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 MB
  • 130页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招标文件_技术部分__改_(3)_20010603

  • 13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应用系统开发技术要求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处2010年7月124 目录1.总则11.1项目概述11.1.1总体建设范围11.1.2建设任务21.1.3项目建设原则51.2标段划分61.3本标段建设目标61.4本标段建设任务71.4.1水资源管理应用系统详细设计71.4.2标准规范建设71.4.3数据库及其管理平台81.4.4应用支撑平台建设81.4.5应用业务信息系统81.4.6辅助决策支持系统91.4.7系统集成与联调91.5工期要求92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总体需求102.1系统总体需求102.2系统用户102.3系统总体业务流程122.4业务应用需求132.4.1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142.4.2水资源业务管理142.4.3水资源综合统计162.4.4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162.4.5水资源信息发布172.5计算机网络需求172.5.1网络覆盖范围172.5.2广域网带宽需求172.5.3网络设备需求182.6数据需求182.6.1空间数据182.6.2属性数据19124 2.6.3水资源信息发布数据202.7性能需求202.7.1系统实用性212.7.2系统高效性212.7.3系统可靠性212.7.4系统先进性212.7.5系统可扩展性222.7.6系统可维护性222.8安全需求222.8.1实体安全222.8.2网络安全222.8.3数据安全232.8.4系统访问安全232.8.5病毒防御232.8.6安全管理制度232.9系统运行环境需求242.9.1硬件环境需求242.9.2软件环境需求242.10系统设计边界242.10.1与中央和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关系242.10.2与江苏省其它水利信息系统的关系243本标段建设内容与要求273.1水资源数据库建设要求273.1.1水资源数据库建设要求273.1.2水资源数据库组成283.1.3各个数据库建设内容283.1.4数据存储与管理要求333.1.5数据收集整编与建库353.1.6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要求353.1.7数据库部署及数据集成373.1.8数据库运行环境配置要求403.1.9数据库与管理系统投标文件要求403.2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要求403.2.1应用支撑平台组成403.2.2平台建设总体要求40124 3.2.3总体框架413.2.4与应用系统的关系443.2.5功能模块配置453.2.6支撑平台接口要求643.2.7支撑平台部署要求663.3应用系统建设要求663.3.1应用系统建设目标663.3.2建设任务673.3.3应用系统建设总体要求683.3.4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要求713.3.5取水许可管理系统753.3.6地下水管理系统783.3.7节水管理系统813.3.8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系统843.3.9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873.3.10饮用水源地管理系统893.3.11水功能区管理系统903.3.12水务管理系统913.3.13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933.2.14水资源预警与应急信息服务系统953.3.15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963.3.16南水北调工程用水总量控制空间辅助决策系统993.3.17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1003.3.18应用系统投标文件要求1024系统集成要求1024.1系统集成目标1024.2系统集成原则1024.3系统集成要求1034.4系统集成规约1034.5各子系统数据接口定义1054.6系统联调和测试1054.7其它1055项目实施要求1055.1软件开发实施要求1055.2开发过程总体要求105124 5.2.1开发过程各阶段要求1075.2.2其他要求1195.2.3工作质量保障及进度考核办法1205.3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1215.3.1技术支持1215.3.2技术培训1225.3.3售后服务1225.3.3费用123124 1总则1.1项目概述江苏省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省内跨长江、淮河、太湖三大流域,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省内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25.4×108m3,居全国第23位。结合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水资源环境及水资源自身开发、利用与管理现状等因素,并不是“富水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开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于保障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1总体建设范围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范围涵盖省、市和县(市)三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包括省水利厅、13个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52个县(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1所示。图1-1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图124 省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全省水资源管理,汇总、整合、分析全省水资源业务数据,存储全省水资源信息,为指导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和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决策依据;与其它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协同办公;承担将中央决策、政策法规、业务指导传达到地级部门,汇总上报省级水资源业务数据和信息至上级主管部门的功能。市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节点存储本级水资源信息,辅助本级水资源管理部门完成水资源管理与决策功能;并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汇总上报所辖区域的水资源业务数据和信息,并将上级的决策、业务指导、政策法规传达到下级水利部门。同时也作为相应水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的监测中心,汇集、存储本级水资源信息。县(市)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节点是最基本的管理单位,作为水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的监测中心,汇集、存储本级水资源信息,开展县(市)级的水资源管理业务,并对采集的水资源业务数据进行汇总与报送。1.1.2建设任务1.1.2.1总体建设任务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任务包括信息采集与传输、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等五个层面,以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体系为保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取用水户提供服务。(1)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重点针对取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环节、重点水功能区、饮用水源地、农业用水重要口门等,在统一信息采集设备技术要求前提下,对水量、水位、水质等进行实时监测,提高水资源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精确性。(2)通信与网络系统建设基于现有的水利专网,利用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和网络,采用通用的、成熟的工业和技术标准,以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需求为指导,规范系统数据传输规约,选择高效、合理的网络结构,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水资源信息安全、高效实时传送和省、市、县(市)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传输网络互连互通。124 (3)水资源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建设基于在建的水资源基础数据库,采用其相关的建设原则和标准,补充和完善元数据库、实时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模型库、专家知识库等,建设全省水资源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建成以省、市、县(市)三级水资源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组成的水资源信息存储管理体系、提供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服务,实现全省范围内水资源基础信息的交换与共享。(4)应用支撑平台建设由于水资源管理系统在业务实现方面功能各异,需要建设统一用户管理与身份认证、数据交换、工作流、GIS、报表、检索、内容管理、移动平台等业务应用支撑平台,为水资源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服务。(5)水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在基础应用平台上,开发建设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涵盖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计划用水和节水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以及统计管理等,实现以上业务处理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以提高业务人员工作效率,构建协同工作的环境。(6)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水资源预警与应急服务、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和水资源配置等系统,为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地下水管理、节水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7)水资源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以水利内、外网为依托,以江苏水利网站为窗口,建设水资源管理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及时向取水用户和社会公众发布水资源管理动态信息,提供公共参与和监督水资源管理的渠道。(8)安全体系建设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包括系统实体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访问安全、病毒防御和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9)标准体系建设124 严格遵循国家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标准,并根据江苏水资源管理的特点,在已经和即将下发的国家水资源信息化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和细化,形成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导则、水资源遥测终端通用技术条件(智能控制器)、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规约、水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等。1.1.2.2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一期工程建设以建立省、市、县(市)三级的水资源管理基础平台为出发点,主要建设任务包括:(1)基本建成省、市、县(市)三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并基于全省水利专网和移动GPRS无线通讯网络正式运行。系统在省水利厅设总中心,在13个地级市和26个重点县(市)设分中心,配备水资源管理业务所需的软硬件及各种实体环境。(2)在信息采集传输系统方面,基本建成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遥测系统。主要任务包括:新建或升级改造取水遥测站3809个(升级改造346个,新建3463个),包括年取水量20万吨以上的地表水取水监测站1593个(升级改造240个,新建1353个),年取水量6万吨以上的地下水取水监测站2216个(升级改造106个,新建2110个);重点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站500个(其中85个为地下水位监测专用站,84个为结合取水监测的地下水位监测站);建成实时监测信息传输网。(3)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扩建省厅网络中心,各市水利(务)局分中心和重点县(市)分中心,以满足系统运行的需求。(4)在数据库及管理平台方面,构建水资源数据库,完成水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数据的导入和录入,实现动态实时数据、人工录入数据及时入库和其他相关信息数据的即时接入和调用。(5)在应用支撑平台方面,初步完成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满足省、市、县(市)三级应用的需求,完成基础应用环境的搭建和工作流、报表、移动办公、GIS、数据交换等应用组件的开发部署。(6)124 在水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方面,建设包括实时信息服务、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节水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水务管理以及综合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构建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7)在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方面,建设水资源预警与应急服务、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为水资源预警与应急服务、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空间辅助决策支持。(8)在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建立较完善的系统实体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访问安全和病毒防御等内容的安全体系,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9)初步完成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标准规范建设。1.1.3项目建设原则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组织保障的实际情况,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坚持“实用、可靠、先进、标准、开放”的方针,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加强管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需求主导、保障安全”的建设原则。(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按照“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工作步骤,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应用需求,进行统一规划。并考虑到水资源管理现状及经费保障能力,突出重点、分期实施、急用先建、逐步推进。各地的建设都要服从总体规划,避免重复。(2)统一标准、加强管理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建立通讯网络平台、应用系统、计量设施标准、无线通讯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各地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实时监控终端安装,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细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等资源,实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3)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将可公开的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根据不同的对象授权访问,通过专网在水利系统内部实现共享,或通过水利厅互联网向社会公开。(4)需求主导、保障安全124 以需求为主导,突出重点,认真开展需求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平稳过渡。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措施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系统运行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1.2标段划分“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工程量大,涉及的系统众多,为更有效地引入专业公司、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进行高水平系统建设,也为了更方便、合理地进行项目实施管理,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并结合项目特点,整个一期工程建设分成二部分主要内容,形成二个建设子项目和标段:一是水资源遥测系统建设,包括工业和生活取水大户取水量监测点3809个,重点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点500个的水资源遥测系统;二是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构建水资源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建设包括实时信息服务、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计划用水和节水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以及综合统计等应用系统,开展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江苏省水资源统一门户网站,初步完成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一期工程分水资源遥测系统与应用系统两个标段对外招标。本标段的招标内容为一期工程的应用系统建设部分。1.3本标段建设目标江苏省水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是“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应用系统建设,旨在构建水资源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同时是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水利其它业务应用系统以及江苏省其他单位和部门、中央和流域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协同办公的交换服务平台。基于该服务平台建立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节水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务管理和综合统计等应用系统与构建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为水资源取水、用水、地下水、节水、饮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区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124 1.4本标段建设任务本标段的主要建设任务如下:1.4.1水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方案采用面向服务SOA架构技术,面向对象组件技术,实现整体系统的多层系统架构设计,详细给出应用系统组成的描述,以及系统各组成部分功能、性能、可靠性、接口等方面的详细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提交总体设计文档。对系统的组成子系统进行深入的技术分析,做出系统工程的详细设计文档,并根据其功能和技术特点的不同,从有利于技术择优和建设实施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子系统细化,尤其是江苏省水资源相关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各级水资源管理业务的条块结合、业务协同。总体设计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但不限于:(1)系统建设背景、原则;(2)业务需求分析;(3)项目总体架构设计与实施步骤;(4)系统架构(包括网络架构、系统整合、主要硬件选型、软件架构);(5)系统的体系架构、主要业务模型,主要软件开发技术、各子功能系统的功能描述、接口等;(6)系统开发工具的建议;(7)操作数据存储(ODS)和数据库平台的建设;(8)与其它相关系统集成与整合;(9)系统安全总体设计考虑(总体安全设计、访问安全控制、数据安全、运营安全方案考虑);(10)应用系统集成方案(包括如何与现有系统集成);(11)项目实施考虑因素,按照甲方需求,提出适合甲方实际情况的实施指导与方法;(12)对后续子项目实施提供建设建议。(13)向甲方提出项目实施完成后的运维建议。124 详细设计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但不限于:(1)系统开发环境(2)系统公用代码设计l功能描述l输入/输出l处理流程l程序流程图l数据结构l表结构定义和存储过程参数定义l协议定义和约定l算法(3)模块详细设计l功能描述l界面设计l性能l模块输入l模块输出l模块内外部接口l程序流程图l数据结构l表结构定义和存储过程参数定义l协议定义和约定l算法(4)对运行环境的要求1.4.2标准规范建设(1)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部分)文档建设规范;(2)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系统部分)数据编码标准;(3)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系统部分)代码编制规范;(4)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系统部分)数据库建库规范;124 (5)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系统部分)系统接口标准。1.4.3数据库及其管理平台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平台建设任务:(1)水资源监测实时数据库;(2)水资源基础数据库;(3)水资源空间数据库;(4)水资源管理业务数据库;(5)水资源多媒体数据库;(6)数据库管理平台。1.4.4应用支撑平台建设(1)基础应用环境平台;(2)工作流系统;(3)报表定制器;(4)移动办公组件;(5)WEB应用服务组件;(6)GIS服务模块;(7)模型库;(8)信息传输服务组件;(9)通讯服务组件;(10)数据交换服务组件;(11)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组件.1.4.5应用业务信息系统(1)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2)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3)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4)入河排污口管理信息系统;(5)节水管理信息系统;(6)水功能区管理信息系统;124 (7)饮用水源地管理信息系统;(8)水务管理信息系统;(9)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10)水资源报表信息系统;(11)水资源信息发布系统;1.4.6辅助决策支持系统(1)水资源预警与应急服务系统;(2)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3)南水北调辅助决策系统。1.4.7系统集成与联调系统集成与联调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1)应用系统与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集成与联调;(2)应用系统与水资源数据库系统的集成与联调;(3)应用系统与其它相关专业应用系统的集成与联调。1.5工期要求(1)投标人应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应用系统开发(包括水资源数据库建设)以及与专业应用系统的集成工作,并部署到实际网络和软硬件环境下试运行、测试、联调3个月。在整个“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验收前,投标人有责任完成整个系统的调试、集成工作。(2)初步验收通过后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期至少6个月。试运行期间,投标人有责任就开发的应用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与完善。(3)试运行期结束后,通过专家组验收方式,对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建设成果进行验收。124 2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总体需求2.1系统总体需求通过“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建设,系统的总体业务需求是:建设水资源数据收集和数据交换综合平台,构建水资源数据库,存储、管理、交换和共享各类水资源数据,并制定相关的标准体系;开发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节水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水务管理以及综合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建立江苏省水资源信息发布网站,为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提供支持,提升江苏省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推动江苏省数字水利平台的建设。2.2系统用户“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省、市和县(市)三级水资源管理机构,为三级机构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服务。省、市和县(市)三级水资源管理机构是系统的主要用户。省、市和县(市)三级水资源管理机构组织结构见图2-1。此外,取水户和社会公众也是本系统的用户。2.2.1省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用户省级水资源管理部门是系统的主要用户之一。主要处理由水利厅水资源处负责,同时省水资源服务中心、水利产业经济管理中心、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水政监察总队参与负责水资源管理的部分事务。124 水利厅水资源处的主要职能包括:负责全省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和监督工作;负责全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组织拟定水资源保护规划、节约用水规划和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并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全省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和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控制;组织监测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按照文件规定,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审核审批工作;发布全省水资源公报和水质监测简报;根据有关规定,指导城市水务一体化工作。