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3.86 KB
  • 18页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影响分析-毕业论文

  • 18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影响分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地理科学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4年5月20日 目录摘要1引言21三峡工程和洞庭湖区的基本情况22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的影响42.1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水资源的影响42.2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83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影响83.1三峡工程运行前洞庭湖区水环境分析83.2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水环境的影响103.3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措施14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谢:16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影响分析摘要:洞庭湖区南汇湘、资、沅、澧四水,北吞长江,其水资源总量相当丰富。三峡工程蓄水库运行必然对洞庭湖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采用资料收集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总结了洞庭湖区水资源和水环境在三峡工程运行后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水资源总量有所减少;三峡工程运行主要影响安乡县、华容县、沅江市、澧县等地区的水资源开发;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的水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如下三方面:一是枯水期增泄流量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二是水库拦蓄泥沙对淤积的影响,三是对水质的影响。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进一步协调江湖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洞庭湖水资源、加强洞庭湖水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词:洞庭湖区;三峡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ananalysisoftheimpactsofThreeGorgesProjection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andwaterenvironmentofDongtingLakeAbstract:TheDongtingLakelocatesbetweentheYangzeRiverandSiShuicontainingtheXiang,Zi,YuanandLiRiver.ThreeGorgesProjectreservoiroperationisboundtohaveaprofoundeffectonDongtingLakewaterresourcesandwaterenvironment.Inthispaper,themethodofdatacollectionandanalysissystems,analyzesandsummarizestheDongtingLakeareavariationofwater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ThreeGorgesProjectisrunning.Theresultsshowedthat:theThreeGorgesProjectisrunningadecreaseinthetotalamountofwaterintheDongtingLakearea;ThreeGorgesProjectrunAnxiangmajorimpacton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HuarongCounty,YuanjiangCity,Lixianandotherregions;waterontheDongtingLakearearunaftertheThreeGorgesProjectenvironmentalimpactmainlyi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First,increasethedryseasonflowofventaffectaquaticplantsandanimals,andthesecondistheimpactofreservoirimpoundingsedimentdeposition,andthethirdistheimpactonwaterquality.Tofurther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akesthroughresearchofthisthesis,rational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inDongtingLake,DongtingLakewatertostrengthenenvironmentalprotectiontoprovideaframeofreference.Keywords:TreeGorgesProject,DongtingLake,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waterenvironment.16 引言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成,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洞庭湖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蓄洪湖泊。早在三峡工程启用前,湖南省政协曾组织多达百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展开三峡工程建成后对洞庭湖的影响研究。