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4.00 KB
- 4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任务书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二○○六年五月
目录第一章二期工程项目背景-1-1.1总体背景描述-1-1.2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6-第二章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8-2.1对一期工程进行全面的总结-8-2.2社会的发展给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2.3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0-第三章二期工程可研编制的思路和原则-11-3.1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总体思路-11-3.2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原则-12-第四章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架构-13-4.1二期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13-4.2二期工程总体架构-13-第五章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15-5.1水情信息采集系统-15-5.2工情信息采集系统-17-5.3抗旱信息采集系统-19-5.4通信系统-22-5.5计算机网络系统-22-5.6数据汇集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23-5.7数据库建设-24-5.8水情业务应用系统-25-5.9防洪调度业务应用系统-25-5.10抗旱业务应用系统-26-5.11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27-
5.12标准体系建设-28-5.13安全体系建设-28-5.14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28-5.15积极开展一些相关课题研究-28-第六章二期工程分项目可研深度要求-30-6.1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30-6.2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31-6.3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31-6.4通信系统可研要求-33-6.5计算机网络系统可研要求-33-6.6数据库建设可研要求-35-6.7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36-6.8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36-6.9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38-6.10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可研要求-38-第七章可研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时间要求-39-第八章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40-8.1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40-8.2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40-第九章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42-9.1项目建设管理-42-9.2项目运行管理-42-9.3招标方案-43-第十章二期工程投资估算-44-10.1二期工程总投资估算-44-10.2二期工程可研编制费-44-
第一章二期工程项目背景1.1总体背景描述2001年12月,水利部和国家气象局以水规计[2001]626号文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以下简称《修改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计委委托于2002年7月对《修改稿》进行评估,核减了部分项目,并对整个项目提出了分期建设的建议。共核减投资6114.60万元,将《修改稿》中提出的总投资169732.00万元调整为163257.40万元,并提出按照尽量维持系统的完整性和优先保证特别重点的原则,将特别重点的防洪地区和重要防洪城市的系统建设放在第一期,将其它防洪地区以及现有防汛系统还能基本正常运行的省市系统建设放在第二期。一期工程投资为7.7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22亿元,地方投资2.49亿元。2002年11月,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重新编制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2003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一期工程的建设。2005年5月,经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审查,水利部正式批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一起完成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并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一期工程概算为:8.02亿。2005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开始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实施的建设项目取得了预期成果,并已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关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内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遗留在二期工程中应建设的内容,参见总体可研建设任务、一期工程和遗留工程表。-12-
总体可研建设任务、一期工程和遗留工程表信息采集部分:序号项目总体可研内容一期建设内容遗留未建内容1水情6个流域机构、31个省共224个水情分中心、3171个中央报汛站5个流域机构、19个省共125个水情分中心、1884个中央报汛站1个流域机构、25个省共99个水情分中心、1287个中央报汛站2工情4个流域机构、24个省共228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了1个流域机构、2个省共4个工情分中心4个流域机构、24个省共224个工情分中心3旱情27个省共267个旱情分中心试点建设了5个省共28个旱情分中心26个省共239个旱情分中心通信系统部分序号总体可研内容一期建设内容遗留未建内容1100座大中型重点水库提供语音数据传输100座大中型重点水库提供语音数据传输2224个水情分中心卫星小站部分在水情分中心中实施继续完成。3665个偏远地区、常规通信难以解决的中央报汛站部分在水情分中心中实施继续完成。415个机动通信系统15个机动通信系统512个蓄滞洪区预警通信系统已完成6个重点蓄滞洪区预警通信系统改造(6个)6永定河、小清河微波干线改造已完成-12-
计算机网络系统序号总体可研内容一期建设内容遗留未建内容1中央、7个流域机构和31个省的骨干网已建2224个水情分中心已建125个续建99个3228个工情分中心已建4个续建224个4267个旱情分中心已建28个续建239个57个重点工程管理局已完成4个续建3个6灾备系统灾备系统决策支持系统1、总体可研内容数据库1历史大洪水库2超文本库3热带气旋库4工程数据库5图形库6动态影像库7方法库8社经数据库9实时水雨情库应用系统1信息接受处理2气象产品应用3洪水预报4防洪调度5灾情评估6信息服务7汛情监视-12-
8会商9防汛抗旱管理10抗旱信息11系统集成2、一期建设内容序号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范围1数据库历史洪灾库中央防洪工程库中央图形库中央社会经济库中央电子沙盘建设中央历史大洪水库中央实时水雨情库中央热带气旋库中央数据库维护系统中央2平台支撑平台(硬件、系统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中央、7个流域、31个省平台详细设计、系统技术规约中央项目办管理信息系统中央3应用系统防洪调度系统中央、7个流域信息服务系统中央防汛会商支持系统中央防汛业务管理系统中央工情汇集系统试验中央热带气旋信息服务中央气象产品应用系统中央-12-
预报方案编制中央洪水预报系统中央水情会商系统中央汇集系统软件中央3、遗留未建设内容序号项目内容1数据库完成剩余水情、工情、旱情分中心的数据库环境建设;在各级节点全面开展防洪工程数据库、旱情数据库、图形库、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建设2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部署到流域、省级和地市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完善和增强洪水预报系统功能,补充洪水预报系统的预报断面;扩大防汛抗旱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的数据源。3防汛业务用系统部署到流域、省级和地市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4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健全中央系统、流域机构、省和地(市)的四级相关抗旱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完善和提高。5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包括中央、流域、省、地(市)天气雷达系统总体可研内容:1、6部基本覆盖整个淮河和黄河中游的新一代天气雷达。2、120个气象部门的四要素自动气象站。-12-
