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7页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资源与河流研究所资料

  • 7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欢迎加入水资源与河流研究所水资源与河流研究所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重要直属研究机构,为适应当前水利学科的发展和解决近年来频发的流域水安全问题而从学院原有的水生态研究所分离出来。研究所依托学院现有的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等两个水利工程二级学科而建,以自然变异和人为活动影响下流域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反馈为研究核心,从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综合示范等多个层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实现维护和保障流域水安全的目标。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与水利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所有一支研究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精诚合作的队伍,目前已完成20余项国家“973”项目、水利部等部委重点科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正在承担国家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余项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水资源与河流研究所已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水利工程领域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尖端人才培养基地。热诚欢迎各地优秀学生推免或报考水资源与河流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流域水环境的精细数值模拟;河流动力学与生态水力学;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流域水沙过程模拟与生态调控;水土流失过程与生态修复;流域水安全综合规划与管理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1、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973课题:黄河流域水循环动力学机制与模拟(G1999043601),1999-2004;(2)973课题: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理论与评价(G1999043605),1999-2004;(3)973课题:流域水沙产输对水质变化影响(2003CB415204),2005-2008;(4)973课题:湿地水生态过程与格局耦合机理(2006CB403301),2006-2010;(5)973课题: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河口水环境过程与效应(2010CB429003),2010-2014;(6)973课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安全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2010CB951104),2010-2015;(7)973课题:塌岸淤床过程与河道演变规律,2011-2015;(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滦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及河道生态基流研究(2006BAB14B02),2007-2009;(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若尔盖湿地生态需水保障技术与示范(2007BAC18B01),2007-2010;(10)国家水专项课题:白洋淀流域生态需水保障及水生态系统综合调控技术与集成示范(2008ZX07209-009),2008-2010。2、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流域的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50509001),2006-2008;(2)非均质粘性泥石流动力学模型研究(10672024),2007-2009;(3)黄河下游水文过程及其对湿地恢复的作用机制(40701189),2008-2010;(4)基于生态健康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研究(50709002),2008-2010;(5)非均质泥石流堆积力学模型研究(10972042),2010-2012;(6)城市植物滞留系统水质水量智能模拟与应用(51079004),2011-2013。3、其他部委、地方及企业委托研究项目(1)北京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官厅水库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2001-2002;(2)北京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官厅水库流域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措施研究,2001-2002; (1)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资金:水资源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研究(2001DIA005-4),2001-2002;(2)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天然水体输移扩散问题的精细模拟方法研究(20040027007),2005-2007;(3)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官厅水库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及水资源安全决策仿真系统研究(105009),2005-2007;(4)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基于模拟——优化的水资源利用战略与流域开发理论研究(20070027029),2008-2010;(5)水利部重点科技项目: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泥石流重点示范站点监测报警系统-泥位阈值研究与技术支持方案,2009-2011;(6)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项目:低影响开发(LID)城市植物滞留系统水质水量随机智能模拟与结构优化(20100003110024),2011-2013。4、国际合作(1)国际合作研究重点项目: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的前沿研究-基于多种模拟、优化模型与高新信息技术的一体化流域管理系统(2003CB716807),2003-2007;(2)全球环境基金项目(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漳卫南运河子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战略行动计划(SAP)编制,2008-2010。招生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成员:杨晓华,舒安平,王烜,李春晖,刘强,易雨君,刘海飞,邵冬冬 教师简介:杨晓华(女),教授、博导教育经历:1987年,厦门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1996年,河海大学水电学院获工学硕士;2002年,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8-1994年,河海大学数学物理系,助教;1994-1999年,河海大学数学物理系,讲师;1999-2002年,河海大学理学院,副教授;2002-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后;2004年5月—200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2006年,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Geosis实验室,客座教授;2008年10月-2009年7月,VisitingProfessor,UniversityofWashington,Seattle,WA,USA;2009年7月-2009年10月,VisitingFellow,PrincetonUniversity,Princeton,NJ,USA;2006年7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城市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模拟;生态环境系统分析;流域管理与风险评价。在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植物滞留系统水质水量智能模拟与应用”(2011-201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坝工程的生态风险及安全调控机理研究”(2010-2014);3.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项目“低影响开发(LID)城市植物滞留系统水质水量随机智能模拟与结构优化”(2011-2013);4.国家973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安全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2010-2014)。5.水利部重大基建前期项目全国干旱区划及旱灾风险评估研究之专题“基于多因素区域干旱频率综合分析及旱灾风险损失评估初步研究”(2012)。6.水利部公益性行业项目之专题“我国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与调控模型研究”(2012-2014)。电话:010-58801757;13511050893;Email:xiaohuayang@bnu.edu.cn.舒安平(男),教授、博导教育经历:1990-1994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生,获博士学位;1987-1990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硕士生,获硕士学位;1981-1985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本科生,获学士学位。工作经历:2005-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2003-2005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研究室主任;1994-2003日本国土防灾技术研究所博士后、主任研究员等;1990-1994清华大学助教博士生,1993年取得讲师任职资格;1985-1987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助工。研究领域:流域水沙-生态耦合过程模拟;泥石流动力学;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在研项目: 1.国家973项目“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风沙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机理”课题四-塌岸淤床过程与河道演变规律(2011-201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非均质泥石流堆积力学模型研究”(2010-2012);3.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非均质两相泥石流运动模型研究”(2011-2014);4.