李景保等通过对洞庭湖1951-1998年径流泥沙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的全面分析[1],认为连年修建的水利工程及用水量的增加未对四水入湖径流泥沙的演变造成深刻的影响,而由长江中游河段的调弦口堵口,下荆江系统裁弯和葛州坝所引起的3次江湖水沙关系调整导致了洞庭湖径流泥沙的减少;黄群等认为三峡蓄水使洞庭湖水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戴什宝等与郭小虎等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入湖泥沙的影响[2],认为三峡的拦沙作用将对长江中下游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李正最等和李景保等认为在三峡运行初期,三口分流的衰减将加剧洞庭湖区季节性缺水。国内其他学者,在以上已有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户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有效建议。洞庭湖蓄纳“四水”,吞长江,跨湖南、湖北两省,是全国最大的洪道型湖泊和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闻名全国的治水重点跟难点,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之称。其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水环境十分复杂。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3],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洞庭湖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就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影响进行现状对比分析。为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协调江湖关系、制定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水环境保护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三峡工程和洞庭湖区的基本情况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于2003年开始第一期运行发电,2009年完全竣工,实现了初期运行效益。由于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涉及面广,其调度运用引起各方面的矛盾也日渐呈现。据实测原型资料显示[3,4,5],三峡建坝后受三峡放水的冲刷作用,荆江河段下切使得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水位下降,河道流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洞庭湖及汇入支流水位下降,出现了罕见的枯水期。同时湖泊出现面积萎缩与干涸、淤塞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众多水环境问题。16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北、湖南两省,总面积为2625km2,湖区总人口数为1200万人,耕地面积有76.9万km2,农业总产值达215亿元,湖南部分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生产基地。洞庭湖区是指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尾闾控制站以下,高程在50米以下跨湖南、湖北两省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洞庭湖容纳四水和太平、松滋、藕池、凋弦四口以及环湖区的新墙、汨罗江等中小流域产生的径流,经湖泊调蓄后,在城陵矶注入长江,形成复杂的洞庭湖关系。全湖区由四水尾闾地区、荆南四口分流洪道以及西、南、东洞庭湖构成,湖区总面积达18780km2。洞庭湖流域呈东、南、西三面高起,顺势向北倾斜,为敞口的马蹄形式盆地结构,形成以湖泊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水系非常复杂(见图1)。图1洞庭湖主要水系图16 2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的影响2.1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水资源的影响2.1.1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的水情变化根据洞庭湖入出湖主要控制站实测资料统计[4],三峡工程运行后,2003-2008年洞庭湖入湖水量相对多年平均值偏小不多,为18%,但入湖沙量显著减少,减少了82.6%(见表1),其主要是因为荆江三口分沙量大量减少。表1洞庭湖年均出入湖水沙量统计表起止年份入湖水量(108m3)出湖水量(108m3)入湖沙量(104t)出湖沙量(104t)1956-1966308031262288659611967-1972300629821880352471973-1995266626881317933111996-200228102958874422512003-200822672294244515331956-200827652803140333738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1956-2002年)长江干流径流流量无明显趋势变化。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由于上游来水量减少、来沙量锐减,引起三口分流量也减少,且分沙量减少显著,分流量减少无分沙量显著(见表2)[4]。三峡工程运用前,洞庭湖区年均淤积量为1.03亿t,三峡工程蓄水后洞庭湖泥沙淤积明显减少。洞庭湖出口城陵矶七里山站和螺山站年最低水位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后抬升明显(见图2)[4]。其主要原因是江湖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荆江三口分流减少,荆江河段被冲刷,使得城陵矶附近及以下河段发生淤积,从而使得洞庭湖出口水位抬升,在枯水期表现得尤为显著(见图3)。表2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表起止年份年径流量(108m3)分流比(%)年输沙量(104t)分沙比(%)1956-19661331.62919590351967-19721021.42414190281973-1980834.31911090221981-1998698.6169300191999-2002625.3145670162003-2008498.51213531816 图2城陵矶和螺山站历年最低水位变化过图3三峡建库后城陵矶河段冲刷量2.1.2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区域水量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上荆江河床冲刷下切,水位下降,三口入湖门槛抬高,使得三口断流时间延长及入湖水量减少。