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0 KB
  • 7页

2012年防汛抗旱工作措施

  • 7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12年西秀区防汛抗旱工作措施汇报防汛抗旱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促进西秀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按照区委办的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结合防汛抗旱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实际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西秀区属高原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区内虽雨量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枯流量变差幅度较大,旱涝灾害不同程度交替发生。水灾以山洪暴发为主,多因暴雨集中,形成中小河流暴涨,特有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排水不畅,积涝成灾,淹没农田与村寨,直接或间接导致发生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突发性较强,且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客水较少,水土植被浅,涵养水源较差,干旱持续时间长等,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危害较大。多年以来,通过建设防洪、灌溉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为有效遏制洪水及干旱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影响提供了基础保障。全区共建有各类水利工程千余处,共有蓄水工程264处,其中:中型1处,小(1)型12处,小(2)型54处,小山塘196处,这些工程承担着我区防洪抗旱的重要任务。由于大部分防洪抗旱工程建成年久,工程老化严重,积病成险,防洪能力偏底,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着严竣考验。二、采取的措施7 防汛抗旱工作已由季节性转向常年性,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防汛抗旱工作各项责任制的落实。防汛抗旱工作实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坚持分级责任制、分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和防汛抗旱值班责任制为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种防汛责任制度,加强防汛责任制的建设。一是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强化“区、乡(镇)办、村”三级防御体系建设,完善各项防汛责任制度。二是健立健全各级防汛机构。区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各乡(镇)、办事处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区、乡(镇)两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职责,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同时层层鉴定责任状,增强防汛人员的责任心,落实具体防汛任务,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负责。三是防汛抗旱工作严格落实防指成员单位责任制,各专业队伍责任制。以深化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责任为主线,各成员单位根据分工,将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所担负的责任、应尽的义务等情况进行细化明确,把责任认真落实到防汛组织、物资储备、工程措施、资金投入、抢险救灾等各项具体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四是以深化各种防汛责任制为契机,对全区重点防洪工程落实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工程管理人。(二)、做好汛前检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在辖区内进行拉网式的检查,7 为确保检查质量,要求各地分管领导亲自带队,重点检查辖区内水库、山洪灾害易发区,行洪河道等地段,不留死角。检查中,按照工程类别登记造册并签字,对发现的不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制定方案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做到有险抗险,无险防险,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留隐患。同时根据检查情况,编制防汛调度运用计划,作为汛期科学、合理的调度依据。(三)、做好预案编制,确保抢险救灾有章可循。加强各种预案建设,针对区境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各种防汛抗旱预案,编制《西秀区城市防洪预案》、《西秀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西秀区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小二型以上水库应急预案》、《西秀区抗旱预案》、《水库下游群众转移方案》、《河道巡查管理方案》,各种预案通过上级业务部门及相关部门审查,各级政府审议行文执行。(四)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为防汛抗旱工作上新台阶创造条件。目前,我区小(2)型以上病险水库39座,大多水库每年汛期空库运行,严重影响我区抗旱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加快我区病险水库治理工作步伐,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强调病险水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还未完成安全鉴定的水库,采取有力措施,抽调精兵强将,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加班加点集中力量搞好鉴定工作;并采取倒计时的工作办法,明确每个项目、每个时段、每个工作环节的任务目标,分工负责,务求落实;同时,还要求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工作,为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前期工作提供便利(四)、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推进“两个转变”。结合我区7 洪旱灾害在时空上频繁交替发生的特征及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握灾情特点,坚持防汛抗旱两不误,防汛抗旱两手抓的原则。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洪水资源利用,开源节流并举,防汛蓄水共存,科学调度,合理配置,尽可能增加工程蓄水,尽量多拦、多蓄,努力增加抗旱水源。