重要发表阵地。现不是人类心灵的区别性特征,真正把人类在媒介生态学界最为重要的学者兰斯·斯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表征性符号缀特(LanceStrate)教授也在致力于发掘(symbol),这些符号抽象经验、表征经验,柯日布斯基对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贡献。柯能够唤起头脑中的观念从而把经验转化为日布斯基认为人类是“时间联系者”(time-表征性符号。动物只是使用一般性符号binders),使得我们能够把时间联系在一起(sign),一般性符号是功能性的,用来表示的就是符号。符号化的能力依赖于抽象化某种状况的存在,动物只有使用一般性符的能力。在抽象化的过程中我们对现实的号的能力,而没有使用表征性符号的能力。细节进行选择、筛除和组织,这样我们对世比如,黑猩猩高叫的信号在黑猩猩就是向界的经验就是模式化和连贯的。比如我们同伴提醒入侵者的来临,而人类听到黑猩对事物的命名就是一种高级的抽象活动,猩的高叫则还可以联想到人类的祖先、以通过对事件或事物的命名,我们创造出一及野生动物所面临的恶化了的自然环境等个生动的、甚至是永恒的世界的图景。然等,这叫声对于黑猩猩而言就是一般性符而,我们用来勾勒时间的语言,比如“杯号,而对于人类就是表征性符号,人类可以子”、“爱情”等,常常是远离世界自身的。用表征性符号对一般性符号做出回应。朗因此,我们绝不能把他们视为理所当然之格认为“语言起源时并不是使用信号的产物,就像柯日布斯基所说,“无论我们所谓物,语言是人类心灵把经验转换为表征符何物,事实并非如此。”(转引自Postman,号的体现。”(尼斯特罗姆,见林文刚,226)1992:141)由此可见,普通语义学所研究的在朗格看来,语言并非人类构建现实的唯语词世界与非语词世界之间的关系对媒介一途径,符号转化的不同系统对人类经验生态学的理论启迪是毋庸置疑的。的不同方面进行编码。符号意义总是指向某事物、事件或状况的存在,因此,符号是结语“可以感知到的表示另一事物、事件、过程在我们试图为媒介生态学绘制的理论或状况的人造物或行为”。(鲍威尔斯,见谱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媒介生态学仍然林文刚:246)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以及和朗格的符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框架,因此也没号学理论让我们看到了语言和符号的复杂有系统的方法论。林文刚在《媒介生态学:性,而语言和符号正是媒介发生作用的关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中试图把媒介生态键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二者的理学所研究的媒介环境分为符号环境、感知论被视为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环境和社会环境,他的这种分法也被不少除此以外,由阿尔弗莱德·柯日布斯国内学者所借鉴引用,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基(AlfredKorzybski)所创办的普通语义对环境之符号、感知和社会维度的有效分学(generalsemantics)也是媒介生态学的析,而且符号、感知和社会本身也并不能成重要理论资源,波兹曼生前一直担任《等为同级的逻辑项目。不过,波兹曼在一篇等:普通语义学杂志》(ETC:TheJournal他自己最为看重的文章《作为道德神学的·113·\n2014年外国文学第3期社会科学》中曾经指出,社会科学家与小说7.—.AmusingOurselvestoDeath:PublicDiscoursein家一样都是讲故事的人,只有在没有故事theAgeofShowBusiness.NewYork:Viking,1985.8.—.ConscientiousObjections.NewYork:Vintage,1988.可讲的时候人们才会拘泥于方法。而且,9.—.NewYorkUniversityBulletin:SchoolofEduca-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某一领tion,1976-1977.NewYork:NewYorkU,1976.域的贡献,而是要为人类的理解和尊严做10.—.Technopoly:TheSurrenderofCulturetoTech-出贡献。就像小说家的写作不是为了丰富nology.NewYork:Vintage,1992.小说写作一样,社会学家,包括媒介生态学11.—.TheDisappearanceofChildhood.NewYork:Vintage,1994.家所关切的也不是提升学术自身,而是为12.Postman,N.,andC.Weingartner.TheSchoolBook:了改良社会生活。因而,媒介生态学家工ForPeopleWhoWanttoKnowWhatallthe作主要是出于“教育和道德”的目标。波兹HolleringisAbout.NewYork:Delacorte,1973.曼特别指出,“媒介生态学的目标就是讲述13.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技术后果的故事;讲述媒介环境如何改变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了我们的思考和社会生活组织的方式。”14.詹姆斯·凯利:《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Postman,1992:18)波兹曼可能没有意识到,“讲故事”本身也是一种方法,是本雅明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里罗的小说与当眼中前现代一种重要的经验传达方式,只代美国媒介文化”(11CWW010);教育不过是一种正在消亡的方式,在这一点上,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媒介生态学家们与本雅明是心有灵犀的。(NCET-11-0684)□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上海参考文献:2000831.Carey,J.W.“CommunicationsandEconomics.”JamesCarey:ACriticalReader.Ed.E.S.MunsonandC.A.Warren.Minneapolis:UofMinnesotaP,1997.60-75.2.Innis,H.A.TheBiasofCommunication.Toronto:UofTorontoP,1951.3.McLuhan,Marshall.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ofMan.NewYork:McCraw-Hill,1964.4.Mumford,Lewis.TheMythoftheMachine(1):TechnicsandHumanDevelopment.NewYork:Har-court,1967.5.Postman,N.“TheHumanismofMediaEcology.”ProceedingsoftheMediaEcologyAssociation1.27Apr.2004.〈http://www.media-ecology.org/publi-cations/proceedings/v1/humanism_of_media_ecology.html〉.6.Postman,N.