1956-2010三口水系四站的断流天数数据表[5],三峡水库调度运行后,松滋河站2002年以前断流150天,2003-2010年平均断流为199天,增加了40天,虎渡河站断流时间由125天增加至152天;藕池河西支站由断流241天增加至259天,东支站有138天增加至186天(见表3,表4)。由于洞庭湖北部地区的安乡县、南县、沅江市、澧县、华容县正处于三口河系沿岸,三口分流减少,断流时间延长,则必然对三口河系沿岸县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不利影响。16 表3三峡水库运行前荆江枝城径流及三口分流量年份枝城年径流(108m3)三口分流(108m3)三口断流时间(d)196041771120304197841337143151979411271570419834252785387198744557057601992412351172019943437343785多年平均4098701584表4三峡水库运行后荆江枝城径流及三口分流量年份枝城年径流(108m3)三口分流(108m3)三口断流时间(d)20034140568824200440965246962005445964370520062886182101520074114543828200841855286592009404350378820104286632765多年平均40265157852.2.3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量影响的时段在分别统计了三峡水库运行前后长江代表站与湖口城陵矶站多年逐月平均流量(见表5)的基础上[5],分析得出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时间。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三峡水库从9月15日开始蓄水运行后,沙市、枝城、城陵矶、监利、螺山五站点10-12月平均流量比水库运行前要少,其中城陵矶站减幅最大。三峡水库1-3月补水调度运行期,沙市、枝城、螺山、监利站分别增加339m3/s、599m3/s、301m3/s、183m3/s,但城陵矶却减少流量1352m3/s。无论是三峡补水调度运行期,还是蓄水调度运行期,洞庭湖区的水资源均呈减少状态,也就是说三峡水库蓄水补水运行期(10至次年3月)均不可能增加洞庭湖区枯水期的水资源。这说明,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时间集中在10-12月至次年的1-3月,这与荆江三口四站的分流、断流较小值和低水位出现的时间完全吻合。16 表5三峡水库运行前后荆江代表站点与湖口城陵矶站多年逐月平均流量(流量:m3/s)站名统计时段123456枝城1990-2002460343244845687711783191072003-201050364912562376011174616869监利1990-2002487245625151688411037161762003-201049754663549770141026114598沙市1990-2002409544845050698511071170062003-201050314748567974371075215546螺山1990-200282858710114761580722064295282003-20108419894912006127061979527469城陵矶1990-2002337042336476892611138138292003-201030064030631267241049712323站名统计时段789101112枝城1990-20023101276982226816547961759562003-20102625224644230991305491195869监利1990-200224610219851881115049973263222003-20102144219390201471301592436258沙市1990-200226855241741966015200967562332003-20102304720543210301290392986139螺山1990-2002429013632728936220161444294832003-201035281301162881617349113178028城陵矶1990-20021925514965103437112465132242003-2010123911028190114520416022512.2.4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水量减少的后果三峡工程运行,在水位和水量上均对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4],且影响主要集中在荆南地区。一方面,荆江分流持续减少使得该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逐年减少,尤其是在枯水期时面临着季节性水资源缺水,另一方面,三口河系在枯水期水位降低,总的断流时段延长,导致已有的引提水设施难以正常取水,从而工程性缺水加剧。给三口河系沿岸的澧县、安乡、沅江市、南县、华容等县市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见表6)[5]。这种不利影响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年年发生旱灾,缺水经济损失逐年增加。空间尺度上表现为,湖南的华容、安乡县最为严重。16 表6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北部地区缺水损失统计年份(a)乡镇/个村/个饮水困难人口受旱耕地/hm2减产粮食/104kg减产棉花/104kg缺水牲畜/104头经济损失/104元总人口城镇乡村20033640126322298660681650371029920044249748642305562671789401127620054658654747448418962185452196120065776511617945634167638201576372220075161164954332691362002551476720083633353646228176271753351036020093938561456268517361678361276520102722119315200747361289231132820116378313521114605523564256165573592.2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为减小三峡工程蓄水运行给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应进一步调整三峡蓄泄方案,加大水库补水调度运行期的下泄量,增加荆江三口上游枝城站1-3月流量。另一方面,实施封堵交叉串河,“堵”[5]支并流,“塞”[4]支强干等优化河系的工程举措,从根本上改善河湖水系连通功能,维持枯水期荆江三口河系与洞庭湖水流的连续。