3、208个水利部门的遥测雨量站。4、气象部门到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系统。5、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淮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天气雷达产品应用为基础的流域暴雨洪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一期水利部建设内容:1、120个自动气象站资料自气象部门向水利部门传输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2、同时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分别建设天气雷达业务应用系统。1.2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1、《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NFCS-CMS-OD-02),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办公室,2001.10;2、《关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的评估报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02.7;3、《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NFCS-CMS-OD-05),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办公室,2002.8;4、国务院,发改委批准一期工程建设的文件,2003.6;5、《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5.7;6、国家发改委核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概算的文件,2005年;7、水利部审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文件,2005年;8-12-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规计(2003)456号文);9、一期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的相关材料;10、《全国水利“十一五”发展规划》;11、《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12-
第二章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2.1对一期工程进行全面的总结2005年6月水利部批复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施完成的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建设、异地会商系统建设;部署的通信系统、水情分中心建设、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旱情分中心试点建设等都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果,并已在防汛抗旱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国家防总领导的防洪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依据。2、一期工程中的125个水情分中心的建设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正在全面实施建设,这些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所属区域中央报汛站信息在30分钟内传送的国家防办的目标,提高防汛决策的支持能力和水平。为构建覆盖全国性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立跨流域、跨区域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积累了经验,奠定基础。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前期工作的开展及一期工程的实施,建立了从水利部到流域机构、省的建设管理体系,制定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颁发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培养了一批项目管理和建设的技术人才,取得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4、一期工程的建设带动了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满足国家级建设任务的同时,加快了省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投入,特别是增加了省级报汛站的建设内容。5、一期工程建设在水情信息采集方面,仅能完成60%的中央报汛站,尚有40%的中央报汛站需在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实施的一些省区也还未能全部覆盖区域内的中央报汛站;在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方面只是实施了个别的试点,尚无法实现工情信息、旱情信息的采集、传输、管理;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方面也仅仅能够完成防汛的部分功能。-12-
6、一期工程由于前期工程周期相对较长,由于一些技术发展较快,设计方案与实施的方案需要考虑部分调整;一些西部省区的配套资金的落实相当困难;已建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落实较难;建设与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可研重点:全面总结一期工程的建设成果与经验一期工程的实施情况与实际应用效果评价。一期工程的设计、实施、管理经验。一期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或面临的问题。一期工程设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偏差原因。2.2社会的发展给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适应我国社会变革的新形势,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水利部提出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推进"两个转变"是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人水和谐的迫切需要。2、“十一五”及今后十年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水利基础设施;初步遏制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有所改善。到2010年,水旱灾害损失率(水旱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量的期望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现状分别降低至多年平均1.0%以下。“十一五”及今后十年我国防汛抗旱工作总体目标的确定,为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课题,新的任务。-12-
3、实现水利工程体系的科学合理运用,实现优化调度,实现洪水资源化,抗旱手段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努力提高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和灾后评价等方面的科技水平。2.3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防洪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期工程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一期工程建设具有局部性,尚有40%的中央报汛站需在二期建设,在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由于一期工程的投资限制和西部地区配套资金落实等原因,一期工程的实施可能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需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补充完善。近年来,出现旱情的地区不断扩大,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一些地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期工程由于投资和技术等原因,在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等功能方面尚不够完善。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整体作用,积极应对各种防汛抗旱等水利应急事件,特别是加快重点易旱地区的系统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期工程建设成果,扩大系统的建设范围和深化系统的建设成果,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功能完整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可研重点:认真分析一期工程建设的局部性和存在的不足,结合新的形式,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更加准确地描述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从系统建设的覆盖性和功能实现的合理性,补充强化二期工程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进一步分析旱情灾害的影响,强化抗旱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从全面提高全国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描述二期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2-