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水资源服务中心省水利厅水资源处(省节约用水办公室)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各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市节水办)(共13个)县(市)水利局水资源科(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节水办)(共52个)国家级水资源管理机构省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市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县(市)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图2-1江苏水资源管理机构组织结构图省水资源服务中心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参与编制汇总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分析;负责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技改的措施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具体负责中长期供求计划和水资源简报、公报编制;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负责全省水资源管理有关业务培训和全省水资源科技项目初审;负责全省供用水统计工作;参与有关水质监测分析工作。省水利产业经济管理中心是受水利厅委托行使水利经济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定,负责水费收入的收取、使用和管理工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是江苏省水利厅直属事业单位,下属11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主要职能是水文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位、水量与水质监测。省水政监察总队负责全省水行政执法,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职能主要是取水许可的检查和行政执法。2.2.2市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用户市级水资源管理部门124 由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13个市水利(务)局下属的水资源处和节约用水办公室、水费所和水政监察支队等负责。市级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各市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和监督工作,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等。2.2.3县(市)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用户县(市)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共有52个,水资源管理职能由各县(市)级水利(务)局下属的水资源科(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节约用水办公室)、水费所和水政监察大队等负责。县(市)级水资源管理机构职能的内容与市级水资源管理机构类似,主要承担各县(市)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和监督等职能。2.2.4取水户用户取水户是系统的重要用户之一。取水户需要通过水资源信息网站查询取用水及其统计情况。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设立信息服务栏目,为取用水户办理取用水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事务提供服务,如提供取水许可申请书、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等下载服务,以及公布各类申请的办理进展等。2.2.5社会公众用户社会公众用户是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的主要用户。社会公众希望通过浏览和查询水资源信息网站,了解本区域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水资源情势、水质状况、有关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和手续要求等。同时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设立向公众开放的一个窗口-公众参与栏目,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与水资源管理部门交互的平台。2.3系统总体业务流程124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水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等部分组成。系统的总体业务流程见图2-2。实时信息服务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务管理水资源信息发布水资源管理业务计算机广域网(Internet)/局域网(Intranet)水资源信息数据库数据存储与管理信息传输信息采集本标段总体业务流程计算机广域网(Internet)/局域网(Intranet)取水口水量监测地下水水位监测入河排污口监测水质监测无线通信属性数据录入矢量数据导入多媒体数据导入图2-2系统总体业务流程图2.4业务应用需求124 围绕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主要有:2.4.1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实现对遥测站及其采集的信息进行管理、查询和统计分析等。主要内容包括遥测站信息接收处理、遥测站管理、远程监测、日志管理、统计分析、数据汇集。(1)遥测站信息接收处理。完成遥测站点取水、水位等信息的接收、处理、检查和入库等事务。(2)遥测站管理。完成站点的增加、删除等。远程监测包括遥测信息自动监视、遥测站参数远程设置、召测等功能。(3)日志管理。提供对遥测系统日志的管理。(4)统计分析。完成多种查询方式下的遥测信息查询,并进行统计分析。(5)数据汇集和交换。将县(市)的遥测信息上传到市分中心和省中心,市遥测站的信息上传到省中心。利用数据交换平台完成数据和指令的上传和下达,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2.4.2水资源业务管理水资源业务管理包括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务管理等八个方面的内容。(1)取水许可管理取水许可管理主要包括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与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两大业务。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包括取水许可申请与审批、取水户资料、水资源论证成果、取水许可申请、取水登记以及取水许可证等审批相关资料的管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包括取水许可日常管理、用水计划管理、用水监督、年审管理和报表管理等。(2)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124 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主要包括水资源规费征收、查询与统计业务。其中水资源规费征收由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取水单位每个取水口在一定时间内实际取水量,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送达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按实际取水量和水价收取水资源费;如果取水单位或个人因实际困难提出缓缴申请,按实际情况办理与审批缓缴手续。(3)节约用水管理主要包括用水计划管理、节水载体创建管理、节水试点管理、节水技改管理、水平衡测试管理、节水科研和新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等。(4)地下水管理地下水管理包括基础水文地质资料管理、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地下水开采管理等业务。(5)水功能区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功能区的日常管理业务主要为水功能区的水量、水质状况统一监测。分析水功能区监测断面上的水量与水质变化情况,并与水功能区监测断面上审定的水质与水量标准比较,判断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及其超标程度。(6)饮用水水源地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主要包括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水源地整治管理、水源地巡检和应急调度管理。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是根据水源地的水质监测资料,统计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评价水源地的安全状况。水源地整治管理是对水源地整治项目的管理,主要是项目资料的管理。水源地巡检是对水源地的巡视与检查。应急调度管理主要包括制订水源应急调度预案,发生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水源调度方案。(7)入河排污口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业务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新增入河排污口的申请与审批;第二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施行前已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单位应当到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市)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所属管理单位进行入河排污口登记,由其汇总并逐级报送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第三类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统计管理业务。(8)水务管理124 水务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的供水和排水管理,由于供水和排水的具体实施由企业进行,水利行政部门的责任是对供水、排水信息数据的管理以及对供水、排水企业的考核管理。2.4.3水资源综合统计水资源综合统计主要是各类报表的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综合统计报表管理首先由县(市)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水资源统计报表的管理内容,将所需管理数据填入到县(市)水资源统计报表中,生成县(市)水资源统计报表,上报到市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汇总统计,形成市级水资源统计报表,再上报到省水利厅,省水利厅再进行统计汇总形成省水资源统计报表。水资源管理报表按时间分有水资源月报、季报、年报和公报,按报表内容有水资源管理统计年报、水资源公报、水质通报、地下水统计年报、入河排污口统计年报、城市水务统计年报及其它统计报表共7类报表。2.4.4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主要包括预警与应急服务、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和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需求。其中预警与应急服务、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在本标段工程中完成。水资源预警与应急服务包括超常预警、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信息服务等方面。超常预警是指对以下情况系统将自动给出预警信号:通过取水、用水、地下水、排水、水功能区等监测结果与数据库中预先设定值的对比,当企业(单位)、地区取水量接近或超过分配总量、地区宏观用水指标接近或超过平均用水指标、地下水开采超过可采总量或预设水位,水资源需求量与可供水设施流量、水位、水质等出现异常,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异常等。应急预案管理主要是对各地制定的“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管理。应急信息服务是指当发生重大水污染、地震(破坏水源地)等事件时,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应急信息服务。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是根据用地下水动态监测成果,利用地下水模拟模型模拟地下水流动态,预报重要监控区域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124 此外,在取水许可审批管理、节水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等方面也需要辅助决策支持。如在新设取水口或入河排污口时,利用GIS功能,统计分析取水口或入河排污口所属区域、河道或一定范围内的相关信息,为审批取水口、入河排污口提供辅助决策支持。2.4.5水资源信息发布水资源管理部门按照政务公开和行政公示的要求,需要发布水资源管理相关信息,包括区域水资源概况、水资源管理机构与职能、水资源管理新闻和工作动态、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情况、取水许可及审批情况、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审批情况等各类信息。社会公众可通过查询和浏览水资源信息网站,了解本区域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水资源情势、水质状况、有关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和手续要求等。用水企业可以通过水资源信息网站查询到取用水情况。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基于江苏水利网站,建立水资源信息发布的统一平台,将水资源管理动态、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务改革等成果信息通过网站进行发布,为社会公众和用水企业提供水资源相关的实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方便社会公众和用水企业了解目前我省的水资源工作情况,增强社会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从而参与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应具有信息维护和发布、信息浏览、信息查询、用户交互等功能。2.5计算机网络需求2.5.1网络覆盖范围“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于江苏省水利信息骨干网运行,网络覆盖要求为省水利厅与13个市水利(务)局、市水利(务)局与各县(市)水利(务)局,实现省、市、县(市)三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2.5.2广域网带宽需求广域网主要用来传输遥测站的遥测信息数据和省中心与市分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访问数据。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124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网络带宽的总需求约为2Mbps。2.5.3网络设备需求广域网需在现有江苏水利信息骨干网的基础上,按照本系统的要求补充配置路由器、交换机、网络安全设备等。省、市和县(市)三级局域网在现有局域网基础上,根据系统运行需要补充配置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等。2.6数据需求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可划分为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水资源信息发布数据。2.6.1空间数据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和水资源专题空间数据。(1)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城市居民地(点)◇道路(铁路,高速公路,其它道路等)◇地形空间分布图(2)水资源专题空间数据水资源专题空间数据是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空间分布图,主要包括:◇水系图◇湖泊、水库分布图◇遥测站空间分布图◇地表水取水口分布图◇地下水取水口分布图◇水资源分区图◇入河排污口分布图124 ◇水功能分区图◇饮用水源地分布图◇水文地质单元图◇含水层空间分布图◇含水层富水性空间分布图◇水文地质参数空间分布图◇地下水超采区空间分布图◇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空间分布图◇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空间分布图◇地下水取水口空间分布图◇水利工程图◇南水北调线路工程图其中遥测站、取水口、入河排污口、水利工程数据可按站点属性数据存储,其它空间数据要求以矢量或栅格形式存储。2.6.2属性数据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属性数据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数据、水资源业务管理数据和水文数据。(1)基础信息数据基础信息数据是水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水资源业务管理基础数据◇水资源评价数据◇水资源工程数据◇基础水文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生态环境数据(2)业务数据业务数据是水资源业务管理所需的相关数据,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业务管理数据包括:124 ◇取水量监测数据◇取水许可管理数据◇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数据◇入河排污口数据◇水功能区数据◇水功能区数据◇水源地数据◇水资源论证数据◇水调业务数据◇节水业务数据(3)水文数据水文数据是水资源管理中用到的有关水文实时数据,主要包括:◇实时水雨情数据◇旱情数据2.6.3水资源信息发布数据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所需信息,包括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数据、表格等各种类型的信息。其中数据类信息取自水资源数据库。信息内容需求主要包括区域水资源概况、水资源管理机构与职能、水资源管理新闻和工作动态、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资源丰枯形势、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情况、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水功能区及其质量状况、主要取水户取水信息、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取水许可及审批情况、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审批情况、与水资源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以及有关的标准规范等。2.7性能需求根据124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测覆盖范围、监测频次、汇集时效、存储容量、系统并行处理能力、运算效率、支持并发、报表与显示等方面进行分析,系统的性能需求包括: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传输能力,以及系统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等。其中信息存储能力和传输能力已在“数据存储与管理需求”和“计算机网络需求”中进行了分析。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体现系统的运行效率,即系统运行的高效性,具体反映在系统对用户操作的响应时间。2.7.1系统实用性系统既要能处理水资源管理日常事务,又要能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紧急事务。同时,系统必须符合水资源管理的特点和业务要求,界面友好简洁、操作简单方便、信息展示形象直观,使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2.7.2系统高效性通过对系统使用对象分析,系统用户主要是省、市、县(市)三级水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用水户和社会公众用户,系统在正常情况和极限负载条件下,能够处理不断增加的访问请求,要求在一定资源的条件下,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设计较优的算法,力求响应速度快捷,具体有良好的响应性能,以满足用户的要求。2.7.3系统可靠性系统必须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确保各系统能够经受长期的运行考验,保证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查询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为保证系统出现故障能很快排除,产生错误能及时发现或能够进行相应的处理。要求系统有较好的检错能力,在错误干扰后有重新启动的能力。系统应采用冗余技术、软件复杂性控制、软件在线自检等技术来提高系统可靠性。对异常情况出现后的系统恢复问题,包括对系统运行平台的恢复以及数据的恢复,要采用较先进的技术,在保证数据恢复正确的前提下让系统得以正常的运行和操作,不影响日常的办公工作。系统运行过程中要求要有故障日志系统软件,系统运行的网络状况直接影响到本系统软件运行的稳定性与速度性能等,故要求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要稳定、可靠。2.7.4系统先进性124 要求系统采用的设备先进实用,软件开发符合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潮流,采用技术领先的系统平台和框架体系,以保证系统的先进性。2.7.5系统可扩展性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二期建设,在进行一期系统建设中,需考虑二期对系统的扩展。充分利用水利行业和信息行业的各种标准和规范,数据库、报表等内容和格式必须与国家制定的规范保持一致。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系统的要求、对系统的覆盖程度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系统的生存期、提高系统的投入效益,所以要求系统要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可扩展性主要从监测站点的增容、用户的增加、功能的扩展、数据的进一步共享、公众信息服务的扩充等多方面加以考虑。2.7.6系统可维护性系统可维护性对于延长软件的生存期具有决定的意义,要求通过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改进程序的文档、开发软件时考虑到维护等多方面工作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2.8安全需求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要求体现在系统实体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访问安全、病毒防御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2.8.1实体安全实体安全包括电源供给、传输介质、物理路由、通信手段、电磁干扰屏蔽、避雷方式等安全保护措施。在遥测站、省级、市级和县(市)级中心机房,除正常供电外,需要有备份电源,遥测站信号传输除GPRS方式外,应有应急备份传输方式,以防网络出现故障。同时遥测站的电源线、信号线需有避雷设施。2.8.2网络安全124 网络安全主要包括数据传输的安全、网络设备的安全、网络业务的安全、用户网络的安全、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本系统数据传输的方式主要包括GPRS无线传输、水利专网(VPN)传输与内部局域网传输。根据水资源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这些传输方式需要满足数据传输安全要求。系统需要有网络接入,必须设置用户入网控制;用户访问需要实施基于身份的权限控制。应能经常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能实时监控黑客入侵及破坏活动访问行动,并能及时采取行动,将安全损失减少到极限。2.8.3数据安全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需要集中到数据库服务器中进行统一管理,使数据具有独立性,并提供对完整性支持的并发控制、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备份与安全恢复等。对于本系统中的某些信息(如用户密码),需要格外保护其保密性及完整性,即保证信息存储的安全。2.8.4系统访问安全由于系统的访问对象比较广大,涉及到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人员,因此,必须建立一种信任及凭证验证机制,保证用户身份唯一性,保证认证的权威性,并且需要提供用户和服务方的双向身份鉴别。系统要求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进行系统权限管理,从而决定一个用户或程序是否对某一特定资源执行某种操作,防止用户或程序越权使用,消除系统隐患,同时提供良好的系统柔性。2.8.5病毒防御为避免病毒利用网络平台隐藏、扩散及破坏,采用防、杀、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确保系统免受病毒侵害。必须安装性能优异的防病毒软件。2.8.6安全管理制度为了系统建设与运行安全可靠,需要制订包括关键设备的管理、人员管理、机房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124 2.9系统运行环境需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硬件运行环境和软件运行环境。2.9.1硬件环境需求硬件运行环境主要是支撑应用系统和信息采集系统的相关硬件资源,主要依托省厅已建网络数据中心机房及其软硬件基础设施,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补充部分计算机和外部设备。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业务管理应用前端计算机、数据备份设备、打印设备、图形图像输出设备等。2.9.2软件环境需求软件环境需求主要包括系统运行所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环境、软件运行环境等。在充分利用已有软件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补充配置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平台和软件开发平台等。2.10系统设计边界2.10.1与中央和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关系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水利部的安排,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分中央、流域、省级、市级和县(市)区级等五级,由中央、流域、省、市和县(市)区等五个层面分别进行建设。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江苏省所辖范围内的省级、13个市级和52个县(市)(一期工程包括26个重点县(市))级水资源管理系统。省级系统汇总所辖市的水资源业务数据和信息向中央和流域系统上报,并将中央和流域系统的管理指令和相关信息传达到市级系统;市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汇总所辖县(市)的水资源业务数据和信息向省级系统上报,并将省级系统的指令信息传达到县(市)级系统。2.10.2与江苏省其它水利信息系统的关系124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充分发挥已有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在全国水利信息化统一技术框架的规范与指导下,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构建标准开放、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协同工作的有机整体。在信息采集传输系统方面,将充分利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文监测系统等工程中建设的水雨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重点建设主要供水水源地、重要取水口、入河排污口等的水量、水质信息采集传输系统,提高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能力,丰富信息源;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将充分利用现有水利信息网络系统,补充建设部分水资源信息传输通道和水资源中心网络,实现省水资源业务部门的网络互通;在水利数据中心框架基础上,形成水资源数据中心,实现全省范围内水资源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在省水利信息化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开发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1)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区别于水文自动化监测系统对水文循环过程中主要水文要素的监测和防汛水情工情监测系统对实时雨水情与重点工程工况的监测,本项目主要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循环中水源、供水、用水和排水等要素进行监控,重点掌握全社会供用水情况,为水资源管理、保护、调度提供基础和依据。建设重点内容是在充分利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水文监测站网的基础上,补充建设供水水源地、主要取水户、入河排污口等在线监测与计量设施。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以上(地表水年取水量20万吨以上,地下水年取水量6万吨以上)取水口取水流量、重要地下水位监测点地下水位的自动采集与传输系统。(2)计算机网络系统本项目依托现有的省水利厅与市水利(务)局、县(市)水利局的水利专网和省水利厅、市水利(务)局和县(市)水利(务)局的局域网,不再重复建设。根据系统运行需要,补充建设部分水资源信息传输通道和水资源中心网络设备,实现全省水资源管理业务部门的网络互通和信息共享。