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2.46 KB
  • 61页

生态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 61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生态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课程名称:生态学(双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年级:2005级学生姓名:黄可(060500436)于博洋(060500428)邓桂华(060500430)段振华(060500431)郭锈(060500432)何裕飞(060500433)贺丽清(060500434)洪珍珍(060500435)指导教师:陈崇成、唐铭、林定、池子文、吴瑞娇\n\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目录第1章实习目的与内容........................................................................................................11.1实习目的....................................................................................................................11.2主要内容....................................................................................................................11.2.1实地调查与测量................................................................................................11.2.2植被虚拟建模和三维场景模拟........................................................................21.2.3遥感动态监测....................................................................................................21.2.4旅游景观评价....................................................................................................2第2章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与森林生态概况....................................................................32.1研究区地理位置........................................................................................................32.2自然地理状况............................................................................................................42.3森林生态状况............................................................................................................42.3.1森林结构............................................................................................................42.3.2森林健康............................................................................................................52.3.3森林灾害............................................................................................................52.3.4森林生态功能....................................................................................................62.3.5森林生物多样性................................................................................................6第3章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生态调查....................................................................73.1野外调查工作概况....................................................................................................73.2福州森林公园群落生态特征....................................................................................83.2.1木荷....................................................................................................................83.2.2马尾松..............................................................................................................103.2.3樟树..................................................................................................................113.3种群结构样地测量..................................................................................................133.3.1天马胜景门内侧10米处................................................................................133.3.2木荷马尾松混交林..........................................................................................143.3.3荔枝园..............................................................................................................143.4典型的生态种群间关系现象..................................................................................143.4.1种群间的附生关系..........................................................................................143.4.2种群间的寄生关系..........................................................................................153.4.3种群间的混交关系..........................................................................................163.4.4种群间的丛生关系..........................................................................................173.4.5种群间的竞争关系..........................................................................................17I\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3.4.6种群的演替......................................................................................................193.4.7种群的垂直结构..............................................................................................203.5物种多样性的指数计算..........................................................................................213.5.1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213.5.2调查结果与分析..............................................................................................223.5.3小结..................................................................................................................24第4章典型树种虚拟建模..................................................................................................254.1建模基本原理..........................................................................................................254.1.1树枝的造型......................................................................................................254.1.2树的拓扑结构..................................................................................................264.2建模过程..................................................................................................................284.2.1树干/分枝.........................................................................................................284.2.2簇叶..................................................................................................................284.2.3复叶..................................................................................................................284.2.4建模的过程......................................................................................................304.3技术软件平台选择..................................................................................................324.3.1硬件工作平台..................................................................................................324.3.2软件工作平台..................................................................................................334.4流程图、界面截图..................................................................................................334.5主要树