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1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普通动物学历年考研真题简答2012年简答: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的体制与他们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什么是颌口类动物,哪些纲属于颌口类,有何特征。真体腔与假体腔的不同之处。涡虫、蛔虫与蚯蚓之间皮肌囊机构的不同。胎盘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论述:脊索动物的循环系统的进化。2011年1、简述体腔(假体腔和真体腔)出现的进步意义。答:假体腔出现的意义:1、使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隙,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2、体壁肌肉层及体腔液的流动压力,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加强3、体腔液使腔内的物质出现了流动循环,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真体腔形成的重大意义1作为体内液腔固有的机能①提高了体内物质转运的效率②为脏器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③流体静力骨骼功能2促进了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的重大发展2、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动物进化的一个侧枝(为什么说多孔动物又称为侧生动物)?答:般认为: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枝。结构与机能的原始性:具有与原生动物领鞭毛虫相同的领细胞,有人认为它是与领鞭毛虫有关的群体原生动物。但是其个体发育中有胚层存在,细胞不能单独存在,故定为多细胞动物。由于有水沟系、骨针、领细胞等特殊结构,以及在发育中有逆转现象,说明它又与其它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称为“侧生动物”。3、试从发生顺序、所在位置和结构特征比较前肾、中肾和后肾的不同。答: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主要类型:前肾、中肾和后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都有前肾,但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时期前肾才有作用。前肾的位置靠近体腔的前段,由许多肾小管组成。肾小管的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处膨大成漏斗状,这就是肾口,可以直接从体腔内收集代谢废物。在肾口附近还有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管球,它们利用滤过血液的方式把血液中的废物送入肾小管,肾小管的另一端与一个总的管道相连,这就是前肾导管,末端通到体外。鱼类和两栖类成体以中肾执行排泄功能。中肾位于前肾的后方,其肾小管一般不能与体腔相通,靠近肾口附近的肾小管外凸成为小支,小支末端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叫肾小囊(包曼氏囊),把毛细血管球包入其中,形成肾小体,它与肾小管一起形成肾单位。尿液由中肾管排出。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成体的后肾位于体腔后段。后肾的肾小管末端形成典型的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肾单位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尿液汇入肾盂,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11\n有的脊椎动物如鸟类无膀胱),再排出体外。在中肾阶段,前肾导管纵裂为二,一根为中肾导管,各肾单位与中肾导管相连,在雄性动物有输精作用。另一根在雄性退化为米氏管(牟勒氏管),在雌性则为输卵管。1、为什么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答:爬行动物的躯体结构全面进化,已基本适应陆生生活。它们产大型羊膜卵,真正解决了在陆地繁殖的问题,进入了高等羊膜动物的范畴;体表被有角质鳞片,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肺发达,已完全用肺呼吸;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发展,指、趾端具爪,适于在陆地爬行;产生了新脑皮,开始以睫状肌来调节视力,神经感官进一步完善。所以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爬行动物新陈代谢水平不高,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仍是变温动物。2、脊椎动物的椎体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的特点,各见于那类动物?答:一块脊椎骨包括椎体、椎弓和脉弓。发生顺序是椎弓、脉弓和椎体;根据脊椎骨椎体两端的关节面形状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端都凹入椎体间的空隙保存着退化的脊索,两椎体间的关节活动有限(鱼类、有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前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凹入而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比较灵活,脊索虽然残留一部分但不成为连续的索状(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和鸟类的第一颈椎)、后凹型椎体:椎体后端凹入而前端凸出(多数蝾螈和一部分无尾两栖类以及部分爬行类)、马鞍型椎体:椎体两端呈横放的马鞍型,椎体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类颈椎)、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之间垫以纤维软骨的椎间盘,以减少活动时的摩擦(哺乳类)。3、论述题:从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繁殖和发育等方面分析,说明为什么昆虫能称为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答:1、有翅——利于捕食避敌,寻找配偶,迁移地域——有利于生存繁衍,扩大生活范围。2、体小——占空间少,无空间竞争3、具附肢、横纹肌——运动有力迅速4、口器多样化、食量小——食性广,少食物竞争5、气管系统呼吸——可呼吸空气中的氧气。6、具几丁质外骨骼——保持体内水分,可在陆空中大量发展。