第三章二期工程可研编制的思路和原则3.1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总体思路依据2002年7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的评估意见、2003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参考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及建设中相关文件和技术报告,结合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的现状(特别是一期工程建设的相关成果)和防汛抗旱“两个转变”新思路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近几年相关技术的发展,继承近年来水利相关项目的建设成果,综合考虑已经审批立项或准备审批立项的一些项目的建设内容,避免重复建设。综合分析二期工程的业务与技术要求,基于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和框架,进一步优化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体系及建设任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高度重视信息源的建设和整合,拓宽信息服务的领域,扩展业务应用的范围,强化业务应用的深度,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在相关项目投资方面中央应给予西部更大的倾斜。可研重点:认真总结一期工程建设的经验和不足。继承一期工程的建设成果,扩大建设范围与开发深度。认真调查研究系统应用需求的新变化,调整建设范围和内容。进一步调研近几年一些相关系统的建设内容,整合相应的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对已建、已审批或正在审批的其它应用系统,在可研阶段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加强资源共享的接口设计与开发。重点研究工情信息、旱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的方式和技术。重点研究补充完善各级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研究各单项工程的分解与统一设计、开发、推广应用的可行性。-12-
3.2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原则1、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2、一期工程成果继承与补充完善的原则。3、一期工程相关技术的继承原则。4、统一设计、开发、推广应用的原则。5、技术方案比较的原则。6、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的原则。可研重点: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研究工情信息、旱情信息采集的可行性。认真研究新技术的有效应用。认真研究一期工程和已建系统的成果继承和进一步补充完善。对提出的技术方案应有可行的多方案比较。对新建的系统如何实施统一设计、开发、推广应用。强化对已建系统和拟建系统的资源整合,特别是信息资源的整合,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的系统集成。在二期工程中应研究减少西部地区配套投资问题,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12-
第四章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架构4.1二期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1、全面实施中央报汛站的更新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央报汛站的实时信息在30分钟内上报到国家防办。2、全面实施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工情信息采集体系。3、全面实施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旱情信息采集体系。4、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连接流域、省区、地市级的水利信息网络。5、完善水利通信网络建设,重点加强移动通信系统建设。6、补充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增强系统功能,扩大应用范围。7、组织实施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8、实施资源整合,构建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4.2二期工程总体架构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工程的总体架构为:三类信息采集系统(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一个基础(通信与网络)。二台一库(数据汇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三类业务应用(水情业务应用、防洪调度业务应用、抗旱业务应用)。一个会商环境(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二个体系(安全体系,标准体系)。二期工程总体架构如图4.1.1所示:-46-
应用支撑平台l平台资源管理l信息交换共享l数据统一访问l模型软件构件调用lGIS应用防汛抗旱公共数据库防汛抗旱专用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模型库软件构件库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业务应用水情业务应用防洪调度业务应用抗旱业务应用数据汇集平台工情汇集水情汇集旱情汇集通信与网络信息采集系统旱情采集工情采集水雨情采集决策支持系统安全体系及标准体系-46-
第五章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5.1水情信息采集系统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24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3171个中央报汛站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安排125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1884个中央报汛站(雨量、水位、流量站等)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其中流域所属的283个中央报汛站未进行流量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150个中央报汛站未进行水位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范围是:遗留的99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1287个中央报汛站(雨量、水位、流量站等)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以及流域所属283个中央报汛站流量测验设施设备和150个中央报汛站水位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涉及6个流域和25个省区(北京市、天津市、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和西藏自治区已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基本建设范围见表5.1.1。二期工程中具体的水情分中心及中央报汛站数量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表5.1.1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建设范围单位水情分中心总个数站点总数一期建设分中心个数一期建设中央报汛站遗留在二期分中心建设个数遗留在二期建设中央报汛站备注长江委1111211112一期不含流量测验建设内容黄委12268101502118一期不含水文观测和流量测验的建设内容松辽委1818一期不含流量测验建设内容珠委1313一期不含流量测验建设内容海委110110一期不含流量测验建设内容太湖局1111-46-
合计27402242833119北京市156156天津市131131河北省11168588680山西省684684内蒙古573573辽宁省91149114吉林省883114769黑龙江883110773上海市1616江苏省111219108213浙江省76917662安徽省91369136福建省673673江西省81588158山东省111358118317河南省1322611207219湖北省9145813916湖南省1212012120广东省988766222海南省115115广西8114797117四川省91945121473重庆市358240118贵州省755755云南省545545西藏115115陕西省8143470473甘肃省451451青海省126126-46-