种建模结果..................................................................................................354.5.1建模的主要参数..............................................................................................354.5.2建模后的效果图(整体以及局部)..............................................................364.6小结..........................................................................................................................38第5章遥感动态监测..........................................................................................................395.1总体概述..................................................................................................................395.1.1所用到的软件及处理平台..............................................................................395.1.2影像及数据处理所用参数..............................................................................395.1.3所用数据..........................................................................................................405.2各点的地物特征......................................................................................................405.3影像的配准和融合..................................................................................................405.3.1确定图像几何校正..........................................................................................405.3.2确定图像几何校正..........................................................................................415.3.3图像校正的具体过程......................................................................................42第6章森林公园DEM+影像图...........................................................................................476.1制作的原理与步骤..................................................................................................47II\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6.2三维DEM结果展示和描述.....................................................................................49第7章总结..........................................................................................................................51参考文献53致谢:55III\n\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第1章实习目的与内容1.1实习目的本次实习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实地踏勘、遥感地面调查、样地测量、室内建模与分析、专题制图等综合手段,了解对植物群落特征和动态变化、典型物种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研究、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以及生态环境遥感调查、虚拟森林环境建立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技术路线、主要步骤,初步掌握各种技术处理方法的应用。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福州森林公园为研究试验点,借助于1∶50000基本地形图及相关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遥感卫星图片等不同信息源,建立福州森林生态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平台,为研究和探索森林资源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分类经营提供依据。同时,我们所要研究的森林公园是一个旅游景点,在改进管理方法,提高森林物种的多样性之后,能使它对游人更具有吸引力,提升旅游价值。此外,这次实习是针对《生态学》和《旅游规划》的,因此,在进行实习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范式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好好的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相关领域。同时,通过野外调查、测量、定量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相关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最终达到加强对我们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目的。1.2主要内容1.2.1实地调查与测量开展福州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生态特征(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动态变化(群落形成和发育、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野外样地调查和资料收集,从而掌握典型林分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特征(林分面积,1\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林种和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优势树种、丰度、密度、盖度或郁闭度、树种年龄结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每亩储蓄)。同时以马尾松、木荷或杉木(原产种群的代表)、苏铁或丛生竹园(引进封存种群的代表)等为代表,开展典型树种的空间分布特征(如种群分布模型、个体分布格局)、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数量、种群年龄结构)的野外测量和定性定量描述。1.2.2植被虚拟建模和三维场景模拟以典型树种(鸭脚树、木荷、竹柏)为例,开展植物个体的几何形态结构和主要器官纹理特征的定量描述和测量、信息采集,开展植物个体的参数化虚拟建模,学习建立虚拟森林景观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所选的树种为研究对象,虚拟周围场景的构建过程:把1∶50000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映射上草地的纹理;再把之前创建的单木三维模型“种植”在地形上,同时要注意因生长竞争而出现的自然整枝或人工间伐所导致的分布状况的调整。1.2.3遥感动态监测在老师的带领下,选择典型的野外考察路线,学习如何开展森林景观生态的遥感地面调查和处理分析,建立起遥感动态监测的野外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内容,初步掌握森林生态景观结构分析的遥感定量分析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和所得到的GPS数据等能够得到森林公园景观的变化数据。1.2.4旅游景观评价通过资料调查,了解福州森林公园的旅游区开发基本定位与导向、开发战略(基础战略、投资战略、管人才战略),开展旅游资源(人工和自然景观,如植物群落生态景观、峰石地貌景观、水文景观、人文景观)的实地调查,学习如何进行风景旅游区的旅游景观功能评价和规划设计。2\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第2章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与森林生态概况2.1研究区地理位置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九大森林公园之一,是我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是集科研与游览的综合性公园,先后荣获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单位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等多项荣誉,是福建省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其前身为福州树木园,建于1959年12月,1993年经林业部批准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全园面积85913hm2,其中经营面积692.9hm2,位于福州市北郊,距市区7km(图2-1),紧邻104国道(福州—宁德飞鸾岭公路),原来线路等级低,交通不便。1995—1997年福飞路拓宽改建,公共汽车延伸到森林公园大门口,使交通大为改善。1999年又将福飞路与外福铁路的平面交叉改建为公路下穿式立交,道路畅通,大大提高了游客的可达性,增加了游客。随着交通的发展和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东扩南进西拓,在市区向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方向上,新建了许多大桥和高速公路,大大方便了游客。同时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也相继到位,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公园内地大物博,森林茂密,绿海苍茫,层峦叠嶂,森林景观丰富多彩,它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令人留连忘返。图2-1福州森林公园行政区域图图2-2福州森林公园导游图3\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森林博物馆融科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是人们认识森林、探索自然科学的大课堂;动物演艺场、鸟语林、旱地雪橇、水上世界等项目,使游客的假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假日宾馆按照星级标准设计,具备接待中小型会议的能力;假日饭店、旅游商店和游览车等配套设施完备;野炊烧烤独具特色,别有情趣;森林野营度假区内15座森林小屋,日式风格,是人们度假、聚友、会议、休养的最佳场所(图2-2)。2.2自然地理状况森林公园自然条件较好,是开展植物迁地护存的良好场所。它地处中亚热带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1月平均最低气温8℃,极端最低气温2℃(2~3月),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28.6℃,极端最高气温40℃(7~8月).年降水量1438.5mm,多集中于5~6月间,平均相对湿度79%;霜期是1~2月间,为期极短,下雪罕见。公园属亚热带北缘低山丘陵地貌,园内三面青山环抱,中部为谷地和丘陵,群峰如屏,南部濒临八一水库,碧波涟漪,清山绿水相映生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峰海拔最高点634m,近水库边缘地势最低,海拔高仅为47m。山地主要坡向朝南,其次为东坡和西坡;土壤以红壤为主,山地大部分土层较薄,表层石砾较多,含腐殖质少。