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非均质泥石流堆积动力过程模拟实验研究”(2012-2013);5.水利部重点科技项目“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泥石流重点示范站点监测报警系统-泥位阈值研究与技术支持方案”(2009-2012);6.中国水电顾问集团科研项目“黄河上游高寒区水电开发水土流失特点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2011-2013)。电话:010-58802928.Email:shuap@bnu.edu.cn.王烜(女),教授、博导教育经历:1994年四川大学水利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0年-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任讲师;2002年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YoungUniversity)环境模型研究实验室访问学者;2002年-2003年加拿大里贾那大学(UniversityofRegina)工程学院访问学者;2002年-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工作,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工作,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和管理;水环境精细模拟;湿地生态需水。在研项目:1.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资助课题“干旱条件下考虑水质响应的区域水资源危机预警模型研究”(2010-2012);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评价、水质模拟和污染风险预警预报物联网服务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011-2013);3.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西藏水电开发的生态效应与调控技术研究”(2012-201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与综合管理”创新群体成员(2012-2014)。电话:010-58800830.Email:Wangx@bnu.edu.cn.李春晖(男),副教授、博导教育经历:2000.9-2003.7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工学博士;1997.9-2000.7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硕士;1993.9-1997.7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工作经历:2010.4-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7-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985”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5.6-2006.7  加拿大Regina大学工程系,博士后;2003.7-2005.6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地理学博士后。研究领域:水文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湿地生态。在研项目: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安全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2010-2014);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水质评价、水质模拟和污染风险预警预报物联网服务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011-2013);3.水利部重大项目“南水北调受水区统筹不同水源的水价体系研究”(2012年)。电话:010-58802756.Email:chunhuili@bnu.edu.cn.刘强(男),副教授教育经历:2006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科学博士(硕博连读);2001鲁东大学地理科学系理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2009.5-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岗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7-2009.5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生态水文学;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在研项目:1.国家973课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安全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2010-2014);2.水环境国家模拟实验室自由申请课题“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格局演变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2011-201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与综合管理”创新群体成员(2012-2014)。电话:010-58802771.Email:liuqiang@bnu.edu.cn.易雨君(女),副教授,洪堡学者教育经历:2003年-2008年 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直读博士学位);1999年-2003年 四川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5-2005.7荷兰Delft大学访问学者。工作经历:2008-201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讲师;2011-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岗位副教授。研究领域: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河流动力学与生态水力学;栖息地数值模拟;环境污染生态效应。在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连续项目“水电开发影响下河岸带植被生境模拟研究”(2013-2016)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中下游鱼类栖息地模型研究”(2010-2012.12);2.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自由基金“环境变化对澜沧江流域产水产沙的影响机理研究”(2011-201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坝工程的生态风险及安全调控机理研究”(2010-2013);4.环保部公益项目“不同类型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技术和方法”(2012-2014);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水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与综合管理”创新群体成员(2012-2014)Tel:(86)18810628449.Email:yiyujun@bnu.edu.cn.刘海飞(男),副教授、博导教育经历:·10/2006-11/2009UniversityofLiverpool,UKPhD;·09/2005-09/2006UniversityofBirmingham,UKMSc;·09/2000-07/2004ZhengzhouUniversity,ChinaBEng,BA.工作经历:·07/2011-NowBeijingNormalUniversity,AssociateProfessor;·01/2010-06/2011BeijingNormalUniversity,Lecturer;·09/2006-12/2009UniversityofLiverpool,TeachingAssistant.研究领域:环境水力学;水环境生态模拟;计算流体动力学;流体数值方法。在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浅水流的格子Boltzmann模拟方法及其改进研究”(2011-2013);2.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自适应网格模块的二维浅水流格子Boltzmann模拟”(2011-2013);3.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12-2013);4.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白洋淀典型淀区水环境模拟”(2011-2012);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水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3);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风沙水沙过程与调控机理”(2011-2015);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河口水环境过程与效应(2010-2014)”。电话:13522522140.Email:haifei.liu@bnu.edu.cn.邵冬冬(男),副教授教育经历:2004.7-2010.6,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1999.9-2003.6,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2011.9-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2010.11-2011.8,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讲师;2009.9-2010.8,新加坡-麻省理工科研联盟环境传感和模拟中心(CENSAM)博士后;2008.9-2009.8,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和水资源研究院膜技术中心研究助理; 2007.8-2008.5,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助教;2003.8-2003.1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环境所污染控制与模拟技术室研究助理。研究领域:环境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水动力和水质模拟。在研项目:1.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新教师类)“负浮力射流卷吸特性研究及其在积分模型中的应用”(2012-2014);2.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海水淡化高盐度尾液排放相关环境水力学问题研究”(2011-2012);3.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浮力射流卷吸特性研究及其在积分模型中的应用”(2012-2013);4.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负浮力射流卷吸特性研究”(2012-2013);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评价、水质模拟和污染风险预警预报物联网服务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011-2014)。电话:15510689656.Email:ddshao@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