最大限度满足洞庭湖北部地区枯水期水资源利用开发要求。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加剧了洞庭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为稳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谋求最佳的水资源开发效益和环境效益,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资源意识;其次,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障能力;再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后,加强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3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影响3.1三峡工程运行前洞庭湖区水环境分析3.1.1排污分析洞庭湖区主要工业排污口日排污量为149.5万m3[6],期中日排污酚、CODcr、BOD5、氰化合物和石油类等污染总量分别为44.3kg、223733kg、84.8kg和8.8kg,并且具有以下特征:排污口相对集中于南、东洞庭湖及其入湖水系。有机废水的排污量为134.6万m3,占日排污水总量的90%,化工类为112m3,占7.6%,其他日排污量为3.6万m316 ,占2.4%。局部地区污染源较集中,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污染源以造纸业为主,东洞庭湖污染物以纺织和化工类为主。3.1.2泥沙淤积分析洞庭湖的来水、来沙由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湘、资、沅、澧四水及环湖水系构成,其水沙总体构成(见表7)[6]。表中数据表明,1951-1998年,进入洞庭湖的悬移质输沙量为17302万t,其中13961万来自长江三口,占80.69%;3341万t来自四水,占19.31%。1988年实测洞庭湖湖泊面积为2620km2,湖盆年平均淤高为3.67cm,47年累计平均淤高1.72m。而长江来沙是造成洞庭湖淤积的主要原因。表7洞庭湖来水、来沙构成统计年份入湖总径流量(亿m3)入湖总沙量(万t)三口四水区间合计三口四水合计1951-1958157717552993631220394376264151959-1966133515362263097190432834218771967-1972102217272312980144164079184951973-198083416982562788110763663153691981-199076015562752592109172381132981991-1998621188836628757345230396481951-1998100116852932979139613341173023.1.3水质分析为有效地揭示洞庭湖水质的受污染程度,选取PH值、CODMn、DO、BOD5、NH4-N、NH2-N、NH3-N、非离子氨、氰、酚、Cu、Cr、Zn、Pb和大肠菌群等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为:洞庭湖水质多在Ⅰ类到Ⅱ之间[6]。PH值、BOD5、DO、非离子氨、NH4-N、NH2-N、NH3-N、氰、酚、As、Cu、Cr、Zn和Pb全年平均检测值均符合,属于Ⅰ类;CODMn属于Ⅱ类,总大肠杆菌属于Ⅲ类,TN和TP属于Ⅳ类。湖泊水质年内变化不大,表现为丰水期(9月)稍好,平水期(5月)次之,枯水期(1月)稍差的特点。由于洞庭湖是吞吐型湖泊,湖泊水质受入湖径流控制,丰水期径流的稀释作用较枯水期稍强。以分级评分法为基础,对化学、物理和生物主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富营养化状况为中度富营养至重度富营养。在10个测评点中,中都富营养占80%,重度站20%。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湖水营养状况有一定差别。但分数差异不大。说明洞庭湖营养级的年内变化无明显差异。3.1.4化学特征分析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7年9-10月对洞庭湖考察的结果和湖南16 省洞庭湖环境监测站1996年20个测点的监测资料[6],分析得出洞庭湖水化学特性时空分布有以下特征:a、由监测结果可知,洞庭湖水中TN、TP质量浓度较高,湖水已受到TN、TP等的污染,全湖平均超标率达80.7%,NH4-N的超标率为17.6%其它营养元素均未超标。b、根据样品检测可知,洞庭湖未受到Cd和Cr的污染,Pb、Cu、Zn和As含量较低,未出现超标现象。c、洞庭湖的悬浮物主要是泥沙,除此外还有浮游动植物等其他有机体,全湖悬浮物平均为76.4mg/L,变化范围在4.5-600.0mg/L之间。d、根据Q.A阿列星分类法,洞庭湖湖水的水型属于重碳酸盐钙组Ⅳ型水。e、洞庭湖水总硬度的分布特点是:上下游高,中间低,湖汊高,开敞湖区低;洞庭湖水PH值为7.00-8.86,全湖平均PH值为7.54,呈弱碱性。3.2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水环境的影响3.2.1洞庭湖水环境容量变化预测湖泊水环境容量是指湖泊水环境在一定功能要求、设计水文条件下和水环境质量目标下,所允许容纳的污染物最大数量,即在环境功能不受破坏的条件下,水体受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受其调度运行的影响,洞庭湖的水文条件和水体自净能力也必然受其影响,因此,洞庭湖水环境容量也随之发生变化。a、枯水期水环境容量影响分析三峡水库运行后,水库下泄沙量减少,坝下河床冲刷,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的沙量和水量将大幅减少,洞庭湖的水量、湖泊面积及平均水深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其水环境容量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根据洞庭湖污染特性分析,枯水期敏感性参数为COD、TN、TP等,选定这三个参数,就三峡水库运行前后采用模型对典型年的枯水期的11月至次年5月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保护规划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为了防止湖泊受到有机物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以维持洞庭湖水体现状水质。COD、TN、TP的水质保护目标为Ⅲ类水质,其标准分别为15.0、0.025和0.3mg/L。选取11月份作为枯水期的典型月份,选取1968、1974、1996和1998年作为典型年,运用模型计算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COD、TN及TP容量(见表8)[7]。