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水库的安全度汛决定着我区防汛抗旱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为确保水库安全度汛,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蓄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着力抓好水库水情预报、洪水调度和日常管理的三个环节,逐一落实水库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水库专管人。落实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安全度汛的各项措施,小(2)型以上水库编制水库抢险应急预案和汛期调度方案,水库运行严格执行批准的水库调度运用计划,保证度汛安全。同时抓好山洪灾害的防御,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认真落实区人民政府审定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切实做到早预防、早转移,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另外抓好河道运行管理,建立河道管理制度,加强河道巡查和执法力度,做好河道险工险段治理工程,加大河道整治的投入,提高行洪能力。在抗旱工作上,一是做好人饮用水工作。水是民生所需,安全饮水工作是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要求,抓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二是以农田灌溉为主,重点放在现有灌溉工程的改善上,加强对现有工程的整修、配套、改造和管理,大力开展蓄、引、提工程建设,提高现有工程灌溉效益,有计划扩大灌溉面积。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实施烟水配套、“三小”等节水灌溉工程,采取修建引、提等配套防渗工程措施,减少7 漏水损失,改进灌溉制度、灌水技术、水资源统一调控和用水经济管理,配合适水种植的农业措施,逐步形成以水利、农业、生物和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科学节水技术体系,提高水的利用率。四是大力开展旱地农业技术。引导农民采取适应性的良种改良换种和抗旱栽培体系,用科学的方法选育高产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五提高旱情测报和预报技术,健全抗旱信息系统;健全抗旱服务体系,加强抗旱服务队建设。及时掌握全区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实时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的损失,提高防旱减灾的管理水平。(五)、落实抢险队伍,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加强防汛抢险专业队伍的建设,对专业抢险队伍登记造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计划在汛前组织一次抢险救灾的演练,提高防汛抢险应急大队的应急应战能力,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在防汛物资准备上,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补充储备防汛物资,备足防汛抢险器材,并明确专人管理,做到专物专用,(六)、加强防汛值班,确保讯息畅通。严格汛期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带班领导,落实具体责任人,加强与气象、水文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准确掌握雨情、汛情和水情,发现异情及时报告,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保持信息畅通,确保各项防汛指令畅通无阻。三、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区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水库运行年久,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修的状态,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多,部分水库带病运行,水库的安全危及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给防洪工作带来困难。7 二是防汛抗旱经费投入不足。三是非工程措施落后,通信、预警、交通等防汛措施差,一旦遭遇暴雨洪水,工程发生险情,难于及时通知下游人员转移和及时组织有效抢险。四、建议及对策(一)、进一步强化责任制的落实。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应急工作;各乡镇办防汛抗旱领导小组要按照明确的权责对各自管辖范围的水利工程负总责,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建议区委办、政府办督查室加强对各乡镇办、各单位汛期落实责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二)、建立经费投入运行机制。一是解决部门部分前期工作经费,保证小(2)型以上病险水库安全鉴定、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及时完成,争取中央、省、市的病险水库专项治理经费,分期分批逐步治理;二是建议区政府通过贷款、融资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对部分急需治理的小(2)型水库进行治理,杜绝不安全隐患;三是将防汛、抗旱抗旱两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及时和足额拨付,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序开展;采取招标代理商,采用河道整治征收沿河土地,疏通河道,增强行洪能力。(三)、建立工程管理运行机制。根据水管体制改革的精神,全区仍有7座小(1)型水库属区级管理,实行国管所代管7 ,由于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水库管理单位,一是建议区委、区政府按照水管体制改革核定的编制,通过公开招考、选调等形式组建新的国管所,负责水库的防汛抗旱与运行管理;二是58座小(2)型水库属乡镇办管理,管理主体为乡镇办水利站,建议各乡镇办明确水利站在汛期的主要职责,切实加强对小(2)型水库的管理。(四)、加强防汛抗旱通讯设施建设。在暴雨、山洪多发区建立洪水预测预报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提供及时、准确的洪水预报,为防汛抢险争取时间。(五)加强河道管理,建立健全河道管理机构,强化管理执法队伍,依法查处在河道内设障,倾倒废弃物等违法行为,确保河道畅通。(六)、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防汛抗旱工作是系统工程,在涉及行洪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论证、规划、建设时,部门间应加强协作配合,全盘考虑。(七)、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我区降雨径流变化剧烈,这是造成农业生产不够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深入研究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通过合理调配,使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