宁夏125125新疆459459省合计19727691011601961168全国合计22431711251884991287可研重点:进一步调研确定水情分中心及相关的测站数量。进一步调研确定每个测站的实际情况与建设内容。研究增加黄河凌情监测问题。初步确定其建设目标。5.2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分为基础工情信息、实时工情信息和洪涝灾情信息。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28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927个工情采集点建设、3个工程险情信息移动采集站。一期工程仅安排4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30个工情采集点的建设内容,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将全面开展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224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897个工情采集点建设、3个工程险情信息移动采集站等,具体涉及4个流域、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单位。基本建设范围见表5.2.1。二期工程中工情分中心及工情采集点的具体数量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46-
表5.2.1二期工程工情分中心和工情采集点的基本建设范围序号单位工情分中心个数工情采集点个数备注1长委2黄委1659一期工程安排了1个工情分中心、3个采集点的试点建设。3松辽委4珠委5淮委3166海委10517太湖局13流域合计301298北京市39天津市510上海市511重庆市33512河北省1010413山西省61914内蒙古自治区51015辽宁省122616吉林省41317黑龙江821一期工程安排了1个工情分中心、11个采集点和省级工程中心的试点建设18江苏省135819浙江省92620安徽省155121福建省7622江西省81423山东省116424河南省167425湖北省93526湖南省57一期工程安排了2个工情分中心、16个采集点和省级工程中心的试点建设27广东省195828广西自治区123429海南省28-46-
30四川省137331贵州省32云南省33西藏34陕西省61935甘肃省36青海省37宁夏自治区38新疆自治区省级合计194768合计224897可研重点:认真分析一期工程试点建设的经验和不足。认真研究确定工情信息采集的内容和方式。认真研究确定灾情信息采集的内容和方式。研究确定工情信息的采集点的数量与布局。重点研究分析固定工情信息采集和移动信息采集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方案比选论证。研究确定工情分中心的相关单位以及现有系统、设备等情况。研究工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的格式。研究工情信息的分级管理等问题。初步确定其建设目标。5.3抗旱信息采集系统-46-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涉及土壤墒情、旱灾情况和抗旱管理等信息的采集、上报和管理。降雨、大中型水库蓄水量等信息由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完成,其他部门的抗旱信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67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及所辖1265个抗旱信息站和1800个墒情采集点的建设等。目前一期工程安排了28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203个旱情信息站(易旱县)和480个墒情采集点(旱情监测站)的试点建设。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将全面开展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239个旱情分中心及所辖1062个抗旱信息站和1320个墒情采集点的建设等。表5.3.1为二期工程旱情实验站(分中心)及所辖抗旱信息站和墒情采集点的基本建设范围。二期工程中旱情分中心及旱情采集点的具体数量可能有较大变化,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表5.3.1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建设范围序号建设单位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抗旱信息站墒情采集点备注1北京市012242天津市05203上海市0004重庆市0005河北省50656山西省11641357内蒙古自治区11721258辽宁省1036609吉林省37010黑龙江6149511江苏省8273912浙江省726013安徽省45014福建省947015江西省833016山东省167313017河南省165512018湖北省1035019湖南省13520-46-
20广东省1440021广西自治区925022海南省16023四川省161009524贵州省948025云南省1383026陕西省107212527甘肃省147112528青海省6235129宁夏自治区3112630新疆自治区72085合计23910621320可研重点:认真分析一期工程试点建设的经验和不足。认真研究确定旱情信息采集的内容和方式。研究确定旱情信息的采集点的数量与布局。重点研究分析固定工情信息采集和移动信息采集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方案比较论证。研究确定独立旱情分中心的相关单位以及现有系统、设备等情况。研究确定旱情信息采集及分中心与水文相关单位的统一结合问题。研究旱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的格式。研究旱情信息的分级管理等问题。研究旱情信息的采集处理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技术。初步确定其建设目标。-46-
5.4通信系统根据防汛需要,在公网覆盖的地方充分利用公网资源和充分利用已建的水利卫星设施及水利专用网络资源,结合实际需求,组建重点大型水库、蓄滞洪区的通信预警;在中央和流域机构建设应急机动通信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改造和完善已建的防汛通信网设施的功能,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程度。为防汛抗旱调度指挥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建设100座重点大型水库的语音、数据和图像传输系统;建设15套应急抢险机动通信系统,为工程抢险、防汛现场指挥提供通信保障;在长江、黄河、淮河等6个国家防总直接调度的重点蓄滞洪区建设或改造预警反馈通信系统,并进一步结合新的蓄滞洪区建设规划,论证建设范围与建设内容。可研重点:研究水利卫星资源的持续可利用问题。进一步调研分析公网资源的利用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比较论证。进一步调研其它可利用卫星通信资源以及应用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方案比较论证。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建设任务的调整等问题,特别是结合新的蓄滞洪区建设规划,论证建设范围与建设内容重点研究大型水库的通信问题。重点研究加强应急机动通信问题。调查研究公用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的可利用问题。研究分析已建通信系统使用与更新改造问题。初步确定其建设目标。5.5计算机网络系统-46-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将网络延伸到二期工程所建设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以及部属工程管理局,同时建设异地灾备系统。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3个重点工程管理局、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239个旱情分中心与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互联的流域省区网;建设同城办公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园区网;建设遗留的3个重点工程管理局、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239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部门网。为工情、灾情、旱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和处理提供网络保障,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和各种信息流程的合理性。具体建设范围和内容将根据可研阶段信息采集系统的变化而确定。可研重点:进一步调研有关省市与所属地市的网络情况。基于实际情况重新研究和确定网络建设内容。认真研究不同网络的互联问题。研究确定异地灾备系统的建设内容与方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的局域网络建设或完善内容。初步确定其建设目标。5.6数据汇集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根据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数据汇集平台的硬件环境在信息采集和系统集成中一并考虑,软件支撑环境与应用支撑平台共用。一期工程建设已计划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大多数应用支撑平台软件统一购置。二期工程的重点是数据汇集平台建设范围的延伸,具体的建设范围根据二期工程可研确定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的数量而确定。二期可研阶段将进一步研究扩展应用支撑平台的功能及所需的硬软件配置.-46-