16 表8三峡工程运行前后典型年月平均水环境容量统计(t/月)时间COD容量TN容量TP容量运行前运行后前后差值运行前运行后前后差值运行前运行后前后差值1968235599236258-6857263372658-2460526054-21974111093119648-85556990970062-15358255838-121996165598233121-675227322573768-54261026147-451998103258103226327012870358-230158445863-19由表8可知,除1998年外,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枯水期的COD、TN、TP的环境容量均有所提高。b、丰水期水环境容量影响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不仅对枯水期水位流量有影响,还对洞庭湖丰水期水位流量产生一定影响。三峡工程运行后,城陵矶水位不同典型年具有不同程度降低,水位流量的变化势必使洞庭湖水环境容量发生相应的改变。现就典型年最高水位变化时洞庭湖水环境容量的演变进行研究(见表8)[7]。表9三峡工程运行后典型年份最高水位下降值及洞庭湖水环境容量统计年份COD容量TN容量TP容量水位下降值/m水环境容量t月-1减少率%水环境容量t月-1减少率%水环境容量t月-1减少率%199819216454.4687845.50.337320.50.330.66198815604293.2286582.60.327215.20.350.17199515189995.5086114.20.597176.20.590.28由表9可知,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丰水期的COD、TN、TP环境容量有小范围的下降。c、三峡工程运行前后多年平均水环境容量影响分析根据洞庭湖水体污染特性,、水质目标和自净能力,对五个典型年11月至次年五月COD、TN、TP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见表10、表11)[7]。16 表10洞庭湖多年月平均现状环境容量统计t/月-1月份CODTNTP11122903.571836.15986.312169610.567816.75451.4169104.164149.55345.8269414.464214.55351.2356227.266180.7515.14108295.870632.25886.0552429.377980.26498.4表11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多年月平均现状环境容量变化(t/月-1)月份CODTNTP运行后运行前运行后运行前运行后运行前11113939.68963.971595.2240.935966.320.0812169610.50.067816.70.005651.40.00169856.8752.764301.1151.565358.412.63270526.1111.764430.5215.975369.218.00356569.1341.966371.8191.105531.015.934109078.9783.070667.735.075888.92.925547908.623669.378549.6569.336545.847.44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容量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个别月份外,三峡工程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洞庭湖的水环境容量。总的来说,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容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洞庭湖水位的影响方面。运行前后洞庭湖枯水期COD、TN、TP环境容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抬升,而丰水期的COD、TN、TP环境容量有小范围下降。而1-5月有所增加。综合来看,在全年的大部分月份中,三峡工程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洞庭湖水环境容量,对洞庭湖水体状况的改善起了积极促进作用。3.2.2对洞庭湖於沙的影响三峡水库建成后,荆江河道在不同时期,不同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刷,沿程水位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给三口分沙量带来了影响。当水库运行50年后,荆江河段冲刷停止并转入回淤,这时三口分沙才趋于稳定。在这种新的水文条件下,三口分流洪道将产生新的冲淤变化(见表12)[6]。16 表12荆江三口洪道分沙量变化(亿t)时段分沙量松滋太平藕池1981-19940.4560.1700.344建库后100.1530.0170.175建库后200.1550.0630.111建库后300.1730.0720.117建库后400.2000.0810.135建库后500.2440.0990.164建库后600.3120.1260.209建库后700.3610.1460.241建库后800.4000.1260.268建库后900.4150.1680.278建库后1000.4260.1720.285三峡水库运行后,由于三口来沙量的变化,也将给洞庭湖的泥沙冲淤带来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峡工程对减少长江泥沙对对洞庭湖的淤积作用明显;其次是淤积部位的变化。根据东、南、西洞庭湖泥沙淤积高程分布规律,南洞庭湖主要淤积在高程27m左右,东洞庭湖泥沙淤积主要在26m。三峡工程运行50年后,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平均冲深2.49m,湖口平均水位下降1.5m,这样洞庭湖主要泥沙淤积部位也会降低1m左右,即将来洞庭湖泥沙主要淤积高程为东洞庭湖25.0m左右,西、南洞庭湖为26.0m左右。3.2.3对洞庭湖化学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水文预测结果[6],在三峡水库的调蓄作用下,洪水期减少下泄流量4000m3/s,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4000m3/s。据此,可以计算出丰、枯两个时期洞庭湖水量的增减值,从而可以估算出各个时期对洞庭湖的水化学特性的影响。枯水期日加入湖水量为0.9亿m3,改善洞庭湖水质影响系数为0.55,影响洞庭湖水质因素系数为9.75.丰水期日减入湖量为1.03亿m3,改善影响水质数为0.49,影响洞庭湖水质因素为8.89.三峡蓄水运行后,减少了入湖泥沙水量,湖区淤积速度减慢,有利于洞庭湖的调蓄作用。汛期下泄流量减少,对洞庭湖的排渍和防洪具有重大作用。由此可知,三峡运行后不会扩大湖区潜育化、沼泽化,相反将有利于加快脱沼、脱渍过程。但是,枯水期水位的提高,对洞庭湖的水生生物及鸟类的生存将产生不利影响。