园内有一条赤桥溪,在墓亭下汇合流入八一水库,该溪山涧水沟较多,基本上终年有水。植被区系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龙潭溪两侧仍为次生的地带性植被。现有植被以人工针、阔叶林为主,乔木树种以马尾松、木荷为主,其次为杉木、湿地松、樟树、毛竹、油杉、福建柏等,林下植被主要有桃金娘、杜鹃、乌饭、冬青、山矾、芒萁等。经过40多年的引种驯化种植了国内外引种的桫椤、南洋杉、山茶花、苏铁、棕榈科、丛生竹等植物,共计131科546属1703种。2.3森林生态状况2.3.1森林结构森林结构包括群落结构、林层结构和树种结构三项因子,是体现森林结构发育程度及反映森林生态功能状况的重要因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以苏铁园、棕榈园、珍稀植物园、竹类观赏园、树木观赏园,花卉盆景园及榕树景观区等多个植物专类园构成了树木4\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观赏区。苏铁园内现有苏铁22种,其中国内16种,国外6种,是目前我国收集和保存苏铁类植物较为齐全的专类园之一。棕榈园内汇聚了20多种棕榈科的植物。珍稀植物园内有多种受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植物,如曾轰动世界的一枝叶片可换回5吨钢材的"活化石"--水杉,誉满全球的"中国鸽子树"--珙桐,数量很少的"林中巨人"--望天树,还有1960年才发现的"茶族皇后"--金茶花和世界最古的活化石、人称古森林遗迹的桫椤以及世界著名的巨树之一,人称"万木之王"的秃杉。园内受国家二类保护的珍稀植物也有多种,如银杏、连香树、普陀鹅耳枥、杜仲、柏乐树、夏腊梅、长瓣短柱茶、云南山茶、槿棕、海南粗榧、荔枝等。园内硕果仅存的澳洲栗豆,也在这里舒枝展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竹类观赏园是目前我国园内收集品种最为丰富的竹类品种园。竹子有马甲竹、车筒竹、黄金间碧竹等,品种多达226种,种类比位于我国浙江安吉的联合国世界竹类研究中心还多出50余种。榕树景观区收集种植了各类品种的榕树达30多种,是“榕城”福州乃至福建省榕树品种最集中的专类园,它们与“榕树王”相互辉映,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公园里还有世界五大风景树种的日本金松、南洋杉、雪松、金钱松、海岸红杉和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咖啡、可可和茶树。尤其是那株被誉为中美"友谊使者"的海岸红杉,它是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先生访华时送给我国已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友谊树的第二代。此外还植有世界四大街道树种--悬铃木、榆树、七叶树、椴树和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其中仅山茶花就有74个品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国花,如澳大利亚的鹤望兰、日本的樱花等,也都在这里安家落户。由此可见,园内森林结构比较完整。2.3.2森林健康根据林木的生长发育、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程度,将森林划分为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4个等级。从森林健康状况看,公园森林健康等级达到健康、亚健康的森林面积比例大致分别为80%和13%,健康等级为中等和不健康的面积比例约占5%和2%。总体而言,公园的森林健康状况良好。2.3.3森林灾害从森林灾害的受害状况看,森林公园遭受的灾害程度比较轻,所受到的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气候灾害以及其它灾害等。其中,2006年的第十九号台风“龙王”引发的暴雨,导致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遭受严重的灾害,部分景区被夷为平地,多个植物专类园区、花卉苗木基地及园区道路、桥梁、停车场、房屋等被严重毁坏,5\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大量名木古树被连根拔起,园区供水供电管网瘫痪,受灾面积达3000多亩,公园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2.3.4森林生态功能森林生态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等。利用反映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结构的有关特征因子,按相对重要性来综合评定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以此作为评定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的相对数量指标。从全园的森林结构看来,福州森林公园的整体生态功能良好。2.3.5森林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公园内森林植物众多,乔木树种以马尾松、木荷为主,其次为杉木、柳杉、建柏、湿地松、火炬松、黑松、樟松、楠木等,还有毛竹和龙眼、荔枝、番石榴等。林下植被主要有桃金娘、杜鹃、冬青、野牡丹、盐肤木、山矾、金樱子、芒萁、狗牙根、莎草等。仅仅对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而言,福州森林公园的植被类型、林种类型等都较丰富,多样性较高,但由于大多是人工林,林龄组类型较均一,多样性较低。6\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第3章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生态调查3.1野外调查工作概况从2008年1月6日起,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为两队,分别选择典型的调查路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野外调查。从天马胜景门内侧10米处起至苏铁园,共对30个观测点进行详细的测量调查,依次为天马胜景门内侧10米处,马尾松、木荷、杉木混交林,瞭望台东南60米处,观火瞭望台,木荷马尾松分界点,马尾松林,防火隔离带,樟树林,杉木林,竹柏,橄榄树,樟树种群林,刺桐林,院士林,罗汉松,竹林,鸭脚木,白鹭亭,次生林,回音台,樱花园斜对面,福州森林公园紫薇园旁边,龙潭分景区停车场,荔枝园,珍稀植物园,名人纪念林,千年古榕,树木观赏园,竹类观赏园,苏铁园。图3-1、表3-1)。其中对天马胜景门内侧10米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荔枝园进行的主图3-1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学课程认要是样地调查,即用软皮尺对其进行测量并识实习测点分布图计算林分面积、每亩储蓄以及估算其树种年龄等;对瞭望台东南60米处、木荷马尾松分界点、橄榄树点位、树木观赏园等主要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即调查其林种组成、优势树种、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以及平均树高等;对观火瞭望台点位、防火隔离带点位、院士林点位、白鹭亭点位、回音台点位、龙潭风景区停车场桥头、珍稀植物园点位、名人纪念林点位、千年古榕点位等标志性点位进行的是控制点调查,用GPS仪对其进行简单定位,并照几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即可;而对于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柏、橄榄树、樟树林、刺桐林、罗汉松、鸭脚木、香樟、洋紫7\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荆、荔枝树、竹林、铁树等这些点位则主要对它们的纹理和叶片形状进行采样,用于几何建模。表3-1控制点表我们组是调查一共对前20个观测点位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各自的不同用途对它们详略不一的记录,获得相关信息。对于样地的测量,要侧重对样地内及周围环境的描述,而对于要用来建模的的树种,则要注重对它们的单树几何形态、叶片、树干纹理等特征信息的采集。这些信息主要是来自小组成员所照的相片和记录,经过对它们的整理,我们得到了些相关的有用照片。详细野外调查实物工作量情况(附表4)。3.2福州森林公园群落生态特征3.2.1木荷木荷(图3-2)又名"何木",属山茶科常绿乔木,有红何木、银何木、竹叶何木等品种,夏天开白花、芳香四溢。本属约30种,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中国约有19种。树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深褐色,纵裂。小枝暗灰色。皮孔明显。叶革质,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无毛,边缘有钝锯齿,叶柄长0.6~2厘米。花期5~7月,花8\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白色,单独腋生或顶生成短的总状花序。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及台湾等省(自治区)。垂直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适应亚热带气候。对土壤适应较强,酸性土类如红壤、红黄壤、黄壤均可生长,但以在肥厚、湿润、疏松的砂壤土生长良好。喜光,幼年树梢耐庇荫。天然林中多与马尾松及樟科、壳斗科等常绿阔叶树种混生,组成上层林冠。造林地以土壤较深厚的山坡中部以下为宜。可与马尾松混交造林,结实量大,种粒轻,具翅,容易天然下种更新。树皮、树叶含单宁。树冠浓密,叶片厚革质,可阻隔树冠火,南方林区多用作防火线树种。这种林木主产于我国中部至南部的广大山图3-2木荷区,既是良好的用材林,又是美丽的观赏林,但人类越来越欣赏它的防火特长。有的将它混种于其它林木之中,有的以它为主体,种成防火林带,均收到了良好效果。1998年森林公园内木荷的林班情况,见表3-2。表3-21998年木荷的林班数据优平每大小面年林势郁闭均平均亩每亩小班林场林班班班积龄种树度胸树高株蓄积蓄积种径数瞭望台18031839541552340.61110.517211.4108760m处天马胜景门内侧190419412742552340.8131416017.2218610m处9\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瞭望台60m处的树种以木荷为主,故木荷为优势树种。林班1803木荷大班号为18,小班号为3,木荷占地面积为95㎡,树种密度为172株/亩,由于树种之间对光照的需求而造成如今树种的郁闭度只有0.6,而树与树之间对光的竞争导致木荷的直径偏小,其平均胸径只有11cm。林班内的木荷平均树高为10.5m,每亩蓄积为11.4m3,小班蓄积达1087m3。天马胜景门内侧10m处的生态林树种为单一的木荷,故优势树种为木荷。林班1904木荷大班号为19,小班号为4,木荷占地面积为127㎡,木荷的密度为160株/亩,生长四十几年的木荷郁闭度已达0.8,其平均胸径为13cm,平均树高达14m。由于是人工种植的生态林,木荷生长受人工保护的影响,因此木荷生长情况良好,每亩蓄积为17.2m3,小班蓄积为2186m3。3.2.2马尾松马尾松(图3-3)喜光、喜温,垂直分布在200~500m的山地、丘陵。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能耐干燥瘠薄的土壤,喜酸性至微酸性土壤。但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丘陵山地生长迅速,成材快。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属乔木,树高可达45m,胸径1m,树冠在壮年期呈狭圆锥形,老年期内则开张如伞装;干皮红褐色,呈不规则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黄褐色,轮生;冬芽圆柱形,端褐色叶2针1束,罕3针1束,长12-20cm,质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脂道4-8,边生。球果长卵形,长4-7cm,径2.5-4cm,有短柄,成熟时栗褐色脱落而不,脱落而不突存树上,种鳞的鳞背扁平,横不很显著,鳞脐不突起,无剌。马尾松树干较直;树皮深褐色,长纵裂,长片状剥落;木材纹理直,结构粗;含树脂,耐水湿。重要材用树种。树干可割取松脂,提炼松香和松节油,供工业和医药用;也可培养茯苓等供中药和食用;种子含油约30%,可图3-3马尾松食用;木材供建筑、枕木、坑木、板料和家俱等用。马尾松是极阳性树种,不耐庇荫,适于高燥的红土和粘质土壤,能耐·瘠薄的砂砾10\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和干燥荒废的山地,但不耐盐碱土,为我国长江流域各省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尤其不宜营造大面积单纯林。