5.7数据库建设通过二期工程的实施,全面完成中央、流域、省和水情、工情、旱情分中心数据库系统配置,全面补充完善数据源,建立高效、可靠、安全并稳定运行的数据库系统,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支撑。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设遗留的12个省水情中心、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和239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数据库系统建设,配置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对各级节点的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热带气旋数据库、历史洪灾数据库进行建设、补充和完善;在各级节点全面开展防洪工程数据库、旱情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图形库)、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建设。具体建设范围和内容将根据可研阶段信息采集系统的变化而确定。可研重点:研究分析一期工程数据库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基础数据资料的补充完善,要做到有库、有数据,并相对完整。重点研究数据共享问题。认真研究确定各级数据库的入库数据的范围和内容。认真进行各类数据量的分析。研究确定各级、各类数据库的数据维护机制和责任。初步确定其建设目标。-46-
5.8水情业务应用系统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气象产品应用系统、热带气旋信息服务系统、洪水预报系统、会商系统中的水情会商部分和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等。一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采取了统一开发,推广使用的开发策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和增强一期工程开发的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部署到流域、省级和地市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充分发挥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完善和增强气象产品应用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热带气旋信息服务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水情会商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洪水预报系统功能,进一步满足中央洪水预报的业务需求,扩大洪水预报断面和蓄滞洪区的数量。扩大天气雷达的数据源,完善和增强防汛抗旱天气雷达信息应用系统及其功能,使其适应中央防汛指挥工作的要求,并通过必要的二次开发推广到流域、省及地市。可研重点:认真研究分析一期工程的建设成果,补充完善,推广应用。结合新的形式和技术,研究防汛抗旱对水情工作的新要求,分析确定新的建设任务与内容。初步确定其建设目标。5.9防洪调度业务应用系统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和增强防汛信息服务、防汛业务管理、防汛会商支持、防洪调度等业务系统,推广应用到流域、省及地市,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对一期建设的中央级系统和流域级分系统,根据洪水预报断面的调整情况和区域防洪调度的总体要求进行适当扩充,对重点防洪省份的防洪调度系统进行全面建设,-46-
构筑覆盖全国主要防洪区域的防洪调度应用体系;研究新的业务要求,对一期建设的防汛信息服务系统、防汛业务管理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进行优化、调整和完善提高,对流域、省和地市级防汛部门的应用系统配置和二次定制;基于社会经济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图形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建立灾情评估指标体系,结合遥感技术的应用,开发原型灾情评估系统,配置到七大流域机构和重点防洪省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二次配置,构筑各自灾情评估系统,并由此构筑中央级灾情评估系统。可研重点:认真研究分析一期工程的建设成果,补充完善,推广应用。结合新的形式和技术,研究防汛工作、洪水资源化的新要求,分析确定新的建设任务与内容。研究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灾情评估等问题。初步确定其建设目标。5.10抗旱业务应用系统-46-
应用系统包括抗旱数据库、旱情信息查询服务系统、旱情监视预测与分析系统、抗旱会商系统及旱灾评估系统等四部分内容。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中央系统、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和地(市)的四级相关抗旱数据库,完善和提高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基于全国旱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立一套覆盖全国重点旱灾严重地区的旱情信息处理、旱情信息查询服务、旱情监视、旱情预测分析与灾情评估及抗旱会商业务系统。充分利用气象、水文、土壤墒情及遥感等信息,及时发现旱情,实时监视旱情发展过程,掌握抗旱动态,通过各种图表和文字材料,为各级抗旱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信息;预测分析旱情发展变化趋势,评估旱灾损失和抗旱效益,科学地提出防旱、抗旱、减灾决策建议,为抗旱指挥、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求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可研重点:认真研究分析抗旱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抗旱业务应用的建设内容与任务。认真研究遥感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的分析处理技术。认真研究抗旱的广义性,研究分析抗旱工作的机制。5.11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基于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的完善,通过集成三类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的业务信息,以及基础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中的各类基础和专业信息,形成综合决策的数据成果;建设集成水雨情会商、防汛会商和抗旱会商系统一体化的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完善中央、流域、省级防汛抗旱综合决策会商环境建设、大屏幕显示系统、语音系统等建设;基于中央、流域、省级水雨情会商系统、工情会商系统、旱情会商系统和防汛抗旱数据库系统建设,进行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实时水情、雨情、工情、旱情、灾情查询、分析,依据洪水预报成果、调度预案进行分析与模拟,通过异地会商系统提供的远程语音、图像等功能实现异地会商。二期工程重点研究异地会商系统的扩充与延伸,实现与流域、省(市)异地会商系统的互联互通。充分考虑已建或计划建设的各类视频监视系统的综合利用,整合各类现场视频图像,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实时的图像信息。-46-
5.12标准体系建设在总体可研和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过程中,在规范项目管理和规范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制定了一些本项目的标准规范,对项目的设计、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二期工程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标准规范工作,并争取在项目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将一些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标准,特别是信息采集和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等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5.13安全体系建设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中对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较全面的设计,但由于一期工程建设的投资安排的限制,无法安排实施。建议在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要在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设计,并组织实施。重点实施网络安全(包括:入侵检测、病毒防范、漏洞扫描、审计系统等),应用安全(应用系统的使用权限等)、信息安全(信息的访问权限等)、用户管理(安全认证)等安全体系建设。5.14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的目标是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及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和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的设计为依据,充分考虑一期工程已建系统及其他项目已建系统软硬件的综合利用,分析整合,从软硬件配置、应用集成等多方面,给出优化的系统集成方案。5.15积极开展一些相关课题研究在可研阶段,应针对近期发展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结合防汛抗旱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实际开展一些实验课题研究。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河流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存储模型研究。-46-