7、神经系统发达、感官发达、行为活动复杂——利繁衍、生存8、体内受精,发育中有变态、休眠、滞育等现象——利于物中繁衍9、保护色、拟态等——利于生存繁衍10、具有马氏管排泄系统——直肠重吸收水分、排尿酸——减少水分丢失2010年1.中胚层首见于那一门类动物?简述中胚层出现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从扁形动物门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2.比较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神经系统的特点。腔肠动物――神经网,最简单,最原始;扁形动物――梯形;环节动物――索式;节肢动物――索式;软体动物――高等种类4对神经节(脑、足、脏、侧)。11\n3.简述昆虫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份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籍以增强运动;具备空气呼吸器—气管,能有效地进行呼吸;灵敏的感觉和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及时感知陆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迅速做出反应;特殊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提高了水份的利用效率;体内受精。4.简述胎生和哺乳的重要意义胎生:胎儿借助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后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胎生。胎生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和恒温条件,使外部环境对胚胎的影响大大减小。绝大多数哺乳类是胎生。哺乳:哺乳类产出的幼儿以母体的乳汁哺育。哺乳动物具有适应哺乳的身体结构,并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乳中的幼兽。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发育成长。5.什么是羊膜卵?说明其在脊椎动物系统发生中的意义。始现于爬行动物;胚外膜:羊膜,绒毛膜,尿囊:呼吸和排泄器官;胚外体腔;羊膜腔,羊水;卵黄;摆脱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动物在陆地上繁殖。五、论述题(10分)试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生活方式比较它们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呼吸方式的特点。答:鱼类:鳃呼吸软骨鱼:每侧9个半鳃;鳃间隔发达;鳃裂直接开口体外。硬骨鱼:每侧8个半鳃;鳃间隔退化;鳃裂并不直接开口于外界,只在鳃盖的边缘有一总的鳃孔通外界;大多数硬骨鱼有鳔。鱼类除用鳃呼吸外,还有辅助呼吸的器官,如泥鳅等利用肠吞入气体行肠呼吸;弹涂鱼、鲇鱼等能进行皮肤呼吸;黄鳝等能利用口腔呼吸;乌鱼、胡子鲇等能进行褶鳃呼吸;肺鱼等用鳔呼吸。两栖类:幼体以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还不完善,必须有皮肤的辅助呼吸。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口咽式呼吸方式。爬行类:肺比两栖类的更发达,呈蜂窝状。肺呼吸。某些水栖龟类则以咽头膜补充呼吸。胸腹式呼吸方式。鸟类:肺是由一系列分支精细的气管构成的,肺实心而呈海绵状,还连有9个薄壁的气囊。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有气囊用来帮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另有胸腹式呼吸方式。哺乳类:肺分化更为复杂,呼吸面积更加扩大,呼吸道也逐渐分化完善,用肺呼吸。具横隔膜帮助呼吸。胸腹式呼吸方式。2009年1、简述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2、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是由简单到复杂。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可以通过膜电位变化来感觉外界的刺激;腔肠动物是神经元和感觉细胞及其神经纤维组成的网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出现了梯形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形成了脑神经节、咽部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的链状神经系统,并分为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节肢动物体节数量有很大的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集中,腹神经链有愈合现象;高等的软体动物出现了成对的神经节。3、简述鱼类鳔的主要生理功能。11\n答:鱼鳔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从而调节硬骨鱼身体内外的水压平衡和控制身体沉浮。4、叙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排泄系统的差异。5、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时,心脏结构和动脉弓发生哪些剧烈变化?这些变化对它们的循环方式和适应有什么意义?论述:自由生活的陆生无脊椎动物见于哪些门(写出4个门)?陆生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在哪些方面出现了不同于其水生近亲的进化特征(举例说明)?2008年1、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出现有哪些重要意义?2、鱼类比圆口类进步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胎生和哺乳有哪些重要生物学意义?论述:论述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演化程度2007年1、在脊索动物中恒温动物包括哪几类?恒温具有什么生物学意义?2、叙述两栖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3、试比较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有何不同8分4、试述节肢动物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其结构、功能的关系12分2006年1、简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线虫的体壁和体腔分别有何特点?3、对虾(或沼虾)的头部附肢有哪些?该虾个体发育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4、简述原肾的结构和功能。6、疣足(parapodium)伪足(pseudopodium)管足(tubefoot)有何区别?7、瓣鳃纲的哪些特征决定了该纲动物只能在水中生活?