1998年森林公园马尾松的林班情况,见表3-3.表3-3马尾松林班数据林场林班大小面年林优势郁闭平均平均每亩每亩小班班班积龄种树种度胸径树高株数蓄积蓄积马尾1007076841551210.614.010.516811.1753松混交161316134541551210.51712.58012.9581林林班1007马尾松为优势树种,其大班号为10,小班号为7,林班内的马尾松面积为68㎡,树种密度为168株/亩。由于自身的结构特征,生长已有41年的马尾松郁闭度只有0.6,其平均胸径为14.0cm,平均树高为10.5,亩蓄积为每111m3.,小班蓄积达753m3。林班1613马尾松占优势,其大班号为16,小班号为13,林班内的马尾松面积为45㎡,树种密度为80株/亩。基于林班面积差不多,与林班1007马尾松相比,其树种密度减少了一半多,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人为干扰,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等等的影响而造成的。林班内的马尾松生长已经有41年了,其郁闭度为0.5,平均胸径为17cm,平均树高达12.5。每亩蓄积为12.9m3,小班蓄积为581m3。3.2.3樟树樟树(图3-4)(Cinnamomumcamphora),别名:香樟、木樟、乌樟、芳樟、番樟、香蕊、樟木子。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樟树是属于樟科的常绿性乔木,树高达可50米,树龄成百上千年,可称为参天古木,为优秀的园林绿化林木。树皮幼时绿色,平滑,老时渐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纵裂;冬芽卵圆形。叶薄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0厘米,宽3.5-5.5厘米,顶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圆形,离基3出脉,近叶基的第一对或第二对侧脉长而显著,背面微被白粉,脉腋有腺点。圆锥花序生于新枝的叶腋内。果球形,熟时紫黑色。樟树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萌芽力强,耐修剪。生长速度中等,树形巨大如伞,能遮阴避凉。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土壤肥沃的向阳山坡、谷地及河岸平地;分布于长江以南及西南,生长区11\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域垂直海拔可达1000m。本种为亚热带地区(西南地区)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根、木材、枝、叶均可提取樟脑、樟油,油的主要成分为樟脑、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樟脑供医药、塑料、炸药、防腐、杀虫等用,樟油可作农药、选矿、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木材质优,抗虫害、耐水湿,供建筑、造船、家具、箱柜、板料、雕刻等用;枝叶浓密,树形美观可作绿化行道树及防风林。樟树的木材耐腐、防虫、致密、有香气。是家俱、雕刻的良材;除了用来提炼樟脑,或栽培为行道树及园景树之外,樟脑还有强心解热、杀虫之效。该树种枝叶茂密,冠大荫浓,树姿雄伟,能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广泛图3-4樟树作为庭荫树、行道树、防护林及风景林。配植池畔、水边、山坡等。在草地中丛植、群植、孤植或作为背景树。1998年森林公园樟树的林班情况,见表3-4.表3-4樟树林班数据林场林班大小面年林优势郁闭平均平均每亩每亩小班班班积龄种树种度胸径树高株数蓄积蓄积樟树090797110000.00.00.000.00林香樟0511511442552110.825.011409.337林班0907内没有樟树。林班0511樟树为优势树种,其大班号为5,小班号为11,林班面积为4m,树种密度为40株/亩。已生长42年的马尾松郁闭度为0.8,其平均胸径33为25.0cm,平均树高为11m,每亩蓄积为9.3m,小班蓄积达37m。12\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3.3种群结构样地测量我们主要对三个点位进行样地测量,即天马胜景门内侧10米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荔枝园,对它们进行面积量算、树种组成、林下植被分析等。经过测量计算,得到相关信息,见表3-5:表3-52008年样地调查数据点位天马胜景门内侧10米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荔枝园对比项目面积35*24㎡17*23.5㎡40*30㎡坡度35°35°50°树种组成木荷木荷、马尾松、杉木荔枝林木数量145株56株33株每亩株数115株93株18株郁闭度0.90.90.8-0.9平均胸径21.73cm20cm13.4cm平均树高20m19.21m8-10m1998年样地调查的数据,见表3-6:表3-61998年样地调查数据点位天马胜景门内木荷马尾松混交林荔枝园侧10米处对比项目面积127㎡45㎡9㎡林木数量32株6株17株每亩株数160株80株15株郁闭度0.80.50.6平均胸径13cm17cm15cm平均树高14m12.5m10m3.3.1天马胜景门内侧10米处该样地位于天马胜景门内侧10米处,坡度为35°,坡向朝西。我们所测量的样地大小为35*24㎡,里面只有单一的树种木荷145株,即丰度为1,树龄为44年,平均树高13\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20米,平均胸径五为21.73厘米,郁闭度为0.9。林下草本植物少,灌木稀疏,以毛冬青为主,利用透过木荷之后的少量阳光。而1998年的木荷由于树龄比较小,树木比较矮,平均胸径和郁闭度也都相对较小。由于该样地是人工种植的生态林,木荷的分布均匀,并且在其生长期间内没有引入其它树种,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种内竞争,此外还有与林下植物之间对于阳光、养料等的竞争。3.3.2木荷马尾松混交林该样地是我们用GPS仪定位的第二个点,它是林相种群的分界点,主要用于了解样地内的种群结构。样地大小为17*23.5㎡,坡度为35°,样地内有马尾松28棵,平均胸径20厘米;木荷19棵,平均胸径15厘米;杉木9棵,平均胸径8厘米;还有竹子2簇,平均胸径3厘米。林下主要有灌丛和稀疏的草本,灌丛以小木荷为主,而草本则大多是蕨类。从1998年至2008年,在林木的生长期间,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大自然优胜劣汰的选择,马尾松和木荷渐渐胜出,成为优势树种。3.3.3荔枝园该园位于八一水库的上游、枫叶林的旁边,园内的树木成排种植,很有规律性。园内荔枝树的数目为33棵,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我们所测量的样地大小为40*30㎡,山体倾角50°,郁闭度为0.8-0.9。郁闭度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荔枝树枝叶繁多,每棵树的冠幅都比较大。林下植被不多,只有稀疏的小草和落叶。导致该状况的原因可能是荔枝树长得很茂密,林下的植物能够吸收的阳光很少,对养料的利用也竞争不过荔枝树,也可能是由于人为的管理,清除了树下的杂草及其它蕨类等。3.4典型的生态种群间关系现象3.4.1种群间的附生关系附生是植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植物一般不跟土壤接触,其根群附着在其它树的枝干上生长,利用雨露、空气中的水汽及有限的腐殖质(腐烂的枯枝残叶或动物排泄物等)为生,如蕨类、兰科的许多种类。这类植物就叫附生植物,其在科学上的定义是一种可能自己获取食物但附生在其他植物的顶端以获得更多阳光和水分的植物。共生是指动植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一同生活相依为命的现象。共生关系主要有:互14\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偏害共生三种。附生应属于种群间共生关系中的偏利共生,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能独立生存并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但双方中仅有一方在共生关系中获利,如一种色彩鲜艳的双锯鱼常在海葵的触手间游动,受到海葵的保护,而其他种类的小鱼若靠近海葵,就会被其触手抓住并被吃掉。附生植物通常生活于森林中,尤其是热带雨林最多,他们通常不会长得很高大,自身可进行光合作用,不会掠夺它所附着植物的营养与水分(区别于寄生植物)。此外,绞杀植物的幼体也营附生生活。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我们也随处可见这种植物间的附生关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樟树和常春油麻藤之间的附生现象(图3-5)。常春油麻藤是附生植物,攀附于樟树的枝干生长,图3-5附生现象主要是与樟树争夺光线,以获取自己有利的生长条件。虽然大多数附生植物不会长的很高大,但常春油麻藤可以利用这种附生关系,获取较丰富的水分、光线与腐殖质,所以长势良好。但相反,由于樟树的树冠大部分由于附生关系被常春油麻藤所覆盖,其自身可以获取的光线就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大部分光线被夺走,樟树自身的光合作用强度就会下降,而不利于自身的生长。最终,常春油麻藤很可能因为附生关系而将樟树杀死,其自身也会此失去生长优势。3.4.2种群间的寄生关系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寄生也分专性和兼性,专性寄生必须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可以自由活动。寄生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掠食,因为其影响对于宿主来说,尽管不同,却因为造成伤害而有相似之处。寄生物若寄住在宿主体内,称为内寄生,例如钩虫寄生在动物的消化道;而那些生活在表面的称为外寄生,例如吸取其他植物养分的菟丝子;若一个寄生物会杀死宿主的,便称为拟寄生物;另外有一种寄生形式称为窃取性寄生,寄生物偷取宿主所捕捉的或是准备好的食物。寄生物的宿主通15\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常能演化出良好的防御机制,例如植物会制造毒素来残害寄生真菌和细菌,当然对草食性动物也有害。许多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为此更演化出可以适应特定宿主物种的能力,在这样特定的互动中,这两种生物会共同演化出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状况下,宿主就不会太快或是根本不会被杀死,因为在演化上宿主的对抗也会对寄生物造成威胁。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中存在着许多物种间相互寄生的情况,以橄榄树为例(图3-6),这是典型的植物寄生现象,自然界中营寄生的植物不算少数,比如专门吸取寄主植物水分、自我光合作用的榭寄生和菟丝子。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棵生长在一个地方的橄榄树,生存状态完全不一样,其中被寄生的橄榄树,由于寄生物生长在树冠的枝图3-6寄生现象条上吸取取了橄榄树的营养物质,导致橄榄树生长受到限制,形态上呈瘦弱状,而旁边没有被寄生的橄榄树却枝繁叶茂,生长状态良好。3.4.3种群间的混交关系种群间的混交关系在森林中的体现主要是不同树种的混交林,它是由两个或多个树种组成的森林。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木荷是我国亚热带主要的防火用材树种,具有生长快、材质好、抗火性强、落叶量丰富、分解迅速、改土效果好等特点,能适应干旱、肥力低等生境条件。良好的针阔混交林是提高林分生产力、改善林地肥力、调节林分小气候以及减少病虫害、火灾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途径。混交林能防图3-7混交林16\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止火灾、预防松毛虫为害,而且能够通过种间关系的互补优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分生产力。树种搭配合理的混交林,能够较充分地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种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增加各混交树种单产和整个林分生长量。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里,我们选取马尾松和木荷的混交林进行样地测量(图3-7),根据测量结构,表明马尾松木荷大约以2∶1比例混交,种间关系较协调,呈现出树种间相互促进生长的有利关系,两个树种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木荷略显低矮。