防汛抗旱信息的分级管理与共享机制研究。遥感信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综合应用研究。工情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标准研究。旱情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标准研究。运行与维护管理的机制与费用核算的研究。-46-
第六章二期工程分项目可研深度要求6.1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1、可研深度要求(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中央报汛站的个数、站类和报汛项目。(2)落实建设内容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及所辖中央报汛站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论证选择报汛通信的组网信道;初步提出报汛通信网的网络结构。(3)可研深度具体要求①明确分中心与中央报汛站的所辖关系,完成中央报汛站基本属性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站点基本属性表,其中站点的经纬度必需精确到秒,空间位置的误差不超过15m。②完成中央报汛站雨量观测项目、水文观测项目和流量测验项目的现状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水文测验现状情况表。③明确中央报汛站水文测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的建设内容。④完成中央报汛站报汛通信信道的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通信信道调查及拟采用组网信道情况表。⑤完成水情分中心现状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填写水情分中心现状情况表。2、其他要求(1)严格按照水文测验和报汛通信的有关规范和实现建设目标的要求安排建设内容;-46-
(2)报汛通信的信道尽量选择公众通信网和已建的水利专用通信网资源;(3)避免重复建设,做好现状调查分析工作。6.2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1、可研深度要求(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工情分中心所辖工情信息采集点的数量和名称。(2)落实建设内容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工情信息采集点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提出工情信息采集点与工情分中心之间的通信信道。2、其他要求(1)信息传输要求工情信息从工情信息采集点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工情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省中心。(2)通信信道要求从工情信息采集点到工情分中心的通信信道要尽量利用公众通信网。6.3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1、可研深度要求(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46-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所辖旱情信息站的数量和名称;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所属土壤墒情采集点的数量和名称。(2)落实建设内容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及所辖旱情信息站的现状和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所属土壤墒情采集点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提出旱情信息站与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土壤墒情采集点与水情分中心中心之间的通信信道。(3)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旱情信息站的分类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和工情分中心的建设单位均为地市防汛抗旱部门,应通过调查将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分为纯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和与工情分中心重复的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旱情信息站和工情信息采集点的建设单位同为县级防汛抗旱部门,应通过调查将旱情信息站分为纯旱情信息站和与工情信息采集点重复的旱情信息站;2、其他要求(1)信息传输要求自动采集的土壤墒情信息从墒情采集点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水情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省中心;抗旱管理信息从旱情信息站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省中心。(2)通信信道要求从墒情采集点到水情分中心的通信信道和从旱情信息站到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通信信道要尽量利用公众通信网。(3)墒情采集点的布设要求墒情采集点的布设应根据具体调研情况进行布设。旱情信息站与工情信息采集点重合时不考虑重复部分的建设内容。(4)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建设要求旱情试验站(分中心)与工情分中心重合时不考虑重复部分的建设内容。-46-
6.4通信系统可研要求1、可研深度要求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优化和细化,明确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2、其他要求(1)严格按照水利通信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划的要求安排建设内容;(2)从应用和业务需求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通信技术手段,分类解决,协调发展,并要有适度前瞻性,充分评估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建设;(3)做好现状调查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并要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新旧系统的平稳过渡。6.5计算机网络系统可研要求1、可研深度要求可研编制将完成调查分析部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现有的流域省区网、园区网和部门网网络结构、通信信道、网管系统、网络设备状况,评估上述单位计算机网络支持水雨情、工情、旱情、灾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和处理的能力,以及水利综合业务应用的能力。考虑异地容灾需求,选择建设异地灾备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流域省区网建设①调查分析部各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对流域省区网通信的要求,根据分析结果并充分考虑现有网络资源(硬件、软件、信道等)的利用,提出详细的需求分析。-46-
②对比分析现有网络协议,选择合适的网络体系结构。③调查电信公网的信道资源及连接方式,通过方案比选,选择合适的、性价比最优的流域省区网组网方案。④设计比选合理的组网结构,对网络结构进行详细设计(物理地点、连接方式、信道带宽等),绘制出详细的网络拓扑图,并给出具体的连接方案。⑤通过比较,对网络节点进行分类,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设备数量、性能指标等),并具体到每一个节点。⑥分析网络服务需要,设计、配置合理的网络服务器和软件。⑦对已配网络设备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部属工程管理局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造升级、更换的原则,并以此进行设计。(2)园区网建设①调查了解每一个地市级单位(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园区网的现状,对不满足业务需求的园区网提出改造方案,对没有园区网的提出新建方案。②对现有园区网组网协议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园区网协议。③选择合适的园区网组网信道及结构,并绘制每一个园区网的网络拓扑图。④确定每一个园区网的联网设备(包括设备数量、设备性能指标等)。(3)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的部门网建设①调查各部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水文、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对部门网的要求,提出详细需求分析。②比较选择合适的组网技术和组网协议(包括楼宇主干网技术和楼层接入网技术)。③选择合理的组网结构,并绘出网络拓扑图。④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设备数量、性能指标等)。-46-