“TheReformedEnglishCurriculum.”Highschool1980:TheShapeoftheFutureinAmeri-canSecondaryEducation.Ed.A.C.Eurich.NewYork:Pitman,1970.160-68.·114·\nSelectedAbstractsXUERanranTheHungerNarrativeaboutSovietUnioninPost-SovietNovels87RetellingtheSovietUnionstories,reconstructingtheimageofSovietUnioninthePost-SovietnovelsofRussiabecomeswritersfavoritesubject.Theworksexpressthewritersindividuatedperceptionandi-maginationconcerninglifeoftheSovietUnion.ThesenovelsmainlytendtofollowthetraditionofRus-sianliterature:caringforlittlemen,caringforindividuals.Theyfocusonthetrivial,thecommonplaceandeverydayanxietiesoftheindividualandsplicethefragmentstoformtheimageoftheSovietUnion.Individualhungerisrevealedunprecedentedly:hunger,homelessness,which,likelongstandingnight-mares,arestillhauntingcommonpeople,challengingindividualexistence.ByreflectingonthetraumaticmemoriesthattheSovietUnionhasleftbehindfortheindividualswiththesehungernarratives,thePost-Sovietwriterstrytoseekshelterforindividualbodyandmind.WANGXiaoluCulturalCriticism96ThispaperfocusesonCulturalCriticismasoneofthekeywordsinliterarytheoryandcriticismbytracingitsorigin,thepurposesaswellasapproachesinpractice.Textisaproductwithinhistoricalphases.Thereforeitisdeterminedbyexteriorfactorssuchastechnology,conception,conventionandwayofcommunicationinvolved.Toacertainextent,theunderlyingconceptionandculturalpoliticsareimpliedinsuchacriticismwhenpresentingthetextualaesthetics.Withtheinterdisciplinaryapproachesculturalcriticismemphasizesthetextmedium,institution,andconceptsratherthantheanalysisoftheconstituentfactorswithinthetextproper.Asaresult,theparadigmofculturalcriticismassociatedwithbothsocio-logicalandculturalperspectiveshasimpacteduponthetraditionaltext-centeredparadigminliterarystud-ies.Forsuchatraveledmodeoftheoreticdiscourse,theauthorholds,however,thattheChineseacade-mia,facingdifferentsituationalissues,shouldprovidethepossibleinsightinthetheoreticalreproductionandquestioningmodebeyondtranslationandintroduction.ZHOUMinMediaEcology105DevelopedinNorthAmericainthe1970s,mediaecologyisastudyofmediaasenvironments,aimingattheexplorationofthesymbioticrelationshipbetweenculture,technologyandmedia.Thispaperanalyzestheconceptualhistoryandtheoreticalobjectiveofmediaecologyfromtheperspectiveoftech-nology,cultureandsymbol.Byanalyzingthewaysinwhichmediaandcommunicationaffecthumanper-ceptionandunderstandingandhowmediaaffectlargestructuralchangesinhumanoutlook,thepaperconcludesthatthesymbolicbalanceofcultureremainsalong-termpurposeofmediaecology.LIUYongqiangSymbolandSacrificialRitual:OnSymbolTheoriesandPrimitivisminDialogaboutPoemsbyHofmannsthal115InthefictitiousDialogaboutPoemsbyHofmannsthal,hedescribesabloodyandforciblesceneofsacrificialritualandtriestoexplainhowthepoeticsymbolisproduced.ItwasregardedbyAdornoasanattempttoglorifytheviolence.ResearchersgenerallybelievethatHofmannsthalssymboltheoriesarebasedonviolenceandimmolation.ThispaperaimstoretortthisinterpretationaswellastoexplorethediscoursesinvariousdisciplinesinhistoricalcontextsandtoreevaluateHofmannsthalssymboltheories.TheauthorconcludesthatHofmannsthalsDialogaboutPoemstookpartinthediscussionaboutprimitivethcultureinanthropology,ethnologyandpsychologyatthebeginningofthe20century.Choosingtheini-tialsceneofsacrificialritualtoexplaintheoriginofsymbols,Hofmannsthalexpressesapoeticviewthatfocusesonbodyexperienceandemotion.·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