为什么说昆虫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无脊椎动物?8、爬行类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的解决了哪几个问题?为什么两栖类还不能摆脱水环境的束缚?9、比较海鞘和文昌鱼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异同。10、叙述鸟类适应飞翔的主要特征。2005年1、简述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说明鞭毛纲、孢子纲、纤毛纲的主要不同。13分2、瓣鳃纲和腹足纲动物的结构及生活习性有何不同?3、简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在动物学教科书中此类动物通常在扁形动物之前介绍,为什么?13分4、节肢动物有哪些重要特征?为什么说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13分5、最近报道,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又呈上升态势,试分析出现此状况的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6分6、简述脑下垂体、甲状腺所在位置及其主要分泌物和生理作用?7、说明淡水鱼类、海水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渗透压的调节机制?洄游鱼类又如何?8、为什么讲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而蛙类不是?9、分别说明鸟类双重调节和蛙类的咽式呼吸及其各自的作用?10、简述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2004年11\n1、为什么说半索动物与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2、什么是二胚层动物?3、中国对虾(或日本沼虾)共有几对附肢?写出第1、5、17对附肢的名称。4、可依据哪些特征鉴别纤毛虫和鞭虫毛?5、说明节肢动物排泄器官的类型及其排泄方式。6、与其他动物比较,海盘车的神经系统有何特点?7、软体动物外套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8、涡虫、复殖吸虫、绦虫的体壁构造有何不同?与其生活方式有何关系?9、两囊幼虫、牟勒氏幼虫、浮浪幼虫分别是哪一类动物的幼虫?10、试述海鞘或柄海鞘的生活史并解释你性变态现象11、简述海鞘的消化过程,并指出海鞘与文昌鱼血液循环方式的不同12、软骨鱼类的骨骼系统和心脏结构与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和心脏结构各有什么不同13、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神经系统各有什么特色?其各自有何特殊的感觉器官,有何特殊机能?14前肾、中肾、后肾有何不同?请解释之15、列举12对脑神经的名称和它们的功能论述题(15分)你认为无脊椎动物中哪一类对人类影响最大?请说明理由,并举例说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003年1、为什么说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2、中国对虾(或日本沼虾)共有几对附肢?写出第4、7、19对附肢的名称3、节肢动物附肢的主要功能有哪些?4、什么是皮肤肌肉囊?说明扁形动物皮肤肌肉囊的构造。5、比较腹足纲和瓣鳃纲在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的主要不同10分5、试比较腔肠动物、线虫、环节动物、扁形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及呼吸方式10分6、动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面临的主要生存问题有哪些?陆生无脊椎动物在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是怎样适应由水生到陆生的?请举例说明12分7、文昌鱼血液循环系统与海鞘比较有何不同,试述文昌鱼的血液循环途径或过程。8、软骨鱼类(系)和硬骨鱼(系)的主要区别特征有哪些?9、为什么讲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而蛙类不是?10、鸟类的肌肉系统和消化系统对飞翔生活有什么重要性?11、蝙蝠、白鳍豚、水獭、海豹等动物的最主要形态特征是什么?分别属何纲、亚纲、何目动物?12、何谓适应辐射?请举例说明之2002年1、附肢与疣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说明五界系统的内容及各界的主要特点。3、举例说明复分裂和质裂?4、有人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试举例支持该观点的形态学证据。5、什么是多态现象?在水生和陆生无脊椎动物中各举一例。6、假体腔、真体腔和混合体腔有什么不同?7、从无脊椎动物中举出两种由消化管衍生出来的排泄器官,说明其结构和功能。8、说明软体动物外套膜的典型结构与主要功能。11\n1、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论述甲壳动物与昆虫的主要不同。2、试述脑下垂体、甲状腺所在位置及主要分泌物和生理作用?3、说明鱼类渗透压的调节机制?4、分别写出海鞘纲、圆口纲、鱼纲、爬行纲和鸟纲的学名及各自的主要形态特征5、分别说明鸟类的双重调节和蛙类的咽式呼吸及各自的作用2001年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4分2、原生动物分纲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3、节肢动物外骨骼的作用有哪些?4分4、昆虫对人类的益处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4分5、以扁形动物为例说明寄生动物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适应。8分6、瓣鳃纲和头足纲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试述其结构对生活方式的适应。8分7、说明鱼类渗透压的调节机制?8、肾脏的主要功能如何,试述前肾,中肾和后肾的不同结构?9、简述脊髓的形态、位置及其结构与功能(任举一例动物)10、何谓动物区系,澳洲动物区系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因素是什么?2000年2、简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10分)5、简要总结皮肤的结构、功能以及脊椎动物各纲皮肤的衍生物(10分11\n普通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简答2012年简答:1、竞争排斥性原理,并举例说明。2、Lotka--volterra竞争及图表示结果。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4、影响演替的主导因素。5、地理物种的形成。