⑤通过调研将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分为纯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和与工情分中心重合的旱情试验站(分中心)。(4)灾备系统建设①调研中央网络中心各应用系统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要求,提出详细的灾备需求;②根据灾备需求,比选数据备份方案;③根据灾备方案,设计灾备系统建设规模、范围、建设地点;④通过比较,选择灾备系统建设方案,同时提出骨干网结构优化方案。(5)路由选择根据选择的流域省区网和园区网组网方案,选择合理的路由协议。(6)IP地址分配和域名设计根据《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的原则,进行IP地址分配和域名设计。(7)设备配置提出详细的设备清单(包括设备名称、简单性能描述、数量、单价等)。2、其他要求(1)流域省区网和园区网建设尽可能采用电信公网;(2)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硬件、软件、信道等);(3)充分考虑资源共享,对于同城办公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可以共用一个通信信道与上级单位互连。6.6数据库建设可研要求1、可研深度要求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数据库建设的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基础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内容及范围。2、其他要求-46-
(1)各级实时水雨情数据库互相独立,不存在依赖关系。各级数据库分头获取报汛信息翻译入库,各级数据库的维护采取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模式。(2)根据《防洪工程数据库设计》要求,对工程名称与代码、工程属地以及所属河流信息、工程各类指标信息、各种工程图及相关信息、各工程的关联工程信息、工程的相关音像资料等进行调查、收集、整理。(3)基础数据库的实体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入库。(4)进行各种数据库实际数据量的估算。6.7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1、可研深度要求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应用业务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重点考虑水情信息的深度分析,进一步提高水情预报的精度。2、其他要求(1)根据近年中央防汛抗旱业务需求的变化和防洪调度系统对洪水预报系统的要求,确定洪水预报系统需要增加的功能,明确在一期工程实施的全国233个河道、水库和潮位站断面和5个蓄滞洪区(行洪区)的洪水预报方案外,新增加的洪水预报断面和蓄滞洪区的数量和名称。(2)根据近年中央防汛抗旱业务需求的变化,明确扩大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具体雷达站数量、名称和位置。6.8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1、防洪调度系统(1)确定调度范围;-46-
(2)各河段的防洪调度决策目标;(3)调查分析预报、调度模型和方法应用现状;(4)信息采集内容与预报调度模型的匹配关系;(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2、防汛信息服务系统(1)调查分析国家防办、流域机构和省级防汛指挥部防汛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2)提出统一的防汛信息分类标准,确定各级系统需要监视和查询的信息种类和具体的工程项目。(3)确定与各基础数据库和各相关应用系统(如气象应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灾情评估等)的接口关系。(4)中央、流域、省(区、市)的信息分布查询策略。(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3、防汛业务管理系统(1)确定防汛业务管理的内容。(2)调查分析国家防办、流域机构和省级防汛指挥部防汛业务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3)中央、流域、省(区、市)级系统的分布调用关系。(4)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4、防汛会商支持系统(1)调查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2)会商环境需求分析。(3)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与其它应用系统的接口关系。5、灾情评估系统(1)灾情评估现状分析。(2)不同频率洪水风险范围。(3)灾情评估所需信息类型和内容。(4)对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46-
6.9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1、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应用业务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2、根据不同地区的调研情况,进行抗旱信息的分类研究,提出抗旱信息的类别。3、构建旱情上报的技术标准体系。6.10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可研要求(1)分析各应用系统实施方案,调研本项目涉及单位已有软硬件配置,提出各单位的软硬件配置(包括设备名称、简单性能描述、数量、单价等);(2)根据本项目涉及单位软硬件配置及现有软硬件情况,提出软硬件连接部署方案,绘制出设备连接图;(3)分析各应用系统实施方案,提出应用系统与应用支撑平台集成方案,提出应用支撑平台接口规范。2、其他要求(1)充分考虑一期已建系统和其他项目已建系统软硬件的综合利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2)充分发挥应用支撑平台作用,将各应用系统可以提取的公用功能模块纳入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应用软件的重复利用。-46-
第七章可研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时间要求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部长专题办公会议精神,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由水利部项目办组织,委托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编制第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完成工作任务包括:1、准备阶段:完成项目的前期准备,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及大纲的审查;2、编写阶段:完成需求分析和调研任务、可行性报告初稿的编写,并提交征询项目办和用户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开展对征求意见稿的问卷调查,并召开专家咨询会,完成补充调研,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3、审查和立项阶段:完成可行性报告(送审稿),上报水利部审查,完成可行性报告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立项审查及报批工作。整个工作的时间计划要求如下表:(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工作任务完成时间1.准备阶段 (1)前期准备2006.3.1-2006.3.15(2)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2006.3.16-2006.5.3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审查2006.6.1-2006.7.152.编写阶段 (1)需求分析和调研2006.7.16-2006.9.15(2)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2006.9.16-2006.12.31(3)征询项目办和用户意见2007.1.1-2007.1.31(4)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2007.2.1-2007.2.28(5)召开专家咨询会2007.3.1-2007.3.15(6)补充调研分析,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2007.3.16-2007.3.313.审查和立项阶段 (1)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水利部审查2007.4.1-2007.4.15(2)完成可行性报告立项审查及报批工作2007.4.15-2007.6.30-46-
第八章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8.1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由水利部项目办和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共同成立可研报告编制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可研报告编制人员的配置和组织,负责各个编写和审查阶段的工作协调。由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组织成立工作相对独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组,工作组采用主任设计师工作制,主任设计师负责可行性研究工作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总体架构的制定,对总体可行性研究成果负总责,并负责对各专题工作组进行技术指导。下设相应的专题工作组,设专题主任设计师,负责各专业领域的具体目标、具体建设任务、具体技术方案论证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专题研究工作成果负责。可行性研究工作组织体系: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可行性研究工作组(主任设计师)综合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信息采集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通信与网络专题及安全体系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业务应用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防汛抗旱数据中心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平台设计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投资估算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系统集成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调整或增设专题工作组。8.2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要根据可研报告编制的要求,制定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各个阶段的质量审查工作。(-46-