(3)水资源数据库124 水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将依托建设中的省水利数据中心、水利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增加水资源信息来源与接口,形成省、市、县(市)等节点构成的水资源数据库,完成对水资源信息的汇集与存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数据流管理及服务,实现全省范围内水资源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本系统数据库作为省水利数据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与省厅现有的业务系统间关联数据的共享与调用。本系统需要的数据包括在线监测数据、业务数据、基础信息数据、空间数据和多媒体数据,分别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其中在线监测数据库中的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和旱情监测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基础水文数据库已在水文部门实施,空间数据库中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水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已由水利部下发到省水利厅,本系统将直接使用,不再重复建设。(4)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依托已建的行政办公工作流、系统开发运行环境,数字地图采用省厅建设的1:5万数字地图,其他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组件等的建设与省厅建设方案保持一致。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本系统建设和运行的需要,补充部分平台设备和软件,开发水资源管理专用的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组件等。(5)应用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省厅水利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应用系统实现共享和调用。将已建成的全省取水许可和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整合和更新改造;逐步整合市、县(市)现有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纳入省统一信息系统建设体系。(6)安全体系建设目前,江苏水利信息网内外网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为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本项目将设计建立更为完善的系统安全体系。(7)标准体系建设在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指导下,以国家、水利部已有的标准、规范和水利部正在编制的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根据江苏省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扩充和细化,建设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结构与关键技术、水资源监控与管理数据库表结124 构、数据传输规约等技术标准、协议与规范,形成包括由水资源管理术语、信息分类和编码、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管理、安全等构成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标准体系,规范我省数据采集、传输和交换方式,以及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指导各地开展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具体需要编制的标准规范主要有: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导则、江苏省水资源遥测终端(智能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规约和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3本标段建设内容与要求3.1水资源数据库建设要求水资源数据库是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的信息支撑层,存储和管理系统应用层各子系统共用的所有数据,是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服务。水资源数据库建设要充分考虑和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的衔接和兼容问题,实现数据共享。3.1.1水资源数据库建设要求水资源数据库建设应执行水资源管理方面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及水利部颁布的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基本技术要求,并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总体建设原则是:(1)规范化、标准化原则水资源数据库系统的内容、数据分类与编码、精度与标准等完全参照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设计。水资源数据库设计按照数据库设计规范,尽量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情况下采用标准代码;没有标准代码,但有通用习惯符的情况下采用通用习惯符;既没有标准代码,又没有通用习惯符的情况下自编代码,自编代码应满足稳定性、可扩充性、通用性和易读性原则进行编码。(2)一体化原则水资源数据库的开发要与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保持一致;各数据中心数据库结构保持一致;以水资源管理业务数据流为主线,对系统数据重新整理、分类与建库,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水资源专题空间数据)、不同类别属性数据以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124 (3)数据共享原则数据共享是以一体化管理为目标,在各个子系统之间实现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成果数据的有选择、有目的的相互读取或更改。(4)可扩展与开放原则水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未来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发展的需要;并且按照开放式系统的标准和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不仅在数据库内容上开放,而且也为数据库的应用开发提供一套开放机制。数据库的设计要求采用多种安全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同时,考虑与其它应用系统的接口,操作简便。(5)实用性与先进性并重原则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和应用特点,遵循数据库设计的一般原则,采用的技术方案既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又必须按照实用性原则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做到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3.1.2水资源数据库组成水资源管理数据库建设所涵盖的信息内容分为在线监测信息、业务管理信息、基础信息、空间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对应的数据库为在线监测数据库(实时库)、业务数据库(业务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基础库)、空间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各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元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的组成如图3-1所示。另外,为了满足应用系统安全有效运行要求,需要建立系统运行维护相关的专用数据表,如用户表、功能控制表、版本维护表等。3.1.3各个数据库建设内容3.1.3.1在线监测数据库在线监测数据库存储实时远程监测数据,包括取水、地下水、和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其中,实时水雨情数据库由水文部门接入,本系统建设的数据库包括取水监测数据库和地下水监测数据库。在线监测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水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水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元数据库取水许可数据库地下水管理数据库节水管理数据库水资源规费征收数据库入河排污口管理数据库水功能区管理数据库饮用水源地管理数据库水务管理数据库水资源论证数据库综合统计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元数据库水资源评价数据库业务管理基础数据库基础水文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元数据库图形与影像数据库音频数据库视频数据库规章制度与标准数据库元数据库取水监测数据库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124 图3-1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组成(1)取水监测数据库取水监测数据库包括取水监测站基本信息、取水量监测数据表、取水监测命令日志表、取水监测设置日志表、取水监测召测日志表,取水口的实时流量信息,取水监测站代码及监测时间为该数据表关键字,取水监测站代码与取水许可代码关联。(2)地下水监测数据库地下水监测数据库包括124 地下水监测站基本信息、地下水取水量监测数据表、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表、地下水监测命令日志表、地下水监测设置日志表、地下水监测召测日志表。3.1.3.2基础信息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基础库)存储水资源管理需要的基础信息,包括水资源评价数据库、业务管理基础数据库、基础水文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数据库。其中,基础水文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由水文部门接入,本标段建设水资源评价、业务管理基础数据库与元数据库。(1)业务管理基础数据库业务管理基础数据库要求建设的数据表包括取水企业基本情况表、取水工程基本情况表、计量设施基本信息表、供水企业基本情况取水户基本资料历史表、地下水水源井基本信息表、地下水功能分区基本情况、水文地质分区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亚区含水层说明表、单个含水层基本情况表、超采区分区概况、控制性水文地质钻孔基本情况表、控制性水文地质钻孔地层结构表、污水治理工程基本情况表、排污口基本情况表、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表、水功能区基本情况表与水源地基本情况表。(2)水资源评价数据库水资源评价基础数据库需建立的数据表包括水资源分区基本情况表、计算分区信息表、计算参数信息表、分区下垫面信息表、工业用水基本情况表、城镇生活用水基本情况表、过境径流量监测站信息表。(3)元数据库基础信息的元数据库包括数据的来源、采集方式、时态、精度等信息。3.1.3.3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水利基础地理数据库、水资源专题空间数据库与元数据库。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水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外部接入,本系统建设水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及其元数据库。(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系统建设涉及的“1/5万基础地理数据”和“1/1万基础地理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城市居民地(点)、124 道路(铁路,高速公路,其它道路等)、地形空间分布图等。(2)水利基础地理数据库水利基础地理数据库主要包括水系图、湖泊、水库、水利工程、水利信息监测站点等的空间分布图。(3)水资源专题空间数据库水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遥测站分布图、水资源分区图、入河排污口分布图、水功能分区图、饮用水源地分布图、地表水取水口分布图、地下水取水口分布图、地表水监测站(断面)分布图、水文地质单元分布图、含水层空间分布图、含水层富水性空间分布图、水文地质参数空间分布图、地下水超采区空间分布图、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空间分布图、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空间分布图、南水北调工程图、通榆河北延工程图、望虞河工程图。(4)元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元数据库包括涉及的空间数据来源、时态、精度、地图投影、坐标系等信息,需参照国家元数据库建库标准建库。3.1.3.4业务数据库水资源业务数据库(业务库)是以业务管理为目的,根据水资源业务管理实际操作中各种档案、文书、表格信息而建立的数据库,以及为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需要建立的专题数据库。水资源业务数据库包括取水许可数、地下水、节水、水资源规费征收使用、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水务管理数据库、水资源论证数据库、综合统计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与元数据库。(1)取水许可数据库取水许可数据库包括取水许可证信息表、取水许可年审情况表、取水许可基本情况表、取用水单位信息表、取水工程信息表等。(2)地下水管理数据库地下水数据库包括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回灌量、水井管理等。(3)节水管理数据库节水管理数据库包括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市生活节水地区节水指标、用水定额等信息。(4)水资源规费征收使用数据库124 水资源规费征收使用数据库包括水资源费实际征收信息、水资源费计划征收信息、不同行业水资源费征收信息、地表水征收信息、地下水征收信息、水资源费支出项目费用等。(5)入河排污口数据库入河排污口数据库主要包括退水情况、入河排污口管理、入河排污口申请、设置情况等。(6)饮用水源地数据库饮用水源地数据库包括水源地面积信息、水源地编码信息,水源地与水文测站关系信息、水源地与水质测站关系信息等。(7)水功能区数据库水功能区数据库包括水功能区编码信息、水功能区地理位置信息、水功能区面积信息、水质目标信息、水功能区功能定位信息等。(8)水务数据库水务数据库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企业、排水企业、供水状况、排水状况等。(9)水资源论证数据库水资源论证数据库包括论证单位、论证时间、论证项目及有效期限等信息。(10)综合统计数据库综合统计数据库包括水资源管理综合统计报表信息。(11)专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主要是为水资源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主要包括预警信息、应急预案信息、模型参数、计算结果等。(12)元数据库水资源业务数据库的元数据库包括涉及的数据来源、时态、精度、采集途径等信息。3.1.3.5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包括图形与影像数据库、音频数据库、视频数据库、规章制度、标准规范数据库及其元数据库等。多媒体数据库包括工程图形、影像、音频、视频、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与元数据等内容,多媒体以数据文件形式存储,采用数据库管理文件路径、版本信息、内容概要等内容。124 图形数据包括水资源工程图、地下取水井断面图、水文地质分区图等;影像数据有取水监测现场照片、取水许可证、航空照片、遥感照片等;音频数据包括会议记录音频、领导及专家学者报告讲座记录音频等;视频数据包括水调会商视频记录、新闻媒体视频记录等;规章制度及标准规范数据库包括与水资源管理相关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国家及水利行业标准规范等。元数据库包括多媒体数据来源、时态、采集方式、状态、有关参数等信息。多媒体数据要求均以文件形式存储于磁盘,在数据库中建立索引表,需要建立的索引包括图形与影像数据文件索引表、音频数据文件索引表、视频数据文件索引表、规章制度及标准规范数据文件索引表。3.1.4数据存储与管理要求3.1.4.1数据存储量水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按来源与类型分为在线遥测数据、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和多媒体数据。(1)在线遥测数据一期共建设4309个遥测站,其中取水口3809个,地下水水位500个,每年的数据量约为3.5GB。考虑到二期遥测站的建设,在线遥测信息数据量估算为一期的2倍,即每年大约7.0GB。数据存储按5年计算,在线遥测数据的数据量约为35.0GB。(2)业务数据省、市、县(市)三级共66个节点,业务数据包括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源地管理、水功能区管理和水资源综合管理等各类业务的基本数据、统计数据、文本资料等。按10类数据,每类每年50M计算,每年的数据量约为33.0GB,数据存储量按5年计算,为165.0GB。(3)基础数据包括水资源评价数据、水资源工程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生态环境数据、旱情数据、基础水文数据和实时水雨情数据等共约7类,其中基础水文数据、实时水雨情数据已由水文局负责存储管理。其它5类数据省级节点按每类200M124 、市级节点按每类100M、县(市)(区)级节点按每类50M计算,数据量约为14.65GB。(4)空间数据包括基础空间数据和水资源专题空间数据。其中基础空间数据主要有全省1:25万、1:5万和1:1万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全省1:25万基础电子地图共约17幅,全省1:5万基础电子地图共约313幅,全省1:1万基础电子地图共约4310幅,按每幅基础电子地图10M数据量计算(不含DEM),数据量为46.4GB。水资源专题空间数据:包括遥测站空间分布图、水系图、水资源分区图、水功能分区图、水源地分布图、地表水取水口分布图、地表水监测站(断面)、分布图、水文地质单元图、含水层空间分布图、含水层富水性空间分布图、水文地质参数空间分布图、地下水超采区空间分布图、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空间分布图、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空间分布图、地下水取水口空间分布图和水利工程图等共约20种,每种地图有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按每种专题图矢量数据50M、栅格数据500M计算,数据量为11.0GB。(5)多媒体数据主要是与水资源管理和信息发布有关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此类数据总量按如下估算:文本500MB,图片5GB,视频20GB,音频3GB;数据总量为28.5GB。(6)数据总存储量系统数据库基本数据包括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和多媒体数据,数据量约为100.55GB;系统运行每年新产生的数据包括在线遥测数据、业务数据等,每年的数据增量为40.0GB。系统运行5年需存储的总数据量为300.55GB,系统运行10年需存储的总数据量为500.55GB。3.1.4.2数据存储与管理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包括自动监测信息、水资源业务管理信息、基础信息、空间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需配置专门的数据存储设备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和管理各类数据。要求建立省、地和县(市)三级数据库124 ,实现数据的保存、保护和管理。涉及水利系统其他部门以及外系统监测的涉水信息存储原则上仍存储在原有系统中,当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需要访问该数据的时候,可通过交换服务进行数据访问。这些数据库可根据需要在本系统中建设视图。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加工形成的二次成果,存储在水资源数据库中以便应用。空间数据库存放空间数据和相关属性数据,包括代码和名称等,空间数据相关的其它主要属性信息存放在水资源管理业务、监控数据库等关系型数据库中,它们之间通过统一的应要求建立的标准编码进行关联,获取对应记录。水资源地理空间数据要求采用集中存储模式,存储在省级数据库中,实行集中存储管理、分发使用的方式提高系统对该类数据的访问效率。3.1.5数据收集整编与建库水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的数据收集整编工作贯穿于整个数据库的建设之中。由于数据建库的工作量繁杂,数据的完整性及正确性不容忽视,投标人应在建库工作实施之前制定系列规范:包括数据文件命名标准、空间数据空间定位参考系、数据库建设数据质量标准、数据库建库作业流程与技术规定、入库数据验收规范(数据质量要求、数据正确性要求、数据检查方式)等,从而对数据采集与数据传输系统子项目建设单位提交成果进行规约,对成果质量进行控制、把关。3.1.6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要求3.1.6.1管理维护平台建设要求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备份、查询、更新、修改和删除等功能的基础上,要求开发易于操作的数据库管理维护平台(包括元数据库管理)。为水资源业务管理人员建立的数据库管理维护平台需提供的功能主要包括建库管理、数据输入、数据查询输出、数据维护管理、代码维护、数据库安全管理、数据库备份恢复、数据库外部接口维护等(图3-2)。(1)建库管理功能数据库的建库管理主要是针对数据库类型,建立数据库管理档案,包括:数据库的分类、数据库主题、建库标准、建库方案、责任单位、服务对象、物理位置、备份手段、数据增量等内容。通过建库档案实现建库操作,从而保证省中心和地市分中心及重点县(市)分中心所建立的数据库结构完整、内容一致。(2)数据输入功能124 为各级水资源管理人员提供一套数据录入界面,录入分为批量数据导入和单条记录增加,并设置数据有效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等功能,并能防止不合理的、非法的数据入库。(3)数据查询与输出功能按行政级别分权限提供各类数据的查询操作和显示界面,用于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查询界面中预先设置常用的查询条件,提高输入查询条件的速度,同时为用户临时确定查询条件(较复杂的条件)提供输入操作窗口。数据输出的主要功能包括屏幕显示、数据库管理报表生成和打印、不同格式的文件输出等。水资源数据库管理维护平台外部系统水资源数据库建库管理数据输入数据查询输出数据维护管理代码维护数据库安全管理数据库备份与恢复外部数据接口图3-2水资源数据库管理平台功能结构(4)数据维护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对数据的更新、修改、删除、复制、格式转换等管理功能。根据不同应用需求,按照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与更新机制来进行各类数据的修改、转换和更新。由于水资源数据库是分省、市、县三级管理维护,尤其是业务数据库,利用权限控制机制对各级数据库维护管理,以保证各级数据库维护操作的一致性,实现各级数据库一致更新。(5)代码维护功能124 定义和维护单位、站点、控制点、水利工程编码等各类数据标准。代码定义要严格按照编码方案的要求进行;代码删除分物理删除和逻辑删除两种操作,物理删除将错误的代码从数据库中清除,逻辑删除则将当前废弃的代码加上无效标志,使其只可作为历史数据的查询条件。(6)数据库安全管理功能数据库安全管理包括对象层访问权限的控制和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机制。该模块提供功能主要包括定义系统新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进行授权和分组、设定用户密码及其有效访问期限、设定安全报警模式及内容。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库用户只应该被授予完成工作所必需的权限,即“最小权限”原则。实现数据安全的方法要求通过设置系统权限和访问权限实现,也可通过设置角色或视图实现。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工具进行数据库其他安全的管理,如数据库审计等。(7)数据库备份与恢复功能该模块的功能包括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数据库的日常备份策略的定制,根据用户的设备条件、存储空间和业务需求,定制当前最高效、最安全级别的备份策略,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数据库的正常服务不受影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管理要求采用下列两种方式实现:其一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备份和恢复工具,对数据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增量备份或完全备份;其二通过本功能模块对数据库、表空间、数据文件和归档日志等进行完全备份,对数据库进行在线备份。3.1.6.2数据入库对于现在已有数据库的,要求需对原数据库进行校核、补充、完善,然后将处理后的原数据库数据能批量导入本系统建设的水资源数据库。对于现在没有数据库,但有一些资料的,需对现有资源进行校核、补充、完善,然后通过本系统建设的数据库管理平台批量或逐条导入水资源数据库。对于初始状态为空的在线监测类数据库,要求通过设计开发数据输入接口模块,直接传输到水资源数据库中;业务管理类数据库,数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逐步入库。3.1.7数据库部署及数据集成3.1.7.1数据库部署124 由于省、地市和县业务数据库存储的信息不尽相同,同时省、地市、县信息之间有一定的涵盖关系,因此,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要求通过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对应。数据库系统布置方案直接关系到各级用户数据访问路由及维护管理设计,数据库部署包括数据库内容布置和数据库系统布置两部分,本标段要求省、市、县分别布置各级数据库系统管理所辖范围的数据信息。由于本标段只在省中心、13个地市分中心、26个重点县(市)分中心建立数据库及其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它县(市)数据中心规划在二期建设,但是全省的水资源管理业务需要同步进行。因此,为保证省级水资源管理部门采用管理数据的一致性,使水资源管理工作正常开展,未建数据中心的县(市)直接利用省级中心的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省、市、县三级数据中心要求具有数据同步备份机制(镜像机制)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部署结构可参照如图3-3所示执行。省中心数据库水利专网水利专网……地市(2)分中心数据库系统地市(13)分中心数据库系统地市(1)分中心数据库系统重点县(11)分中心数据库系统重点县(12)分中心数据库系统……重点县(1n)分中心数据库系统未建分中心县(市)用户(1)未建分中心县(市)用户(n)……未建分中心县(市)用户(2)图3-3数据库部署应用结构图对省、市、县三级水资源数据库操作要求遵循以下原则:124 (1)省厅建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能够对全省的水资源相关信息进行存储管理,省级水资源管理人员负责权限范围内的数据维护更新,省级水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对由地市、县直接管理的对象数据进行监督,不需具备维护更新权限;(2)地市、县级数据库管理人员仅能对权限范围内的数据维护更新;(3)在线监测数据库要求按监测点划分权限,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空间数据要求按行政管理划分权限;(4)为了保证省、市、县三级数据的一致性,各级部门在数据更新中,同时能对上级部门权限内的数据更新,上级部门可选择从下级部门数据库中批量更新本地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内容按省、市、县三级考虑,省中心存储全省的在线监测数据、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及省级多媒体数据,地市分中心存储辖区内在线监测数据、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及地市级多媒体数据,重点县(市)分中心存储辖区内相关数据。3.1.7.2现有数据集成整合(1)空间数据的整合由于水资源管理空间数据库涉及不同类型的专题空间数据,这些空间数据中,不仅空间尺度不一致,而且数据结构也不一样,既有矢量结构的数据,也有栅格结构的数据。空间数据的整合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格式的统一、空间数据参照系的统一、数据资料的坐标配准和图幅接边以及不同比例尺数据的融合。空间数据格式的统一采用OpenGIS通用数据转换标准,能够对国内外MapInfo、ArcGIS、MapGIS等GIS平台系列产品的空间异构多源地理数据的转换。空间数据的整合模块要求能将矢量和栅格及其它格式的GIS数据,通过通用数据转换标准统一转换成系统使用的格式,然后导入到空间数据库或者采用FME进行空间数据整合。(2)非空间数据的整合非空间数据的整合内容包括:数据组织的统一、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其中数据组织的统一的内容和具体结构,要求依据江苏省水资源信息化的有关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和建立。124 3.1.8数据库运行环境配置要求数据库运行环境要求按省中心、地市分中心及重点县(市)分中心分别考虑。