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理论

  • 149.47 KB
  • 5页

景观生态学理论

  • 5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SUSIAOMING1基本概念和理論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鄔建國,2000;Pickettetal,1995)。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物件和內容可概括爲三個基本方面:①景觀結構,即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多樣性及其空間關係;②景觀功能,即景觀結構與生態學過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觀結構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③景觀動態,即指景觀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Forman,1995)。鄔建國(2000)對景觀生態學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行了總結,見下圖。生態過渡帶理論景觀功能景觀空間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景觀動態景觀空間結構與功能隨時間的變化景觀結構景觀組成單元的多樣性及其空間格局空間異質性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複合種群理論file:///C|/DocumentsandSettings/lincadtaiwan/MyDocuments/MyWebs/RISEgeo/geo_page_243.htm第1頁/共5[2009/9/6下午09:01:07]\n景觀生態學理論生物控制論觀點綴塊、廊道、基底模式等級理論尺度格局與過程綴塊動態理論景觀生態學景觀連接度滲透理論與閾限現象file:///C|/DocumentsandSettings/lincadtaiwan/MyDocuments/MyWebs/RISEgeo/geo_page_243.htm第2頁/共5[2009/9/6下午09:01:07]\n景觀生態學理論圖3.3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的相互關係以及景觀生態學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鄔建國,2000)Fig.3.3Therelationshipamongthelandscapestructure,functionanddynamicandthebasicconceptionsandtheoriesoftheLandscapeEcology關於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框架,肖篤寧將其歸納爲以下九個方面:①土地鑲嵌與景觀異質性原理;②尺度制約與景觀層序性原理;③景觀結構與功能的聯繫和反饋原理;④能量和養分空間流動原理;⑤物種遷移與生態演替原理;⑥景觀穩定性與景觀變化原理;⑦人類主導性與生物控制共生原理;⑧景觀規劃的空間配置原理;⑨景觀的視覺多樣性與生態美學原理。景觀生態學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對山地生態旅遊開發具有更現實的指導意義。file:///C|/DocumentsandSettings/lincadtaiwan/MyDocuments/MyWebs/RISEgeo/geo_page_243.htm第3頁/共5[2009/9/6下午09:01:07]\n景觀生態學理論1.景觀結構與功能研究美國生態學家R.Forman和法國生態學家M.Godron(1986)提出了“斑塊-廊道-基底"的景觀結構分析模式。斑塊泛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這種所謂的內部均質性,是相對于其周圍環境而言的。具體地講,斑塊包括植物群落、湖泊、草原、農田、居民區等。因而其大小、類型、形狀、邊界以及內部均質程度都會顯現出很大的不同。廊道是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常見的廊道包括農田間的防風林帶、河流、道路、峽谷、和輸電線路等。廊道類型的多樣性,導致了其結構和功能方法的多樣化,其重要結構特徵包括:寬度、組成內容、內部環境、形狀、連續性以及與周圍斑塊或基底的作用關係。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網路,使廊道與斑塊和基底的相互作用複雜化。基底是指景觀中分佈最廣、連續性也最大的背景結構,常見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農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等。在許多景觀中,其總體動態常常受基底所支配(鄔建國,2000)。景觀功能就是景觀元素(斑塊、廊道、基底)之間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包括熱能和生物能)、養分流(包括無機物質、有機物質和水)和物種流(包括各種類型的動植物以及遺傳基因)都可以從一種景觀元素遷移到另一種元素,通過大量的“流",一種景觀元素對另一種景觀元素施加著控制作用,當這些“流"超常量流動時,就會成爲一種干擾因素,導致景觀中生態系統或者生物群落發生變化(許慧等,1993)。景觀結構決定景觀功能,而景觀功能又反作用于景觀結構,通過對景觀結構指標的分析和景觀功能特徵的探討,可以深入瞭解景觀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相互作用的機理,對於研究景觀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具有指導意義。2.人類活動對生態過程的影響研究按照人類對景觀的影響程度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爲自然景觀、管理景觀與人類文明景觀3大類。管理景觀即人工—自然景觀是當今世界環境的主體,佔據著生産力的區域,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重點。當今世界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景現已經爲數甚少。採伐的森林、耕種的農田、割草的牧場、捕魚的水域等等都屬於管理景觀。通常它具有如下特性和研究重點:file:///C|/DocumentsandSettings/lincadtaiwan/MyDocuments/MyWebs/RISEgeo/geo_page_243.htm第4頁/共5[2009/9/6下午09:01:07]\n景觀生態學理論(1)可再生資源的生産性——謀求比自然生態系統更高的生物生産力,設計能發揮最大功能的景觀結構;(2)景觀變化的持續性——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定向演變,通過變化方向和速率的調控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3)人類生存環境的穩定性——注重協同人類系統與生物系統間的生物控制共生與自我調節。人類文明景觀是一種自然界原生不存在的景觀,如城市景觀、工程景觀。它具有顯著的經濟性和能量密度,高度特優的功能和巨大的效率以及對視覺多樣性的追求(肖篤寧等,1997)。3.景觀生態規劃建設研究景觀生態規劃是通過分析景觀特性以及對其判釋、綜合和評價,提出最優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觀內部社會活動以及景觀生態特徵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化,達到對景觀優化利用(傅伯傑,1991)。它以景觀單元空間結構的調整和重新構建爲基本手段,包括調整原有的景觀格局、引進新的景觀組分等等,目的是改善受脅迫或受損失生態系統的功能,大幅度提高景觀生態系統的總體生産力和穩定性,如土地生産潛力或水體生産潛力;將人類活動對景觀演化的影響導入正向的良性迴圈,充分運用生態學原理以提高能量與物質投入的效率;優化和美化景現,發揮景觀作爲人類生存環境的綜合價值(經濟、生態與美學價值),使之更加宜人(肖篤寧等,1997)。file:///C|/DocumentsandSettings/lincadtaiwan/MyDocuments/MyWebs/RISEgeo/geo_page_243.htm第5頁/共5[2009/9/6下午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