与马尾松纯林相比较,混交林中马尾松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都比纯林中高,这三项生长量指标差异显说明马尾松与木荷混交,木荷具有促进马尾松生长作用。这是因为木荷与马尾松混交后,改善了林分小气候条件,为马尾松快速生长创造适宜小生境,同时木荷落叶量丰富、分解快、凋落物中有机物质能在较短时间内归还土壤,养分循环顺畅,林地肥力大幅度提高,马尾松生长加速。3.4.4种群间的丛生关系丛生主要指的是物种以簇状集体生长的方式生存。丛生的物种很多,在福州森林公园里,体现种群间丛生关系的主要为竹子,如六月麻,还有一些蕨类植物等。这里以六月麻(图3-8)为例来说明丛生植物的特性。六月麻属于丛生竹的一种,它以丛生的方式生长,主干修长,叶子茂盛叶片长而窄。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使得竹子的树冠比主干宽数倍。它的新竹是从老竹子的秆根茎侧芽长出来的,所以看起来都会聚在一起,一丛图3-8六月麻一丛的。典型的丛生竹有麻竹、绿竹、刺竹、长枝竹、蓬莱竹等。3.4.5种群间的竞争关系竞争是指生长在同一个环境下的植物相互之间争夺空生存物质空间的关系,包括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凡是有物种存在的地方,都普遍存在竞争。以福州森林公园的优势树种为例:①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视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17\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至消灭。如福州森林公园瞭望台处马尾松与木荷之间的竞争(图3-9)。木荷和马尾松都是阳生植物,由于混合种植使得树间距较小,郁闭度过高,导致马尾松与木荷之间对光线的竞争激烈。为了争夺阳光,进入树冠上层,两个树种的高生长相近。从测量数据比较来看,由于竞争激烈,使得此处木荷与马尾松各自的平均胸径和别的地方同年龄的木荷与马尾松相比较低,并且马尾松是此处的优势树种。然而随着马尾松种群的生长,其生长优势会逐渐表现出来,木荷在竞争过程终将最后被淘汰。②种内竞争,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植物间的自疏现象。由于种内竞争使得竞争个体平分资源,导致个体都不能获得粗够的能图3-9种间竞争量,整个种群表现为生长不良。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木荷自身的自疏现象(图3-10)就很显著。由于植物间由于种植过密,彼此对光的竞争强烈,随着林木的生长,植物对光的需求逐步加强,种内竞争会产生明显的自疏现象,导致整片林木的生长状态相似,种群发育程度不高,林木多成瘦弱细长型的形态。同时,由于上层的枝叶遮挡了大部分的阳光,使得林下的植被稀图3-10自疏现象少,仅有部分阴生植物。18\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3.4.6种群的演替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植物群落总是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大多由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组成。是地表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了解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若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将其分为: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由裸盐→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②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图3-11人工演替形成荔枝林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解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若按决定演替的因素可将其分为:①群落发生演替。见于植物新侵占或尚未被占据的地区,在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称原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次生演替。总结而言就是在裸地上植物群落发生发展的过程;②内因生态演替。因植物群落改变了生态环境,群落本身也会发生变化;③外因生态演替。指外界环境因素变化所造成的,如火成演替、气候性演替、动物性演替和人为演替等。在福州森林公园我们进行调查的样地中,荔枝园样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演替。将98年的数据与今年的植被覆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此处10年前为非林地,经过人工种植,10年后就演变为郁郁葱葱的荔枝林(图3-11)。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另一具有代表性的种群演替就是次生林(图3-12)。随着森林公园种图3-12次生林群的不断成长,植物群落不断发生演替,导致了不同层次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如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发生显著变19\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化。次生林中乔木层杂木较多,多为蝌蚪科植物,密度与郁闭度均较高,大多为梅花型纹理,由于石壁上多附灌丛和砧木林,故物种丰度较高。导致次生林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大多由于火烧、地面塌陷等天然或人工破坏之后,自动更新形成的。火烧会使土壤上的植物几近死亡,进而给新的物种机会入住这片土地。而地面塌陷,使一部分土地地貌水土的都发生大面积的改变.进而使得原本生长的植物死亡,新的物种进入,最终产生了新的群落结构。3.4.7种群的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不同的生物种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上下层次的出现,即成层现象。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就是指成层现象。以陆生群落为例,成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的层次和地面以下的分层。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本植物群落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大多数温带森林至少有3-4个层。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的乔木层;乔木层之下尚有灌木层、图3-13混交林垂直结构草木层和由苔藓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在地面以下,由于各种植物根系所穿越的土壤深度不同,形成了与地上层相应的地下层。我们选取了福州森林公园三处样地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①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样地的群落垂直结构(图3-13)。此处层次分化明显,主要由杉木、木荷、马尾松等树种组成,林下也有少量灌丛和草本植物;②人工种植的生态图3-14生态林垂直结构20\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林的群落垂直结构(图3-14)。此处的垂直分层并不明显,该生态林的树种为单一的木荷,林下植被稀少;③荔枝林样地的群落垂直结构(图3-15)。此处的群落的垂直结构层次分化也不明显,由于单一的物种,几乎没有其他树种,灌木层与草本层植物也较少。从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森林公园内整体群落植被高大,物种组成复杂,垂直分层现象明显,可分为枯枝落叶层、草本层、灌图3-15荔枝林垂直结构木层和乔木层等。3.5物种多样性的指数计算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区系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龙潭溪两侧仍为次生的地带性植被。现有植被以人工针、阔叶林为主,乔木树种以马尾松、木荷为主,其次有杉木、湿地松、樟树、毛竹、油杉、福建柏等,林下植被主要有桃金娘、杜鹃、乌饭、冬青、山矾、芒萁等。森林公园经过40年的引种驯化种植了国内外引种的桫椤、南洋杉、山茶花、苏铁、棕榈科、丛生竹等植物共计131科546属1703种。由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何进一步制植物物种保护措施、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实习报告以福州森林公园3种主要人工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森林公园人工群落的特征及进一步物种保护提供资料。3.5.1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1.样地的调查方法在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主要人工林进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择具代表性的3个人工森林群落类型设置样地,分别为混交林(17*23.5㎡)、木荷林(35*24㎡)、荔枝树(40*3021\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调查样地内森林群落乔木层(胸径大于5cm)的物种种类、胸径、树高、冠幅等,并在样地内调查林下植被,分别记录灌木层物种、树高、株数等。2.物种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即为群落中物种的总数S,但是,由于S取决于样本的含量,它被限定为可比较的指数(Yapp,1979),因此,Margalef(1958)和Menhinick(1964)等提出了许多指数以[3,7]测定独立于样本规模的物种丰富度,这里选用如下2个丰富度指数。Margalef(1958)指数:R1=(S-1)/㏑(N)Menhinick(1964)指数:R2=S/√N式中:S为群落中物种的总数即丰富度;N为所有物种的总个体数(随样本规模的增大而增加)。2)物种多样性选用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以及Mclntoch(1967)指[3,7]数D,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H=﹣∑Pi㏑Pi;Simpson指数D′:D′=N(N-1)/∑(ni-1)ni;20.5Mclntoch指数D:D=(N-U)/(N-√N),(U=(∑ni))。式中:ni为第i种的个体数;N为所有种的总个体数;Pi=ni/N。该指数假定个体样本从无穷大的种群中随机取得,同时所有的物种都在样本中出现(Pielou,1975).3)群落物种均匀度均匀度系指样地中各个种的多度的均匀程度,即每个种个体数间的差异。其计算通常用观察多样性和最高多样性的比值来表示,最高多样性即所有种的多度都相等时的多样[1~4]性,据此可导出均匀度的计算式。Shannon指数均匀度:Js=H/lnS;Simpson指数均匀度:E=N(N/S-1)/∑(ni-1)ni;20.5Mclntoch指数均匀度:Ds=(N-U)/(N-N/√S),(U=(∑ni))。3.5.2调查结果与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群落1的垂直结构层次分化比较明显,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物种数为3种,物种个体总数为56株,由杉木、木荷、马尾松等树种组成,郁闭度0.922\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左右,其中马尾松占绝对优势,占总株数的50%,平均树高为15.3m,平均胸径为20cm,其次为木荷,占总株数34%左右,平均树高为20.04m,平均胸径为15cm;而杉木的株数较少,其平均树高为22.3m,平均胸径为8cm。灌木层高度一般为0.5~1.4㎡,主要是小木荷,盖度约为10%~15%。草本层为蕨类植物。群落2为人工种植的生态林,该生态林的树种为单一的木荷,虽然林下分布着稀疏的灌木以毛冬青为主和草本植物,其垂直结构层次分化并不明显。该群落内以乔木层为主,为单一的木荷树种,总株数为145株,郁闭度为0.9左右,丰度为1.0,密度为0.17株/㎡,平均树高为20.5m,平均胸径为21.73cm。.群落3绝大多数是荔枝树,没有其他树种,几乎也没有灌木层与草本层植物,因此群落的垂直结构层次分化不明显。