省中心数据库服务器要求采用最新版的UNIX操作系统,选用具有管理粒度小、安全性高及较强空间数据管理能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地市分中心及重点县分中心数据库服务器采用Windows最新服务器版操作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各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是系统主要业务数据交换与处理中心,如监测信息查询、业务管理等,也是基本资料数据存储管理中心,如空间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在线监测数据等。管理的数据量相对较大,数据交换量也很大,CPU数量和频率及内存容量要求相对较大,因此需购置高档的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数据存储管理操作,并购置备份存储设备,省中心购置磁盘陈列,地市分中心购置磁带库存储,重点县使用大容量硬盘存储。鉴于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数据标准化统一管理与数据共享的要求,原则上要求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与空间数据管理引擎。空间数据管理平台要求采用管理效率高、访问速度快的GIS平台。3.1.9数据库与管理系统投标文件要求(1)投标方应提供完整与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方案;(2)投标文件中应提供水资源数据库的E-R图。3.2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要求3.2.1应用支撑平台组成应用支撑平台要求由下列三部分组成,但不限于。(1)系统资源管理服务系统;(2)公共基础服务系统;(3)应用服务系统。3.2.2平台建设总体要求(1)应用支撑平台要求汇聚124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项业务应用中的公共或可复用的业务处理逻辑,形成标准化与开放的软件资源。为水资源管理业务处理提供信息及软件资源支撑服务。(2)建设数据采集、数据交换和服务平台,使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水利业务应用系统以及其他单位和部门、中央和流域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换。通过提供对数据库的统一访问及数据交换服务,要求实现应用系统开发与数据库的分离,提高应用系统开发效率;并能通过提供信息及信息处理服务来支撑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3)通过应用支撑平台的开发,可形成基于统一技术架构的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3.2.3总体框架3.2.3.1建设要求初步建立信息化水务功能,提升水资源管理机构的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数字水务平台的建设。具体如下:◇数据中心: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和服务平台,使系统中的数据一致化和标准化,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水利业务应用系统以及其他单位和部门、中央和流域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交换;同时,它又提供一个数据的“仓库”,为各业务以及会商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是各业务部门统一对外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一个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它对内整合了政府的政务资源,对外整合了社会服务资源。通过一个互联网网址、一条服务热线,使水资源管理和相关业务不再局限在业务部门,从根本上解除条块分割的局面,延伸到服务对象身边。◇水资源管理中心:基于水资源实时预报、实时管理和实时调度模型,实现合理的供、排水计划和水资源调配调度方案及水情、水质、咸情等预警功能。系统的技术要求如下:(1)系统架构以面向服务体系架构作为参考。提高应用和服务的可重用性;通过提供开放的接口和标准、灵活的业务规则和管理服务,建设适应业务流程和规范变化的应用系统;通过使用面向服务的实施方法论来指导项目的各个阶段。(2124 )系统中的业务应用与数据保持相对独立,尽量减少应用系统各功能模块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与协议形成松散耦合型系统,在保证系统间信息交换的同时,尽量保持各系统的相对独立运行。(3)应用支撑平台要求由平台基础设施与应用服务支撑设施组成。(4)系统要求采用分层方法设计,将应用支撑平台划分为应用服务、公共基础服务和系统资源服务。3.2.3.2使用对象水资源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子项目的服务对象有三类:一是水资源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对水资源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开发、利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实时监测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准确掌握社会供用排水状况,及时监督、掌控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根据水资源形势和社会需水状况,优化配置水资源。二是水资源使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要求通过必要途径有偿使用或无偿使用水资源,具体包括取水许可申请业务的远程申报审批等,并接收水资源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三是社会公众,根据系统发布的水资源信息及时、准确了解水资源状况、水资源政策、未来发展等信息。3.2.1.4系统架构水资源管理系统紧扣招标文件的要求,建设综合数据库管理和统一数据交换服务平台,统一数据格式和数据标准,建立面向社会用户、水资源使用用户及水资源管理单位的综合应用系统,系统由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通信网络层、监控中心、应用系统和综合数据库组成,贯穿以上各层的有安全保障体系,以及信息化标准体系系统。主要功能是信息门户、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决策支持、公众信息服务和协同办公系统。总体框架如图3-4所示。124 图3-4系统总体框架图124 应用支撑平台系统资源服务层数据通讯服务数据转换统一数据访问接口公共基础服务层WEB服务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评价模型数据交换消息服务用户管理存储管理应用服务层GIS服务报表工具图表工具流程引擎应用支撑平台总体结构要求如图3-5所示。图3-5应用支撑平台总体结构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当前可选的基础架构主要有面向过程、基于构件和面向服务三种类型。“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要求采用面向服务的基础架构开发。面向服务体系架构充分利用封装、服务组合、松耦合和重用在内的设计原则和模式。在本项目中,可以利用现有的资产,以及各部门在IT方面的投资。基于开放的互联网标准和协议,支持应用或服务组件的描述、发布、发现和使用。提供了实现透明性,并将基础设施和实现发生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通过以松耦合的方式公开业务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可以根据业务要求更轻松地使用和组合服务。3.2.4与应用系统的关系应用支撑平台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要求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应用系统可在统一标准的应用支撑平台架构下开发。各应用系统中的公共的功能,可通过WebService技术,在应用支撑平台中以服务的方式开发,各应用系统需要相应的功能时,直接调用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相应的服务。124 (2)应用系统可通过应用支撑平台中的数据交换和服务总线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实现应用系统开发与数据库分离,以便提高应用系统开发效率。本系统内部或者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也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和服务平台完成。(3)实现动态可调整的柔性化的业务流程管理。3.2.5功能模块配置3.2.5.1系统资源服务层系统资源服务层要求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通讯服务、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和数据转换服务等。(1)数据通讯服务通信中间件是位于应用平台和硬件通信平台(通信介质/协议)之间解决系统网络互连的中间适配层。 该层向下屏蔽掉硬件网络通信接口设备(设备A、设备B、设备C、设备D等)的差异,即基于不同协议、不同设备之上,能够对各种标准的数据传输接口进行透明传输,向上为应用层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接口,应用层的开发基于该接口进行。通信中间件的核心思想就是定义一组接口通信的标准,以及为这一标准提供基础设施,其它高层的软件均遵照这种标准来构造应用程序,使得符合通信中间件规范的接口通信有着很强的互操作性(图3-6)。本系统利用分层体系结构思想设计了通信中间件,分为三层结构:API层、socket层、driver层。这种分层式设计思想可以将每一层协议的实现细节对相邻协议层加以屏蔽,提供服务访问接口进行层间数据传递,各层数据独立封装。发送和接收端的各层协议存在逻辑上的点对点连接。◇Driver层(设备驱动层):通信平台设备驱动层定义了一系列的设备驱动函数来建立与物理层的接口及与socket层的接口。通过建立设备驱动数据结构来控制设备的通信。在数据结构中定义相应的函数指针用以调用相应的设备通信函数。124 图3-6通信中间件信息流图◇Socket层(设备抽象层):通信平台设备驱动设备抽象层定义关于通信控件设备的一些信息属性,如:通信控件设备驱动信息属性、数据包信息属性、通信设备socket信息属性、消息属性等,及数据处理函数:数据的编译码、数据的打包及读写数据缓存操作和系统目标析构函数。◇API层(用户程序接口层):通信平台的应用程序接口层(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简称API)向用户提供通讯平台的初始化、通讯平台的控件接口操作、及通讯平台的用户API三大功能。通讯平台的初始化函数向用户提供通讯平台的系统的初始化及释放功能;控件接口操作函数向用户提供对通讯平台的设备控件初始化操作,当初始化完成后,对底层的操作对用户是透明的;通讯平台的API向用户提供对消息的基本操作功能。应用系统在使用数据对象时只能访问由通信软件提供的一个标准用户程序接口,其他所有有关对象的信息则保存在驱动层中。对应用系统124 而言,这些对象信息已被隐藏封装起来,屏蔽了底层操作。而对于底层驱动的设计是指当底层通信接口改变时,不用修改应用程序,只需在driver层增加几个相应的通信接口控件驱动即可实现对新接口的适配,通过通讯平台的软件的通用性达到其设计目的。(2)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框架或者适配器。采用标准的数据访问接口,保证应用系统对数据的访问独立于数据库或者其他数据源格式。支持关系型数据库、XML或者文本文件、消息队列等接口方式。◇支持以XML形式的访问请求,以及将结果数据集以XML格式返回给请求者。(3)数据转换省、市、县三级数据转换模式的要求如图3-7所示。图3-7省、市、县三级数据转换模式124 由于水资源管理已有的数据存储格式有多种类型,其结构设计参差不齐。为了很好地利用已有数据资源以及方便与其它系统进行数据交换,需要数据转换功能。数据转换模块功能要求能够实现多种数据库之间和各种数据格式文件之间的数据转换。至少包括:◇可以从text、、Oracle、SQLServer、SYBASE、DB2、MQ等数据源中读取和写入数据;◇将结果集自动转换成XML格式数据;◇数据源和数据目标可自动映射;◇对源数据进行过滤处理;◇多种转换方式,包括追加、更新、追加更新、删除、覆盖;◇调试转换任务,能逐条观察转换结果;◇空值处理,即可捕获空值,并对空值进行适当的处理等。3.2.5.2公共基础服务层公共基础服务层主要包括数据存取、数据交换、基础算法、评价模型、Web服务、、消息服务、服务管理和用户管理模块等。(1)数据存取◇能根据各级应用系统的请求,通过统一数据访问接口,完成对数据库的存取;◇能屏蔽系统数据库细节及数据库管理平台的差异性,支持常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2)数据交换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换统一服务平台是本项目重要内容。除了要求实现水资源监控数据流的上传下达,指令流的下达与数据回应外,还能够形成水资源数据与水利其他应用系统之间、外单位和部门信息之间、与中央和流域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换服务主要集成和整合以前的异构应用数据的一个服务.最终将在省级形成综合数据库。综合数据库总体上采用集中存储的物理结构。通过数据交换服务集成水文、供水、环保等其他应用的数据库,提供如图3-8所示的系统统一完整的数据平台。124 图3-8数据交换平台示意图数据交换服务也要求具有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功能,主要用于省、地市、县(市)系统间的数据上传、下达、水资源系统和外部单位系统之间、以及未来的与流域、部级系统间的数据交换等。实现省、地市(县)数据交换服务的架构如图3-9所示。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数据交换服务……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数据交换服务市中心1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数据交换服务市中心2省中心图3-9省、市数据交换架构124 省、地市、市(县)三级之间数据交换过程的具体要求为:◇水资源系统能通过应用支撑平台中的统一数据访问接口从中心数据库查询水资源管理报表数据;◇低级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将上级中心、数据类别、数据作为接口参数调用本级分中心数据交换服务的发送服务;◇低级中心的数据交换服务能将上级中心、数据类别、数据等参数转换成消息中间件的标准接口,将报表数据加入消息中间件的发送队列;◇消息中间件能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上级中心,并放入消息中间件接收队列;◇省级中心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能通过定时策略(或手动接收)调用本级中心数据交换服务的接收服务,接收服务从消息中间件接收队列中取出数据类别、数据等信息,并将数据类别、数据作为参数返回给本级中心水资源业务系统;◇省级中心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得到返回的数据类别和数据后,能通过省中心应用支撑平台中的统一数据访问接口将市水资源报表数据存入省中心数据库。水资源系统和水利其他业务系统之间、外部单位数据之间以及和中央、流域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也通过交换平台完成,交换平台负责协调各系统之间的请求和回应,实现服务的路由和转换映射要求。真正将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以及服务访问分离开,实现松耦合的系统架构。对于该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上还具有如下要求:◇数据质量保证。能够根据定义的业务规则、相关性/趋势分析,发现数据异常(数值异常、数据缺失等),发出提示以引入专家介入,并可以多种灵活的数据修正算法。◇数据交换平台作为数据采集和交换的中枢,底层必须采用专业的消息中间件产品进行数据传输;通过把消息保存在可靠队列中来保障“可靠传输”,并在传输中具有断点续传功能,能够应对网络故障、机器故障,保障消息一次传输、可靠到达;提供传输优先级管理。支持数据压缩传输,以有效利用网络的带宽;支持大型消息和大文件的传输;◇数据交换平台产品作为在应用和数据库连接方面的主要产品,须实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基于数据内容和规则的消息路由;124 ◇数据交换平台产品作为应用连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须是一个功能独立的解决应用连接问题的独立产品,能独立的工作,而不依赖于应用服务器和开发环境;◇数据交换平台产品的传送应该具有高性能和灵活性,应能够提供点对点方式、广播(multi-cast)方式以及发布/订阅方式;交互模式支持发送/遗忘模式、请求/回复模式、发散/聚合模式、发布/订阅模式;◇提供对多种数据格式的支持,包括JMS、XML、SOAP、WSDL、EDI、SWIFT、CORBA、HTML、SQL、COBEL、Record、c定义、用户自定义格式;支持Any-to-any消息转换,如XML,C,JMS,文本数据,二进制数据、数据库等多种格式等;◇传输协议支持MQ、HTTP、JMS、FTP;能够支持REST;支持与Socket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相应地API能够管理和监控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支持集群功能,以实现均衡负载和高可用性;◇提供强大的应用调试功能,支持图形化调试,支持断点,以及支持对消息映射的调试;◇系统提供内置的SOAP节点来提高SOAPWEBSERVICES开发速度,并且提供同步和异步方式;◇支持非常大(如80M)的消息或者文件做为一个单一实体进行处理;◇系统能够用java和c语言开发自定义的处理节点嵌入到系统中;◇系统提供丰富的预置节点和向导功能来提高开发应用的速度。(3)评价模型水资源评价模型包括下列内容,但不限于:◇数值计算模型;◇统计分析模型;◇水平衡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各类模型的算法应封装在模型系统中,外界的调用方式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给出,可由系统开发人员来调用。(5)消息服务124 ◇能够实现应用平台内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传递。◇能为可靠的、异步的、松散耦合的、语言无关的、与平台无关的方式在分布式应用系统之间传递消息提供支持。省、市、县业务应用和数据分布部署,在实际应用中业务应用数据和一些状态数据通过消息中间件和传输服务来完成业务和需求(图3-7)。省级中心:负责信息系统整体协调和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对县级直管测站、市级直管测站一般并不参与实际的控制动作。对省级直管测站可以进行实际的控制动作。省级中心具有以下功能:◇接收省级直管测站的数据,并对省级直管测站进行管理;◇作为数据管理中心,接收市级分中心的数据上传(包含了县级工作站的数据);◇省中心作为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处理分发一些结果状态数据;◇通过省中心对外发布的网站,发布相关水资源信息,接收社会用户提交的取水许可申请等信息,将信息按照权限归属分配到市级和县级中心系统,并将处理结果等数据进行发布。市级分中心:市级分中心,负责实现市级分中心直管测站的控制,并负责接收县级工作站的信息数据,同时把市级分中心直管测站的数据发送到省级中心。◇接收市级直管测站的数据,并对市级直管测站进行管理;◇接收县级工作站的数据上传;◇把市级分中心数据上传至省中心;◇接收省级中心分发的数据,并负责转发所辖县级的数据。县级分中心:县级工作站接收直管测站的信息数据,同时把县级工作站的数据上传至市级分中心。◇接收县级直管测站的数据,并对县级直管测站进行管理;124 ◇把县级工作站数据上传至市级分中心;◇接收市级分中心分发的数据。消息中间件和数据传输服务主要有以下要求:◇多种数据类型(监测数据、业务数据、空间数据等)的上传采集,指令流的下达;◇提供经过业界证明的成熟稳定的消息中间件,在国内外拥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和客户群体;◇支持可靠的消息传递,保证消息不丢失,不重复传递,传且只传一次,适应水利部门的专网;◇服务器和客户端同时支持同步、异步两种模式进行消息传递,对不同用户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包括持久化与非持久化消息的选择;◇遵循开放的标准,支持JMS标准的消息接口;◇支持智能的消息分发和多点广播;◇支持大数据量以及大文件的传输,并且在文件方面能够支持多种类型◇支持应用触发的机制和事件驱动机制,提供消息监听器的功能。◇支持消息的浏览和检索功能,消息能够进行标记,以区别是否被浏览过;支持在队列中的消息检索功能,支持模糊匹配检索。◇提供消息生命周期标志符,防止消息超时被传输。◇提供高效的数据压缩功能,自带多种压缩算法,并且提供自定义压缩算法加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例如TCP/IP、NetBIOS、SPX等;支持IPv4和IPv6协议。◇提供扩展机制允许用户扩展功能,例如加密、压缩以及数据格式转换等。◇提供数据加密接口,支持SSL加密传输,并且提供多种是加密算法供用户选择。124 ◇支持群集的功能,保证系统的高可用;在群集下,支持消息传输的动态负载均衡功能,并且负载均衡算法可自行设置。◇实现与数据库的本地事务处理和全局事务处理,并且支持两阶段提交,即能够通过XA资源管理器与数据库同步协调工作,支持的数据库包括了DB2UDB、Oracle、Informix、Sybase、SQLServer等。◇支持消息优先级的选择。◇具有发布/订阅(Pub/Sub)的功能,并且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配置实现,支持不同的模式,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为订阅方提供持久化注册和临时注册两种方式。◇在原业务系统不停机的情况下,支持动态增加服务器,扩展系统性能。◇提供对消息中间件运行状态监测及统计分析功能,以便对系统进行有效的优化工作。◇提供日志文件,帮助用户跟踪、分析、调试应用系统。◇提供高性能和稳定的数据传输,保证在大并发高性能的情况下系统的稳定行。◇支持开放标准应用开发,支持Java、.NET、C/C++、ActiveX等的开发语言。◇对于大文件传输机制,支持批量文件传输,并且没有文件大小限制。◇对于大文件传输机制,针对大小文件(大文件如2G)传输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和优化措施;能够提供远程的图形化配置和监控界面;提供脚本支持编程控制传输;遵循SOA架构,并且可以传输文件到服务总线中。(6)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组件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组件负责平台内各类资源的管理,保证资源共享的有序性和高效性。主要包括支撑平台及应用服务部署、日志管理、性能监控、用户及权限管理等部分。◇支撑平台部署通过部署应用支撑平台各种服务组件,能提供统一的访问管理,形成应用支撑平台124 。对目前的支撑平台的各个版本进行版本管理和控制,扫描部署在各个分中心的平台当前的版本及运行的状况,自动更新分中心的旧版本的服务平台;◇日志管理能负责对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内各类服务资源访问日志的管理;◇性能监控要求负责监控应用服务平台各部分的性能及运行情况,如服务资源访问效率、服务启停状态、服务响应时间、服务情况统计等,为保证整个江苏省中心及各个分中心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及维护提供详细的监督数据。◇系统管理员能负责系统管理,包括增加、删除用户,用户权限设置,服务上载、部署等,但不能使用系统中的应用系统和操作数据库。系统用户能应用系统和对数据库操作。◇系统用户要求以树形结构形式进行管理。省级用户使用省中心系统,市、县级用户使用市(县)分中心系统。◇在省、市(县)用户中,需按部门与业务系统的关系划分用户,各类用户只能分别使用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在部门内部,需按责任不同再分成若干级别的用户,进行审核、检查、操作员等。◇用户的权限包括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使用权限。在数据库权限设置上,对每个表要求设置查询和修改(增、删、改)两种权限,为每个用户指明对每个表的操作权限。在应用系统的权限设置上,则以各应用系统中的功能模块为单位设置,即为每个用户指明对每个功能模块的使用权。◇为了操作、管理的方便,用户管理要求采用角色机制。用户管理服务的主要功能包括设置角色权限、设置用户与角色的关系、查询用户权限等。3.2.5.3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要求包含与业务应用紧密相关的各类服务,并且这些服务可以由各类上层应用直接使用,上层应用可以对这些服务做简单的组合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要求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GIS服务、报表工具、图表工具和流程控制。(1)GIS服务上面章节的公共基础服务层中的数据交换平台应该能够支持GIS服务的调用和服务请求,对GIS数据进行转换和交换。GIS服务的功能包括:◇地图基础信息服务124 电子地图的缩小、放大、漫游、定位与保存、图层管理、各种类型的标注、空间地物的查询、不同比例尺地图集的自动漫游。◇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服务各种的区域查询、全局查询、属性条件查询、点查询、线查询,点符号编辑、线符号编辑、面符号编辑等,地图对象的选择、删除、替换、新建、复制等,属性数据的显示、删除、新建、修改、增加等,点状缓冲区分析、线状缓冲区分析、区域缓冲区分析等,叠置、剖面等空间分析,数字线化地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遥感(RS)等数据加载与显示。三维数据管理维护平台要求如下:◇软件平台可利用航空影像、卫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其它的2D或3D信息源,可在单机或者网络环境下进行影像金字塔数据文件的数据生成工作,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等;◇软件平台本身应具有二次开发功能、提供具有一套ActiveX控件开发包,方便用户使用.net、VB、VC以及HTML等各种编程通用语言实现系统的功能扩展;◇系统界面简洁友好,操作简单方便。能够使用鼠标完成浏览操作,要求能够进行鹰眼图导航功能;◇软件平台应具有增强的本地或远程用户安全性保证,对三维地形数据以独有的流数据形式传输给内部网或互联网;◇软件平台能够基于互联网Web运行,支持B/S结构框架;◇软件平台能够在内网中,能够支持调用网络数据的C/S结构框架;◇软件平台要求支持StreamingFeatureServer管理技术,即直接支持Shp文格式件、Oraclespatial、SQLserver数据库、ArcSDE和其他格式的数据,并进行流方式传输,也可以要求支持OGC标准,支持标准WFS或加密的WFS数据,支持服务器cache技术,用于高效读取流数据,高效处理多用户访问需求;◇软件平台要求能够支持海量数据,能够支持TB级以上原始影像、支持全球领先的地形场景.mpt数据格式,支持OGC标准的WMS数据,并要求具有不需要事先预处理数据缓存而直接发布数据能力;◇软件平台要求能够直接支持海量的矢量数据网络发布能力,支持矢量数据Streaming管理方式,实现无限制量的数据对象的快速导入。124 ◇软件平台支持经由TCP/IP之宽频网络结构,用户可引导、实时跟踪、互动的执行飞行模拟、对话、标注区域及叠加分析图层等,并可配合网络服务器执行协同作业;◇软件平台要求支持数据分布式管理,即支持多部门、多单位数据独立建设、维护、上载和网络发布,软件平台能够从不同的IP地址的数据库加载矢量数据、不需要将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进行预处理,再集中式提交网络发布;◇软件要求建筑物矢量数据不需要经过人工进行二维结构转三维结构的预处理,能够根据建筑物二维适量数据于建筑高度直接读入软件平台,实现建筑物批量建模;◇软件平台具备数据管理功能,支持多元化数据,可以方便浏览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多媒体数据、文本数据等;需支持的数据如下:影像数据:TIFF,GeoTIFF(.TIFF,.ITIFF)、WindowsBitmap(.BMP)、ERDASIMAGINE(.IMG)、Userdefinedbinaryraw、MRSidcompressed(.SID)、ER-Mapper(.ECW)、NIMAformats:、CIB、ADRG、CADRG、Oracle10gDatabase、OpenGISWMSservers、GraphicsInterchangeFormat(.gif)、NITF、JPEGJFIF(.jpg)、JPEG2000(.jp2,.j2k)、JPEG2000(.jp2,.j2k)、SingleCellCIB数字高程模型数据:TIFF,GeoTIFF(.TIFF,.ITIFF)、WindowsBitmap(.BMP)、ERDASIMAGINE(.IMG)、Userdefinedbinaryraw、ASCII-X,Y,ZorZ(regulargrid)、NIMAformats:、DTED、Oracle10gDatabase、Non-regularGridwithbreaklines、DTEDsinglecell(IncludingNGADT0-DT3formats)、USGSDEM(.dem)、USGSSDTS(.ddf)、ESRIArcInfoBinaryGrid(.adf)矢量数据:Shape(.shp)、Tlf(.tlf)、GeoDatabase(.mdb)、Dxf(.dxf)、ASCIIText(.txt,.asc)、OpenFlight(.flt)等,并且要支持目前流行的KML/KMZ文件。建筑模型数据: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建模工具,支持.x、.xpc、.flt、.xpl、.fpc等格式模型的直接加载,支持基于矢量数据的批量建模,支持最新的PointCloudFiles(.cpt)数据的直接加载,支持动态.x模型的直接加载;◇软件平台应具有基本的GIS图形操作功能,图形浏览功能包括:放大、缩小、全幅显示、自由缩放、旋转、居中、漫游、视点回退,完成图形的无级缩放、迅速定位;124 ◇软件平台应具有基本测量功能:距离测量、地表距离量算、空间距离量算,面积测量,高程测量;◇软件平台应具有基本的GIS分析功能:如日照分析功能、通视性分析、视域分析功能、地下漫游功能(能够对地表透明度进行设定)、系统能够根据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等高线;◇软件平台要求实现图形编辑及三维建筑物模拟功能,可创建和添加几何图形,可方便地基于地表进行建立三维建筑物模型、贴纹理、文字标注,并可进行实时编辑、修改;◇软件平台能够设置人行与车行模式;进行便捷的三维浏览;可选取道路中心线水系等线状物体作为巡游路径,并可以选择人行或车型模式巡游,能够对每一段的速度进行编辑;◇系统要求实现自主导航功能,可创建预定义飞行路径,并在3D浏览器中回放、鼠标键盘和飞行控制面板任意组合方式控制速度、高度角及视角、并可将事先录制的飞行路径输出为视频文件,如AVI或一系列帧文件;◇软件平台要求实现网络编辑功能,通过InternetLicense使用权限控制,用户可在客户端添加地物实体、增加标注等,并共享给其他用户;◇软件平台能够对地形场景数据文件进行抽取,能够抽取出任意部分的地形场景数据文件;◇软件平台要求采用Multi-Processor扩展技术,支持多核处理器和多台机器并行数据运算,在局域网分担工作负载;◇软件平台要求自动融合(镶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源数据,对数据进行压缩节省硬盘存储空间,采用64位文件指示器支持快速读取超过TB级的数据库;◇多种编辑工具支持用户自定义层的扩展,支持数据库方式的栅格数据的读取。