论述:1、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布的特征。2、参考全球碳循环,解释水产养殖碳循环系统的收支情况,如何提高低碳高效的水产养殖业。2011年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lawoftolerance)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lawofminimum)有何差异?答: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a.利比希最小因子法则只能用于稳态条件下,也就是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那么植物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就会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李比希最小因子法则就不能用。b.应用最小因子法则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软体动物钙锶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为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其特点:a、不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b、不仅考虑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而且考虑到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c、耐受性定律可以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请简要说明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3、哪种类型种群从危机中恢复更快?r-选择者还是K-选择者?为什么?4、简述种群调节的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5、简述3种以上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论述:1、请简要比较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差异。2、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全球瞩目的世界气候大会,使得“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水产养殖低碳发展的理解,并试论述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低碳发展。2010年1、简述水产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2、简述生物对深海环境的适应3、简述全球碳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4、简述满足集合种群的四个标准5、比较个体演替观和经典的演替观论述:1、基于生态系统原理,简述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2、举例说明生物入侵造成的生态后果及其防治措施11\n2009年1、简述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2、动物集群有何生物学意义?3、哪种类型种群从危机中恢复更快?r—选择者还是K—选择者?为什么?4、简述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5、有害生物防治有哪些途径?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问题有哪些?论述:1、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渤海作为我国的内海有变成“死海”的危险,请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如何保持渤海生态系统良性持续的发展。2、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和环境的污染,物种灭绝速度逐渐加快。请利用生态学原理,分析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和措施。2008年1、写出逻辑斯谛方程(logisticequation)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模型的重要意义6分2、简述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机制5分3、写出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和辛普森(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简述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6分4、简述生态系统的能流的特点6分5、论述:1、请比较说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差异10分6、2、概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严重性,如何解决,有哪些重要的原则和具体方法。2007年1、简要回答温度对生物分布的影响(10分)2、简述火的作用,及其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和生态学理论依据10分3、.什么是生态位,以及种内种间竞争对生态位分化的影响10分4、简单描述中度干扰假说及其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10分5、画图表示个体演替观的几种理论模型10分6、简述初级生产量的四种测定方法10分论述:1、论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育对策2、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建立高效对虾养殖系统需注意哪些主要问题?2006年1、简述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及其与最小因子定律的异同。2、根据地理物种形成说,简单描述物种形成的过程。3、比较热带雨林、温带草原与冻原生态系统在枯枝落叶输入量和积累量上的差异。4、简述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和连续增长模型,并说明其生物学意义5、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6、简述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机制7、简单论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8、写出Lotka-Volterra捕食模型及其行为论述:1、CO2有哪些生态作用?