群落内主要是乔木层,为单一的荔枝树,总株数为33株,其平均树高为9.2m,郁闭度为0.8~0.9。2.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的数目及其个体分配均匀度两者的综合,它能有效地表征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根据3个森林群落的调查资料,应用上述有关计算式计算了3个人工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表3-7)。由计算结果可知,群落1物种多样性最大,其次为群落3,最小为群落2。群落的多样性变化与群落本身的物种结构特性以及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有关,比如树与树之间对光照的竞争。群落1内的分布着天然长成的竹子、灌丛与其他草本植物,还有人工种植的混交树种,虽然没有对林下植被进行详细测量,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出群落1的结构比较复杂,物种较丰富,故其物种多样性高。而其他2个群落由于是单一的木荷和荔枝林种,林下植被又相对稀少,其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故物种多样性低。表3-7森林公园调查样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号层次R1R2HD′DJsEDs群落1乔木层0.4970.4011.0082.6320.4330.3360.9010.887群落2乔木层00.0830.03410—1—群落3乔木层00.1740.10610—1—23\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3.5.3小结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丰富的森林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人们旅游、观赏、游憩和回归自然的最佳场所,也是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的良好场所。多年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种植了国内外的桫椤、南洋杉、山茶花、苏铁、丛生竹、棕榈科植物等植物共计131科546属1703种,植物区系组成复杂,种类众多,保护了一大批国家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本实习报告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典型的人工群落结构与特征进行了测定,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认为福州森林公园重视生态林的开发与保护,特别是对单一树种的保护,以及综合其它植物的生长情况和谐保护与开发,为更好地保护、建设和开发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奠定了基础。24\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第4章典型树种虚拟建模4.1建模基本原理虚拟树木,就是应用计算机模拟树木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状况,近年来已成为植物学、农林业、环境科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生长模型和可视化技术是它的核心内容。虚拟树木生长模型包括形态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和结构一功能模型等,其中结构一功能模型可以模拟树木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其结果为树木的三维结构,因此它最为接近现实树木的生长,是虚拟树木生长模型的发展方向。树木形态的复杂性与计算时间和空间的矛盾一直是可视化研究中的难点。树木可视化还有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性,如多级分枝、枝条的弯曲、自相似、向光性、树木分枝间的光滑与非光滑连接等。3D造型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可接受的算法复杂性下,生成真实感可以与实物媲美的虚拟物体静态的树的3D造型方法通常利用树的分形特征和随机性。树的形态结构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组成结构,树由根、主干、分枝、叶、花、果实等基本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各自的几何特征,如生长位置、长度、粗细、纹理、方向等;二是拓扑结构,描述上述基本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分布、密度、空间关系和从属关系等,如分枝、叶序、叶脉、花序等。几何模型法,就是在计算机软件中直接产生三维面片来制作植物模型的方法,每一片叶子最少要有2个面组成,它完全依靠三维程序来构建数字模型,也叫植物模型三维程序法,依靠的是三维计算机图形数学技术。4.1.1树枝的造型树枝可以通过生长和控制机制描述其几何造型。由于树枝呈圆柱状,其几何造型可以表示为树枝的中心曲线和曲线上每个点的横截面。自然界中树枝的形成因受基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其生长方向会不断地改变,最后形成或直、或弯、或曲的各种姿态。如果能够近似模拟树枝的这一生长过程,可以获得具有真实感的3D树枝造型。25\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4.1.2树的拓扑结构树的拓扑结构是指树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和空间关系。树枝的从属关系是指父枝分叉形成子枝的过程。将本次树枝分叉到下一次树枝分叉之间的阶段定义为一个生长周期,如图4-1所示。生长面具有一定初速度,在外因加速度的控制下生长,当满足一定的分叉条件时,按照一定的分叉策略开始进行分叉,形成新的生长面,再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周期。其中分叉条件决定了分叉的时机,随物种的不同而不同,与植物的叶序、生长速度和环境等因素有关。生长面生长一个生长周期分叉条件分叉策略生长面1生长面2⋯生长面n生长生长生长………图4-1树枝的生长周期分叉策略形成了分枝之间空间关系,决定了分叉时形成子枝的数目,子枝与父枝之间的生长方向和角度关系,以及子枝的粗细、生长速度等。常见的父枝与子枝之间的空间关系如图4-2所示。26\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图4-2常见的父枝与子枝之间的空间关系其中(a)表示三个生长周期和两次分叉,每次分叉父枝都被均匀地分成两个粗细相同的子枝,所有父枝与子枝之间的角度完全相同;(b)与(a)基本相同,只是分叉数目由二变成了三;(c)的分叉方式表示在子枝中有一个子枝的生长方向与父枝完全相同,但横截面略细,其余的子枝与父枝之间形成相同大小的夹角;(d)表示不同的子枝拥有不同大小的横截面,以及与父枝之间形成不同大小的夹角。(c)和(d)中分别包含两个生长周期和一次分叉。上述不同的分叉策略可以通过建立一组参数进行描述。确定了分叉条件和分叉策略后,便可以将树的主干和分枝组装成一个整体,如图4-3所示。图4-3中分又的树枝包含了3次分叉,4个生长周期,l2段分枝,采用了时间步长进行离散化,分叉条件使用一定比例的步长数目。由于在同一个生长周期不同的子枝需要同时生长,因此该算法本质上是并行算法。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将树枝的生长模型推图4-3分叉的树枝:通过时间步长广为一棵树的生长模型。上述生长模型是非常数目的比例作为分叉条件。便于运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实现的。可以将一段树枝的生长、分叉条件、分叉策略以及生长周期等分别设计为对象,通过灵活的对象27\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装配形成各种类别的树的3D造型该模型是开放模型,树的根、枝、叶、花、果实等各组成部分,都可以设计成对象,作为部件进行灵活的组合。4.2建模过程SpeedTree的模型可以由分枝,簇叶和复叶组成,不过不是所有的这三个部分都会体现出来的,例如,棕榈树拥有分枝和复叶但是没有簇叶,同样的,许多树有分枝和簇叶但是没有复叶。只要搭配合理,使用者可以自由组合运用树的任何部分构成一个整体。4.2.1树干/分枝分枝是SpeedTree的首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树的整体外形。不同层次的树枝有着不同的样式,同一等级的分枝使用相同的产生参数。每棵树的模型的分支结构是由树干和分枝的参数决定的。分枝的参数详细定义了许多曲线。绿色的曲线,控制着分枝与更上一级分枝的距离。青色的曲线决定了单位长度的分枝上下一级枝条的分布。紫色曲线的形状则体现了分枝的宽松程度。通过编辑分枝和树干的参数可以创造出使用者想要建成模型的树的基本外型。4.2.2簇叶SpeedTree的簇叶是通过在分枝的整体结构上放置一连串的图块来建立的。这些图块包括叶组织原先的图片和在每个角度的画面旋转它们使其面对照相机所得到的图形。这个技术使得使用者可以运用很少的多边形来创造出一整棵树。叶组织的图片特别需要表现出一连串丛生的叶子而不是单个的叶片,这样每个图块可以覆盖一大片区域从而减少所需要的图块数量。这些树叶的图块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的:最高等级的分枝的频率和碰撞参数。随着簇叶被安放在整棵树上,有一部分将会由于它们的位置上已经有叶子而被消除掉。在簇叶的性质页面可以编辑碰撞参数和其他的簇叶参数。4.2.3复叶复叶是一种分枝几何体现的选择。使用者可以指定复叶的等级并且用其代替所有那28\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个等级的分枝(包括后来指定的等级)。以下棕榈树的复叶模型的图片(图4-4)描绘了两种复叶的主要应用:和分枝的细节图像。原始图像(无复叶)附加复叶(等级1)复叶纹理贴图图4-4棕榈树的复叶模型复叶对于棕榈科植物和苏铁类植物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分枝多边形的减少和分支细节的改进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即使分枝被复叶所代替了,分枝仍然可以产生簇叶或者其他复叶,这是值得注意的。所有的复叶参数可以在复叶的性质页面编辑。29\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4.2.4建模的过程1.资料筛选在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的照片中挑选符合要求的主干、树叶、枝条形态及整体形态的照片(选取枝条形态清晰、树叶生长健康、整体形态清晰的照片)。2.利用Photoshop对图像进行处理树皮处理:1.在Photoshop中打开相应的主干的照片。2.利用Photoshop中的截图工具,在照片中截取大小适中,主干纹理清晰的部分。3.调整图像大小,将图像大小调为2的n次方(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图像大小调整为512*512)。4.将处理后的图像储存为tga格式。树叶的处理:1.在Photoshop中打开一簇树叶的照片。2.在图片中利用魔棒、套索等工具将非树叶部分图像选中,并从中删除。3.将空白部分填充成黑色。4.新建一个通道。5.将选区反选。6.将选区(即树叶部分)填充为白色。7.储存为tga格式。8.在Photoshop中打开其它簇树叶的照片,并重复以上步骤。9.利用前面处理树叶进行进一步处理,对其进行旋转及叠加和删减,并合并成一个图层,使其更接近于树叶自然生长的普遍形态。10.将处理后的图片另存为tga格式图片。30\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竹柏树干纹理竹柏树叶木荷树干纹理木荷树叶31\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鸭脚木树干纹理鸭脚木树叶纹理3.利用SpeedTree进行树种建模打开SpeedTree并将处理过的树皮及树叶图像添加到SpeedTree中。调整整个树种的总体大小。调整主干纹理,通过改变横向及纵向贴图的次数来实现使主干纹理清晰(在图4-8中的位置进行调整)。根据照片及调查的数据对主干的整体形态进行参数调整(包括树干的胸径、高度对应与整体大小的比例及主干生长的弯曲角度等。在图4-9及4-10中显示的位置调整)。调整枝条的形态,根据冠幅和第一级分支的离地面的位置与整体大小的比例及枝条长度和弯曲形状,对枝条形态进行调整(在Branches一栏中对其参数进行修改和调整)。调整树叶形态,根据树叶的大小、生长的位置、密度等方面在Leaves一栏中对各参数进行调整。将建模结果以.spt格式保存,并导出。4.3技术软件平台选择4.3.1硬件工作平台主机:酷睿II数据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输出设备:A4幅面激光打印机,A0幅面彩色喷墨绘图仪。