Web发布平台要求如下:◇GIS平台软件应具有国际先进的面向对象模型和规则库技术,具有国际UML标准的CASE建模技术,建模结果可存储在任意开放型的通用数据库中。支持利用VISIO等专业建模工具进行建模。(提供现场演示)◇124 GIS平台软件能在网上免费提供各行业的UML数据模型。(提供网址,现场上网查询)◇支持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可以在对象中封装对这些对象的定义以及规则等,比如该对象的现实规则,操作规则,对象之间的关系等,使得数据更加具有智能的特点◇GIS平台软件应具有TB级海量数据管理的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具有优秀的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提供高效的访问速度。空间数据库引擎应能与各种通用数据库配合及底层连接,空间数据库引擎能同时存放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如卫星照片等)、CAD数据等。◇空间数据库引擎应具备完全的开放性,提供底层C和Java的API支持直接访问。◇GIS平台软件应具有国际公认概念的长事务处理功能、版本管理功能和历史归档管理功能,能实现历史信息回溯功能。主要指:可以实现多用户同时对数据库的同一要素在非锁定的情况下进行编辑,在启动历史归档后,所有的用户编辑变化信息就将会记录在归档库中,可进行历史查询和显示以及动态播放。◇GIS平台软件应具有分布式空间数据复制技术,多个同构或异构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具有自动的增量的分布式复制功能(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单代复制和多代复制)。例如:水利厅和其下属水利部门的空间数据共享和同步,就可以使用空间数据库的复制技术。下属水利部门的专题图层更新,只需提交增量或者变化量就可以实现水利厅中总的空间数据库的更新。◇GIS平台软件应具有强大的空间处理(Geoprocessing)功能,除了传统的对话框交互方式外,还应提供快捷的图解建模工具,支持强大、易用的Python等语言的空间处理脚本,可直接在任务管理器中自动运行,从而实现高效的自动批处理。(提供现场演示)◇支持各种通用数据库(ORACLE、DB2、Informix、MSSQLServer等)以及IBMInformixDynamic、MicrosoftAccess等商用数据库产品和开源数据库PostgreSQL,将所有的空间数据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支持OracleRAC(RealApplicationClusters,真正应用群集)。◇支持各种开发标准ActiveX、COM、ASP、.NET、Java、JSP、JavaBean等124 ◇GIS平台软件应具有开放性特征,能用国际上通用的多种主流开发语言实现应用的开发。支持COM、.NET、J2EE和ADF等多种框架进行开发。◇GIS平台软件应具有跨平台技术,软件应能同时支持UNIX、WINDOWS、LINIX多种操作系统环境,如WindowsNT/2000/XP/2003、SUN-Solaris、HP-UX、SGI-IRX、IBM-AIX、COMPAQ-Tru64等,是跨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要求服务器端软件、C/S客户端软件、WEBGIS软件都能实现跨平台。要求GIS平台的空间数据库引擎直接安装在不同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中。◇GIS平台软件应同时支持C/S、B/S、M/S体系构架。应提供基于WindowsCE系列操作系统的移动GIS平台。支持基于TabletPC平板电脑的数字墨水技术。◇GIS平台软件应具有线性参考(动态分段)、REGION数据结构,提供线性参考工具。例如:通过输入某一河道多少米桩处可自动定位。◇GIS平台软件应具有Scan图形自动矢量化功能。◇GIS平台软件应具有Network最优路径分析技术和服务区分析技术、支持专业的交通分析模型,支持转弯,单行,权重设置、提供最优路径,最近设施,服务半径和旅行商分析、支持OD矩阵、支持多模型网络的建模和分析。◇GIS平台软件应具有Spatial栅格建模和分析技术,可实现河段污染扩散分析、淹没范围分析等。◇GIS平台软件应具有完善、灵活、智能、动态的拓扑结构,提供拓扑编辑、拓扑修改、拓扑向导功能,并支持可视化拓扑纠错功能。(提供现场演示)◇GIS平台软件在桌面产品、服务器产品、移动产品、以及开发包产品中都应提供与GPS的直接接口及集成功能。◇GIS平台软件应具有动态投影和坐标系统转换功能,支持北京54,西安80,WGS1984等坐标系。◇在C/S结构和B/S结构下都应支持元数据的创建、编辑和管理。◇GIS平台软件应支持缓存地图与动态地图叠加使用功能,相对固定的数据:采用缓存地图方式,大大提高效率;动态数据:采用动态地图方式,便于信息处理。应支持上述二种方式的叠加使用,使系统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动态处理数据。◇124 影像数据管理采用影像目录方式,可以像矢量数据一样通过GIS平台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并被多用户并发访问和安全管理。◇能方便的设置矢量和影像的透明度、对比度、亮度等。(提供现场演示)◇影像部分变更后,影像金字塔支持部分更新,不需重建金字塔(重建时间很长),可大大提高系统效率。◇支持国际上流行的所有影像格式,包括Geotif、ErdasImage、Mr.SAD和Jpeg2000等通用的影像格式。支持导入Excel、Emp、Wmf、Gif、Erdas、ERMapper等数据格式。◇支持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四种关联方式:1对1,多对1,1对多,多对多。◇支持国际标准的XML交换格式。◇支持SQL语句直接查询关系型空间数据库,并对查询结果有丰富的操作,对查询条件中的字段属性值能自动获取。◇支持第三代WEBGIS技术(SERVER技术),将C/S结构下的几乎全部功能在B/S中实现。◇在B/S构架下实现空间数据编辑维护、建立移动GIS的服务中心、可扩展3D和Spatial等空间分析模块,实现空间处理(Geoprocessing)功能,提供Mobile应用模板,提供移动Web应用的应用开发框架,方便具备上网功能的移动设备不用安装GIS平台,即可实现野外GIS数据更新,查询等功能。◇提供三维的显示和分析功能,如水利上的三维建坝选址分析。支持3Dmax等3D建模工具创建的3D模型导入为GIS中的3D符号,支持带纹理的Multipatch数据格式,支持3D立体标注。(提供现场演示)◇支持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网络通用数据格式(NetCDF)。(提供现场演示)◇GIS平台能调用Virtualearth地图和GoogleMap地图。(提供现场演示)◇GIS平台应有丰富的打印排版功能,打印排版时能插入多种系统支持的对象(Word文档、Excel表、PPT、公式、音效等),能实现分幅打印,能支持多种输出格式(PDF、GIF、TIF、EPS、AI、SVG等)。(2)报表工具◇报表工具应具有设计生成水资源管理所需的各种报表模版的功能,通过124 选择报表模版与相应的参数(如站点、时间等)即可生成报表。◇报表工具须应具有快速生成、布局合理、整体美观、方便查看和可打印的性能,亦可保存为电子文档。◇由于报表可能发生变动,报表工具还须具有对现有报表模板进行修改或者设计新的模板的功能。◇定制报表的可独立运行,供开发人员或其它用户使用,其他的功能以控件等形式提交给开发人员使用。(3)图表工具◇图表工具能为应用系统的图表显示提供统一的界面和基本功能,图表界面和功能必须符合水资源管理应用习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图表类型要求包括过程线图、柱形图、饼图、条形图、折线图、散点图、分布图、示意图等。◇图表工具的数据输入输出可根据具体内容定制,图表工具需以控件等形式提交给开发人员使用。(4)流程控制◇工作流控制服务主要包括工作流建模和工作流引擎两部分。◇工作流引擎不仅支持顺序流程的流转,而且还支持分支、并发、循环、子过程、同步、异步、竞争、多工作流等方式。实现按照水利水资源业务要求的公文扭转流程。◇工作流引擎能提供流程的相关信息,管理流程与监控流程的运行状态,并能记录流程运行的历史数据。以图形的方式再现工作流引擎中各流程实际运行状态,并提供了对各流程状态及数据控制的操作。◇工作流引擎平台支持人员任务的转派,超时提醒;人员任务的处理具有管理员、潜在所有者、编辑人员、阅读人员等多种资格角色的划分,人员库可以与系统和LDAP的用户信息集成。◇用户的工作项管理灵活多样,能声明、批准、拒绝或传递。支持多种方式的人员升级机制,对流程并不会造成太多影响。◇工作流引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多种方式的集群包括服务器级和硬件级的不停机扩展。124 ◇具有图形化的可直接拖拉的开发界面,支持流程的动态调试,增加断点,单步执行,跳入,跳出,实时修改数据的图形化调试工具,支持业务流程模块单元测试。3.2.6支撑平台接口要求在支撑平台建设时,要求必须制定各个配置项之间的详细接口规范、交互标准,以及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详细接口规范。3.2.6.1用户接口◇EXE应用支撑平台的控制系统要求能够通过统一用户界面向用户提供管理界面。用户还可单独使用提供可执行程序的服务组件。◇APIAPI包括dll,WebServices,bean以及函数调用等。应用支撑平台的所有服务组件均可配置在应用服务器上,根据服务对象的差异建立不同与外部系统的接口。◇平台提供的服务与用户角色之间的关系要求如3-10所示。系统管理员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人员应用系统消息服务流程控制管理相关功能数据相关功能图3-10用户角色~功能关系图3.2.6.2系统资源服务接口◇系统资源服务接口主要为系统中数据库的数据,口包括与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SQLServer等),各种数据库访问中间件(JDBC,ODBC等)的接口。要求建立接口关系如图3-11所示。◇应用支撑平台与基础设施层之间的普通数据接口要求按JDBC(ODBC)标准与XML建立;与空间数据库的接口要求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支撑平台内的服务资源直接访问基础设施中的数据库要求采用JDBC(ODBC)标准接口;支撑平台内的服务资源访问基础设施中的服务或非数据库存储的数据要求采用XML124 标准接口。数据库其数据文件统一数据访问接口数据字典数据转换系统资源服务图3-11系统资源服务接口3.2.6.3其它服务组件接口其它服务组件包括应用服务类和公共基础服务类,要求通过外部接口与应用系统交互,包括其它第三方的应用服务器程序。其接口关系如图3-12所示。数据交换GIS服务报表服务……应用服务与公共基础服务数据库应用程序及其数据文件图3-12其它服务的外部接口3.2.7支撑平台部署要求◇应用支撑平台在逻辑上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物理上则是可以由一系列分布在不同地点的、遵循相同技术架构的应用服务器组成。这些应用服务器要求在一个平台资源管理结点统一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应用支撑平台所有的服务功能。124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省、地市、县(市)三级系统,应用支撑平台部署方案为在省级中心、地市、县(市)分中心各部署到各自的服务器上。省级应用支撑平台部署:服务中间件、数据库平台、空间数据引擎、空间数据库服务、空间数据库管理平台、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工作流引擎、报表图表引擎、评价模型、、地下水模拟模型、数据通讯服务、数据交换组件、消息中间件、数据通信服务、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组件。市县级支撑平台部署:数据库平台、空间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通讯服务、数据交换组件、消息中间件、信息传输服务(流程级业务数据的上传下达)组件。3.3应用系统建设要求3.3.1应用系统建设目标应用系统建设目标是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以标准化、网络化、空间化为主要特征,建成包括实时采集信息管理、业务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建设是基于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水资源综合管理、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等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系统。3.3.2建设任务(1)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取水量和地下水位遥测站实时信息服务系统。基于WebGIS技术,实现遥测信息的自动监视、遥测信息召测、遥测站参数远程设置、遥测信息查询统计,遥测数据上传等功能。(2)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在应用基础平台上,建设涵盖水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业务管理系统,基于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GIS技术,以可视化方式真实、直观地管理各种水资源信息。实现水资源管理业务处理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以提高业务人员工作效率,构建协同工作的环境。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具体包括:124 ◇取水许可管理系统◇地下水管理系统◇节水管理系统◇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系统◇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饮用水源地管理系统◇水功能区管理系统◇水务管理系统(3)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建设涵盖水资源管理综合报表和各业务报表的生成、显示、发布、打印的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报表中数据由系统自动从水资源数据库查询、统计生成,辅助用户编辑报表数据。(4)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预警与应急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对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并根据业务规则,对超过正常范围的信息,发出预警信息;当出现突发水污染、地震等危及水环境和供水安全事件时,为水资源应急调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服务。◇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完善已有的地下水模拟模型,根据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模拟地下水流动态,可视化预测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为地下水保护、开发利用决策提供支持。(5)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信息维护和发布软件环境。通过购买专门的网站内容建设软件,建立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的软件环境。◇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将在网站上发布的各类信息,如水资源管理机构与职能、区域水资源概况、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功能区及其质量状况、与水资源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主要取水户、取水许可、水资源管理新闻和工作动态,以及有关的标准规范等等。建设水资源信息发布网站,开发信息查询、用户交互等功能模块。3.3.3应用系统建设总体要求124 3.3.3.1系统结构“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应用系统的建设要求涵盖水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范围。根据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水资源业务管理、水资源综合统计、水资源辅助决策支持和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五个方面的业务系统;应用系统的用户主要包括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取用水户和社会公众。应用系统结构要求如图3-13所示。取水用户业务应用部门公共信息门户门户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水资源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应用系统社会公众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图3-13应用系统结构图应用系统的逻辑结构要求采用如图3-14所示的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三层模型结构。(1)数据层为水资源数据库,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层为应用支撑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服务和公共应用服务;应用层为水资源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各业务管理功能。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水资源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应用系统基础支撑应用交互公共服务应用组建应用支撑平台在线监测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124 图3-14应用系统分层体系结构(2)应用系统将运行在应用支撑平台架构上,根据业务处理的需要,对应用支撑平台请求各种服务,完成业务处理功能,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3)应用系统的总体框架采用C/S和B/S混合系统,充分利用C/S和B/S结构的优势。业务管理系统、综合统计系统及信息发布平台用B/S结构,GIS服务由省厅平台支撑,空间数据管理用C/S结构。辅助决策系统以C/S结构为主,信息服务、综合统计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以B/S为主。运行应用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支撑产品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符合符合J2SE5.0/J2EE1.4规范,并且在所有开放平台(包括AIX、HPUX、Solaris、Windows、Linux)上通过J2EE1.4或以上认证。全面支持J2EE以及WebServices标准;2、开放性支持各种主流平台,如HPUX、IBMAIX、SUNSOLARIS、WINDOWSNT/2000、Linux等。支持这些平台的32位及64位操作系统支持多种数据库,如Oracle、MSSQLSERVER、DB2UDB、Informix、Sybase等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访问效率提供优化。支持对两种以上异构数据库之间两阶段提交交易处理。3、可扩展性支持应用级动态的负载平衡,能够管理多个应用服务器和组件的调度和运行;支持单机和多机环境下的应用级动态的负载平衡(多JVM进程)。支持异构Cluster,当硬件平台或操作系统不是同一产品时,Web应用服务器支持异构Cluster技术。124 支持动态增加服务器,在原业务系统不停机的情况下,支持动态增加服务器,扩展系统性能。4、内置且支持主流的HTTPServer,如:Apache、IIS、Netscape。5、JMS内置且支持主流的消息中间件;支持JTA(XA)的两阶段提交。6、安全性支持标准的安全协议SSL(SecureSocketLayer);支持Java2,JAAS,JSSE,JCE,CSIv2安全模式和技术;通过共通准则认证评估担保等级4认证(CommonCriteriaEAL4certification)。7、管理提供基于JavaManagementExtensions(JMX)的管理模式;提供基于浏览的管理工具,可以方便的进行远程管理;Cluster运行方式下支持集中式管理,并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提供集成化的应用开发工具。3.3.3.2应用系统的开发策略(1)为减少重复开发,增强软件复用,系统开发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在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架构下进行。(2)为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实现系统的功能定制、智能客户端和网上自动更新功能,软件的开发要求采用组件的开发方式,即系统的功能用组件的方式实现。(3)应用系统的开发策略采用由省厅统一开发,分发地市、县(市)使用。3.3.3.4应用系统总体部署要求(1)应用系统总体部署为了使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界面实用,便于操作。应用系统总体部署原则上如图3-15所示。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淮安市宿迁市常州市扬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南通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铜山县丰县沛县睢宁县邳州市丰县省系统徐州市省级市级县级124 图3-15应用系统总体部署示意图(2)市县级系统配置部署要求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全省水资源管理数据原则上集中到省数据中心;省、市、县三级要求数据更新同步(异地备份),地方特殊要求的数据可以存储在本地;系统模块功能同步(功能模块版本一致),功能组件实行后台统一管理与服务。鉴此,市、县系统配置部署要求如图3-16所示。界面系统配置组件1组件2……地方组件1地方组件2……版本控制数据同步数据库统一不变可变不变可变图3-16市、县系统配置部署方案示意图3.3.4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要求124 3.3.4.1建设内容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主要是对遥测站的实时信息的管理和查询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接收、遥测站管理、远程监测、日志管理、统计分析、数据汇集。(1)数据接收包括实时接收遥测站发送的遥测信息并存入数据库,接受召测、设置等指令并发送遥测站。(2)遥测站管理对系统的遥测站进行管理,包括增加、删除等。(3)远程监测包括遥测信息自动监视、遥测站参数远程设置、召测等功能。(4)日志管理提供对遥测系统日志的管理。(5)统计分析利用多种查询方式(GIS分布式、属性查位置、位置查属性)查询实时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6)数据汇集将县(市)的实时信息上传到地市分中心和省中心,地市遥测站的信息上传到省中心。3.3.4.2系统架构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功能基于WebGIS平台实现。3.3.4.3功能需求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功能需求为:数据接收、站点管理、远程监测、统计分析、日志管理、数据录入编辑、数据汇集。(1)数据接收◇分中心系统实时接收遥测站发送的遥测信息,将遥测站的信息解译成流量、水位、设备状态等数据并存入分中心数据库;◇省中心系统接收分中心上报的数据并存入省中心数据库。分中心系统接受召测、设置等命令并通过监测站的主信道发送到遥测站,省中心系统通过分中心系统发送召测、设置等命令。◇本模块安装在省中心和分中心的接收控制服务器中,单独自动运行,没有界面。(2)站点管理◇增加、修改、删除遥测站点资料。124 ◇增加的站点要求能即时显示在GIS平台上和反映在查询统计中。(3)远程监测◇远程监测是对遥测点的实时信息数据进行监视和召测,监视和召测的信息包括各监测点遥测站实时值、报警、最近一个月历史记录、最近一次充值记录、水泵电机的实时值、事件开关量参数、遥测站的时钟、遥测站地址、数据上报时间、流量仪表的实时值、水位实时值、水值实时值、井口高程和水位、累计成功充值的数据、水泵电机额定值、事件开关量状态、遥测站的工作模式、遥测站的sim卡号、遥测站的阶梯水价等。◇远程监测包括监视模块、召测模块、设置模块和命令模块。◇监视模块在省中心、市(县)分中心的计算机终端以GIS方式或列表方式监视遥测站的实时信息。在GIS方式下,在GIS地图中各遥测站旁边以标注的方式显示各遥测站的实时信息;在列表方式下,则以列表的方式显示各遥测站的实时信息。在监视的方式下,对各遥测站可利用鼠标点击查询与遥测站相关的其它信息;当遥测站发生异常时,系统自动报警,报警方式可以是遥测站图标闪烁、颜色发生变化,报警声音,并能自动通过手机短信和E-MAIL发送一个错误信息警告给事先指定的手机号码、E-MAIL地址,可指定的手机号码、E-MAIL地址不少于10个。此项功能所有用户均可使用。◇召测模块能向遥测站发送传输实时信息的命令,市(县)级系统召测额实时信息存入市(县)级数据库,省级系统召测的实时信息仅供显示分析,不存入数据库。召测方式分定时召测和临时召测:定时召测是在固定时间对所有遥测站进行召测,召测时间可以是每个整点1次,也可以是每天1次,可以设定临时召测则直接向所需遥测站召测实时信息。市(县)级系统召测时各遥测站终端需将上次召测后存储的所有实时信息一并传回市(县)级中心,省级系统召测时可只传回实时信息。由于省中心的数据是由市(县)中心汇集的,省级系统不需要固定召测功能,但需要临时召测功能。此项功能省、地市(县)水资源管理人员均可使用。◇设置模块设置遥测站的基础信息,包括遥测站充值量、遥测站表底值、遥测站时钟、遥测站地址、遥测站阶梯水价、事件及开关量、遥测站剩余水量、遥测站数据上报、遥测站工作模式、遥测站sim124 卡号、井高水位下限量程、水泵电机额定。此项功能只有地市(县)指定的实时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人员使用。◇命令模块向遥测站发送控制命令,包括清空遥测站历史、开启测控站IC卡、遥测站复位、关闭测控站IC卡等。此项功能只有地市(县)指定的实时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人员使用。(4)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模块主要是对各种实时信息数据进行批量查询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进行单站数据分析,可生成任意时段数据列表、过程线图,日、月、年统计报表。◇按行政区划、流域统计生成日报、月报、年报等报表,系统行政区划省级系统分省、市、县三级,市(县)级系统则分市、县(县、乡)2级。◇按行政区、流域生成日(月、年)动态数据统计图,统计结果以折线图和柱状图表示。◇按行政、流域查询统计结果,以饼状图、柱状图展示历史数据信息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等。◇统计范围可由登录用户的权限决定,县级用户只能统计本县范围,市级用户可统计本市范围,而省级用户则可统计分析全省范围。(5)日志管理管理遥测系统的监测日志,监测日志包括召测日志、系统设置日志、命令日志3类。此功能只有地市(县)指定的实时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人员使用。◇召测日志是对操作中的召测动作进行记录。每条记录包括操作对象、操作人、操作命令类型以及命令操作时间等。这些日志包括:遥测站实时值和报警、最近一个月历史记录、水泵电机的实时值、事件开关量参数、遥测站的时钟、遥测站地址、数据上报时间、流量仪表的实时值、水位实时值、井口高程和水位、水泵电机额定值、遥测站的工作模式、sim卡号等。◇设置日志是对操作中的设置动作的记录。每条记录包括设置对象、设置人、设置命令类型、设置值以及命令操作时间等。这些日志包括:遥测站表底值、遥测站时钟、遥测站地址、事件及开关量、遥测站数据上报、遥测站工作模式、井高水位下限量程等。124 ◇命令日志是对操作中的命令动作的记录。每条记录包括命令操作对象、命令操作人、命令类型以及命令操作时间等。这些日志包括:清空遥测站历史数据、测控站复位等。监测日志管理的功能包括查询、保存和清除。◇查询查询显示相关日志,查询方式包括按时间和按类型查询,显示的方式为列表显示,在显示中不同类型的日志可分不同颜色显示,如表示遥测站出现问题的日志用红色表示等。◇保存查询的日志以文本或Excel等文件方式保存到本地计算机。◇清除将查询的日志从数据库中删除。(6)数据录入与编辑◇数据修改当遥测系统发生错误时,市(县)级系统按用户的权限对相应遥测站的数据进行修改,修改后更新相应的数据库。修改的方式采用列表的方式。由于没有省直管遥测站,省级系统没有数据修改功能。◇数据录入对于非遥测站点的信息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将数据存入数据库。◇此项功能由地市(县)水资源管理人员使用。(7)数据汇集省级系统中遥测站实时数据是由地市、县(市)级系统的遥测站实时数据汇集而成。数据汇集方式采用主动上传为主,被动上传为辅的方式。◇设置汇集站点由省级系统设置需要上传的遥测站点,并根据站点的归属通知相应的市(县)级系统。◇主动上传地市、县(市)级系统在定时召测、临时召测和数据修改后将需上传信息站点的实时信息上传到省中心,省中心将地市、县(市)上传的数据存入省中心数据库。◇被动上传省级系统可根据需要,向市级系统发出数据上传请求,市级系统在收到请求后,将所需信息上传到省级系统。◇数据在省、市系统之间的传输利用应用支撑平台中的数据交换服务完成,系统需要对实时数据进行打包,内容包括站点信息、时间信息、数据类别、遥测值、省系统地址等。124 3.3.4.4系统用户及权限配置水资源实时信息服务系统的用户主要包括三类:取水户、地市(县)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省级水资源管理部门。◇取水户实现的功能包括:查询、统计分析与取水户相关的遥测站的实时信息。◇地市(县)级用户实现的功能包括:数据接收、站点管理、查询与统计分析地市(县)范围内的遥测站的实时信息、召测、设置与命令、日志管理、数据上传。◇省级用户实现的功能包括:数据接收、查询与统计分析地市(县)范围内的遥测站的实时信息、召测。◇空间数据管理应根据行政区域或自定义地域范围进行授权。3.3.5取水许可管理系统3.3.5.1管理内容需求取水许可管理内容包括:(1)水资源论证管理包括取水户水资源论证申请,审查水资源论证编制单位资质,组织水资源论证专家对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查,结合审查意见批复水资源论证报告。(2)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包括取水户取水许可申请,依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专家审查意见,对取水申请进行审批。(3)取水许可延续与变更管理当取水许可届满时,根据取水户批准用水、实际用水、地区用水、行业用水等情况进行取水许可延期管理,当取水许可有效期内取水户名称发生变化或取水权发生转让等情况时的取水许可变更管理。(4)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包括对取水户计量设施进行检定,监督取水户用水情况等。3.3.5.2系统架构系统采用B/S结合C/S架构实现取水许可的业务管理。3.3.5.3功能需求124 取水许可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基本资料管理、水资源论证管理、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取水许可延续与变更管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查询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功能。