16 3.3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措施鉴于二峡仁程运行后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为趋利避害,特提出以下建议:a、深挖湖,多蓄水: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湿地水位将提前下降,致使湖泊缩减,使中华鲟、白鳍豚、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小天鹅等数十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只有深挖湖、多蓄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b、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在原有内湖6.7x104m2的基础上,再退田还湖1.3x105m2,扩殖河蚱、河蟹、甲鱼等渔业,充分利用洞庭湖的优势,建设成我国最大的淡水基地,以增加洞庭湖的调蓄能力。c、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进行生产结构调整,以速生林为主,在岳阳市建立纸业基地:以南竹、荨麻为基础;在益阳市建立农产品加工和麻纺基地,并进行产业化经营:以粮食、养殖为基础;在常德建立食品、医药、烟酒基地;以高科技大学园为基础,在长沙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随着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要大力发展环湖生态旅游。结论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洞庭湖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影响表现在:在洞庭湖区的水情演变过程当中,三峡水库的运行对洞庭湖区水情产生了显著影响,蓄水运行期,三口、沙市、枝城、螺山及城陵矶月平均水位降低,月平均流量减少。补水运行期,沙市、枝城、螺山河道流量均有所增加,但洞庭湖流量却减少。从水资源角度上来讲则减少了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的水资源。三峡水库运行以来,荆江三口分流减少,水位降低,断流时间提早而且延长,导致洞庭湖区连年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进而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一定影响。表现为影响区域是华容、安乡、澧县、南县等县市,影响时间集中在10-12月至次年的1-3月,影响后果是因缺水造成洞庭湖北部地区平均每年经济损失为57359x104元。针对三口断流时间提早并延长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加大水库补水调度期的下泄量,增加枝城站1-3月流量。另一方面,实施封堵交叉串河,堵支并流、塞支强干等优化河系的工程措施,从根本上改善江湖关系,最大限度满足洞庭湖北部地区枯水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16 对洞庭湖区的水环境影响表现在:一是枯水期增泄流量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二是水库拦蓄泥沙对洞庭湖淤积的影响;三是对洞庭湖水质的影响。当三峡水库增泄流量时,总体来说,对洞庭湖的水质改善是有利的,可以稀释湖水的污染程度,但对土壤潜育化、农田排渍及湖区动植物的生存有一定不利影响。当三峡水库洪水期减泄流量时,可以显著改善东洞庭湖的防洪形势,但对南洞庭湖的防洪影响较弱,因而南洞庭湖的防洪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西洞庭湖则介于两者之间。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洪水期流量减少,洪水时间延长,枯水期水位下降,时间同样延长,大堤长期浸泡在水中,对大堤的安全应引起重视。随着三峡工程运行,三口河系来水量减少,水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为趋利避害,应深挖湖,多蓄水,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进一步加强水体污染控制和管理,减少堤垸区污染排放,防止湖区水质恶化。参考文献[1]王克林,秦建新,等.洞庭湖年径流泥沙的演变特征及其动因[J].地理学报,2005,60(3):10-11.[2]黄群,孙占东,姜加虎.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水位影响分析[J].湖泊科学,2011,23(3):29-30.[3]毛北平,吴忠明,梅军亚,等.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与洞庭湖汇流关系变化[J].中国水利发电学报,2013,32(5):13-14.[4]张细兵,卢金友,王敏,等.三峡工程运用后洞庭湖水沙情势变化及其影响初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6):25-26.[5]李景保,李玉丹,王克英,等.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J].水利学报,2011,17(1):21-23.[6]陈绍金.浅析三峡工程建成后对洞庭水环境的影响[J].湖南省水利学会,2004,33(5):18-19.[7]卢宏玮,曾光明,张硕辅.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容量的影响[J].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4,22(1):22-23.[8]金革穆.三峡建库后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J].湖南水利水电,2006(1):30-31.[9]贺清云,朱翔.三工程建设背景下的洞庭湖区治水方略探讨[J].地理研究,2003,22(2):27-28.[10]马新忠.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综合治理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8:66-68.[11]LIUXiaoqun,LUANZhenyu,XUChao.VariationoffloodstoragepolderoftheDongtingfour-inletsnetworkafteroperationofThreeGorgesProject.[J]:JournalofHydroelectricEngineering,2011,30(5):40-44.16 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文军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