32\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4.3.2软件工作平台主平台:Spreetree,用于模型的建立。辅助平台:Photoshop,用于图层管理及图层整饰输出。树木可视化软件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XP;选用OpenGL作为图形编程的平台。OpenGL是一种与硬件、窗口系统和操作系统相独立的一系列API,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编程环境,它是由:量功能强大的图形函数组成,大大简化了三维图形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函数对整个三维图形进行光色渲染,从而方便地绘制出客观世界逼真的三维景象。4.4流程图、界面截图野外实测数据(树高、分枝角度等特征参数和主干、树叶的纹理)Photoshop查阅相关资料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主干、枝条的透编辑明纹理三维树木造型软件枝条在主干不同位置往往有不同的长度,枝条沿自身长度方在渲染时可以具有渐变的透向弯曲变化,这些变化趋势用数编辑主明、半透明等效果,因此具有学函数来刻画是不容易且不直观干、枝条和树Alpha通道的透明纹理更能真实的,采用参数化曲线的描述则相叶的形态结构的表达真实的物体对直观。树木的三维模型图4-5虚拟树木建模流程图33\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图4-6SpeedTree用户界面34\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4.5主要树种建模结果4.5.1建模的主要参数竹柏木荷鸭脚木树高(m)5205胸径(cm)502025主干枝条位置35~7540~8535~75枝条频度251725长度(m)1.563一级枝条半径(cm)1036角度15~600~1000~45枝条位置25~7525~7525~75枝条频度253025长度(m)1.531.5二级枝条枝条半径(cm)412角度20~4565~7520~45枝条位置50~10050~7550~100枝条频度45067200长度(m)-1-三级枝条半径(cm)-0.3-角度-0~15-树叶位置-50~100-树叶频度-200-大小565叶片结构---35\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4.5.2建模后的效果图竹柏实际拍摄图竹柏建模效果图36\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木荷实际拍摄图木荷建模效果图鸭脚木实际拍摄图鸭脚木建模效果图37\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4.6小结自然界中树形态是在基本形态一致基础上千变万化的,构造树形态的模型既要保证树的基本形态,又要能够在基本形态上变化。树的基本形态是通过分形机制保证的,而在变化方面,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随机过程。通过仔细观察千姿百态的树,可以发现虽然局部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基本上是随机的,但整体上的变化却有一定趋势,多数情况并不满足随机性。例如可能由于各种外界因素,使树的生长向某个方向偏重;地势或周边树木可能会使整棵树或树的某几个分枝朝某个方向弯曲。通过单纯的随机过程实现类似造型的控制是很困难的。模型中“生长”概念与真正植物生长概念是不同的。虽然模型希望通过模拟树的生长得到树造型,但由于“生长”内涵上的差异,通过Speedtree无法精确构造自然界真实树的造型,而只是一种近似造型。树由根、主干、分枝、叶、花、果实等基本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不同的几何特征,建立统一模型是很困难的。Speedtree实现了主干和分枝建模。但模型具有开放性,树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拓扑结构是模型的部件,可以通过灵活地组装这些部件生成新物种。这一特点有利于软件设计、特征提取、分类和资源共享。38\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第5章遥感动态监测本次遥感动态监测是以2003年12月SPOT5卫星所获得的1:2.5万黑白和1:5万的彩色遥感影像图为信息源,利用3S技术发挥卫星数据和遥感技术的优势,来对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5.1总体概述5.1.1所用到的软件及处理平台3S技术,指的是对地观测的三种空间高新技术系统,即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WindowsXP操作系统,ERDASIMAGINE8.6,ArcMap9.2,MSAccess2007,MSExcel2007ErdasImagine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可以说是该行业中最好的一款。ERDASIMAGINE为用户提供了全面和易于使用的可选的影像处理工具,同时它还简化和改善了用户的工作流。它同样允许用户用内部功能去完成以前可能需要外包的任务。5.1.2影像及数据处理所用参数1、影像配准中采用黑白的2.5米精度的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图,与彩色的5米精度的遥感影像图配准。2、融合后的遥感影像图所采用的地理坐标系统为:北京54(卡拉索夫斯基托球体,120E为中央经线,横轴墨卡托6度带投影)3、GPS获得的坐标为WGS84大地坐标。39\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5.1.3所用数据1.2003年12月14日的卫星影像图(图5-1、5-2)(SPOT2.5m+ETM10.0m,比例尺1:20000)图5-1图5-22.福州树木园(森林公园)森林资源图(1:10000,1998),见附图1.5.2各点的地物特征为了更好的了解森林公园的,我们对森林公园内部进行了地物的标注和记录,见附图5。5.3影像的配准和融合5.3.1确定图像几何校正开启ERDAS软件,点击图标面板工具条上的DataPrep图标→ImageGeometric40\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Correction→打开SetGeo-CorrectionInputFile对话框(图5-3)。图5-3SetGeo-CorrectionInputFile对话框在该对话框(图5-3)中,需要确定校正图像,有两种选择情况:一:首先确定来自视窗(FromViewer),然后选择显示图像视窗;二:首先确定来自文件(FromImageFile),然后选择输入图像。本次校正选用文件输入方法。5.3.2确定图像几何校正几何校正分为两种:几何粗校正:针对引起畸变原因而进行的校正。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它是用一种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过程,并利用畸变的遥感图像与标准地图之间的一些对应点(即控制点数据对)求得这个几何畸变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进行几何畸变的校正,这种校正不考虑引直畸变的原因。ERDAS提供的图像几何校正模型有7种,具体功能如下:表5-1几何校正计算模型与功能模型功能Affine图像仿射变换(不做投影变换)Polynomial多项式变换(同时作投影变换)Reproject投影变换(转换调用多项式变换)RubberSheeting非线性变换、非均匀变换Camera航空影像正射校正41\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LandsatLantsat卫星图像正射校正SpotSpot卫星图像正射校正本次校正选用Polynomial多项式变换,多项式最高次数为2.5.3.3图像校正的具体过程本次校正以spot5_20031214_p.img影像作为基准影像,对spot5_20031214_m.img的子区进行配准。第一步:显示图像文件在ERDAS图标面板中点击Viewer图表两次,打开两个视窗,并将两个视窗平铺放置,操作过程如下:ERDAS图表面板菜单条:Session→TitleViewers然后,在Viewer1中打开需要校正的spot5_20031214_m.img图像在Viewer2中打开作为地理参考的校正过的ETM+图像:spot5_20031214_p.img第二步:启动几何校正模块Viewer1菜单条:Raster→GeometricCorrection→打开SetGeomtricModele对话框(图5-4)图5-4SetGeometricModel对话框→选择多项式几何校正模型:Polynomial→OK42\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同时打开GeoCorrectionTools对话框(图5-5)和PolynomialModelProperties对话框(图5-6)。图5-5GeoCorrectionTools对话框图5-6PolynomialProperties对话框在PolynomialModelProperties对话框中,定义多项式模型参数以及投影参数:→定义多项式次方(PolynomialOrder):2→定义投影参数:(PROJECTION):略→Apply→Close→打开GCPToolReferenseSetup对话框(图5-7)43\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图5-7GCPToolReferenseSetup对话框第三步:启动控制点工具首先,在GCPToolReferenseSetup对话框(图5-7)中选择采点模式:→选择视窗采点模式:ExistingViewer→OK→打开ViewerSelectionInstructions指示器(图5-8)图5-8ViewerSelectionInstructions→在显示作为地理参考图像panAtlanta,img的Viewer2中点击左键→打开referenceMapInformation提示框(图5-9);→OK44\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图5-9referenceMapInformation提示框→此时,整个屏幕将自动变化为如图5-9所示的状态,表明控制点工具被启动,进入控制点采点状态。第四步:采集地面控制点(图5-10)GCP的具体采集过程:在图像几何校正过程中,采集控制点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繁重的工作,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在GCP工具对话框中,点击SelectGCP图表,进入GCP选择状态;第二步:在GCP数据表中,将输入GCP的颜色设置为比较明显的黄色(图5-11)。第三步:在Viewer1中移动关联方框位置,寻找明显的地物特征点,作为输入GCP。第四步:在GCP工具对话框中,点击CreateGCP图标,并在Viewer3中点击左键定点,GCP数据表将记录一个输入GCP,包括其编号、标识码、X坐标和Y坐标。第五步:在GCP对话框中,点击SelectGCP图标,重新进入GCP选择状态。第六步:在GCP数据表中,将参考GCP的颜色设置为比较明显的红色(图5-12)。第七步:在Viewer2中,移动关联方框位置,寻找对应的地物特征点,作为参考GCP。第八步:GCP工具对话框中,点击CreateGCP图标,并在Viewer4中点击左肩顶巅,系统将自动将参考点的坐标(X、Y)显示在GCP数据表中。第九步:在GCP对话框中,点击SelectGCP图标,重新进入GCP选择状态,并将光标移回到Viewer1中,准备采集另一个输入控制点。45\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第十步:不断重复1-9,采集若干控制点GCP,直到满足所选定的几何模型为止,尔后,没采集一个InputGCP,系统就自动产生一个Ref.GCP,通过移动Ref.GCP可以优化校正模型(图5-13)。图5-10原图图5-11PrincipalComponent融合图5-12Multiplicative融合图5-13BroveyTransform融合46\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第6章森林公园DEM+影像图6.1制作的原理与步骤数字地形模型(DTM,DigitalTerrainModel)最初是为了高速公路的自动设计提出来的。它是在空间数据库中存储并管理的空间地形数据集合的统称。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它是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信息系统分析和评价空间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规划和决策。DTM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数字地形模型中地形属性为高程时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ElevationModel)。从数学角度讲,高程模型是高程Z关于平面坐标X,Y两个自变量的连续函数。数字高程模型(DEM)只是它的一个有限的离散的表示。