(1)基本资料管理◇管理取水许可管理业务中的基本资料,功能主要包括资料录入、修改、删除等。◇管理基本资料包括:取水户基本情况、取水工程基本情况、计量设施信、取水口基本信息、取水户排水情况、取用水单位信息、取水许可证信息。(2)水资源论证管理◇录入、修改、查询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资料库信息;◇录入、修改、查询水资源论证审查专家资料库信息;◇录入、修改、查询水资源论证相关的标准、规范等;◇水资源论证报告登记;◇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录入水资源论证报告批复意见。(3)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审批流程管理:利用应用支撑平台的流程管理服务管理取水许可审批流程,功能包括建立和执行流程。◇审批通过后,将审批结果提交给信息发布平台对社会公众发布。(4)取水许可的延续与变更管理记录和查询取水许可的延续和变更信息。(5)取水许可监督管理◇计量设施监督:记录、查询取水户计量设施检查、检定信息。◇抄表台帐:查询取水口抄表台帐,抄表台帐在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系统中录入。◇取水户报表:由取水户填写并上报取用水情况报表,包括取用水情况季(月)报表、工业企业取用水情况年报表、供水企业取用水情况年报表。报表的制作由应用支撑平台的报表工具完成,本系统功能是利用报表模版生成、打印和上报。124 (6)查询统计分析实现取水许可信息的综合查询、统计与分析,主要包括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图表打印。◇信息查询基于GIS平台,查询取水许可相关信息(属性数据到空间数据的查询、空间数据到属性数据的查询、条件查询)。◇统计分析与显示对取水许可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按行政区域、流域、河道等的地下水开采井、地表水取水口或取水工程的分布情况专题图。根据信息统计的结果,采用三种浏览方式,即普通数据浏览、同年多区对比图浏览和同区多年对比图浏览。◇可视化表达三种浏览方式都可以把统计数据适时的通过不同颜色、标记数据、图形等方式反映在地图上,生成取水许可相关数据的专题图,从而达到统计数据可视化的效果。◇图表打印查询显示内容利用应用支撑平台中图表工具的打印功能直接打印。(7)取水许可审批空间辅助决策主要功能包括:◇基于GIS平台,在GIS地图中标出新设取水口的位置;◇叠加显示水功能区划图;◇叠加显示排污口设置范围规划图;◇对于地表水取水口,显示设定范围(整条河道)其它取水口、排污口位置、可取水量、取水标的总量、近期实际取水总量。◇对于地下水取水口,显示区域(市(县)、水文地质分区、地下水超采区分区,查询其它取水口位置、取水标的总量、近期实际取水总量、可取水量。3.3.5.4系统用户及权限配置取水许可管理系统的用户包括三类:取水户、县(市)水资源管理部门、地市水资源管理部门、省厅水资源管理部门。◇取水户实现的功能包括: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填写并上报(月、季、年度)取用水情况报表。◇地市、县级用户实现的功能包括:基本资料管理、水资源论证管理、124 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取水许可延续与变更管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查询统计分析、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省级用户实现的功能包括:基本资料管理、水资源论证管理、取水许可延续与变更管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查询统计分析、空间辅助决策支持。3.3.6地下水管理系统3.3.6.1管理内容需求地下水管理业务包括基础水文地质资料管理、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地下水开采井管理。◇基础水文地质资料管理主要是对控制性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分区图等资料的管理。◇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主要对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温、地下水取水量动态监测资料的管理。◇地下水开采井的管理主要是对凿井过程、洗井、封井以及成井后成井资料的管理。3.3.6.2系统架构系统采用C/S架构,基于水利专网实现地下水业务管理。3.3.6.3功能需求地下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水文地质资料管理、地下水管理基本资料管理、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水井管理和地下水辅助决策等模块。(1)基础水文地质资料管理基础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质钻孔资料、剖面图、地质图、地质分区图、水质分区图等。资料管理主要功能包括:◇资料录入录入水文基础地质资料。钻孔基本信息、水文地质参数等属性数据由界面直接输入,钻孔卡片、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图等需先扫描成图片文件,以文件的方式输入水资源数据库。◇信息查询。基于GIS平台查询水文基础资料。包括输入查询条件进行查询、按行政区域与124 水文地质区查询、由属性查询地理位置和由地理位置查询属性等查询方式。查询结果显示方式包括列表、图片、GIS分布图等。◇统计汇总。按行政区、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含水层或基于地图按区域自动统计,生成统计图表。◇输出打印。输出打印上述系统生成的钻孔卡片、图片、列表、GIS分布图等。(2)基本资料管理◇基本资料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资料录入、修改、删除等,并对列表中内容进行修改。◇基本资料包括:地下水井“四个一”资料――用水台帐、水计量设施、井标牌及影像、取水许可证,单井开采计划、地面沉降资料、超采区范围图、超采区分区概况、其中用水台帐在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系统中录入,计量设施、开采井标牌、取水许可证资料在取水许可管理系统中录入,单井用水计划在节水管理系统中录入。◇本系统直接从数据库中查询和显示基本资料,不能修改。(3)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管理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地下水监测的内容包括地下水取水量、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等。功能包括动态监测数据管理、动态监测数据可视化等。◇资料录入录入并校验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文等动态监测资料。对于已经建设取水量、地下水位遥测的监测井,取水量和水位资料直接从数据库导入,其它的监测数据通过界面录入水资源数据库。◇信息查询基于GIS平台查询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包括输入查询条件进行查询,在地图上按行政区、水文地质区查询、监测目的层查询;由属性查询地理位置和由地理位置查询属性等查询方式。查询结果显示方式包括列表、过程线、空间分布图等。◇统计分析与打印分行政区、水文地质单元、在地图上按区域自动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形成列表、分布图、统计图等显示和打印。(4)水井管理水井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凿井监督管理、成井资料管理和废弃井管理。◇凿井监督管理124 录入、查询凿井队伍资质资料;记录凿井现场监督信息,包括成井工艺、监督记录等;录入、查询开采井验收相关资料。◇成井资料管理录入、查询成井基本资料,包括钻孔基本信息、开采井基本信息、监测井基本信息。◇废弃井管理记录、查询封井相关资料;记录、查询回填相关资料。(5)空间辅助决策支持◇在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数据库中查询最新的地下水位、开采量数据,对地下水位和开采量与允许范围值(正常范围值)进行比较分析,当地下水位发生异常时,发出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可以是遥测点图标闪烁、颜色发生变化和报警声音。◇任意选择单站,绘制地下水水位变化过程线,反映测点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绘制和显示不同时期的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预设固定纵剖面或在GIS平台上直接画出剖面,利用地下水位等值线,插值剖面各点地下水位,绘制地下水位剖面线。◇采用播放的方式连续显示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直观反映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绘制不同时期的地下水位3D地图,与基础地理地图进行叠加,直观反映不同时期超采区漏斗形状及变化情况。3.3.6.4系统用户及权限配置(1)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县(市)水资源管理人员、地市水资源管理人员、省厅水资源管理人员。(2)县(市)水资源管理人员实现除辅助决策支持以外的全部功能。(3)地市、省厅水资源管理人员实现全部功能。但对已有的基础水文地质资料的录入由省级系统负责。3.3.7节水管理系统3.3.7.1管理内容需求124 节水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水计划管理、节水载体创建管理、节水试点管理、节水技改管理、水平衡测试管理、节水科研和新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等。(1)用水计划管理包括用水户用水计划管理和地区用水总量控制管理。(2)节水载体创建管理包括节水载体创建申报,按照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与验收。节水载体包括企业、高校、家庭、灌区、社区、城市等。(3)节水试点管理包括节水试点地区申报、考核与验收。(4)节水技改管理包括节水技改项目申报、考核与验收。(5)水平衡测试管理包括水平衡测试的申请和测试结果的管理。(6)节水科研和新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管理。3.3.7.2系统架构系统采用C/S与B/S混合架构实现节水业务的管理。3.3.7.3功能需求根据节水管理的内容,节水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用水计划管理、节水载体创建管理、节水试点管理、节水技改管理、水平衡测试管理、节水管理辅助决策。节水科研和新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的内容在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实现。(1)用水计划管理◇录入用水户用水计划申请。◇录入下达用水户的用水计划。◇用水计划监督查询统计用水户年内已取水总量,与用水户用水计划比较,判别是否超过用水计划,并列表显示。◇用水计划考核查询取水户月取水水量和年度取水总量,与用水户用水计划和年用水计划总量对比,采用列表、过程线、累计曲线等方式显示,考核用水计划执行情况。(2)地区总量控制◇录入地区用水计划申请。◇审查确定并录入下达地区用水计划。◇县(市)级系统统计区域内所有用水户月取水总量,并上报地市级系统;地市级系统统计市本级所有用水户月取水总量并和所辖县(市)上报的用水户月取水总量汇总,形成地市月用水总量,上报省级系统。124 ◇用水计划监督地市级系统查询市本级和所辖县(市)年内已取水总量,与用水计划比较,判别是否超过用水计划,并列表显示;省级系统查询所有地市的年内已取水总量,与下达的地市用水计划比较,判别是否超过用水计划,并列表显示。◇用水计划考核地市级系统查询市本级和所辖县(市)年内各月取水总量和年取水总量,与用水计划比较;省级系统查询所有地市年内各月取水总量和年取水总量,与下达的地市用水计划比较。采用列表、过程线、累计曲线等方式显示,考核区域用水计划执行情况。(3)节水载体创建管理◇录入、修改、查询节水载体考核标准。◇录入、查询创建节水载体(分企业、家庭、高校、灌区、社区、城市等六种类型)的基本信息。◇节水载体考核:录入节水载体考核指标,采用列表的方式与相应类别的考核标准进行对比;录入考核结论信息。◇节水载体创建验收:查询、显示节水载体考核信息,包括考核指标对比、考核结论;录入验收资料。(4)节水试点管理◇录入、修改、查询节水载体考核标准。◇录入、查询节水试点区域信息,包括目标、任务等。◇节水试点考核录入节水试点考核指标,采用列表的方式与考核标准进行对比;录入考核结论信息。◇节水试点验收查询、显示节水试点考核信息,包括考核指标对比、考核结论;录入节水试点验收资料。(5)节水技改管理◇节水技改项目资料管理:录入或导入、修改、查询节水技改项目相关资料。◇节水技改项目验收:录入、查询节水技改项目的验收资料。(6)水平衡测试管理◇水平衡测试资料管理:录入、查询水平衡测试基本信息。124 ◇测试结果管理:录入、查询水平衡测试结果,包括耗水率、漏水率等,显示方式为列表方式。(7)节水管理辅助决策◇查询当年取水户、区域的实际用水量,预测用水户、区域下年的用水计划。◇查询相关数据,自动计算节水指标。◇查询区域实际用水量并与计划用水量对比,计算节水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预警提示统计用水户、区域当年累计用水量,并与下达的用水计划比较,超过计划用水,发出预警提示。◇地区总量控制查询地区边界控制站水量信息,计算出、入境水量;查询地区地表水取水、地下水取水量信息,计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总量,查询当年省(市)下达的地区地表、地下用水总量指标,对比分析出、入境水量,地表、地下用水总量,地表、地下用水总量指标。徐州正实施边界水量监测,地区总量控制以徐州作为试点。3.3.7.4系统用户及权限配置◇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县(市)水资源管理人员、地市水资源管理人员、省厅水资源管理人员。◇县(市)用户、地市用户实现全部功能,省厅用户无用水户用水计划管理功能。3.3.8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系统3.3.8.1管理内容需求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业务包括水资源规费核算、水资源规费征收和征收计划执行监督与考核三部分。(1)水资源规费核算根据各用水户取水口的抄表台帐,统计用水户月用水总量,根据用水户用水计划和水资源规费标准,核算用水户应缴的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124 (2)水资源规费征收在水资源规费核算后,向用水户送达缴款通知书;用水户若申请缓缴,则由水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缓缴日期;在规定期间用水户未缴水资源规费则向用水户送达催缴通知书;送达催缴通知书后用水户仍未按期缴纳水资源规费则向用水户送达处罚告知书;用水户若仍然未缴款则送达处罚决定书,执行处罚。(3)执行计划监督与考核在全年水资源规费征收过程中,统计用水户、地区的累计缴款额,与征收计划进行对比,判别征收完成程度与时间进度是否相符;在年终则统计地区的年缴款总额,和征收计划对比,考核征收计划完成情况。3.3.8.2系统架构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实现其业务管理。3.3.8.3功能需求根据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的内容,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使用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基本资料管理、规费核算、规费征收、征缴计划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1)基本资料管理基本资料管理包括取水户基本资料、水资源规费标准、账户资料、征收部门资料等四部分。◇查询取水户基本资料。取水户基本资料在取水许可申请管理系统中已录入数据库,本系统直接查询显示,不能修改。◇录入、查询水资源规费标准。水资源规费标准包括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两部分,南水北调基金征收标准全省统一,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则分地市、县(市)。◇录入、查询账户资料。◇录入、查询征收单位资料。分地市、县(市)录入征收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的单位信息。(2)规费核算◇查询遥测取水量。◇录入、查询经用户确认的抄表水量,同时支持在取水现场抄表时使用PDA设备录入取水量。124 ◇对比分析遥测取水量和抄表水量。◇按用水单位统计取水户总用水量,系统自动按取水户统计。◇查询取水户用水计划。用水计划在节水管理系统中录入,本系统只查询,不能修改。◇规费计算。计算各用水单位应缴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系统自动根据取水量和规费标准计算,对于超计划部分,将参照超计划水资源规费标准,计算超计划加价金额。(3)规费征收◇打印缴费通知单。在规费核算后,按取水户打印缴费通知单。◇缓交审批管理。若有取水户缓缴申请,采用工作流方式管理取水户缓交申请审批流程。◇打印催缴通知书。查询未按时缴费取水户,打印催缴通知书。◇打印处罚告知书。查询催缴后仍未缴费的用水户,打印处罚告知书。◇打印处罚决定书。查询处罚告知后仍未缴费的取水户,打印处罚决定书。◇缴费。取水户缴款的方式设计为三种:现金、银行、现场刷卡。刷卡方式需安装刷卡终端(POS)并连接相关银行。◇开票。确认缴款后,自动打印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专用发票。(4)征缴计划管理◇录入、查询征缴计划地市、县(市)计划由上级部门下达。◇月报汇总、查询县(市)级系统自动汇总各取水户的水资源规费,形成县(市)级报表,并向地市或省级系统上报;地市级系统自动汇总本身管理取水户的水资源规费与所辖县(市)上报的县(市)水资源费,形成地市级报表,并向省级系统上报。◇计划执行监督。省级系统查询统计各地市年内已征收的水资源费累计数,与各地市全年征缴计划数对比,包括时间对比、已完成比例等,并列表显示。地市级系统查询统计所辖县(市)年内已征收的水资源费累计数,与各县(市)全年征缴计划数对比,包括时间对比、已完成比例等,并列表显示。计划完成考核。124 省级系统分别查询统计各地市全年已征收的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累计数,与各地市全年征缴计划数对比,包括完成比率、差额、超过比例等,以列表的方式显示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完成情况。地市级系统分别查询统计所辖县(市)年内已征收的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累计数,与各县(市)全年征缴计划数对比,包括完成比率、差额、超过比例等,以列表的方式显示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完成情况。(5)统计分析分区域、行业、取水规模、水源类别等统计、对比分析水资源费的完成情况,省级系统统计区域为地市,地市系统统计区域为所辖县(市)。显示方式包括列表对比、分布饼图等。3.3.8.4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水资源规费征收系统的用户包括县(市)水资源规费征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地市水资源规费征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省厅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人员。各用户使用的功能如表3.1所示。3.3.8.5水资源规费征收系统投标文件要求(1)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系统中,各级水资源费征收情况的统计分析与上报功能必须具备;(2)各级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用水性质、用户性质、地区差异、水源性质、水价定额、收费流程等不同情况灵活定制收费系统。表3.1用户使用的功能划分一览表功能用户基本资料管理县(市)水资源规费征收工作人员地市水资源规费征收工作人员省厅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人员规费核算县(市)水资源规费征收工作人员地市水资源规费征收工作人员规费征收县(市)水资源规费征收工作人员地市水资源规费征收工作人员计划监督与考核管理县(市)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人员地市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人员省厅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人员统计分析县(市)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人员地市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人员省厅水资源规费征收管理人员3.3.9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124 3.3.9.1管理内容需求入河排污口管理的内容包括已有入河排污口登记、排污口设置审批、排污口排放量的管理、排污口巡检等。(1)已有入河排污口登记登记已有入河排污口的基本资料,实现入河排污口统一管理。(2)排污口设置审批包括污口设置申请,依据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审查意见对排污口设置进行审批。(3)排污口排放量管理管理对入河排污口实际排放量,并与规定的排放量对比分析。(4)排污口巡检对排污口进行巡视检查。3.3.9.2系统架构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实现其业务管理。3.3.9.3功能需求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本资料管理、排污口设置审批管理、排污口排放量管理、排污口巡检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1)基本资料管理管理排污口的基本资料,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录入录入、修改排污口的基本信息,包括排污口设置单位基本情况、所在行业、排污口位置(包括地理位置和地理坐标)、排水量、排水性质、方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浓度等。录入排污口位置设置规划图(红线区、兰线区),由省级系统录入。◇信息查询在GIS平台上,显示排污口位置设置规划图,按行政区域、按河道、GIS地图上任意圈画区域或输入查询条件查询排污口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各个排污口的基本属性。(2)排污口设置审批管理◇审批流程管理利用应用支撑平台的流程管理服务管理排污口设置审批流程,功能包括建立和执行流程。◇审批通过后,将审批结果提交给信息发布平台对社会公众发布。124 (3)排污口排放量管理对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量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录入。通过界面录入各排污口的监测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包括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数据主要来源于环保部门,目前有年报数据,设置接口,未来与环保部门数据库连接。◇查询统计分析。在GIS平台上,按行政区域、河道、GIS地图上任意圈画区域或输入查询条件查询排污口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各类图表,包括多个排污口一年数据统计、多个排污口多年数据统计、单个排污口多年数据统计、单个排污口一年数据统计与可视化表达,可视化表达包括过程线、动态变化图、统计图等。(4)排污口巡检管理录入、查询排污口巡检记录,主要是文字和图片,支持PDA现场拍摄与录入。(5)空间辅助决策支持基于GIS平台,对于新申请的排污口项目,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主要功能包括:◇在GIS地图中标出新设排污口的位置;◇将水功能区规划图、排污口位置设置规划图同时在GIS平台上,通过比较排污口位置和水功能区划的关系,并判断排污口位置的合理性;◇可查询不同范围内(河道、利用鼠标圈划)的已有其它排污口、取水口的信息,所在河道纳污能力等信息,给排污口审核提供支持信息;◇实际排放量与核定的排放量对比,超过核定值时发出预警信息。3.3.9.4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的用户为省、地市与县(市)三级用户,省级用户可管理全省的入河排污口,地市与县(市)管理各自所辖区的入河排污口。3.3.10饮用水源地管理系统3.3.10.1管理内容需求124 饮用水源地管理的内容包括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水源地整治管理、水源地巡检、应急调度管理。(1)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根据水源地的水质监测资料,统计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评价水源地的安全状况。(2)水源地整治管理。对水源地整治项目的管理,主要是项目资料的管理。(3)水源地巡检。对水源地的巡视与检查。(4)应急调度管理。主要包括制订水源应急调度预案,发生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水源调度方案。3.3.10.2系统架构饮用水源地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实现其业务管理。3.3.10.3功能设计饮用水源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本资料管理、安全状况评价、水源地整治管理、水源地巡检管理等功能模块。(1)基本资料管理管理水源地的基本信息。主要功能是录入、修改、查询。基本资料包括:水源地基本信息、备用水源地基本信息、保护区划分信息、水源地的监测点基本信息。(2)安全状况评价◇录入、修改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主要是各监测项目的指标值。数据主要来自水文、环保等其它部门的旬报。◇信息查询。基于GIS平台上,按单站、行政区域、任意区域或输入查询条件查询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结果表达方式包括列表和过程线。◇安全状况评价。对比分析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和标准,统计各监测项的达标情况。显示方式包括列表显示,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显示全部达标、部分达标的水源地等。(3)水源地整治管理水源地整治主要以项目的方式进行,采用建立水资源的整治项目数据库的方式管理,主要功能是录入、修改水资源地整治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项124 目基本信息、实施情况、验收情况等。(4)水源地巡检管理录入、查询水源地巡检记录,主要是文字和图片,支持PDA现场拍摄与录入。3.3.10.4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系统用户包括县(市)、地市、省厅水资源管理部门,均实现全部功能。3.3.11水功能区管理系统3.3.11.1管理内容需求水功能区管理的内容包括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评价和水功能区巡检管理。(1)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评价。根据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资料,统计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评价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2)水功能区巡检。对水功能区的巡视与检查。3.3.11.2系统架构水功能区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实现其业务管理。3.3.11.3功能需求水功能区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本资料管理、水质状况评价、水功能区巡检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1)基本资料管理管理水功能区的基本资料。主要功能是录入、修改和查询。基本资料包括:水功能区规划图、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功能区的监测断面基本信息。查询方式包括输入条件查询、属性查询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查询属性等。显示方式包括列表、分布图,其中分布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功能区。(2)水质状况评价◇录入、修改各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主要是各监测项目的指标值。数据主要来自水文、环保等其它部门,在二期将有遥测站点在线监测。◇信息查询。基于GIS124 平台,按单站、行政区域、按河道、任意区域或输入查询条件查询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结果表达方式包括列表和过程线。◇水质状况评价。对比分析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和相应的标准,统计各监测项的达标情况,评价水功能区的达标情况,显示方式包括列表显示,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显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分析地区(全省、地市等)所有功能区的达标情况,显示水功能区达标率情况,显示方式包括列表和直方图;对比分析水源地、地区本月达标率与上月达标率,标出是持平、下降还是上升。(3)水功能区巡检管理录入、查询水功能区巡检记录,主要是文字和图片,支持PDA现场拍摄与录入。(4)辅助决策支持建立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对主要水域的纳污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功能包括:计算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查询汇总地市的水体纳污能力、限制排污总量值。3.3.11.4系统用户系统用户包括县(市)、地市、省厅水资源管理部门,均实现全部功能。3.3.12水务管理系统3.3.12.1管理内容需求水务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的供水和排水管理,由于供水和排水的具体实施由企业进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是对供排水基本资料管理和对供排水企业的考核管理。(1)供排水企业资料管理。对城市供排水企业、供排水设施情况、供排水能力、计划等的管理。(2)供排水考核管理。根据供排水的实际供水量、排水量、污染物排放量与计划的对比以及满足需求程度对供排水企业进行考核。