你是如何看待“温室效应”2、简述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005年1、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2、说明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及其四种结局。3、简述生态系统能流的特点11\n4、简述MacArthur的平衡说,以及岛屿群落的进化5、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简述评价不同学派的理论6、用双亲行为说明进化稳定对策7、说明最大持续产量MSY模型的价值及其在应用中的问题8、比较分析个体轮和机体学派对群落性质的认识论述:1、概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严重性,如何解决,有哪些重要的原则和具体方法2、要提高类似渤海湾的半封闭水域的生产力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应注意哪些问题2004年1、什么是限制因子?其主要价值是什么?哪些生态因子可能或不可能成为限制因子?2什么是种群的内分布型?写出每一种分布类型产生的生态环境条件及评判指标。10分3捕食者和猎物之间是如何实现协同进化的?捕食者-猎物关系对生产实践有何意义?什么是“避稀现象”和“稀释现象”?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10分4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保护群落交错区的意义何在?潜在的损毁群落交错区的人类行为有哪些?如何加以防护?10分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写出一种计算多样性指数的公式,并结合公式构造和其极值解释它为什么可以描述多样性的高低。10分6试论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你认为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群落结构会产生哪些影响?应如何避免不利影响?10分7试述生物量与生产量的区别与联系,并图示次级生产的生产过程。10分8什么是生态效率?写出能流参数的符号,并解释其所代表的含义。给出计算几种生态效率的公式,并对每一公式给出合理的解释。10分9什么是反馈?反馈分哪几种类型,各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如何?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如何利用反馈实现生态平衡的。10什么是生物地化循环?表征生物地化循环的两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全球水循环是如何实现平衡的?既然全球水循环是平衡的,为什么还要说水资源是正在枯竭的资源?10分11试述臭氧层的形成、作用、被破坏的原因和机理、产生的危害和防治所采取的措施。2003年1、影响动物食性特化的因素有哪些?6分2、有效积温法则有哪些实际应用?6分3、请写出Lofistic方程的假设条件。6分4、请写出Lotka-Volteera竞争模型,并量化说明竞争的结果6分5、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并说明其基本特征(至少写出5个特征)8分6、简述边缘效应的利用、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8分7、精明的捕食者有何特点?5分8、为什么能量在营养级间流转过程中会迅速减少?6分9、试举出五种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并加以排序。6分论述:1、试论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10分2、试论自然生态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角色与地位。16分3、从生态学角度看,地球上发生了哪些全球性变化,其后果如何?16分2002年1、简述动物高温致死的原因4分2、简述动物集群生活的生态学意义6分3、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出生率,如何影响?6分11\n4、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假设条件是什么?4分5、动物主要有哪些反捕食对策?6分6、简述r对策者和k对策者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相应生物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6分7、生态位的分化有哪些方式?4分8、请画图说明磷的生物地化循环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8分论述:1、动物种群数量有哪些调节机制,如何发挥作用?10分2、地球上发生了哪些全球性变化,其生态学危害是什么,如何解决?16分2001年1、光在水中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情况,取决于哪些因素?4分2、影响动物食性特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3、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有哪些假设?4分4、简述R对策者和k对策者的特点。4分5、请写出Lotka-Volteera竞争模型,并说明竞争的结果。6分6、请画出N循环图并说明其特点。4分7、请简述食物网的5条经验性规律。6分8、请比较说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差异8分答:陆地生态系统: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论述:1、您认为“竞争排斥原理”是否正确?为什么?10分1、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如何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16分2000年1.简述水流对水生生物的意义。(4分)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有何区别?(6分)3.简述动物集群生活的生态学意义(6分)4请写出Lotka-Volteera竞争模型,并量化说明竞争的结果(6分)5.简述影响动物食性变异的因素及其生态学意义。(6分)6.简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主要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变化规律。(6分)7.精明的捕食者有何特点?(4分)11\n8.为什么能量在营养级间流转过程中会迅速减少?(6分)论述题(26分)1.从生态学角度看,如何有效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消灭?(12分)2.如何使水产养殖取得最大持续产量(MSY)?(14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