1)可研报告编制初稿完成后,至少两次采用内部咨询会或书面方式,征求部项目办和主要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修改完善可研报告,对未能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向部项目办给予说明。(2)由部项目办组织召开一到二次专家咨询会,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可研报告,并对未能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向部项目办给予说明。(3)经过专家咨询会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由部项目送交水利部审查。并根据审查会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上报,并由水利部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46-
第九章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9.1项目建设管理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继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模式,即国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建设管理单位。可研报告制定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级项目办的职责,强化各级项目办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建设管理方案,核定并适当增加各级项目办的建设管理费,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费的使用管理。进一步研究落实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任务,制定严格的单项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制定各项目的审批、检查、督促、阶段验收、终结验收等制度或办法,确保对各单项工程的审批、建设、成果验收等全过程的科学有效管理。9.2项目运行管理二期工程系统运行管理将涉及到中央、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分中心四级运行管理单位。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四级运行管理机构及职能,并进行项目成果和固定资产移交及运行维护费落实方案研究。要制定各级运行维护单位的岗位责任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可研重点:一期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研究一期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建管体制,加强项目的管理。要认真总结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的管理与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完善成果与资产管理。进一步对运行管理费用进行测算。-46-
9.3招标方案在可研阶段将进行招标方案研究,基本原则是: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合同分签”。必须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的,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不一定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的,由流域或省(市)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招标以各单项工程为标段,按法人签定合同。-46-
第十章二期工程投资估算10.1二期工程总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项目前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将依据现有的资料和特定的方法对其投资数额进行估计,以便提供研究、分析、计算该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下一步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起到控制作用。总投资估算方法建议:依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中咨公司评估意见、国家发改委批复文件,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静态总投资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估算经费减去一期工程建设经费为8.3亿元(其中包含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二是需增加的抗旱系统方面的建设经费初步估计为1.5亿元。具体数额将结合可研阶段的调研和建设任务的分析调整进一步估算。二期工程的投资总规模控制在10亿元之内。在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工程设计费、建设管理费、工程监理费、运行维护费的取费标准,适当提高相应的费用比例。本项目属于国家和地方共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投资,为工程项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10.2二期工程可研编制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将很快完成,为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实现工程总体目标和效益,必须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2005年6月16-46-
日部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已同意部项目办组织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联合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编制第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估计完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需要前期费和可研编制费785万元。1、费用内容参照一期工程可研报告的实际编制经验,二期可研编制费用主要包括:考察调研费、可研报告编制费、资料费、专题研究费、会议咨询费和可研评估费。2、取费标准可研报告编制费按实物工程量法进行计算,即按照编制可研报告实际需要的工作量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折算成人头费进行计算。取费标准采用国家批复的一期工程标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12.5万元/人年(约1万元/人月),高级工程师11万元/人年(约9000元/人月),工程师10.5万/人年(约8000元/人月)。考察调研费:由于二期工程涉及面广,应用需求复杂、项目交叉多,考察调研工作量巨大。考察调研将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区、市)全面展开。其费用据一期工程的经验每一地点约需5万元。资料费、专题研究费、会议咨询费和可研评估费按实际需要列支。3、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考察调研费:按每流域和每省平均5万元计。共38个地区×5万元=考察调研费190万元。可研报告编制费:按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抗旱管理系统五个专项分别进行编制,平均每个专项的编制费按2个教授、4个高级工程师、4个工程师工作6个月计算:(2个教授×6个月×1万元/人+4个高工×6个月×0.9万元/人+4个工程师×6个月/人×0.8万元)×5个专项=可研报告编制费264万元。资料费:每个专题平均按10万计算,5个专题资料费共50万元。专题研究费:本任务书共列出6个专题专题研究项目,每个专题平均按30万元计算,共需专题研究费180万元。会议咨询费:-46-
按每个专项平均进行两次咨询,每次费用按5万元计算,5个专项共需50万元。总报告咨询和审查约需要3次会议,每次按6万元计算,共需18万元。合计会议咨询费68万元。可研评估费:按30万元计算。二期工程可研共需费用:考察调研费190万元+可研报告编制费264万元+资料费50万元+专题研究费180万元+会议咨询费68万元+可研评估费30万元=785万元。-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