在地理信息系统中,DEM模型是建立DTM的基础数据,其它的地形要素可由DEM直接或间接导出,称为“派生数据”,如坡度、坡向。各类森林资源作为空间实体有其空间位置,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与这种空间位置具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在有些地理方位,森林资源应以保护为主,而在有些地理方位森林资源可以以较大强度加以利用。常用的方法是以高程值建立的数字地形模型(DEM)来表达现实世界的地理位置信息。特别是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森林景观类型的叠加,更加直观的反应森林景观类型同在不同地形的分布状况。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的原理是利用各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来反映点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并通过内插法使数据加密,使间断的离散数据连续化,从而绘制各种专题图、立体图以及对地形进行计算和分析。具体地说,DEM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获得,我们经常采用的有两种:一是将地形图扫描后经等高线数字化,通过三角网或栅格化生成;另一种是以航空影像为信息源,通过解析摄影测量或数字摄影测量生成。具体的方法如下:应用的软件:ArcScene步骤:47\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打开多波段平面图,在该图的属性里面加入DEM图的高程(图6-1),图6-1便可得到森林公园的DEM模型(图6-2)。图6-2DEM模型加入我们实习的GPS控制点分布图,同样在GPS控制点分布图的属性里面加入DEM48\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图的高程,然后和上面的DEM模型叠加,这样就得到了森林公园的三维影像图。(图6-3)图6-3三维影像图6.2三维DEM结果展示和描述加入图名,指北针,图例等后导出,便可以生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三维影像图。单波段(图6-4)与多波段(图6-5)的对比49\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图6-4森林公园单波段三维影像图图6-5森林公园多波段三维影像图通过这次实习中我们发现,在获得研究区域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基础上,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森林公园平面图的叠加,直观的反映出研究区域景观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状况。在加入了我们的GPS控制点后,更加直观的显示出各个点的位置和我们的行进路线。同样,如果我们将DEM和森林资源分布图叠加就能更好的反映出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就森林资源的地理位置而言,通过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并借助于山体阴影来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况,使各类森林资源功能角度对各处森林资源的适用性以及过去森林资源利用情况做出评价。从立体的角度上,更加清晰的表达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景观格局现状,了解近期景观生态类型分布空间格局和受人类影响的变化情况。为以后景观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决策提供依据。50\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第7章总结这次生态学野外认识实习我们要完成对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信息服务系统的任务。带着这个任务,我们于12月便开始了对实习的准备与预习工作。1月6日、7日两天我们进入森林公园进行实地的考察,取点、拍摄、树种分析等工作。带着厚厚的外业调查记录,我们于1月8日起开始了内业的整理,报告的制作工作。在刚接到《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遥感与信息服务系统》这个题目时,我们都感到一片茫然。“遥感”、“信息服务系统”等很专业的词汇在我们脑海里还没有建立概念。我感觉有种瞎子摸路的感觉,同时又感到无从入手。陈博士给了我们很多份相关的论文让我们去自学。在两年多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被动的接收老师教给我们的有限的知识,在主动学习和认知新事物上我们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也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准备阶段做的两份报告现在看起来感觉是那么的幼稚可笑,同时也感到我校的空间中心从无到有是多么艰苦和困难的创建历程,并且我们的主动、创新能力实在是太欠缺了。正是不经历打击,如何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现在能理解当初陈博士让我们自己去试着完成福州森林公园遥感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是真正的为了我们好,锻炼我们的能力。到外业调查阶段,第一天请来了森林公园内资深的郭科长,带着我们沿森林公园走了一圈,介绍了沿途的植物,这对我们的建模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陈博士也沿途一直兴致盎然的对我们讲解有关的生态学知识。这使一些对书本知识感到枯燥无味的人也提升了对生态学的兴趣,主动认真的听、记陈博士的见解,学到了许多书本外的知识。在外业调查中我们测了许多点,测了几个样方内的植物分布,测了些植物的基本参数等。这种实际深入的实习,比之书本来,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掌握到调查的一些方法和步骤。进入内业阶段后,我们接触到了两种新的软件:Erdas,SpeedTree。以前用的软件基本上是老师教多少,我们会多少,现在要学一些,自己摸索一些。在对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用Photoshop对照片进行制作,用SpeedTree对植物建模,在这些天的反复使用中,我们掌握了建模的步骤和方法。在这次野外调查和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一个团队的整体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明细的51\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分工、各进其职才能保证报告的顺利完成和质量。总的说来我们这次实习暴露了我们大学生的许多缺点,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们又学到了许多知识,见识得到了增长,视野也开阔了许多,这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不到的。这次实习的收获是颇丰的,对我们日后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52\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1]樊后保.格氏栲群落的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00,36(2):62121[2]何永涛,曹敏,唐勇,等.滇中地区常绿阔叶林树种多样性比较研究[J].山地学报,2000,18(4):32223281[3]贺金生,陈伟烈,李凌浩.中国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的群落多样性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1998,22(4):303~3111[4]吴承祯,洪伟.万木林中亚热带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1):332371[5]洪伟,吴承祯.Shannon-Wiener指数的改进[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9,7(2):12021241[6]Kongg.Type,structure,dynamicsandmanagementofthelowe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intheDinghushanbiospherereserveofChina[J].Tropics,1997,6(4):33523501[7]兰思仁.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主要风景林类型多样性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17(4):572601[8]章寿林.闽北四种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17(4):702731[9]董林水,陈礼光,郑郁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244-247[10]刘春华,吴奇镇.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林分结构和土壤肥力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2,4(5):19-21[11]伍泽文.杉木厚朴混交林木邻体竞争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1):31-34[12]兰思仁.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人工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22(1):1~3[13]何东进,洪滔胡,刘勇生.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森林景观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J].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2).53\n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14]王晓峰,唐彦民,鲁少军.关于混交林与纯林的比较优势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63-64[15]王长,龙瑞军,施建军.高寒地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群落垂直结构和生产力变化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5,27(5):16-21[16]TumurA,AbbasA2002.DCAordinationofecologicaldistributionofsaprophyticlichensinforestecosystemofTianshanMts[J].JournalofPlantResourcesandEnvironment,11:41—4554\n20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态野外认识实习报告致谢:本生态课程实习包括野外踏勘与内业整理两大部分。野外踏勘的过程中,特别要感谢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郭科长带领与解说,还有陈崇成博士、罗敏老师及几位研究生的指导。野外踏勘虽然很艰苦,但我们甘之如饴,真正体会到野外实习的真谛——仅仅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靠野外的实践以及补充,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二者都很重要。内业整理过程中,唐铭学姐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为我们指点迷津,并且精心指导我们有关的操作流程,帮助我们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报告的整理过程中,陈博士耐心的给我们理顺思路,为我们的实习报告能够顺利完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们小组成员在这里向诸位表示诚挚的谢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