3.3.12.2系统架构水务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实现其业务管理。124 3.3.12.3功能需求水务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供水管理、排水管理、供排水考核管理。(1)供水管理管理公共供水信息和供水企业运营两方面信息,供水管理的功能包括:◇数据录入。录入、修改供水信息。在上述信息中,供水企业取水量通过遥测系统自动获取,其他信息需要通过录入或数据导入的方式输入到水资源数据库中。◇信息查询。按条件查询供水信息,可以分地区、分等级查询,输入查询条件查询,基于GIS平台下由属性查询地理位置或由地理位置查询属性数据。查询结果的表达方式包括列表、分布图、过程线、统计图等。◇统计分析。对供水量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分地区、分流域统计供水量并进行分析对比,显示方式为列表或统计图(饼图、柱状图等)。按时间分析供水量,分析供水的长期变化情况和未来的供水趋势,表达方式为列表、过程线。(2)排水管理管理城镇排水信息及其运行情况两方面内容,排水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录入。录入、修改排水信息。在上述信息中,排污口位置、规模、排入河道名称等在排污口管理系统中已录入,排水管理模块可直接显示,其他信息需要通过录入或数据导入的方式输入到水资源数据库中。◇信息查询。按条件查询排水信息。可以分地区、分等级查询,输入查询条件查询,在GIS平台下由属性查询地理位置或由地理位置查询属性数据。查询结果的表达方式包括列表、分布图、过程线、统计图等,在分布图中用不同的颜色显示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浓度。◇统计分析。对排水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分区统计排水能力、排污总量、污水处理能力等并进行分析对比,显示方式为列表或统计图(饼图、柱状图等)。按时间分析排污总量,分析污水排放的长期变化情况和未来的污水排放趋势,显示方式为列表、过程线。(3)供排水考核管理供排水考核管理主要是建立完整的城市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的指标体系,对供排水单位进行考核。供排水考核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录入。录入、修改、查询城市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的指标体系。124 ◇供排水考核。利用指标体系,根据实际供水量、污水排放总量、污水处理能力、排污口的水质数据与相应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对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进行考核,对比显示方式包括列表、直方图等。3.3.12.4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水务管理系统的用户包括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市水资源管理部门和县(市)水资源管理部门,均实现全部功能。3.3.13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3.3.13.1建设内容需求(1)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利用水资源数据库对水资源管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汇总,辅助生成水资源管理综合报表,用于发布、显示和打印。(2)水资源管理综合报表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报表和各类业务报表,按照报表内容,水资源管理报表包括水资源管理统计年报、水资源公报系统、水质通报、地下水统计年报、入河排污口统计年报、城市水务统计年报及其它统计报表共7类报表。(3)报表分省、地市、县(市)三级,省级报表的数据基本由地市级报表的数据统计汇总而成,地市报表由市本级和所辖县(市)报表的数据统计汇总而成,县(市)报表直接由数据库统计分析和填写而成。(4)结合水利部对水资源公报、年报编制的具体要求和江苏省、地市、县(市)的实际情况,建立网上数据填报系统,按照具体业务要求生成各种统计分析报表,辅助水资源管理季报、年报、公报的编制、发布和打印。3.3.13.2系统架构水资源综合统计系统采用B/S体系。3.3.13.3功能需求水资源综合统计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报表模版管理、报表数据录入、报表上报、报表数据汇总、报表数据查询与修改、报表发布、报表打印。(1)报表模版管理。124 报表模版管理功能包括向系统增加新的报表模版,修改、删除已有的报表模版。(2)报表数据录入。通过录入界面由用户录入,校验数据无误后存入水资源数据库。(3)报表上报。县(市)级系统,通过应用支撑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将报表上传到地市或省中心系统;地市级系统,通过应用支撑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将报表上传到省中心系统。(4)报表数据汇总。地市级系统汇总市本级、所辖县(市)报表数据,形成地市级报表;省级系统汇总地市(县(市))级系统上报的报表数据,形成省级报表。汇总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需要人工输入的数据系统提供输入界面由用户输入,根据实际情况用户可以调整汇总数据,调整界面的设计与数据录入界面一致。(5)报表数据查询编辑。(6)报表发布。对于需要在网站发布的报表,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将报表制作成网页,交由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将报表对公众发布。(7)报表打印。在数据录入完成或查询修改后,可以将页面上的报表直接打印,也可以按标准报表格式打印。为打印方便,在检查报表数据无误后,可成套打印某类报表。3.3.13.4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系统用户包括县(市)、地市、省厅水资源管理部门,均实现全部功能。3.2.14水资源预警与应急信息服务系统3.3.14.1建设内容需求预警与应急信息服务子系统包括预警、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信息服务三部分,预警与应急的对象为饮用水源地和水功能区。(1)预警服务。对饮用水源地或水功能的水资源管理信息进行查询,并能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根据业务规则,对超过正常范围的信息(水位、水量与水质),发出预警消息。(2)应急预案管理。管理已制订的应急预案。124 (3)应急信息服务。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为水资源应急管理提供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等信息服务以及应急预案的查询、分析等功能,为水资源应急管理提供空间辅助决策支持。3.3.14.2系统架构预警与应急信息服务系统采用三层结构的C/S架构实现其业务的管理。。3.3.14.3功能需求预警与应急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包括超常预警、应急预案管理、应急信息服务等功能模块。(1)超常预警◇信息查询与分析利用条件查询、属性查询等查询饮用水源地或水功能区的取水、用水及其基本信息;可对查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汇总、与过去对比等。并将查询、统计分析结果可视化表达,包括分布图、列表、过程线、统计图等。◇超常预警。能将分析结果与正常设计值进行对比,对超出正常范围的信息发出预警。发出预警信息的情况包括:地区用水超过用水接近或超过分配总量;地区宏观用水指标接近或超过平均用水指标;饮用水源地的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水资源需求量接近或大于可供水设施流量;河道断面污染物超标;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重点水域水质异常时。预警表现方式包括:图标闪烁,图标颜色变化、播放预先录制的预警声音等。(2)应急预案管理录入、查询各种情形的应急预案。(3)应急信息服务当发生重大水污染(特别是水源地污染)、地震等事件时,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应急信息服务。主要功能包括:◇基于GIS平台可标出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点和范围。◇基于GIS平台可标出重大事件的影响范围。◇查询相应的应急预案,如水源地污染时,查询调水方案。◇124 统计显示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资料、人口资料、所有取水口分布信息、特殊行业(化工、电厂等)及其应急水源信息,影响范围附近其它水源地情况等。◇如为饮用水源地遭受污染,可基于GIS平台标出备用水源地和可用的调水线路,查询显示备用水源地的水量、水质等信息,对比分析不同调水方案涉及的水量、水质、调水时间等。◇支持PDA信息录入,利用PDA拍摄事故现场图像、录入相关特征数据(水位、水量、污染指标等),能在系统中显示PDA指示的位置以及相关特征值和现场图像。3.3.14.4预警与应急系统建设说明由于全省的水源地与水功能区的类型与数量较多,本标段不可能针对每个饮用水源地或水功能区建立预警与应急信息服务系统,要求选择2个典型的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源地作为示范工程建立预警与应急信息服务系统。3.3.14.5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系统用户包括县(市)、地市、省厅水资源管理部门,均实现全部功能。3.3.15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3.3.15.1建设内容需求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包括地下水模拟模型可视化、模型参数率定、模拟结果可视化、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地下水资源预测预警等五部分。(1)地下水模拟模型可视化构建。利用省厅已建成的“取水许可与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中现有的地下水模拟模型,对其进行完善,进一步提高模拟精度。并实现管理区域的含水层系统的三维可视化,包括含水层系统结构与地下水流场的三维可视化。(2)模型参数率定。利用基础水文地质资料和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地下水取水监测资料、模型可视化识别率定地下水模型参数。(3)模拟结果可视化。使用等值线、分布图等2D和3D的方式显示模型模拟结果,直观了解地下水的流动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动情况。(4)地下水资源评价。124 根据实际模拟结果,评价地下水水资源量;利用地下水模型模拟不同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下的地下水变化情况,对地下水开采利用进行评价。(5)地下水资源预测预警。能够利用识别后的模拟模型,预测不同开采方案下地下水位与水量的变化情况,与管理区域的地下水超采区空间分布情况比较,自动判别管理区域地下水超采的程度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并采用可视化方式发出预警。3.3.15.2系统架构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采用三层结构的C/S架构。同时,应充分考虑计算性能要求(地下水模型参数率定、地下水计算机模拟),提高决策的实时性。3.3.15.3功能需求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地下水模拟模型三维可视化构建主要包括概念模型可视化构建、模型定义、时空可视化离散、参数可视化赋值、参数率定。◇概念模型的可视化构建。能根据控制性水文地质钻孔与水文地质图数据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可视化构建水文地质体的概念模型,以便全面了解模拟区域水文地质体的结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边界类型。包括钻孔点水文地质条件可视化、水文地质剖面的自动生成、含水层要素平面分布图自动生成、含水层系统三维可视化、地下水流场三维可视化、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边界条件可视化。◇模型与子模型的可视化定义。模型与子模型的可视化定义的内容主要有模型的基本信息和模型、子模型的选择。根据地下水流的概念模型以及模拟的要求,通过输入模型类型、空间维数、地下水流性质的标征值则可定义模型的基本信息。◇模型可视化时空离散。◇计算参数的自动赋值。◇模型的可视化拟合。(2)地下水流可视化◇单个节点上的地下水位(或水位降深)动态过程曲线(H~t或h~t)124 自动生成。◇单个节点上的地下水量动态过程曲线(Q~t)自动生成。◇地下水位(或水位降深)的平面等值线图及其DEM自动生成。◇地下水流场三维可视化。(3)地下水资源评价◇利用近期的地下水水质、水位、取水量的监测和实测资料,使用地下水模拟模型模拟地下水的分布与水流动态,计算地下水资源量,通过与过去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作出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评价。◇拟定不同地下水开采计划,使用模型模拟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变化的未来趋势,计算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量,作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根据已有开采量和地下水位及新申请的开采量,利用地下水模拟模型,模拟分析新井使用后区域地下水水位的变动情况,为地下水开采的审批提供决策支持。(4)地下水资源预测预警◇预测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位空间变化情况。◇将模拟结果与模拟区域各个地区设定的地下水临界水位比较,自动预警每个计算结点上的水位是否低于临界水位,并能以可视化形式发出警报。◇不同开采方案下地下水超采程度分区图自动生成。3.3.15.4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地下水管理空间辅助决策系统的用户主要是省级水行政管理部门。3.3.16南水北调工程用水总量控制空间辅助决策系统3.3.16.1建设内容需求南水北调工程用水总量控制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维建模、用水总量控制预警模块。◇南水北调工程三维建模利用三维GIS建模平台,构建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维仿真模型,包括沿途的河道的形态、翻水建筑物的三维模型等。124 ◇用水总量控制预警模块基于构建的三维仿真模型与GIS平台,结合国家下达的南水北调东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预警每段河道的取水总量是否超过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及相应河道水位的控制情况。3.3.16.2系统架构南水北调工程用水总量控制空间辅助决策系统采用三层结构的C/S架构3.3.16.3功能需求南水北调工程用水总量控制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三维仿真模型构建利用DEM、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利枢纽三维实测数据,构建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维仿真模型。◇三维模型的基本操作功能能够对构建的南水北调工程三维模型实现漫游、放大、缩小、旋转以及水利枢纽属性查询等基本操作。◇定位与查询统计功能基于三维仿真模型与GIS平台,能够进行沿线取水工程、监测站点定位以及其基本属性、动态信息查询、取水量统计。◇用水总量与水位预警基于的三维仿真模型与GIS平台,结合国家下达的南水北调东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预警每段河道的取水总量是否超过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及相应河道水位的控制情况。3.3.16.4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南水北调工程用水总量控制空间辅助决策系统的用户主要是省级水行政管理部门。3.3.17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3.3.17.1发布内容需求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要求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1)机构与职能。发布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及分工等。(2)新闻与工作动态。发布与水资源有关的行业新闻、水务改革、水资源工作动态、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3)124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发布区域水资源概况、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资源丰枯形势、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情况、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已划定的水功能区及其质量状况等。按年、季、月、旬等不同时间段定期发布水资源公报、水功能区通报、水质简报、地下水超采区状况等。(4)取水信息。实时发布监测系统采集的主要取水户的取水情况;定期发布分区域分时段的取水统计数据等。(5)政务公开。发布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评审专家、审查批复的报告书、取水许可审批、入河排污口审批等。(6)行政公示。向社会公布报告书评审结果、新发放取水许可证、注销和吊销取水许可证情况等。(7)政策法规。发布与水资源相关的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管理制度和办法等。(8)标准规范。发布与水资源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规范、用水定额等。(9)重大水资源事件。向社会发布重大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情况等。(10)招投标管理。发布报告书编制、专项建设等招投标信息,项目业主单位可在网上公开招标文件,资质单位可在网上进行投标,系统完成招投标的流程管理。3.3.17.2发布平台栏目组成根据需要发布的水资源信息内容,为了方便社会公众及社会取用水户查询、使用和参与,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主要由图3-17所示的12个栏目组成。图3-17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栏目设置124 在系统开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各栏目中设置若干子栏目。其中公共服务栏目主要为社会公众和取用水户办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事务提供服务;公众参与栏目是水资源管理部门向公众开放的一个窗口,为社会公众和取用水户提供一个与水资源管理部门交互的平台。设置公众投诉建议、在线讨论、民意调查、在线访谈等子栏目,通过交互平台公众可以就水资源相关事务进行投诉、建议等,水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民意调查和发布在线访谈等,社会大众可以就水资源相关问题进行讨论。3.3.17.3系统架构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采用B/S体系架构开发,基于Internet实现其业务管理。3.3.17.4平台功能需求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以水资源数据库为后台数据支撑,具有信息维护和发布、信息浏览、信息查询、用户交互等功能。(1)信息维护和发布。针对系统开发者的,通过此功能实现网站内容的管理和信息发布。包括模板管理、站点管理、频道管理、文档管理、工作统计等功能。(2)信息浏览功能。针对系统用户而言的,用户可通过点击网站链接,浏览、阅读和打印相关内容。(3)信息查询服务功能。实现文本类信息的关键字查询和模糊查询、数据类信息的条件查询和组合查询等。(4)用户交互功能。实现社会公众和取用水户的信息上传和交互功能,包括留言板、讨论组等功能。3.3.17.5系统用户与权限配置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用户为省、地市与县(市)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及人员,取水户与社会公众。信息维护与发布权限仅限于平台的维护与管理人员。3.3.18应用系统投标文件要求(1)投标方需提出符合招标文件、完整、合理的应用系统建设方案;(2)投标方在投标文件中需提交原型系统。124 4系统集成要求4.1系统集成目标在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一期工程)开发项目的整个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求按照标准规范,统筹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有效地实现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水资源数据库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使整个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系统的设计目标。4.2系统集成原则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在集成方面的建设原则是:(1)资源共享的原则。系统集成本着硬件、系统软件、产品软件、应用软件模块、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节省工程投资,提高系统性能。(2)分层集成原则。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多层软件体系结构的采用,系统集成将遵循这一架构体系分层进行集成,主要包括:界面集成、业务集成、数据集成。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系统集成内容:(1)硬件系统集成本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不属于本标段范畴)。(2)数据库集成系统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江苏省已建的水文监测数据库、防汛抗旱数据库的建设成果,对各类监测信息和来自气象、环保、国土资源等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从水资源管理业务的需求角度接入和整理,存储到水资源数据库中,为水资源管理业务提供信息支撑。(3)应用系统集成系统集成的重点在于应用系统的集成,包括对现有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文监测系统和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与集成。4.3系统集成要求124 为了使得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可以方便、有效的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需要建立统一的集成平台。另外一方面,不断扩展的业务需求要求系统能够扩展现有的业务系统功能。所以在业务集成平台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将来的系统业务建设,在建设新业务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业务应用、数据。本标段系统集成所包括的的内容主要有:(1)本项目中的各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应用软件;(2)水资源数据库(含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基础数据采集传输管理软件);(3)另外招标建设的信息采集传输子系统、计算机网络平台子系统:(4)用户现有系统(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文监测系统)以及由其它开发单位完成的系统。软件集成主要包括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在本标段系统中,由于各系统之间功能模块的调用比较少,而且重要是集中在GIS的各应用组件上,因此集成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共享。4.4系统集成规约针对一个应用复杂和海量数据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考虑到今后的扩展,建议在业务集成平台的搭建方面采取一个统一的综合平台。在集成平台设计、建设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对于各个业务系统而言,本身不需要了解具体的数据交换的方式和格式。(2)能够十分方便地和系统内部现有的各个业务系统互连,并且能与各个系统之间进行双向的数据交换,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将系统互连的工作量降低到最小。(3)可以针对不同应用的需求都进行个性化定制(包括系统管理员的定制和业务人员的定制)。(4)由该平台的单点进入可以方便的访问后端其他业务系统。同时在该平台之上实现业务流程的实施。该系统可为未来的统一业务应用平台提供基础服务,因此在建设这个平台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如下因素:(1)良好的互连性是最重要的考虑之一。互连性必须通过采用公开的标准,不能依赖于特定的厂商技术来实现。124 (2)目前该系统的建设目标是集成现有或同期建设的业务应用系统,而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将该系统今后可以作为整个系统的共享的应用基础框架,也需要考虑今后与外部合作伙伴应用之间的互连,系统应能够提供统一的、开发的接口和外部系统互连。(3)系统需要跨平台,业务集成平台应能够保证平台的中立性,不和任何一家硬件和操作系统厂商的产品捆绑在一起,便于今后其他业务系统根据需求进行硬件和操作系统迁移时,无需更改上层交换平台的应用。(4)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当硬件满足不了要求的时候,可以通过线性扩充资源来达到系统性能的线性扩充。(5)系统能够降低整体的拥有成本,整个平台在建设中能够保护用户的投资,并且随着系统的扩展可以在节约总体成本的情况下,满足业务扩展的需要。(6)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系统提供可视化的管理和监控工具,对于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的流转状态等进行监控,并且提供统一的系统日志,便于统一的记录和审计。4.5各子系统数据接口定义(1)投标人须对本项目中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进行定义。(2)投标人须对本项目中各个系统与水资源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接口进行定义。(3)投标人需对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未建的其它系统进行接口定义,以便系统的扩展。4.6系统联调和测试为确保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的完整性和高效性,投标人应制定系统联调和测试计划。在建设中,业主将另行委托独立的、专业的测试公司对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进行功能、性能的全面测试,以验证系统真正达到了要求。124 4.7其它投标人应对软件集成过程中出现的其它事项负责进行协调。5项目实施要求5.1软件开发实施要求投标人应结合自身的项目管理制度和经验,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在软件工程各个控制阶段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以下内容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些通用要求。5.2开发过程总体要求(1)本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但水资源业务工作在不断发展,投标人仍须在项目实施前,根据初步设计内容,按软件工程规范要求进行需求调研和系统设计。(2)投标人必须在合同规定的工期内完成所规定的系统建设任务。(3)投标人以采购人提供的《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初步设计》为基础进行系统建设。(4)采购人及采购人所委托的监理单位,有权对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投标人必须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回避采购人或监理单位的检查监督。(5)系统开发工作应严格遵照国家软件工程规范和普遍使用的相关行业标准,如:ISO9001、CMM等,并根据开发进度及时提供有关开发文档。(6)投标人必须将整个系统建设划分为多个阶段进行,以保证系统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中至少包括:项目启动阶段、需求阶段、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现场实施阶段、确认测试、试运行阶段、系统验收阶段、系统正式运行阶段(维护阶段)等。(7)投标人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以保证项目建设能按期进行。至少包括:事前计划,计划跟踪、进度控制和监督,需求管理,配置管理机制,产品质量评审,沟通协调。124 ◇事前计划要求投标人在项目各个阶段开始前必须先向监理单位提供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计划,在取得监理单位同意之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跟踪、进度控制和监督要求投标人对项目的总体计划(《软件项目计划》)和各阶段的具体工作计划进行跟踪报告,建立进度报告机制。投标人须向采购人和监理单位每周提供《项目周状态报告》,报告上一周按计划已经完成的工作、未能完成的工作及原因、下周计划的工作;每月提供《项目月状态报告》,报告上月所处的阶段状态、按计划已经完成的工作、未能完成的工作及原因、与《软件项目计划》偏离度及是否需要调整项目计划、下月计划的工作;每个阶段结束后5个工作日提供《项目阶段总结报告》,报告阶段按计划已经完成的工作、未能完成的工作及原因、与《软件项目计划》偏离度及是否需要调整项目计划、下一阶段计划的工作、下一阶段存在的风险。◇需求管理要求投标人在需求阶段开始时,建立有效的需求管理制度,对需求的调研、需求的确认、需求的变更、需求的跟踪等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能完全真实地反映采购人的所有需求,而且所有需求能得到正确地实现。◇配置管理要求投标人在软件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各阶段的工件(包括纸质文档)建立配置管理机制,保证各文档属于当前最新版本,确保上一版本出现的问题在下一版本得到改正。◇产品质量评审要求投标人在软件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重要工作文件建立评审机制,规定各类工作文件参与评审的人员类型和评审通过准则,评审必须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形成评审会议纪要和《评审报告》。各工件的评审报告必须提供给投标人和监理单位,在投标人同意评审通过之后,该工件才能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和指导。◇沟通协调124 要求投标人在和采购人的工作交往中,建立良好的有效的机制,保证采购人随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也使投标人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能得到快速的有效的解决,比如: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由投标人报告当前项目进度并提出遇到的无法处理的困难,重大问题由采购人协调解决,并提出对下一步工作的总体要求,每次例会必须形成《会议纪要》并抄送相关各方;建立文档管理制度,保证合作双方的各种文件信息良好流通,并得到充分的共享。5.2.1开发过程各阶段要求投标人应根据项目特色制定本项目的《软件开发管理流程》。该流程至少应满足以下各个阶段的要求。5.2.1.1项目启动阶段(1)在项目启动阶段开始的3个工作日之前,投标人必须向监理单位提交《启动阶段工作计划》,在取得监理单位的同意后方能进入启动阶段。(2)投标人必须要完成《软件项目计划》的编写并通过高层管理者的审核;在《软件项目计划》得到监理单位的同意之后,组织项目建设的相关各方,召开项目启动会议,通报对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软件项目计划》中主要的内容;会议后形成《项目启动会议纪要》,抄送与会各方,作为项目启动的主要标志,也作为启动阶段结束的主要标志。(3)投标人必须向采购人提供的主要工作文件包括:《启动阶段工作计划》、《软件项目计划》、《项目启动会议纪要》,其中《软件项目计划》作为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管理的总体方针和政策,必须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建设概述说明项目建设的目的、目标和提交的工件。◇工作量估计和阶段划分估计整个项目建设中投标人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说明采用的估算办法),说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划分、各阶段里程碑和各阶段主要工件。◇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说明规定项目生命周期中所选用开发模型(瀑布模型、迭代模型等)以及选用的原因。◇项目建设的人力资源说明项目建设中所投入的人员,包括在项目中担任的角色和工作职责。◇项目管理制度124 说明项目建设中投标人所采用的项目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事前计划制度,计划的跟踪、进度控制和监督制度,需求管理制度,产品的配置管理制度,产品质量评审制度、沟通协调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预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和应对的措施。◇各阶段的子计划说明各阶段的计划安排和采用的技术及方法,其中包括:《迭代计划》(如果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迭代)、《需求阶段计划》、《系统设计计划》、《系统编码计划》、《测试计划》、《现场实施计划》、《系统试运行计划》、《系统验收计划》。(4)《软件项目计划》经投标人高层领导审核确认后提交采购人,再由采购人根据以下几个方面,作最后的审批确认,经采购人审批确认的《软件项目计划》将作为项目建设的指导,投标人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变更时,必须先取得采购人的同意,并将变更后的项目计划提交采购人。◇项目的目标和提交的工件是否和合同中规定的相符合。◇对工作量的估算是否合理。◇根据工作量估计,投标人计划投入的资源是否能保证项目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对各阶段的划分是否符合国家软件工程规范和相关的标准。◇对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是否符合行业的特色和行业需求特点。◇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对风险的管理是否能把握项目中相关薄弱的环节。◇各子计划的时间安排是否冲突,是否在整个期限的有效范围内,采用的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5)投标人还必须注意确保以下三点的实现◇投标人向采购人提供的《软件项目计划》必须经过投标人高层领导审核确认,以保证该计划中的各资源、承诺和管理制度,在整个项目周期中得到有效的提供和执行;◇《软件项目计划》必须得到采购人的审批同意之后,方能执行;◇在《软件项目计划》中,必须体现出投标人作为成熟的软件开发商应备的对软件项目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有效控制的能力、风险分析以及卓越的项目管理经验。124 5.2.1.2需求阶段(1)在需求阶段开始之前的3个工作日内,必须提交具体的《需求阶段计划》,在取得监理单位的同意后方能进入需求阶段。(2)投标人在采购人提供的《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系信息系统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和用户需求细化、确认工作,完成需求调研和分析,编写《需求分析说明书》。并组织的相关人员(包括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师、编码人员、测试工程师等)进行评审和修改。(3)投标人须向采购人提交《需求阶段计划》、《需求分析说明书》、《需求评审报告》,其中《需求分析说明书》作为系统开发的基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求概述概述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和采用的主要技术,系统中实现的业务规则和系统功能模型概述,系统边界定义和与外部系统的接口关系,系统安装或实施目标的策略(包括数据转换)。◇详细需求描述对各项业务规则进行详细描述,详细说明每个独立业务分步说明系统处理流程和方法,列明主要界面信息,重点描述特殊要求、输入物、输出物。及本功能的输出报表,大致描述输出报表的格式和内容。◇主要界面说明描述界面所具有的一些共性。◇与外部系统的接口说明说明本系统与有数据交换关系的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方式,对数据交换的要求进行描述。◇运行环境说明本系统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包括对硬件设备、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支持软件的要求的描述。◇性能要求说明系统的运行性能、可维护性、可移植性、故障处理要求。(4)《需求分析说明书》在投标人组织内部人员评审通过之后提交采购人,再由采购人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组织联合评审。评审通过后,《需求分析说明书》将作为系统验收的重要依据:◇描述的业务规则是否完全覆盖《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设计》和用户的需求。◇《需求分析说明书》中描述的主要功能是否能满足要求。◇《需求分析说明书》中的详细需求描述是否能完全实现所有的业务规则。124 ◇系统界面的说明是否能满足操作的要求。◇边界定义和外部接口的描述是否正确和清晰。◇运行环境和性能的要求是否满足要求。◇《需求分析说明书》中所有的描述是否表达明确,是否具有二义性。◇投标人提交的《需求评审报告》是否真正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需求评审报告》中评审出的问题是否完全有效地解决。(5)投标人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求调研阶段每周须向采购人提交当周的需求分析报告,得到采购人签字盖章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阶段的需求调研工作。◇《需求分析说明书》编写完后,必须组织内部相关人员进行详细评审,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后,才能提交采购人。◇《需求分析说明书》必须得到采购人的签字确认,方能作为系统验收的依据之一。◇投标人通过有效的需求管理制度,必须保证《需求分析说明书》中的每一项需求都能在开发出的系统中得到充分的正确的体现。5.2.1.3设计阶段(1)在设计阶段开始之前的3个工作日内,必须提交《设计阶段工作计划》,在取得监理单位的同意后方能进入该阶段工作。(2)投标人须按照《需求分析说明书》和《江苏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中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分总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四册)。组织相关人员(包括:需求人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师、编码人员、测试工程师等)进行组内评审和同行评审,并根据评审出的问题修改和完善《系统设计说明书》。(3)投标人须向采购人提交《设计阶段工作计划》、《系统设计说明书》(分总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四册)、《系统设计评审报告》,其中《系统设计说明书》作为对需求的实现和编码、测试的基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系统总体设计描述基本设计原则、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结构和处理流程、系统接口设计和系统操作日志(错误处理和容错处理)。124 ◇系统界面设计说明界面总体设计,其中包括:界面总体设计说明、界面总体原型和界面模块和程序模块对应关系;说明界面详细设计,其中包括:不可视界面模块的程序模块功能、数据库交互情况和可视化界面模块的界面原型显示、界面操作流程、界面程序模块功能、界面约束条件、数据库交互情况。(1)《系统设计说明书》在投标人组织内部人员评审通过之后提交采购人,再由采购人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组织联合评审,评审通过后再予以实施:◇《需求分析说明书》中的每一项需求是否在《系统设计说明书》都有相关的处理。◇《系统设计说明书》中的总体设计是否与实现业务的结构和流程相符,系统接口设计和系统操作日志是否满足能满足系统使用和管理的需要。◇《系统设计说明书》中的界面设计是否满足所有业务操作的需要,是否具有操作的方便性和灵活性。◇《系统设计说明书》中的数据库设计是否满足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范式,具有对业务实现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投标人提交的《系统设计评审报告》是否真正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系统设计评审报告》中评审出的问题是否完全有效地得到处理。(5)投标人还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保证《需求分析说明书》中描述的每一项需求都有相关的处理;◇《系统设计说明书》要尽可能地详细,完全能指导后续的编码和测试工作;◇对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业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扩展性。5.2.1.4编码阶段(1)编码阶段开始之前的3个工作日内,必须向采购人提交《编码阶段工作计划》,在取得采购人的同意后方能进入编码工作。(2)投标人须按照《需求分析说明书》和《系统设计说明书》进行数据库建库和系统编码,设计《单元测试用例》对各个程度模块进行单元测试,同时,组织系统设计师对重点代码进行走读,编写《代码走读记录和评估》。(3)124 投标人须向采购人提交《编码阶段工作计划》、系统源代码、数据库文件、《单元测试用例》、《单元测试报告》和《代码走读记录和评估》。其中《单元测试用例》作为对编码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检查,应该包括的各项具体内容:◇测试特性;◇测试方法;◇输入数据;◇预期结果和测试结果;◇是否通过的评价。(4)采购人将根据《单元测试用例》、《单元测试报告》和《代码走读记录和评估》对投标人的编码工作进行审查。(5)投标人还需要密切注意两点:◇《系统设计说明书》得到采购人组织的联合评审通过后方能进行;◇每一个程序模块都必须要经过单元测试。5.2.1.5测试阶段(1)测试阶段开始之前的3个工作日内,投标人必须向采购人提交《测试阶段工作计划》,在取得采购人的同意后方能进入测试工作。(2)投标人须将通过单元测试的单元进行集成,并进行集成测试,通过集成测试的系统交给内部独立的测试部门进行系统测试。在执行测试前,投标人必须先完成《测试用例》(系统测试),同时,《测试用例》必须经过相关人员(包括:需求人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师、编码人员、测试工程师等)评审;执行测试中,测试人员编写《测试缺陷跟踪表》;测试后编写《测试报告》(。必要时,采购人将参与测试阶段工作。(3)投标人须向采购人提交《测试阶段工作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用例评审报告》、《测试缺陷跟踪表》和《测试报告》。作为对整个测试工作的总结,《测试报告》应该包括:测试方法和工具说明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测试环境与配置和测试方法和工具。测试结果及其分析描述测试执行情况与记录、测试覆盖情况和缺陷的统计与分析。测试结论与建议。(4)124 采购人须根据《测试用例》、《测试用例评审报告》和《测试报告》,参照以下准则,对投标人的测试工作进行审查:《测试用例》中的用例是否覆盖了用户需求。根据《测试用例评审报告》,审查测试用例的评审工作是否有效。根据《测试缺陷跟踪表》,审查测试出的各种问题及问题的严重程度。根据《测试报告》,审查整个测试中是否能发现需求、设计和编码中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时系统是否得到相关的修改和完善。(5)投标人还需要密切注意以下几点:《测试用例》以《需求分析说明书》和《系统设计说明书》必须覆盖其中所描述的每一项业务和功能,同时,测试用例必须能够覆盖系统中的各种功能的各种场景。《测试用例》必须经过评审通过后,方能执行测试。《测试报告》必须对测试中出现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挖掘出系统在需求、设计、编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系统的修改和完善。5.2.1.6现场实施阶段(1)现场实施开始之前的3个工作日内,必须提交《现场实施阶段工作计划》,在取得采购人的同意后方能进入阶段工作。(2)在现场实施阶段,投标人必须完成系统安装、系统的使用操作培训和组织系统联调。(3)系统应通过光盘安装,系统的配置应简单、方便。(4)系统安装必须包括:应用系统的现场安装、必要的数据转换等。(5)投标人必须负责组织与应用系统相关的其它接口子系统进行系统整体联调和系统集成联合测试,并向采购人提交《系统整体联调报告》和《系统集成联合测试报告》。(6)投标人的系统集成联合测试通过之后,由采购人组织相关人员或所委托的第三方测试机构开展用户确认测试工作。投标人必须密切参与配合确认测试的工作,对于测试出的问题当天做出回应,5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确认测试范围如表5.1所示。(7)培训124 在用户确认测试通过之后,投标人需对采购人的系统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费用计入合同总价。(8)投标人还需要密切注意以下几点:◇系统在投标人内部通过各类测试之后,方能到采购人现场安装;◇协助组织与其它子系统的联调;◇在用户确认测试之前,投标人必须向采购人提供《系统管理手册》、《系统安装手册》、《用户手册》、《系统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表5.1测试范围一览表序号测试范围测试内容说明1功能点测试对需求分析说明书中的所有软件的功能点进行测试2业务流程测试对软件项目的典型业务流程进行测试3容错测试①对用户常见的误操作应能进行提示②对用户的操作错误和软件错误,有准确清晰的提示③对数据的删除要有警告和确认提示④能够判断数据的有效性,屏蔽用户的错误输入,识别非法值,并有相应的错误提示4性能测试对需求分析说明书中明确的软件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的准则是:满足需求说明书中的各项性能指标。5易用性测试①用户界面友好,使用用户语言(业务术语、用户能够理解的词汇),没有出现中英文混杂的界面②提示信息清楚,易理解,不存在原始的英文提示③各个模块的界面风格一致④有联机帮助⑤查询结果的输出方式比较直观、合理⑥减少用户不必要的输入6适应性测试参照用户的软、硬件使用环境和需求说明书中的规定,列出开发的软件需要满足的软、硬件环境,对每个环境进行测试。7文档测试用户文档包括:安装手册、操作手册、维护手册。对用户文档测试的内容包括:①文档与运行系统一致②操作、维护文档齐全,其内容包含产品使用所需的信息和所有的功能模块③描述的信息正确,没有歧义和错误的表达④文档容易理解,通过使用一致的术语、图形表示、详细的解释来表达⑤对主要功能和关键操作提供应用实例⑥详细的目录表和索引表124 5.2.1.7试运行阶段(1)试运行阶段开始之前的3个工作日内,必须提交《试运行阶段工作计划》,在取得采购人的同意后方能进入该阶段工作;(2)投标人须密切监视系统的运行状况,每天作好《系统试运行记录》,定期编写《系统试运行报告》,对于系统出现的异常情况必须在当天做出回应和处理。(3)投标人须保证完成两点:◇只有当采购人组织的用户确认测试通过之后,系统方能进入试运行;◇试运行期间必须定期提供《试运行报告》,《试运行报告》必须对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做出综合的分析。5.2.1.8验收阶段(1)当系统无重大事故试运行结束后,投标人才能提出《验收阶段工作计划》和《项目验收申请》,系统进入验收阶段。(2)接到投标人的《项目验收申请》之后,采购人对系统的试运行情况做出评估,评估通过后,可由第三方测试机构对系统进行验收测试。验收测试通过后,系统才开始进行竣工验收。(3)竣工验收由采购人组织相关专家和人员,参考以下的验收标准进行现场验收:◇对系统的各类测试必须通过;◇系统的功能必须全部覆盖《需求分析说明书》中描述的需求和功能;◇系统在试运行期间出现的系统问题,已经解决,对部分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功能性问题,投标人已经承诺解决;◇按规定投标人需要向采购人提交各类文档必须齐全。(4)验收通过后,投标人须先向项目监理和采购人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和《项目验收备忘录》,由项目监理确认验收通过之后,采购人再确认项目验收结果。(5)在采购人审批《项目验收报告》和《项目验收备忘录》的同时,投标人须再一次提供在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文档的最新版本。具体内容如表5.2所示,必须包括但不限于。124 表5.2提交文档名称一览表项目建设阶段提交的文档名称说明启动阶段《启动阶段工作计划》《软件项目计划》《项目启动会议纪要》需求阶段《需求阶段计划》《需求分析说明书》《需求评审报告》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工作计划》《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评审报告》包括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编码阶段《编码阶段工作计划》《单元测试、集成用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报告》《代码走读记录和评估》同时进行数据库建库测试阶段《测试阶段工作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用例评审报告》《测试缺陷跟踪表》《测试报告》包括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现场实施阶段《现场实施阶段工作计划》《系统整体联调报告》《系统集成联合测试报告》《系统管理手册》《系统安装手册》《用户手册》《系统操作手册》包括相关的培训教材试运行阶段《试运行阶段工作计划》《系统试运行记录》《系统试运行报告》验收阶段《验收阶段工作计划》《项目验收申请》《项目验收报告》《项目验收备忘录》124 (6)投标人还要注意两点◇必须按规定准备齐各种文档;◇在《项目验收备忘录》中必须将所有留待解决的问题记录清楚,并给出解决期限的承诺。验收测试进入条件:◇要求的文档已提交,至少包括:项目合同;需求分析说明书;用户手册(安装手册、操作手册、系统管理手册等)。◇被测软件已经过开发方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并提交如下文档:系统测试计划;系统测试用例集;系统测试报告;验收测试的通过标准。验收测试通过标准:鉴于目前对于软件验收测试没有国家标准,所以拟定如表5.3与表5.4所示方案作为验收测试通过标准。表5.3软件错误的严重性等级定义一览表严重性等级说 明1不能执行正常功能或重要功能。或者危及人身安全。2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且没有办法解决。3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但存在合理的解决办法。4使操作者不方便或遇到麻烦,但不影响执行工作功能或重要功能。5其他错误5.4严重性等级对应关系测试特性缺 陷严重性等级功能功能没有实现1功能部分没有实现,没有替代方案2功能部分没有实现,有替代方案3业务业务流程存在重大隐患1业务流程衔接错误2性能不能满足性能指标2容错由误操作或错误输入等导致死机或系统自动退出1对误操作、错误输入没有提示3124 没有识别非法值、错误输入,导致错误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3易用性界面不友好,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界面4提示不清楚、出现原始的英文提示4界面风格不一致4要求用户重复输入计算机可记忆的内容,如数据库设计错误,违反数据一致性规则3要求用户重复输入计算机可记忆的内容,如导致用户使用不方便4没有联机帮助4查询结果输出方式不直观4适应性在特定的软、硬件环境下,功能不能实现1在特定的软、硬件环境下,功能部分不能实现,没有替代方案2在特定的软、硬件环境下,功能部分不能实现,有合理的替代方案3文档文档错误4验收测试通过标准:◇测试用例不通过数占测试用例个数的比例≤5%;◇错误等级为1的错误不存在;◇错误等级为2的错误比例占测试用例≤1%;◇错误等级为3的错误数量占测试用例≤3%;◇所有提交的错误都已更正。5.2.2其他要求(1)配置管理要求对投标人在本项目中的配置管理作如下要求:◇对本项目指定专门的配置管理员;◇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实施配置管理;◇对向外部提交的产品、指定的内部工作产品以及项目内部使用的支持工具实施配置管理;◇124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建立一个存储有配置项和相关配置管理记录的配置管理区;◇建立健全的机制对配置管理活动进行审核。(2)现场实施阶段以及试运行期其它要求◇系统进入现场实施阶段,投标单位成功部署系统后,需经过2个月预试运行,在预试运行期间做好系统整体联调和系统集成联合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预试运行期间确认无重大事故、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完善方可提交初步验收申请,初步验收通过后系统进入试运行。本项目试运行期至少6个月。(3)应用系统交付要求◇安装介质投标人必须在正式运行前提供以CD-ROM为介质的完整的安装系统,包括应用软件、数据库文件、运行所必须的附加软件、与应用软件有关的电子文档等。◇文档交付投标人必须在正式运行前提供完整的与应用系统相关的文档,包括系统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测试报告、安装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用户手册、系统维护说明书、原厂家随机文档等。各种文档应当以CD-ROM和书面两种形式交付。◇源代码交付投标人必须提供完整的应用软件的源代码(包括建库脚本),并加注良好的注释。源代码应当以CD-ROM形式交付。系统更新或升级后应相应提供完整的最新版本的源代码,针对本系统的源代码版权由采购人所有。◇系统使用与升级本系统交付后,在质量保证期内,招标单位在使用该系统过程中不再承担任何费用,投标单位有义务对系统进行补丁升级以及后续版本更新。(4)系统开发要求为确保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沟通项目执行情况、保证项目开发过程可控等要球,投标人需要保证本项目组人员在进行开发,并每周最少到采购人单位进行一次项目工作汇报及交流。5.2.3工作质量保障及进度考核办法124 对项目中标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涉及到工程款项支付申请时,根据合同规定对中标方本阶段工作内容和质量,将由项目领导小组组织进行质量考核,考核的分数将作为支付中标方工程款项的重要依据。同时,针对各子项目验收阶段,或经项目领导小组确认的必要时段,适时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测试评估,其中对中标方的测评分数和质量考核分数进行加权后成绩,作为是否支付全额工程款项或续签下一阶段合同的重要依据。5.2.3.1项目阶段划分本标段暂分为五个部分建设内容,从而形成五个阶段,最终以合同约定为准。第一部分: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架构设计。第二部分:水资源数据库建设。第三部分:业务系统建设、公用软件购置和系统集成。第四部分:水资源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第五部分:水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上述五个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对实施质量进行全程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在达到要求的前提下,继续签定下一部分项目实施合同,同时根据考核成绩得分审批支付相应额度的工程款项。5.2.3.2项目实施质量考核建立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标准体系对项目实施质量进行考核,其中包括系统实施过程、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实施效果、项目交付文档等四类一级指标,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考核指标中的某些二级或三级的质量指标可能会有所不同。5.2.3.3项目第三方测评适时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根据项目所处的建设阶段,设计项目建设测试评估指标,评估项目建设基本情况、资源整合情况、项目建设成效等内容,其中主要包括系统建设内容、系统建设绩效、文档三项内容,十三类二级指标。5.2.3.4项目进度款支付124 综合上述项目实施质量考核和第三方测评权重成绩,最后可得工程款支付的具体数额。考核得分与支付款项关系表5.5所示。表5.5考核得分与支付款项关系一览表序号考评小组评分标准支付工程款项百分比备注190分<考核成绩≤100分100%总分为100分275分<考核成绩≤90分80%360分≤考核成绩≤75分60%4考核成绩<60分50%注:1--由于考核成绩所扣的合同款项将不再支付给中标方。5.3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5.3.1技术支持投标人必须向项目单位承诺提供一年质量保证期免费技术支持,投标人在应答时应详细阐述免费技术支持的内容与范围。5.3.2技术培训投标人负责组织采购人进行培训。采购人有权对投标人提出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进行选择和调整。培训费用计入总价,同时应提供分项的细项报价。培训方案作为评判整体解决方案优劣的因素之一。(1)投标人在应答时应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应包括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安排、人数、教材编写(列出培训教材基本内容)、培训师资情况(包括教师简历)、培训组织方式等。投标人必须根据标书采购的设备及采用的相关技术,在标书中提出全面的培训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并在合同签订后征得用户方同意后实施。(2)培训费用除包括投标人自身的费用以外(包括教员费、教材费、场地费等),所有学员的费用也应计算在内,学员的食宿费按每人每天300元计算。(3)124 投标人必须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培训应包括各应用子系统的安装、操作、配置和维护等,系统软、硬件常见故障现象的诊断和处理,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投标人必须为所有被培训人员提供培训环境、文字资料和讲义等相关用品。所有的资料必须是简体中文书写。(4)所有的培训教员必须用中文授课,除非有其它的协议规定。(5)培训工作必须在系统整体验收之前安排,具体时间由招标方指定。培训要求:(1)投标人须选派具有一定资质和实践经验,且受过专门训练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各分项工程的技术培训工作。(2)投标人须在培训开始前20天内将培训计划和教材提交采购人审核,除上述培训外,投标人还须负责在现场组织对系统的安装、调试和运行进行技术示范和业务指导。5.3.3售后服务(1)系统终验合格后进入系统质量保证期,自双方代表在系统终验合格单上签字之日起计算,有效期为1年。说明免费维修、维护的方式、范围(产品、技术、模块、部件)。说明系统质量保证期满后维修、维护的方式、范围(产品、技术、模块、部件)和收费标准。(2)系统质量保证期内,投标设备的售后服务应由原设备生产厂家提供,同时不再收取额外费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故障,投标人必须保证用户在3个工作日内得到无故障设备/产品。(3)系统质量保证期内,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技术故障,投标人应保证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恢复正常运行。重要会议召开期间,不得因为系统故障造成会议中断。投标人须在投标文件中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4)系统质量保证期满后,投标人需提供与系统质量保证期内同等的服务,并在投标文件中说明服务方式和收费标准。(5)投标人须认真理解上述保修要求,详细列出保修方案和系统应急方案(考虑本地化服务等),一经应答将作为合同的一部分。(6)质保期后投标人应对产品出现故障提供技术支持及有偿维修服务。并在报价表中列出系统设备主要可更换的硬件价格和服务费用。(7)124 投标人应承诺在质保期间,在采购人书面正式提出增加或修改相关需求后的一个月内,投标人负责进行本系统的软硬件改造工作。5.3.3费用技术支持、培训与售后服务费用应计入投标总价。124'